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名句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1-27 23:45:08

Ⅰ 那裡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的白話文,古文不好懂

唐太宗:「高麗(高句麗的簡稱,與歷史上的高麗不同)數次侵犯新羅,朕專派使者下詔諭給高麗,但它屬不聽,朕將要討伐它,如何呢?」

李靖:「探聽知道蓋蘇文自恃懂得兵法,以為中國沒有能力討伐他,所以敢於違抗您的命令。臣請求帶三萬人,去把他擒來。」

唐太宗:「兵很少,路途又遙遠,用什麼戰術臨敵?」

李靖:「臣用正兵。」

唐太宗:「卿平定東突厥時,是出奇兵得勝,現在卻說用正兵,這是為什麼呢?」

李靖:「諸葛亮七擒孟獲,沒有其它的戰術,就是用正兵而已。」

唐太宗:「晉朝的馬隆討涼州時,也是依照諸葛亮的八陣圖,作偏箱車,遇到廣闊的地方,則用作鹿角和軍營,遇到狹窄的地方,則用做木屋放到車上,邊作戰邊前進。果然!正兵是古人所重視的啊!」

李靖:「臣討伐東突厥時,西行好幾千里,如果不是正兵,怎麼能夠走那麼遠呢?偏箱車、鹿角車,用兵最要緊的,一是掌握軍力,一是作戰,一是約束部隊,三者看不同的情況來用,馬隆是深得古人的戰術了~!」

唐太宗:「朕攻破宋老生時,初次交鋒,我軍不利。朕親自以鐵騎從南原沖下來,橫向突擊,宋老生斷後的兵大潰,遂把宋老生擒住了。這是正兵?還是奇兵?

Ⅱ 正亦勝,奇亦勝,出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這句話什麼意思,怎麼解釋

這句話主要來是為了表達奇源正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並不是為了說明某種意思!
李婧說:「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以奇為正,以正為奇。最早出現這種思想的是孫子兵法,孫子曰:以正合,以奇勝!但是原話說的太高深莫測,很容易讓人理解為只能是出奇制勝,直接人為的把正奇割裂開來!到了唐朝李靖時期,李靖與唐太宗的對話重新的把兵法上的奇正做了一次解讀,就是"正亦勝,奇亦勝",正與奇兩者是互生共存的關系,正與奇之間互相真假變換掩護才能百戰不殆!

Ⅲ 兵書《李衛公問對》作者之一的李衛公,指的是哪位軍事家

李衛公相傳是由唐初著名軍事家李靖
《李衛公問對》又稱《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李靖問對》,或簡稱《唐李問對》、《問對》,是兵家著作。相傳是由唐初著名軍事家李靖編寫,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討論軍事問題的言論輯錄。
《李衛公問對》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內容相傳為記錄唐太宗和李靖關於軍事問題的問答。全書共分上、中、下 三卷:其中上卷四十問答,中卷三十三問答,下卷二十五問答,凡九十八次問答,約一萬余字。在宋代神宗元豐年間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因為此書在史書《舊唐書》和《新唐書》沒有記載,故有人懷疑此書為後人託名之作。關於《李衛公問對》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史上學術界意見多有分歧,除了傳說是唐代名將李靖所著的看法外,主要的觀點大體有以下幾種:①宋人阮逸偽托之作。這一看法首先由北宋陳師道提出。②為宋神宗熙寧年間所輯錄的《衛公兵法》③唐太宗與李靖君臣之間多次討論軍事問題的言論輯錄。當代一些學者認為「阮逸偽托說」 不足據信,其書當是唐太宗與李靖之間探討軍事問題的言辭匯編輯要。④唐末宋初無名氏偽作。歷史上還有少數人以其書「淺陋狠俗」的理由,認為它既非李靖所著,亦非阮逸偽托,而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學綴拾貞觀君臣遺事編寫而成。

Ⅳ 歷史上自比諸葛亮的人,水平究竟怎麼樣

唐朝時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自有其道理。「磚家」們的論據多來自《三國志》中的:【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要知道,奇謀只是軍事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代表軍事,軍事起碼包括治軍、實戰、奇謀。首先,諸葛亮治軍是【天下奇才】級別。此話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其營壘親口所說。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其次是實戰方面。蜀小國耳,諸葛亮伐魏屬於以小搏大卻能屢戰屢勝。戰績如下:建興八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建興九年,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陳倉之戰實際上是配合東吳的戰略佯攻。孔明在給兄長諸葛瑾的《與兄瑾言治綏陽小谷書》中:【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至於街亭之戰,《三國志》原文【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是馬謖違抗軍令,不存在諸葛亮指揮上的問題,至多算用人不當。況且第一次北伐本就是出奇兵,致使【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諸葛亮雖「奇謀為短」倒也不是不會用奇。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才使得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最後說說奇謀,代表人物當屬「兵仙」韓信。韓信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每每出奇制勝。然而,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韓信運氣夠好,如果當年陳余聽從了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就可能會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Ⅳ 求李衛公問對全文譯文。不勝感激!!![email protected]

由於《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一書,網上尚無人翻譯,也找不到專家級的權威註解。所以只能以我本人的平民級翻譯水平來初步解釋此書對八陣圖的相關敘述,由於本人水平有限,肯定有翻譯不準或錯誤的地方,歡迎高手指點和糾正。
一、《八陣圖》的發展歷程
縱觀《唐太宗李公衛問對》全書,可發現八陣圖的發展和改進的全過程:
黃帝《握奇文》------五陣,握機陣,丘井之法
↓↓↓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陣
↓↓↓
司馬穰苴《司馬法》---五行陣
↓↓↓
管仲--------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
孫武《孫子兵法》-----五行八卦陣
↓↓↓
諸葛亮《八陣圖法》----八陣圖
↓↓↓
韓擒虎------九軍陣法,即八陣圖的別名
↓↓↓
李靖《衛公兵法》----六花陣
↓↓↓
李績《衛公兵法》----六花陣
可以看出《八陣圖》淵源極深,可以追溯到上古華夏的黃帝。經過姜太公,司馬穰苴,官仲,孫武等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到三國時期,諸葛亮使他達到了頂鋒,完善為八陣!唐代李靖由於九個陣指揮過於復雜而簡化為六花陣。
二、《八陣圖》的前身----《握奇文》
【原文】
太宗曰:「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或謂為《握機文》,何謂也?」
靖曰:「『奇』音『機』,故或傳為『機』,其義則一。考其詞雲:『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機。』奇,餘零也,因此音機。臣愚謂兵無不是機,安在乎握而言?當為余奇則是。夫正兵受之於君,奇兵將所自出者[也]。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則民服。』此受之於君者也。又曰:『兵不豫言,君命有所不受』,此將所自出者也。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斗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是故握機握奇,本無二法,在學者兼通而已。」

【解釋】
首先,唐太宗問到:「黃帝的兵法,後世傳說為《握奇文》,或者稱作為《握機文》,這怎麼講?」李靖回答:「奇,讀音為機,,所以也稱奇為機,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按《握奇文》上說:「四方為正兵,四隅為奇兵,中央的剩餘兵力即是由主將所掌握的機動部隊。」
戰場上戰機無處不在,應當掌握機動力量,並用來隨機應變才是正確的,正兵通常是用以執行國君的總的戰略意圖的部隊,奇兵則是將領按照戰場情況靈活使用的兵力。《孫子兵法》說過,平素能嚴格服從命令的,士兵就會養成服從的習慣。這是按照君主的命令行事的正兵。
《孫子兵法》又說:「用兵作戰的具體方法不能在事先規定的,國君有的命令可以拒絕執行。」
這是指將帥應變指揮、見機行事而言。大凡將領,只會用正而不知用奇的,那便是保守的墨守成規的將領;只知用奇而不會用正的,那便是俘躁好鬥的將領;既會用正又會用奇的,那才是輔佐國家的良將。所以說掌握戰機和掌握機動兵力,這兩者是不可分開的方法,關鍵在於學習者能夠融會貫通而已。「
【分析】
為什麼先解釋這段呢,因為《八陣圖》就是強調正兵與奇兵互相配合的陣法,所以了解奇兵和正兵的概念和作用對於研究《八陣圖》來說非常重要!況且《握奇文》是《八陣圖》的前身,很多原理和陣法都非常的相同。
三、《八陣圖》的廬山真面目
【原文】
太宗曰:「陳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陳間容陳,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數起於五,而終於八,此何謂也?」
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陳之法即此圖也。臣嘗教閱,必先此陳。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太宗曰:「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斯八陳何義也?」
靖曰:「傳之者誤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詭設八名爾。八陳本一也,分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號;風、雲者,本乎幡名;龍、虎、鳥、蛇者,本乎隊伍之別。後世誤傳,詭設物象,何止八而已乎?」
【解釋】
唐太宗問:「八陣圖分為九個小的方陣,中央的一陣為剩餘之兵,由大將親自指揮,四方四隅各陣都向中陣看齊,大陣之中包容許多小陣,大隊之中包容許多小隊,前陣可以做後陣,後陣也可以做前陣。敵方一旦進入此陣,進攻不能很快的攻擊到中心的大將,想退出此陣又非常的不容易,陷入兩難境地。整個方陣四頭八尾,哪部分受到攻擊,哪部分就立即變為陣首迎擊敵人。如果敵人直沖中心大將,那麼方陣的頭尾都能急時的救應。八陣的前身本是五陣,後來諸葛亮演變成為八個,這是為什麼呢?」
李靖回答:「諸葛亮曾用石塊縱橫排列成八行,八陣的布陣方法,就如同《握機文》一樣,我過去教練部隊陣法,總是先教會此陣,現在世上所流傳的《握機文》,說明的非常簡單,只是一些大概罷了。
唐太宗問:「天、地、風、雲、龍、虎、鳥、蛇,作為八陣的名稱,它們的含義是什麼?」
李靖回答:「這是後人在傳授中被誤解的地方。古人為了保守這一陣法的秘密,便故意給它安上了八個神秘的名稱,其實八陣乃是一整體,具體分為八個部分罷了。比如天、地和風、雲,原本是幾種隊旗的名稱,而龍、虎、鳥、蛇,則不過是各個部隊的序列之別。後人不知古人詭詐,被誤解。給各個大陣小陣都以各種物象命名,其實又何止上述那八種呢?」
【分析】
這段詳細描寫了八陣圖的原理和場面,以及陣形變化的規律,又一句道破八陣的名子為什麼這么神秘,原來是因為古人怕旁人或敵人知曉此陣的奧妙,故意給這八個陣起了八個神秘的名稱,李靖還說,八陣其實又何止那八種呢,還有很多因素!
八陣為一整體,而每陣又有其獨立性,故合而為一,離而為八。每陣八隊,八陣共八八六十四隊。八陣之外,另有少部分兵力為游軍,稱為「余奇」或稱「握機」,即機動兵力,由主將直接臨時隨機應變指揮,八陣中四陣即為正兵,其餘四隅為正兵之中的奇兵,而且不斷變化,有時候四隅的奇兵到了四個方向,如正東正南正西正北,則變為正兵,其中陣形的變化全靠中心的大將臨時跟據敵情而隨機應變,不斷指揮,從這點可以看出,八陣圖並不是隨便什麼人就能指揮的了的,八陣的威力和指揮者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八陣圖對指揮者的反應和水平要求相當高。這也恰恰的反駁了某些人的:「諸葛瞻與鄧艾對陣,最後不敵鄧艾,說明了八陣圖並不怎麼利害。」的錯誤觀點!,並不是八陣圖不利害,而是八陣圖對於指揮者的經驗和臨場應變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
四、《八陣圖》與《握奇文》的區別
【原文】
太宗曰:「數起於五而終於八,則非設象,實古制也。卿試陳之。」
靖曰:「臣按黃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五為陳法,四為間地,此所謂數起於五也。虛其中,大將居之,環其四面,諸部連繞,此所謂終於八也。及乎變化制敵,則紛紛紜紜,斗亂而法不亂;混混沌沌,形圓而勢不散,而此謂散而成八,復而為一者也。」
【解釋】
太宗說:「此陣的數目初始是五個,到最終諸葛亮推演成八個,這並非是單純的假設物象的緣故,而是一種古代的傳統制度。你能不能試著講一講這個問題?」
李靖說:「黃帝最早創立丘井之法,並根據井田之法確立了兵法制度,井字共有四條相互交叉的道路,這四條把軍隊分成了八個方陣,它的形狀就像一個「井」字,正好把土地分成了九個方塊。由於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塊角落為閑地,所以這就是所謂八陣開始於五陣的由來。空出中央陣地,由大將居中指揮,以前後左右加上四個角落環繞相連列陣,便成了八陣。等到交換隊形打擊敵人的時候,則部隊頻繁機動,旌旗招展,雖然陣地上紛亂廝殺,看似混亂但是其實陣法卻不錯亂,部隊行動有如江河奔流,混混亂亂,混跑混打,但是陣形渾圓而陣勢也不散。這就是所謂分散開來成為八陣,而組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大陣啊。
【分析】
本段以黃帝的井田與諸葛亮八陣圖相類比,講解了黃帝與諸葛亮的八陣的區別,前後左中右即為五塊陣地,餘下的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塊角落則為閑地這就是黃帝的井田之法,而諸葛亮的八陣,則是把「井」字的餘下的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塊閑地全部利用,環繞相連成陣。李靖又說八陣圖在攻擊敵軍時表面是非常非常的混亂,好像亂軍瞎打一樣,其實這是給敵軍的一種亂的假象,八陣圖兵亂但是陣法並不亂,陣勢也不散,就好像八個陣其實就是一個大陣一樣。在這之後太宗又問了黃帝的丘井之法有沒有後人繼承呢?李靖說西周姜太公曾整理和修訂過黃帝兵法,創立了太公陣法,之後周代的兵書《司馬法》,就是跟據太公兵法而寫成的,齊國的官仲也重新整理過太公兵法,然後唐太宗李靖就開始討論《司馬法》中的兵法,就此略過。
五、《八陣圖》也可做為平時練兵時的陣法
【原文】
太宗曰:「諸葛亮言:『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朕疑此談非極致之論。」
靖曰:「武侯有所激雲爾。臣(案)[按]《孫子》曰:『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自古亂軍引勝,不可勝紀。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閱無古法也;吏卒無常者,言將臣權任無久職也;亂軍引勝者,言己自潰敗,非敵勝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雖庸將未敗;若兵卒自亂,雖賢將危之,又何疑焉?」
太宗曰:「教閱之法,信不可忽。」
靖曰:「教得其道,則士樂為用;教不得法,雖朝督暮責,無益於事矣。臣所以區區古制,皆纂以圖者,庶乎成有制之兵也。」
【解釋】
唐太宗說:「諸葛亮曾經講過:『訓練有素,軍紀嚴明的軍隊,即使將領無能,也是無法被打敗的;缺乏訓練、軍紀鬆弛的軍隊,即使將領很有才能,也是不可能打勝仗的。』我懷疑這種說法並不是正確的觀點。你以為如何呢?」
李靖說:「諸葛亮說這番話是有感而發的。《孫子兵法》上說:『訓練教育沒有章法,官兵關系混亂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序,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自古以來,自亂其軍,自取覆亡的事例,真的是不可勝數,所謂管理教育不嚴明,說的是軍隊訓練沒有遵循古代良好的做法;所謂官兵關系混亂緊張,說的是軍官不能樹立威信,所謂亂軍引勝,說的是自己先潰敗,而不是敵人打勝的。因此諸葛亮說: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雖然是庸將指揮,也不會打敗仗;如果自己不戰自亂,即使是賢將指揮,也難免發生危險。」這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唐太宗:「看來教育和訓練是否得法,確實是不可忽視的啊。」
李靖說:「教習方法得當,士卒就會樂於聽從命令;教習方法不當,即使是早晚不停地督促責備,也必定無濟於事。臣下我之所以專心一致地把古人練兵的陣法和制度一條一條編寫成陣圖,就是希望通過這些陣法將部隊訓練成節制之師。」
【分析】
諸葛亮治軍聞名天下,而諸葛亮對治軍也是非常重視的,但是唐太宗對諸葛亮把治軍地位抬的很高這一觀點產生懷疑,而後李靖解釋了諸葛亮為什麼把治軍放在這么重要的地位的原因,並肯定諸葛亮的這一觀點,說:「這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唐太宗雖後感嘆原來治軍是這么的重要,確實不可忽視。李靖又說,我之所以收集古代這么多陣法和制度,就是希望通過這些陣法把部隊訓練成節制之師。
六、《八陣圖》的簡化版------李靖《六花陣》
【原文】
太宗曰:「朕與李績論兵,多同卿說,但績不究出處爾,卿所制六花陳法,出何術乎?」
靖曰:「臣所本諸葛亮八陳法也。大陳包小陳,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太宗曰:「內圓外方,何謂也?」
靖曰:「方生於正,圓生於奇。方所以矩其步,圓所以綴其旋。是以步數定於地,行綴應乎天。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八陳為六,武侯之舊法焉。」
太宗曰:「畫方以見步,點圓以見兵。步教足法,兵教手法,手足便利,思過半矣。」

【解釋】
唐太宗:「我曾同李績討論兵法,他的見解大多與你相同,只是李績他沒有考究出處罷了,你所創制的《六花陣》法,是根據什麼而來的呢?」
李靖答:「我的《六花陣》是根據諸葛亮的《八陣圖》法推演而來的。其基本原則是大陣包容小陣,大營包含小營,四方四角相互銜接,一曲一折彼此對應,諸葛亮的八陣圖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創的六花陣繼承了這一原則,因此我的陣法外面六陣呈示為方形,裡面中央軍陣呈示為圓形,因其總體形狀像六角花瓣,所以俗稱六花陣。」
唐太宗問:「內圓而外方,這是為什麼呢?」
李靖:「外面六陣是正兵,所以呈方形;裡面的中央軍陣是奇兵,所以呈圓形。方是用來規定戰場的范圍,圓是用來連接各方機動的路線。所以,規定戰場范圍的步數要像大地一樣固定;確定機動的路線要像天體運轉一樣靈活。步數固定,迴旋整齊,就可以在變化中不容易發生混亂。從八陣演變為六花陣,仍然是源本於諸葛亮的布陣原理。」
【分析】
李靖在這段里講解了自已的六花陣和諸葛亮的八陣圖的區別,原理不變,但是陣形有所變化,將諸葛亮的九個陣,簡化為七個陣,外圍六個方陣,中心把原來的三個陣合為一個圓形陣,由於諸葛亮的八陣圖中心指揮者所控制的奇兵向不同方向支援所走的路途是不一樣,這就要求指揮者有很高的應變能力,能精確的估計各各支援的小隊,到達各各方位的正兵方陣所用的不同的時間,從而能准確的制定下一步的指揮。
而李靖六花陣中心指揮者所控制的奇兵是成圓形的,從圓形的任何一點去接應外圍的正兵所花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大的減少了控兵難度,指揮者不用去計算他們之間的時間差,因為他們到達外圍的時間是一致的。這樣的陣法使水平不高反應不快的某些指揮者也能使六花陣發揮應有的威力,大大降低了諸葛亮八陣圖對於指揮者水平的「最低配置」。
李靖六花陣和諸葛亮的八陣圖,很像是傻瓜相機與專業相機之間的區別,八陣圖指揮復雜,靈活程度高,很多地方都要求指揮者親自跟據變化隨時做出正確的指揮。而六花陣則很規律,沒有時間差,陣法變化隨機性低,很多地方指揮者都不需要親自指揮,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威力和《八陣圖》沒什麼區別,只是應對特殊情況可能靈活度不如《八陣》高。和傻瓜相機的特點真的很像哦 ^*^

Ⅵ 三十六計內容及解釋

1、勝戰計

瞞天過海:備周而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認為准備萬分周到,就容易松勁;平時看慣了的,就往往不在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圍魏救趙: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樹敵不可過多,對敵要各個擊破,對現在還不忙於消滅的,要隱藏我們的意圖。

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出自力,以損推演。作戰的對象已經確定,而朋友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朋友去消滅敵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以逸待勞: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控制敵方力量發展的命脈來扼殺他,而不採取進攻的形勢,這就是「損剛益柔」原理的演用。

趁火打劫: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敵方的危機很大,就乘機取利,用優勢力量攻擊軟弱的。

聲東擊西:亂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2、敵戰計

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隔岸觀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笑裡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李代桃僵: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順手牽羊: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3、攻戰計

打草驚蛇:疑為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有懷疑的就要偵察實情,完全掌握了實情再行動。反復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因素。借屍還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調虎離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等待天時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他,用人假象去誘騙他「往前有危險,就返身離開」。欲擒故縱: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

拋磚引玉:類以誘之,擊蒙也。用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遭懵上當。擒賊擒王: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徹底地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領,藉以粉碎他的戰爭機構,這是一場激烈的總決戰。

4、混戰計

釜底抽薪: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

金蟬脫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關門捉賊: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

5、並戰計

偷梁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假痴不癲: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上屋抽梯: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樹上開花: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獲。

反客為主:指在一定的場合下採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6、敗戰計

美人計: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空城計: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反間計: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連環計: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走為上計: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6)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名句擴展閱讀:

三十六計與古今戰爭——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原 典

「苦肉計」,在《三十六計》中的原文為:「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即人們通常不會自己傷害自己,若受傷害定是真實的,己方如果以假當真,敵方肯定信而不疑。利用敵人的弱點施計,如同對付無知幼童,只要順著敵人的意思,其就可任我擺布。

引申到軍事上,是指利用「人不自害」這一思維定勢,用自我傷害的反常手段,騙取敵方信任,掩蓋真實意圖,最終克敵制勝。這種自我傷害和損失,以不妨礙達到既定目標為原則,是以小的、局部的犧牲,換取更大的勝利。

古代戰例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殺吳王僚奪得王位。為防止吳王僚的兒子慶忌為父報仇,闔閭讓大臣伍子胥替他設法除掉慶忌。伍子胥向闔閭推薦名叫要離的勇士。為取信於慶忌,要離要求闔閭找理由殺掉要離妻子,砍斷要離右臂,闔閭依計行之。要離隨後逃到衛國,求見正在衛國擴大勢力、准備攻打吳國奪回王位的慶忌,要求慶忌為他報斷臂殺妻之仇。

慶忌起初將信將疑,後見要離已失右臂,也探得其妻被闔閭殺死的情況,遂坦然不疑,視要離為親信,從此主僕二人形影不離。3個月後,慶忌率兵乘船向吳國進發,要離趁慶忌沒有防備,從背後用矛盡力刺去。慶忌因失血過多而亡,死前他認為要離是位勇士,命部下放過要離,要離自刎而死。

實施苦肉計要注意一下三點:

1、是要抓住核心,明確作戰意圖,敢於犧牲奉獻。

作戰時,各級指揮員要有大局觀,清楚認識當前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思考敵我雙方的優劣勢,盡早找到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理智進行取捨。特別是在現代戰爭高強度、高烈度條件下,指揮員要想部隊在激戰中「毫發無損」是不可能的,此時為達成作戰目的,以犧牲部分利益取得最終勝利無疑是值得的。

因此,為取得長遠、決定性優勢,指揮員需勇於決斷、敢於下決心犧牲己方部分利益,從而營造足以迷惑對手的假象,達成作戰突然性。反之,倘若指揮員始終糾結於一兵一卒、一城一地之得失,便容易犯目光短淺的錯誤,最終落得「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滿盤皆輸的結果。

2、是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資源,避免兩難境地。

「苦肉計」在施用過程中,要避免陷入「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即在己方為施用此計做出犧牲的情況下,還難以實現預想中欺騙敵方的意圖。這就需要指揮員隨機應變,根據敵我情況的變化調整計謀施用的具體方法,保證計謀的效果。

同時,指揮員要靈活運用資源,為該計謀的成功施用提供掩護,採取配合行動。這一切都是為了把「假」戲演「真」,欺騙迷惑敵方。還需要注意的是,施用「苦肉計」必須有其他行動跟進配合,利用擴大「苦肉計」所創造的機會,這樣才能實現戰勝敵方的最終作戰目標,否則,之前為用計所作的犧牲只能被白白浪費。

3、是要綜合分析,時刻保持機警,及時處置情況。

現代戰爭中,隨著偵察手段和方法的進步,戰場的「透明度」越來越高。此時,我們在擇機實施「苦肉計」的同時,更要嚴防敵方的「苦肉計」,並加以破解,這就需要指揮員綜合分析,因勢利導,時刻把握戰場主動權。具體而言,可以採用兩種方式。

一是當面揭穿。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信息透明度高的背景下,在敵方施用「苦肉計」時,己方需要及時靈活運用多種手段,將敵方行徑公之於眾,取得輿論上的優勢,孤立敵方,使其「苦肉計」不攻自破。二是將計就計。發現敵方採用「苦肉計」後,最大化利用好當前資源,順勢而為,在隱忍不發的基礎上,通過誘敵深入等手段麻痹敵方,迫使其中計上當,暴露作戰企圖,從而將敵方優勢轉化為己方優勢。

網路--三十六計

Ⅶ 《李衛公問對》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李衛公問對》又稱《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是唐太宗與李靖多次討論軍事問題的言專論輯錄,屬集中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和衛國公李靖的軍事思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其內容作了概述:「其書分別奇正,指畫攻守,變易主客,於兵家微意時有所得」。這一概括提綱挈領,基本上符合其思想要旨。

Ⅷ 哪裡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譯文

編兵息何倦敞樣叫該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