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小說賞析文範文

小說賞析文範文

發布時間: 2021-01-27 10:37:23

1. 給一篇小說評論的範文!!!

【原文】

失蹤

農歷臘月十九這天下午,張三從紅十字醫院回到家,看見客廳的茶幾上放著一盒錄象帶,錄像帶側面的蘭色標簽上

印著兩個字:失蹤。張三不知道是誰借回來的錄像帶。張三打開電視,把錄像帶推進放像機。是電影。片子沒放完,

張三已經淚如雨下了。是一部日本片。講述名古屋的一個攝影師由於久病不死,倍受家人的嫌棄和冷落,在一次聖誕

晚會上攝影師意外失蹤,失去親人的家屬才知道攝影師對他們多麼重要,他們經歷艱辛終於找到了攝影師。這個攝影師

的遭遇和張三驚人的相似,只不過張三沒有失蹤而已。跟片中的攝影師一樣,張三曾經是家庭的頂樑柱,它的喜怒哀樂

就是家人的喜怒哀樂,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會驚動全家。在他生病的最初歲月里,家人給了他足夠的溫暖和關懷。但他

的病一發不可收,他患上了十一種慢性病,他因此失去了工作,地位和收入,無邊無際的醫葯費使家庭陷入貧困的邊緣

,他永無止境的咳嗽和間歇性的大小便失禁,把家庭搞得像病房和公共廁所,家人終於開始表現出厭煩,嫌棄和冷落。

張三無法讓家人像當初那樣愛他,他知道他連累了他們。也許正如這部片子講述的那樣,只有失去張三,他們才會發現

張三對他們有多麼重要,才會像當初那樣對他關懷備至。

晚上全家人圍著飯桌吃飯。張三打開電視,把那盤錄像帶推進放像機。張三捧著飯碗坐在沙發上,觀察家人的表情,他

預感將會出現感人的場面。可是家人無動於衷,他們一邊看片子一邊談笑風生。張三擔心他們聽不清那些感人的台詞,把

電視機的聲音調得很大很大。但是家人說笑的聲音更大了,哥哥和嫂子甚至他踏著片中感人至深的背景音樂跳起了四步。

張三十分震驚。他想用片子教育家人,喚醒他們的良知,哪知道他們跟攝影師的家屬一樣,不見棺材不掉淚,只有不幸真的

降臨,他們才會如夢初醒。想像自己失蹤後,全家人四處尋找,痛不欲生的情景,張三不禁黯然淚下。他不願意讓家人經受

這樣的打擊。第二天中午,全家人一起吃中飯,,張三再次播放那部片子,全家人依然無動於衷嘻嘻哈哈時,張三決定失蹤

了。他要讓他們嘗嘗真的失去他是什麼滋味,他要喚醒他們的良知,是他們逼他這么乾的,他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

農歷臘月二十這天下午將要過去,傍晚就要來臨的時候,張三神秘的失蹤了。其實張三沒有走遠,他對自己的失蹤的日程

作了十分周密的安排。他帶了一身換洗的衣服和足夠一周吃用的葯片,干糧和鈔票,來到郊外護城河邊的茅屋。那是祖父生前

買下來釣魚用的。家人都知道這個地方,特別是家裡的女人,受了氣就喜歡到這個小屋睡兩三天。張三知道要不了三四天,家

里人就會在小屋找到他。他不想讓他們找不到他,他的失蹤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讓全家人哭得

死去活來。他只是想讓他們知道,他們不能失去他,他們不應該冷落他,僅此而已。

農歷臘月二十六,張三失蹤後的第七天,鄰居馬良找張三借止痛片,張三的家人才發現張三失蹤了。大家仔細一回憶,張三

失蹤已經七天了。其實張三失蹤的當天晚上大家就發現張三不見了,只不過沒人點破罷了。當馬良來找張三的時候,最初驚呼

張三失蹤的是張三的嫂子。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左鄰右舍。她對鄰居們說:「我們家張三失蹤了。說他神經有問題吧,這回真

的出問題了。」張三失蹤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張三的家人張羅著找張三。第一個嚷著找張三的是他的嫂子。她根本沒去找,她去

美容院做了一次面膜。她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了。她說:「我鞋都跑破了,我找遍了車站,碼頭,醫院,茅房等一切可能去的地方,

沒有發現他。」第二天去找張三的是他的大哥。他沒去找張三,他利用這個美麗的借口到郊區的賓館開了一個房間,不慌不忙地跟

情人幹了四次。大哥回家往床上一仰說:「我累死了,我跑遍了大街小巷。」張三的弟弟跟父親要的打的費,他說要瀏覽全城張三可

能去的所有地方。他用這筆錢鑽進一家網吧,跟一個不知是男是女的網友聊了十個小時。張三的父親說是去派出所報案的,他在派出

所詳細咨詢了一個人失蹤後什麼時候生效怎樣注銷,然後去蒸了個桑拿。只有母親是真的想去找張三的。她走出城門,看見護城河邊

的哪個茅屋,想到張三回來後全家又被攪得不得安寧,轉身又回了家。一家人找了幾天沒找到,大家證實了張三真的失蹤了。

農歷臘月三十晚上,大雪紛飛。張三終於走出小屋,他想回家。實際上,他失蹤後的第三天,家人沒有到小屋來找他,他就知道他

們根本沒找他,他就是知道他們實際上希望他失蹤了,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過度的悲憤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想像自己回家後將

會遭遇家人更大的冷遇,想到自己在也不願意跟這樣的家人共同生活,他忍著病痛卷縮在小屋裡。他所有的病都發作了,他的葯和干

糧已經吃光,鈔票也用完了。在離家僅幾百米的橋頭,張三看見全家人正歡天喜地地在掛著小燈的屋檐下放爆竹,放煙火。在煙火的

照應下,張三看見自己那張舊式板床被擱在東山牆上,他一眼就能認出那張床。那張床的床柱上系著根紅綢子----今年是他的本命年。

張三淚流滿面。想到自己突然出現後全家人可能出現的場面,張三沒有勇氣往前走,不忍心往前走,他拖著沉重的身體,小時在漫天大雪中。

【評論範文 】

剛讀滕剛的作品的朋友,大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感覺他的作品晦澀朦朧,很難一下子讀明白,所以也就不能一讀就被吸引。的確,滕剛的小說創作特色在總體上是充滿戲劇性、誇張性甚至是略帶荒誕性的敘述與細膩的心理和細節描寫相結合,這就要求具有區別於閱讀一般現實主義作品不同的審美意識。讀者只有耐著性子仔細讀完滕剛有時細膩到使人感到厭煩、單調、滯重和臃腫的敘述如《克爾薩斯的下半夜》,並反復地思考、聯想、咀嚼回味,才能體悟出平時不很明確,而現在確切感悟到的東西。這種感悟少了會心的微笑、溫馨的浪漫,更多的是一種黑色的幽默和沉重的辛酸。

《失蹤》即是一篇讀後令人沉重壓抑、有頗多深思的作品。小說情節很簡單,主要寫受到家人冷落的張三為了重得家人的關懷,在錄像帶的啟發下,離家失蹤,以期喚醒家人的良知,最終卻未能如願的故事。小說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將張三在這樣的處境中的孤寂無助、孤立無援,以及內心的痛苦和精神所受的種種創傷淋漓盡致地寫出來了。

作家筆下的這個社會,是一個充滿功利色彩的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缺乏同情心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關系。張三可以說是這個人性異化的社會的邊緣人和犧牲品。正如卡夫卡《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的遭遇一樣,「張三曾經是家庭的頂樑柱,他的喜怒哀樂就是全家人的喜怒哀樂,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會驚動全家」,然而當「張三患上一種慢性病以後,他因此失去工作、地位和收入,昂貴的醫葯費使全家陷入貧困的邊緣……,家人終於表現出厭惡、嫌棄和冷落的心態。」原本應是充滿關懷、愛心和真情的正常人性下的家庭關系轉變為一種絕對的利用關系,張三一旦失去利用價值,成為家庭包袱後便被無情拋棄。

作家對張三這個小人物塑造是充滿同情的,同時也是充滿敬意的。因為張三雖然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在德行上,他遠比周圍的功利主義者高尚,可以說是一個崇高的不幸者。張三面對家人的冷落時,還能站在諒解的立場上,認為「他連累了他們」。當張三受錄像帶啟發,決定重喚家人的關愛時,他也並沒有一開始就採取極端的「失蹤」,因為他「想像自己失蹤後,全家人四處尋找,痛不欲生的情景,不禁黯然淚下。他不願意家人經受這樣的打擊。」在張三用錄象帶再三暗示下,家人仍然無動於衷。張三這才失蹤「其實他不想這么干,是他們逼他這么乾的」。張三失蹤時還在為家人考慮,他不想讓他們找不到他,他的失蹤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讓家人急得死去活來。然而張三的家人,面對張三的失蹤始終無動於衷。「其實張三失蹤的當天晚上,大家就發現張三不見了,只是沒有人點破罷了。」只有在第七天,馬良來找張三時,家人才假惺惺地驚呼張三失蹤了,並假惺惺地去尋找張三,其實各自卻是去干各自的私事。在張三與家人情感、態度、行為的巨大對比和反差中,作家完成了對人性的失落的悲劇性的辛酸而辛辣的表達。

《失蹤》無疑是一曲人性悲歌。但在筆者看來,作品的寫作價值,不僅僅在於描寫、展示、批判了這個功利社會的荒誕性和殘酷性,作品更是對愛和真情的完滿人性的熱切呼喚。這也許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所採取的寫作立場——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而提供反面例子以資提醒。

當然,《失蹤》的寫作價值遠不止在其認識價值。在創作的手法上,小說的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也很具借鑒價值。通過張三的遭遇與錄像帶中日本攝影師的遭遇相對比,張三的善良、幻想與家人的冷酷無情的對比,張三住的茅屋的寒酸冷清與張三家裡的熱鬧喜慶的對比,以及張三床柱上那根紅綢子提醒今年是張三的本命年的細節描寫,極力渲染了張三遭遇的不幸,在巨大的反差中凸現了悲劇性,因而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2. 求幾篇短篇小說賞析

你好!

《外套》: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1809—1852),19世紀俄國偉大作家,俄國文學自然派的創始人,另外還是傳說中的俄國散文之父,我們中國人還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大師,代表作品《死魂靈》。

《外套》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說,發表於1840年,沙皇治下的俄國等級森嚴,果戈里是用小說抨擊那害人的官僚制度。
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巴什馬奇金(下文用『他』代替),是一個九等文官。寒冷的天氣逼迫他必須更換一件外套,而這一切耗費了他所有的積蓄。而當他最終穿上了那身體面的大衣之後不久,就去參加了一個類似局長的人物給他安排的慶祝酒會。偉大的主人公似乎就要因為新的外套改變人生了,但是在從酒會回家的路上;野蠻的劫匪奪走了他全部的幸福,他們搶走了他的大衣。失落的他最終鼓足所有的勇氣去尋找警察署的長官;後者不失時機的展示了自己的地位,拿出十九世紀的殘酷的條文,斥責他違背政府機構辦事的例行程序。這位「將軍」認為他的敢於親自拜訪嚴重挑釁了長官的地位,是不可饒恕的。於是,失望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巴什馬奇金一病不起,最後嗚呼哀哉。

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陀斯托耶夫斯基共同說過一句話:「我們都是從果戈里的《外套》里走出來的。」人們經常引用這句評語來表達對果戈里的敬意,並說明他影響之大。無疑,果戈里是俄國寫實主義作家當之無愧的先驅。不僅如此,他的《外套》還是最早表現小人物並對弱者寄予同情的短篇小說,對全世界的文學創作和人文主義關懷都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

《睡谷的傳說》:

《睡谷的傳說》(The legend of the Sleepy Hollow)是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創作的著名短篇小說,包含在他的著名散文集《見聞札記》中。它與華盛頓·歐文的另外兩篇短篇小說《瑞普·凡·溫克爾》、《鬼新郎》被稱為「最早的現代短篇小說」。

《睡谷的傳說》講述的是發生在哈得遜河畔的一個名叫「睡谷」的地方的故事。這個地方鬼氣森森,流傳著許多恐怖故事,其中無頭騎士的故事最為可怕。傳說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次戰役中一個赫塞騎兵的頭被炮彈打飛了。死後,他的陰魂常在夜裡騎馬飛奔,到戰場上去尋找自己的頭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伊卡伯德·克萊恩的小學教師。他是一個貪婪、迷信、自負、懦弱而又愚蠢的傢伙。他看上了當地一戶富裕的荷蘭人家的女兒卡特琳娜·凡·塔塞爾,對她的美貌,尤其是她家的財產,垂涎不已……

在《睡谷的傳說》中克萊恩看著地里的牲畜家禽,想像著它們在飯桌上讓人美餐的情景等等,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歐文的文風模仿中有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曾翻譯過《睡谷的傳說》。

《睡谷的傳說》自1912年首次搬上銀幕以來,曾有多個電影版本相繼面世,其中迪斯尼的卡通版《無頭騎士傳奇》最為深入人心。1999年,好萊塢著名導演、懸念大師蒂姆·伯頓(Tim Burton)將《睡谷的傳說》改編後重拍(片名為《Sleepy Hollow》),在戲劇化與幽默感兼顧的情況下將歐文的小說原著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同時,曾為《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以及《終結者》等片製作數碼特效的工業光魔公司,成功為影片營造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場面將使該片毫無爭議地躋身經典恐怖片之列。

《羊脂球》:
因為跟上面的差不多,所以就不寫了,上面的那位將羊脂球賞析的蠻徹底的...可以參考。

《熱愛生命》:

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後,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熱愛生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小說把人物置於近乎殘忍的惡劣環境之中,讓主人公與寒冷、飢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的某些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一麴生命的贊歌,有著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傑克·倫敦很擅長描寫周遭環境,通過描寫環境和人物動作、心理活動來塑造意境,烘托出了主人公的苦難和進入絕境的感覺,然後又用意境來襯托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質。這一招屢試不爽,因為它的因果關系無可挑剔,只要作者把握好細節就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很好地凸顯主人公的品質。而這里的一段心理活動很真實,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那種場面,但一樣能夠感受到那張境況下的壓力。他只能「極其小心地讓自己鎮靜下去」「 剛強地打起精神」,因為他極度虛弱,疲倦和孤獨,這些物質上的實實在在存在的困境那樣強大,他卻還能「憑著一種奇怪的心靈作用,另外找到一絲毅力,更堅強地劃著」。他,雖然一次次掙扎,意識漸漸模糊,但心中的毅力沒有不見,那重奇怪的心靈作用應該就是一定要活下去的念頭吧!
傑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傑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後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帶有傳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說,往往描寫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冰於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說是他短暫一生的歷險記。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多格化的題材,以及強烈顯來出來的作家的獨特個性,多少年來一直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讀者。《熱愛生命》就曾受到列寧的贊賞,直到逝世的前幾天,列寧的手裡還捧著它。

《驛站長》:

普希金是俄國19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是使俄國文學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個人。他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後來的俄羅斯著名小說家岡察洛夫說他是「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他的《棺材店老闆》、《驛站長》等小說一發表便成為經典之作。他創立了俄國文學的語言規范,成為真正俄國的民族語言。
驛站長是個五十開外的老頭,他每日接待著來來往往的客人,招待他們吃住,還要受人們因心緒不好而給他的氣。一天,驛站來了一位騎兵上尉明斯基。就在老人及女兒冬妮亞做好了晚餐並准備好明斯基上路的馬匹時,上尉卻幾乎失去了知覺。冬妮亞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明斯基,老人也從很遠的地方請來了醫生。但醫生檢查了明斯基之後,只同他耳語了一陣子,吃完飯就離開了。上尉病癒上路了,他建議順路帶冬妮亞去村邊的教堂,驛站長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是冬妮亞一去不回。老人四處尋找女兒,給明斯基看病的大夫告訴他,上尉根本沒生病,還付了一筆錢以封住醫生的嘴。驛站長明白女兒被騙走了。驛站長尋女兒來到了聖彼德堡,卻被暴怒的上尉推下了樓梯。老人回到驛站,重操舊業,但他一下子老了許多。幾年後,一個男孩帶驛站最後一個客人去看了驛站長的墳墓,並告訴他:曾有一個年輕美麗的貴夫人,帶了三個孩子來過這個墳墓,貴夫人還哭過。

《套中人》:

提起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筆下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契訶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諷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這一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衛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開始時光從他的日常生活著手,描繪他在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套子」:晴天帶雨傘,耳朵塞棉花,把臉也躲藏在豎起的大衣領里。如果僅僅這樣,那麼只是孤僻可笑罷了,就讓他躲在角落裡吧;然而不止如此,他還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這個「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壓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個勁地嚷著:「千萬別鬧出亂子啊!」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就讓他自言自語吧,用不著理睬他。但是問題遠不止此。他還要用「套子」去湊別人的思想。更令人詫異的是大家看見他都害怕。就是這么一個古怪猥瑣的人,就把大家壓得透不過氣來,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轄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神經質的、變態的套中人妥協讓步,可以說許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鑽進「套子」中去了。作者在這里向我們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別里科夫並不是達官貴人,他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他在生活中是無足輕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不是作為單個的人,而是作為知識界和社會上的一種典型,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人們害怕他,其實是被那黑暗污濁的政治空氣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將批判鋒芒直指扼殺一切生機的沙皇專制制度。
從藝術上著眼,小說最大的特色是諷刺手法的大量運用。首先以誇張的筆墨給別里科夫畫了一張惟紗惟肖的漫畫,顯得多麼迂腐和可笑。另外還運用巧妙的對比手法,以他荒謬絕倫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經的語言構成一種對比,使人忍俊不禁。騎自行車,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裡卻變成了極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經地指責道: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麼「學生就要倒過來用腦袋來走路了」。作品還不露痕跡地運用了反語和豐富的潛台詞,極其辛辣地嘲笑了別里科夫,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裡,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著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里,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作者暗示我們,只有棺材,才是別里科夫應該去的地方,而且這也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小說的開頭與結尾也不能忽略。它們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小說是從一月夜兩位打獵朋友的聊天開始的,他們本是海闊天空地閑聊,殊不知別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們的感慨和深思。開始的輕松寧靜和別里科夫的故事的沉悶氣氛形成了一種反差,接著又引出了一段皎潔恬靜的月色的描繪。這又和別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種反差;大自然是寧靜美好的。現實生活又是那麼黑暗污濁。於是在那個月夜裡,布爾金和伊凡·伊凡內奇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作品最後寫到伊凡·伊凡內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斗。也許,他想到: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小說的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希望這些資料對你有幫助!

3. 幫我找一篇追憶似水年華的文章賞析範文

去年寫的作業,當然寫的不好,並不是範文...(你要找真正賞析的文字可以去找中國知網和任何一本現代主義文學或者是現代文學的教材,一定會有更妥善的介紹普魯斯特的章節),當時寫這個完全為了選修課的作業,雖然不像話但是當時寫的挺認真所以就拿出來了。

人們喜歡收藏東西,而且收藏物不僅僅具有「物」的價值。從前有個女孩子喜歡從報紙上剪下流行服裝的圖樣,等以後有錢的時候去買衣服。由於她並不富裕,所以她買的起這些衣服的可能性極其渺茫,但她有缺乏足夠堅強的意志停止這個收集的興趣,於是收集就變成了對昂貴衣物永遠無法實現的、無謂的嚮往。可見收集本身就是一種對無法喚回的往昔無力放手的行為,我對這種缺乏意志的行為一直嗤之以鼻無法理解,無法體會收藏者的心情,我從來不搞收藏,從來不做筆記,也從來不回味過去。
直到某一天,我站在圖書館,像往常一樣走過一排一排的書架,驚訝於圖書館藏書的豐富,而且我知道在這個信息爆炸到處都充滿信息的時代,這個圖書館只不過是一個滿載信息的小角落而已。我像往常一樣瀏覽書名,手指一一撫摸書脊,遇到曾經閱讀的書籍,我會略微停頓。然而讓我驚訝的是,我站在《紅與黑》或者《指環王》,以及我幼年時候曾經閱讀的書籍面前,卻記不清書中描述的內容,我記不清於連從容面對死亡時的心中所想,也記不清《指環王》中曾經讓我嘆為觀止的波瀾壯闊的篇章。我幼年時頗為嗜好讀書,一目十行,對書籍的理解也總是很迅速,它們曾經陪伴我度過無數孤獨的時光,而現在,我記不清書中的內容,某種重要的東西被活生生地剜走了。
那一天,我站在圖書館高高的台階上,看著霧霾籠罩的城市,心中的惆悵像是天氣一樣渾濁不清。我現在才二十歲,讀書的時候就已經隨時做大量的筆記,並且經常翻閱,唯恐記憶力不牢靠。到我四十歲、五十歲的時候,我的筆記是不是足夠將我自己湮沒?已經忘記的不存在於記憶里之中的過去,真的存在過嗎?我才二十歲就對逝去的時光由衷的惋惜,到我四十歲、五十歲,真的有無數失去的花樣年華時,我會不會追撫往事,痛哭流涕?一時間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忍受的,那些比我年長的大人們是如何忍受的,大家都一樣嗎?人們怎麼忍受得了!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是這樣一部追憶往事的小說,它是意識流小說的巨著,全書建築在對往事溫情脈脈的回憶之上,也正是因為回憶,這部小說才有其價值。普魯斯特用獨特的心靈之光對往昔進行不斷的反芻,追憶就是對逝去的時光的回味和重建。我們跟隨一個四五十歲的大叔回到他幼年的時光,回到他幼年在貢佈雷的家。那時他還是個小孩子,午飯後被打發到卧室睡覺,卻呆在床上為得到母親晚安之吻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這個場景就好像是普魯斯特一生缺乏意志力的預演,我們看著他長大成人,初入社交界,被家世顯赫的貴族們認可,直到離開社交界閉門寫書,不論何時,他一直飽受缺乏意志力的煎熬。他用猶豫不決毀掉了和希爾貝特的初戀,為了獲得准許去看一場拉辛的《費德爾》而飽受煎熬,在失去外祖母的憂傷中久久不能自拔,正是那份優柔寡斷、多愁善感,任性多疑讓他陷入了如同往昔等待母親的吻一樣沒有辦法解脫的煎熬,因為他渴望被愛,渴望被關心,卻不知道正確討好別人的方式,不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必須實際付出才能有所得到。因為不能撫平自己的多疑和嫉妒,他把摯愛的戀人阿爾貝蒂娜關在自己家裡,對她十分刻薄,直到她無法忍耐離家出走,他想把她找回來,依然是小心翼翼唯恐失去自己早已失敗地一塌糊塗的尊嚴,而這一次一切都晚了,他剛剛做出實際行動阿爾貝蒂娜就意外去世了,這次意外的失去,也將和其他的失去一樣,將他一生的摯愛捲入無法拯救的、時光的洪流,直到失去戀人最後的記憶,最後的溫度。真是個孩子啊,我們會這么評價。
存在的價值在於存在本身。生命在於綿延。每個存在都不可以被省略。20世紀的哲學家們這么說,他們就好像是發現了新的真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古代的哲學家們不會說這樣的話,那個時代的哲學追求更高雅,也更抽象的真理。那是奴隸制的時代,我們很少聽到那些努力甚至是平民們的聲音,那時候人生來就有等級,平民們註定為供養貴族奮斗,沒有權力留下任何聲音,與此相反,被供養的貴族們可以整日玄想,沉浸在高雅的思想之中。我不喜歡那樣的時代,因為我不確定如果在那個時代我正好會是生來的貴族。近代隨著人的解放到來了,然而人的解放也意味著人的湮沒。每個人都可以說話,每個人都是自由的,這也就意味著每個人說的話都不是真理。高雅的東西被驅逐,人的價值實際上變為物的價值。如果不相信的話,試問你怎樣評價一個人?第一印象就是這個人身材如何,腿型是否勻稱,是不是精心地燙過頭發,用什麼牌子的手機,是不是塗著香奈兒的化妝品手提普拉達的包包?進一步,她在公司是什麼職位,是不是勝任自己的工作?總而言之,我們評價一個人根據她的物質條件,以及她在社會上的地位,這個人是社會存在的一部分,是機械的社會鏈條中可以拆卸的一部分。現代的哲學教育我們適應這樣的生存方式,接受這就是我們的生存價值,為了自己的存在,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時時刻刻准備好與生活抗爭。進一步,整個人類社會也得時時刻刻准備好與自然界抗爭。在機械的現代化社會,存在就意味著你作為物的價值,意味著你有用。僵硬的不適應社會的東西在這個世界沒有用,意味著不是不斷綿延的社會中的一部分,也就意味著沒有價值。對我來說這絕對不是古代有的思想,絕對不是人們吟唱著荷馬史詩,思考著信仰歸屬的時候會有的思想,這種想法絕對是伴隨著舊的秩序被打亂,陷入恐慌的新時代產生的。人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接受這樣的現狀,努力跟上這個物化而空乏的時代。這樣的世界毫無疑問已經出了問題。
《追憶似水年華》不符合這樣的時代,時代精神要求我們毫不猶豫向前,而普魯斯特卻毫無意志地沉浸於往昔,時代精神要求我們不斷探尋外物,而普魯斯特卻是在不斷叩問自身。我們這個時代的出版物上看到貼近大眾趣味的作品,不斷堆積挑起大眾興趣的因素,因為我們的生活實在過於枯燥,實在需要奇形怪狀給我們的生活加點調料。推陳出新的情節,讓人心跳的犯罪因素,每年出版的作品無窮無盡,現代人哪有那個心情閱讀古典名著?普魯斯特卻好像把自己的小事情看得比一次非洲正在發生的屠殺還要重要,他孜孜不倦地描寫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而不是所謂有沖擊力的事件。他耗費如同史詩般的篇幅去描繪戀人逝去,睹物思人的情景,也許不比每年掛在暢銷榜上的完全雷同的吸血鬼小說們讓人心跳,卻獨具一格。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一個怎樣傑出的人啊,他在被人遺忘的藝術上有多麼深的造詣,我們經常看到他用整頁整頁的篇幅描繪他對古典小說的理解,透過他的眼睛欣賞一幅名畫,或者聆聽一段古典音樂,我們因此得知他是個多麼聰明的人,而這些高超的藝術本來只能讓他在無聊的沙龍上增光添彩。絕大部分時刻他是那麼溫情脈脈,那麼溫柔善良,即使他在人們身上看到的只是庸俗和無知,他仍然那麼深的渴望被人所愛,即使是嘲笑一個人的淺薄都是那麼手下留情,時間久了我們覺得他好像是我們的一個朋友,偶爾也有著不和人情的滑稽,但是我們願意和他交朋友。最重要的是,這個人不是物質鏈條的世界中可以被拆卸的一部分,他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普魯斯特曾經陷入極大的絕望之中,他天性敏感,早先的創作《歡樂與時日》被刻薄的評論家批評地體無完膚,他無法寫出傳統的被認可的小說,他有很高的鑒賞力,與眾不同,但是即使是像他鄙視的那些小說一樣的東西他都寫不出來,無法為自己得到作家的聲望。我猜想作為同性戀他也根本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後代。就好像是典型的沒有意志力的傢伙,他無法接受在存在之中湮沒的事實,他用數十年的時間構築一部作品,這是他唯一的也是真正的傑作,他為自己選擇的題材就是他自己,就好像是收藏家一樣,他收藏往昔的畫面,對他來說物不僅僅是物,而是具有喚醒往昔溫柔時光的價值。在不斷綿延的生活中不斷失去的價值,他在回憶中加以重溫,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整個往昔的博物館,無法被任何人復制。即使在人們只是拚命向前看的自高自大的時代,他仍然告訴我們歷歷往事,曾經幼稚不適應社會的過去不是恥辱的需要擺脫的東西,恰恰是這樣的過去構成了我們自己,我們應該對此倍加珍惜。我也無法形容他的句子和段落會給讀者怎樣的閱讀樂趣,對水城威尼斯的描述是多麼精緻優美,對維爾迪蘭夫人的諷刺怎樣讓人會心一笑,可憐的小阿爾貝蒂娜和聖盧去世後是怎樣讓人黯然。我們也因為他的描述更好地反思自我,認識世界,也認識真正的藝術,他也喚起我們曾經稚拙的年代,喚起我們的同感和失去的時光,讓我們重估它們的價值。而對我來說,這種種價值中最重要的就在於它的不可替代。

4. 鑒賞小說的作文和鑒賞散文的作文各兩篇,一定要是鑒賞型的。每篇700—800字。

如果詩歌是窗,那麼散文則就是門。窗,當然是不能隨便出入的,但是,門——大家都可以從這里進進出出……寫日記、讀書信、作序跋等等,我們幾乎每天不都是在和散文打交道嗎?


散文既無詩歌的音樂節奏,也無小說的故事情節,更無戲劇激烈的性格沖突,總之,從形式到內容,散文的確好像是顯得太平常了一點。然而,人們忘情地讀詩、讀小說,看戲劇……也一樣忘情地鑒賞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我們又該沿著怎樣的路徑去尋幽訪勝呢?

2006-09-19 07:48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4樓

一、散文鑒賞的一般法則


1.感同身受,漸入佳境。


文學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特質,這在我們鑒賞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時都能強烈地感受到。一旦真正進入鑒賞而不是匆匆地「走馬觀花」或一味地去尋找什麼概念,那麼我們在作品裡所得到的首先就該是作家所塑造的生動藝術形象的復呈,伴隨著這種復呈又會自然而然地體味到作家浸透在形象里的意蘊。這時,我們就會感到一下子到了另外一個完全是自立自足的世界——即文學藝術的意境之中去。


大凡成功的文學作品均有意境,這是由文學的形象特質所決定的。散文也有散文的意境,雖然它不像詩歌意境那樣更具特色,但它與小說、戲劇比較又顯得突出一些。作為一個好的散文鑒賞者,完全應該善於體味散文美的意境。如何去體味呢?我想這里還有必要區別一下散文與詩歌意境的異同,從而才有可能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它們的意境之美。


散文與詩歌親如姐妹,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緊密聯系,但在意境的創造上卻很有差別,這就是詩境尚虛,文境征實。詩境強調大膽想像與誇張,也允許虛構與概括,追求避實就虛的空靈,常給人以「水中之月,鏡中之花」的美感;文境則大致相反,強調嚴格的真實,不允許套張與虛構,追求避虛就實的真境界,常給人一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感。


詩境尚虛,文境征實,這是從整體上的一個把握,具體地講也並不都是如此。正因為詩境尚虛,所以詩歌鑒賞就特別需要想像,這才可能將詩人虛擬的濃縮了的東西變成真實的豐富的生活圖景,從而領略其意境之妙;也正因為文境征實,所以散文鑒賞就特別需要感受,這才可能將散文里真實的具體的東西准確充分地復現在我們面前,從而體味其意境之美。一個人的散文鑒賞水平如何,至少一半是取決於他對散文意境的感受力的高低。

2006-09-19 07:49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6樓

散文不僅以形象反映生活,而且講究客觀情景的細致描寫,這樣對散文形象的感受力就顯得更為突出了。何謂感受力呢?它即是指讀者對散文藝術形象的一種領悟能力;換言之,也即是指讀者對作者所描寫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圖畫可以在自己的心目中毫不費力地復現出來,能獲得某種稱心適意的共鳴美感。然而,真正能夠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去涵詠玩索的人並不很多。一個人對散文形象的感受力是在長期實踐中培養起來的,或者說是由於反復的經驗而獲得的一種敏捷性。這里說的經驗,它應是一個含義十分豐富的概念,包括生活經驗、藝術經驗和知識積累等,諸方面結合在一起,也就具體構成了我們說的對藝術形象的感受力。


創作散文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但鑒賞散文是否也要具備呢?很多青年讀者對此或許不以為然,那種認為只憑一點書本知識和藝術經驗就能鑒賞散文的觀點必須予以糾正。比如說,一個沒有經歷過任何白色恐怖的讀者,鑒賞葉聖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就會總覺隔了一層;一個有過流浪經歷的讀者品賞瑞士黑塞的《農舍》,總比一直處在正常生活中的人體會更深;一個從未坐過飛機的人,難道也能想像出劉白羽在《日出》中描繪的壯景嗎?


一切優秀的散文,其意境總是深邃雋永的,往往很難一下子就能發現。我們在具備了作品裡相應的生活經驗之外,還得憑著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藝術修養去敏銳地、認真地感受對象的形象特徵和細節內含。這就好比在江南園林中尋幽訪勝,進愈深而景愈奇,能給人以漸入佳境的感受。


在這個漸入佳境的過程中,我想尤其不能忽視感同身受的作用。姜夔說:「三百篇美刺箴怨皆無跡,當以心會心。」(《白石道人詩說》)也就是梅聖俞所說的「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六一詩話〉引》)。他們雖然都是講詩的鑒賞,但在這點上與散文鑒賞也是相通的。這種「以心會心」,感同身受的審美鑒賞,應該說是我們探索散文之美的最為基本的方式方法。

2006-09-19 07:50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7樓

2.因聲求氣,循聲得情。


作家秦牧曾談到這樣一個故事:某國有一位著名女演員,拿著一張菜譜,以另一個國家的語言當眾朗誦,運用的是她演悲劇時的腔調,那沉痛蒼涼,凄苦激烈的音調,竟使座中有人為之泣下。一張菜譜,不可能有什麼情感內容,況且還是他國語言,但它能使人泣下,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語言的聲音本身有著獨立的表情作用,同時也告訴我們,鑒賞散文不能忽視了聲感的要素。


散文,可謂是言情的藝術。我們知道,人的情感是不見之於形的抽象的東西,必須靠語言符號表現出來,但漢語符號本身包含有形、聲、義三個方面,因而在表情上就有了各種復雜的關系。我們的漢語,就一個個單字來看,它們雖然不可能有什麼變化,但因每個字都具有形、聲、義,不同的組合固然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而且在形、聲這兩個方面也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作家運用語言,不僅要選「義」,同時也要選「形」與「聲」。「形」,在字而言是指筆畫結構,在文中是指句子的參差、整齊和語法構成等,這里取後者。「聲」,在字而言指讀音,這里側重指句子的音樂感。值得注意的是,選「形」是為了選「聲」,是以「形」的變化來造成「聲」的變化,最終達到更好的傳情。「形」本身不可能有獨立的意義,只有通過「聲」來傳情。


散文作家依靠語句的錯綜和聲音高下的奇妙調節,就能使人讀起來覺得具有了聲感變化,同時還會感到有一種生氣灌注。生氣不可能憑空存在,語言的聲音節奏正是文氣存在的形跡。


作者因情而發為辭,辭生則聲音與文氣也便隨之產生了。好比平常人們講話,有了意思才講,要講就必須藉助於語言(辭),而運用語言的時候又少不了抑揚頓挫、輕重急徐的語氣。語氣在文章里便是文氣。這個過程即是:


情——辭——氣——聲


劉熙載說:「作者情生文,斯讀者文生情。」(《文概》)這表明讀者鑒賞作品恰好要和作者走一個迎頭路,那麼鑒賞散文的過程便是:


聲——氣——辭——情


這也就是說,散文鑒賞要特別注意抓住聲感的突破口。從聲感出發,因聲求氣,循聲得情。


因聲求氣,循聲得情,就是根據文章的言之短長、聲之抑揚來誦讀,並通過誦讀來體會作者貫穿在作品裡的文氣,又通過對文氣收放的品味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夏尊和葉聖陶兩先生合著的《文章講話》,其中還明確指出:「文氣這東西,看是看不出的,聞也聞不到的,唯一領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誦。」鑒賞散文切忌像讀科學論文一樣只是著意在里頭分解,而應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誦讀上,由此自得文中奧妙。


散文的誦讀自然不必像詩歌的吟誦那樣有很多講究,只要符合散文的自然節奏就行,這與散文行文的灑脫有很大關系;但也並不是一味毫無組織,或長或短,或排或偶,或承或轉等,均有一定之妙,往往可以因聲而求的。


散文的誦讀還要求長久地熟讀,光一二遍不可能讀出文章的聲情來,只有在爛熟之後,才有可能對文章內容有深切的了解,也才會高下合度,緩急相宜。我之神氣皆與作者相通融,一吞一吐,均由彼而不由我,語言之音節一並奔涌在我喉吻間,出神入化,融液浹洽,一起從聲情中溢出,由此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2006-09-19 07:51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8樓

二、散文鑒賞的兩個重點


1.牽住線索,沿波討源。


散文實則是不易把握的一種文體。古今中外那些優秀的散文作家,彷彿都是一個個神奇的騎手,縱橫馳騁,灑脫不羈。他們的作品,就好比風行水上,一片渙渙然,既有自然的美,也有飄逸的美。劉熙載將此謂之為「飛」,認為「文如雲龍霧豹,出沒隱見,變化無窮」;又雲「文之神妙,莫過於能飛。莊子之言鵬曰『怒而飛』,今觀其文,無端而來,無端而去,殆得『飛』之機者」(《文概》)。散文這「無端而來,無端而去」的「飛」的藝術,對於鑒賞者不得不慎。


鑒賞散文,思想傾向先可以不問,結構技巧也可以先不去管,關鍵在於必須窺見文章從何「飛」來,又如何「飛」去。這文章飛動的來龍去脈,人們常稱之為「線索」。如果我們把作者行文的線索牽住了,然後再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依源整派也就猶如按圖索驥一樣容易得多。此時,其文章無論怎樣「出沒隱見,變化無窮」地飛來飛去,但讀者一樣能夠駕馭,達到循干理枝,因枝振葉,綱領昭暢,牽一線而明全篇。


線索之於散文是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因為越是無拘無羈的體裁,就越需要維系其藝術生命的線索,使生活的珍珠串連在一起。散文既是「飛」的藝術,散文線索因而也應是彩麗紛呈、靈活多樣。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大類型——縱貫式、橫貫式和縱橫交貫式。懂得散文線索的這些基本類型,對於散文鑒賞很有好處。

2006-09-19 07:52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9樓

所謂縱貫式,就是按事物本身發生發展的進程作為線索,縱深地組織材料。最為常見的形式是以時間的次第為線,且往往為一些敘事散文所採用。其特點是敘述事情有頭有尾,來龍去脈比較清楚,也較易於讀者把握。也有以空間轉移為線的,這是縱貫式線索中的另一種形式。寫景一類的散文,多屬此類。因為這類散文描寫的對象是相對靜止的客觀事物,要求依照觀察次序來結構文章。不過,這類文章的骨子裡仍然離不開時間的因素。在縱貫式類型中,還有一種以情節為線的。它雖然更多地見於小說、戲劇之類,但在散文中,尤其是敘事散文中也並不少見。


所謂橫貫式,就是以內在的思想路線或外在的某個物件來連綴各種互不關聯的「畫面」「斷片」,按事物的性質歸類,並列地組織材料。橫貫式在具體運用中又有種種不同。諸如以情感為線,以事理為線,以物件為線等等,這在橫貫式中運用得最普遍,也是最能表現出散文文體特徵的形式。以情感為線的,多見於抒情散文。井上靖《春將至》,通篇即以盼春的心理來貫通,把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和景貌氣象,統統凝聚在這一情感基調上。以雋永的情感為線,是深入作品底蘊的結果,它不僅在抒情散文中普遍採用,在一些懷人敘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朱自清的《給亡婦》,即是以一條至誠醇厚的懷親頌妻的情感線索把一些日常瑣事的片斷粘連在一起,雜而不越,散中見整。以事理為線,是更偏重於內在邏輯性的一種橫貫式,多見於即事明理的議論散文。其行文線索,常常是作者從對事物感受和思索中提煉出來的一種觀點,其他材料便據此展開。如秦牧的《象和蟻的童話》等。在有些托物言志、寄情於景的抒情散文中,最愛用某一物作為行文的橫貫線索,這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物」側重在作為線索而出現的,如秦牧的《土地》;另一種是不僅作為線索,而且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託點,常常具有某種象徵和寓意,如西班牙作家麥斯特勒思的《夜鶯》即是。


比較來說,縱貫式線索盡管有種種不同,但總歸是符合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或進程,也符合人們循序漸進的普遍認識規律。橫貫式線索則帶有某種哲學的抽象,行文中時有跳脫,因為被線索連綴在一起的是一些各不相乾的材料。這樣,就從形式上拉開了創作者與鑒賞者之間的距離,給鑒賞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難度。不過,大手筆又特別善於處理與鑒賞者之間的矛盾,精於明為跳脫(斷)暗為連結(續)。善斷善續,能夠把明斷與暗續辯證地統一起來。


所謂縱橫交貫式,不過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綜合運用。這種情況,在一些游記散文里頗為常見。游記如果單用一條游蹤的縱線,文章就很可能像記流水賬一樣,寫得散漫,故往往在游蹤的線索之外再加一條橫線索來約束。當然,這種線索方式在一般敘事散文中有時也可以碰到。如曹靖華的《小米的回憶》,既以時間次第來展開回憶,又以橫線索「小米」(物)來貫通。


世界本身就是一架由無數個物件組合的龐大而復雜的機器,內部諸因素也無不存在著種種聯系,這些聯系我想一定也可以尋找出多種不同的生活線索來。同樣,一個理不出生活線索的人,對社會的認識也一定膚淺、片面。然而,線索的種類五彩繽紛,生活和人生的經緯錯綜復雜,反映到散文里的線索藝術又何嘗不是如此?上列種種,當然還只是一個大略的概觀,但無論怎樣變化,都超不出縱貫、橫貫和縱橫交貫這三大類型,具體如何演繹就難以盡數了。

2006-09-19 07:53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0樓

2.縱觀全局,探索主題。


主題亦叫中心,是作者在散文里所表現出來的對人類社會種種現象的態度和觀點,它是一篇散文形成的靈魂。鑒賞散文,將散文的「靈魂」——主題探索到了,也就等於抓住了散文作品的本質,它同樣是散文鑒賞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步驟。


對散文主題的探索並不十分困難,但如果想用幾句話准確地說出它的主題又非易事,這是一般人常有的經驗。有些人鑒賞散文,往往喜歡憑著一點直感去判斷作品主題,結果使作者本人也會大吃一驚,往往失之於偏頗。


探索散文主題的途徑與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


第一,從作品的寫作背景探索主題。


主題的表現不可能離開一定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其人的世界觀的制約,想辦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樣的心境下寫出來的,當時的時代背景如何,社會環境怎樣等,是我們探索散文主題的重要途徑。例如茅盾的《風景談》,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極力贊美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軍民偉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但這個主題是如何體現的呢?因為全文從頭至尾是贊頌屬於「第二自然」的特殊的「風景」,而連像「延安」、「革命根據地」、「共產黨」等字樣卻根本找不到,又談何贊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雲雲呢?看來就非得要求助於本文的寫作背景了,這是自然的。


第二,從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題。


文眼,是指那些特別精煉警策的詞句,是作者精心安置的「慧眼」,也即散文主題的凝聚點。這點睛之筆,正是我們探索散文主題的直接途徑。劉熙載在《文概》中說:「余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句之眼,前前後後無不待眼光照映。」所謂「神光」,即散文的主題;所謂「照映」,即指主題對散文的統攝作用。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的「苛政猛於虎」,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蕭伯納《貝多芬百年祭》中的「貝多芬的音樂是使你清醒的音樂,而當你想獨自一個靜一會兒的時候,你就怕聽他的音樂」……都是「神光」閃爍之處,透過它即可以窺探文心的奧秘。


第三,從作品的重點段落探索主題。


散文的主題,它固然得通過作品的每一個段落表現出來,但它絕非平均分布在各段里;每個段落固然也都要為表現主題服務,但它們所擔負的具體任務並不完全相同。或在描寫某個具體的部位,或在敘述某個事件的過程,或在結構上承上啟下以表明過渡等。可以說,一篇散文的大部分段落與主題的關系並不是直接的,有的甚至完全是出於結構上的考慮,與主題全無關系。一篇散文的主題,它常常是通過作品中的某一二個重點段落來表現的,它好像是支撐一篇散文的「力點」,它是我們探索主題時千萬不能忽視的地方。


第四,從作品的內部聯系中探索主題。


大部分散文,表面看來的確是「散」的,但它的內部卻極有分數。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內部聯系中掌握行文的來龍去脈,分析主題,這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第五,從作品的總體傾向上探索主題。


探索散文主題有個最為常見的毛病,就是不從作品的全局著眼,不從全部題材的總傾向考慮,而是孤立地從某一枝節、某一部分來歸納主題,這是必須要克服的。與其他文學樣式比較,散文表現主題並不是通過完整的情節,也不是集中通過某一兩個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過一些事實的片段、生動的場面、作者的感懷來表現的。所以,從總體傾向上探索主題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2006-09-19 07:54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1樓

三、散文鑒賞的兩個難點

1.剖析結構,仔細理會。


結構是散文包括一切文章的組織法則。人們常把主題比作文章的靈魂,把材料比作文章的血肉,那麼結構也就是文章的骨架了。一篇散文的內容必須依靠結構固定並顯示出來,結構是作品思想內容的形式體現。鑒賞散文,對其結構進行剖析,也就好比是對散文進行人體解剖一樣,這對於我們了解散文的內部構成與聯系,深入到散文的骨子裡頭仔細理會其奧妙所在有著重要的意義。不過,對散文結構的剖析一直是一個難點,它需要鑒賞者有較好的散文藝術修養才行。

5 散文鑒賞方法談


一般而言,對散文結構的剖析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剖析結構由哪幾個部分組成,亦即給散文分段。


就散文的外部結構來看,包括句、自然段和部分三個方面。前兩者是出於文字表達上的需要,起著停頓與間歇的作用,均屬於自然的形式單位,而且也有明顯的外部標志,容易掌握。部分則是作者出於內容表達上的需要,集中某個方面的內容為突出主題服務的意義上的段落。一篇散文總是由若干個意義段構成,一個意義段也就是一個部分,它通常包括有幾個自然段,當然有時也可能與自然段一致。這里所謂的分段,就是分析一篇散文由幾個意義段組成,以便於深入了解其結構在開合、斷續、抑揚上的特點,等等。


有些散文的意義段落是通過小標題、空行或用「一、二、三」的數字來標明的,這比較好辦。也有一些散文是通過關聯詞語、承接句、過渡段等來暗示的,閱讀時稍作留意也不難劃分。對於那些既無標志又無暗示的篇章結構,就需要我們作認真具體的分析。但不管怎麼說,意義上的段落,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或同一時間,或同一地點,或同一性質等,只要把那些在內容上聯系緊密的自然段劃分在一起就是了。


二是剖析段與段之間的聯系,看是如何完整、嚴謹和自然的。


所謂完整,是指散文結構有頭有尾、有中段,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都有有機的聯系,緊針密線,連貫一氣;所謂嚴謹,是指散文的各部分安排得非常妥帖,緊湊,以至無法作任何增刪更動,任何挪動或刪削都會使整體構架脫節;所謂自然,是指散文結構要像生活那樣渾然天成,不見斧鑿痕跡,「當行於所當行,當止於不可不止」(蘇軾語)。

2006-09-19 07:55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2樓

三是剖析結構的局部特徵,深入研究開頭、結尾和過渡。


剖析散文的結構,從大的方面而言,不外乎兩條途徑: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通過這樣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的兩個回合,又有什麼樣的結構不能被我們所認識呢?分段也好,分析段與段的聯系也好,這是側重在由整體到部分。這里要說的剖析結構的局部特徵,則側重在由部分到整體。這正如我們觀賞一座建築,不僅要觀賞它的整體外形,同時還需要走進去,把所有過道、房間、旋梯什麼的都看一看,這才知道它具有什麼特色。


剖析結構的局部特徵,也即是進一步要求從部分入手,並達到從整體上深入把握作品各個部分安排的方法與技巧,諸如作者在敘述方法上哪裡是運用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作者又是怎樣安排波瀾節奏的?是否使用了伏筆、懸念?尤其是在開頭、結尾和過渡這些關鍵部分又有什麼特徵?等等。為了弄清它們,就有必要對散文的每個細小的部分作認真的考察和研究。


2.辨明作法,深入體察。


盡管人們時下對散文創作有無技法的問題又展開了論爭,而且使人有點目迷五色之感,但客觀地從散文創作的實踐來說,一切優秀的散文作品,都應是「有技法」與「無技法」的和諧統一。說它「有技法」,是因為任何一位有作為的散文作者都不能一任自己的情感去隨意發泄,驅遣語言、駕馭材料、想像、加工和組合的能力等都不為無法。說它「無技法」,又是因為一些優秀的散文作者都是嫻熟地活用各種技法,將技法與內容融為一體,天衣無縫,以至於好像你說不出有什麼技法了。


散文的這種「以無法為有法」(徐增語)的創作境界,對於散文鑒賞者來說,確實是提出了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鑒賞散文,如不辨其法,自然只能得其皮毛,始終只能停留在字面作一些淺嘗輒止的欣賞。如果技法於你是門外漢,結構在你更是微妙不可把握的神秘,這樣至多也是心知其好而口不能言。


有句形容看雜耍的俗話:「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用它來說明散文鑒賞水平的高下倒十分合適。由字面的欣賞到對內容與形式的鑒賞,也即是由「看熱鬧」到「看門道」,便是衡量一位散文鑒賞者能力大小的「分水嶺」。然而,要想識「門道」,辨精微,就不得不對散文的技法有一定的了解。高爾基說:「必須知道創作技巧。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這一工作本身」,「技巧是文化成長的一個基本力量,是文化全部過程的一種主導力量」(高爾基《談談〈詩人叢書〉》)。他所說的「文化成長」,自然也是包括散文鑒賞在內的。

2006-09-19 07:56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3樓

散文的技法一時也難以勝數,它們是歷代文藝理論工作者根據長期以來的散文創作實踐總結出來的。有的是以成語典故命名,如「一石數鳥」「釜底抽薪」等;還有的是採用一些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加以說明,如「綵線穿珠」「曲徑通幽」「移步換形」等;有的則是借用軍事、音樂、繪畫等術語來比況,如「欲擒故縱」「餘音繞梁」「烘雲托月」「橫雲斷峰」等,上述種種,就其名稱而言,已夠人玩味了,況且它們還包括著各自豐富的內容。因而,辨明作法,深入體察,就成了高層次散文鑒賞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

5. 求隨便一篇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賞析,要800字左右!

《母親》賞析

莫言的散文作為他小說的藤蔓,更是全面理解他作品的燈塔。他的這篇敘事散文《母親》更是集中體現了他對於生命本源的珍惜與尊重。這篇散文從傳統類的敘寫母親及母子親情之外拓開一筆,通過回憶母親在苦難日子裡頑強生活的勇氣與信念及對「我」的啟悟與激勵,表現了母親的堅韌,勤勞,朴實與偉大,字里行間流露出母親的由衷尊敬與感恩,作者把這種對生命載體——母親的由衷尊敬與感恩,上升為他對生命本體的終極崇拜,珍惜,尊重與熱愛,充分顯示了作者獨特的母性意識與生命意識。

散文視野廣闊,結構謹嚴。這篇散文撇開了一般描寫母親與母子親情的傳統模式,以宏大的視野,在平實的敘述中,層層鋪敘母親作為生命之載體與精神之源,在苦難日子裡給「我」的希望,勇氣與信念,這里的母親,不僅是賦予「我」生命的載體,亦是人類之所以存在的生命的本體,對於母親的謳歌與尊重,亦是對於生命本身的謳歌與尊重。這種對於人類生命本體的關注,因而使這篇敘事散文有一種闊大的視野和別樣的韻味。

莫言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讀他的散文,就像是在傾聽他以高密人的朴實的話語,娓娓地向我們講述他的見聞經歷,訴說他的生活感悟,感覺是那樣的隨和。而讀後再細細一品味,就會感受到其中蘊含著的藝術魅力。《母親》一文,作者如話家常地敘寫母親在艱難歲月里的經歷,刻畫了一位堅強、樂觀的母親形象。

文章以母親捶打野菜的特寫鏡頭開篇,苦澀的氣味、沉悶潮濕的聲音,渲染了一種沉重的氛圍;作者還以盛開的梨花這一優美的背景,反襯這幅令人心酸的畫面,為下文的敘述作好了充分的鋪墊。接下來,作者用「勞作最辛苦」「飢餓最嚴重」與「哼唱小曲」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母親的樂觀。其中「愁容滿面」「哼唱小曲」這一對看似矛盾的詞語,細膩地體現出母親既為家人的生活憂愁,又不向命運低頭的心理。

作者在「偏僻落後」「艱難的歲月」時代背景的基礎上,繼續講述家中的背景:父親被誣陷,家中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村子中幾個女人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自殺,我們可以想像作者母親內心該有多麼的痛苦!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具體敘述了找不到母親而痛哭的情形,表現出對母親的關愛之情,更襯托出母親的堅強。特定的背景,有助於刻畫人物鮮明的性格,抒發作者真摯的情感,如《背影》就是把「南京送別」置於「祖母去世、父親賦閑」的背景之下,才使父親強壓心頭的煩憂、無微不至的愛子之情感人至深的。本文中具體背景的交代,使得母親的堅強更加難能可貴。作者還接著以飽含深情的議論,表達出母親的話語對自己的影響和激勵。

作者記述中,宕開一筆,由母親的堅強而聯想到另一位堅強的老太太:在戰爭的硝煙中叫賣蔬菜,即使吃沙土也要活下去,這看似與母親無關的敘寫,實際上突出地襯託了母親堅強的形象,作者還由此而引發議論,拓展到人類頑強生存的信念,使得母親的堅強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深化了文章主題。

這篇散文還具有作家鮮明的個性色彩。不管讀莫言的小說還是讀他的散文,我們都會強烈感受到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強烈的作家個人色彩。這種強烈的個性色彩,既是內容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故鄉山東高密東北鄉是莫言先生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這篇散文也是立足他深深記念的故鄉 山東高密東北鄉及這片熱土上生活著普通的母親,父親和爺爺。如果說母親給了他生命之源,不如說是故鄉這片熱土給了他生命之源。莫言作品的內容上不僅打上了鮮明的個人記憶的烙印。其感情也是莫言式的,極富感性化色彩,本文作者以簡潔的文筆,包含了深沉,豐富的感情,融敘事,抒情與議論於一體,讀來令人感到回腸盪氣,酣暢淋漓。

如果我們再細細品讀,就會得到寫作方面的有益啟示:以特寫鏡頭描寫人物,凸現人物形象;將人物置於具體情境中,細致描寫言行,使人物性格鮮明;運用聯想,豐富文章內容,深化文章主題。本文語言也獨具特色,在看似平淡,簡潔的語言中,包含了深厚的感情與豐富的韻味。平淡中見警策,平凡中顯深沉,令人回味無窮。

6. 賞析文怎麼寫

主要思路:選取一些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修辭方法、這些詞句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版用、你喜歡這權個詞的原因等方面,結合文章、詩詞的寫作背景,寫寫你的感想。
網上的文章都是交差式的,如果用心去寫,寫得會很快,質量也很好,也許還會有些成就感,釋然的感覺

7. 鑒賞文怎麼寫

鑒賞文怎麼寫
一、鑒賞內容:
一鑒賞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
要點:
1、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情感,需要讀者完整把握作品、深入理解內涵、注意含蓄或明確的提示,甚至聯系相關的作者資料、創作背景。
2、既可根據顯性信息把握主題,也可根據隱性信息把握主題。
3、思想主旨題的表達格式是:「文章通過(記述)(描寫)(分析)某某對象,(揭示)(刻畫)(論證)了某某(現象)(形象)(道理),(反應了)(形象揭示了)(闡述了)某某(本質)(特徵)(道理)」。
二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
要點:
1、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要建立一個知識體系,包括:語言的准確、簡練、生動、形象;
風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簡明、含蓄、深沉;長短句式的特點,各種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音韻、構圖和結構之美,含蓄與直白,賦、比、興的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等。
2、抓住作品最突出的語言特色進行鑒賞。
3、從散文語言的煉字、
煉句、
煉意的角度來鑒賞。漢字本身的表意特徵,決定漢語具有音韻美、結構美、內涵美、圖畫美。
三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特點
要點:
1、文學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兩大類。景物形象在借景抒情的散文中經常看到,人物形象在散文里也經常看到(如2005年湖南卷的《貝多芬:一個巨人》),但更多的是在小說中。
2、鑒賞人物形象特點,主要從人物描寫的角度進行: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側面)描寫等。
3、在答題時,注意答案里必有三個要素:⑴作品的形象是什麼,有何特徵。⑵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個形象的,手法是什麼。⑶用這個形象表達什麼主旨,有何好處。
四鑒賞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
要點:
1、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方式、描寫技法、修辭方法、抒情方式、表現方法、行文構思、表達效果等。
2、要有針對性地訓練一定數量的文章,重點是寫景抒情的散文和議論性散文,因為2005年考過寫人的散文。
二、寫作的基本步驟
寫作鑒賞文章大致有三個步驟:閱讀—鑒賞—寫作。
1、閱讀
閱讀對於鑒賞來說,是佔有材料、分析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①閱讀范圍。從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他作品、其他作家的作品等,這就是知人論世。在這里,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

8. 文學文本賞析怎麼寫

朋友,看來你也是和我一樣學習中文的了,我們先來了解下文學文本的概念和特點,以防偏題。簡單的說,就是把別人的作品做一個賞析。
文學文本
是指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語言系統,是傳達人生體驗的特定語言系統,包括詩、小說、散文和劇本等形態。把一般的文學接受或文學鑒賞活動細化和深化,就是文學文本的解讀活動,這是一個對文本的反映實現的過程,這是一個對文本加以改變,豐富的過程。

文學文本特點
文學文本除了有一般文本的共同性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
1、文學文本總是指一種實際的語言系統。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語言結構,而是指特定個體或群體在社會生活中對語言的具體運用。這里的「個體」主要指具體的個人如作家,而「群體」則主要針對某些文本的集體作者而言,如遠古口頭文學、史詩的作者往往是一個群體,當代城鄉民謠也總是出自群體之口。
2、文學文本要通過傳達人生體驗而表達相對完整的意義。它通過語言而呈現體驗,但這種呈現的目的是表達某種相對完整的意義,或者說有足夠的信息能讓讀者體驗到一種相對完整的意義。如果其意義不完整,則不能稱做文學文本。
3、文學文本有待於讀者閱讀和接受。如果它僅僅停留於作者頭腦里,而無法由任何一位讀者讀到並感受到,則只是一種不確定心理過程,不足以成為文學文本。總之,文學文本是有待讀者閱讀的包含完整意義的實際語言系統。

文學文本賞析抓這幾個方面:一、對作品意境的領悟;二、對作品形象的把握;三、對作品主題的挖掘;四、對於作品內容和形式及其關系的認識;五、對於生活真實和藝術真產的區別;六、對於作品風格和流派的辨識。
等等…… 說多了,還容易混淆,就按上面幾個點來寫,應該能給你帶來幫助的!
合作愉快哦!作業一次過關!加油!!!!

9. 怎麼寫小說的點評…求範文!!

原文】

失蹤

農歷臘月十九這天下午,張三從紅十字醫院回到家,看見客廳的茶幾上放著一盒錄象帶,錄像帶側面的蘭色標簽上

印著兩個字:失蹤。張三不知道是誰借回來的錄像帶。張三打開電視,把錄像帶推進放像機。是電影。片子沒放完,

張三已經淚如雨下了。是一部日本片。講述名古屋的一個攝影師由於久病不死,倍受家人的嫌棄和冷落,在一次聖誕

晚會上攝影師意外失蹤,失去親人的家屬才知道攝影師對他們多麼重要,他們經歷艱辛終於找到了攝影師。這個攝影師

的遭遇和張三驚人的相似,只不過張三沒有失蹤而已。跟片中的攝影師一樣,張三曾經是家庭的頂樑柱,它的喜怒哀樂

就是家人的喜怒哀樂,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會驚動全家。在他生病的最初歲月里,家人給了他足夠的溫暖和關懷。但他

的病一發不可收,他患上了十一種慢性病,他因此失去了工作,地位和收入,無邊無際的醫葯費使家庭陷入貧困的邊緣

,他永無止境的咳嗽和間歇性的大小便失禁,把家庭搞得像病房和公共廁所,家人終於開始表現出厭煩,嫌棄和冷落。

張三無法讓家人像當初那樣愛他,他知道他連累了他們。也許正如這部片子講述的那樣,只有失去張三,他們才會發現

張三對他們有多麼重要,才會像當初那樣對他關懷備至。

晚上全家人圍著飯桌吃飯。張三打開電視,把那盤錄像帶推進放像機。張三捧著飯碗坐在沙發上,觀察家人的表情,他

預感將會出現感人的場面。可是家人無動於衷,他們一邊看片子一邊談笑風生。張三擔心他們聽不清那些感人的台詞,把

電視機的聲音調得很大很大。但是家人說笑的聲音更大了,哥哥和嫂子甚至他踏著片中感人至深的背景音樂跳起了四步。

張三十分震驚。他想用片子教育家人,喚醒他們的良知,哪知道他們跟攝影師的家屬一樣,不見棺材不掉淚,只有不幸真的

降臨,他們才會如夢初醒。想像自己失蹤後,全家人四處尋找,痛不欲生的情景,張三不禁黯然淚下。他不願意讓家人經受

這樣的打擊。第二天中午,全家人一起吃中飯,,張三再次播放那部片子,全家人依然無動於衷嘻嘻哈哈時,張三決定失蹤

了。他要讓他們嘗嘗真的失去他是什麼滋味,他要喚醒他們的良知,是他們逼他這么乾的,他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

農歷臘月二十這天下午將要過去,傍晚就要來臨的時候,張三神秘的失蹤了。其實張三沒有走遠,他對自己的失蹤的日程

作了十分周密的安排。他帶了一身換洗的衣服和足夠一周吃用的葯片,干糧和鈔票,來到郊外護城河邊的茅屋。那是祖父生前

買下來釣魚用的。家人都知道這個地方,特別是家裡的女人,受了氣就喜歡到這個小屋睡兩三天。張三知道要不了三四天,家

里人就會在小屋找到他。他不想讓他們找不到他,他的失蹤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讓全家人哭得

死去活來。他只是想讓他們知道,他們不能失去他,他們不應該冷落他,僅此而已。

農歷臘月二十六,張三失蹤後的第七天,鄰居馬良找張三借止痛片,張三的家人才發現張三失蹤了。大家仔細一回憶,張三

失蹤已經七天了。其實張三失蹤的當天晚上大家就發現張三不見了,只不過沒人點破罷了。當馬良來找張三的時候,最初驚呼

張三失蹤的是張三的嫂子。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左鄰右舍。她對鄰居們說:「我們家張三失蹤了。說他神經有問題吧,這回真

的出問題了。」張三失蹤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張三的家人張羅著找張三。第一個嚷著找張三的是他的嫂子。她根本沒去找,她去

美容院做了一次面膜。她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了。她說:「我鞋都跑破了,我找遍了車站,碼頭,醫院, 茅房等一切可能去的地方,

沒有發現他。」第二天去找張三的是他的大哥。他沒去找張三,他利用這個美麗的借口到郊區的賓館開了一個房間,不慌不忙地跟

情人幹了四次。大哥回家往床上一仰說:「我累死了,我跑遍了大街小巷。」張三的弟弟跟父親要的打的費,他說要瀏覽全城張三可

能去的所有地方。他用這筆錢鑽進一家網吧,跟一個不知是男是女的網友聊了十個小時。張三的父親說是去派出所報案的,他在派出

所詳細咨詢了一個人失蹤後什麼時候生效怎樣注銷,然後去蒸了個桑拿。只有母親是真的想去找張三的。她走出城門,看見護城河邊

的哪個茅屋,想到張三回來後全家又被攪得不得安寧,轉身又回了家。一家人找了幾天沒找到,大家證實了張三真的失蹤了。

農歷臘月三十晚上,大雪紛飛。張三終於走出小屋,他想回家。實際上,他失蹤後的第三天,家人沒有到小屋來找他,他就知道他

們根本沒找他,他就是知道他們實際上希望他失蹤了,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過度的悲憤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想像自己回家後將

會遭遇家人更大的冷遇,想到自己在也不願意跟這樣的家人共同生活,他忍著病痛卷縮在小屋裡。他所有的病都發作了,他的葯和

10. 懸賞 100分 ,求高手關於古代小說鑒賞的作文!!

【晴雯是作者在作品中創造的最完美、最光輝的一個人物形象。】
《紅樓夢》中情雯這個藝術形象的創造,反映了作者曹雪琴對人類真性真情的嚮往和對平等自由的追求。
晴雯表現出的是不摻雜個人慾望的真愛真情。她不巴結主子,也瞧不起那些巴結主子的人,不僅僅是那些巴結主子的下人,甚至也包括那些自己也是主子的人,不給薛寶釵和林黛玉開門,就是很好地表現了這種思想。晴雯真心對待受當時社會污染很少的賈寶玉,「勇晴雯夜補孔雀裘」一章,反映了她這種對她認為值得敬重的人的真性真情。晴雯激烈地反抗施加在她身上的任何壓迫,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惑奸讒抄撿大觀園」中,表現了晴雯這種不屈的反抗精神。晴雯是在尊嚴與自愛中結束了自己短暫光輝的一生。這個人物形象,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創作《紅樓夢》的主題。
情雯的徹底的反封建等級制度的平等觀念
晴雯在《紅樓夢》中第一次出現,是在第5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賈寶玉神遊太虛境之前:「只留下襲人、晴雯、麝月、秋紋四個丫鬟為伴」,沒有告訴其出身和來歷。一直到第77回「俏丫鬟抱曲夭風流,美優伶斬情歸水月」中,王夫人命人趕走重病中的晴雯時,我們才知道她的來歷:「只見幾個老婆子走了……又吩咐:『快叫怡紅院晴雯姑娘的哥嫂來,在這里等著,領他妹子出去。』」我們才知道,晴雯是個已沒了父母的孩子。晴雯死前文中有段文字交待:「卻說晴雯當日系賴大(賈府的僕人)買的。還有個姑舅哥哥,叫做吳貴,人們都叫他貴兒。那時晴雯才得十歲,時常賴嬤嬤帶進來,賈母見了喜歡,故此,賴嬤嬤就孝敬了賈母」。到這時我們才真正知道了,晴雯不僅是個從小就沒了父母的孩子,還是一個被她的遠親轉賣到賈府的丫鬟。作為一個在賈母身邊長大、以後又來到了賈寶玉身邊的丫鬟,晴雯是眾丫鬟中最沒奴才氣味的一個了。別的丫鬟見到主子小姐,忙不迭的招呼,可晴雯卻是不理不睬。 在《紅樓夢》第31回中,同是寶玉房裡的丫鬟秋紋,從賈母和王夫人處得了賞賜回來,非常得意,笑道:「……你們知道 ,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說話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的。那日竟叫人拿了幾百錢給我,……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氣。幾百錢是小事,難得這個臉面。及至到了太太那裡……現成的衣裳就賞了我兩件。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橫豎也得,卻不像這個彩頭。」晴雯笑道:「呸!沒見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給了人,挑剩下的給了你,你還充有臉呢!」秋紋道:「憑他給誰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晴雯道:「要是我,我就不要……一樣是這屋裡的人,難道誰又比誰高貴些……」他不願意巴結任何人,也不想掩飾自己,她就像天上那一輪「霽月」。你看她,園子里的那些主子姐妹,她從不去搭惹。人緣極好的薛寶釵,在這個純真女孩的眼裡掛不上;那孤傲高潔的林黛玉,她也不放在眼裡。請看第26回:「誰知晴雯和碧痕二人正拌了嘴,沒好氣,忽見寶釵來了,那晴雯正把氣移在了寶釵身上,偷著在院子里報怨說:『有事沒事,跑了來坐著,叫我們三更半夜的睡不著覺!』」有事?沒事?當然是在說薛寶釵無事找事,有所欲求啦!一會兒黛玉來射門,「忽聽又有人叫門,晴雯越發動了氣,也並不問是誰,便說道:『都睡下了,明兒再來罷!』林黛玉……又高聲叫道:『是我,還不開門么?』晴雯偏生還沒聽出來,便使性子說道:『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一個丫鬟,聽到射門聲本應立刻起來開門,可可林黛玉的喊聲她「偏生」沒聽見,真的是沒聽見?這個「情文」說不定是在鄙薄那個假清高真世俗時刻想著粘著賈寶玉的林小姐呢!就是對賈寶玉,晴雯也沒怎麼把他當著「主子」,總是要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處處表露出的人性之真,是對平等自由的追求。在《紅樓夢》中出現的幾百個人物中,敢在賈寶玉這個「混世魔王」面前較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賈寶玉的父親賈政,這個封建主義的衛道士;另一個,就是這個「心比天高,身為下賤」的丫鬟晴雯了。請看《紅樓夢》第31回:「偏生晴雯上來換衣服,不防將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下,將股子跌碎。」賈寶玉說了她幾句,不料竟是「晴雯冷笑道:『二爺近來氣大的很,行動就給臉子瞧……』寶玉聽了這話,氣的渾身亂 戰……」晴雯真的是這么一個惹不得的人?那閱人甚深的賈母為什麼單單挑情雯來服侍她這個「心肝兒肉」的賈寶玉?晴雯惱的是賈寶玉以主子的身份來教 訓奴才,而不是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自己。晴雯始終不向「主子」賈寶玉低頭認錯,倒是賈寶玉放下了「主子」的架子,去討其高興。「寶玉將他一拉,拉在身旁坐下,笑道:『你的性子越發嬌慣了,早起就是跌了扇子,我不過說了那兩句,你就說上那些……」(《紅樓夢》第31回)。不邀功,不討好,激烈反抗施加在她身上的任何不平等,甚至不惜以性命相搏。這樣一個心靈純凈、「風流靈巧」的女奴,只因是為了爭取平等的生活,所以才「招人怨」,所以才「怨謗生」。「身為下賤」卻是「心比天高」,招致的打擊之多之重是可想而知了。雖然她是賈母派到寶玉身邊的,但「老祖宗」這個賈府的最高統治者也保護不了她,或許是根本不願意保護這個「離經叛道」的下人。封建主義的思想觀念、等級制度不能容忍這種民主、自由思想的存在。所以,晴雯的結局只有是受迫害而至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晴雯在《紅樓夢》中一出現,她就一直在為民主自由和地位平等而斗爭,其斗爭的徹底性和激烈程度遠遠超過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在《紅樓夢》第74回「惑奸讒抄撿大觀園」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在抄撿大觀園之先,晴雯就已中了暗算,被王夫人叫去罵了一頓,心中怨怒正無處發作,恰逢抄撿,她已知災難不可避免,索性就大鬧一場,反抗到底,沒有任何屈服求饒的言行:「只見晴雯挽著頭發闖進來,『嚯啷』一聲,將箱子掀開……王善保家的也覺沒趣兒,便紫漲了臉,說道:『……我們……原是奉太太的命來搜察,……』晴雯聽了這話越發火上澆油,便指著他的臉說道:『你說你是太太打發來的,我還是老太太打發來的呢!太太那邊的人我也見過,就只沒見過你這么個有頭有臉的大管事奶奶!」這個豪門里的女奴,為了追求自己的平等自由,毫不猶豫地反抗加在她身上的迫害。請看,在這次抄撿事件中,除了另一個也是丫鬟的司棋為了追求愛情以另一種形式(默不作聲,以死抗爭)反抗外,大觀園里還有誰為了自己的追求而和統治者對抗的?書中的主人公賈寶玉,見一夥人來自己處抄察,僅僅「問是何故」;那個平素人們沾惹不得、愛使小性兒的另一個主人公林黛玉,遭此奇恥大辱,竟然睡在床上不起來,任憑那伙她向來極端藐視的俗人亂翻亂抄。在封建統治階級雷霆般的鎮壓到來時,她們的叛逆精神到哪兒去了?倒是有個賈家三小姐探春,不但不準抄察,反而打了那個抄撿的執行者王善保家的一記耳光,公開對抗抄撿行為。探春的行為是在衛護丫鬟們嗎?非也!且看探春是怎麼說的:「你們別忙,自然你們抄的日子有呢!你們今日早起不是議論甄家,自己盼著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必須從自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探春曾短暫地管過一段賈府的事務,因而知道賈府的衰敗已不遠了。她的反對抄察,實在是對統治者加速自我滅亡的這個具體行動的反對,是從維護統治者利益的角度出發,和晴雯、司棋為爭取個性自由、地位平等,追求個人幸福的反對察抄行動的性質完全不同。抄撿事件之後,晴雯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已完成。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人物存在於世間的,因此,晴雯在被趕出大觀園之後不久便因貧病交加而死去了,完成了其短暫的生動光彩的人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