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一句話並賞析

一句話並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6 22:19:29

⑴ 聞一多的<<一句話>>怎麼賞析

聞一多《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這話教我今天怎麼說?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那麼有一句話你聽著: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

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聞先生曾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於是,赤誠愛心轉化為對現狀的強烈不滿和渴望改變舊中國的激情。這種情緒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體現。全詩以「一句話」——「咱們的中國」為構思中心,運用寫實和隱喻相結合的手法,反復詠嘆,極力渲染烘托。第一節先用排比,通過「禍」與「火」的寫實和比喻,揭露黑暗現實對民意的壓制,也寓示著民眾積蓄著的巨大的力量。接著進一步用火山作比,它雖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發就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力量。這一喻象表明詩人對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滿信心。第二節針對一些對中國前途悲觀、不相信民眾者發出警告,用「鐵樹開花」比喻建設「咱們的中國」來之不易但終會成事實。通過「我」堅信與「你」不相信的對比,引發出不信者可能會產生的驚慌、反感等種種詫異的表現,從而進一步襯托出民眾反抗的必然性和突發性,表明詩人對民眾解放自己、改造舊中國的潛在力量堅信不疑,並衷心擁護。他將民眾的反抗與吶喊比喻成「青天里一個霹靂」既呼應「火」的意象,顯示出無窮的威力,又是一種盛贊的口吻乙「爆一聲:/『咱們的中國!』」的兩次反復,強烈地表達出對理想中國的期望與追求。此詩語言平易,形式上整齊勻稱,又自然天成,富於節奏感和音樂美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13427172

⑵ 賞析一句話,要深刻的

這句話出自小王子,他是寫給成年人看的童話裡面的沉痛的愛不是人人都能內體會每個人容的理解不一樣,不要用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話,用心去感受,感受小王子的人生,有些東西是肉眼看不到的,小王子是理想的象徵,也許我們的心不在純凈,所以我們看不清他的秘密。

心之所感,愛之所在。

⑶ 儒林外史摘抄一句話,然後賞析,數量盡量多一點

1、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

注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十回。

聲,名聲;學,學問。

賞析:

婁家三公子在船上遇到魯編修,魯編修問到故鄉的年景,又問近來可有幾個有名望的人。三公子便說楊執中是一個品行極高的人,並拿出其詩作送於魯編修看。

魯編修愁眉道:「老世兄,似你這等所為,怕是自古及今的賢公子,就是信陵君、春申君也不過如此。但這樣的人,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此語指那些只有表面聲名而缺少真才實學的人。

從這句頗具說服力的話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講究實學,反對虛聲的俊才。但從下文就可明白魯編修如此評價楊執中的依據是:「他若果有學問,為甚麼不中去?只做這兩句詩,當得甚麼?」

原來魯編修所指「實學」是能夠在八股舉業上有所作為,所以反對一切詩歌詞賦等雜覽,把科場的考試標准當成人生的價值標准,其「八股舉業」思想標准無孔不入,連其女兒也成了淵博的「八股宿儒」。

從這個把全部生命傾注於有名無實的舉業,無所作為的老學究口中說出這句話,令我們悟到:真正盜虛聲而少實學者正是這些空洞麻木、思想僵化的酸腐儒生。

2、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注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八回。

意指即使清廉的官吏,做了幾年知府,也會積累大量錢財,實指做官就有財。

賞析:

南昌府前任蘧太守身老告病,王惠補缺,蘧太守以多病耳聾為由打發少爺蘧公孫來交接手續,但對於賬目、公物、文書的交接和盤點的事,遲遲不肯就接。後來,蘧公子表示交出銀項,王太守滿心歡喜。

此時在京待缺,囊中羞澀的王太守一再打聽「地方人情,可還有甚麼出產?詞訟里可也略有些甚麼通融」?當蘧公子表示其父「歷年所積俸金也不過二千金」時,王太守不無失望地說:「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確了。」

對於利慾膨脹的王太守來說,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搜刮民財,卻悟不出蘧公子語中的諷刺意味,使得「全城的人無一個不知太爺的利害,睡夢里也是怕的」。作者雖把鏡頭對准王惠,但透過一個王太守來影射整個利慾橫流的官僚階層,為我們展示了一幅丑惡黑暗的封建吏治圖畫。

仔細思考不難悟出:之所以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原因是吏治制度腐敗,要鏟除腐敗分子,先要鏟除腐敗分子產生的溫床。

3、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注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足下,對朋友的尊稱,這里指博取功名的儒士。

賞析:

周進到京會試,中了進士,升了御史,欽點廣東學道。在第三場主持南海番禺高縣的縣考時,有一個童生交卷跪下道:「童生詩詞歌賦都會,求老爺出題面試。」

學道變了臉道:「『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只請用心做文章,那些雜覽,學他做甚麼…,看你這樣務名不務實,那正務自然荒廢。」隨後令左右將其趕出。

明清統治者為了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把南宋理學家朱熹等人注釋的儒學經典定為正統學術。此外,一律蔑稱為「雜學」或「雜覽」。當然,詩詞歌賦也不例外地被斥為「雜覽」。周進此語中的「文章」即指八股文。「漢唐」也就泛指詩詞歌賦,即被貶為「雜覽」、「雜學」。

在周進看來,與舉業無關,又「何須講」呢?由於科舉考試試題規定要取自「四書」,議論也要以「四書」章句注為准,不能自由發揮,全篇只許闡發孔孟程朱的議論,不準「有礙於聖論」,不許改變既定的文風,也就不可能有絲毫個人獨立見解。

所以那時的儒生完全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善於而且只會寫「無一字無來歷」的八股文,成為一些頭腦僵化、迂腐木訕,不學無術的蠢材。吳敬梓以其嚴峻犀利的筆鋒,對清王朝這種陰鷙卑劣的文化專制進行了有力的鞭笞。

4、不怕該債的精窮,只怕討債的英雄

注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

這是一句俗語。該:欠。精窮:窮極,非同尋常的窮。

英雄:此處指兇狠。

意思是說,即使欠債的人窮得不得了,只要討債的人有能耐,照樣可以把債討回。

賞析

在文中,精窮指毛二鬍子,英雄指風四老爹。

因毛二鬍子欠了陳正公的銀子不還。風四老爹俠肝義膽,要為陳正公奪回銀子,他讓陳公正先去嘉興等候,自己和陳公正的侄子秦二侉子一直找到毛家當鋪,高喊:「銀子到底還不還?」,一面使出小小兩招武功,那當鋪的牆倒柱歪,毛二鬍子只好答應本利清還。

「不怕該債的精窮,只怕討債的英雄」是秦二侉子在當鋪外面喊的。

這一句話反映了風四老爹的俠義、豪爽性格和毛二鬍子的無賴本質。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刻畫淋漓盡致。正如魯迅所言:《儒林外史》寫人能「現身紙上,聲態並作」。只一句俗語,切中要害,世態盡現,從而揭示出復雜世態,暗示社會的矛盾。

5、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注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河東、河西:不同時代所指地域范圍不盡相同。大致說來,黃河在今山西省境內由北向南,古人便把此段黃河以東地區稱為「河東」,以西地區稱「河西」。

這句話意思是說,人生無定,盛衰不常,世道變移,盛衰易位。

賞析:

這是余大和成老爹就虞華軒家的料絲燈所進行的談話。余大說:「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里沒有第二副。』成老爹道:「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我是親眼見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盛似一年。」

從對話中不難看出,余大家族以前聲名顯赫,而如今也得為生活而奔波。與此同時,彭、方二府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表面是在說家勢盛衰易位,實則暗示了世道的變移,諷喻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江河日下。

6、家貧不是貧,路貧貧殺人

注釋:

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

這是一句俗語。路貧:在旅途中缺短盤費。意思是說人居家生活時,貧窮些並不太可怕,總還可以想出點對付困難的辦法而出門在外舉目無親遇到窮困境遇時,才是真正的大難臨頭,足以讓人飢寒交迫走投無路,乃至無法活下去。

賞析:

牛浦是一市井細人,他的理想是功名富貴,但他沒有功名富貴,便採取「偷」的手段,靠吹牛與欺矇,結果還真讓他得了逞,騙娶了賈、黃二氏,但他失去了起碼的道義和做人的良心。蕪湖舊鄰石老鼠來借盤纏,牛浦不給,石老鼠揭了他的傷疤。

兩人揪到了縣門口,遇到兩個頭役,認得牛浦。向頭役說明原委之後,頭役勸解:「想是真沒有盤費了。自古道:『家貧不是貧,路貧貧殺人』。」衙役的話說明了石老鼠的確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

⑷ 一句話賞析,

這首詩只是一個意思,一個組織句子的單位:漂亮的花,人們都只是驚嘆、羨慕她開花時的美麗,並沒有意識到它還在芽兒的時候,經歷了多少艱苦的奮斗和巨大的犧牲。
「明艷」就是指色彩鮮明、艷麗。「明艷」一詞,形象生動地說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而「驚羨」一詞用在這里比「羨慕」多了一層驚嘆的意思,從而又更襯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艷。不管是艷麗的鮮花還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時,確實是令人羨慕的、欣賞的,但她背後的艱辛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驚嘆號抒發了她對人們僅僅懂得驚嘆、羨慕別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後所付出的艱辛勞動的感慨。
「然而」一詞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轉折,開啟了後面的思維:追溯成功的歷程。花之所以成功,並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她還在小芽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努力奮鬥了,到成為今天的明艷的花兒,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無盡淚水,撒遍了鮮紅的血淚,甚至付出了犧牲的代價。一句話,「成功的花」是血與淚滋潤的結晶,是奮斗與犧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經歷這樣的一種洗禮,才會有花「現時」的明艷,花的成功。作者將「現時」與「當初」對比,將「奮斗」、「犧牲」與「成功」關聯,「淚泉」、「血淚」與「明艷」關聯,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這首詩,表達了這樣的一個意旨:不要只驚羨別人的成功,更應該知道別人的成功是多少艱苦奮斗乃至犧牲的結果,並從中吸取成功的經驗。而且給我們以啟示: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業的成功,人的成長與發展,不也都是如此嗎?從而使人領悟到奮斗者與犧牲者的偉大。

⑸ 一句話聞一多詩詞賞析

您好。
《一句話》是現代詩人聞一多所作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格式整飭,前六句呈方塊狀,末兩句本可聯成一句,似有意拆成兩句,排列也別具匠心,於整齊中見參差,既突出詩題「一句話」的主旨,又具有視覺上的「建構美」。這首詩用語俗白質朴,少藻飾,多直寫,是辭藻美的又一種藝術形態。全詩語句短促,節奏強度與情感力度成正比。
詩人用憤怒的筆調揭露當時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通過多方呼喚「咱們的中國」這句話,表達對理想的中國的追求和贊頌,表現了詩人對民眾力量充滿信心和詩人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 詩人在詩中大量運用隱喻手法,使詩句更加含蓄、形象化。「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其中「一句話」隱喻火種,「火」隱喻民主革命,「說出就是禍」暗示反動統治者對民主革命的懼怕和鎮壓,「能點得著火」暗示民眾普遍存在著不滿和反抗情緒。「火山」隱喻蘊藏著巨大力量的民眾,「霹靂」隱喻民眾革命的聲威和力量。「咱們的中國」暗示未來的祖國將由人民當家作主,表現出詩人對理想中國的嚮往和贊頌。 同時又運用反復修辭手法強調主題。兩節詩的末三句重復,僅將「突然」換成了「等到」。這里用的是「反復」修辭手法。詩用反復,有一唱三嘆之妙,不僅強調「霹靂」和「咱們的中國」,突出了主題,而且高潮迭起,強化了全詩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調。 全詩形式整齊,語言自然平易而富於節奏感。 全詩章節和諧,節奏強烈。詩人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節的勻稱和句的勻齊」的「詩之建築美」。這首詩貫徹了詩人的藝術主張。語言平易自然,基本上都是從口語中提煉出來的,非常富有表現力。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⑹ 一句話 聞一多 賞析 (ppt)

這首小詩共兩節。
第一節,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這是詩人站在地上寫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一片松樹;天上團團白雲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短短四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超現實的夢的世界。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第二節,寫海地的神人鮫人的故事。詩人展開想像的翅膀,飛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個凄婉的故事。詩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條海霧蒙蒙的天河,由這令古今多少人引發無窮聯想的天河,詩人又想到了傳說故事。可詩人這一次所寫的不再是牛郎織女,而是傳說中的鮫人。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戶曉,鮫人流珠的傳說人們也許就比較陌生。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並不能真正看見什麼,只是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想到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在這樣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
這首小詩,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時期,其中包含了個人對於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於祖國、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詩歌寫得清幽、典雅,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

這首詩寫得寧靜、典雅,遣詞造句和詩行的組織,都富有古典詩詞的風味。在這筆墨空靈的畫圖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遐想。異國海邊的靜夜,有著「對月流珠」的鮫人的幻影,這難道不是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的投射嗎?
詩的標題是《靜夜》,詩中用了大部分筆墨描繪靜謐的夜景。詩的第1小節描繪了一幅極平常的畫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雲團團,星光點點,這些景緻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見到的,透過詩,讀者彷彿看到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踱到屋外,隨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朧的林影,抬頭看那雲團中漏出來 的疏星。如果順延著這條平淡無奇的寫景的思路寫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寫景的好詩罷了,但第2節一開頭,詩人劈頭問道:「天河何處?」這一問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帶到那廣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領讀者的思緒去「精騖八極」、「神遊萬仞」,似乎想讓讀者的眼光透過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無窮深處,但緊接著的一句「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開的心神收攏回來,模糊的海霧能阻擋住人的視線,卻不能阻擋那脫韁野馬似的想像。此時,放飛的心欲罷不能,已想到了很遠很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一句是極好的證明,證明詩人的想像的確已穿過了那茫茫的海霧,想像著有一位「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無聲地流下串串珍珠淚……「鮫人」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抑或是無窮的思念?這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這就是詩,這就是郭沫若的詩!這就是想像,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沒有後一節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景,有了後一節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見慣的景變得空靈、美麗。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前後兩小節詩雖有寫實與想像的區別,卻共同寫出一個「靜」字,全詩的氛圍是諧調統一的。

⑺ 賞析一句話

通過'在豐衣足食的時候,一切都被溫柔地遮蓋了',與後文』『但月亮並不總是圓的,事物的規律跌宕回起伏』『相答聯系寫出了事物在看似完美的時候,往往會被完美掩蓋了背後的殘缺,啟發我們在承認好的一面時也要看到壞的一面。好與壞總是交替存在

⑻ 冰心的《一句話》的賞析

這是冰心贈葛洛的一段話: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內種,隨時開花容,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
愛在左,情在右,合起來就是愛情,愛和情分在生命的左右兩邊,你隨時愛一個人,隨時就能得到愛,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使你的生命象花兒一樣燦爛,使得在你生命中愛著你的人,就算是遭受了挫折也不覺痛苦,即使流淚,也不是悲傷的淚水.
親情是一種深度,友情是一種廣度,而愛情則是一種純度。親情是一種沒有條件、不求回報的陽光沐浴;友情是一種浩盪宏大、可以隨時安然棲息的理解堤岸;而愛情則是一種神秘無邊、可以使歌至忘情、淚至瀟灑的心靈照耀。

愛情在左,同情在右,愛與同情不一樣,但是由愛生同情,由同情生愛,兩方面又是相互轉化的,走在你生命道路上的人,因為你的同情而溫暖,因為你的愛而燦爛開出生命之花.
關鍵要看自己的理解,怎麼解釋都行,大意就是去愛人,愛這個世界,愛你身邊的人,用自己的心去撥撒愛的種子

⑼ 怎麼寫一句話的賞析。

幫你找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雲亦雲、甚或抄襲。

解答技巧
(一),解題入格
1,詩歌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一),解題入格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題入格
9,體會詩歌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二),答題程式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情),懷古詠史,即事感懷,邊塞征戰,山水田園,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題李凝幽居》思考: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什麼內容
【提示】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仔細推敲關鍵詞句.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綠肥紅瘦".
(4)調動知識積累.
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麼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虛實相濟,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
(二),答題程式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

⑽ 一句話的賞析。

《讀書》2004年第四期熊秉明老先生對本詩的解釋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

熊秉明

這首詩在內容上有濃厚的哲學意味。在語言上則又頗為晦澀。一定有人覺得這首詩怪誕不
可解,我現在來寫這一分析文章,覺得這首詩很清楚明白,然而要解釋,卻不容易。

全詩的結構分為三節。第一節和第二節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同。第一節說一個主體:「你
」。說你的生與死。第二節說「之間」。「之間」是兩點之間的距離,有兩種不同的距離
:空間里的距離和時間里的距離。兩倍距離之間是打通的,因為時空本是不可分的。第三
部分似是一個結論。

為了解釋的方便,我們按閱讀的順序把詩句截為若干段,一段一段地去說明。從語法構成
去看,第一節只是一句話,並且沒有說完。第二節也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完,一段一段地
去解釋,只是不得已。

第一節 這一節說生與死。主詞是你,這一句說你的生與你的死。

你的誕生——「誕生」在這里是一個名詞。「你的誕生」抽象地指一個存在者(你)的起
點,指「你」來到世間的這個事件。「你的誕生」只是一個主語,有待賓語的補充才是一
個完整的句子。所以說了這個主題滯後,這事件是否已經發生,或者尚待發生,或者已經
落空(流產、夭折),我們都不知道。這四個字可能是一個作家在妻子懷孕後他寫給未來
的孩子的信的開頭。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讀到這里,一個句子已經完整。「你的誕生」得到了說明。我們知
道「你」這個存在者不是假想的、期待著的,而是來到實際的人世間了。

所以這里的兩個「誕生」——你的誕生已經誕生——好像指同一件事,可以被認為是無謂
的重復,范了叨叨的邏輯(Taotology)的語病,其實不然。「誕生(一)」抽象地指一個
存在的開端,「誕生(二)」指此開端已經成為事實。「誕生(一)」是名詞,「誕生(
二)」是動詞。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在前面說「你的誕生……」是完整的句子,現在,又加上了「
的你」,使原先的完整句式變成一個具有冗長的附加成分的代詞的「你」。這里的兩個「
你」也不是單純的重復。「你(一)」只有作為對話第二人稱的意義。至於「你(二)」
則是「已經誕生的」一個存在者,你正是具體的、有血有肉、握著小拳頭嘶喊他的存在的
事實和權利的嬰兒了。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看見生,理應感到生的可喜,家中有新生兒是一喜事。悲
觀而善感的人也許聯想到生之苦,未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艱辛和苦難。而哲學家看見生
立即想到死,這是哲學家共有的惡疾。

叔本華說:人一降生便達到可以死的年齡。

海得格爾說:人一降生便步向死亡。

莊子借孔子之口說:生死亦大笑。

孔子本人說:未知生,蔫知死?

魯迅在「立論」(《野草》)里講一個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滿月時,客人來祝
賀,說了許多吉利的話。有一個卻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痛打。
在生的時刻,說死的來到,當然是不合時宜的,然而這是一句真話或者實話。預言凶吉都
是虛謊,因為一生中的苦樂順逆都是不可預料的情節。至於生和死有必然的聯系。可以預
言存在者有個開始,便有個終結。陶淵明「輓歌詩」第一句便是「有生必有死」。這句話
是不會錯的。只是這句話是說不得的。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死,便祈望自己的不死。他明
知死的必然,而死仍是他最大的恐懼和不安。人類搬動了巨大的岩石、木材建造金字塔、
教堂、廟宇,用了最稀貴的金屬與珠寶來裝潢……都是為了祈求或證明「死的不死」。

人類又用了無窮無盡的語言、無窮無盡的文字、無窮無盡的唱誦與管弦、無窮無盡的形象
與色彩來肯定、裝潢永生的不虛。在這詩里,沒有藉助周密的邏輯或神學的說教來轉化「
死」為「不死」,而直截了當地寫下「你的死已經不死」。

如果我們把句子「……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改寫為「……已經誕生的你的死亡已
經死亡」,我們會覺得掉入無力、無意味、無意義。接著,「誕生的已經誕生」一句說「
死已經死亡」令人覺得同一個模式的叨叨邏輯。唯有「死已經不死」的形式是成立的,有
跌宕,有突變,有詩的必然,詩人只能如此寫,而詩句的必然帶來命題的必然。

這里出現兩個「已經」,「已經(一)」是表示過去式的副詞。「已經(二)」是未來中
的過去式,這「已經(二)」並沒有過去式的作用,乃是一種特殊的肯定方式,死好像說
:「這是預言,但是我的現在 * 已經能夠肯定預言:你是不死的。」這是以詩的語言說一
個預測,說一個生命的信念。是一祈望,更是一堅信。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這里出現了「你(三)」。它不是對
話中第二人稱的「你」,如「你(一)」。也不是實際世界中的「你」,如「你(二)」
,而是「不死的你」。這「你(三)」只能是不死的,是超越的,是真際中的你。這里我
們用「真際」來表示理念世界,你一但誕生,則在現實世界裡真正永存。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的你已經誕生—— *這個真實世界中你也
有誕生,而且已經誕生,如「你(一)」的誕生在人間,一如神子進入這個真實的多難的
世界,成為人之子;一如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詩句還可以延續下去。「你(一)」,「你(二)」,「你(三)」……,似乎在重復
,其實在層層上升。「你(一)」是未確定的;「你(二)是進入實際世界的;「你(三
)」是超越入真際的;「你(四)」是從真際返回實際的,……此處用真際是和實際相似
的真際,指真際世界,實際指實際存在的世界。每一次「你」的出現都是一次飛躍,積累
前一層意義的內容。

實際的你與超越的你賴由一個一個「的」的妙用相承接、相環扣。

你是實際與真際兩棲的存在。你是世間的又屬於超世間的。你有在世間的生和世間的死,
你有在世間的死與在世間的不死。

第二節 這一節說時與空。

一棵樹與一棵樹間——上一節說存在者的生與死。詩句類似一句抽象思考的哲學命題。不
容我們做任何形象上的聯想。連存在主體「你」也只是一個對話形象,如電話線那一端的
受話者,並不給我們具體的形象。

這一節說存在所據有的時空。不涉及存在主體。但是初讀到「一棵樹」,很容易使讀者誤
以為這是句子的主詞,因為在句子這個位置上通常是主詞。讀下去,「與一棵樹」,又可
使讀者誤認為兩棵樹是句子的主詞。待讀到「間」,才察覺兩棵樹只是兩個坐標,這兩個
坐標構成一個空間的框架。在此,框架將發生什麼事。

再讀下去,「的一個早晨」,讀者意味這回碰到主詞了,但下面是「與一個早晨」,那麼
這兩個「早晨」該是主詞了,卻又出現了「間」。原來兩個早晨也只是兩個坐標,這兩個
坐標構成一個世間的框架。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期待主詞,不斷期待一個存在主體的出現,他被樹與早晨輪替誘導,
樹於早晨相繼要擔任主詞的角色,但主體即刻相繼幻化,幻化為世間與空間的框架。然而
在它們尚未被「間」幻化之前,它們在讀者心裡曾經一度是一棵樹與一個早晨。

早晨是生命在時間里的一次蘇醒,在時間流里的一個小的新起點,一次小的誕生。司湯達
說:「人的一生是以許多清晨組成的。」早晨!查拉圖斯特拉迎著燦爛的巨日走下山去的
那個早晨;陶淵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放舟歸田園,「恨晨光之曦微」的那一個早晨;蘇
格拉底在夜宴之後,眾人都醉卧不醒,而他整衣步向市厘,尋人論辯的早晨;孟子所說:
「雞鳴而起孽二為善者,舜之徒也」的早晨;祖逖聞雞起舞的早晨。然而這里要說的也並
不是早晨,而是早晨與早晨構成的一段時間。

樹是生命的象徵。心理學家要認識一個人,讓他自由地畫一株樹,那是他的枝影。樹是他
的自畫像。樹!樹向上空升起,向四方舒展,向深處尋找水源,與風雨日月烏雲對話。立
在古村口,在古道邊,在古寺前,在古幕旁,是堅忍守候的象徵,是蔭翳仁慈的象徵。孔
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調也。」莊子帶著門人行於山中,見到那大而無用的樗。尤
利西斯鋸斷一株老橄欖樹,用留下的根樁作床腳做了床。這是他和他的妻佩涅洛佩共同的
秘密,尤利西斯歸來,從這秘密他知道了妻子的守貞,而佩涅洛佩也識出了尤利西斯。然
而這里要說的不是樹,而是樹與樹構成的空間框架。

「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一個早晨」比較好懂,我們可以想像漫步在疏林里,樹與樹之間透
過來淡淡的曙色,繼之以繽紛的朝霞,繼而射過來晚陽的光芒,這光芒由金色轉為白熱。
在樹與樹的框架中,我們看見 * 一段時間。

「一個早晨與一個早晨間的一棵樹」費解些。樹的特點是它的靜止不動,是時間流過去。
樹在時間長流中告別一個早晨,又迎接另一個早晨。兩個早晨之間有白晝和黑夜,它默默
地生長,吐芽,開花,落葉,告別一個春天,又迎接另一個春天。有年輪暗暗記載它生命
的歷史。樹正因為它的靜止,大概比我們更能領會時間的遷流。所以說「一個早晨和一個
早晨間的一棵樹」。

樹與樹之間有早晨,早晨與早晨之間有樹。在這一句詩里樹只是作為空間的坐標而存在;
早晨也只是作為時間的標志而存在。詩句要說的只是空間與時間兩個框架。而「的」字的
用法使兩個框架相交織而相共存。存在有兩個坐標系統,存在體只有一個。

第一節說生與死,死與不死。詩句像一個哲學判斷。詩句乃以它本身的特殊結構證明哲學
判斷的不妄。

第二節說時空,時空的合一。這一詩句也許更像詩,因為帶來形象的聯想,其實也仍然潛
藏著一個哲學判斷。此詩句也是以其本身的特殊結構,連鎖不斷的扣接,證明哲學判斷的
真實。這里的「的」字的妙用使我們從空間框架步入時間框架,又從時間框架步入空間框
架,反復不已,自由自在,悠然坦然。存在主體只有在兩個系統的交相透視中才成為真實
的存在。

第三節 這一節在全詩中類似一個結論。這一節大概最費解:「距離」指什麼?兩倍距離又
是什麼?為什麼「必有」?為什麼「然而」我不知道我的解釋是否合乎作者的本意,如果
此節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我想至少我的解釋是可以說得通的一種。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我們的生命從生到死是一段距離。作為存在者,我們存在於此時
間的距離中。但是實際上我們只是活在「現在」,而「現在」只是此距離中的一個點,此
點不停地移向未來。一般動物,無論牛羊、鳥魚,都只活在現在,它們不回顧,不前瞻,
不回憶往事,不期待未來,當然更不會把從生到死的時間看作一段距離。要意識到我們的
所謂的「一生」,必須要跳出此行程,站在另一個距離下來觀照,蘇軾有詩句:「不識廬
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說我們要看清山的形勢脈絡,當跳出山野之外。同樣
在時間上也如此。只有跳出「現在」,同時看到過去的「朝如青絲」和此後的「暮成雪」
,才會有「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悲歌。杜甫的「歸來始有憐」(《喜達行所在》)乃是逃
出危難之後才能寫出的詩句。在當時逃竄的路上乃是「同道暫時人」。必須跳出那時的「
現在」和「暫時」才有憐惜自己的生命的心情。坐在火車車廂里,無法看到前後兩站的距
離,要把兩站放入視野去考察,必須離開軌道,在另一個距離下去看,要實際上做到非常
困難。實際上是以想像跳開車廂,又把前後兩站同時納入想像,所以距離必須是二倍的。

第二節所描寫的時空框架的距離也是二倍的。從樹與樹之間的距離看早晨,和從早晨與早
晨之間的距離里看樹。也就是從空間的距離里看時間,從時間的距離里看空間,二者不可
分,距離在兩個不可分的坐標系統中,所以也是二倍的。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然而」的用法是非常奇特的。

一九六七年我分析林亨泰的《風景(二)》,也遇到過一個「然而」,那裡的用法也非常
怪異。「然而」是一個連詞,應該連兩個句子。在那首詩里,「然而」並不連接兩個句子
,細究是連接名詞。句子的結構化簡了是這樣的:「防風林,防風林,然而海以及波。」
既不合連詞的語法功能,在句意上也看不出前後么有什麼轉折。我費了些篇幅來說明「然
而」的合乎語法和有道理。我特別指出「然而」的轉折意義在連接兩個名詞的時候也是有
效的。

這里的情形略有不同。我認為,「然而」可以有各種隱晦復雜的意義。我舉幾個例子:

他很聰明,然而不懂人情世故。

他很聰明,然而沒有道德觀念。

他很聰明,然而身體太弱。

他很聰明,然而死得太早。

他很聰明,然而反為聰明誤。

他很聰明,然而太聰明。

他很聰明,然而聰明絕頂,不是一般的聰明。

這許多「然而」,所表達的轉折都不相同。現代中國作家中用「然而」最多的是魯迅。在
《野草》中有不少篇可以為例。比如《希望》只佔三頁,而有七次「然而」,四次同義詞
「但」。這樣的「然而」在不深究的人看來必認為是文章的毛病。但是這「然而」不是句
法意義上的轉折,而是生存層次的困擾和彷徨,反映生命內在的沖突矛盾。我引《影的告
別》中的一段,全文也只有三頁,共出現了五次「然而」,一次「但是」。下面是文中的
一段:

我不過是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裡了。然而,黑暗又會吞並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
消失。

然而我不願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知仍在黑暗裡沉沒。

然而我終於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

那麼,在我們分析的這首詩中的「然而」可以怎樣解釋呢?我認為是一種強調,是我舉的
例子「他很聰明然而……」中的第七例:他很聰明,然而絕頂聰明……例中「然而」的轉
折是從「聰明」的不同含義而產生的。第一、二例是說「他很聰明」,按理說,他也懂得
人情世故,也懂得是非善惡,然而並不如此。第四例是說他既然很聰明,按說可以有很好
的成就,然而「身體太弱」不能下苦工,甚至早死。第五、六例是說 *聰明很好,但聰明
過了頭,自以為是,不能自知,反受大害,第七例是說這里的聰明是超乎平常的意義。不
過我已說,「然而」含有多種不同的意味。「詩無達詁」。我想最好還是讓讀者根據自己
的體會去揣摩玩味吧。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