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言名句
A. 道家思想經典名言
1、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句話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無比的高尚,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而且寧願呆在世人所厭棄的地方,它的品質接無比的接近於高尚,做人就應當如一彎清泉,保持高尚的節操。
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丑兩個對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惡或丑都具有兩重性和可變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恆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必然事與願違,導致惡的、不善的結果。
4、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因為事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所以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誕生,難和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和後由互相對立而出現。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也就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不要以為弱勢人家會瞧不起,其實,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裡,反而是生長的好契機。生命的原則是看內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長的,不是看既有的。
8、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榮寵和受到屈辱都擔驚受怕。畏懼大的禍害也因為害怕,這也就是要求我們能以一顆平常心來待人處事。
9、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們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時失敗了,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慎終如始,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成語「功敗垂成」就出自這里。
10、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這句話告誡我們一定要對一些事情保持敬畏之心。
B. 道家思想的名言
1、和3差不多的意思,都講的是辯證看待事物。
2、反復循環的理念,老子的思內想體現的不容適很多。抱歉,沒有找到這個。
3、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訓》
有道德的人不認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棄它,因為小小的好事積累起來就成了大的好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節選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題解:這篇是老子的方法論,論證柔弱勝剛強的自然辯證關系。正在生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東西,而走下坡路的東西都是剛強至極走向反面的東西。這是從大自然萬物的生機來說明的。所以說從趨勢看,剛強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萬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會之於國家,弱勢的一方會漸漸處於優勢,太過剛強則會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強大而用兵逞強的國家一樣,會走向反面。治理國家,手段太強硬會適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會與社會共振和諧。
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C. 道家關於無為的名言
1、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奧斯特洛夫斯基
2、須左右事業,無為事業左右。——富蘭克林
3、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王安石
4、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也——孟子
5、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孟子
6、唯能不為,是以可以有為,無所不為者,安能有所為耶——朱熹
7、有所不為,為無不果。有所不學,學無不成——朱熹
8、有所不言,言必當;有所不為,為必成——呂坤
9、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10、除了單純避免造成傷害之外什麼也不做,這是對生命的掠奪。死人也能做到這點,而且無需付出任何努力——利涅
11、人在生前如果沒有作為,告別世界時會感到羞愧——伊朗
12、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
13、塌天大事一睡休
14、醉覺乾坤大,閑知日月長——陸游
15、無為而治——論語
16、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
17、孰能無為,故能使眾為也——呂氏春秋
18、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
19、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張懷謹
D. 道家四字名句
道非常道,名非常名。
為而弗恃 , 功成弗居。
虛心實腹,弱志強骨。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能成其私。
觀妙觀徼,同出異名。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上善若水,水而不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致虛守靜,知常曰明。
天道乃久,沒身不殆。
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聖人為腹,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患若身。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夫唯不盈,蔽而新成。
悠兮貴言,功成事遂。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其若海,飂若無止。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曲全枉直,誠全而歸。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不明 , 自是不彰。
自伐無功 , 自矜不長。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域有四大,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知雄守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
知白守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朴散為器,大制不割。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無為無執,無敗無失。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勝而不美,恬淡為上。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始制有名,知止不殆。
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知足者富,自勝者強。
勝人有力,強行有志。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生而不辭,功成不有。
不自為大,能成其大。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魚不脫淵,器不示人。
不欲以靜,天下自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處厚處實,去彼取此。
以賤為本 ,至譽無譽。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明道若昧 , 進道若退。
上德若谷 , 建德若偷。
大白若辱 ,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 道隱無名。
三生萬物 , 或損或益。
天下至柔,馳騁至堅。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甚愛大費, 多藏厚亡。
知足不辱,知足常足。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E. 有關道家的名言
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治大國,若烹小鮮。
3、治人事天,莫若嗇。
4、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9、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0、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1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12、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13、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14、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5、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16、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1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0、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2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23、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5、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7、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8、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29、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30、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31、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3、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3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5、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37、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3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9、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40、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F. 道教名言格言名句大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G. 關於道家要少說話的名言警句
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版。。。。 。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權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
老子第43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
。。。。。。「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H. 道家的名言
大家的名言有很多啊,就是說道教的一種理學念頭,還有人生的一種觀望,都是這個樣子的
I. 求道教 名言名句
道德經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專發狂;難屬得之貨,令人行妨。
清靜經中: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修為經中: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中:上葯三品 神與氣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