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的名句
⑴ 誰有關於"國防"的名言警句
1. 沒有穩定的國防,就沒有人民的安寧。
2. 全黨同心人民江山千秋固;舉國合力華夏版兒女系國防。
3. 四個現權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鄧小平
4. 提高全民國防意識,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5. 痛定國痛,痛思昔日國恥家仇切齒恨;喜上加喜,喜看今朝強大國防誰能敵。
6. 我們還應該保持警惕,並且像愛護自己的眼珠一樣愛護我國的武裝力量和國防力量。----斯大林
7. 心系長城居安思危,情注國防與時俱進。
8. 擁軍就是擁長城,愛軍就是愛國防。
9. 增強國防觀念,保衛美麗家園。10. 戰爭好比洪水,只有國防的堤壩才能擋住。
11. 中國的國防投入在世界上相對較低,中國有限的軍事力量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李肇星
12. 中國開放走向世界,長城昂首騰飛世巨龍。
13. 壯大經濟實力,國發達家富裕國家強大,世間哪個敢欺?加強國防建設,軍心齊民心聚軍民團結,天下誰人能敵。
14. 關注全球貿易經,不忘多處槍炮聲。
15. 關注國防,就是關注共同的家園;建設國防,就是建設共同的家園。
⑵ 國防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3、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
4、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5、位卑未敢忘憂國
6、富國強兵,國之要務
7、國泰民安須思危,富國強兵防未然
8、居安思危固國防,富國強兵奔小康
9、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強心
10、太平盛世要居安思危,和平歲月須警鍾長鳴
11、開放不忘警鍾長鳴,發展更須強邊固防
12、兵者,國之大事
13、能戰方能言和,自強才能自立
14、落後就要挨打,忘戰必有危機
15、常懷報國之志為民為中華,常思武備兵事強軍強國家
16、經濟發展不忘國防建設,安居樂業不失國防觀念
17、致富不忘國防,和平不忘憂患
18、牢記歷史教訓,不忘警鍾長鳴
19、勿忘國恥,奮發圖強
20、莫忘歷史屈辱,鑄就現代國防
21、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
22、國防連著你我他,安寧維系千萬家
23、國防關系人人,人人心系國防
24、國防關系千萬家,安全責任重如山
25、國防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26、沒有國防固金湯,哪能致富奔小康
27、沒有穩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安寧
28、國防責任重,祖國在心中
29、家事國事天下事,國防建設是大事
30、國防建設要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31、走進新時代,建設新國防
⑶ 中國古代關於「戰爭和軍事」的名句有哪些
中國古代關於「戰爭和軍事」的名句有:
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爭是合理的——(李維)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毛澤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將在謀而不勇,兵在精而不在多——(馮夢龍)
⑷ 國防知識的名言警句幾十條
牢記歷史恥辱,鑄就現代國防。
牢記歷史教訓,不忘警鍾長鳴。
落後就要挨打,忘戰必有危機。
警鍾長鳴耳邊,國防牢記心間。
國防關系人人,人人心系國防。
國防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加強國防教育,共築鋼鐵長城。
加強國防教育,構建和諧社會。
加強國防教育,建設和諧社會。
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
加強國防教育,振奮民族精神。
加強人防建設,提高綜合國力。
莫忘歷史屈辱,鑄就現代國防。
能戰方能言和,自強才能自立。
掌握國防知識,提高國防素質。
學習軍事知識,掌握衛國本領。
增強國防觀念,履行國防義務。
增強國防意識,激發愛國熱情。
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強心。
人民的國防,需要人民的力量。
少小立志報國,長大踴躍從軍。
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
增強國防意識,維護民族尊嚴。
確立依靠全民辦國防的大國防觀。
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
為建設一支強大的國防軍而奮斗。
保家衛國守國門,一生從軍終不悔。
保家衛國終不悔,馳騁疆場獻青春。
公民當思天下事,國防強弱系安危。
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
國防關系千萬家,安全責任重如山。
國防連著你我他,安寧維系千萬家。
圖復興,強國防,壯國威,保民安。
人民武裝人民建,建好武裝為人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家事國事天下事,國防建設是大事。
軍民共濟雲帆壯;風雨相攜海宇平。
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
開放不忘固國防,發展不忘興武裝。
軍民情,警民情,處處凝聚愛國情。
軍民同心奔小康,舉國合力鑄國防。
知榮辱,樹新風,國防教育記心中。
⑸ 中國古代國防軍事名言有哪些
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
譯文:戰爭是國家大事,是國家興亡的緊要之處,是千萬生民存亡的關鍵,是必須要認真考察研究的」,這句話強調在國家發展過程中軍事建設的重要性。
2、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顧克之。——先秦左丘明《曹劌論戰》
譯文: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士兵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4、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三國志》
譯文:就是說用兵的原則,從心理上瓦解敵人,使對手投降是上策,強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戰為目標才是上策,以武力取勝卻是下策。
5、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春秋孫武《孫子兵法》
譯文: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
⑹ 關於軍隊軍事的名人名言警句(做宣傳語用)
名人名言—軍事
●如同外科醫生的手術箱里,有各種不同的工具一樣,軍事手段也只是達成大戰略的手段之一。
——利德爾·哈特(英)
●使敵人喪失平衡,自己亂了陣腳,這才是戰略的真正目的;其結果不是敵人自行崩潰,就是在會戰中輕易被我擊潰。
——利德爾·哈特(英)
●突然性是戰略的本質。
——利德爾·哈特
●在戰略上,最漫長的迂迴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利德爾·哈特(英)
●戰術之為物,一言以蔽之是若干世紀以來的軍事經驗的積累。
——戴吉伯(法)
●這是戰爭中一條萬古不易的公理,確保你自己的側翼和後方,而設法迂迴敵人的側翼和後方。
——腓特烈(德)
●人民戰爭必須向雲霧一樣,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結成一個反抗的核心。
——克勞塞維茨(德)
●只有獲得勝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時,才可進行決戰。
——恩格斯(德)
●戰術就是在決定點上使用兵力的藝術,其目的就是要使他們在決定的時機、決定的地點上,發生決定性的作用。
——約米尼(瑞士)
●任何戰術都只適用於一定的歷史階段;如果武器改進了,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那麼軍事組織的形式、軍隊指揮的方法也會隨著改變。
——伏龍芝(蘇)
●每一種情況都有適合於它的一個特殊的戰略。
——安德烈·博弗爾(美)
●戰略若太復雜,必然失敗。
——西鄉隆盛(日)
●只要不失敗就是勝利。這正是對抗強大的先進國家軍事力量的人民戰爭戰略取得勝利的關鍵。
——小山內宏(日)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武(春秋)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
——孫武(春秋)
●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孫武(春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孫武(春秋)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孫武(春秋)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山河。
——孫武(春秋)
●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孫武(春秋)
●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吳起(戰國)
●正兵貴先,奇兵貴後。或先或後,制敵者也。
——魏繚(戰國)
●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司馬遷(漢)
●與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也。
——班固(漢)
●兵有奇正,旋相為用,如環之無端。
——蘇轍(宋)
●用兵以能聚散為上。
——楊時(宋)
●凡與敵戰,須務持重。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
——劉基(明)
●合兵以壯威,分兵以制勝。
——揭暄(明)
●有正無奇,雖整不烈,無以致勝也;有奇無正,雖銳無恃,難以控御也。
——何良臣(明)
●善用兵者,攻其愛,敵必從;搗其虛,敵必隨;多其方,敵必分;疑其事,敵必備。
——馬慧裕(清)
●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為意。
——蔡鍔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毛澤東(中)
●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這是反攻開始,即打第一仗時,不可忘記的三個原則。
——毛澤東(中)
●弱軍對於強軍作戰的再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揀弱的打。
——毛澤東(中)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毛澤東(中)
●襲擊是游擊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
——毛澤東(中)
●殲滅戰和集中優勢兵力、採取包圍迂迴戰術,同一意義。沒有後者,就沒有前者。
——毛澤東(中)
●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毛澤東(中)
●只有決戰,才能解決兩軍之間誰勝誰敗的問題。
——毛澤東(中)
●牛牴角的戰術是非常糟糕的,馬的戰術比牛的戰術高明,狼的戰術又比馬的戰術高明。
——劉伯承(中)
●在戰略上是打強的,在戰役、戰術上是打弱的。
——劉伯承(中)
⑺ 國防名言名句大全
國防安全教育的名言警句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3、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
4、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5、位卑未敢忘憂國
6、富國強兵,國之要務
7、國泰民安須思危,富國強兵防未然
8、居安思危固國防,富國強兵奔小康
9、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強心
10、太平盛世要居安思危,和平歲月須警鍾長鳴
11、開放不忘警鍾長鳴,發展更須強邊固防
12、兵者,國之大事
13、能戰方能言和,自強才能自立
14、落後就要挨打,忘戰必有危機
15、常懷報國之志為民為中華,常思武備兵事強軍強國家
16、經濟發展不忘國防建設,安居樂業不失國防觀念
17、致富不忘國防,和平不忘憂患
18、牢記歷史教訓,不忘警鍾長鳴
19、勿忘國恥,奮發圖強
20、莫忘歷史屈辱,鑄就現代國防
21、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
22、國防連著你我他,安寧維系千萬家
23、國防關系人人,人人心系國防
24、國防關系千萬家,安全責任重如山
25、國防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26、沒有國防固金湯,哪能致富奔小康
27、沒有穩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安寧
28、國防責任重,祖國在心中
29、家事國事天下事,國防建設是大事
30、國防建設要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⑻ 中國古代關於戰爭和軍事的名言名句
戰爭從有私財產和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的,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毛澤東)
●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
●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你樂時結束(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發動戰爭,但要結束戰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戰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戰爭似乎就意味著血和鐵(昆體良)
●戰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鬥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肖伯納)
●有國家就有戰爭(伯克)
●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一個國家只有在戰爭時期才會處於和睦狀態(休·金斯米爾)
●戰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爭是合理的(李維)
●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一次正義的戰爭能在高尚的國度里喚起神聖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黃金和財富是戰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戰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爭狀態中----(喬·斯威夫特)
●戰爭滿足了,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慾望----(查·埃利奧特)
●戰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戰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戰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賀拉斯)
●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威·申斯通)
●戰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戰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叫喊戰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備戰爭(韋格蒂烏斯)
●要進行戰爭只有一個借口,即通過戰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境中(西塞羅)
●贏得戰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和平孕育著戰爭,戰爭孕育著和平(普坦漢姆)
●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弔死(英國)
●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弔死(英國)
●要和平,就得准備戰爭(歐洲)
●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海塞) 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①桿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頭。
█ 謀攻第三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軍形第四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第七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第八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第九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甀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①□①,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注】①:〔訁翕〕。
地形第十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
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上。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夫戰勝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上。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聞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兼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
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⑼ 急求中國古代軍事名言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故兵貴勝,不貴久。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上。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將計就計
☆ 聲東擊西
☆ 以迂為直
☆ 勢險節短
☆ 驕兵必敗
☆ 勝敗 兵家事不期
☆ 勝敗乃兵家常事
☆ 致人而不致於人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有備無患
☆ 先計後戰
☆ 遠交近攻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
☆ 以眾擊寡
☆ 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
☆ 兵貴其和,和則一心
☆ 三軍一人,勝
☆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 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兵者,詭道也。
☆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 故兵貴勝,不貴久。
⑽ 關於國防的名句
●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軍隊(馬克思)
●革命軍隊所以必要,是因為只有強有力才能解決偉大的歷史使命,而在現代斗爭,強力的組織就是軍事組織(列寧)
●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份(毛澤東)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
●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墨子)
●剛天下者兵也(宋·宋祁)
●兵者外以除暴,內以禁邪(管子)
●愛民者強,水愛民者弱(荀子)
●兵事以民為本(明·馮夢龍)
●愛民乃行軍第一義(清·曾國藩)
●兵為民之衛,民無兵不固(清·劉溪)
●用兵以得民為先,安民乃能禦侮(歷代名賢經武粹語)
●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孫臏兵法)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毛澤東)
●陽剛之精血鑄其義勇,陰柔之乳汁哺育其忠誠。民族之使命孕育其英烈,歷史之內涵昭其深沉
●好鐵要打釘,好男應當兵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不在勇
●時平將士無功勞,鄉遠徵人有夢歸(宋·陸游)
●太平不用舊將軍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不見征戎兒,豈知關山苦(唐·李白)
●服從是軍人的第一職責(英國)
●一個忠貞的軍人,跟獅子那麼勇敢,跟嬰兒那麼馴順,他只知道執行命令(法朗士)
●適於將軍的條件是果斷,慎重(塔西佗)
●一個將軍不可缺少的品質是剛毅(拿破崙)
●將帥的堅強意志,就像城市主要街道匯集點上的方尖碑一樣,在軍事藝術中佔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克勞塞維茨)
●戰爭全由偶然事件構成;主將雖應把握一般原則,但仍須密切注意以利用這些偶然事件,這正是天才的表徵(拿破崙)
●良好的軍事領導能左右周圍事物,一旦他為周圍的事物所左右,他就將失去下屬的信任(蒙多馬利)
●司令官以閑靜為治事要則,閑靜者,不親小節之謂(蔡鍔)
●沒有膽量就談不上傑出的統帥,也就是說,生來不具備這種感情力量的人是決不能成為傑出的統帥的(克勞塞維茨)
●一將無謀,累死三軍
●兵糊塗一個,將糊塗一群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一頭雄獅率領著的一群綿羊,會戰勝一隻綿羊率領的一群獅子(拿破崙)
●強將手下無弱兵
●看兒先看娘,看兵先看將
●三軍無力,長官難當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戰克之將,國之爪
●一將功成萬骨枯
●千兵有頭,萬兵有將
●帶兵帶心
●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勇將就像樹根,從那裡作為枝生出勇敢的士兵(錫德尼)
●既然是理想的士兵,就得絕對服從軍官的命令。絕對服從就是絕對地不負責任(芥川龍之介)
●士兵在長期征戰的生涯中以軍為家,以對偉大領袖的忠誠替代愛國熱情(蒙森)
●士兵們的優秀往往可以彌補將軍們的錯誤(蒙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