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文章賞析2000字

文章賞析2000字

發布時間: 2021-01-26 07:43:46

㈠ 急求幾篇1500字~2000字的美文,最好是敘事散文,附加500字左右的賞析

普天之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愛與母愛的表達方式可能不同,但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
父愛的力量,往往是警告、提醒乃至訓斥,是嚴厲的,使孩子不至於誤入歧途;母愛的力量通常是贊揚、鼓勵,是溫柔的,使孩子增強自信心。這兩種力量交織在一起,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父愛的力量讓孩子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母愛的力量給孩子以自信,是靈感和成就感的源泉。小孩就象一棵幼苗,母愛就是太陽,把自己的光芒灑在幼苗上,使幼苗破縫而出;父愛就象細雨,把淅淅瀝瀝的雨點灑在苗上,讓它吸收雨露,使小苗茁壯成長,小苗吸收日月精華後,就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當然,在父愛和母愛這兩股風的吹拂下,小孩只有謹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不被任何一股風颳倒,才可以平穩的到達終點,也才有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賈平凹《關於父子》

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父愛同母愛一樣的無私,他不求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之中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

擁有思想的瞬間,是幸福的;擁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擁有父愛也是幸福的。

每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辛勤培養。詩人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假如今天我是一隻雄鷹在高天飛翔,那麼,我的翅膀有你最初插上的翎羽。假如今天我是一艘船艇在大海馳騁,那麼,我的船身有你最初搭構的龍骨。」(《老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可感受到詩人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庄)
三吳行盡於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劉嗣綰)

這是一個不幸的女人,在一個風大雨大的夜晚,一輛肇事車將她從斑馬線上撞飛了出去,又在茫茫夜色中逃逸,她又是幸運的,交通事故綠色生命通道使她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最好的醫療救護,也沒有醫療費用上的後顧之憂,自從入院以來,她一直昏迷不醒,醫生說:她腦部神經受到損傷,也許永遠也醒不了,她還有身孕已經五個多月了!出於治療上的需要應該考慮引產!當她從神經科轉到婦產科的時候,醫生卻遲遲下不了決心實施這個手術,她腹中的胎兒不僅發育正常,而且在一些生命指數上高於同一期胎兒,這簡直就是個奇跡!!!
她的身世也是個迷,她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她匆匆的旅程是與誰相約,她腹中孩子的父親是誰,這其中是有怎樣的故事,只要她不清醒,都將無從得知,更沒有人知道,在出事之前,他的日子是快樂還是悲傷。
時光就這樣在她昏迷中一天天地過去了,終於有一天她被推進了產房,然後醫生驕傲的宣布說:五公斤重的男嬰健康極了!護士把孩子抱過來給她看,他們覺得雖然母親是個植物人,也應該讓母子見見面,隨著嬰兒本能的吸乳,母親的臉上顯出種種沖動,她的胸前竟然乳濕一片!乳汁在一點一點的分泌。此後,每當護士小姐把孩子抱過來給他餵奶的時候,她的臉上都會浮現出這種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時嘴裡還會發出呢喃細語,猶如一個快樂的母親對著自己的孩子唱歌。
三個月後,又依次讓孩子吃的飽飽的,她終於平靜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入院的時候,她體重一百二十一斤,分娩後八十六斤,臨終前的體重只有六十三斤,她是用自己的血肉在孕育和哺育這個孩子的!本來她生下孩子以後就可以走的,但怕孩子孤單,又堅持著陪他在人生路上走了一段。後來我們為她買了一塊平價墓地,沒有她的名字,也沒有她的生平,簡單的墓碑上只有一行文字:一個渾身閃耀著母愛光輝的女人!

有一種美麗的語言能說盡母愛嗎?我覺得不能。
有什麼神奇的標尺能衡量母愛嗎?我認為不能。
我讀過一則報紙:去年6月一個夜晚的一場大面積泥石流,在一瞬間就沖毀了四川省美姑縣的4個村莊,吞噬了一百五十餘條生命。一位年輕的母親,不顧自己的大腿已被亂石壓斷,在齊腰深的泥石流中雙手高舉著僅有幾個大的嬰兒,艱難地挺立了四個多小時。她一直堅持到清晨,等來了救援的人們,嬰兒竟然毫發無損!
我讀這則報道時,熱淚不知不覺順著臉頰流下。淚眼模糊中,眼前似乎屹立著一尊神光環繞的雕塑,那就是我們的母親!那環繞她的正是中華母親的母性這光!
我曾經在《讀者》雜志上讀過一篇文章:在南京「7.31」空難中,飛機上的乘客幾乎全部喪生,然而有一個名叫丹妮的女嬰卻奇跡般地活著。原來在飛機失事的瞬間,丹妮媽媽貢紅梅緊緊地把孩子摟在懷里,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亂石異物和撲面的烈焰,貢紅梅用自己的死換來了小丹妮的生命。母親把女兒摟得那樣緊,以至救援人員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小丹妮救出來。
我讀這篇文章已經是幾年前了,那時,我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是,我永遠不會忘記這篇文章在我心靈上引起的震憾!我流著淚思索著一個與我年齡不相稱的問題:母愛是什麼?似乎這一刻起,我找到了答案。
有一天,我哥哥給我抄來一首小詩,詩的題目是《一碗油鹽飯》:前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有一碗油鹽飯。昨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沒有一碗油鹽飯。/今天/我放學回家/炒了一碗油鹽飯/放在媽媽的墳前。
我眼掃過這首小詩的時候還在懵懂狀態。第二遍細讀這首小詩時,我的淚水流下來了。為了這樣一位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還要給孩子准備一碗油鹽飯的母親,為了這樣一位在貧寒與凄苦中竭盡全力給孩子以溫馨和慈愛的母親。透過凄風苦雨,我似乎看見,在千千萬萬的窮困鄉村裡,有著千千萬萬這樣窮困而偉大的母親!
和眾多同學一樣,我從小在母親的關愛呵護下長大。或許因為擁有太多,反而有點兒體驗不到母愛的珍貴了。直到媽媽離我去遠方工作,直到我離開家鄉來職中念書,使我與父母有了長時間別離。那段時間,每當看到同室女伴與前來探望的母親開心地聚在一起時,我都要悄悄躲在一邊。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

㈡ 作文賞析大全2000字數

1、選用典型細節。

細節描寫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細節描寫要能抓住典型細節,而應選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題的事。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於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比如,魯迅在《祝福》里幾次寫到魯四老爺「皺一皺眉」,這種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紳士厭惡寡婦、維護舊禮教的反動立場和丑惡靈魂。

2、細致觀察事物。

要使得描寫生動形象,在觀察事物過程中,我們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對事物作非常細致的觀察。(www.t262.com)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徵,所以每個人說話、做事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自己的性格。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地去觀察,然後把它積累下來,作為寫作的素材。寫人是這樣,細節描寫用於寫景、狀物時,則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徵和變化。

3、細節描寫要服從表現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細節具有深刻意義。

細節描寫是一種以小見大的方法。細節的分量雖輕,容量卻大,在我們選擇細節的時候要從細微處著手、從大處著眼、小中見大,讓小的細節反映人的思想狀況、社會風貌。

4、細節描寫必須典型真實。

所謂真實,是指細節描寫能夠精確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徵。所謂典型,是指描寫的細節,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通過個別的、細小的事物,反映一般與全貌,由現象揭示本質。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對父親爬月台時吃力樣子和動作的描寫,突出了父親對我無私的愛,讓每個讀者感動不已。他的成功之處在於對父親動作的細致觀察和准確地表達。

5、精心錘煉詞語。在細節描寫中,我們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期以少勝多,乃至一字傳神。

6、巧妙運用修辭。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格,可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

㈢ 求一篇兩千字文學作品鑒賞論文 鑒賞作品不限

論文-《西廂記.長亭送別》借景抒情藝術賞析

[摘要]本文從《長亭送別》的景物描寫入手,以文本細讀的鑒賞方式,深入細致的探討了景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總結了中國古典戲曲中借景寫情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借景抒情 情境交輝 樂景寫哀 化腐朽為神奇 過渡、引起情節

引子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寫情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國古典戲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見。以《西廂記》為例,曲詞中就有景物描寫的唱詞。雖然不多,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體探討《長亭送別》中幾處寫景的作用。

《西廂記》是古典戲曲中情境交輝的最好的典範,尤以《長亭送別》為最。寫情而能「沁人心脾」方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現,二者不能割裂。其寫景雖少,卻對表「情」起著重要的作用。總體看來,這出戲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鶯鶯的離愁別情放在四種不同的環境(即下文談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異情殊的描寫,為角色的喜怒哀樂創設一個特定的環境。這種環境的確立主要作用是使情與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寫情產生的浮泛。從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體性和真實感。《長亭送別》總是在情節轉折之處,用秋景顯現環境。
景一:這是赴長亭前之景。這樣就把鶯鶯在途中的離情別緒,包籠在一徑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與境的交融。
景二:這里寫得是秋郊長亭的離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團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個離筵用秋的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和離情統一,愈顯悲苦。
景三:這一景語,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聖嘆評之為「筆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隨人遠,情隨恨長,情境關合,絲絲入扣。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的離歌,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艷動人。

景一:十里長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而死(暈厥)。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是通過蕭瑟的景物烘託了人物悲涼的心情,這值得商榷。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里,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的美麗畫面。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范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紅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一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光圖。
那麼,怎樣理解此處景物在表現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實,范仲淹的詞上闋的景物雖然色彩斑斕,但還是為了表現的悲涼的思緒,這是以樂景寫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抒發了傷感的思鄉之情,而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端正好」曲詞用的也是這種手法。曲詞中的一個「曉」字告訴我們,長亭送別是從早晨開始的。「碧雲天,黃花地,雁南飛,霜林醉」正是剛走出家門的崔鶯鶯去長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車里,看到這大好的秋光,鶯鶯無限惆悵。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從此都不會屬於她。「北雁南飛」,那南飛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溫暖的家的,而她崔鶯鶯的家呢,那是一個沒有自由、講求門第、熱衷功名的深宅府第。況且此時她是客居途中,喪父的悲傷尚在。和張生「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的溫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許寬慰,沒想到……她甚至更會想到,假如張生此時不是上京趕考,而是與她去郊外遊玩,那該是何等的愜意和幸福啊!沒想到母親卻對張生說:「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母親啊,你為什麼要逼張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們為什麼重利輕情?」這是此時此刻崔鶯鶯在心裡的吶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楓林自然就灑滿了離人的紅淚。這幅畫面,色彩熱烈。熱烈的色彩下,一對兒戀人躑躅於即將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與人物心境形成強大的反差,這是以美的意境營造悲的氣氛。
正因為他們的「馬兒迍迍的行」,因此,快到長亭時,已是「疏林掛著斜暉」了。「端正好」和「滾綉球」這兩支曲子一個早上,一個晚上,時間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長亭路,這對兒小夫妻從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見難舍之情。當然這裡麵包含了誇張的成分。

景二:短暫餞行宴,有言難表白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這是第二幅畫面:西風,黃葉,寒煙,衰草。夕陽西下,西風漸緊,「黃葉紛飛」,葉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的溫柔狀態,而是肅殺的,是秋風掃落葉,一股冷嗖嗖的感覺襲上身來。再籠以寒煙、綴以衰草,一動一靜,愈覺凄冷。餞行之宴就在這樣一個冷風冷色的場景中開始了。
這是通過鶯鶯眼看到的秋景。這是一場沉默的晚餐,除了幾個人物應酬性的對話外。在即將分別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寬慰的話要向對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兩個人的嘆息聲。這沉默和嘆息埋藏著鶯鶯心中無限的「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風、黃葉、寒煙和衰草,鶯鶯的怨情滾滾湧出。
「幺篇」曲詞怨張生「輕別離」「情薄」,甚至不希望他進京趕考。「滿庭芳」曲詞怨母親「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暫的餞行宴上居然還不肯迴避,弄得鶯鶯和張生不能溫存話別,只能「暗送秋波」。「朝天子」曲詞中鶯鶯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態,充分表現了她珍視愛情、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極目是黃葉紛飛,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西風瑟瑟之中一片沉寂。「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這恰恰是鶯鶯怨極產生的幻覺。
「霎時間」言筵席時間很短,可是讀者卻同曲中二人一樣感到這場沉默的餞行宴是那樣地漫長。而他們在赴長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卻顯得時間那麼短,這也許就是情人心中的時間辨證法。
景三:把酒相告別,情殷意切切

[四邊靜]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
[四煞]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宴席結束,餘人散去,唯有一對戀人和紅娘。「兩意徘徊」言二人依戀難舍,但「落日山橫翠」,又不得不分手了。看到眼前的橫山,又心裡不禁一沉,因為沒有山的阻擋,分手之後,還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鶯鶯再也無法沉默了,剛才筵席上被壓抑的情感此時一下子釋放了出來——用淚。鶯鶯「把酒」向張生告別。她有太多的話想說,卻又不能在這即將分別的瞬間全部傾吐出來,一時語塞的鶯鶯有的就是淚。一個「哭」字確實勝過千言萬語。「哭」中甚至有些絕望的成分,「知他今宵宿在那裡?有夢也難尋覓。」鶯鶯覺得自己剩下的只有夢,她寄希望在夢中與張生相見。果然,下一折戲(第四折)就寫了鶯鶯做夢追張生到草橋店要與其一起上京的情節。然而,一貫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對即將遠行的丈夫,確實是不能「一個'哭'字了得」,如此豈不太「低俗」了。所以當鶯鶯心情平靜下來時便有殷殷的囑托。尤其「五煞」曲詞的囑托,說得多麼一往情深!情意切切,讓人不忍卒讀。此時的鶯鶯,她是那麼地軟弱、孤獨、無助、溫柔又傷感,讓人揮之不去。
而當她鶯鶯連夢也沒有的時候,或曰夢也不能圓她見張生一面的時候,她就只有望眼欲穿了。於是便有了「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的描寫。這個場景說不上新穎別致,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可用在這里卻化腐朽為神奇,十分真切地表現了鶯鶯的孤獨思念之情,這是鶯鶯的大痛苦和大悲涼,也是中國古代婦女的大痛苦和大悲涼。
一個女子,西樓獨倚,悵望古道衰柳,心上人遲遲不歸。這個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棄婦。從而自然帶出「二煞」曲詞中鶯鶯對張生些許的請求,或曰乞求。鶯鶯害怕自己傾心的愛全部付出後被玩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身名門的崔鶯鶯未必不懂得這個道理,張崔的「兩情」,在鶯鶯看來,就怕不是「久長時」,那麼她就更要在乎朝朝暮暮。中國古代婦女的命運悲劇可見一斑。

景四:獨自長徘徊,心愁車難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這是後兩只曲子。這個場景寫鶯鶯送別張生後,遲遲不肯歸去,悵然若失、徘徊反側的情景。精彩之處是情景交融,細膩地刻畫了鶯鶯幾起幾伏的思念之情。
「青山」三句寫鶯鶯剛剛送走張生後,始終目送他漸行漸遠。直到張生轉過一片山,山、樹和暮藹淹沒了張生。此時鶯鶯轉過眼睛,西風之下,她看到的是夕陽古道,只剩自己孤獨地站著。「無人語」有二說,一是古道無人,寂靜荒涼;一說張生已去,再無人與鶯鶯知心相談。總之,這句是寫鶯鶯思念的心情開始漸漸平緩下去了,就要回家了。可就在這時,她卻突然聽到了一聲「馬嘶」。這馬嘶無疑告訴鶯鶯她的心上人此時就在路上,這使她已經平靜了的心驟然又涌動起離別的悲苦之情。她又不忍心馬上回家了,這才有了「懶上車兒」的想法。這是「一伏一起」。
隨著馬嘶聲的漸漸遠去,鶯鶯的心情又開始慢慢平靜下來。再加上紅娘在一旁的催促,鶯鶯要動身走了。當她就要抬腳登上車子時,下意識地再一次環顧四周,也許她在尋找什麼,而她看到的只是四面暮藹沉沉的青山。她也下意識地望了一下張生離去的遠方,那裡是一輪如血的殘陽即將沒入山巔。而突然間,「一鞭殘照里」,這是鶯鶯萬萬想不到的。殘陽的余暉中瞬間出現了一個黑色的起馬人的剪影。他正躍馬揚鞭,他是誰?是張生。鶯鶯兩度平靜下去的心情再一次空前地激盪不已。這是「再伏再起」。本已相思之極的她此時真是「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眼前的車子是如何也載不起的了。
關於「一鞭殘照里」,也有二解。一說寫實,即如上文所言;一說寫虛,即鶯鶯幻覺。二說均可,幻覺亦表明鶯鶯的思念之切。或許,被鶯鶯誤看成的殘照中的「一鞭」,就是一頭暮歸的牛呢!

結論:以景造境,情境交輝

《長亭送別》中的景物描寫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秋景。從時間上說是從「曉來」之晨到「疏林掛著斜暉」,再到「落日」,最後至「殘照」;就空間而言是起於「長亭路」,繼而是長亭外的近景,然後是亭外遠山、古道、田野,最後終於「殘照」的天邊。正因為景物之間具有縱的和橫的關聯,所以既獨立又作為整體一部分的幾幅清秋圖便構成了秋的整體意境,又兼過渡、引起情節的作用。
《長亭送別》中的景物描寫,又圍繞著一個「情」字展開,以景造境,情境交輝,反復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動細膩地刻畫了崔張二人尤其是鶯鶯依戀、哀傷、悲苦、關切、憂慮、孤獨等復雜的心理。這折戲把男女之情寫到了極致,崔張二人就是在長亭這樣的意境時空下「話別」,從而演繹了一曲「兩情若是久長時,也在朝朝暮暮」的情愛戀歌

㈣ 賞析2000字美文4000字

月光
夜,剛剛暗下來,濃霧層層彌漫、漾開,熏染出一個平靜祥和的夜,白霧在輕柔月光和路燈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樹葉兒「簌簌」作響,彷彿在彈奏著一首《月光曲》,婉約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動的音符彷彿是從朦朧的月色中躍出來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處,田園朦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螢火點點,燭燈盞盞,好一幅月下畫卷!
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畫卷啊!跳動的旋律演繹著生命的悲歡和離合。人生苦短,又怎麼不像是《月光曲》呢?
月上中天,皎潔溫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靜與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樹丫上,落下斑駁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條兒掛在樹丫上一般。
世上的萬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詣,而月卻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陰晴圓缺,月的神韻風采就在這里體現出來了。月何必要爭奪輝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讓黑夜不再可怕,給人們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罷了!
人不也如此嗎?有些人不正像月亮一樣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奉獻嗎?雖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彼此都會感到一絲溫暖,這就是月的內涵。
夜,已靜寂了。月亮靜靜灑下餘光,竭力驅走黑暗,為人們送來光明、溫暖與關愛!
感受:本文通過描寫月光贊揚了那些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奉獻的人;又與《月光曲》這一名曲結合,用優美流暢的文筆,形象貼切地寫出了月光的樣子。

㈤ 提供一篇兩千字的文章賞析,隨便什麼文章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賞析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的時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語文課上。雖然當時對文中作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於那幽靜,神秘,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簡潔,為排遣心中的郁悶,於是踏著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心不寧靜」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後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於荷塘世界,感到是個「自由的人」。於是徜徉於荷塘,沉醉於月色,一幅美不勝收的荷塘月色畫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先鳥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給人以總的印象,然後有層次地從上到下寫來,田田的荷葉,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點綴,姿態萬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風送清香,葉動花顫,流水脈脈含情。在這幅畫里,作家不滿足於對客觀景象作靜止的摹寫,而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機的風姿。接著作家著力寫月光之美。光是難以捉摸的,作家卻藉助於景物,創造出一種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為強化月光效果,作者著力摹寫月的投影,如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里光影交錯,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著意寫月色,但處處不忘荷塘,滿塘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使人神醉。最後寫荷塘四面,著墨較濃的是柳樹,寫下月下的情景,面對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以及蟬聲蛙鼓則是隨意點染,只為增加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作者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現實立刻又感到重壓,心裡越發不平靜了。文章最後寫了作者遙想古代江南采蓮勝景,雖不在現實之中,然而藉助聯想,使荷塘畫面擴展,更顯清新雅緻,同時也表達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種詩情畫意之美。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著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里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於構思、巧於布局,是《荷塘月色》又一顯著特色。作品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這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著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布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典雅清麗、新穎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語言的錘煉,且以輕筆淡彩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荷塘月色》中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准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求採納

㈥ 賞析一篇2000字左右的散文

春天的聲音
作者:張秀亞

你聽到過 春天的聲音嗎?

春天的可愛之處,不僅在於它的顏色,更在於 它的聲音。

那是雨落窗欞的微響,輕風對你的呼喚,以及從小徑上、花園的角落裡 發出的一些 細碎的聲音;甚至一個小孩子響亮的口哨兒,都會成為 春之交響中 動人的部分。

然而,在我的心底,春天最美妙的聲音 卻是鷓鴣的呼喚。斷續的、一聲聲,似是嗔怨,又似是喜悅。

記得在古城讀書時,窗外那鷓鴣的鳴叫,是來自不遠處的湖濱 以及附近的小樹林。一聲聲,又一聲聲,漸漸地 叫得窗子發白了、變亮了。於是,我就起身打開門窗,讓那芳香帶露的春的早晨,連同早晨第一次聽到的聲音,一同擁了進來。那聲音,帶著花草濕濕的味道,我整個兒的靈魂都浸潤其中,宛如接受了一份 上天的恩賜。

如今,哪裡還會有這種聲音呢?這窒息了的,喑啞了的 都市的春天啊。我終日佇立窗前,除了充盈於耳的車聲、人聲、市聲,卻再也聽不到 那朦朧的、不分明的、包裹著濃霧一般的 鷓鴣聲了。

今天走過一條小河,水流無聲,河畔的杜鵑花 就像傾瀉的紫煙。我蹲下身 拾起地上的花瓣兒,這時,我聽到了一聲春天的嘆息,那麼細小、那麼微弱的聲音。我感到一陣喜悅,哪怕是嘆息呢,畢竟,我又聽到了 春天的聲音。

如果說,鷓鴣的呼喚,是春天綠色的海洋中翻騰的泡沫;那落花的嘆息,就是縹緲在春暉里 細弱的游絲。一個 代表著春天的到來,一個 意味著 春天的離去。

到來也好,離去也罷,那些聲響,都是我記憶里的春天。我要把它們留住,留在我的園中、窗外、階前,更要把它們,留在我的心中。哪怕在未來的歲月里,凄寒的冬日來了,我也仍然擁有一個春天——一個 冬天裡的 春天。
賞析:作者描繪了一個極其美麗的春天,體現了他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對春天美景的贊嘆和不舍。
試問春,帶有何種顏色呢?擁有何種聲音呢?
也許萬紫千紅,也許桃紅柳綠。也許靜寂,也許喧囂。
事實上,春天的旋律並不僅限於生活之中,它也許埋藏在你心裡,你腦中。
在記憶里,和春天有關的無不一是美景、佳作。春天美在何處呢,也許是生命之花的綻放帶來的美,又或者僅僅只是景美而已。
春天的豐美景物何止這些,春天布滿大地,綿延數萬里,不論高山、深谷,不論草原、湖泊,不論森林、溪流,處處都有豐饒的物品,處處都有奇麗的美景,你要我說我可真說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空閑去踏青,臨行前別忘了通知我一聲,也許我可能給你當一個不很出色的向導。當向導在我只是一個漂亮的借口,其實我私心裡也很想找個機會去重遊春天。
春天的聲音,不僅在你的心裡,我的心裡,作者的心裡,更在千千萬萬個人的心裡。

㈦ 名家經典美文欣賞2000字急求!!!!!!!!!!!!

簡愛(原創)
還記得第一次讀簡愛時自己還是個孩子,對於灰色的語言有些難以讀懂的迷茫。後來漸漸長大再一次捧起簡愛來讀,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無道理。
Do you think,because I am poor,obscure,plain and little,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這一句讓我記憶尤為深刻,「你認為,因為我窮、低微、不漂亮、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這是簡在對羅切斯特所說的話,也是後世廣為流傳的一句,它非常強烈的突顯出一名女子在面對自己心愛之人時,所要求表達靈魂上與精神上平等的一種吶喊。
是啊,簡並不擁有迷人的容顏以及華麗的衣裳,甚至她有時很平庸、地位低微就像就是一位混在人群中就難以再次尋找的路人甲,但她卻以強烈的個性與不屈的靈魂,優秀的品德與一顆善良的心而讓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不難看出簡一直在尊嚴與愛情中徘徊於苦悶,她說「我的靈魂和你一樣,心也和你一樣健全」、「我此刻不是從習俗、慣例、甚至是肉體凡胎的角度和你說話,而是我的心靈在想你的心靈講話,就好像我們倆已不在人世,我們爭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腳下——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平等的!」這是那個時代多少女性的吶喊,在平等的基礎上尋求幸福,並不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但卻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裡有著一種奢侈的味道。
所幸,作者沒有放棄,簡沒有放棄,她毅然決然地離開桑菲爾德,去更廣闊的世界裡尋求自己的理想,她那弱小的身軀里總是有著讓人驚喜的力量,她堅強、勇敢、自重,不管受盡多少漠視與嘲弄,她總是淡然,是的她不自卑。她永遠堅信自己就像我們堅信自己的信仰一樣執著。她不會去過多抱怨命運的不公,甚至小的時候沒有過多的親情被舅媽視為眼中釘也不會扭曲自己的性格,何其難得!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她始終是那個希望著被愛的小女孩,堅守自己愛情觀念,追求平等戀愛的那個女孩。
小說的結局不盡完美,但卻很幸福。沒有了庄園與錢財甚至雙眼失明的羅切斯特先生,終於有了和簡平等的資格,或許他們的靈魂本來就相惜與相戀的,沒有了那麼多距離的條條框框,不去過多在乎世人的眼光,讓他們就有了更多追尋幸福的勇氣與希望。世上痴男怨女那麼多,可像簡一樣那麼決然與聰慧的女子並不多,擁有堅定內心的簡註定會得到幸福,不管時光究竟遲了多久。
放眼當下,像簡一樣的人其實少之又少。我們容易被物質沖昏頭腦,我們忽視品格的建設,在我們之中有很多人即使外表光鮮亮麗但內心極度空虛,沒有堅定的方向。我覺得簡的精神應是我們所欽佩的,找個閑暇之餘好好讀一下《簡愛》,讀一下經典,填補一下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靈魂在另一種高度上得到升華,是人生中應該去做的事情。
「You think wrong! I have as mush soul as you,and full as much heart!」
「 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一樣,心也跟你一樣健全!」
拜讀經典,感謝《簡愛》。

㈧ 求一篇2000字的美術鑒賞的文章,重點在鑒賞。

列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賞析

眾所周知,美術的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本學期,我選擇了「世界美術賞析」這門藝術學科進行了選修。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自小非常喜歡美術方面的東西,對這些看似神秘的藝術形態十分好奇,很想從這課程當中得到一些藝術的知識與熏陶。通過選修這門課程,我逐步了解了許多關於繪畫的知識。學下來收獲很大,我逐漸可以感受到了文藝復興義大利藝壇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那作品散發出一種令人愉快的篤定,那種歸屬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視為法蘭德斯巴洛克風的具體象徵的魯本斯的作品;當然還有現在被我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畫之一的倫勃朗的「泰特斯」等等這些經典的西方美術藝術。通過不斷的美術鑒賞活動,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過美術鑒賞,提高我的藝術品味,吸收前人優秀技法,在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中是一種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來從實際情況作為起點,由於經濟生活的變化,各種思潮的影響,社會活動空間的擴大,學生產生了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高分低能 」是一種表現。學生有較多的知識和專業文化,並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所以要呼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而藝術教育恰恰則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和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不是單純地訓練吹笛子、彈鋼琴、畫畫、書法和跳舞的技術,它是要通過這種技能、知識和修養,提高審美境界,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標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適當的培養自身的藝術修養。這也是我選擇這一課程的原因之一。在為時一學期的課程即將結束時,我經過查閱資料將結合俄國偉大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按照一般鑒賞的程序對其進行簡單的藝術鑒賞:
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作者:列賓
列賓(1844---1930)是十九世紀後期俄羅斯最偉大的藝術巨匠。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伏爾加河上纖夫拉纖的情景。這幅作品創作於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現收藏在彼得堡俄羅斯美術館內。
1、作品畫面介紹: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這幅畫的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獨、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在畫面上畫家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狹長的橫幅展現這群纖夫的行列。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著破爛的纖夫在拉著貨船,步於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於艱苦生活的無奈。
走在最後的纖夫低著頭垂著手,麻木地隨著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著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鬆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餘的纖夫都彎著腰低著頭,似乎已沒有多餘的力氣再來表現點什麼,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在這幅反映纖夫苦難生活的畫里,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鬥,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鬥。
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別來詳細介紹這里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寧,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綳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著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鬍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寧絮叨著什麼。這個形象起著襯托岡寧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著一隻土煙斗,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著身子,這樣可使纖索鬆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著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於。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干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於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據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掛著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標。緊靠在拉里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皮膚助黑,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 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棕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著更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韃靼人。
最後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皮膚黝黑,巡迴展覽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只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了。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乾燥炎熱的天氣 (列賓在岡寧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著白布的頭改動得最多)。
2、作品給讀者的感覺?
當我第一次面對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首先感知的是藍藍的天、遼闊的伏爾加河,十幾個姿態各異的纖夫和他們艱難地拉著的船舶。但仔細體驗畫面中所產生的勞動者的力量卻在視覺上似乎受到一種猛烈的撞擊,產生一種說不清的瞬間直覺的審美愉悅。一般而言,感覺都是帶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微妙性,感覺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體驗,語言則往往難以傳達某種感覺。因此,人們即使產生了某種感覺,也往往難以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智力成熟、語言豐富的成年人來說即為如此。但是,感覺不管再微妙,總還存在大的趨向性,那麼,具體聯繫到《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它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壓抑、悲愴和深沉。
畫家列賓的這幅著名油畫,是他經過十多年的構思、繪制和修改才完成的。這幅油畫在反映列賓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過仔細觀察畫面,我看出畫家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每一筆、每個人物身上,也滲透在畫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們細致觀察,從畫的整體上認真地體會,就會體會出畫家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即對沙俄反動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畫的是人物群像,從畫中人物的不同衣著、外貌、動作以及神態,我們可以深刻領會人物的內心情感。這幅油畫是列賓到伏爾加河旅行時,仔細觀察了纖夫的生活,經過反復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這幅油畫時,他的觀察是從前到後依次進行的,描述時抓住了人物的衣著、外貌、神態的特點,並展開了適當的想像,把人物的外貌特點和他們的身份、地位、個性結合起來,使每個人物都有了鮮明的個性。11名纖夫,作者著重描寫了4個,從年齡上說,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從職業上說,有破產的農民,有從事拉纖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承受著沙俄時代反動統治者的統治和壓迫,都過著悲慘痛苦的生活。作者這樣描述,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3、作者如何使觀眾產生這樣的感覺?
這一過程主要探究作品產生某種氣氛和感動力的原因。其途徑一是社會角度,一是形式角度。從社會角度探尋,指的是將畫面中的形象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聯系起來,以此解釋畫面形象之所以給我們造成某種感覺的原因。從形式角度探尋,則是注意研究作者通過對點、線、面、體、空間、光色、材質等造形元素的處理,以及對規格、比例、均衡、對稱、反復、節奏、對比、協調、虛實等組織方法的運用,如何營造出我們所感受到的氣氛和情緒。
我第一次看到它,就因震動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經在不同的河流上背過纖。學會在河水不是太急,因而纖繩還不是過於沉重的時候,將纖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頭,並將右胸盡量前挺以緊貼纖板,使纖繩不致於扣進肩頭的肉里。但當流水很急船又滿載時,就只有聽任纖繩深深勒進皮肉,磨出血來也顧不上地身體前傾,幾乎觸及地面,靠肩胛骨拽著纖繩前進了。肩膀的骨頭是否過硬,是一位纖夫合格與否的首要標准。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纖夫,因為我並不專以背纖為生,只是偶爾背背纖而已。也正是偶爾背過纖,讓我深知真正的纖夫有著怎樣的體魄,承受的是怎樣的艱辛,從而對真正的纖夫懷有一種含有敬意的復雜感情。這也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下子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曾經以為再也忘不了那幅油畫的我,在不知不覺中卻已將它遺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聲和我幻覺中江水上漲的轟鳴聲將它送回。自責之餘,又聯想起當初喜愛這幅畫和被那纖夫形象打動的,並不僅僅是我或少數人。今天忘卻這幅畫乃至忘卻纖夫的,哪裡又僅僅只是我?忘記一幅畫當然算不了什麼,然而忘卻纖夫呢?似乎並不僅僅是因為時代的進步,已使纖夫退出了現實生活。事實上,退不退出現實生活是無關緊要的,一曲《纖夫的愛》不是風行全國,讓兩位歌手唱紅了?今天人們欣賞不已的,是《纖夫的愛》在卡拉OK中的悠閑纏綿畫面,是「在纖繩上盪悠悠」的「纖夫」了。問題並不在於這支歌中纖夫形象的虛假,而在於人們欣賞虛假,欣賞缺鈣的「美」。因此,忘卻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實質是忘卻那種有著陽剛之氣的,能夠承受一切苦難與重負的纖夫精神。

㈨ 求詩歌鑒賞的文章、,大概2000字左右啊!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怎能入睡呢?「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麼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並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並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麻煩採納,謝謝!

㈩ 摘錄1500--2000字文學作品並賞析

傲慢與偏見-作品賞析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http://shs.tngs.tn.e.tw/essay/essay_931031/essay_931031_doc/essay_931031_doc_27.doc 下載自己看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