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七年級古詩名句賞析

七年級古詩名句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4 08:28:27

『壹』 初一初二初三的課外古詩詞的名句賞析

初一下學期語文課外古詩詞的意思和名句賞析
1)山中雜詩{吳均}
山際見來內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容上飛,雲從窗里出.
2)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4)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6)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7)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8)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9)約客(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10)論詩(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貳』 七年級下語文古詩賞析(人教版)

七年級下冊古詩詞賞析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雲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一句:山際見來煙, 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際:邊際。○以「見」寫存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雲煙, 現,靈動了景色,增添了人氣。
二句:竹中窺落日。 窺:從縫隙或隱蔽處偷看。○「窺」呼應了前一句的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見」,生動地再現了夕陽余暉疏朗地灑落竹林的情景。
三句:鳥向檐上飛, 向:從,在。 檐:屋檐。○用「向」不用「於」,借詞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的多義性所帶來的暗示,激活了讀者的想像,豐富了詩
意的表達。
四句:雲從窗里出。 ○這正是山居不可思議的神奇景象。本有的突兀感在前
白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三個詩句的鋪墊下,自然熨帖,不露半點神來的痕跡。
譯文:
山邊飄來的煙靄,從竹林的縫隙里看到落日。
鳥兒向屋檐上飛著,遠遠看去天邊的雲氣好象是從窗里流出來的一樣
題解:
本篇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山中雜詩
映入眼簾的——是暮色里藹藹的山嵐,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緩緩的畫卷。
鳥兒悠閑地飛向人家的房檐,從窗口緩緩飄出的是一絲淡淡的雲嵐。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佣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
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
《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裡。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盪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並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誇張,在詩人的想像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並不至於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麼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盪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象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釋:
龍鍾:淋漓沾濕的意思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
譯文: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鑒賞: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誇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龍鍾」在這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龍鍾」和「淚不幹」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裡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託,寄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但是,詩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寄託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託,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如果詩人當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後後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卷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嚮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真是顯得蘊藉之極。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這「未申」之意對於有著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會;對於後世善於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並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家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象舊戲舞台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像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裡,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送靈澈上 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約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詩歌注釋】
①約客:約請客人來相會。
②黃梅時節:農歷四、五月間,江南梅子黃了,熟了,大都是陰雨連連的時候,所以稱「黃梅時節」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戶戶都趕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處都有。
④處處蛙:到處是蛙跳蛙鳴。
⑤有約:即邀約友人。
⑥落燈花:舊時以油燈照明,燈心燒殘,落下來時好像一朵閃亮的小花。
【作者簡介】
趙師秀(1170——1219),宋代詩人,字紫芝、靈芝,號靈秀,又號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他同徐照、徐璣和翁卷並稱「永嘉四靈」,人稱「鬼才」。有《趙師秀集》二卷、《天樂堂集》一卷,已佚。僅有《清苑齋集》傳世。
編輯本段【古詩今譯】
梅子黃時,家家戶戶都籠罩在煙雨之中; 遠遠近近那長滿青草的池塘里,傳出蛙聲陣陣。 已約請好的客人說來卻還沒有來,時間一晃就過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輕輕地敲擊著桌面,等著客人,只看到燭芯隔一會兒就落下一截……
【詩文賞析】
前二句交待了當時的環境和時令。「黃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彷彿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身邊叫。這看似表現得很「熱鬧」的環境,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它的「寂靜」。
後二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沒事可干,「閑敲」棋子,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之下更顯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描寫,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很長,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這種姿態貌似閑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
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境及「閑敲棋子」這一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備。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賞析】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擬,此詩就體現了這一點。為了說明詩風代變的道理,詩人舉出了詩歌史上的兩位大家,唐代的李白與杜甫為例。以為即使是李、杜這樣的大詩人,他們的詩作因流傳千年,播於眾口,已經不再給人以新鮮感了。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叄』 初一語文課外古詩的賞析

山中雜詩
吳均(南朝)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編輯本段]注釋山中雜詩
(南朝) 吳均
山際①見來煙,
竹中窺②落日。
鳥向檐③上飛,
雲從窗里出。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ī):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編輯本段]譯文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雲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編輯本段]賞析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
它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描寫詩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密,鳥在人家屋頂上飛,最有趣的是雲彩竟從窗里飄了出來。全詩體現了詩人閑適寧靜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賞析二: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居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盪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盪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檐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地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徵就在於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雲」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雲,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並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徵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①里,
彈琴復長嘯②。
深林③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編輯本段]詩詞注釋: ①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 類似於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館》 [編輯本段]中文譯文: 月夜,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子里,
一面彈彈琴,一邊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
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像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佣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 10 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裡。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我們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篁,竹林也;嘯,撮口作聲也。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後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洩鬱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載:「阮步兵嘯,聞數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漢魏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和稽康等人對當時的封建禮教不滿,對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不滿,時常集於竹林詠懷言志。阮籍在竹林長嘯,聲聞數百步,也由此傳為美談。王維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長嘯,以阮籍自比,表現自己對權奸的不滿。竹之品格,葉如箭指,質如堅石,干可斷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詩人獨坐幽竹之中,顯然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樣的氣節的。
再看後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進一步渲染那種孤寂的情緒和氣氛的。明月相照,不僅點明坐得久,坐到明月東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潔之士的象徵,它獨自放射光輝於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詩人一樣嗎?所以王維引以為知心的「朋友」。這樣寫,對描寫自然景物也有好處。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綠色的聯想,有寂寞沉鬱的感覺,畫面是暗淡的,現在忽然「明月來相照」,使幽暗的竹林,灑上一層銀白的色彩,這種變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氣,一層詩意,孤寂之感一掃而光,竹林、明月、詩人都融化到靜穆和諧的夜色之中了。
這短短的只有二十個字的詩,有景有情(幽靜之景、幽獨之情)、有聲有色(琴嘯之聲、林月之色)、有靜有動(獨坐彈嘯)、有實有虛(前兩句實寫其景,後兩句虛寫其情),對立統一,相映成趣。我們讀著這首詩,就彷彿是欣賞一幅立體而富於變化的人物風景畫,這詩情畫意,實為作者之高手妙作。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編輯本段]【出處】 《李太白全集》卷八(中華書局1977年版) [編輯本段]【體裁及格律】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講解:
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時,依戀家鄉山水的一首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圓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裡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作者:
李白( 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 , 「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後有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部小說作者李碧華原名李白,甄艾。
七言絕句 [編輯本段]【譯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裡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麼思念啊!
之二: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裡,我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我。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我思念不已。 [編輯本段]【注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
3.發:出發。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5.下:順流而下。
6.渝州:今重慶一帶。
7..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
9.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10.夜:今夜
11.影:月光 【作品改寫】
寥落的星辰無聲的宣告著秋的到來。月,在層疊的峨眉後探出身來,皎潔的月光直瀉下來,在江面上伸展開去,映白了平羌江水,映清了山的倒影,更映亮了江面上飄來的扁舟。
船頭,我獨自一人,著一襲長衫,凝望著明月,佇立良久。峨嵋山啊,我今天就要別你而去,遠游他鄉,你就要這半輪秋月送我?明月不語,默默伴我漂游遠方……
又快到中秋了,月啊,你可知道遠方的人兒是否安康?作客他鄉,獨自流浪天涯,孤寂一番又一番不斷地敲打在我的心頭,思念如薄霧悄然潮濕了我的睫毛。明月千里寄相思,能否借你一縷銀絲,傳達我愈遠愈長的思念之情?
月啊,請你把我對故鄉親朋的思念和祝願收好……
為什麼,你此時竟隱藏起了你那美麗的笑靨?一路走來你我早已心心相印,為何竟離我而去?去就去吧,我還是要趕快催舟快行,到渝州,下到三峽。參照網路

『肆』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後古詩賞析名句

略舉幾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賞析:表面的意思是一匹上了年紀的專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屬,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
說明人在年老的時候仍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析:孟浩然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賞析: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於歌舞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伍』 初一下學期語文課外古詩詞的意思和名句賞析

《山中雜詩》這首詩描寫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表達了詩人陶醉於大自然的思回想感情。《竹里館答》寫詩人在竹林里獨自彈琴、長嘯、與明月相伴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峨眉山月歌》描述了一幅優美的峨眉山夜間景象,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春夜洛城聞笛》借在客居洛陽的夜晚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曲調,抒發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逢入京使》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 懷親之情。

『陸』 古詩名句,帶有賞析的

初中古詩名句賞析集七年級上冊 1、《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燭長談,訴說我在巴山這天晚上看雨時想念你的心情。以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時的樂,虛實相生,情景相融,餘味無窮。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只要四海之內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鄰。勉勵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現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一洗以往送別詩的酸楚情調,豁達樂觀,意境開闊。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干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船側畔有干帆競發,病樹前頭有萬木逢春。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表達了作者以達觀的態度來面對世變,勸誡友人不必為自己的境遇而憂傷,表現了詩人振作的精神。蘊含了新事物終究要取代舊事物的客觀規律。( )引用典故,描寫了闊別歸來人事全非,表現了詩人無限悵惘的心情。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突發奇想,將明月擬人化,借月傳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詩人想到:我還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託付給這皎潔生輝的明月,讓它隨風飄到遠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邊去吧!寄託詩人思念友人的殷殷深情。5、《登飛來峰》:「不畏浮雲望眼,隻身在最高層。」蘊含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6、《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發詩人登臨高峰的願望,他要臨絕頂,將天下群山盡快收入眼底。泰山的雋秀磅礴之氣與詩人凌雲壯志之豪情自然地溶為一體,情景交融,渾然天成。表現詩人不怕困難、勇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運用擬人寫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7、《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互文) 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豐富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進行虛寫,將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七年級下冊8、《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為一體了。9、《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在描述自然的時序交替中蘊含哲理。「生」說明舊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說新春提前闖入舊的一年,景中出情,思鄉而不低沉。 10、《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後兩句運用對比表現對早春的喜愛。11、《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以「黑雲」比喻敵軍來勢洶洶,「甲光」與「黑雲」相對色彩鮮明中顯示了守城將士雄姿英發。( )引用典故表達了將士誓死報國的決心。12、《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只有18個字卻接連出現了九個名詞,九種景物,體現了「斷腸人」對於這些景物的獨特感受,用筆簡略,意象鮮明。 ( )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遊子之悲。13、《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互文見義,以樂景寫哀情,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觸景生情,感時傷世,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1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這兩句詩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想像豐富奇特,從塞北的嚴酷環境,竟然想到春天的梨花,氣氛熱烈,色彩奇麗。八年級15、《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三句詩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其中的「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詞,聲音洪亮,節奏鏗鏘,境界開闊,恰當地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表達了詩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懷和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樂業的美好理想。16、《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也暗含著克服重重困難最後終於實現理想願望的深刻哲理。17、《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深刻展示了戍邊戰士的內心世界。一杯濁酒,怎能排遣這離家萬里的鄉愁呢?但不能因為思鄉忘了為國分憂。又引用典故寫出了邊防將士以國事為重,勇敢保衛邊疆的高度責任感。同時也反映出他對宋朝「安內虛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滿,以及功業未就、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18、《浣溪沙》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19、《觀刈麥》:主要寫詩人對農民的悲慘境況而深感愧疚不安,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詩無議論,敘述描寫時多用白描手法,語言平白如話,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對勞動者的同憐憫。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寫盡農民矛盾的心理。20、《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捨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於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捨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運用比喻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聯,足見愛國心之赤誠。 21、《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從反面間接通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反映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以小見大,給詩歌增添了無限的情致,可謂別出心裁。借題發揮,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慨。22、《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意思是說落花並非無情物,它能化作肥沃的春泥而重新培育出美麗的花朵,以自己的生命換來又一個繁花似錦的春天。詩中的「落紅」分明是作者自喻,表示自己雖然仕途失意,但不甘沉淪,仍要為國家與民族貢獻力量。後用來泛指那些甘為事業獻身的志士仁人。23、《山坡羊 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根本對立,敢於為百姓的苦難大聲疾呼,這是難能可貴的。是全詞的主旨句。( )運用擬人形象生動寫出了潼關的險要壯觀。八年級下冊2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作者用誇張,妙用 「蒸」「撼」兩個動詞:連雲夢澤這么巨大的湖泊,也被洞庭湖蒸騰的水氣所籠罩,可見其豐厚的蓄積;連岳陽城這么大的都市也為其波濤所撼動,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可見其力量的巨大。把洞庭湖磅礴壯觀的氣勢推向極點,寫得雄渾壯闊,極富感染力。因此,它被世人譽為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並舉的吟詠洞庭湖的名句。( )引用典故巧妙設喻,希望得到引薦而出仕。( )運用雙關委婉表達了希望做官卻無人引薦,表達了希望出仕一展才華,做一番事業的願望。九年級上冊25、《使至塞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一個「大」字,形象描繪出邊疆沙漠的荒涼與浩瀚,一個「直」字則表現出了勁拔和堅毅之美, 「圓」便給人以親切溫暖之感。詩人不僅實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還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到廣闊的自然環境中去,畫面開闊,意境雄渾。是被王國維稱為 「千古壯觀」的名句。 26、《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賣唱女不知道國家滅亡的悲痛,隔著江水還唱著亡國的曲子《後庭花》。諷刺了現實中達官貴人,不理政事,荒淫無度的生活,表達出詩人憂國憂民之情。( )選取最能反映秦淮河風景的特有景緻,意境淡雅。(互文)27、《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詩含蓄委婉而感情熾熱,運用雙關,比喻以嶄新的形象語言來表達海枯石爛而矢志不變的愛情。新奇巧妙。後用來贊美無私奉獻的精神。28、《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說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識。流露出對美好景物及難以忘懷情事的流連,也是對時光流逝的慨嘆。29、《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陽圓缺,此事古難全。」 在寫作手法上,這三句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復雜錯亂的變化,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深厚。感情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作者一種美好的祝願。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共享這一輪美麗皎潔的明月。給人以美的愉悅,給人以美的希望。九年級下冊30、《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 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鶯爭暖樹」、「燕啄春泥」寫出了一種充滿活力的動態美,給人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用亂花淺草來寫西湖早春的美景。「漸欲」,漸漸就要;「才能」,剛剛能夠,都表現出事物在發展變化之中。寫出早春小草生機勃發,春花美麗鮮艷的特點。31、《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即使有千絲萬縷的離愁,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是離別愁情,這離愁別恨的另一種滋味,不是常人所體驗到的。採用倒裝句式兼用比喻來形象突出離愁別恨的深重。這幾句話直抒作者的亡國之愁。32、《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作者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說到那時我一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射擊。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關懷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盡顯豪放氣概。33、《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兩句詩是全詩的高潮,長風、破浪、直掛、濟滄海,這些詞一氣貫下,盡掃茫然苦悶帶來的沉鬱之氣,將詩情推向一個境界開闊的頂點。在此,我們聽到詩人充滿信心和展望的強音:盡管前路阻礙重重,但總有一天,可以乘風破浪,到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詩突出地表現了詩人追求理想的執著。後人常以這兩句詩自勉或鼓勵他人執著追求理想。 34、《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作者要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復失地的大業,以贏得生前的功勛身後的美名。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激情和雄心壯志。沙場秋點兵。緊湊有力渲染戰爭濃烈的氣氛。秋字更添肅殺之氣。

『柒』 需要初中古詩詞中名句賞析的題目及答案

題目:
《相見歡》(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游山西村》(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綿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別雲間》(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龜雖壽》(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瀟灑的詞人本來就生性豪放,密州鐵溝出獵,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相隨的千騎錦士馳卷平岡,何等聲勢,何等豪氣,由此傾動了滿城老少,使「老夫」陡發「少年狂」氣。在「親射虎,看孫郎」的奇想中躍現的,正是當年孫權射虎的風采!但詞人的胸膽,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稱雄?連年犯邊的西夏,正需魏尚那樣的勇將御擊!酒酣的詞人因此宣告:倘若漢文帝再遣馮唐,我便是當世魏尚,願挽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徵「侵略」的惡星天狼!筆力恣肆的射獵之景,引出思出千載的豪邁心志,真有東坡自許的「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之壯聲雄調。行路難三首(其一)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

『捌』 七年級上古詩名句

是人教抄版的,還是蘇教版襲的?(我只打名字嘍)
人教版的有:《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凈沙》《論語》十則《童趣》還有課外文言文(在語文書後面,要求背誦的)《龜雖壽》《過故人庄》《破題山寺後禪院》《聞王昌齡左遷龍標》《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晏殊》《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如夢令》《觀書有感》
蘇教版的:《繁星》的第三段,第二課《繁星》的第三段;第三課《冰心詩四首》;古代寓言二則,《次北故山下》、《赤壁》、《浣溪沙》;第七課《幼時記趣》;《社戲》的12~14段;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西江月》,《秋詞》;第十四課《春》;十五課《三峽》;十六課第三段;《狼》;《迢迢牽牛星》、《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論語》八則;《天上的街市》。

應該就這么多了吧,祝你有好成績
本人經努力的成果,嚴禁復制哦哦

『玖』 古詩名句賞析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
(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於官舍。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誌,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全唐詩》
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注釋
①涼州詞:《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引《樂苑》雲:
「《涼州》,宮曲名,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遠進。」鄺隴右道涼州,治姑臧
(今甘肅武威)。此詩用《涼州》曲調,並非歌詠涼州。
②北朝樂府《鼓角
橫吹曲》有《折楊柳》,歌詞雲:「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
愁殺行客見。」
③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
《涼州詞》賞析
這兩句偏重抒情。然而這兩句的情,已孕育於前文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徵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雲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麼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於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後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雲:「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與此並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李鍈《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託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http://..com/question/35695503.html?si=1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