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贊孔子的名句

贊孔子的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1-26 17:37:45

⑴ 贊美孔子的句子有哪些

1)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2) 運極數殘,德至時否。楚國浸廣,秦封益侈。牆仞迫厄,崎嶇闕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世治則麟,世亂則麇。出非其時,麋鹿同群。

3)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4)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5) 聖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6) 勸善懲惡,姦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聖與時合,代行位尊。苟或乖 戾,身窮道存。於昭魯邑,棲遲孔門。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7) 漢武得一角,燔烹誣鬼神。更以鑄黃金,傳誇後世人。

8)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9) 孔不自聖,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10)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11) 桓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鑽仰忘身勞。

12) 二儀既閉,三象乃乖。聖道埋郁,人心不開。上無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為來哉。周雖不綱,孔實嗣聖。詩書既刪,禮樂大定。

13) 悲哉孔子沒,千歲無麒麟。蚩蚩盡商,此物誰能珍。

⑵ 贊美孔子的詞語

學而不厭
苦心孤詣
誨人不倦
循循善誘
善施教化
因材施教
博學多才
和藹可親
有教無類
謙遜坦誠

⑶ 贊美孔子的詩句有哪些

贊美孔子的詩句如下:

1、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該詩句出自曹操的《短歌專行》,意思是孔子所屬說的都被成為齊桓公、管仲等輩,百姓受到恩惠。

2、世久無孔子,指畫隨其方。該詩句出自曾鞏的《讀書》,意思是世間已經很久沒有像孔子那樣的人了,讀書學習有其規矩和方法了。

3、孔子之文滿天下,孔子之道滿天下。該詩句出自宋代詩人馮京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答伯庸》,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名滿天下,孔子為人處世之道也遍布天下。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該詩句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用來贊美孔子。意思是孔子的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5、孔子聖之詩,善學即鄒孟。該詩句出自陳著的《次韻戴成叔》,意思是孔聖人的詩詞,如果善於學習和吸收,也就能有鄒孟這樣的成就了。

⑷ 孔子的名人名言

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⑸ 贊美孔子的詩詞

《經魯祭孔復子而嘆之》 ——唐·唐制玄宗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悲哉孔子沒》 ——宋·王安石悲哉孔子沒,千歲無麒麟. 蚩蚩盡鉏商,此物誰能珍. 漢武得一角,燔烹誣鬼神. 更以鑄黃金,傳誇後世人. 《孔子》 ——宋·王安石聖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 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 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鑽仰忘身勞. 《池州夫子廟麟台》 ——唐·韋表微二儀既閉,三象乃乖.聖道埋郁,人心不開.上無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為來哉.周雖不綱,孔實嗣聖.詩書既刪,禮樂大定.勸善懲惡,姦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聖與時合,代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窮道存.於昭魯邑,棲遲孔門.吁嗟麟兮,孰知其仁.運極數殘,德至時否.楚國浸廣,秦封益侈.牆仞迫厄,崎嶇闕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世治則麟,世亂則麇.出非其時,麋鹿同群.孔不自聖,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⑹ 贊美孔子的名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語錄翻譯(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埃」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卻不讀書,就會心生迷惑。」
孔子語錄翻譯(三)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⑺ 贊孔子的七絕詩

人而無信車無軏,夫子居蒲負要盟。

九合諸侯天下望,桓公退地霸王成。

△人而無信車無軏→論語為政篇:「子曰:『人而無言,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夫子居蒲負要盟→史記孔子世家載: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而死。」□甚疾。蒲人懼,1謂孔子曰:「苟毋適□,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九合諸候天下望→論語憲問篇: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退地霸王成→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⑻ 贊美孔子的句子

萬能議論素材精選之孔子
1: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只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則是一個方正迂腐的學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結合白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准,也發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為之共鳴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授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發展,不是斬斷傳統的脈絡,而是以傳統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
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懼,不逃避,以一種達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在樂天知命、通達自得上孔子並不比老莊差。「孔顏樂處」是對這種處世態度的概括。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被匡人圍困,當時形勢非常緊急。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表現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時,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時對自己的安慰與鼓勵,是一種自我調適的做法。
3:理解
現在我們一談到孔子與《論語》,便有不少人脫口而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半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第二十五章,後半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很多人特別是女人都非常反感這句話並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圓場,說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認為,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在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釋為在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是一種通病,是時代的印痕或時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穌罵夏娃,亞里士多德罵女人,尼采罵女人,非常嚴厲,其程度大大超過了中國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謨、黑格爾,對女性的歧視也很厲害。當然,無論東西方人士,對女性的歧視、蔑視、輕視,都是錯誤的。儒學、儒家中有對女性不尊重的表現,是需要批評的,但我們要放在時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與檢討。我們要學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外來文化,同時也要學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來對於儒學的批判,有許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淺層次或直線性的,以致於今天中國大陸的多數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殤」的方式來對待儒學。我們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態和理性批判的方法來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
4:選擇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於城下,晚上刮風下雪,氣溫驟降,同宿城門下的一女子凍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將其抱在懷中,靠體溫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沒有非禮之舉,留下了坐懷不亂的美譽。
無獨有偶。魯人有獨處室者,鄰居是一個寡婦,也獨處一室。半夜,暴風雨至,寡婦室壞,想進魯人室躲避,魯人閉戶不納。寡婦在窗下哀求道:「你怎麼不懂得仁愛,不讓我進去?」魯人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一室。你現在年輕,我也年輕,所以不敢讓你進來。」婦人說:「你怎麼不學學柳下惠?」魯人說:「柳下惠能做到,我是萬萬做不到的,我現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學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說:「善哉!要學習柳下惠者,沒有像魯人這樣會學的,希望向善的方面發展,卻不因襲別人的行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來,柳下惠的選擇是對的,魯人的選擇也是對的。
5、幽默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貢四下詢問走失了的老師孔丘,這時候有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口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可是從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後把這話告訴他。孔子笑著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犬,是啊!是啊!」這就是孔子,一個渾身上下充滿幽默細胞的老頭兒,全然不是千百年來端坐在畫像中,端坐在中國人意識深處的「大成至聖先師」的形象。在孔子眼裡,要想真正不朽,不在於權力,而在於文化與教育。所以後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沒有土地、沒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遠存在。
6:源泉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的處境。他所宣揚的仁愛和禮教,有時候被拋在一邊,可有時候,又搞得登峰造極。不是嗎?直到今天,幾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學的人,可研究什麼?我想:不過是為我所用罷了。可是,無論如何,孔子是偉大的。是的,絕對是偉大的。他的經典的論述,是人性,是人倫。有人說:地球上的萬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報應,是因為人類打破了生態平衡,不顧一切地滿足人類自己的慾望。所以,人類呼喚人性,呼喚平等。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喚人性。是的,封建的歷代王朝,都在以儒學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上,顯現一個天子的抉擇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念仍不過時。道德淪喪,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時候,就會向孔子討教。
7:誠信
誠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認為,治理國家,掌握政權,必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否則就會自取滅亡。孔子講:「民無信不立。」是說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無法立足。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這三項,讓你去掉一項,你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首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兩項中再去掉一項,還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因為沒有糧食最多不過死亡,自古以來人就難免一死,而人民對政府沒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來。
8:尋覓
從那一簇藍瓦黃牆的村莊里傳來,餘音綿長,和那一條並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蒼茫里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彌漫著,如麥田上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霧氣,我聽見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聲音,從孔子一直說到了現在。
我的祖先,那個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經焚過書坑過儒的。如今,他的後人如我者,卻千里迢迢來拜孔子了。我來山東,除了拜孔子,當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給我以藝術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濟寧市的朋友說:哈,你終於來了!我是來了,孔門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沒有給偉大的先師帶一束干肉,當年的蘇武可以唱「執瓢從之,忽焉在後」,我帶來的惟有一顆頭顱,在孔子的墓前叩一個重響。

⑼ 贊美孔子的詩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⑽ 孔子名言

孔子名言1、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2、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
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
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5、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包咸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6、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箴言名句
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准,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准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論語新解》)孔子於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於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漢鄭玄註:「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箴言名句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註:「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是彼二人,皆為吾師。書洪範雲: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之謂也。」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3、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盪盪,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盪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為: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為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註: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注》)王夫之註:「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咸註:「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註:「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註:「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熹註:「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願意不合。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註:「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註:「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後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於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於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於相謀矣。」一為「道指術業,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