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人名言
① 中國古代名人名言及解釋
1、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明·凌濛初)
譯: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版。
2、勿以惡小而權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馮夢龍)
譯:兵多了有可能全是笨兵,將不光是打仗打出來的,還要有計謀。
4、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文嘉)
譯:總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麼只會空度時光,永遠一事無成。
5、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② 古代名人的名言警句
中國古代名人名言
一 志向·事業
1.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丘(春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 引自《論語。子罕》
2.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韓非(戰國末期哲學家) 引自《韓非子·喻志》
3.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王充(東漢哲學家) 引自《論衡·別通篇》
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引自《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引自《岳陽樓記》
6.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張孝祥(南宋詞人) 引自《論治體 子· 甲申二月九日》
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軻(戰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 引自《孟子 ·滕文公下》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況
9.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清代政治家)
10.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引自《鄭板橋集》
11.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南宋女詩人) 引自《烏江>>
12.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孔丘(春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 引自《禮記。學記》
13.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劉向(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引自〈說苑〉
14.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
——桓寬 引自《鹽鐵論。制議》
15.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不成。
——張載(北宋哲學家) 引自《經學理窟。義理篇》
16.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學家) 引自《紅樓夢》第5回
17.好問,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隨口問,即能得到正確答復,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學問二字,「問」放在「學」的下面。
二 讀書·求知
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剛。
——孔丘 引自〈禮記·中庸·博學〉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引自《進學解》
3.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 引自《訓學齋規》
4.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朱熹
5.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於振而廢於窮。
——王符(東漢思想家、哲學家) 引自《潛夫論·贊學》
6.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 引自《朱子語類大全》第10卷
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荀況 引自《荀子·勸學篇》
8.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學問休言我勝於人,勝於我者還多。
——李惺(清代作家) 引自《西漚外集·葯言剩稿》
9.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韓愈
1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唐代詩人) 引自《登鸛雀樓》
1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唐代書畫家) 引自《勸學》
12.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白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王國維(清代學者) 引自《人間詞話新注》
③ 古代名人名言大全經典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 劉禹錫
譯文:這里的山哪怕不高,但是有了仙人在這里,這山就能非常出名。這里的水,哪怕不深,只要有了龍,也會非常靈驗。
2、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 盧梅坡
譯文: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3、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西漢 司馬遷
譯文:人終究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的其所,體現出了生命的價值,而有的人的死無足輕重,因此意義是不同的。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 范仲淹
譯文: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
5、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香。——西漢 劉向
譯文: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蘭花香氣屋子,久了會身染香氣,就聞不到蘭花香氣了。和素質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咸魚市場,時間久了就變臭。
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北宋 孫昭遠
譯文: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④ 古代的名人名言!
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晉·曹植
譯文: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專亡就好像屬回歸故里。
2、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南宋·陸游
譯文:天下的事都是因為在困難之中發奮圖強而成功,也都是因為成功後奢侈、萎靡不求上進而失敗。
3、志當存高遠。——三國·蜀·諸葛亮
譯文:人應當懷抱高遠的志向。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先秦·屈原
譯文: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後悔。
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蜀·劉備
譯文: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⑤ 中國古代的名人名言10句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專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屬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⑥ 古代名人名言,一定要古代,越多越好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韓愈
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管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蜀志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王勃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
水可載舟,亦可以覆舟。——魏徵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鶴林玉露》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聲溢金石,志華日月。——顏之推《祭屈原文》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舉成名。——司馬遷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三俠五義》
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陸游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諸葛亮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訓俗遺規》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漢書。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進學解》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曹學《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後漢書》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明·凌濛初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