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蜀道難李白賞析

蜀道難李白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7 00:57:14

⑴ 蜀道難的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著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1)蜀道難李白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於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一直理想去長安做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後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於作品實際。

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可能是天寶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⑵ 結合蜀道難分析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從蜀道難看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傾向
李白詩歌有兩個顯著特徵:一個是豪放,一個是飄逸。這兩個特徵許多時候是渾然一體的。我們把它獨立開來是為了研究的需要。毫無疑義,《蜀道難》代表了李白詩歌的主體特徵——豪放。唐殷璠《河嶽英靈集》說:「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因此,從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傾向,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從《蜀道難》看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開篇已經說過,這首詩代表了李白詩歌的主體特徵,這就是豪放。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豪放特徵的具體表現:
1、比興言志,大氣磅礴。
李白詩歌中,比興手法,俯拾皆是。他早年寫的《大鵬賦》即是托物寄興的名篇。「太白古風,其篇富於子昂之感遇,儉於嗣宗之詠懷。其抒發靈性,寄託規諷,實相源流也。」(胡震亨《李詩通》)
那麼,我們怎樣來看待李白《蜀道難》中的比興問題呢?「微子悲殷,實寄興於黍離;屈平哀郢,亦假助於江山。」(黃叔琳《文心雕龍札記》)李白的《蜀道難》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詩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前人早已從它那激越的商聲和悲滄的旋律,聯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如果我們從李白的人生經歷來考察,不難發現這是一篇「比興言志」的傑作。
我們知道,少年時代的李白就「已將書劍許明時」了。他「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他來到長安,滿心希望將他的文才武藝獻給「開元盛世」。甚至夢想「濟蒼生」(《梁園吟》)「安黎元」(《留別於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結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餘及第歸蜀》中所說:「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這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難》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跡。「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遞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寫蜀道的艱難萬狀,實際上是喻指他「遍干諸侯」、「歷抵卿相」只落得書劍飄零的人生旅程。「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這「一夫當關」中的「關」僅僅是指劍門關么?「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宋玉《九辯》)古人早已用「關」喻「君之門」,「詩宗風騷」的李白焉能不知?「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李白在長安的遭遇告訴我們,正是在長安有那些「連雲開甲宅」「鼻息於虹霓」的宦官和斗雞小兒們把持了一定的權力,才使得詩人「南徙莫從,北游失路」。看來這崔嵬的劍閣實際上正指朝廷要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這虎蛇橫行,正是惡勢力的猖厥。「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這「錦城」就是長安。通觀全篇,我們發現,這艱險萬狀的蜀道,原來正是詩人仕進之路的翻版;詩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正是詩人報國無門的感慨。姚合另有一道詩《送任畹及第歸蜀》寫道:「子規啼欲死,君聽固無愁,闕下聲名出,鄉中意氣游」則是李白《蜀道難》仕途失意的反襯。看來李白《蜀道難》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當然,以蜀道而喻仕途,並把它寫得波譎雲詭,驚心動魄。這只有李白這樣的大手筆才能寫得出來。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誇張。
李白是以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著稱於世的。主觀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本質特徵。在藝術手法上喜用比喻、誇張、對比等,以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
在《蜀道難》中,李白運喻了許多新奇的比喻。「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當然是誇張。在《行路難》(其二)中,詩人寫道:「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個比喻與前面的誇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天」喻「路」,新奇而獨特。在如青天一樣寬闊平坦的大道上,「驊騮(駿馬)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長相思》)這一連串的比喻,折射出一個懷著高遠理想的人,難酬蹈海的艱難人生。「西當太白有鳥道」,那山路,陡峻狹窄得只有鳥兒才能飛過。「飛湍瀑流爭喧豗,砰崖轉石萬壑雷」,那瀑布沖擊岩石的聲音,如萬壑雷鳴。「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那「猛虎」,那「長蛇」,當然是喻軒臣當道。這些比喻,均代表了李白詩歌的豪放特點。
詩中的誇張更是奇特。「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突擊了蜀道的險峻難攀。「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極言蜀國與外界隔絕時間之長。「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則是從感覺方面寫蜀道的高險。「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寫峰巒之高。「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那更是對唐朝當時的社會矛盾所作的一個誇張預示。清代評論家陳沆在《詩比興箋》中,稱此詩為「失聲橫涕之什」,說明詩人在蜀道的描繪中,寄寓了人生旅途的唏噓感慨。
其他篇什中的誇張俯拾即是:「白發三千太,緣愁似個長」(《秋浦歌》),以白發之長言愁之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寫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寫出了黃河的氣勢磅礴,一瀉千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則是豪飲者的一曲贊歌。
3、寓神話傳說於鋪敘之中,三者融為一體,增強了詩歌的縱深感。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白,在對蜀道的描繪中,融進了神話和傳說,大大豐富了詩的意境。開篇出語不凡,連用三個感漢,兩個驚呼,一個誇張,在十分強烈地抒發了詩人面對高險的蜀道而生發出的喟嘆之後,即轉入對蜀道的神話和傳說鋪敘:「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把筆觸伸向遠古,敘述了蜀國開國、與世隔絕及與秦地溝通的歷史。然而,入蜀之路依然艱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詩人以空間為序,鋪敘了北段的曲折盤旋,中段的高險及種種愁慘之狀。最後集中筆墨於天下雄關——劍閣,描繪了劍閣的崢嶸恐怖。至此,蜀道的艱難萬狀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神話、傳說、鋪敘融為一爐,既縱橫交錯,又經緯分明,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增強了詩歌的縱深感。這個特點在其他詩篇中也很突出。如《梁甫吟》、《鳴皋歌送岑征君》、《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它們是李白浪漫主義詩歌豪放風格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4、強烈的抒情色彩。
主觀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徵。浪漫主義詩人大多具有高遠的理想,非凡的想像力。
他們總是用理想的尺子來衡量現實生活。因此,他們的悲喜異常強烈鮮明。在《蜀道難》中,你看,「噫吁口 戲 !危手高哉!」開篇發唱,情感猶如火山爆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篇之中,三致其意,強烈抒發了詩人報國無門的嗟嘆。詩人帶著追求、嚮往、愁怨、悲憤的感謝色彩描繪了蜀道的艱難曲折。不管是敘述遠古的神話,還是描繪現實的景觀,詩人賦予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詩中,一方面是詩人為了理想而「西遊」,一方面卻是「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這種矛盾沖突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明暗交錯,寄寓著詩人對前途理想的無限感慨!在蜀道之上,鳥「悲」,猿「愁」,人「畏途」,呈現出蜀道的崢嶸峭拔。從離開長安後的《梁甫吟》中「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我們可以看出,李白是在抒發人生的失意。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詩末句雲:「蹇步不唯傷旅恩,此中兼見宦途情。」可見,「蜀道」是人生宦海失意的見證。
5、和諧的韻律、靈活的句式、一詠三嘆的節奏。
這首詩,音韻和諧,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在韻腳上,從開篇至「使人聽此凋朱顏」,雙句押「ian」韻。詩的後半段,出於內容表達的需要,韻腳具有變化,讀來依然和諧自然。整首詩的音韻是雄壯的,動人的,極具詩歌的音韻美。在句式上,以七言為基本句。少自「噫吁口 戲 」三字,多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十一字。「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近於駢體;「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則是散文筆意;「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數句又屬賦體。各種句式的靈活運用,很好地起到了為表達主題服務的作用。另外,詩人為了突出蜀道之難,於詩首、詩中、詩末三次贊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言有盡而意無窮,寄寓了詩人對人生道路的無限感慨,讀之令人哀婉低回,盪氣回腸。
以上我們從五個方面分析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其實我們在分析這些特色的時候,已經感受到李白詩歌的總體特色,這就是豪放飄逸。當然,主要是以豪放為主。飄逸者如「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其實在豪放中有飄逸,在飄逸中有豪放。這種「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風是李白所獨有的。它通過比興、誇張、強烈的抒情所表現出來。同時,它又是李白式的比興、誇張、強烈的抒情,代表著李白所獨有的特徵。
二、從《蜀道難》看李白詩歌的思想傾向 1、「奮其智能,願為輔弼」的遠大理想。
作為詩人的李白,是非凡的。他以英姿卓偉而從少年時代起,就強烈地嚮往政治。如日中天的盛唐孕育了他的遠大理想。他在許多篇章中反復吟詠的大鵬,就是他遠大理想的化身。大鵬精神就是李白精神。
前面已經說過,《蜀道難》是李白一入長安後的作品。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實指望在長安一展羽翼,實現夙願的;沒想到遭遇種種磨難。天寶元年,唐玄宗徵召他入京時,那種得意就不同了:「游說萬乘苦不早,揚鞭跨馬涉遠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那麼,《蜀道難》的什麼地方暗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呢?
我們知道,浪漫主義作家是以內心的感受來反映現實生活的。不管實際的蜀道如何,事實上,

⑶ 鑒賞李白的〈蜀道難〉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其歌詞內容多寫入屬道路的艱難險阻。現存梁簡文帝、劉孝威等人的作品,都寫過蜀道之難,但內容單薄,藝術性不高。李白這篇,則以切身體驗為基礎,結合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雄放的語言和窮極變化的句式、韻律,創造出奇險壯觀的藝術天地,把「蜀道難」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一新。

關於本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李白通過蜀道之難,來表達自己的坎坷人生,抒發失意情懷。也有說是表達了李白對社會政治前途的憂慮和關切。明代的胡震亨和顧炎武認為「自為蜀詠,別無寓意」。

全詩可分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自開頭至「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從側面來進描寫蜀道之難。

開首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開篇即連用三個嘆詞,強烈的詠嘆憑空而起,震驚人心,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切入正題。

「蠶叢及魚鳧「以下六句,詩人講述了蜀國、蜀道的歷史。從傳說中的蠶叢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未與秦塞往來,太白、峨嵋之顛只有「鳥道」可行。地理的阻隔割斷了蜀國與外界的交往,似乎也割斷了歷史。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由歷史講到今日蜀道的來歷,引入五丁開山的神話故事。「五丁開山」,始有人跡可至的「蜀道。」既稱「天梯」、「石棧」,其險難程度,不言而知。如此得見地理的險峻,開路之艱難,這為蜀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彩,烘托出艱險奇異的氣氛。

第二層: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具體從正面描寫蜀道的峻險高危,表現跋涉攀登之難。

先從古神話說起。「六龍回日」,是說山峰高聳入天,連太陽神的龍車都無法通過。與險峻的高山相映、更顯出道路的險絕的,是山下湍激回漩的河流。山巒的高峻險阻,即使善飛如黃鶴,善攀如猿猱,也都為之發愁。這樣波瀾迭起,將蜀道之難寫得無以復加。

「青泥何盤盤」以下四句,詩人另闢蹊徑,從游蜀者的感受與對游蜀者的安危關懷方面來寫。山道九曲高危,仰首看參、井等星宿,幾乎手可撫觸,不由得叫人呼吸緊張,撫胸長嘆。僅幾個細節動作描寫,即勾勒出人行蜀道之困危狀態,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受。

「問君西遊何時還」二句,詩人筆鋒一轉,以虛擬問答的方式,借問友人何日歸來,引出旅人面對「畏途」的羈旅愁思。

「但見悲鳥號古木」以下七句,描繪了洪荒叢林中悲鳥的號鳴,月夜子規的啼叫,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涼孤獨之感,也更讓人感到蜀道之難實難於上青天。以自然環境氣氛烘託人的主觀感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表現方法。李白在本詩中加以運用,更是想落天外,出人意表。

「連峰去天不盈尺」以下六句,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氣勢,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第三層: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尾,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表現居留之難。

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極寫劍閣雄關的險要。蜀中要塞劍閣,座落在崇山峻嶺之上。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兼以猛虎、長蛇,「殺人如麻」,進一步突出其環境之險惡。

至此,詩篇歸結為望「君」早歸之意。西望錦城,慨嘆蜀道之難,這是作者的感慨,又是行者的感慨,同時也是此詩留給讀者的深切感受。也隱含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3)精華鑒賞

將神話傳說、想像和藝術誇張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是本詩的最主要藝術特點。三者相輔相成,生動描繪出了蜀道崢嶸翠嵬的面貌和它陰森深邃的氣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艱險高峻和難以攀登的可畏可嘆,還為蜀道塗抹上一層古樸凄涼、離奇迷幻的色彩,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詩一大特點。詩歌句式以七言句為主,又間雜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變化頻頻,靈活多樣;語言或勻稱對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煉凝重,或通俗輕快,擺脫了一般詩歌中節奏統一板滯的現象,造成了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的美感和韻味。詩歌句式和語言的這種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羈的飄逸個性的體現。

詩歌中三次驚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主觀色彩濃厚,給人一唱三嘆、回環往復之感。隨著景物的描寫,驚嘆之情不斷加強,也使藝術效果逐步得以強化,使詩歌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⑷ 賞析蜀道難,並說明怎樣體現李白的詩歌特點

【賞析一】
蜀道難,人生之路更難
——李白詩歌《蜀道難》賞析

一首《蜀道難》,給人的感覺不僅僅入蜀之路的艱難,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艱辛,「噫吁戲,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誰沒有這樣的感嘆呢?特別是像李白一樣具有「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遠大理想、要求「濟蒼生」「輔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艱難。在《蜀道難》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藝術手法,豐富奇特的想像,把這樣艱難的人生之路表現的淋漓盡致。

首先,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引出古蜀國創業的艱辛,時間之長「四萬八千歲」,環境之惡劣「西當太白有鳥道」就是有了「石棧相鉤連」,還是面對「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處境之險惡「地崩山催壯士死」,就連黃鶴、猱猿這樣會飛能爬的動物都難以越過而「愁攀援」,更何況是人呢?然而,古蜀國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五丁開山」那壯美的故事也不斷激勵著無數的勇士不顧「青泥何盤盤」,而「百步九折縈岩巒」,盡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長嘆。」

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創業自然是艱辛。古蜀國如此,秦塞亦如此,人類的發展史不也就如此嗎?「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多少志士創業的悲壯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電影鏡頭:由遠及近,由靜到動,由慢變快,那山巒起伏、連蜂接天的圖畫,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飛湍、瀑流、懸崖、轉石帶來的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排山倒海之勢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魅力,激人進取的動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縮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人在感嘆的同時,更是一種贊嘆,贊嘆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這「難」字已不是簡單的「困難」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體現了人生的意義,若能克服之則可以達到「連峰去天不盈盡」的境界,更能觀賞得到「枯松倒掛倚絕壁」的奇境,至於「飛湍瀑流爭喧虺,平崖轉石萬壑雷」的熱鬧景象就更別提了。這種人生歷盡艱辛,覽便人間美景的感覺,又怎是普通人能體會得到的呢?難免會有人會不解地問「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在封建社會,君王主宰一切的時代,士人的遠大理想,人生價值均系於君王一身,因而主動去靠近天子,盡可能地去被天子賞識,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標。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得寵幸,是不勝榮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高處不勝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無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與豺」,時刻要提防著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會流血犧牲,人頭落地。被天子寵幸的感覺不錯「錦城雲雖樂」,可是整天面臨著「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政治環境又怎不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實現,眾星仰月,「劍閣崢嶸而崔巍」又會讓你覺得寂寞而孤獨,還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樣過的悠閑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來的樣子「不如早還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側身西望長咨嗟!」。

難吶,人生!窮亦難,達亦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
簡要來說,分為四個特點:
1、想像豐富驚人。
2、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以及擬人等手法。
3、自由活潑,不受拘束。
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⑸ 李白的詩及其賞析

李白的詩及其賞析:1、《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但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他滿以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 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一派豐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這不僅點明了歸家的時間是秋熟季節,而且,白酒新熟,黃雞啄黍,顯示一種歡快的氣氛,襯托出詩人興高采烈的情緒,為下面的描寫作了鋪墊。 接著,詩人攝取了幾個似乎是特寫的「鏡頭」,進一步渲染歡愉之情。李白素愛飲酒,這時更是酒興勃然,一進家門就「呼童烹雞酌白酒」,神情飛揚,頗有歡慶奉詔之意。顯然,詩人的情緒感染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此情此態真切動人。 飲酒似還不足以表現興奮之情,繼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一邊痛飲,一邊高歌,表達快慰之情。酒酣興濃,起身舞劍,劍光閃閃與落日爭輝。這樣,通過兒女嬉笑,開懷痛飲,高歌起舞幾個典型場景,把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描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這里詩人用了跌宕的表現手法,用「苦不早」反襯詩人的歡樂心情,同時,在喜悅之時,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詩人曲折復雜的心情的真實反映。正因為恨不在更早的時候見到皇帝,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跨馬揚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遙遠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馬」表現出詩人的滿懷希望和急切之情。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詩從「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晚年得志的朱買臣。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會稽人,早年家貧,以賣柴為生,常常擔柴走路時還念書。他的妻子嫌他貧賤,離開了他。後來朱買臣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做了會稽太守。詩中的「會稽愚婦」,就是指朱買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淺輕視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會稽愚婦」,而自比朱買臣,以為象朱買臣一樣,西去長安就可青雲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態溢於言表 詩情經過一層層推演,至此,感情的波瀾湧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麼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何等自負的心理,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因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了解李白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義。而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其特色。詩善於在敘事中抒情。 詩人描寫從歸家到離家,有頭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陳其事的賦體,而又兼采比興,既有正面的描寫,而又間之以烘托。詩人匠心獨運,不是一條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裡,有曲折,有起伏,一層層把感情推向頂點。猶如波瀾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醞蓄得更為強烈,最後噴發而出。全詩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現得真摯而又鮮明。
2、《蜀道難》。本文作者排斥《蜀道難》寓意舊說,認為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歸蜀》詩中「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即已說明此詩的主題。《蜀道難》極言蜀道之險惡,又寫了「人惡」。陳人陰鏗《蜀道難》中有句「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已說明蜀道如同功名之道,如將「人惡」與「無成」聯系,則主題逐步明朗化。詩中「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正是李白一再碰壁之後的憤激之詞。作者推斷此詩是初入長安或詔赴長安後不久的作品。
3、《行路難》。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4、《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的古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直是高中語文課本的保留篇目,長期以來,編者和教者都將其定為遊仙詩,詩的主旨是通過對光明歡樂的仙境描寫,反襯黑暗齷齪現實,表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筆者以為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夢游天姥吟留別》並非遊仙之作,而是曲折地反映現實的詩篇,詩的主旨也絕非教參所言的對神仙世界的嚮往,而是詩人官場歷險後的濟世理想幻滅的失落。從李白的生平經歷和詩歌本身可尋蛛絲馬跡。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經人舉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但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抱負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年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從二十五歲出蜀,到六十二歲病逝,李白一直都沒有放棄他「乘風破浪、掛帆濟海」的政治理想。而唐代知識分子要想實現理想,應舉入仕應為正路,可李白偏偏不屑。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舉薦李白,玄宗對李白之名也早有耳聞,於是召他到長安。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顯然,李白是想在長安有一番作為,要像蘇秦那樣佩六國相印,實現濟世懷抱。這樣看來,李白的基本思想是入世,不是出世。
再看《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本身,可謂暗示多多。天姥山上的洞天仙境,是李白心目中的長安宮廷,從耳聞之到心嚮往之,從心嚮往之到夢游之,從憑借「謝公屐」登上「青雲之梯」到置身於其間,領略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世界:神仙洞府時而氣象非凡,令人迷戀;時而陰雲密布,令人震恐;時而丘巒崩摧,驚心動魄;時而光輝燦爛,仙人雲集。所有這一切,最終歸於一夢,一下子到從雲端拋入地面,眼前唯余枕席,所有繁華,如「煙霞」般頃刻化為烏有,至此怎能不心生「古來萬事東流水」的嗟嘆。從神往到夢游到墜落的天姥山之行,剛好與李白憑道士吳筠的舉薦二入長安,一度得意殿前,後因一身傲骨遭權貴排擠,僅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的經歷相似。「攀龍墮天」的經歷,使李白覺得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破滅,而理想幻滅後的極度失望和無比憤激,只能藉助詩歌來表達。但畢竟,事涉朝政,語干禁忌,李白巧妙地藉助比興言志的手法,將郁積於胸的激情傾吐出來,借遊仙之酒杯澆失意之塊壘,這才是李白創作此詩的用意所在。
基於以上兩點認識,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運用浪漫的手法曲折地反映現實之作,決非遊仙詩;詩的主旨也不是嚮往神仙世界,表達出世願望,而是表達濟世理想幻滅後的嗟嘆與憤激之情。 5、《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是一首五言絕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境內,宣州是六朝以來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兩位詩人,人稱大、小謝都在這里當過太守,這兩位都是李白心儀的詩壇前輩,特別是小謝,更是一再於詩中提及。李白一生七次游歷宣城。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秋天,此時他已經離開長安整整十個年頭了,在這期間,他體會到了從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這兩種社會角色之間的巨大差異,也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世態炎涼,但是李白卻絲毫沒有向世俗低頭,更不會趨炎附勢,他在酒中求道,山裡作樂,盡管也落得逍遙自在,但是內心的孤寂卻是一直像影子一樣,寸步不離的。李白一個人呆在山中,身邊既無親人,也無朋友,甚至連有生命的東西都遠遠離開了他,"眾鳥高飛盡",連鳥兒也迫不及待,不約而同地遠走高飛了,高高地飛開,統統地離去,最後,連一隻鳥都沒有剩下,"高飛盡",把鳥兒的飛去寫得這么堅決徹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種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劇色彩,但這還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飛鳥不肯留下,哪怕連會動的雲彩也不例外,"孤雲獨去閑",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單的雲彩,留在這里不是還有李白可以做個伴嗎,但是,不,那孤雲雖然孤獨,卻也羞於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堅決與他劃清界限,"獨去閑",雖然不像鳥兒那樣可以展翅高飛,但是也從容地、義無反顧地飄走了,……當一個人身邊無人作伴時,大概內心總希望有什麼東西來陪伴他,或者是看天上雲卷雲舒也好,或者是聽樹上鳥鳴鳥唱也好,但現在卻都離他而去了,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孤家寡人"了。杜甫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似乎還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時的李白真可謂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二)了。那麼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眾鳥",還是無知覺的"孤雲",總之是世間一切能動彈的全都厭棄了李白,周圍萬籟俱寂,沒有一聲鳥鳴,沒有絲毫動靜,在這種清幽寧靜之中,李白在想什麼?有沒有反思,或者後悔自己這大半生來的作為舉止呢?他沒有,因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可以找到靈魂的寄託,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世上還有一個對自己情有獨鍾的夥伴,就是那對面的敬亭山,這一方面是李白能夠苦中取樂,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樂觀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更加深層的悲哀,因為"敬亭山"只是一座無知無覺,既不能"飛",也不會"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沒有屈服,沒有向世俗低頭,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麼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鳥也好,無雲也罷,都奈何不了我一絲半毫!這就是李白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的根本原因,所以說,這是在寫自己的孤獨,在寫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在寫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找安慰與寄託,正如《詩經》中所說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或者如莊子在他的名篇《逍遙游》中所稱道的那樣,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難怪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要贊此詩為"傳'獨坐'之神"了。 6、《將進酒》。唐玄宗天寶十一年,李白和他的兩位朋友岑勛、元丹丘相聚於嵩山,煮酒論時世、談人生,在酒酣耳熱、胸膽開張之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將進酒》。
李白自稱「酒中仙」,一生不僅愛喝酒,而且還寫下了無數篇與酒有關的詩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既是「酒仙」,又是「詩仙」,不知是詩成就了李白的「酒名」,還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詩名」,酒與詩,成了李白的生命。正因了這層特殊的關系,由李白寫出的勸酒歌也就更加的非同凡響。
這一年,李白被「賜金放還」、遠離政治中心已有八年多了。八年來,李白憂國憂民的的心情一直未變,可是又無用武之地,52歲的他,只能寄情於山水之間,放浪於形骸之外。得朋友岑勛相邀,「登嶺宴碧霄」,然席間「對酒忽思我」,不由得使詩人涕淚縱橫、長嘯嗟嘆。時光流逝,功業無成,英雄老去,世多紛擾,於是李白借《將進酒》之調,吟出了這千古絕唱。
李詩開篇就寫出了一個典型的意象:黃河之水。想起那滾滾滔滔的黃河水,歷史不過是一個瞬間,人生也無非是浪花一朵。人生是渺小的,亦是短暫的。如何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有所作為,成為一個瞬間的永恆,使李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起句雖曰「天上來」,見其豪邁;但只那句「不復回」,便讓人頓生蒼涼之感,使人不由得悲從中來。緊接著李白就寫出了第二個意象:鏡中白發。歷史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是每一個有思想、有作為的人應該去做的。在這里,詩人並非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對時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暫的哀嘆惋惜,而是在更高層面上關注著自我存在的價值。從25歲仗劍東游,至44歲「賜金放還」,到如今的滿頭白發、一臉皺紋而流離落拓,如何不讓人嚎啕痛哭!一腔的抱負,滿腹的才華,多年的漫遊,半生的追逐,算而今才恍然驚醒,可嘆,可嘆!想起他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搏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他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父吟》),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真是叫人如錐刺骨、痛入骨髓!但李白並沒有停留在這痛楚與悲傷之上,人生的風雨中這點痛又算得了什麼呢,誰見過流淚的李白?即使流淚也要流在心裡,所以此時的他即而把筆墨轉向了激越。「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既是對朋友的勸勉,也是對自己的安慰,更是對那個埋沒人才的不合理社會的控訴!人生得意之時就盡情歡樂吧,莫讓這杯中酒空對了一彎明月!更何況人生得意之時真是少之又少,千萬不要辜負了這般美好的一刻啊!終於,李白在情感迂迴百折之後,發出了這句振聾發聵的聲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它是詩人自我價值的宣言,充分展示了自我深藏著的那顆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積極用世的痛苦心靈。其精神,何其樂觀自信;其氣概,何其慷慨激昂!然而在這樂觀慷慨的背後,我們更深深觸摸到了他那顆痛苦的心:「必有用」正說明此時「無有用」,雖「天生我材」,又有何用?「還復來」正說明此時「未復來」,想李白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輕財好施,豪盪使氣,而現在呢,「千金散盡」、流離江湖,竟不知所以!豈不悲哉!還是不要去想這些「勞什子」吧,只管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暫且忘卻政治人生的煩惱吧,索性在醉眼朦朧中縱情放歌,「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酒筵上勸酒的場面與話語,使人如見其狀,如聞其聲;而放聲高歌,又把詩情推入高潮,詩人終於找到了一個情感的出口,激情終於似火山噴發。李白醉矣!而此時的李白才是一個真實的自我,一個真切的自我;而此時的言語才真是「掏肝掏肺」,無所避諱!「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自己是想「封侯拜相」,但並不是羨慕榮華、貪圖富貴,而是想建功立業,「濟蒼生」「安社稷」,而一旦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自己就寧願長醉而永遠不再醒來,因為只有這樣,才不至於使他面對國家命運和自身理想的無奈和悲哀時,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而這所有的一切,又有誰能理解呢?李白是寂寞的,可自古以來寂寞之人又何止李白一個?「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想想陳王的遭遇,不妨在有生之年喝個痛快!何必去想那些讓人心痛又心碎的事呢?那樣只會加重自己的痛苦!「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至讀到「與爾同銷萬古愁」,真是讓人肝膽欲裂!此語寫盡了李白內心的痛楚,把一種絕望之感推向了極致!詩篇落腳一個「愁」字,把所有勃發之情都凝聚成「愁」了,這也正是李白對自己一生追求的一個真實寫照。
《將進酒》本是漢樂府曲調之一,是為勸酒而唱的歌辭。李白雖用舊題,但跳出了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身世的悲嘆、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綜觀此詩,可見出詩人在作疏狂語的同時,更有一種力透紙背的蒼涼與悲憤,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憂愁與哀怨,使人讀之,雖掩卷而久久難以釋懷。
嚴羽評太白詩說:「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嚴羽評本李太白詩集》)可噴出的,卻是句句血,字字淚!不妨以四句詩對李白及其《將進酒》作一個小結,那便是:飄零一生東西南,總把世事看不穿;滿腔豪情且化詩,不作聖賢作酒仙。
7、本文從「明鏡」等語詞的考釋、詩人的構思與詩歌意蘊的探析等方面著手,主要對松浦友久先生對《秋浦歌》的新見解提出不同意見。認為詩中「明鏡」非是喻指秋浦河光亮如鏡,而應解讀為「明亮的銅鏡」;秋浦的命名不是以「秋天的水邊」之意來命名,而應可能是從「府西白山下江成的注入大江的水流」之義來命名的;《秋浦歌》創作不是由「秋浦」的地名與秋景觸發所致,其主旨也非「一般的嘆老」,而應是作者內心蓄積的巨大的憂愁的噴發或轉移,詩中的愁憤之情,應是李白幽州之行後產生的憂念天下將亂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又無處傾訴的極度悲憤之情。

⑹ 李白《蜀道難》中誇張的特點

唐代李白的《蜀道難》中,誇張的特點是: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

這首詩是將誇張、想像和神話傳說放在一起,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其強大的藝術沖擊力。想像與誇張的融合使用,起到了營造宏大氣勢、渲染神秘氛圍的效果。

1、數字上誇張,是李白詩常用的手法,它為李白的詩營造了磅礴的氣勢、宏大的意境。

詩的開篇便有「爾來四萬八千歲(釋義: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了吧)」一句,這里所列「四萬八千歲」當然並非確指,而是誇張,並從時間的長度上來限定後一句「不與秦塞通人煙(釋義: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閉塞展現出來。

「百步九折縈岩巒(釋義:百步九折縈繞著山巒)」中的「百」和「九」誇張地說明蜀道的彎彎曲曲,難以行走。「連峰青天不盈尺(釋義: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又使用縮小誇張的方式,給人視覺上的印象——山峰離天都不到一尺遠了!

「砯崖轉石萬壑雷(釋義:飛流撞擊著巨石在山谷中滾動像萬壑鳴雷一般)」,一個「萬」字形象而生動地刻畫了蜀道兩旁山崖中奔流飛騰,強力沖擊山崖的景象,從聽覺上給人以強烈的震憾。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釋義: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佔)」,「一」和「萬」形成巨大反差,對比中凸顯劍閣的雄險,為「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釋義:駐守的官員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據險作亂)」作出鋪墊。

2、形象式誇張,就是使用一些人們常見的事物(而非數字)從感覺上誇大(或誇小)對象,從而達到一種奇妙的藝術效果。《蜀道難》中大量使用了這種方法。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釋義:蜀道難以攀越,簡直難於上青天)」一句在詩中反復出現三次,意在說蜀道的難以穿越,比上青天還難,誇張得形象可感。

「西當太白有鳥道(釋義:西邊太白山高峻無路只有飛鳥可通行)」「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釋義: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等句,用「鳥道」來說蜀道之窄小,用「黃鶴」「猿猱」來說蜀道的難以穿越,誇張處不著痕跡,詠讀時又真切可感。

「捫參歷井仰脅息(釋義:屏住呼吸仰頭就可觸摸參星和井星)」,蜀道再高,也不可能「捫參歷井」。「仰脅息」這一細節描寫,則形象地誇大了蜀道之險:在穿越時,連大氣都不敢出。

3、神話式想像,即在詩中穿插神話傳說,引人想像。

詩的開篇在寫蜀地閉塞時,用了「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釋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兩句。

蠶從、魚鳧都是遠古蜀王的名字,具體事跡難以考實,但在這里,我們卻能隨著詩人的引導展開想像,似乎看到這些蜀地先王們開國的艱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活之艱難。

五丁開山的故事只是一個美麗而悲壯的傳說,詩中加以引用,不僅是在說蜀道由來,更能讓讀者想見蜀道開辟過程的艱險——很多人為開辟蜀道而失去生命,為全詩增添一種朦朧之感。

引用六龍的神話是說,即使這樣高行空中的神龍之車也要繞過高標之山,可見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詩中運用這一神話,激起讀者的想像,彷彿見到那高入雲端的蜀道,為之咨嗟!

(6)蜀道難李白賞析擴展閱讀:

原詩:

《蜀道難》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釋義:

唉呀呀!多麼高峻偉岸!蜀道難以攀越,簡直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高峻無路只有飛鳥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巔。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開山英雄壯士,這樣以後高險的山路和棧道才相互勾連。蜀中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青泥嶺的泥路曲曲彎彎,百步九折縈繞著山巒。

屏住呼吸仰頭就可觸摸參星和井星,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只得坐下來撫著胸口長吁短嘆。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這蜀道的峭岩險道實在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茂密樹叢之間。月夜又聽到杜鵑凄涼悲啼,在空山中傳響回盪,令人愁思綿綿無窮盡!

蜀道難以攀越,簡直難於上青天,使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飛流撞擊著巨石在山谷中滾動像萬壑鳴雷一般。這樣危險的地方,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什麼非要來這里不可呀?

劍閣所在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佔。駐守的官員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據險作亂。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長蛇,它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

蜀道難以攀越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創作背景:

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於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⑺ 根據《蜀道難》談李白詩的藝術特色

蜀道難,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版象,著力權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和關切。
此詩為送友人入蜀之作。詩中備言蜀道之險惡難行以寄寓求仕無成、世路坎坷的感慨。應是天寶初年受權貴讒毀,乃憤然棄職離京前後所作
熱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⑻ 李白《蜀道難》的詳細解析!

啊!多麼險峻,多麼高!蜀道難走,比上天還難。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麼渺茫不清。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邊擋著太白山,只有鳥道,高飛的鳥才可以橫渡峨嵋山頂。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後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下面有沖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青泥山迂迴曲折,很短的路程內要轉很多彎,盤繞著山峰。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問你西遊什麼時侯回來?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難以攀登。只見鳥兒叫聲凄厲,在古樹上悲鳴,雌的和雄的在林間環繞飛翔。又聽見杜鵑在月夜裡啼叫,哀愁充滿空山。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讓人聽了這話紅顏衰謝。連綿的山峰離天不到一尺,枯松靠著陡直的絕壁倒掛著。急流瀑布爭著喧囂而下,撞擊山崖使石頭翻滾發出雷鳴般聲響。就是這么危險,你這遠道的人,為什麼來到這里?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守關的如果不可靠,就會變成當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長蛇,磨著牙齒吸人血,殺的人數不清。錦城雖然是個安樂的地方,還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側過身向西望著,長長地嘆息。

詞語解釋】

噫吁戲:驚嘆聲。
蜀道:一般指自陝西進入四川的山路。
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
茫然:茫味難詳。
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久遠。
秦塞:秦地。古代蜀國本與中原不通,至秦惠王滅蜀,開始與中原相通。
太白:山名,秦嶺主峰,在今陝西省周至一帶。
天梯:上陡峰的山路。
六龍:相傳太陽神坐由六條龍拉的車而行,被高標所阻而回車。
沖波逆折:激浪逆流。
黃鶴:即黃鵠,一種高飛的鳥。
猿猱:統指猿類。
青泥:嶺名,在今陝西省略陽縣。
縈岩巒:繚繞在山峰間。
撫膺:撫胸。
巉岩:險峭的山岩。
號:聒噪。
子規:杜鵑鳥。
凋朱顏:容顏為之衰老。
去天:離天。
絕壁:陡峭的山壁。
喧豗:轟響聲。
嗟:嘆息。
胡:何。
崢嶸、崔嵬:高峻的樣子。
錦城:錦官城、今四川成都。
咨嗟:嘆息。

【詩文賞析】

本詩生動地描寫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並且描寫了蜀道上的奇異風光,壯麗景色。表現出詩人對山河的熱愛。同時將人間險惡與蜀道難進行了有機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
全詩豪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異,極具誇張性,語言富於變化而且充滿感情,有聲有色,在藝術上具有極高的價值。

⑼ 怎樣解讀李白的《蜀道難》

唐朝的詩仙李白曾為劍門關留下名篇《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全文的意思是:唉呀呀!多麼危險多麼高峻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登,簡直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已經過了48000年之久,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山崩地裂後,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此地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青泥嶺多麼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岩巒轉9個彎彎。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摸,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吁短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這可怕的岩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盪的空山!

蜀道真難走啊,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的地方,又豈是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該來的呢?

劍閣山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攻佔。駐守此關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但劍門關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回家。蜀道太難走啊,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長嘆!

這首詩大約是742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