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三毛的夏賞析

三毛的夏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6 10:18:37

⑴ 三毛寫的夏表達的什麼意思

表達夏乃聲音的季節,有雨打,有雷聲、蛙聲、鳥鳴及蟬唱。蟬聲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絕句的意思。

蟬是大自然的一隊合唱團;以優美的音色,明朗的節律,吟誦著一首絕句,這絕句不在唐詩選,不在宋詩集,不是王維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蟬對季節的感觸,是它們對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寫成的一首抒情詩。

詩中自有其生命情調,有點近乎自然派的朴質,又有些曠遠飄逸,更多的時候,尤其當它們不約而同地收住聲音時,我覺得它們胸臆之中,似乎有許多豪情悲壯的故事要講。也許,是一首抒情的邊塞詩。

(1)三毛的夏賞析擴展閱讀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而是展現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沒有一般愛情作品所描寫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語。

即使在《結婚記》里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活,最多也只寫到他們如何在寒風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著如何解決溫飽問題。三毛經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

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並對她日後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

如在《啞奴》中,三毛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活在深重苦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奴隸形象。

⑵ 誰喜歡三毛啊 有沒有關於她滴經典文章的賞析以及個人簡介啊

《娃娃抄新娘》、《媽媽襲的一封信》、《懸壺濟世》、《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手成家》、《驀然回首》、《夢里不知身是客》、《三毛——異鄉的賭徒》、 《衣帶漸寬終不悔》、《學期作業報告》、《紫衣》、《啞奴》、《往事如煙》、《不覺碧山暮但聞萬壑松》、《青鳥不到的地方》、《背影》 、《夏日煙愁》、《讀三毛的'傾城'》、《愛和信任》、《親不親,故鄉人》、《浪跡天涯話買賣》、《少年愁》、《長歌楊柳青青》、《教書不是塔》、《寫作不難》、《似曾相識燕歸來》、《賣花女》、《翻船人看黃鶴樓》、《極樂鳥》、《芳鄰》、《隨風而去》、《西風不識相》、《三毛:生命的絕唱》、 《關於三毛》、《三毛的通靈傳奇》《士為知己者死》《守望天使》《惑》

文集
《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夢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馬》、《背影》、《我的寶貝》、《鬧學記》《萬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記》、《隨想》 、《談心》

有聲作品
《三毛說書》、《回聲》

漫畫
《娃娃看世界》

劇本
《滾滾紅塵》

⑶ 夢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的 要鑒賞 以及整本書的概括

記得當年年紀小
你愛談天我愛笑
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
風在樹梢鳥在叫
不知怎麼睡著了
夢里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在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中被引用,其實源自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
在丈夫荷西去世後,悲痛的三毛寫下這部散文集,其中飽含她對丈夫的思念。
作者簡介:三毛1943年3月26日(農歷2月21日)出生於重慶, 浙江省定海縣人,本名陳懋平,「懋」是家譜上屬於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為在 她出生那年烽火連天,做為父親的我期望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戰爭,而給了這個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後來這個孩子開始學寫字,她無論如何都學不會如何寫那個「懋」字。每次寫名字時,都自作主張把中間那個字跳掉,偏叫自己陳平。不但如此,還把「陳」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為右耳,這么弄下來,父親只好投降,她給自己取了名字,當時才三歲。後來把她弟弟們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迦納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一九八四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的讀者,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筆名,從三毛的《鬧學記》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但又是什麼玄機,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喜歡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後拜為乾爹);另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的愛好,5歲半時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韓湘寧、邵幼軒三位畫家習畫。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師》中記錄了這三位繪畫老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開,又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且開始結集出書。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潛水意外事件喪生,回到台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後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誠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確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歲。
三毛作品欣賞: 《逃學為讀書》、《孤獨的長跑者》、哭泣的駱駝、背影、稻草人手記、送你一匹馬
台灣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確切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近日,一本名為《三毛死於謀殺》的圖書紛紛出現在上海各家書店中。但其中對三毛的很多事都進行質疑,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動機。
三毛一生「流浪」過54個國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台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進入7樓婦產科單人特等病房,打掃浴室的時候,看見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懸掛著三毛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
法醫推斷三毛死亡的時間是凌晨2時。第二天,台灣所有的報紙都報道了三毛的死訊,香港80餘家報紙也對此作了詳細報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對三毛的死因提出疑問,認為警方的現場勘察太匆忙、「因病厭世、自縊身亡」的結論太武斷,會不會有真正的兇犯逃脫法網。
三毛崇敬愛情。1973年,三毛與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結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潛水時喪生,三毛哭得死去活來,從此生活在對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熱愛祖國。她很早就提出「兩岸不能再分離了」。1985年,她在一個幾千人參加的演講會上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她是在台灣第一個把《義勇軍進行曲》公開唱出來的人。唱後台下一片肅靜,許多人替她擔心。
三毛對大陸文化名人張樂平、姚雪垠、賈平凹、王洛賓等有著非同一般的友誼。1989年,三毛到上海與畫家張樂平相見,認畫家為「爸爸」。她用上海話告訴畫家:「我3歲多就離開了上海,那時我剛懂事,看的第一本書就是《三毛流浪記》,那個到處流浪、永遠也長不大的男孩對我影響可大了。許多年以後,當我在異國他鄉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我就取筆名用了『三毛』這個名字。」
三毛寫過一首《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這首歌在台灣被禁唱了十幾年,因為當局認為歌詞中「遠方」指的就是中國大陸。1990年12月,三毛編劇的電影《滾滾紅塵》參加台灣金馬獎角逐,奪取8項大獎,卻沒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編劇獎。《滾滾紅塵》引起台灣某些當權者的憤怒:「刻意歌頌中共、肆意攻擊政府、醜化國軍……」有人認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為政治犧牲品。
書中把對三毛死因的各種猜測,比如絕症無望說、孤單寂寞說、為情所困說、江郎才盡說及自殺情結說等,都一一予以駁斥。書中還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對三毛的談論,認為三毛死得怪異、突然,她沒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釋成自殺是對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對她人格的污辱。

⑷ 三毛寫的 惑 賞析

想表達的是對不知該往哪去,不知目的的迷茫
害怕孤獨,三毛害怕自己成為珍妮,一個不知道自己來自哪裡,卻要到一個大家都要去的地方,以珍妮的歌,不斷地烘托出主題和作者內心的恐懼

⑸ 三毛作品的賞析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份發表在《現代文學》的作品:《惑》,描寫自己病中迷失在《珍妮的畫像》里的幻覺。天黑了,不敢開燈,蜷縮床角,想隱藏在黑暗裡。

「是了,我是在逃避,在逃避什麼呢?……好像在很久,以前不知道在什麼世界裡……我有那麼一段被封鎖的記憶(中略)……在另一個世界裡,那些風啊!海啊!那些縹渺、陰郁的歌聲……」「珍妮和我的關系不是病,不是病,我明白的……(中略)一次又一次我跌落在那個虛無的世界裡,在裡面喘息、奔跑、找尋……找尋……奔跑……醒來時汗流滿面,疲倦欲絕。」

幻覺里,她矛盾不安,感到「失落的狂亂」、「被消失的痛苦」。而大病初癒後,忽然心血來潮,提著畫具出外寫生,任憑母親苦心勸阻。「我一下子哭了起來,我拚命捶著大門,發瘋似的大喊:『不要管我,讓我去……讓我去……討厭……討厭你們……』」

這種情緒的表達,無疑是激烈縱情的。失學、病痛下的煎迫,親情的關愛也成為心理上的負擔了。

《惑》是她成長期的作品,缺乏委婉申述的含蓄,充滿憂郁悲傷的色彩。技巧是生澀的,心境的成長比起一般「正常步驟」生活中的同齡女孩,都要敏感、早熟。

《月河》發表在次年十九卷第六期《皇冠》,描寫一個叫林珊的女孩對感情的執著與憧憬。男孩叫沈,僅基於那份埋藏已久的感覺,第一次見面,林珊便痴情投注真愛。

以現今的標准衡量,《月河》的構架帶著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言情,不過,文中「我不要孤獨,我不要做聰明人,我要愛,我要愛……即使愛把我毀了」的自白,也坦然流露一個年輕人率真的熱情。和《月河》相類的,是她同年一月發表在《中央日報》的短篇《異鄉之戀》。異鄉之戀敘述一對陌生男女在異國相遇,他們相對坐了一日,僅有的一日,彼此卻動心了,恐懼著分離。「生命的本質是孤獨的」,「愛的贈送即是剎那也是永恆」,兩篇文章,表達同一主題。

一九六六年,她已經進文化學院哲學系,一月二十九日在《徵信新聞報》發表《極樂鳥》。

這是一篇為朋友S所寫的散文。S的自殺令她激動,歇斯底里的哭泣,胃抽痛得打滾。

「我是天生的失敗者,你的天才尚且不是你的武器,我又拿什麼跟自己挑戰呢?」「我們不耐的期待再來一個春天,再來一個夏天,總以為盼望的幸運遲遲不至,其實我們不明白,我們渴望的只不過是回歸到第一個存在去,只不過是渴望著自身的死亡和消融而已。」在孤憤情緒的抒發下,《極樂鳥》急切、分明,一氣呵成。

在文化學院讀書的這一時期,她認識了法文系教授胡品清,《皇冠》與《聯副》分別刊載了胡教授寫給Echo(她的英文名)的書簡。胡對她的印象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拔俗的、談吐超現實的、奇怪的女孩,像一個謎。一九六七年她出國後一個月,胡的《斷片三則》之一描寫她:喜歡追求幻影,創造悲劇美,等到幻影變為真實的時候,便開始逃避。

這是女詩人、作家,亦師亦友的看法,是否完全真確,不敢斷言。但根據Echo早期發表的《惑》、《月河》、《異鄉之戀》來推論,追求幻影,創造悲劇美是屬實的。

又由於她對繪畫的狂熱,文章中的共通點之一是不由自主的以藝術為陪襯。《惑》中的珍妮畫像;《月河》中的沈和林珊同是愛畫人,他們的作品被陳列在一個展覽會場;還有《異鄉之戀》,在巴黎賣畫為生的男主角,都是直間接的象徵。

風格的逐漸改變,是在《極樂鳥》之後。

一九六七年六月在《幼獅文藝》發表的短篇《安東尼·我的安東尼》,敘述一個女孩(以「我」為第一人稱,也可能指自己。)離鄉背井生活在異地中,對一隻小鳥「安東尼」所產生的感情。從筆勢看來,《安東尼·我的安東足》仍然是「感情用筆」的;然後,《惑》中的激烈,《極樂鳥》中的孤憤,及《月河》、《異鄉之戀》中若干不實虛幻的色彩,淡漠了,給人一種逐漸真實感人的力量。

在可能同一時間內發表的《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是我認為手頭收集她早期文章中最好的一篇。

這篇文章以清新的美感來描述一個炎夏的林中午日,與朋友舊地重遊。爬樹、涉水、曬太陽,接近自然的歡悅與淡淡追念流光的傷懷,交織在一片明快的詩情里。

好像一朵空靈的小草花,逢春雨後的綻放,葉瓣上還停留黎明新亮的水露。這以後,也就是寄自撒哈拉沙漠的一系列流浪記了。(也包括發表在《實業世界》上的若干篇報導文字。)

也可以說,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在《聯副》轟動以前,她所發表的作品為數並不多;以真實姓名「陳平」發表的作品,讀者諸君恐怕都沒有太深印象。

《撒哈拉的故事》為什麼與早期作品風格懸殊如此?特殊地理環境使然?抑或成長過程的蛻變?深沉多感的心思在什麼時候一轉明快清朗?《白手成家》一文里,也許可以提供一點線索:

「我的半生,飄流過很多國家。高度文明的社會,我住過,看透,也嘗夠了。我的感動不是沒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們的影響。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

為什麼看透、也嘗夠了呢?

如前所提,失學、病痛曾經造成她成長過程中的陰影,但由於不輕易妥協的天性,一再突破難關,重新復學,擴大早有的生活領域。但是,婚姻上的挫折,使她再度遭遇到重擊。

她的母親沉痛的說——這也許是造成她當初決定「流浪」的主因。但,《白手成家》里也談到:「也有比較了解我的朋友,他們又將我的嚮往沙漠,解釋成看破紅塵。自我放逐,一去不返也——這些都不是很正確的看法。」

自然,我並不想以一種解析方程式的態度來解釋她的個人,(這對她與我都是一件俗不可耐的事——也因為「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但是,就作品本身,我認為,也唯有通透了事理、生死、喜怒的人,才能如此無為無求的透視人生。

我也相信,前期的三手,無疑也是熱愛寫作的,只是因為機遇局限與偏窄的觀念,一直表現平平,而撒哈拉沙漠如此受到熱愛,又何嘗不是眼淚中體會出來的微笑?

欣賞一篇文章,不只為喜愛其中充滿生趣的情節,而是因為產生「人世」的共鳴。眾人喜愛撒哈拉的故事,是因為它流露善良、豁達、悲天憫人的性情。然而,眾人也許不知道,寫喜劇的人,往往深嘗悲劇。

⑹ 三毛《溫柔的夜》賞析

《溫柔的夜》記錄了三毛在迦納利群島的生活,共十四篇。三毛一生短暫,但經歷不凡。在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輟學的她一度自閉、叛逆,游學西班牙、德國、美國後,漸漸成長為獨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從此開啟。

移居迦納利群島後,三毛的生活漸趨安定,她的創作也達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靈受到巨大創傷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後,三毛再度出走,游歷中南美洲,開始新的生活。

一直都以為三毛是屬於沙漠的;她的文章所以寫得好,完全因為她到了撒哈拉沙漠;要是她一旦離開了這個地方,她就再也寫不出什麼好東西來了。當讀完了《溫柔的夜》,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三毛並不是僅僅屬於沙漠的;離開了沙漠,三毛仍舊能寫出好東西來。

在讀《溫柔的夜》的時候,我私底下一直這樣想:這篇寫得不錯;三毛還不是什麼大作家;一點也不是。但是看了一篇又一篇,我竟然發覺裡面的每一篇,都有一些東西能深深地把我吸引住。就說第一篇《寂地》吧,吸引我的是一股氣氛。在一篇文學作品裡營造氣氛到這么成功,是不容易的。

這篇作品的重點是在「臉狺」這種東西上面。什麼是臉狺?世界上有沒有臉狺?是縈繞在作品中人物心裡的問題。後來問題多了一個,那就是臉狺出沒的地點。於是情節的發展推進另一個高潮。當三毛說了一句「臉狺貪心!」的時候,她拉下來這樣描寫:「這時不知哪裡吹來一陣怪風,眼看將盡的火堆

突然斜斜往我轟一下燒過來,荷西一拖我,打了半個滾,瞪著火;它又回來了,背後毛毛的感覺涼颼颼的爬了個全身。」讀到這里,讀者差不多已經透不過氣來了。

另外一篇《五月花》所寫的,似乎是一些瑣瑣碎碎、跟讀者的生活毫無關系的事;但是由於三毛把裡面每一個人物包括她自己在內都寫活了,所以讀起來趣味盎然。同時,讀者為了想知道荷西最後是否拿得到漢斯欠他的那幾千塊美金的薪水,也就迫不及待地追看下去了。

在這一篇作品裡,三毛在刻劃自己的性格,刻劃得很好。正如彭歌所說:三毛「彷彿柔弱,很剛強」,當漢斯想表示屈服,對她說:「好啦,和平啦!嘖!沒看過你這種中國女人」時,她敢瞪著他說:「你當我是十八世紀時遷去美國築鐵路的唐山豬仔?」

到了漢斯無可奈何,又說了句「好啦!」時,她會加了一句,說:「你這個變種德國人」嗎?

第三篇是《瑪黛拉游記》。讀這篇游記,我得到一個啟示:對於一個沒有去過甲地的人,不管作者用多麼美麗的文字去描寫它,都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讀者看了之後,絕對不會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就是在新聞記者的過程中,趣味也並不濃厚。

所以當三毛說:「我們旅館是一長條豪華的水泥大廈,據說有七百五十個房間,是豐夏最新的建築之一,附近還有許許多多古香古色老式的旅館,新新舊舊的依山而建,大部分隱在濃濃的綠蔭里,配合著四周的景色,看上去真是一種心靈的享受。」

我瞥了一眼,就跳過去了。但是到了她在記述向瓷器店的老人買天使的雕塑,老人因為要維護「傳統」,寧可不賣給她時,我的興趣便油然而生了。

第四篇《溫柔的夜》可以說是最「完整」的作品了。我真懷疑這裡面所寫的事,完全是真實的。但是她卻又把整個事件的開始和結束,寫得那麼逼真,使人不敢懷疑它的真實性。如果你從來沒有讀過三毛的書,那麼,誰了這篇作品之後,你一定會喜歡三毛的。

你喜歡她,因為她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人;你喜歡她,因為她對任何人,都充滿了愛心。讀過了這篇作品之後,閉起眼睛,你還是看得見那個身穿水紅色襯衫的流浪漢揮手向三毛追討只能買一杯汽水、一個牛肉餅、一雙襪子或者一支口紅的兩百塊錢的情形。

三毛怕上他的當,不敢給他這一點錢,但是又擔心他的遭遇是真的,要沒有幫助一個急需要幫助的人,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於是三毛在再三拒絕了流浪漢兩百塊錢的要求之後,又在臨離開時匆匆地塞了五百塊錢給他。到了事實證明流浪漢的確是為了要那一點錢買一張船票過海時,三毛內心受了很大的激盪。

她說:「當我再度看見那件水紅色的襯衫時,驚駭得手裡的麵包都要掉到水裡去了,上天寬恕我,這個人竟是真的只要一張船票,我的臉,因為羞愧的緣故,竟熱得發燙起來。」

(6)三毛的夏賞析擴展閱讀

本卷《溫柔的夜》記錄了三毛在迦納利群島的生活,共十四篇。其中《逍遙七島游》《一個陌生人的死》《大鬍子與我》,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駱駝》;《這樣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這種家庭生活》《賣花女》《巨人》,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六月初版的《稻草人手記》。

《五月花》《瑪黛拉游記》《溫柔的夜》《石頭記》《相逢何必曾相識》《永遠的馬利亞》,出自台灣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溫柔的夜》。

在《明道文藝》的「三毛信箱」專欄中,三毛寫給讀者的一封信中這樣說道:「我是一個以本身生活為基礎的非小說文字工作者。

要求自己的,便是如何以朴實而簡單的文字,記下生命中的某些歷程……生活在變,生命在延續,觀念有改變,這都是無可奈何的人生之旅所造成的。於是,我也對自己的筆誠實,寫下現在的自己,這也是我所堅持的寫作方向。」

三毛一生短暫,但經歷不凡。在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輟學的她一度自閉、叛逆,游學西班牙、德國、美國後,漸漸成長為獨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從此開啟。

移居迦納利群島後,三毛的生活漸趨安定,她的創作也達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靈受到巨大創傷,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後,三毛再度出走,游歷中南美洲,開始新的生活。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三毛去世。

《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歷程為主題,分為五卷:《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及《萬水千山走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毛集:溫柔的夜

⑺ 三毛《夏》

荷西《春》

⑻ 對三毛的評價

一、家人評價

1.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三毛父親陳嗣慶評)

2.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

在我這個做母親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過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母親繆進蘭評)

二、外界評價

1.三毛不是美女,一個高挑著身子,披著長發,攜了書和筆漫遊世界的形象,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於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像來估價都是不過分的。許多年裡,到處逢人說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讀者,藝術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羨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作家賈平凹評)

2.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幕上的奇女子頻頻出現也是一個例子。

我本來不想把這種已經變得俗氣的銜頭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沒有什麼更適合的形容,那就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應是「特立獨行」,按辭海的解釋,即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作家梁羽生評)

3.很多人批評三毛,認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夢,我不以為然。基本上,文學創作是一個人性靈升華的最高表現,她既能升華出這樣的情感,就表示她有這樣的層次,這比起很多作家,我覺得她在靈性上要高出很多。(演員胡茵夢評)

4.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後有靈魂兩種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選擇追求第二階段的生命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作家倪匡評)

三毛經典語錄

1、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2、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3、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4、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5、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8)三毛的夏賞析擴展閱讀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

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農歷2月21日)生於重慶市南岸區黃桷埡正街。 幼年時期的三毛就喜歡讀書,五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礎。

並跟隨顧福生、韓湘寧、彭萬墀三位畫家習畫。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師》中記錄了這三位繪畫老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因未婚夫猝逝,再到西班牙。與分開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了她潛藏的寫作才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開始結集出書。

1976年5月,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潛水中意外事件喪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程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卻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台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進入7樓婦產科單人特等病房,打掃浴室的時候,看見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懸掛著三毛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法醫推斷三毛死亡的時間是凌晨2時。

⑼ 夏(節選) 三毛 讀後感300字

三毛抄,是三十年代時,舊襲上海的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自己的家,也沒有自己的爸爸、媽媽;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光著個小腳丫,整天跑在大街小巷裡謀生;他吃著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箱里;他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撿煙頭、賣報紙、擦皮鞋、幫助別人推三輪車……但是他所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真是個苦難的童年。
跟三毛比童年,正是「你幸福的每一天是三毛渴望擁有的,當你從幸福中一路走來,不應該忘記三毛的苦難和期盼」。我們應該為了明天的更加美好生活,而加油、加油、再加油。

⑽ 三毛散文及賞析

三毛的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萬水千山走遍》、《傾城》、《我的寶貝》、《鬧學記》等。
最後一部是 《滾滾紅塵》。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那幾年,和荷西在一起的那幾年,應該說是最幸福的那幾年。那是她說:「因為上帝恆久不變的大愛,我就能學習著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而當荷西意外死後,她說了開頭的那句話。可見撒哈拉沙漠的那幾年雖然物質匱乏,但她卻無比的幸福。三毛應該是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人,即使在撒哈拉沙漠,她也能創造出那種小資的情調,記得有一個通訊社的人到她家去看,他感嘆:「你們把美麗的羅馬造成了.''在那三毛也有痛苦的時候,也有矛盾的時候,在死果一文中,她開始不相信那些,她說了句我在想--也許--也許是我潛意識里總有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慾望,所以--病就來了。
《撒》應該是她寫的書中最幸福最溫暖的一本了,一切都是那麼真實,那麼有趣,那麼讓人嚮往。。。三毛本名陳懋平,「懋」是家譜上屬於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為她出生那年烽火連天,父親期望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戰爭,而給了這個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後來她開始學寫字,她無論如何都學不會如何寫那個「懋」字。每次寫名字時,都自作主張把中間那個字跳掉,偏叫自己陳平。父親只好投降,於是她給自己改了名字,叫做陳平,當時才三歲。三毛是筆名,從三毛的《鬧學記》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但又是什麼玄機,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這個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個原因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