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拯救大兵瑞恩賞析

拯救大兵瑞恩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6 16:47:09

『壹』 中外動畫經典動作賞析三千字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貳』 提供一兩部最有鑒賞性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
教父
指環王
納尼亞傳奇(個人感覺這一部最符合樓主的要求)
天空之城
拯救大兵瑞恩
阿甘正傳

『叄』 《生死狙擊》的影片賞析論文

狙擊手也許是現代軍隊編制中最有魅力的單兵了。神出鬼沒、一槍斃命……這些從來只有描述武俠小說中詭異殺手組織才得一現的形容詞,用在現代狙擊手身上卻是最適合不過了。
槍對於出色的狙擊手而言,就像飛刀於李尋歡的意義一般。這里扯不上什麼「手中無槍,心中亦無槍」的看似哲理實則無聊的廢話,狙擊手沒了槍,那他整個就失去意義了。狙擊手對於槍的了解,主要反映在他對於槍的選擇上:不同狙擊對象、不同場合、不同地理環境、不同距離,自然有不同的最佳選擇。
《狙擊生死線》一開場,就以一段震撼的狙擊與包圍戰,展現了不同狙擊槍械的強大威力。在這一幕里,男主角選擇槍械的根據主要是對象。首先,他的任務是狙殺行動汽車上的敵人,他選用的是Remington 700的軍用型號。美國軍方目前採用的主力標准口徑狙擊槍M24與M40系列,都是基於Remington 700,只是在細節和配件上做了修改。其中M24主要裝備陸軍,而M40則主要為海軍陸戰隊採用。鑒於電影開始時男主人公就隸屬於海軍陸戰隊,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使用的更確切的是一支M40。擁有不銹鋼槍管與碳素槍身的Remington 700系列,既輕巧又耐用,特別適用於經常需要在各種嚴酷環境作戰的軍隊。同時,該槍也擁有極好的精確性,在800米范圍之內可以保證彈無虛發。
在電影中,Remington 700充分展現了它中短程距離內的王者地位,配合軍用特製瞄準器,它在男主角手裡變成了死神的利箭,十字準星到處,個個爆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電影製作小組在表現狙擊效果時,也花了不少心思。因為並非真的打中扮演敵人的演員,如何保證畫面上準星中心與爆頭時產生的血霧源點重合,恐怕得需要花費現場調度和後期數碼修正人員們很大的功夫。也許大家對《拯救大兵瑞恩》中那個酷斃了的狙擊手印象非常深刻,但如果仔細觀察其中狙擊畫面的話,會發現不少準星與著彈點不對應的痕跡,頗有些不是非常精確的感覺。到了《狙擊生死線》中,即使是狙擊高速運動的越野車上的士兵,畫面上也沒有表現出任何不精確痕跡,一切都足以體現出一個優秀狙擊手應有的水平。
在影片後來的情節中,在中短距離內,我們的銀幕英雄一直使用的是這個Remington 700系列。槍身顏色會有不同,瞄準鏡也有重大差別,但那出色的性能依然將主角的狙擊天賦發揮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尤其是最後一場雪地狙擊的場景,頗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感覺,正邪雙方用的都是Remington 700系列,狙擊手個人的專業素質與修養,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關於狙擊手之間的決戰,最神奇也最有戲劇性的,莫過於「打爆對手瞄準鏡」這樣的噱頭了,《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里都有這樣的鏡頭,本片中Remington 700系列之間的對決,照樣讓觀眾High了一把。同時,通過這場戲,觀眾對Remington 700系列出色的環境適應能力也有了直觀了解:看來無論是酷熱沙漠,還是冰天雪地,都擋不住Remington 700全能狙擊槍的風采。
古人有雲:「射人先射馬」。狙擊槍也一樣,它不僅可以用來射擊人體,也可用來破壞給士兵提供運輸或遮掩的物體。後面這一類,一般稱為「反器材狙擊槍」。相應的,兩種不同目標的狙擊槍之間,在性能上也就有不同的側重。針對人體的狙擊槍主要強調精確性,特別是在執法部隊和反恐部隊行動中,有時候打擊的目標是要精確到身體的特定細小部位(例如手掌)的。反器材狙擊槍則不同,它的功能在於破壞,反映到槍械設計上,就是相對大的口徑和更長的槍身。
同樣是影片開場那一幕,男主角在執行任務時除了攜帶M40外,還帶了支大傢伙:M82A1。這支12.7毫米口徑、長達1.5米、重達13公斤左右的重型狙擊槍,同樣也是支廣泛用於軍隊和民間的明星槍支。有趣的是,這種槍型的原型並非軍事設計,而是民間自主研發的。據說,是源自生產該槍型的巴雷特(Barrett)槍械公司創始人巴雷特先生的一個念頭:想要自己擁有一支半自動、大口徑、火力猛的傢伙。到如今,巴雷特系列大口徑槍支已經裝備了包括美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的軍隊或警察部隊,並幾乎成了「反器材」武器的代名詞。
對於槍械設計而言,一般來說,口徑越大,子彈裝葯量越多,發射後射程更遠、動能也更大,對於被射中的物體而言,破壞性也就更大。M82A1的最大射程約為2000米,保守估計的話能摧毀1500米距離內的裝甲車、雷達站、彈葯庫等重要目標,片中男主角正是拿它來對付武裝直升機。當然,由於大口徑彈頭與空氣摩擦的面積增大,M82A1的精確性沒有Remington 700那麼高——特別是攻擊直升機這種高速機動目標時,這時就體現出半自動發射系統的好處:狙擊手能在短時間內連發,以保證摧毀目標。
鑒於M82A1的特性,它在本片中也就出現了這么一次;盡管它在民用市場也很好賣,但主人公後來主要都是針對人員的狙擊任務,自然就用不上這么大威力的傢伙了。但這並不表明其他「大塊頭」就不會現身,因為片中主人公還必須完成另一項特殊狙擊任務:遠程精確射殺人體目標。上述Remington 700精度雖然夠,但800米有效射程太短了;M82A1雖然威力奇大,射程也能跟上,但精度不是很高。為此,片中特意展示了一款專門為遠程精確狙擊而設計的槍支——ChevyTacM200。該槍採用的是約10毫米(0.408英寸)口徑子彈,介乎重型狙擊槍的12.7毫米與通用遠程狙擊槍的8.6毫米之間,使得它在保證2000米以上有效射程的情況下,達到了最佳的精確度與破壞力之間的平衡。按照劇情要求,男主角得在至少一英里(約1660米)以外擊殺人群中的目標,既不能傷及無辜,又得保證目標必死,那ChevyTac M200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當然,電影中的主人公被騙了,人家用另外一支帶遙控瞄準機動裝置的ChevyTac M200執行了任務,卻把黑鍋蓋在了男主角頭上。而作為配角的FBI不安定分子,則根據實際發射地點的三腳架痕跡,猜出了各種隱情。說到具有遙控瞄準能力的重型狙擊槍,影迷們腦海里一定會蹦出《狙擊職業殺手》(The Jackal)中那支巨拉風的狙擊槍,其實現實中是沒有那樣型號的槍械的,電影為了特別震撼的效果而「發明」出來那樣的設計。可在現實中,無論是ChevyTac M200還是M82A1,的確是都能安裝遙控瞄準裝置、從而組成終極殺人武器的。
狙擊要求人與槍高度合一,因此,作為神槍手的狙擊士兵們,也得表現出相應的專業素養。《狙擊生死線》中對「人」的表現,也達到了無可挑剔的專業程度。例如在環境勘測方面,男主角的每次出擊,都會實地測量最佳射擊角度,感受風速風向,設計撤退方案等,務求萬無一失。在人員配合方面,我們也能在片中看到,專業的狙擊行動都是以兩人為單位的,除狙擊手外,另外一位主要負責觀察環境數據和提供火力支持。電影後半段,乾脆將「黑哥們助手」這一好萊塢電影的經典橋段,與狙擊助手的專業模式融合起來,可謂同時兼顧了專業與娛樂。
可以說,《狙擊生死線》在體現狙擊的專業性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用槍械之精,演員所表現的綜合狙擊技能,都讓喜歡槍械或狙擊題材的影迷大呼過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響設計的水準,也非常之高。不同槍械發射時的不同撞針之聲乃至空間回響,細微之處都清晰可辨,空間定位感和聲場的密度都是一流的,完全可以用來作為參考級別的測試。
在非狙擊相關的劇情方面,本片就比較拖泥帶水了。本來就是一個俗套的設定,外帶憤青式的政治言論,再加上結尾的無法無天,基本上完全缺乏現實邏輯性。而馬克沃爾伯格的表演,也讓人感到疑惑:為什麼他演《無間道風雲》那樣的配角總能出彩,作為主角卻總顯得木獃獃的呢?
幸好走進電影院的觀眾,都不是沖著劇情去的,那些只是樂子,是噱頭,真正夠味帶勁的,還是那些酷斃了的狙擊場景。在這一點上,《狙擊生死線》完全對得起觀眾的期待。

『肆』 求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賞析

這部影片的視角與以往的二戰影片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二戰影片大多以正面描寫真實的戰爭場面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中途島戰役》、《拯救大兵瑞恩》;也有的通過愛情故事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魂斷藍橋》、《科林上尉的曼陀鈴》;還有以集中營為背景來表現戰爭的《死亡列車》、《辛德勒的名單》等等。《美麗人生》也是一部描寫猶太集中營的影片,但它使用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觀眾在笑聲中含著淚水領悟著生命的真諦。 本片身兼導演、編劇、演員的羅伯特-貝尼尼是義大利著名的喜劇演員,他發揮高度的創意,用一種妙不可言的方式重新詮釋了殘酷的戰爭與生命的意義。貝尼尼的影片真實簡練,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美麗人生》是他指導的第六部影片。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單是戰爭的殘酷,更多的是親情間的歡笑與感動。而他給予我們的也不僅僅是歡樂和淚水。而是人生的真諦,生命的真正意義和積極的人生觀。那麼,積極的人生觀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呢?影片把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分為了兩個層次,在和平歲月中的享受人生,和在艱難歲月中的笑對人生。 第一層、享受人生 享受,看似很簡單,能做到這一點卻很不容易。因為人的情緒是極為復雜的,即使沒有遇到什麼挫折,我們也會有情緒的波動期,也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那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享受呢,什麼才是真正的享受呢?電影的前半部分給了我們答案。 享受人生首先要自信並且具有浪漫氣質和幽默感。圭多具備這樣的優點,所以他知道怎樣享受人生。例如圭多在草垛里接著從天而降的多拉的段落。多拉想燒掉鴿棚里的黃蜂窩卻不小心從上面掉了下來,「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簡練的一句話,體現出圭多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鴿子飛翔,仙女從天而降,我要搬到這兒來。」圭多的幽默和自信在字里行間一點一滴的流露出來。還有在看完歌劇後圭多開車接多拉的那場戲,天下著雨,車又出了毛病,圭多拿汽車方向盤和坐墊給多拉做了一把雨傘。兩個人在雨中漫步聊天,圭多的幽默和浪漫氣質被充分地表現出來。自信、幽默、浪漫能使你每一天都保持快樂的心情並充滿活力。其次要辨別什麼是美什麼是丑。對於美好的事物要善於發現它、呵護它;對於丑惡的事物也不能一味地抵觸或排斥,應當在清醒地認識它的基礎上,用幽默的手段諷刺它,用美好的事物蔑視它,以保持心靈的純凈。例如,影片開場剎車失靈的段落,圭多和費魯丘的車從山坡上沖下來,前面的人群正准備迎接某個法西斯的傀儡國王。圭多從車上站起身揮舞右臂示意人們閃開的動作就像納粹黨的軍禮。人們以為國王駕到紛紛向圭多鞠躬敬禮。圭多在對丑惡的諷刺中使自己免受污染,讓自己保持樂觀的態度。又如,搶新娘的那場戲,圭多騎著一匹被塗成綠色,身上寫著「猶太種」的馬闖進餐廳,拉起多拉坐上馬背,兩人一起沖出餐廳。圭多並沒有像他的叔叔那樣十分在意那匹「猶太種」馬,而是把他當成一個玩笑,和多拉一起騎著馬沖出餐廳更體現了圭多敢於向黑暗的不公正社會做出反抗,並在這種反抗中重拾尊嚴、體味自由的快樂。天倫之樂是享受人生的最高層次。和自己最心愛的人在一起無疑是上天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圭多知道什麼才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不是金錢,也不是地位。一個小小的書店,一個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的孩子。就在這最簡單的生活中享受著幸福。我們一定都記得圭多騎著單車帶著妻子和兒子的那場戲,圭多帶著一家人在小巷中穿梭,從斜坡上沖下來,多拉摟著圭多,兒子約書亞坐在車筐里開心地笑。一切都顯得那麼快樂、和諧。這不就是每個人心中所嚮往的那種幸福和快樂嗎!

『伍』 求一部影視動畫賞析作業~1000字左右~

《集結號》
從某種意義上講,本片更多地探討的是《父輩的旗幟》中戰士走向和平之後如何適應和平生活的問題,在這部美國影片中,它強調了士兵走出戰場之後,應該融合進平凡的人生,但是,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兵依然沉浸在戰爭狀態,意圖用戰爭的特殊狀況來指責和平年代對於他們獻身的忽略,藉此來凸現一個士兵的悲劇命運。而在美片中,如《兄弟連》、《父輩的旗幟》中,展現了士兵們會忘記戰爭,在新的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別是《兄弟連》中有重點一章,表現了士兵們在釋放戰場對於靈魂的惡的異化之後,重新回歸到和平生活。而我們中國電影,卻遠沒有這樣泰然地對待戰爭,影片中的穀子地追求一種名份,一種面子,並且以一種庄嚴的態度表現出來,甚至他可以用死人的名義壓著礦山建設,都反映了一種中國電影在理念上與其他國家文化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馮小剛在電影恰恰迴避了對戰爭原因的說明,而他所學習的《拯救大兵瑞恩》與《兄弟連》中都沒有忘記肯定了美軍士兵參與的戰爭是正義的,應當的。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專門設置了一個美軍拯救法國小女孩的戲,變相地說明了美軍不遠萬里來到異國他鄉是為了拯救當地人民的,他們連小女孩都要拯救,何況那些本土的當地人?而在《兄弟連》專門用一集表現了納粹的集中營,用以說明美軍為什麼而戰。而在《集結號》中,沒有任何對士兵們參與戰爭動機的解釋,他們服從的只是一個命令,而不是他們自願地獻身於那一場戰事。可以看出,我們中國電影卻日益懼怕去肯定一場戰爭的正義性質,以及獲得士兵的參與的認同。這樣的模糊了戰爭動機的電影本體,註定是無法讓人對士兵的行動產生認同與贊許。這不能不說影片在基調設置上因噎廢食走向反面的失誤之一。
因此,整個電影與它所模仿的視覺影像的母本《拯救大兵瑞恩》、《太極旗飄揚》雖然有著表象上的近似,但在本質上,影片的後半段的大段冗長的文戲,卻是獨特的中國題材里特有的由「命令」決定的荒誕。生命的不自由的潛台詞,在這一段里得到了隱形的再次發作。
現在馮小剛移用了美式特技(雖然這種特技是由韓國人倒騰出來的),套在了舊有的中國電影的慣性的思維模式上,自然產生如我們前面所雲的水土不服現象。影片的前後部分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電影,節奏與處理方法完全不一樣,前面的鏡頭,是對好萊塢搖移鏡頭的學舌,下面的部分,才真正是馮小剛語言類電影特有的敘事風格。在影片的後半段中,我們看到大段冗長的靜止的鏡頭,再也不見了前面的快速剪切的強悍風格。馮小剛處理文戲鏡頭時,是不注重鏡頭的切換的,他基本就是採取讓鏡頭架在那裡,讓人物在那裡侃侃而談。在影片的後半段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注重語言而不注重鏡頭的馮小剛。比如,穀子地與二斗在醫院里的那一段鏡頭,只見兩個人坐在長椅上,完成了全部的對話,使人想到在《手機》中葛優洗腳的那一場戲,馮導也是採取這種毫無作為的冗長鏡頭來一筆帶過的。可以說,影片的後半段的冗長乏味,顯示出馮小剛在處理文戲鏡頭里,一旦沒有了葛優式的幽默的口吻,他的那些文戲便「淡出一個鳥來」。馮小剛在處理文戲時,還不自覺地保留著葛優那種緩慢的沉吟腔,就是在前半段的戰爭鏡頭中,馮小剛一旦表現人物對話的鏡頭時,也是讓人物板著一個表現,用葛優的腔調意味深長地講話,與當時的戰爭氣氛嚴重不匹配。
可以說,《集結號》的後半段是完全的馮式鏡頭,而戰爭場面上,我們看到馮小剛缺乏操縱動作鏡頭的能力,很多鏡頭都可以看出馮的視角混亂,鏡頭雜亂無章。我們回頭看看《拯救大兵瑞恩》的開頭戰事鏡頭,會發現電影很注重視角的統一,搖晃的鏡頭,一直是以美國大兵的視角展開的,一直沒有發現敵方德軍的主觀鏡頭,這給影片增添了許多主觀的強烈的視效。但是,馮小剛在《集結號》的戰事處理中,我們看到他在鏡頭上是混亂不堪的。在國民黨沖鋒的一場戰爭場面上,馮小剛在表現九連戰士進入戰壕後,突然迫不及待地用一個鏡頭放在了國民黨軍的後邊,換成了國軍的視角。國軍沖鋒的鏡頭,馮導讓鏡頭平行地放在國軍隊列的左邊,這個視角在真實戰場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一個電影的客觀的視角。而這個客觀的視角,馮導也讓它搖搖晃晃,而在「拯救瑞恩」一片中,搖晃的鏡頭,是在表現美軍的主觀的鏡頭時才會出現的。可見,馮導濫用了搖晃鏡頭,甚至把客觀的鏡頭,也莫名其妙地採取了這種方式,可以說違背了電影語言的基本規律,只能說馮導在學舌時,他的習慣於語言類電影的拍攝手法,無法給他的電影以支撐。實際上,馮小剛是從電視劇走上銀幕的,沒有經過電影拍攝的專業訓練,他是在干中學,學中干,能取得這樣的進步不是值得一贊的,但是從電影鏡頭的敘事統一的高要求的角度上來看,我們有必要對他的電影更苛求一些。

『陸』 有人選百年奧斯卡經典電影賞析這課嗎

《教父》
《阿甘正傳》
《肖申克的救贖》
《羅生門》
《指環王》
《美麗人生》

《老無所依》

《泰坦尼克號》
《勇敢的心》
《拯救大兵瑞恩》

『柒』 幫忙寫《辛德勒的名單》和《美麗人生》或者是關於《天堂電影院》的賞析啊!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戲劇片配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像這種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義大利版美麗人生劇照(5張)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為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製作成本僅僅為650萬美元。 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 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 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 。《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伯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效果令人絕倒。 此片以德國法西斯捕殺猶太人為背景,講述一個猶太人與一位美麗的義大利姑娘傳奇般地相識並很快結婚生下一名男孩。父親慘淡經營一家書店,母親有一份教師的工作,生活平靜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久法西斯佔領了他們所在的城市,將所有居民抓進集中營做苦役。年幼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慈愛的父親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存有戰爭的陰影,便謊稱他們是在做一個能贏取積分獲得真正坦克作為獎勵的游戲。最終他為了保護孩子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場面不算壯烈,也沒有太多血腥,只用幾聲槍響「草草」帶過,然而濃濃的父愛含蓋其中。盟軍的到來使居民們重獲自由,孩子乘坐在盟軍的坦克上尋找人群中的母親,重新投入母親懷抱的孩子只當是做了一場規則嚴厲游戲。很多年後他才會明白原來當時是父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他的美麗人生。
這部電影成了電影里的經典,電影中扣人心弦的音樂同樣成了音樂里的經典。長達3小時15分的電影有14段、總長為六十多分鍾的配樂,便構成了這張音碟。配樂的作曲為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一位曾獲得過五次奧斯卡獎、十八次格萊美獎、三次金球獎的作曲家,《侏羅紀公園》《星球大戰》《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的配樂便出自他手。在《辛德勒的名單》中,約翰·威廉姆斯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創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樂,採取浪漫樂派的傳統寫法,用柔和簡練的旋律將影片所要表達的一個民族復雜而沉重的內心世界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加上畫面、情節的配合,套句俗話說——很煽情。 配樂中有著許多小提琴獨奏的樂段,演奏者是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一名猶太人,由他來演繹這樣一部電影的配樂自是最合適不過。鋼琴部分則由作曲家親自上陣,同時還有合唱團的聲音。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唱片的封面,一隻有力的成人的大手緊緊地拽住了小紅袖子里伸出來的孩子的小手,拯救的主題就這樣簡單而又震撼的表現出來了。袖子的紅色是整個畫面中唯一的彩色,特別顯眼,我想這或許象徵著生命與希望。 畫面的背景則是「老式打字機透過一條彷彿浸染過鮮血的色帶打出的名單...........」——辛德勒的名單。 總而言之,這是一張悲傷但又不只是悲傷的音樂,若能配合電影,可以讓你感受到更多

『捌』 兄弟連4的影片賞析

繼《拯救大兵雷恩》後,好萊塢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與兩屆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再度合作,推出有史以來造價最昂貴的電視連續劇《戰火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這個由二戰期間美軍在歐洲大陸作戰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故事,總計拍攝成本高達1億2000萬美元。
在1998年為電影《拯救大兵雷恩》宣傳期間,男主角湯姆·漢克斯曾收到一名參加過二戰的老兵親手贈送的一本小說《戰火兄弟連》。讀完之後深受感動的湯姆·漢克斯後來把這部小說轉贈給斯皮爾伯格,後者則後悔「沒有早點看到這本書」,因此兩人決定將其拍成電視劇。
湯姆·漢克斯去年花了8個月的時間在歐洲執導拍攝《兄弟連》,斯皮爾伯格則擔任執行製作人。除了作導演之外,湯姆·漢克斯自己在片中有不多的戲份,但是《兄弟連》動用的臨時演員,卻有1萬人之多。
6月6日是二次世界大戰盟軍進攻法國北部的57周年紀念日,湯姆漢克斯特別選擇這個有意義的日子,為他所監制的二次大戰電視影集《Band of Brothers》揭開序幕。
當天,湯姆漢克斯站在當年美國首度攻擊的海岸上表示,《Band of Brothers》這部耗資一億兩千萬美金的電視影集,主要的目的是讓年輕人了解當年美國對抗法西斯主義的過程。他說:「身為一個電影人,我們希望滿足那些想看好故事的觀眾,並且教育那些對歷史不是很了解的年輕人。」他與《拯救大兵瑞恩》的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共同監制這部共有十集的電視影集。
《Band of Brothers》是描寫美國101空軍部隊的一個小支隊Easy Company的真實故事,他們參與了盟軍進攻首日的任務,以及其後整個歐洲的戰事。全片是由Stephen Ambrose的著作改編而成,他曾與Easy Company倖存者進行長時間的訪談、並研究美國大兵的家書後,寫下了這本暢銷作品。
自從1998年湯姆漢克斯與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合作《搶救大兵瑞恩》之後,兩人便構思了這部以二次大戰為內容的電視影集,去年在英國經過八個月密集的拍攝,其中動用了五百個有台詞的演員、一萬個臨時演員,由八個導演共同完成,號稱美國電視史上耗資最龐大的一個電視影集。湯姆漢克斯在片中只有一個跑龍套的小角色,但是第五集是由他所執導的,該集中還有他兒子柯林漢克的演出。

『玖』 需要一篇經典電影的賞析論文,3000字

拯救大兵瑞恩》之結構

『拾』 求一篇論文關於電影<雷霆救兵>

你說的雷霆救兵就是 拯救大兵瑞恩.這里有篇 你可以把裡面電影名字改下就行, 內容都一樣的

時光可以流逝,歲月可以飄過,但是經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種情感可以使人回腸盪氣。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動可以讓人感慨萬千;那麼這種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偉大情義,這次行動也一定是一次偉大的行動——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這樣一次大無畏的行動。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一部力作,重溫經典,感覺依舊如此強烈,既慷慨又激昂。湯姆·漢克斯的實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主義拍攝手法再現了上世紀那場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的慘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領士兵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為線索,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用幾個人的性命去換取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畫了米勒為代表的一系列為自由而戰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題是鮮明和積極向上的。
搶灘行動中指揮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在101空降師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個哥哥都相繼在戰場中陣亡,為了不使他的母親失去這個最後的孩子,盟軍總部決定將他尋找回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每向前一步,就離敵戰區近了一步,危險也就增加了一分,他們面對的會是越來越多的德軍和大量的坦克!出發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近似荒唐的行動和與此引來的一系列傷亡是否值得去冒險?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戰士的陣亡,在准備襲擊德軍雷達站的時候,生存和為此次行動付出巨大犧牲的問題再次擺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終說服了大家——在他看來這次意外襲擊德軍雷達站的行動和尋找瑞恩的行動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的。終於,米勒上尉率領的弟兄歷經艱險找到了瑞恩。而為了盟軍的順利挺進,他們又決定留了下來一起參加橋頭保衛的戰役。力量的對比是懸殊的。盡管他們進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進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是面對不斷涌來的德軍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進攻,他們只能且戰且走,在橋頭最後的防線,身負重傷的米勒上尉在沖鋒槍槍彈打光的時候,無助地卻很決然地向坦克連連發射手槍子彈,奇跡出現了——隨著一聲爆炸的聲音,坦克被摧毀了——盟軍的「野馬式」轟炸機及時趕到!橋頭保住了,援軍陸續地趕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彌留之際對著俯身過來瑞恩只是輕聲地說了一句;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上尉軍官。這次任務也應該說只是一次特殊的任務,但是他的這句話使我動容。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是一位長官對士兵的殷切囑托,也是為了尋找瑞恩而犧牲的士兵的共同心聲和話語,米勒和他的戰友都已經犧牲,但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從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這是個錯誤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務,但是從道義和正義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拯救行動,一次大無畏的行動。一個人的命值得用八個人性命去冒險的,一句普通的囑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
碟片已經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後說的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榮的任務,就是因為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話語,我一直記得這部影片,記得了湯姆·漢克斯,記得了這次大無畏的行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