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卞之琳入夢賞析

卞之琳入夢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6 09:59:50

Ⅰ 評價《斷章》卞之琳賞析,評價!

這首詩格外別致,也許是因為它夠短小,所以也就給了我們足夠的空間去版想像,去思考。越短的權詩,留白越多,餘味愈加無窮。《斷章》這首詩就是如此,讀完只覺滿是疑問:誰是看風景的人呢?你裝飾了誰的夢呢。但是這些問題其實不需要答案,我們只需要感受詩歌這份濃濃的抒情意境就可以了。這首詩可以當作哲理詩解讀,比如說做事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也可以當做抒情詩解讀,比如說這詩中的憂傷和思戀。

《斷章》一詩,以其簡短純朴的手法,淡淡地描寫出一段感情,一份傾戀。短段四行字中,沒有一個「愛」字,幽幽的情思彷彿在半空中悠悠地飄盪,畫出一道讓人心醉的彩虹。

《斷章》一詩細細品來,有無限意味,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定會被那單純真摯的感情打動,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Ⅱ 雨同我卞之琳賞析

第一節,詩人先由兩地的友人分別對「雨」的埋怨寫起;第三句「兩地友人雨我樂意負責」,表明了詩人樂意為朋友分憂.
每一節中,詩人不僅表明樂意為兩地的友人分憂,還為第三處的友人著想:「第三處沒消息寄一把傘去?」
詩人牽念的不止是三處的友人,所以,在第二節一開始,詩人就喟然長嘆「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
在詩的結尾,詩人忽發奇想:把一隻玻璃杯放在天井裡,明天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幾寸.詩人在這里所說的「雨」既是自然界落的雨,也可指人世的風雨——不盡的磨難與困顧.
這首詩題名《雨同我》,表現了詩人對友人、世人以及萬物的關心.
這首詩共兩節,每節一韻,詩段、詩行、節拍、韻腳,都服從表情達意的需要,很好地體現了新詩的特點.
這首詩在藝術上使用了推衍的方法.它先由某一點說起(比如從兩地友人對「雨」的埋怨說起),然後逐漸擴展,使要表達的意思不斷推進.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賞析 卞之琳 古城的夢

卞之琳《古鎮的夢》
小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
夜裡是梆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卞之琳的詩歌繼承了傳統詩歌中含蓄的特點,即重視「未言之意」「不盡之言於言外」。
一、內容簡析
《古鎮的夢》反復強調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哪一塊石頭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表現了人們貧瘠、封閉、空虛、迷濛、麻木的生活狀態。詩人從古鎮的眾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與更夫兩種類型,藉以概括陰慘的社會環境與苦難的人生命運。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現了這個古鎮的人們浸沉在這種生活狀態之下程度之深,藉以抒發作者極其悲痛的悲劇情感。表明人們都曾有求於算命先生,表現了中國下層人民每一家都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暗寫了人們的生存狀態。人們在命運面前都有著深深的惶惑、痛苦與悲哀。
二、意境特點和藝術手法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封閉的沉寂的古鎮中這一句更能讓人感覺到古鎮的「寂寥」,這里是繼承了中國古代詩歌中以動寫靜的手法。
「白天是算命鑼,夜裡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樣「敲不破別人的夢」「敲沉了別人的夢」,表現古鎮中的人寂寥、封閉、愚昧的特點。
三、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2000 )江蘇海門人。1929年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較多地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徵派詩歌,並開始新詩創作。1933年出版詩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魚目集》,次年又與李廣田、何其芳合出《漢園集》。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訪問,並一度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此行促成他創作詩集《慰勞信集》與報告文學集《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作品歌頌了抗日戰士和群眾,記敘了抗日根據地部隊的生活。1942年《十年詩草》出版。1946年到南開大學任教。次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牛津從事研究。1949年7月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1951年出版詩集《翻一個浪頭》。1979年出版自選詩集《雕蟲紀歷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W.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研究,著譯有《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英國詩選》等。此外還出版詩論集《人與詩:憶舊說新》。
卞之琳曾用筆名季陵,祖籍江蘇溧水,1910年生於江蘇海門。1933年畢業於北平北京大學英文 系,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現仍任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 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 ;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1949)。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 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聯大,任 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解放後多次下鄉生活與協助 農村工作。

Ⅳ 卞之琳 斷章 賞析 要短!!!

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

Ⅳ 卞之琳《無題》的內容賞析是什麼

卞之琳的《無題》之佳,應是無以復加的。這詩是中國傳統的愛情無題詩,從組詩的詩思運行上看,從第一章出發,「期望你來」,到第二章的「期望你出去」,第三章的「分離」,第四章的「相聚、別離、相見」,第五章「分離」,章章相連,有條不紊,構思極為嚴謹。

在卞之琳的《無題》中,處處都充滿著對愛情本身的預見性和自知性。我想就《無題》(一)來分析說明這一點。正如後來詩人在《〈雕蟲紀歷〉自序》中坦言:「在一般的兒女交往中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初次結識,顯然彼此有相通的『一點』。由於我的矜持,由於對方的灑脫,看來一縱即逝的這一點,我以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顆朝露罷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們彼此有緣重逢,就發現這竟是彼此無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種子,突然萌發,甚至含苞了。我開始做起了好夢,開始私下深切感受這方面的悲歡。隱隱中我又在希望中預感到無望,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彷彿作為雪泥鴻爪,留個紀念,就寫了《無題》等這種詩。」

說詩人對愛情冷暖自知,從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自覺營造也能說明問題。詩人所選擇的水和船並從中營造的意境很能說明詩人是有預見並且自知的。一開始,詩人就說「三日」,已讓山前的「小水」變「春潮」了,詩人很明白自己的心情,愛情已經萌生並且蓬勃發展,他知道女主人公「揉揉眼睛看」就能看到。但看到了又能代表什麼呢?也許對方只是當一個美麗風景欣賞一下便罷了,因此詩人開始想比較直接的表達他的情思了。

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是「矜持」的,反射到詩里便是「百轉千回都不跟你講」。但果真不願意講嗎?不願意講什麼呢?詩人馬上接下去說「水有愁,水自哀,水願意載你」,是啊,水的自愁自哀自願,對方可曾了解?我們不知道女主人公是否了解,但我們很清楚詩人是自知的。卞之琳的詩象徵手法的運用是很常見的,又往往寫得艱深晦澀,並非一下子可以讀懂,而詩人在這里用這樣淺白近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其情感,是很難得的。這都緣於詩人對自身愛情的預見性和自知性。

再接下去的這句就很值得玩味了:「你的船呢?船呢?下樓去!」這里的「你」很令人糊塗。先看這里的「你」到底指的是誰,是詩人自己嗎?或者是女主人公?卞之琳詩歌的多重解讀在這句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有多種解讀,如果我們把「你」當作詩人自己,這句話可能是詩人的自問,詩人知道自己願意載她,但憑借什麼載她呢?「船呢?」這里的「船」可以理解為一種情感相互交通的憑借或者說工具。我們彷彿看到詩人焦急苦悶的樣子,又彷彿覺得詩人自己也似乎認為自己好笑了。

是啊,船呢?沒有船又如何載得了她?於是詩人馬上筆鋒一轉:「下樓去!」或者那裡就有船了吧,可是詩人又不寫有船沒船,只是說「南村外一夜裡開齊了杏花。」從表面上看,結果似乎是未知未定的,因並沒交代「船」到底有沒有,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講,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理解,詩人找不到船,而杏花倒是現實的,詩人極度苦悶,所以下樓去看杏花不過是他轉移話題的一個幌子罷了。

如果我們把「你」當作詩人自己,還有另外的一種解讀,這句話是對方的發問:你不是說你願意載我嗎?那你的船呢?載我非要有船不可的呀。女人真是咄咄逼人。詩人回答不上來了,只好請對方下樓去看看那些美麗的杏花了。當然,「你」還有第三種解讀,就是指的女主人公,詩人想載她,卻一直找不到對方的船,就是說他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對方知道,盡管如此,他仍希望對方能下樓來,看看這滿滿的杏花,那可能寄託著詩人慾言又止的對愛情的美好嚮往,希望對方能懂得。

但我們看到,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解讀,詩人始終對愛情是有著預見且自知的,因為詩人很清楚他找不到交通兩人情感的「船」,在現實中也不過空有「南村外一夜裡開齊了」的「杏花」罷了。不得不說,詩人或多或少對事物都存有預見性和自知性的,尤其對愛情,更是冷暖自知

Ⅵ 求卞之琳《古鎮的夢》原詩,不需要賞析。

《古鎮的夢》
卞之琳

小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

夜裡是梆內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容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Ⅶ 卞之琳的風景賞析

《斷章》

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斷章》原是作者一首長詩中的一個段落。它表現了詩人從剎那的感覺中提升起的哲理與智慧。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像,而把畫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情趣的戲劇性關繫上。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折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誼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里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里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里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是一幅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濛、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艷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麼神秘,那麼奇妙,那麼甜蜜,那麼愜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如何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像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宣洩。詩里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麼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朴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麼激人堰思無盡嗎?

《斷章》全詩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蘊的人生哲理卻相當豐富,為人們的欣賞提供了諸多可能性。詩人自己曾說過,《斷章》「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第一節兩句寫的是兩幅畫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橋上欣賞風景。「風景」在此是一空框結構,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識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個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結構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是一幅隨意性很大的變動中的畫面。正是這一特點,它才被不同欣賞者所喜愛。第二幅畫:「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你」變成了「看風景人」的欣賞對象,當「你」欣賞風景時,「你」自己卻不知不覺中被他人觀看。這兩幅畫因「看風景」而構成一個立體空間。第二節寫當「明月」裝飾你的窗子,「你」賞心悅目時,「你」也許成為他人夢中的活動者,給別人帶來愉悅。雖然只有四句,但它卻寫出了世間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萬事萬物的區別、分割都是相對的、暫時的,聯系是內在的、永恆的。而這種聯系性的靈魂是人。人們往往因年齡、身份、階級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為他們各不相同,以為他們生活在相互隔絕的世界裡,而事實上人們永遠因某些共同的東西而聯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時人們沒有意識到這種聯系而已。當你談論別人時,褒也好,貶也好,你自己也被別人或褒或貶。別人可能使你的生活變得美好,你同樣可給別人以福音。此詩只是詩人剎那間的「意境」、感想,但內涵卻無限豐富,暗含著人事的復雜關系。

《斷章》創作的時代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來詩歌的影響,但是卞之琳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在詩中植入了古典詩歌的因子。那就是其互文性。《斷章》中通過「看」「裝飾」為描繪了一個互相聯系的世界。詩的首節「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沒有局限於前人,而是把把風景推遠,用一種全知全能的第三雙眼審視這個互相注視的世界。同時,詩人也是在運用「倩女離魂」的手法自己注視自己,在這個意義上, 《斷章》和王國維的詞是一脈相承的。首節與詩的第二節: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相互輝映,渾然一體。在中國文學長河中,早就有莊子夢蝶的故事。莊子與蝴蝶互相裝飾,是一個撲朔迷離而又渾然一體的夢境,反映了人類的一種美好的願望。《斷章》通過「看」與「裝飾」也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美麗的夢境。人畢竟是社會性的動物,在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與跌進別人的眼睛墜入別人的夢里。

《斷章》通過幾組意象營構了豐富的詩境、詩趣、詩思,又通過意象的頂真旋復在意象之間搭設了一架「天塹變通途」的飛橋,在其邏輯結構的貫聯之下,意象的單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視野中變得充盈與豐富,並不斷膨脹鏈接,最終形成了無限豐富、完整、飽滿的藝術世界。全詩一共四句,每句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態意象:「你看風景」、「看風景人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第一節中,第一句「你」是事態主體,「風景」是事態的客體;而在第二句中,曾作為客體的「風景」卻陡然一轉,成為主體的一部分,曾作為主體的「你」卻由第一句句首的位置轉至第二句句末並成為客體。第二節與此相似。這種「環中環、套中套」的意象結構方式不僅僅如同中國民間故事《老鼠嫁女》中的頂真歌謠「天怕雲、雲怕風、風怕牆、牆怕鼠、鼠怕貓……」一樣,充滿輕松的智慧,生趣盎然,令人玩味,更由於意象鏈條的串接,四個靜止的事態畫面有了視覺流動感,使它宛若電影畫面,一幕幕湧入眼簾,使靜止抽象的漢字元號變為流動具體的視覺形象,使人不得不由衷地驚嘆詩人的鬼斧神工。《斷章》的意象主幹是事態的,彼此之間呈現一種順接的流動之勢。並且,在每一個事態意象內部又分出若干物態意象,每一個事態意象之中的物態意象(如第一節「風景」,第二節「你」)又在上下兩句重復迴旋,使全詩有了貫穿之線,因此,它迥然有異於前者跳躍騰挪的斷裂感,使全詩氣脈充盈,通達舒暢。

此詩含蓄蘊藉,但語言卻極樸素、平實。以人人能懂的語詞,寫人人能悟卻不能道盡的哲理與人生智慧,體現了詩人刻意求工的美學態度與追求。

詩人在談到詩的節奏時說過:「一行如全用兩個以上的三字『頓』,節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頓』,節奏就徐緩,一行如用三、二字『頓』相問,節奏就從容。」《斷章》主要使用的是三、二字『頓』相間的排列法,所以節奏從容,以從容的節奏與剎那間的感想,是此詩的一大特徵。

Ⅷ 卞之琳 寂寞賞析

第一個詩節,「鄉下小孩怕寂寞」,其背後的意思是他不寂寞,「怕寂寞」只是不寂寞內的表現,枕邊的蟈蟈容是夥伴,他單純的心還不曾體驗寂寞的感覺。「長大了在城裡操勞」,為生計奔波,生活節奏比在鄉下快了好多,夜明表計數的是時間,時間催促著人的腳步,在奔忙中才有了真的寂寞。第二個詩節,小時候羨慕的是蟈蟈在墓草里的快樂,因為雜草叢生的墓地是它們的樂園。如今「他」死了,也要在墓地安息,可是墓地卻不是他的家園,「夜明表還不曾休止」一句告訴我們,他生前的奔忙好像永無止境,那麼身後的寂寞也不會休止,因為在世上他還有牽掛。本詩濃縮了詩人對生命本質的哲理體驗,帶有一定的個人性,但它不是一首悲觀厭世的詩,它是否揭示了人生本質,全在讀者的判斷了。

這是一首較為晦澀的作品,雖然筆觸是淡淡的,語句並不費解,但是,詩歌結構的跳躍性特點使讀者理解時必須把若有若無的情節通過想像貫穿起來,這樣才能深入領會它。

Ⅸ 賞析卞之琳的《音塵》

卞之復琳推崇舊體格律制詩。細味《音塵》(十四行詩),一層是李白「咸陽古道音塵絕」的中式格律,另一層據說是交錯押韻與扣押陰韻的西式格律。《音塵》內容的意蘊,則是優美如畫的歷史感——收取信件出現今昔之比較。送信的方式變了,等信的心依舊充滿魚傳尺素、飛鴻傳書的詩意懷想。詩扣好幾層,最後扣到「咸陽古道音塵絕」 (李白《憶秦娥》)——「我等到了一匹快馬的蹄聲」——顯然意味古代信息傳遞方式的終結。但詩人並不特別滿懷戒心,也並不特別被動或不安,仍然沉浸在古典的審美慣性中。惟有那不見的「絕」字,彷彿讓人看見曾經有塵土飛揚……
扣。到那裡都是能使的大法,也是一般的大法。盡管不足為奇的扣太多,好的扣難得,好像用完了。事實上,再好的扣又怎麼樣呢?這個大法,好像漸漸一般化了。絲絲入扣的嚴謹,有時卻只到達「拘謹」。新詩的真正「自由」,是不那麼「緊扣」,就像衣紐扣,最上面的一顆不扣,最下的一顆也不扣,真正自由詩了。結果不那麼絲絲入扣,並不損害詩,生活,思維,原也不是總一環扣一環。詩的扣「弛」了,扣的斷裂,甚或不扣,卻給人強勢的張力,原因在於對嚴謹的耐性已然破戒了。

Ⅹ 卞之琳的《斷章》評析

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詩分兩段獨立的圖景並列地展示或暗喻詩人的思想。

第一幅是完整的圖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

當你被這單純樸素的畫面所吸引時,你不會忘記去追尋這圖畫背後的象徵意義,這時才驚訝地發現作者怎樣巧妙地傳達了他的哲學沉思: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

為了強化這一哲學思想,詩人緊接著又推出第二節詩,這是現實與想像圖景的結合:「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畫面,但已不再是一個構架里,但就大的時間與空間還是一樣的。兩句詩里的「裝飾」,只是詩歌的一種獨特的修辭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成為詩的句子了。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徑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關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第一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

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學的領域里,如詩人布萊克(W·Blake)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詩人想說,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拓展資料: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於江蘇海門湯門鎮,祖籍江蘇溧水,曾用筆名季陵,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1931年開始發表作品。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是西語教授,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沈從文傾囊幫其出版詩集,陳夢家選編詩集《新月詩人》,將其位列「新月十八家」,因此一舉成名。他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1955年10月1日,卞之琳45歲時,與青林結婚。2000年12月2日,在卞之琳90大壽臨近之時,溘然長逝。2015年12月8日,卞之琳誕辰105周年。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