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孔子真理名言

孔子真理名言

發布時間: 2021-01-25 15:08:00

A. 孔子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葯。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1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質朴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朴就會虛浮,質朴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2、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23、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解釋: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24、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解釋: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25、見得思義。
解釋: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26、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解釋: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2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解釋:說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憂慮自己的為人,並不擔心是否貧窮
28、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解釋: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這類的小人,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解釋: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3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解釋: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志氣。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我願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們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關懷。
3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解釋:到了嚴寒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不落葉的。正如」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3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既有志於學習和追求真理卻又以貧困為恥辱的讀書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
35、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釋:早晨學得真理,當天晚上死掉也不後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36、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釋: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所作所為,不僅了解他的過去,還要觀察他的現在,這樣的話,對那個人的了解還會不全面嗎?
3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38、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39、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政治主張不同,不互相探討。這里講的是一條結交的原則,以道同為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彼此政治主張不同,就無法互相探討。交友也是一樣,不同道的人難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解釋:過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學業的人不如喜愛學業的人,喜愛學業的人不如以從事學業為快樂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績來。
4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解釋: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
45、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坦盪故待人接物猶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懷憂慮之心。
4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解釋:有過錯不改正,才是真錯。
47、小不忍,則亂大謀。
解釋: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兩個意思,即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
4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憂患很快就會出現。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備好他的工具。這是一種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具備做這件事的先決條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解釋:君子應該說話謹慎,做事勤勞敏捷。
51、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解釋:熱衷於傳播小道消息的行為,是對道德的背棄。
5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給別人。
53、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解釋:用公平正直來對待怨恨,以恩德來報答恩德。
54、聽其言而觀其行。(經典語錄
解釋: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謀劃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則言不順。
解釋: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
57、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解釋:執政者不因人說好聽的話就提拔他們,也不因他是壞人就鄙棄他說過的正確的話。
59、有教無類
解釋:我對凡來求學的人,都無區別地加以教育。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懂就就懂,不懂就說不懂,才是聰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釋:對可以交往的人而不與之交往,是錯失了人;對不可以交談的人而與之交談,是失言。」他認為只有聰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B. 孔子名人名言

孔子的名言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葯。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1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質朴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朴就會虛浮,質朴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2、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23、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解釋: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24、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解釋: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25、見得思義。
解釋: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26、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解釋: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2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解釋:說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憂慮自己的為人,並不擔心是否貧窮
28、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解釋: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這類的小人,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解釋: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3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解釋: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志氣。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志矣。
孔子名人名言其實收集在《論語》
孔子名人名言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我願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們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關懷。

3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解釋:到了嚴寒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不落葉的。正如」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3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既有志於學習和追求真理卻又以貧困為恥辱的讀書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
35、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釋:早晨學得真理,當天晚上死掉也不後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36、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釋: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所作所為,不僅了解他的過去,還要觀察他的現在,這樣的話,對那個人的了解還會不全面嗎?
3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38、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39、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政治主張不同,不互相探討。這里講的是一條結交的原則,以道同為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彼此政治主張不同,就無法互相探討。交友也是一樣,不同道的人難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解釋:過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學業的人不如喜愛學業的人,喜愛學業的人不如以從事學業為快樂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績來。
4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解釋: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
45、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坦盪故待人接物猶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懷憂慮之心。
4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解釋:有過錯不改正,才是真錯。
47、小不忍,則亂大謀。
解釋: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兩個意思,即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
4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憂患很快就會出現。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備好他的工具。這是一種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具備做這件事的先決條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解釋:君子應該說話謹慎,做事勤勞敏捷。
51、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解釋:熱衷於傳播小道消息的行為,是對道德的背棄。
5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給別人。
53、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解釋:用公平正直來對待怨恨,以恩德來報答恩德。
54、聽其言而觀其行。(經典語錄)
解釋: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謀劃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則言不順。
解釋: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
57、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解釋:執政者不因人說好聽的話就提拔他們,也不因他是壞人就鄙棄他說過的正確的話。
59、有教無類
解釋:我對凡來求學的人,都無區別地加以教育。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懂就就懂,不懂就說不懂,才是聰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釋:對可以交往的人而不與之交往,是錯失了人;對不可以交談的人而與之交談,是失言。」他認為只有聰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C. 孔子的名言

立志篇
「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選自於《論語.子罕》
解讀:數百萬軍隊的主師可以被俘獲,而一個普通人的堅強意志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變的。
引申為:大丈夫無論何時何地豪情壯志不可奪。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選自於《論語.泰伯》
解讀;一個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堅,因為責任很重,而奮斗的路很長。
引申為:人生中一個人的目標越遠大,前進就會越努力。
修養篇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選自於:《論語.學而》
解讀:我每天多次檢查自己:替人謀劃事情,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嗎?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地方嗎?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還有不溫習的嗎?
引申為:一個人上進與否在於他會不會自我反省。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選自於:《論語.述而》
解讀:要選擇好的並向其學習,是不好的就要對照,反省並改掉它。
引申為:生活中人要學會知過改過,以後也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品德篇
「溫、良、恭、儉、讓」
選自於:《論語.學而》
解讀:人要學會溫和、善良、恭謹、簡朴、謙讓。
引申為: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其實這正是自古以來的做人之本。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選自於:《論語.里仁》
解讀:有道德的人,他的心裡只知道事事有個仁義;而沒道德的人,他的心裡只知道事事有個財利。
引申為:做人要學會先義而後利。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選自於:《論語.述而》
解讀: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著正理,坦盪寬舒;品行不端的人,心懷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
引申為:做人一定要要真誠相對,光明磊落。
謙虛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選自於:《論語.為政》
解讀:對一件事確實是知道的,就說是知道;確實不知道的,就說明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為:虛心是知識的向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選自於:《論語.述而》
解讀:幾個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引申為:要向所有的人學習,因為人都有可取之處。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選自於:《論語.里仁》
解讀: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他們看齊,努力做到和他們一樣好,看到品德不好的人,應當檢查自己的言行有沒有和他相同的地方,警惕自己再不要犯同樣的過錯。
引申為:為人一定要懂得取長補短。
禮貌篇
「不學禮,無以立」
選自於:《論語.季氏》
解讀: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引申為:教導人們行動要以禮為標准。
真理篇
「朝聞道,夕死可矣」
選自於:《論語.里仁》
解讀:一個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當晚就死,那也可以說是並沒有虛度一生。
引申為:教導人們要勇敢探索真理。
求知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選自於:《論語.學而》
解讀:學到的知識能時常加以溫習,不斷有所收獲,不也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嗎?
引申為:教人求學的學習和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選自於:《論語.為政》
解讀:只學習不會用心思考,就會茫然沒有收獲;只是苦想,而不用功學習,就會無根據地亂想而使精神不安。
引申為:教導人們學習和思考一定要結合起來,不可偏廢。
言語篇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選自於:《論語.憲問》
解讀: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感到可恥的是自己所說的超過自己實際做到的。
「言必行,行必果」
選自於:《論語.子路》
解讀:說話必定要有信用;做事必定要踏實、果斷。
引申為:提倡做人一定要說道做到,言行一致。
人際篇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選自於:《論語.顏淵》
解讀:普天下的人都親如一家兄弟。
引申為:人與人之間要講究平等,沒有貴、富、貧、賤之分。
養生篇
「食不言,寢不語」
選自於:《論語.鄉黨》
解讀:吃東西和睡眠的時候都不要講話。
引申為:孔子的養生之道,教導人萬事健康為本。

D. 孔子的名人名言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

孔子·論語·國學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誠信·孔子·誠實·誠實守信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誠信·孔子·誠實·誠實守信

2萬3千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孔子·學習·論語·勤奮學習

2萬3千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

孔子·論語

2萬3千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孔子·論語·道德修養·誠信

1萬3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學習·孔子·論語·誠信

1萬2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孔子·論語·中國·生命

1萬2千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孔子·勵志·立志·論語

1萬2千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孔子·論語·學習·勤奮

1萬2千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孔子·理想·論語·法律

1萬1千
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

孔子·文明·禮貌·禮儀

1萬1千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孔子

正能量·論語·美德·中國

1萬1千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

孔子·論語·父愛·親情

1萬1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

孔子·中國·正能量·論語

9千1千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時間·孔子·惜時·論語

9千1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

學習·孔子·勤奮·堅持

9千1千
民無信不立。

——孔子

誠信·孔子·誠實守信·誠實

8千1千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

孔子·論語·寬容·正能量

7千1千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孔子·感恩父母·感恩·父母

8千1千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

幸福·孔子·論語·中國古代

7千1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孔子·論語·學習·成功

5千1千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孔子·熱愛生命·生命·珍惜生命

5千949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

孔子·論語·勵志·國學

5千1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孔子·論語·團結·學習

5千903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孔子·勤奮·學習·理想

6千830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

交友·孔子·論語·正能量

4千68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孔子·論語·美德·禮儀

4千714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

孔子·論語·中國·道德修養

4千647
知恥近乎勇。

——孔子

文明·孔子·道德·禮儀

4千63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孔子·父愛·論語·感恩父母

4千645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

E. 孔子名言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咸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孔子說:「君子喜歡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喜歡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與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述而》
【釋義】孔子說:「君子胸懷坦盪,小人經常憂愁。」
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即使大家都討厭他,自己也不要隨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歡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釋義】孔子說:「不怕別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30.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憲問》
【釋義】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也不隨意猜測別人的不誠實,然而卻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覺,這才是賢人啊!」
31.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
【釋義】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所走過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愛好,那麼這個人的真實面目怎麼隱藏得住呢?怎麼能隱藏得住呢?」
32.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有幾句正確言論就推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言論。」
33.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
【釋義】孔子說:「可以同在一起學習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堅守真理;可以一起堅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權達變。」
3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可以同他談話,卻不同他談話,這會錯過人才;不可以同他談話,卻同他談話,這是錯說了話。聰明人既不會錯過人才,也不會錯說話。」
3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謀劃事情。」
3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肯勇於犧牲自己來維護仁德。」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志仁者。」——《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們住在這個國家,就要為那些卿大夫中的賢人服務,與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39.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釋義】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三種。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顏淵》
【釋義】孔子說:「誠懇地勸告他,好好地引導他,要使他仍然不聽,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F. 孔子經典名言

「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選自於《論語.子罕》
解讀:數百萬軍隊的主師可以被俘獲,而一個普通人的堅強意志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變的。
引申為:大丈夫無論何時何地豪情壯志不可奪。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選自於《論語.泰伯》
解讀;一個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堅,因為責任很重,而奮斗的路很長。
引申為:人生中一個人的目標越遠大,前進就會越努力。
修養篇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選自於:《論語.學而》
解讀:我每天多次檢查自己:替人謀劃事情,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嗎?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地方嗎?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還有不溫習的嗎?
引申為:一個人上進與否在於他會不會自我反省。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選自於:《論語.述而》
解讀:要選擇好的並向其學習,是不好的就要對照,反省並改掉它。
引申為:生活中人要學會知過改過,以後也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品德篇
「溫、良、恭、儉、讓」
選自於:《論語.學而》
解讀:人要學會溫和、善良、恭謹、簡朴、謙讓。
引申為: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其實這正是自古以來的做人之本。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選自於:《論語.里仁》
解讀:有道德的人,他的心裡只知道事事有個仁義;而沒道德的人,他的心裡只知道事事有個財利。
引申為:做人要學會先義而後利。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選自於:《論語.述而》
解讀: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著正理,坦盪寬舒;品行不端的人,心懷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
引申為:做人一定要要真誠相對,光明磊落。
謙虛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選自於:《論語.為政》
解讀:對一件事確實是知道的,就說是知道;確實不知道的,就說明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為:虛心是知識的向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選自於:《論語.述而》
解讀:幾個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引申為:要向所有的人學習,因為人都有可取之處。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選自於:《論語.里仁》
解讀: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他們看齊,努力做到和他們一樣好,看到品德不好的人,應當檢查自己的言行有沒有和他相同的地方,警惕自己再不要犯同樣的過錯。
引申為:為人一定要懂得取長補短。禮貌篇
「不學禮,無以立」
選自於:《論語.季氏》
解讀: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引申為:教導人們行動要以禮為標准。
真理篇
「朝聞道,夕死可矣」
選自於:《論語.里仁》
解讀:一個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當晚就死,那也可以說是並沒有虛度一生。
引申為:教導人們要勇敢探索真理。
求知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選自於:《論語.學而》
解讀:學到的知識能時常加以溫習,不斷有所收獲,不也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嗎?
引申為:教人求學的學習和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選自於:《論語.為政》
解讀:只學習不會用心思考,就會茫然沒有收獲;只是苦想,而不用功學習,就會無根據地亂想而使精神不安。
引申為:教導人們學習和思考一定要結合起來,不可偏廢。
言語篇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選自於:《論語.憲問》
解讀: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感到可恥的是自己所說的超過自己實際做到的。
「言必行,行必果」
選自於:《論語.子路》
解讀:說話必定要有信用;做事必定要踏實、果斷。
引申為:提倡做人一定要說道做到,言行一致。
人際篇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選自於:《論語.顏淵》
解讀:普天下的人都親如一家兄弟。
引申為:人與人之間要講究平等,沒有貴、富、貧、賤之分。
養生篇
「食不言,寢不語」
選自於:《論語.鄉黨》
解讀:吃東西和睡眠的時候都不要講話。
引申為:孔子的養生之道,教導人萬事健康為本。
綜上所述,可見孔子被尊奉為聖人,實不為過。

G. 孔子說過那些名言

人生態度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學而時習之

H. 論語孔子名言的意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又經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來,不是很令人愉快的嗎?人家不知道我的學識,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的君子的表現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只需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5、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共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思想純正,沒有歪邪的東西。『』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後候有求學問的志向(懂禮儀,),三十歲能懂事明理, 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會迷惑;五十歲,知曉天命;六十歲,聽別人說什麼,就可以分辯真假,判斷是非;到了七十歲,就可隨心所欲,任何行為都不會越出規矩。」

7、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又能學習到新的東西,就可以做老師了。」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人們而不會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卻不團結人們。」

9、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好好思考,越學越困惑;思考卻不讀書,就沒有什麼收獲。」

10、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什麼是知道和不知道的方法!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才是正確的。」

1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如果連信譽都沒有,還可以干什麼呢?

12、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對季氏說:「他用給天子跳的舞蹈在自己的廟堂上舞蹈,這樣的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不能容忍?」

13、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歌,主題歡樂但是不過分淫靡,哀愁但是又不那麼悲傷。」

14、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評論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議論拿出來爭論了了,過去了 就不要再追咎。」

1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

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是看重道義,小人只看重私利。」

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明的人,要向他看齊學習;見到不賢明的人,就要自己要反省自己。『』

18、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沒辦法雕琢成器,糞土做成的牆壁不能去掉污穢,我能把他怎樣?」

19、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機敏又喜歡學習,向比自己學問少的人請教時,不會覺得沒有面子可以稱為文人了。

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上學習,喜歡學習不如快樂學習。」

21、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默學到心裡,學習時,不會感到厭煩;教人學習時,不會感到疲倦,這三件事我做到了嗎?」

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學習他的優點,對他的缺點我有的一定要加以改正。」

24、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25、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曾子說:「鳥快要死的時候,叫的聲音都很悲哀;人將要死的時候,說的話都是善良的.」

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一定要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的責任重大,前路遙遠。把實現仁義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不是很重大嗎?奮斗一生,死了以後才停止,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29、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著那個位置上的事情。」

30、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奪取主帥,匹夫不可義奪去志向。」

31、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仁義的人不會擔憂愁慮,真正的勇士不會害怕。」

3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時候,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3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會幫助別人獲得想要得到的,不會讓人想要得到厭惡的。小人恰恰相反。」

3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

35、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做得好就去學習,學習的游刃有餘時就去做官。」

I. 關於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並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於「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在這里,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並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並指出,學生處於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並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論語·述而》
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坦誠相待。正因為孔子對他的學生有著無限熱愛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學過程中不知疲倦,真誠無私,因而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

(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鍛煉,知識內蘊的充實,學術精神的涵泳,都必須依靠一種鍥而不舍的自持力。
(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論語·子罕》
要想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教師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教師魅力的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會「欲罷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告誡其弟子,首先要充實自己,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談得上遇到伯樂。
(1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古時候的人大多為了完善自己而學,今天的人求學大多是為了沽名釣譽。所以學習者要努力加強修省躬行的自覺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學問。
(1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他曾經廢寢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麼徹悟或頓悟,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孔子得出結論:與其空想,不如老老實實地去學習。
(1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一個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剛當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學,都是有致命的短處。這里強調了知識修養對於一個人的重要,倡導積極學習,主動探求知識。
(14)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