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林木篇賞析

林木篇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4 14:23:49

Ⅰ 寫一篇文章,是賞析一首古詩的,550左右

你總要說下具體范疇吧.
建議用李白的詩,飄逸且能感染別人.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誇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於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並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於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於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為什麼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麼——「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在骨子裡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賞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徵。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於是詩人以奇特的想像,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並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遊。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嚮往自由和光明。 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像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宮女怨情的詩。在封建社會里,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該有多少無辜的少女,長年被幽閉在深宮之中,度著那凄涼的歲月,遭受那難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殘啊。李白在這首詩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她們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詩的開頭兩句,寫這位宮女久久佇立階前,以致夜露浸濕了她的羅襪,冰涼冰涼的,這才把她驚醒。一個「侵」字,把宮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動地烘託了出來。在這寂靜的深夜裡,這位宮女在凝思什麼?一個孤獨的少女,她該凝思什麼,又能凝思什麼啊。無限憂傷、抑鬱和苦悶的心情,通過這十個字所描繪的形象,鮮明地表現了出來。當她意識到夜露侵肌,轉身返回室內的時候,室內也同樣是冰涼冰涼的。「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放下簾子,是為了擋住寒氣的侵襲,可是透過疏簾,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著,又該增添多少愁緒啊。她在那裡獃獃地望著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這里沒有正面著一怨字,而是通過形象本身的細節描寫,抒發了宮女的深深怨情,正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任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賞析:
《清平調詞》三首,是李白於天寶初年入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李白到長安後,受到玄宗非常的禮遇。玄宗曾親自「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於翰林院,賜以天馬駒,宮中宴會,玄宗巡遊,都讓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雲。李白對唐玄宗的禮遇,以及當時的生活也是感到滿意的,所以寫了一些思想內容貧乏,歌詠宮廷生活的詩篇。這三首《清平調辭》,就是玄宗和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前賞牡丹,李白奉命而作。 第一首是贊頌楊貴妃的美麗。起句連用兩個比喻,一比楊貴妃的服飾,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過兩個貼切的比喻就把楊貴妃的形象勾畫出來。次句進一步用牡丹花帶露顏色更鮮艷,來形容楊貴的艷麗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筆鋒一轉贊頌象楊貴妃那樣的麗質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見到。結句更一層說明楊貴妃有如「瑤台」仙女,只應在皎潔的月光下於「瑤台」中相遇。全詩以妥貼的比喻,奇妙的想像竭力描繪、歌頌楊貴妃之美。 第二首寫楊貴妃因貌美而得寵。首句以帶露香艷的牡丹花來比楊貴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楊貴妃受玄宗寵幸一樣。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的夢境,來襯托楊貴妃被玄宗寵愛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夢中歡會,而現實中的楊貴妃則是「三千寵愛在一身」。最後兩句又用趙飛燕受寵於漢成帝和楊貴妃相比,贊美楊貴妃遠勝趙飛燕。這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既頌揚了楊貴妃,又突出了她備受恩寵。 第三首正面寫玄宗對楊貴妃的無比寵愛。首句寫玄宗和楊貴妃共賞牡丹,但詩人突出玄宗對名花和有「傾國」之美的楊貴妃的歡愛,同時還包含著只有「名花」才能和楊貴妃相配,只有「傾國」之色的楊貴妃才配得到玄宗寵幸之意。次句明確點出唐玄宗面對「名花」和「傾國」佳麗的歡悅愜意。第三句具體敘寫只有名花與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結句寫賞牡丹的地點和唐玄宗倚著闌干欣賞的神態。 這三首詩反復歌詠楊貴妃的美麗和唐玄宗的宮廷生活,雖寫得雍容華貴,但實際上表現了李白這一時期作為宮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採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並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像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對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著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於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於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栗、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里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里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因為韻法與思想程序有參差,這首詩不宜按韻法來分段。現在我們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開頭四韻十句,這是全詩的引言。第二段從「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來之煙霞」共五韻二十八句。這是全詩的主體,描寫整個夢境,直到夢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韻七句,敘述夢游之後的感想,總結了這個夢,作為向東魯朋友告別的話。 李白在好幾首詩中,嚮往於蓬萊仙界,希望煉成金丹,吞服之後,飄然成仙,跨鶴 騎鹿,遠離人世,遨遊於神仙洞府。但在這首詩中,一開頭就否定了瀛洲仙島的存在。 他說:航海客人談到瀛洲仙島,都說是在渺茫的煙波之中,實在是難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談起天姥山,盡管它是隱現於雲霓明滅之中,卻是有可能看見的。這四句是 全詩的引言,說明作此詩的最初動機。「瀛洲」只是用來作為陪襯,但卻無意中說出了 作者對煉丹修仙的真正認識。「信難求」這個「信」字用得十分堅決,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從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則,李白的一切遊仙詩,可知都不是出於 他的本心。連同其他一切歌詠酒和女人的詩,都是他的浪漫主義的外衣。杜甫懷念李白 的詩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已把 李白當時的情況告訴我們了。他是「佯狂」,假裝瘋瘋癲癲。他這種偽裝行為,在杜甫 看來,是很可哀憐的。因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說出「世人皆 欲殺」,這也不是一般的誇張寫法。可以想見,當時一定有許多人憎惡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對李白的行為即使不很贊同, 但對李白的天才卻是佩服的,所以他說「吾意獨憐才」。 第三韻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說天姥山的高峻。它高過五嶽,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別名。天台山已經很高了,對著天姥山,卻好像向東南傾倒的樣子。四萬八千丈,當 然是藝術誇張,珠穆朗瑪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為聽了越人的宣傳,我就 想去看看。誰知當夜就在夢中飛渡鏡湖(在今紹興),再東南行,到達了天姥山。「吳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復詞偏義,主要是「夢越」,為了湊成一句七言詩,加了一個 「吳」字。
第二段,全詩的主體,描寫夢游天姥山的所見所遇。文辭光怪離奇,顯然是繼承了 楚辭的藝術傳統。作者告訴我們:他飛過鏡湖,到了剡溪(今嵊縣),看到了南朝大詩 人謝靈運游宿過的地方。湖泊里有淥波盪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謝靈運,腳 下趿著為游山而特製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從此一路過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聽到天雞的啼聲。經過了許多崎嶇曲折的山路之後,正在迷 途之間,天色忽已暝暮。這時聽到的是像熊咆龍吟的瀑布之聲,看到的是雨雲和煙水。 這種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別說旅客為之驚心動魄,就是林木和峰巒,也要覺得戰栗。這 時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跡,崖壁上的石門開了。其中別有一個天地,別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許多霓裳風馬的「雲之君」和鸞鳳駕車、虎豹奏樂的「仙之人」,不覺嚇了一跳, 驀然醒來,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剛才所見的一切雲山景物都消失了。
「雲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來就是神仙。李白愛好修道求仙,為什 么遇到這許多神仙,非但並不高興,反而驚慌起來呢?這一驚慌,使他的游興大受打擊, 在驚醒之後,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長嘆起來。於是接下去產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詩意來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體,因為作者把主題思想放在這一段里。但 是在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們可以找到兩個概念。一個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 東流水」。意思是說:人世間一切快樂的事都像做了一個美夢,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這是一種消極的世界觀,對人生的態度是虛無主義的。另一個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一個不為權貴所屈的詩人,從趨炎附勢的社會中脫逃出 來以後的誓言,它反映一種積極的世界觀,一種反抗精神。這兩種思想顯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卻把它們寫在一起。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哪一個是作者 的主題呢? 當然,從來沒有一個讀者只看見作者這一個思想而無視於另一個思想。但在二者的 輕重之間,或說因果之間,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從這首詩得到不同的體會。作《唐詩 解》的唐汝詢是偏重於前一種思想的。他說: 將之天姥,託言夢游以見世事皆虛幻也。……於是魂魄動而驚起,乃嘆曰:「此枕 席間豈復有向來之煙霞哉?」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別君而去,未知何時可還。且放白鹿於山間,歸而乘之以遍訪 名山,安能屈身權貴,使不得豁我之襟懷乎? 這樣講法,就意味著作者基於他的消極的世界觀而不屑阿附權貴,因為這也是一種虛幻的事情。詩中所謂「世間行樂亦如此」,這個「此」字,就應當體會為上面二句所 表現的夢境空虛。
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卧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託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卧薪嘗膽的往事丟得乾乾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麼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麼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他讓我們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Ⅱ 艾青《北方》的賞析

對侵略戰爭的控訴

解讀欣賞《北方》時,提到了艾青寫的自由體詩,在抒發情感和開創藝術境界等方面,都體現了高度的控制和樸素自然的特點,他的詩從整體形態到段落、節奏、氣氛,以及分行,都不是隨意製作的。一首詩就是一個生命,從形到神,一次生成,並且最完美地達到了這個藝術生命的審美意象的要求。我自己寫詩盡力地想做到這一點,但是很難達到這個近乎天然的境界。讀《乞丐》這首短詩,我深深感知,這首詩達到了這個境界。它是整塊岩石雕的,准確地說,是用岩石般的不可動搖和不可更改的語言創作而成的。艾青的許多詩都有這種完美的生命感,如《他起來了》、《生命》、《吹號者》等等。

這首詩每讀一次,總讓我痛苦地回憶起戰爭的災難,它是對萬惡的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1938年春天,我從戰火連天的家鄉逃出,正流落在隴海線上,我看到過艾青見到的這些飢寒交迫從戰區來的乞丐。我當時也有過近似乞討的經歷。因此,我理解那些乞丐的苦難和絕望的心情。他們「吶喊著痛苦」,他們凝視著你吃「任何食物」,他們伸出「烏黑的手」……這都是由於飢餓,都是由於戰爭。感謝詩人為我們留下了這幅戰爭的真實的圖像,使我們永遠憎恨和反對不義的戰爭。我國已故著名畫家蔣兆和畫過一幅長卷《流民圖》,也是記錄這次戰爭的罪惡行跡的,畫的都是被戰爭驅趕和戕害的流浪者的悲苦的形象,與艾青的《乞丐》的情境異常相似。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寫過一首詩《窮人們》,刻畫了窮人如「棕色的陋室的屋頂」的可憐的背部,如「家畜的眼睛」,如」枯黃落葉的手」,這些細微的部分,最能顯示出窮人內心的苦痛,因此,多少年過去,它們仍深深地鏤刻在讀者的心上。記得還有一位外國著名詩人韓波寫過《捉虱子的人》,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的詩篇。艾青的《乞丐》可與世界上這類不朽的詩篇相媲美。

前面說這首詩給人的感受是一次完成的藝術生命。一次完成的詩,往往要在詩人心中孕育很久。艾青回憶寫這首詩時說,乞丐伸出的永不縮回的手的細微動作,他是觀察了很久之後才捕捉到這個體現痛苦的動作的,說明《乞丐》這首詩孕育的時間是很長的。這首詩全部是用切實的語言和細微准確的動作表現的,沒有誇張和虛構,這些朴實的語言都是絕對不能改動一個字的。正是這些生命的語言,才誕生了一個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討的乞丐。

中國有另一位詩人也寫過一首題名「乞丐」的詩:「薔薇路上/走來乞丐一個。/口裡唱著山歌/手裡握著花朵。/明朝不得食/便死在薔薇花下。」這首詩里這個乞丐,從內心到細微的動作,絕不是真正的飢寒交迫的乞丐,而是一個虛假的「美」化了的乞丐,實際上歪曲了乞丐這個痛苦的意象。或許這位詩人寫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乞丐」,所謂的「花丐」:求愛的名士,但這與乞丐這個真實的名稱有何相干?艾青的《乞丐》才是真實的誰都祈望人間早一天絕跡的乞丐。

艾青的《乞丐》發表後不久,有論者卻說這首詩寫得過於悲傷和憂郁,而且進一步說這種悲傷和憂郁是根源於詩人主觀的情緒,以及受了意象派和象徵派的陰影的毒害。這就令人奇怪了,難道寫乞丐的悲傷和憂郁還有寫過頭的問題嗎?艾青的《乞丐》中所寫的悲傷和災難不論從思想意義還是從審美角度上看,它都是對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如果詩人沒有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那種屬於乞丐的痛苦和悲憤,是絕寫不出這首詩的。

當我們讀到下面三行詩,我們能不清醒地深思嗎?

「飢餓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學會憎恨」。乞丐憎恨的是什麼?他憎恨的當然是侵略戰爭和萬惡的民族敵人。這里絕對找不到一點象徵派的陰影,它是一個真實的被戰爭的血淚塑造成的乞丐,它也是中國新詩歷史上一個不朽的乞丐形象。

Ⅲ 需要一篇美文,帶有賞析

溫馨
溫馨是初春河上飄過的第一絲草壘;是暮晚天際的飛鴻;是月光如水漫漫的庭院;是滿坡黃花間衣袖盈風的少女臉龐;是令你怦然心動的溫暖與溫柔。
楊槐花宛若漠漠飛雪般落早人家庭院;清石切成的古井裡,小鐵桶在井壁碰出的清悠回響;雨絲中裊裊撐起的紅油紙傘;小酒店裡懷抱一管大煙桿半翁著眼品位的老農人,這些我們熟悉又親切的,不也是溫馨?
溫馨是一道風景,你若以一種閑逸散淡的心情漫步其中時,便也成了一道風景。溫馨是重陽登高,與另一位登臨者不約同吟「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時彼此微笑頷首的心儀;是情緒低沉時,坐在朋友書房裡,捧著剛沏的熱茶,迎著觀切目光的釋然。
冬夜和學友從城南走到城東吃「麻辣湯」歸來,正遇上灑水車突襲,無處可避,背轉身准備洗一次冷水浴,水車已過,卻仍是一身乾爽,才發現有個男孩正擋在身前,渾身透濕……之後的日子,誰也沒提這件事,不再接受他的關懷。存於心中那份感念,卻是那樣深厚。
問心是種默契,在什麼也說不出,什麼也不用說時,一個默默的凝眸,就足以表達那份無言的溫馨。
溫馨是燈影昏黃的小客棧,時斷是續的吉他聲;推開門,幾個老朋友忽然大叫「看劍」刺身,劍刺來,卻是長長的一根甘蔗,於是爵出的一大堆渣滓和笑聲。
幾年前離開異鄉回故鄉,第二天便收到封淚跡班駁的信。依稀寫著:「你走後的下午,忽然下起大雪,大漢下那片梅林紅了一片,小店又新到好多好吃的餡餅,回來吧……」,當時就想重回小鎮,不為看雪中梅花。也不為慣吃的餡餅,只為那份深深的、釅釅的人情味。
溫馨是種人情,總在心中悄悄彌漫開感動和開心,你可知否?
溫馨是走在邊城小街,高聲唱著歌,引得行人竊議:「是搞藝術的?」是邊招手向已緩緩啟動的末班車跑去,司機停下車啟開門回頭報以仁愛的笑臉。
一生的時光,該會有多少個溫馨串織?那些雖然一縱即逝卻潮潤我的眼哞的份份感念,那些縱然永遠亦不能淡忘的闋闋故事,都會在心中,漸漸積累,漸漸沉淤成一份最凝重、最美麗、最雋永的溫馨,任歲月侵蝕,心境變遷,永不會漠視,永遠地珍惜。
作者是:唐敏
評析:
這是一篇帶有極濃厚的感情的散文,抒發了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讀來如身處寧靜的室中,窗外柔風習習,室內清香撲鼻.
生活是什麼?生活是美;美是什麼?美是溫馨的感覺;溫馨的感覺哪裡找?生活中找啊!只要我們有了一雙善於發現生活的美的眼睛,那麼溫馨就在身邊了.
文章語言淡雅親切,細膩動人使人讀了之後有溫馨的感覺,尤其在情緒低沉時,在這里,你會找到溫馨的感覺--那種極誘人的人情味,會在你心中悄悄彌漫開來.
我還要說的是我打字打得好辛苦哦,這不是從網上復制下來的,是我的散文書上.評析我抄了一半,剩下的太多了.也許你還不認識作者吧,我也是.他(她)雖不出名,但文章很好哦!哈哈!
參考資料:一本感人的散文書上.

Ⅳ 景物描寫及其賞析

http://www..com/s?tn=9991com&ie=gb2312&bs=%CE%E5%BD%F0%CA%C7%CA%B2%C3%B4&sr=&z=&cl=3&f=8&wd=%BE%B0%CE%EF%C3%E8%D0%B4%BC%B0%C6%E4%C9%CD%CE%F6&ct=0

Ⅳ 老舍的文章《林海》的優美句子賞析

高不可攀 雲橫秦嶺 孤峰突起 盛氣凌人 興國安邦 目之所及 群嶺起伏 青松做衫 白樺為裙
1、巧對比,突出溫柔美
「大興安嶺這個『嶺』字,跟秦嶺的『嶺』可大不一樣.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峻.」作者看到大興安嶺聯想到秦嶺,拿秦嶺的險峻、盛氣凌人來比較,突出了大興安嶺的溫柔可愛.
2、巧比喻,突出壯闊美
「目之所有,哪裡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作者把大興安嶺比做大海,突出了它的寬廣浩瀚;把群嶺及其林木比做大海的波浪,化靜為動,充滿了活力,突出了森林的壯闊雄偉.
3、排比,突出變化美
「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這里使用了排比手法,既寫出了大興安嶺的千山一碧,又顯示了綠色的細微差別、層次與變化.
4、擬人,突出整體美
作者先由遠及近地寫河岸有許多野花,松影下有各種小花,花叢里藏著小果;然後把樹與花果聯系起來寫道:「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多漂亮啊!老舍真是妙筆生花,把興安嶺當成一位俏麗妖艷、巧於梳妝的姑娘來寫,從下到下,由樹到花,渾然一體,色彩繽紛,突出了它的整體美.
5、松影下開著各種小花,招來各色的小蝴蝶—它們很親熱地落在客人身上.
感受:這篇散文景麗、物美、情摯.讀後,令人不由得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覺.本文作者就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興安嶺的美麗風光,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並有景展開聯想,贊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Ⅵ 描寫花草樹木的詩,散文加賞析

描寫花草樹木的詩:
《 梅花》《墨梅》《詠柳》《竹石》

王安石王冕賀知章鄭燮

牆角數枝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碧玉妝成一樹高,咬定青山不放鬆,
凌寒獨自開。朵朵花開淡墨痕。萬條垂下綠絲絛,立根原在破岩中。
遙知不是雪,不要人誇顏色好,不知細葉誰裁出,千磨萬擊還堅勁,
為有暗香來。只留清氣滿乾坤。二月春風似剪刀。任爾東西南北風。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散文加賞析:
《牡丹的拒絕》 張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贊譽,是由於它的美。 它美得秀韻多姿,美得雍容華貴,美得絢麗嬌艷,美得驚世駭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確定、所公認了的。它的美不懼怕爭議和挑戰。
有多少人沒有欣賞過牡丹呢? 卻偏偏要坐上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千里萬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約而同,揣著焦渴與翹盼的心,滔滔黃河般地涌進洛陽城。
歐陽修曾有詩雲:洛陽地脈花最重,牡丹尤為天下奇。
傳說中的牡丹,是被武則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貶去洛陽的。卻不料洛陽的水土最適合牡丹的生長。於是洛陽人種牡丹蔚然成風,漸盛於唐,極盛於宋。每年陽歷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園林千株萬株牡丹競放,花團錦簇香雲繚繞——好一座五彩繽紛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陽去看的。沒有看過洛陽的牡丹就不算看過牡丹。況且洛陽牡丹還有那麼點來歷,它因被貶而增值而名聲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這一年已是洛陽的第九屆牡丹花會。這一年的春卻來得遲遲。
連日濃雲陰雨,四月的洛陽城冷風颼颼。 街上擠滿了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趕來的看花人。看花人踩著年年應準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發葉,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奼紫嫣紅,海棠更已落英紛紛——可洛陽人說春尚不曾到來;看花人說,牡丹城好安靜。
一個又冷又靜的洛陽,讓你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你悄悄閉上眼睛不忍尋覓。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後的僥幸,姍姍步入王城公園。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歡熱鬧,你知道牡丹不像幽蘭習慣寂寞,你甚至懷著自私的企圖,願牡丹接受這提前的參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葉茂的滿園綠色,卻僅有零零落落的幾處淺紅、幾點粉白。一叢叢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頭萬頭碩大飽滿的牡丹花苞,個個形同仙桃,卻是朱唇緊閉,皓齒輕咬,薄薄的花瓣層層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絕無開花的意思。偌大的一個牡丹王國,竟然是一片黯淡蕭瑟的灰綠…… 一絲蒼白的陽光伸出手竭力撫弄著它,它卻木然呆立,無動於衷。 驚愕伴隨著失望和疑慮——你不知道牡丹為什麼要拒絕,拒絕本該屬於它的榮譽和贊頌? 於是看花人說這個洛陽牡丹真是徒有虛名;於是洛陽人搖頭說其實洛陽牡丹從未如今年這樣失約,這個春實在太冷,寒流接著寒流怎麼能怪牡丹?當年武則天皇帝令百花連夜速發以待她明朝遊玩上苑,百花懾於皇威紛紛開放,惟獨牡丹不從,寧可發配洛陽。如今怎麼就能讓牡丹輕易改了性子? 於是你面對綠色的牡丹園,只能竭盡你想像的空間。想像它在陽光與溫暖中火熱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暉里的輝煌與燦爛——牡丹開花時猶如解凍的大江,一夜間千朵萬朵縱情怒放,排山倒海驚天動地。那般恣意那般宏偉,那般壯麗那般浩盪。它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幾天中轟轟烈烈地迸發出來。它不開則已,一開則傾其所有揮灑凈盡,終要開得一個傾國傾城,國色天香。
你也許在夢中曾親吻過那些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須在想像中創造姚黃魏紫豆綠墨撒金白雪塔銅雀春錦帳芙蓉煙絨紫首案紅火煉金丹……想像花開時節洛陽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雲;想像微風夜露中顫動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氣濡染的樹和房屋;想像洛陽城延續了一千多年的「花開花落二十日,滿城人人皆若狂」之盛況。想像給予你失望的紀念,給予你來年的安慰與希望。牡丹為自己營造了神秘與完美——恰恰在沒有牡丹的日子裡,你探訪了窺視了牡丹的個性。
其實你在很久以前並不喜歡牡丹。因為它總被人作為富貴膜拜。後來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感動:一陣清風徐來,嬌艷鮮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墜落,鋪散一地絢麗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如同一隻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麼爍於枝頭,要麼歸於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後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
所以在這陰冷的四月里,奇跡不會發生。任憑遊人掃興和詛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律,它有權利為自己選擇每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它為什麼不拒絕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絡繹不絕地湧入洛陽城。人們不會因牡丹的拒絕而拒絕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貶謫十次,也許它就會繁衍出十個洛陽牡丹城。
於是你在無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貴與高貴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樣,花兒也是有靈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這東西為氣為魂為筋骨為神韻只可意會。你嘆服牡丹卓爾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麼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視的美。

賞析:
一、《牡丹的拒絕》是當代著名女作家張抗抗的一篇優美的散文。作品沒有像眾多描寫牡丹的作品那樣一味贊美牡丹的雍容華貴、絢麗多姿,而是獨辟蹊徑,通過對牡丹花開花落的描寫,著力贊美牡丹的拒絕,贊揚牡丹不慕虛華、對生命執著追求的精神。 牡丹的高貴,開,傾其所有;落,驚心動魄;不開,則安之若素。拒絕是為了堅守,堅守每一次的綻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現;拒絕是因為執著,執著於對獨立矜持的自我個性的追求,執著於對自我生命質量的尊重。為此,皇權可以藐視,寧可被貶;榮譽可以淡漠,縱然遭來詛咒。那冷漠的背後是火一樣的熱情,拒絕的背後是如磐石般的執著。 ??牡丹是高貴的,所有不媚不俗的獨立高潔人格都是高貴的。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飲盜泉之水,孤竹君不食西周之糧,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食美國人的救濟糧,還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還有蘇軾,還有夏明翰,還有鄧稼先……他們「揀盡寒枝不肯棲」,只為了心中那執著的追求和信念。他們都是有品味的人,都有是人中的牡丹。 ??拒絕的背後是執著,拒絕便是高貴。
二、授課思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楊燕) 題旨領會(作者強調牡丹不應作為「富貴」被膜拜,而應作為「高貴」被頌揚) 文章開篇先聲奪人,以優美之詞渲染鋪陳出牡丹的美並描繪人們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奔赴洛陽的情形。然後用一傳說來增強牡丹的傳奇色彩,並為下文抒情議論作了鋪墊。行文至此,讀者對牡丹的嚮往也就隨著作者的描述而變得愈發強烈起來。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寫起了洛陽的天氣情況,「春來得遲遲……連日濃雲陰雨……冷風颼颼」,看似閑筆,卻是極為重要的交代。「穀雨三朝看牡丹」,牡丹的開花與溫度關系極為密切,滿懷期望前往洛陽賞花的人極有可能會遭遇花已開過或花還未開的尷尬。這樣一種因自然現象而引起的反常和遺憾卻被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並加以詩意的描繪和理性的思考。羅丹說:「在藝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型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作者正是抓住牡丹因天氣陰冷而拒絕開花這一特點賦花以人格精神的美,著力贊頌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的個性。而同時又以美麗的想像來渲染牡丹怒放時的輝煌與燦爛,花落時的絢麗與壯烈,這樣的描寫不僅彌補了讀者與牡丹花擦肩而過的遺憾,更重要的是強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貴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靈性和品位。

【品味語言】
散文要用形象說話,應具有一定的韻味,既要承載作家的主體情感,又要通過精美的語言引導讀者的鑒賞期待,使人獲得審美的享受。本文所塑造的牡丹形象高貴而富有個性,文章的題目《牡丹的拒絕》運用擬人化手法已顯示了文眼。而在文中,這樣的寫法也是隨處可見,「一叢叢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頭萬頭碩大飽滿的牡丹花苞,個個形同仙桃,卻是朱唇緊閉,潔齒輕咬,薄薄的花瓣層層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絕無開花的意思。」「一絲蒼白的陽光伸出手竭力撫弄著它,它卻木然呆立,無動於衷。」面對眾人的參拜瞻仰,牡丹安之若素,其個性魅力不言而喻。而作者豐沛的情感和對牡丹的熱烈贊頌更是依託比喻和排比的形式傾注於筆端:「牡丹開花時猶如解凍的大江,一夜間千朵萬朵縱情怒放,排山倒海驚天動地。那般恣意那般宏偉,那般壯麗那般浩盪。」「想像花開時節洛陽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雲;想像微風夜露中顫動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氣濡染的樹和房屋;想像洛陽城延續了一千多年的「花開花落二十日,滿城人人皆若狂」之盛況。」而寫到花落時的情景,作者又運用濃筆重彩的描摹凸顯其壯美:「一陣清風徐來,嬌艷鮮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墜落,鋪散一地絢麗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如同一隻被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緊隨其後的抒情猶如一曲詠嘆調將牡丹拒絕萎頓和衰老,追求生命完美的本性揭示出來,「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麼爍於枝頭,要麼歸於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後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由此我們在這個沒有牡丹的日子裡卻深切感悟了牡丹的高貴,它高傲而不妥協,冷艷而不媚俗,壯麗而不萎頓。花開時傾其所有揮灑凈盡,花落時驚心動魄義無反顧,不開時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

Ⅶ 林木高茂,略盡冬春賞析

江水從黃牛灘向東流入西陵界到峽口有一百多里,山勢和水的流版向都很曲折紆回。權兩岸高山重重地遮擋著江面,如果不是中午看不到太陽,夜晚看不見月亮;岸上的絕壁有的高達千丈,壁上的石頭的顏色和狀態,有很多類似某種什麼東西的形狀。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鳴叫的聲音非常清厲凄婉,在山谷間回響著,清越不絕。(人們)所稱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

Ⅷ 急求席慕容孤獨的樹 精彩片段賞析及主要內容 加急!!!

孤獨的樹 ·席慕蓉

在我二十歲那年的夏天,我看見過一棵美麗的樹。
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諾拉玩得實在痛快。她是從愛爾蘭來的金發女孩,
我們一起在福萊堡大學的暑期法文班上課,到周末假日,兩個人就去租輛腳踏車漫
山遍野地亂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過了。最喜歡的是把車子騎上坡頂之後,再
順著陡峭彎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歡那樣一種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兩旁的樹
木直逼我們而來,迎面的風帶著一種呼嘯的聲音,使我心裡有一種要呼嘯的慾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個轉角都會出現一種無法預料的美麗。
那一棵樹就是在那種時刻里出現的。
剛轉過一個急彎,在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對面的斜
坡上,種了一大片的林木。
大概是一種有計劃的栽種,整片斜坡上種滿了一樣的樹,也許是日照很好,
所以每一棵都長得枝葉青蔥,亭亭如華蓋,而在整片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穀草原
上的綠色裡面,唯獨有一棵樹和別的不同。
站在行列的前面,長滿了一樹金黃的葉片,一樹絢爛的圓,在圓里又有著
一層比一層還璀璨的光暈。它一定堅持了很久了,因為在樹下的草地上,也已圓圓
地鋪滿了一圈金黃色的落葉,我雖然站在山坡的對面,也仍然能夠看到剛剛落下的
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時候,就覺得後者已經逐漸乾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陰影逐漸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黃色的樹卻好象反而更
發出一種神秘的光芒。和它後面好幾百棵同樣形狀、同樣大小,但是卻青翠逼人的
樹木比較起來,這一棵金色的樹似乎更適合生長在這片山坡上,可是,因為自己的
與眾不同使它覺得很困窘,只好披著一身溫暖細致而又有光澤的葉子,孤獨地站在
那裡,帶著一種不被了解的憂傷。
諾拉說:「很晚了,我們回去吧。」
「可是,天還亮著呢」我一面說,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點,
再仔細看一看那棵不一樣的樹。
但是,諾拉堅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隨和的遊伴,但是,在那個夏
天的午後,她的口氣卻毫無商量的餘地。
於是,我終於沒有走下河谷。
也許諾拉是對的,隔了這么多年,我再想起來,覺得也許她是對的。所有值
得珍惜的美麗,都需要保持一種距離。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樹,也許我會發現葉
的破裂,樹乾的斑駁,因而減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賞,可是,我永遠沒走下河谷,
(我這一生再無法回頭,再無法在同一天,同一剎那,走下那個河谷再爬上那座山
坡了。)於是,那棵樹才能永遠長在那裡,雖然孤獨,卻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來自
天上的金黃。
又有哪一種來自天上的寵遇,不會這在人世間覺得孤獨呢?
在我二十歲那年的夏天,我看見過一棵美麗的樹。
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諾拉玩得實在痛快。她是從愛爾蘭來的金發女孩,
我們一起在福萊堡大學的暑期法文班上課,到周末假日,兩個人就去租輛腳踏車漫
山遍野地亂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過了。最喜歡的是把車子騎上坡頂之後,再
順著陡峭彎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歡那樣一種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兩旁的樹
木直逼我們而來,迎面的風帶著一種呼嘯的聲音,使我心裡有一種要呼嘯的慾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個轉角都會出現一種無法預料的美麗。
那一棵樹就是在那種時刻里出現的。
剛轉過一個急彎,在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對面的斜
坡上,種了一大片的林木。
大概是一種有計劃的栽種,整片斜坡上種滿了一樣的樹,也許是日照很好,
所以每一棵都長得枝葉青蔥,亭亭如華蓋,而在整片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穀草原
上的綠色裡面,唯獨有一棵樹和別的不同。
站在行列的前面,長滿了一樹金黃的葉片,一樹絢爛的圓,在圓里又有著
一層比一層還璀璨的光暈。它一定堅持了很久了,因為在樹下的草地上,也已圓圓
地鋪滿了一圈金黃色的落葉,我雖然站在山坡的對面,也仍然能夠看到剛剛落下的
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時候,就覺得後者已經逐漸乾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陰影逐漸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黃色的樹卻好象反而更
發出一種神秘的光芒。和它後面好幾百棵同樣形狀、同樣大小,但是卻青翠逼人的
樹木比較起來,這一棵金色的樹似乎更適合生長在這片山坡上,可是,因為自己的
與眾不同使它覺得很困窘,只好披著一身溫暖細致而又有光澤的葉子,孤獨地站在
那裡,帶著一種不被了解的憂傷。
諾拉說:「很晚了,我們回去吧。」
「可是,天還亮著呢」我一面說,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點,
再仔細看一看那棵不一樣的樹。
但是,諾拉堅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隨和的遊伴,但是,在那個夏
天的午後,她的口氣卻毫無商量的餘地。
於是,我終於沒有走下河谷。
也許諾拉是對的,隔了這么多年,我再想起來,覺得也許她是對的。所有值
得珍惜的美麗,都需要保持一種距離。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樹,也許我會發現葉
的破裂,樹乾的斑駁,因而減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賞,可是,我永遠沒走下河谷,
(我這一生再無法回頭,再無法在同一天,同一剎那,走下那個河谷再爬上那座山
坡了。)於是,那棵樹才能永遠長在那裡,雖然孤獨,卻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來自
天上的金黃。
又有哪一種來自天上的寵遇,不會這在人世間覺得孤獨呢? 【賞析】懸念叢生、哲理深邃是這篇散文的兩大特色。 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說自己在20歲那年的夏天,見過一棵美麗的樹,不免使得讀者浮想聯翩:到底是一棵什麼樣的樹,在隔了那麼多年後,在作者心中美麗依舊,久久抹之不去?作者從自己的回憶中,娓娓道來。然而,當那棵與眾不同的樹終於依稀可見時,作者卻始終無法接近,只能隔著那永遠無法縮短到距離,對它進行模糊的描摹。愈是這樣,那棵樹愈是神秘。作者終究沒有走近那棵樹,這到底是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再次設置了懸念。 距離是一種美,這是本文所重點詮釋的哲理。對面的樹,因為距離而完美,而神秘。未能看見它的真正面目,或許真有些許遺憾。但如作者所言,如果真的看到了葉的破裂、樹乾的斑駁,必定會減低那第一眼的激賞。樹歲孤獨,但可以保持獨有的美感。結尾段落的反問,實現了主旨的升華:豈止是樹,生活中無論哪一種來自上天的寵遇,都會在這人世間覺得孤獨。其實,孤獨本身就是一種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