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關於理想的名句
『壹』 求孟子或孔子的名言中關於理想或立志的名言
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孟子: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貳』 孔子認為人應該有理想有志氣的句子是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叄』 求孔子目標和理想的一句原話
人求上者,則居中.人求中者,則居下.人求下者,則無為
是這句嗎?
『肆』 簡述孔子的理想
孔子是中國政治思想史最偉大的人物,從孔子開始,中國政治思想進入了體系完備的專時代.孔子對於中國政治思想貢獻屬在於,他系統地整理,繼承和豐富了以往的歷史遺產,創立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與弟子的言論集《論語》一書中,另外、孔子編定的"六經"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經濟、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他是通過"述"與"作"兩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獻作了系統的整理,編寫刪定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論語》.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疇
『伍』 孔子關於理想的名言
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孟子: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陸』 孔子的理想是什麼
讀《論語》時要重點注意研究孔子的對話。孔子談話對象的學問修養水平越高,孔專子的談話內容往往越精屬彩。這也算是孔子對話的一個邏輯。
性格決定命運。性急的子路總是第一個搶著說話,勇士往往俠氣,子路輕財重友。顏淵是文士,道德修養深厚,他的回答已經達到了「推己及人」的境界。
顏淵和子路的志向都與己有關,有己就是有私。但孔子的志向則完全無己,無己就是無私。「老者、少者」代表社會弱勢群體,這些人都能得到安養和關懷,朋友之間以誠相待,表示社會風氣良好。由此可見,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大公無私、天下大同的理想,這或許才是仁的真正境界。
讀完這章之後,才能明白孔子不願意將「仁」輕易許人之緣由。
『柒』 孔子的理想是什麼
把仁者愛人發揚光大。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孔子想要把皇帝像神一樣堅固在百姓心中。
『捌』 孔子談志向的原話是什麼
孔子與弟子談志向的原文《顏淵季路侍》: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專子路曰:「願車馬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
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說(子: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盍:何不)
?」子路說:「(我)願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輕]裘:泛指衣服。「輕」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共:動詞: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抱怨,不遠)。」
顏淵說:「(我)願做到不誇耀自己的好處[輕聲](伐:誇耀),不宣揚自己的功勞(施:張大,誇大)。」
子路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
孔子說:「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輩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關懷(安、信、懷:都作使動用,賓語『之』分別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懷:歸依[依孔安國說])。」
『玖』 寫一條關於,於理想的名言警句再寫一句,你積累的孔子的名言.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
我是炎黃的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所學到的知識,全部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吉鴻昌
賢者能自反,則無往不善;不賢者不能自反,為人子則多怨,為人父則多暴。——袁采
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為! ——方誌敏
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魯迅
上人生的旅途罷。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魯迅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魯迅
戰士是永遠追求光明的,他並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陽光,卻在暗夜裡燃起火炬,給人們照亮道路,使他們走向黎明。——巴金
我們的斗爭和勞動,就是為了不斷地把先進的思想變為現實。——周揚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孔子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