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孔子名言的賞析

孔子名言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4 08:36:55

⑴ 誰有 孔子或孟子名言賞析及議論!!!

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子路呀!我教誨你的話,你知道了嗎?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賞析: 在這則語錄中,孔子告訴子路對學習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當然這也是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孔子認為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謙虛誠懇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請教,在別人面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是太無知、太虛偽了。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人們都是在不斷的學習探索中充實自己的,只有虛心向別人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實事求是,我們中國人的一貫作風,如果我們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就只能被人嘲笑,最終被社會淘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些時候又聽說他在為一所大學的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學生的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不知道。」「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不知道。」「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不知道。」 三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感到意外。但很快,這種回答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有些人覺得說「不知道」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孔子認為,學習是老老實實的事,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認識上的一種進步。然而,在我們身邊,不懂裝懂、自以為是、因礙於臉面而不敢向別人求教的人卻不在少數。這種心理大大抑制了我們的發展,使我們的驕傲自滿潛滋暗長,讓我們沒有「無知感」和「求知慾」。要知道,把「不知」當成「知」,這才是最可怕的無知。 真正的學問家,因為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所以總能看到自己無知的一面。所以,我們更應該總結前人的教訓,要有疑就問,有意識去問,有膽量去問。 只有有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我們才能「從而師之」,才會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來源:新語文學習·小學高年級

⑵ 急需孔子名言、翻譯及賞析!!!

[孔子名言名句抄]行己有恥,使於四方襲,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名言名句]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名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名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名言名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名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名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名句]三思而後行!

[孔子名言名句]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名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子名言名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名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名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名句]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名句]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孔子名言名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名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名句]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名句]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名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名言名句]不學禮,無以立。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名言名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名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⑶ 跪求一句孔子名言+賞析(稍微詳細點而)

「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闡述了「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須「有志」;若無「志」則「事」不成。(針對論點,分析了二者的辯證關系)

這句話很有道理,頗能道出「事成」的真諦。不是嗎?請看: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勝越敗,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卧薪嘗膽的歷史故事道出「事成」的真諦)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復仇,最後終於打敗了吳國,留下了「卧薪嘗膽」的千古美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由初中未畢業到數學巨人的巨大變化再次強調成功之真諦:立志在前)小時候面對「沒有數學頭腦」的斥責而確立志向,雖然連初中畢業文憑都沒有,但最終成為數學領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諸多的政治家、科學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動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的正確性。
總之,「有志者事竟成」,並不是說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說明「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無志者則事必定無成,有志而脫離實際則事不成,有符合實際之志而無「恆志」則事難成,有符合實際的「恆志」而無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則事也難成。只有把上述條件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事竟成」。

年輕的朋友們,成功的鮮花正准備獻給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嗎?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結尾通過分析有志與事成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論述中心論點)

⑷ 孔子名句及其賞析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專耳順,七十而從屬心所欲,不矩。」《論語》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6.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⑸ 論語名句及賞析

1、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

2、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3、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4、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

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5)孔子名言的賞析擴展閱讀: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

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一、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⑹ 誰有 孔子或孟子名言的賞析及議論!!!

題目就是中心論點,其含義是說有決心、有志願的人終能取得成功。中心論點在題目中提出更明確)

「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闡述了「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須「有志」;若無「志」則「事」不成。(針對論點,分析了二者的辯證關系)

這句話很有道理,頗能道出「事成」的真諦。不是嗎?請看: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勝越敗,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卧薪嘗膽的歷史故事道出「事成」的真諦)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復仇,最後終於打敗了吳國,留下了「卧薪嘗膽」的千古美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由初中未畢業到數學巨人的巨大變化再次強調成功之真諦:立志在前)小時候面對「沒有數學頭腦」的斥責而確立志向,雖然連初中畢業文憑都沒有,但最終成為數學領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諸多的政治家、科學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動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的正確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盡然。因為「有志」和「事成」之間還有某些條件在起著重要的作用,若無這些條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難成的。這些條件中的關鍵條件當屬如下兩條: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觀實際。(提出立志的先決條件之一)這就是說:一個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脫離客觀實際的空想或幻想;「志」與客觀的科學規律相抵觸、相脫離時,則「事」是永遠無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製成永動機,並為此付出了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但卻始終沒能研製出來。這是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其志不符合客觀規律。物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當機器運行時,機械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間能量的損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製永動機這個「志」也就永遠無法成為現實之事。可見,符合客觀實際的要求,是「有志者」事業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從一個方面論述符合客觀實際的要求,是「有志者」事業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從側面論證了中心論點)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須是永不改變的「恆志」,(提出立志的先決條件之二)而且必須付諸於執著不懈的勤奮努力。這就是說:不能今天立志當科學家,明天立志當文學家,過不了多久又立志當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難成;其志向必須是始終指向一個目標,不管外界如何變化,不管遇到怎樣的挫折,都「痴心不改」。這更是在強調:有了永不改變的「恆志」,還要有永不改變的行動。為了實現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難,不怕諷刺挖苦,不怕挫折失敗;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始終如一地邁開勤奮的雙腳,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斷地艱難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論述「恆志」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又一前提條件,從另一側面論述了中心論點)我國古代的大史學家、大文學家史馬遷,青年時代就立志編寫出一部有別於他人的史學著作。為此,他不僅以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殘章斷簡,奔波與民間,收集豐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獄慘遭宮刑之後,也沒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堅定志向,愈挫愈奮,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奮寫作,到了晚年終於寫成了上自軒轅、下迄漢武的中國三千多年的鴻篇巨作——《史記》這部「千古之絕唱」(魯迅語),由此可見,有「恆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奮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條件。(由司馬遷不懈努力最終完成《史記》這一事實,再次有力闡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觀點)

總之,「有志者事竟成」,並不是說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說明「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無志者則事必定無成,有志而脫離實際則事不成,有符合實際之志而無「恆志」則事難成,有符合實際的「恆志」而無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則事也難成。只有把上述條件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事竟成」。

年輕的朋友們,成功的鮮花正准備獻給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嗎?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結尾通過分析有志與事成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論述中心論點)

評析

題目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志者事竟成」。全文的論述中充分注意了論述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先闡述「有志」與「事成」的辯證關系,通過對比的分析,讓讀者感到「有志」則「事成」,「無志」則「事不成」的道理,自然引起下文。又列舉了越王勾踐和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證實這一道理的正確性。接著又分析了「立志」的兩個先決條件。最後結合現實生活,強調了「有志者事竟成」這一觀點。

精彩片段欣賞

什麼樣的開頭是好的開頭呢?

我國元代喬夢符說,文章的開頭要像「鳳頭」。這種說法形象地說出好的開頭應具備的兩個特點——短小、漂亮。短小,便於讓讀者了解論點或論題,從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讀者。正如明代謝榛所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爆竹之起爆,何等乾脆利落!不可拖泥帶水,拖沓冗長。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過去。好的文章開頭,也應如此。

寫作指導

2.中心論點在文章的開頭。

有些議論文,開門見山,開頭便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如《談骨氣》。要做到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就需要我們在下筆前構思好論點提綱,注意論點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確周密,這樣才能使全篇立論更加鮮明。

例文三

失敗是成功之母?

現在,有些人失敗了,或是遇到挫折就用「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來自勉。這本也無可非議,但如果因此認為失敗了也無所謂,彷彿失敗後總會成功,也不對失敗進行認真的總結,結果一敗、再敗、三敗……終不見成功,這就與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如出一轍,完全是一種精神勝利法了。(文章開始即擺出明確的觀點,「失敗是成功之母」竟與魯迅筆下的阿Q如出一轍,完全是一種精神勝利法!)

失敗後應該不灰心,不喪氣,總結經驗教訓繼續努力。但盡管如此,失敗仍然是失敗,它怎麼搖身一變成了成功的母親了呢?我看這句話似乎沒有一點哲學含義。失敗表示你不行,在這方面你還是個弱者,或者贏家比你強,應該自己感到羞愧(當然,也不能像日本武士一樣,一失敗就剖腹自殺),而不應該大言不慚地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自居。(語勢鏗鏘,剖析失敗者心理,論證自己的觀點:「失敗就是失敗」,要正視現實)其實獲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主觀的努力,客觀的環境,偶然的機遇等等,卻都與失敗搭不上邊兒。

失敗後面就一定是成功嗎?我看未必。(設問,引人思考,接著予以否定)沒有自身努力談何成功。所以在第一次做事的時候就應該認真一點,努力一點,要對自己做出的事情負責,決不能想「失敗了不要緊,還可以再來」,孰不知玩游戲是有一定規則的,現實生活中,有些東西失敗了,就Game Over,沒有第二次機會了。跳傘運動員在空中表演失敗,降落傘沒打開,你想「再來一遍」,恐怕要等下輩子嘍!(用事實證明失敗並不意味著下一次的成功,強有力地論證了失敗後面不是成功)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想當年,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失敗了一次,其結果是我們要付出上百年的代價才能恢復大清初年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美國之所以可以自詡為世界警察,就是因為它在經濟上的成功推動了各個方面。成功就是成功,明擺著中國普及「鳳凰」(自行車),美國普及奧迪。這就是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失敗別說當母親,連孫子都當不上!

日本人辦事效率之所以高,因為他們不準失敗,只許成功,(事實論據)否則回家做「看門狗」。所以他們做事認真、迅速、有質量,讓你放心。怪不得市場上日本彩電再貴也供不應求,而國產彩電只能是倉貨堆積。別人就是成功,你失敗者在成功者面前會有母親的威嚴嗎?同樣從60年代開始發展,為什麼日本就發展得那麼快呢?因為日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我們在成功之前還要走一段「母親」的路。(擺出事實,進行分析,以發達國家的強大國力證明不準失敗才能成功)

或許「不許失敗」這種想法會給我們帶來一點壓力,但沒有壓力,隨心所欲就能辦好事嗎?以前的「大鍋飯」就是沒有壓力,大家得過且過;現在競爭上崗,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做事也「賣力」了。老是給自己留點後路,沒有豁出去的精神,就無法發揮自己的全力。化壓力為動力,會把事情做得更好。(在「不許失敗」的壓力下,會將事情做得更好)

阿Q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要正視失敗、承認失敗、不許失敗,認認真真去做每一件事情,力爭成功,遠離失敗!(結尾再次深化觀點)

評析

文章開篇即明確觀點,「失敗是成功之母」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觀點新穎又鮮明;接下去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失敗就是失敗,與成功無關」、「失敗之後未必會有成功」、「不準失敗,才能成功」,對「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觀點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論述;最後作者在指出對待失敗的種種錯誤態度及導致的後果之後,強調要正視失敗,要在「不準失敗」的壓力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例文四

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吳小河

一位地理老師被學生的問題難住了,他老老實實承認自己「不知道」以後並未就此了之,而是查找資料,請教同事,出差時又詢問旅伴,終於得到了答案。這件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是獲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徑。(由一個老師被學生的問題難住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引出中心論點: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是獲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徑)

許多著名的學者、科學家都依靠虛心求教、不恥下問來尋求和積累知識。(總括句,引起下文)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的幾十年間,讀過八百多種典籍。在研讀古書時,發現諸家說法並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實際,親自「采葯」,同時向許多有實踐經驗的醫生、葯工、樵夫、漁夫等人請教,終於鑒別考證了歷代記載的一千多種葯物,為它們重新做出了科學結論。俄國學者、詩人羅蒙諾索夫徒步兩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學,因為不是貴族子弟而被拒之學校門外。後來他裝成外城貴族的兒子混進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學習。因為不懂拉丁文,老師讓他坐在最後一排。班上的大都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他們笑他:「二十來歲的大傻瓜來學拉丁文!」但羅蒙諾索夫對老師的冷淡、同學的譏笑佯作不知,只是專心聽講,虛心求教,學習拉丁文造句。後來,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優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國學習。終於由一個打魚的青年成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這些成功者的成就,與他們的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是分不開的。(用李時珍、羅蒙諾索夫虛心求教的故事,從中外兩方面論證了他們的成功和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是分不開的,以此論證論點)

我國古代學者劉開說過:「(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論證)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學與問相輔相成。一個人智慧有限,知識無涯,學習中總會碰到許多疑難問題。我們提倡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就是碰到問題,實事求是,不懂不要裝懂,不懂就要多向人請教,而且要有點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這樣才能獲得知識。上海有位青年職工,只上過小學,靠自學考上了高校文科。當記者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遇到疑難問題隨時向人請教,在路上、公園里、書店裡都可以找到我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數以千計。」學習無捷徑。這位青年的成功之路告訴我們: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是獲得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再次強調中心論點)

向別人請教,要有點勇氣。我們許多同學遇到問題總不虛心請教,他們感到難為情,怕別人說自己無知。那麼,從上文所談到的許多事例中,從那位地理老師身上,我們應該明白了吧:人家能夠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我們有問題,不能向同學、向老師求教嗎?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們抱著「人皆我師」的態度,在虛心求教中獲得真知吧!

評析

文章開頭從一段故事中引出中心論點: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是獲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徑,論點明確而集中。接著舉了李時珍及羅蒙諾索夫的例子,證實論點的正確性。又引用名言,從我們身邊找出證據,再次證明論點。文章的結構安排合理,論證過程清晰而有說服力。最後,以孔子話作結,令人信服!

精彩片段欣賞

一篇議論文,好的開頭有哪些標准呢?

第一,要明。

好的開頭,要一下子讓讀者知道你要說什麼,也就是讓讀者了解你的論點或論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主張開宗明義。李塗在《文章精義》里說:「文字起句發意最好。」總之,要讓讀者知道你在談哪方面的問題,開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文章開頭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設懸念」、「用典故」、「引名言」、「擺問題」、「亮靶子」、「反彈法」等等。形式美是內容美的保證,二者相輔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開頭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這種美,才能先聲奪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這個意義上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簡。

簡潔是明朗的保證。有的考生在寫給材料作文時,喜歡把原材料復述一下,這就太啰嗦了。既要從原材料說起,又不能復述原材料,怎麼辦?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對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個就是選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話,讓讀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個什麼意思就行了,千萬不要較多地引述原材料。

寫作指導

3.中心論點在文章的中間。

有些議論文,在文章開始並不提出中心論點,而是講述一段故事或是引述一個事實,作者或是從中直接引出論點,或是對所引述的事實稍加分

⑺ 孔子名言及解釋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版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權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⑻ 有關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警句,並對此評析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咸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⑼ 孔子名句賞析300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為政篇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缺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缺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八佾篇第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烏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仿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 公冶長篇第五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 雍也篇第六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叛矣夫!」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述而篇第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 泰伯篇第八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背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較。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子罕篇第九

子絕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遜與之言,能無悅乎,繹之為貴。悅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 鄉黨篇第十

食不語,寢不言。

• 先進篇第十一

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顏淵篇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叛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毋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憲問篇第十四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宮括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從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詐,不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 衛靈公篇第十五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橫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己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與仁也,甚與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 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逸游、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 陽貨篇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使人。」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智者,惡不遜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己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弛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 子張篇第十九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

子夏之門人問交與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無,月毋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堯曰篇第二十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⑽ 孔子讀書名言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春秋孔子《論語》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回識從而得答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論語》

譯文:孔子說:「學而時練習的,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譯文: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譯文: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春秋孔子《論語十則》

譯文: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