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汪曾祺跑警報賞析

汪曾祺跑警報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3 20:52:10

1. 汪曾祺的書

汪曾祺(192O~1997) 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
文系版,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權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 1943年大學畢業後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志》、《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後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後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我喜歡他的短篇,講西南聯大的最有意思,比如《跑警報》

2. 關於汪曾祺的名句

1、有人說故事像說著自己,有人說著自己像說故事。
——汪曾祺《我們都是世間小兒女》
2、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汪曾祺 《冬天》
3、靜,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修養。
——汪曾祺《文與畫》
4、寫小說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說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許多驚心動魄的事呢)。 惟悠閑才能精細。 不要著急。
——汪曾祺《歲朝清供》
5、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汪曾祺《五味》
6、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汪曾祺《一輩古人》
7、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汪曾祺《跑警報》
8、他們倆呢,只是很願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了,心裡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 《大淖記事》
9、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
10、活在世上,你好像隨時都在期待著,期待著有什麼可以看一看的事。
——汪曾祺《邂逅》
11、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里一點是熱的。
——汪曾祺 《蒲橋集》
12、語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語言的唯一標准,是准確。
—— 汪曾祺《歲朝清供》
13、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汪曾祺 《人間草木》
14、年年歲歲一床書,弄筆晴窗且自娛。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作郇廚。
——汪曾祺《老味道》
15、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靜靜坐下來,想一點事,讀一點書,寫一點文章。
——汪曾祺《文與畫》
16、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汪曾祺《四方食事》
17、四處走走,你會熱愛這個世界。
——汪曾祺《隨遇而安》
18、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汪曾祺《老味道》
19、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汪曾祺《復仇》
20、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
——汪曾祺《豆汁兒》
21、心閑如靜水, 無事亦匆匆。
——汪曾祺《美國家書》
22、我喜歡你,我來了。我開始覺得我就要不那麼喜歡你了,我就得走了。
——汪曾祺《雙燈》
23、人生幾何,戀愛三角。
——汪曾祺《跑警報》
24、世界是喧鬧的。我們現在無法逃到深山裡去,唯一的辦法是鬧中取靜。
——汪曾祺《找點樂子》
25、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汪曾祺《慢煮生活》
26、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菰湯,我想念家鄉的雪。
——汪曾祺《鹹菜茨菰湯》
27、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咸。每個人都帶著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街上走。
——汪曾祺《釣人的孩子》
28、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後,清茶一杯,閑話片刻而已。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29、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30、一個人要興旺發達,得有那麼一點精氣神。
——汪曾祺《水蛇腰》

3. 「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出自汪曾祺那本作品

這句話出自汪老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受戒》。
《受戒》原載《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1981年的時候,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短篇小說選》。

參考網頁:
http://www.dyonline.org/dybbs/dispbbs.asp?boardid=14&Id=958&star=1
http://202.152.177.210/media_file/rm/dongshi2006/zgddwxzpx/jsfx/shouj.htm
http://..com/question/2087503.html?fr=qrl

4. 汪曾祺散文《歲月鍾聲》為什麼用那麼多的筆墨寫詹胖子

史家傳統的記人筆法是「不虛美,不隱惡」,作者也將詹大胖子這個人物放在現實生活中進 行客觀地描述,使這一人物的優缺點都很鮮明。請分別概括出能夠體現詹大胖子優點與缺點的事各一件。
歲月鍾聲

汪曾祺

我讀的小學是縣立第五小學,簡稱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邊,對面是天地壇。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氣,東來鄰寺疏鍾,看吾校巍巍峻宇,連雲櫛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塵囂遠,無女無男教育同。桃紅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濟濟坐春風。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連雲櫛比」,實在過於誇張了。但記憶中學校門外的地勢確比校內高,進大門,要下一個慢坡,慢坡是‚站磚』鋪的。不是筆直的,而是有點彎。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對這道彎彎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筆直的,就沒有意思了。

慢坡的東端是門房,同時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職務是搖上課鈴、下課鈴。這間小屋原來蓋了是為了當門房即傳達室用的,但五小沒有什麼事可傳達,來了人,大搖大擺就進來了,詹大胖子連問也不問。這間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裡坐著,看看鍾。他屋裡有一架掛鍾。這學校有兩架掛鍾,一架在教務處。詹大胖子一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上這兩架鍾。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後才去開大門。他看看鍾,到時候了,就提了一隻鈴鐺,走出來,一邊走,一邊搖:叮當,叮當,叮當……從南頭搖到北頭。上課了,學生奔到教室里,規規矩矩坐下來。

每逢國文課都是要背誦的。一年級開頭是「大狗跳,小狗叫」,後面有《詠雪》這樣的詩:「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都不見。」我學這一課時才虛歲七歲,可是已經能夠感受到「飛入蘆花都不見」的美。我現在寫散文、小說所用的方法,也許是從「飛入蘆花都不見」悟出的。我覺得那時的語文課本有些篇目是選得很好的。

後來,有一班畢業生湊錢買了一口小銅鍾,送給母校留紀念,詹大胖子就從搖鈴改為打鍾。一口很好看的鍾,黃銅的,亮晶晶的。銅鍾用一條小鐵鏈吊在小操場邊的梧桐樹上。銅鍾有一個錘子,懸在當中,錘子下端垂下一條麻繩。詹大胖子扯動麻繩,鍾就響了。鍾不打的時候,繩繞在梧桐樹幹上,打一個活結。

梧桐樹一年一年長高了。鍾也隨著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還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樹。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樹來很賣力,他好像跟冬青樹有仇,又好像很愛這些樹。

詹大胖子還給校園里的花澆水。

秋天,詹大胖子掃梧桐葉。學校有幾棵梧桐。颳了大風,颳得一地的梧桐葉。梧桐葉子幹了,踩在上面沙沙地響。

詹大胖子還做什麼事呢?他給老師燒水。燒開水,燒洗臉水。教務處有一口煤球爐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爐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噠忽噠地扇。煤球爐子上坐一把白鐵壺。

他還幫先生印考試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機滾子,先生翻頁兒。考試卷子印好了,就把蠟紙點火燒掉。燒油墨味兒飄出來,坐在教室里都聞得見。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學生家去送成績單。全校學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績單裝在一個信封里,信封左邊寫著學生的住址、姓名,當中朱紅的長方框里印了三個字「貴家長」。右側下方蓋了一個長方圖章‚縣立第五小學‛,學生的家長是很重視成績單的,他們拆開信封看:國語98,算術86……看完了就給詹大胖子酒錢。

詹大胖子和學生生活最最直接有關的,除了搖上課鈴、下課鈴,——打上課鍾、下課鍾之外,是他賣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壞,他的糖比外面攤子上的賣得貴。但是五小的學生只好跟他去買,因為學校有規定,不許「私出校門」。

校長張蘊之不許詹大胖子賣糖,把他叫到校長室訓了一頓。校長對學生說:學生在校不許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衛生;他賺學生的錢,不道德。[來源:學*科*網]

但是詹大胖子還是賣,偷偷地賣。他搖下課鈴或打上課鍾的時候,左手捏著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學生要買糖,走近來,他就做一個眼色,叫學生隨他到校長、教員看不到的地方,接錢,給糖。

五小的學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買過糖。他們長大了,想起五小,一定會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賣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這樣,一年又一年,過得很平靜。

詹大胖子的鈴搖著搖著,鍾打著打著,我們便長大了,便到了小學高年級了。

教五年級國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歡我,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教六年級國文的是張敬齋,張先生據說很有學問,他教我們《老殘游記》,講得有聲有色。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使我對濟南非常嚮往。

我對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學,暑假、寒假還會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處長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後,我到學校去,大門沒有鎖,輕輕一推,開了。沒有一個人,連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萬籟俱靜。我一個人踏雪走了一會,心裡很感傷。

我十九歲離鄉,六十六歲回故鄉住了幾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麼也沒有了。承天寺、天地壇,都沒有了。五小當然沒有了。

這是我的小學,我親愛的,親愛的小學!‚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5. 歷史上西南聯大師生跑警報有什麼歷史趣聞呢

民國狂士劉文典最瞧不起的同事應該就是沈從文了,認為沈從文根本就不配當聯大的教授。日軍有一次空襲昆明的時候,聯大師生開始跑警報。

在汪曾祺先生的描述中,跑警報這一逃命的舉動,彷彿也變成了趣事。西南聯大的師生面對民族危亡依然堅挺著,師生之間的舉動看似有趣,實則是面對危機的一種淡然。

6. 汪曾祺經典散文選讀後感500字

我一直討厭散文,不止是因為考試要考,而且還因為呆板無趣,看著想讓人睡覺,每次看著看著都是迷迷糊糊,讓人討厭。所以我的書架上什麼書都有,就是沒有散文集,。像什麼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實在是除了被迫才讀幾篇,否則幾乎不看,因為這是在太無聊了。但是,相比之下我認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輕松自在,而且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絲隱秘的幽默,讓人嘴巴一咧,會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總會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幾句看似文不對題的幾句話,卻又在無意間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有人評價: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在這本書中他的《跑警報》很有意思寫出了西南聯大在昆明時逃飛機轟炸時的許多趣事,當預行警報的燈籠掛出,人們從驛道撤入郊區的深山老林,警報響起後,男生手裡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門口等人,直到女生出來了以後上去「嗨」一聲以後欣然地肩走出後門帶著閑適的心,嘴裡啃著零食,又因為是跑警報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帶一些危險感,但還是顯得不緊不慢。讓人不得不感慨道:「原來跑警報也可以這樣」
又比如說《五味》他用了風趣的筆法寫出了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以及一些趣聞,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無錫的甜,當然包括全國各地的人都喜歡的臭豆腐。是的,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當我仔細回想一下後,也就發現原來《舌尖上的中國》應該是根據這篇文章改變的吧。我當然也喜歡他的《端午的鴨蛋》就連上課時也很想知道老師到底是怎樣上這節課的。
我比較喜歡的還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對父子之中並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那無與倫比的「孩子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時候帶著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戀時,父親在旁給我出餿主意,這種父親哪裡能夠看見: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從孩子身上學會不怕擔干係,只是本著同學有難就要兩肋插刀的的淳樸精神而去幫助他們。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作家和他一樣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讓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他並沒有苦心去鑽研如何寫,同時也不用我們廣大的讀者去鑽研如何讀,只是像飯後的水果讓人心裡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顆輕松自在的心。

7. 汪曾祺的《跑警報》收錄在哪本書

讀汪老的小說多,江蘇文藝出版社一套三本《故鄉的食物》《舊人舊事》《大淖記事》

8. 汪曾祺作品集句子賞析

汪曾祺的散文抄寫風俗,談文化襲,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蛐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很黏。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9. 求汪曾祺選集讀後感,1000字

讀書感:(摘抄在後面)
(一)

在現當代作家裡,我最喜歡的是汪曾祺。在寒假我把他的自選集認真地讀了完了。
汪曾祺不同於同時代的作家。他有兩個創作高峰期,一個是四十年代,一個是八十年代。這兩個時代都有很強烈的政治意味,四十年代在歌頌革命歌頌黨,八十年代又是對文革的反省,「傷痕」遍地。在這樣強的政治語境下,很多有個人特色的作家作品只能潛伏暗沉。而汪曾祺的作品卻有十分鮮明的個人特色。在他的小說里我們看不到明顯的政治色彩,更多的是他對於生活的描繪。
他描繪的人和事都很活,雖然沒有太大的崇高意義,卻濃縮了許多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在他筆下的生活是真實生動的,鮮活的。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有風骨的,像《歲寒三友》里的三位摯友。「陶虎臣壞了一隻眼睛,還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殘疾的人往往顯得兇狠。他依然隨時是和顏悅色的,帶著寬厚而慈祥的笑容。這種笑容,只有與世無爭,生活上容易滿足的人才會有。」(《歲寒三友》)還有《鑒賞家》里的季陶民和葉三之間知己般的惺惺相惜。
我還十分驚訝於汪老對民間風俗事物的了解程度。很多准備遠離我們的食物、器物他都能准確地寫出,而且寫得饒有興味。尤其民間的傳統美食,寫得簡直讓人垂涎欲滴。「立春前後,賣青蘿卜。『棒打蘿卜』,摔在地上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後,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賣馬牙棗、賣葡萄。重陽近了,賣梨:河間府的鴨梨、萊陽的半斤酥,還有一種叫做『黃金墜子』的香氣撲人個兒不大的甜梨。菊花開過了,賣金橘,賣蒂部起臍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後,賣栗子、賣山葯(粗如小兒臂)、賣百合(大如拳)、賣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看著他的文字,真的好想吃啊!
他的語言十分流暢,口語化,雖然辭藻不華麗,卻能夠把活生生的生活圖景呈現在讀者面前。「像一隻飢餓的鳥,到處飛,想給兒女們找一口食。回來時總帶著滿身的草屑灰塵:人,越來越瘦。」(《歲寒三友》)這寥寥幾句就把王瘦吾想發財維持一家生活的強烈願望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活、生動,便是最大的文采。
我同時也很佩服汪老對人世的洞察,世故得天真有趣。他的文章也因此像一股清風,給傷痕累累的文壇帶來了歡愉。讀他的文章時,內心是清透的,它們颳去了疲憊和煩惱,讓人欣賞到生活的美。

(二)

旅行人長途跋涉,他走到一個廟里借宿。這是一座怎樣的廟宇?

「多少日子以來,他向上,又向上;升高,降低一點,又升得更高。他爬的山太多了。山越來越高,山頭和山頭擠得越來越緊。路越來越小,也越來越模糊。他彷彿看到自己,一個小小的人,向前傾側著身體,一步一步,在蒼青赭赤之間的一條微微的白道上走。低頭,又抬頭。看看天,又看看路。路像一條長線,無窮無盡地向前面畫過去。雲過來,他在影子里;雲過去,他亮了。他的衣裾上沾了蒲公英的絨絮,他帶它們到遠方去。有時一開眼,一隻鷹掠過他的視野。山把所有變化都留在身上,於是顯得亘古不變。他想:山呀,你們走得越來越快,我可是只能一個勁這樣走。及至走進那個村子,他向上一看,決定上山借宿一宿,明天該折回去了。這是一條線的盡頭了,再往前沒有路了。」

旅行人走過很多路,他幾乎用一生尋找他的仇人,一個從沒見過的仇人。他有些累了,有些疲倦了,但有些不想走了:「山呀,你們走得越來越快,我可是只能一個勁這樣走。」於是,他走到山路盡頭的廟宇。其實,也是他人生路的一個歸宿。

在這里,旅行人見到住在廟里的和尚。「蜂蜜和尚」。
廟里只是一個和尚嗎?
「但是我知道我並不想在這里出家!」
旅行人突然喊出這一句話的時候,「他為自己的聲音嚇了一跳」。我們也被嚇了一跳。這一刻,我們才知道,廟宇不是一個和尚,這里有另一個和尚。
「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個,蒲團是兩個。一個蒲團是和尚自己的,那一個呢?佛案上的經卷也有兩份。而他現在住的禪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
一切彷彿有著冥冥的註定。
然後,我們帶著這一個聲音向上或往下回溯。
「他在心裡畫不出和尚的樣子。他想和尚如果不是把頭剃光,他該有已投多好的白發。一頭亮亮的白發在他的心裡閃耀著。」
那一刻,旅行人以為那一頭白發,是母親的。但是,他不知道,那一頭白發也是他的。另一個和尚,是他。這是神秘的預兆。文章結尾有一句話映照了這個預兆:
「兩滴眼淚閃在廟里白發的和尚的眼睛裡。」
為什麼流淚?誰流淚?
旅行人。或許他為心中放下沒有恨的仇恨流淚。或許他為仇恨放過他而流淚。

全文涌動著非常強烈的意識流。疲倦,仇恨,解脫,三者意識相互交織,非常完整地交代了一個故事。更巧妙地,汪老也用一個鏡頭的語言,交代了仇人的贖罪。
「好了,到了頭:
一堆長發。長發蓋著一個人。匍匐著,一手鏨子,一手鐵錘,低著頭,正在開鑿膝前的方寸。他一定是聽見來人的腳步聲了,他不回頭,繼續開鑿。鏨子從下向上移動著。一個又一個火花。他的手舉起,舉起。旅行人看見兩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披到腰下的長發搖動著。他舉起,舉起,旅行人看見他的手。這雙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後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頭。一雙熾熱的眼睛,從披紛的長發後面閃了出來。旅行人木然。舉起,舉起,火花,火花。再來一個,火花!他差一點暈過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個字,針刺的,塗了藍的,是他的父親的名字!……」

過去與現在交織,復仇者與被仇恨者相遇,仇人與和尚形象重合,執迷者被渡,仇恨情緒終歸於虛無,正應和了卷首的莊子之語:
「復仇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不怨飄瓦。」
(三)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裡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檯上悄悄「吸著水」的綉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裡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http://1.unjs.com)。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後,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後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製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四)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於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雲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麼黑。蜘蛛網上一隻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麼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彷彿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 ——《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於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路。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汪曾祺在《鹹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五)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著露水(蜘蛛網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質朴,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後,請葡萄上架。把在土裡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後,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祝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著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後來寫得小說受其影響,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鍾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盪的。然而在汪曾祺關於這段時間回憶的散文中,卻透著生活的情趣。如《跑警報》:
跑警報大都沒有準地點,漫山遍野。
說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幾個比較集中的「點」。古驛道的一側,靠近語言研究所資料館不遠,有一片馬尾松林,就是一個點。這地方除了離學校近,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幹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都極舒適外,是因為這里還可以買到各種零吃。昆明做小買賣的,有了警報,就把擔子挑到郊外來了。五味俱全,什麼都有。最常見的是「丁丁糖」既麥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關東糖,不過做成一個直徑一尺多,厚可一寸許的大糖餅,放在四方的木盤上,有人掏錢要買,糖販即用一個刨刃形的鐵片揳入糖邊,然後用一個小小的鐵錘,一擊鐵片,丁的一聲,一塊糖就震裂下來了………..
在極度動盪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氣味、陽光、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這讓我感嘆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經歷過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正因為有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為便不難理解了。他是唯一敢於在江-青面前翹著二郎腿、抽煙的人。其中膾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涼。」便出自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淵博多識,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我對於汪曾祺的了解,始於讀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這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這讓我對汪曾祺的文章有了興趣,於是到書店去搜尋,遺憾而歸。只好在網上斷斷續續的看。學校讀書協會買了一批書,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書拿到手中,如獲珍寶,細讀之後,忍不住想寫感想。沒有想到,動手寫時,卻頓頓卡卡總是詞不達意,意猶未荊看到極美的風景時,我們總是會感嘆詞彙的缺乏,似乎任何詞語也表達不出此時的美。讀到一本好書,也是這樣的感受:任何評價都是多餘的,任何詞語都不能精確表達自己讀後的感受。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說。
(六)

這一兩個月來,很多很多我仰慕已久卻絕不能得見的老人會偶然出現在我的夢里,好奇特,以至於讓我覺得如果沒有幾句話記下我的夢會讓我遺恨。
讀《汪曾祺文集》後,我夢見那位「可愛」的汪曾祺。之所以用「可愛」來形容汪曾祺,是因為他的筆觸里沒有華麗、沒有異想不到,即便在生活貧困的年月他也能保持那種特有的風度,用一種幾近調侃的調調述說他在抗日戰征時期的西南聯大讀書生涯,每次讀及他大學時代的那些小故事,你會產生錯覺,會誤以為抗日戰爭時期是昆明城在演習娃娃過家家,不是嗎?你看汪曾祺的那些同學,人家忙裡偷著樂呢——許多許多的男生在跑警報的時候會手拿著女生喜歡的花生、瓜子,在女生的宿舍門口等候,所以跑警報的時期也是他們談戀愛的絕佳時候,所謂的「患難見真情」,於是在這千百次的警報中,有些女生發現只有一個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則發生多個真情實意的男生,當然他們也會在防空洞里寫對聯、寫詩,好玩吧!但也有不怕死的不跑警報的個例,如一個女生總是趁別人跑警報的時候洗澡,等那些人從防空洞里出來,人人排隊洗澡時,她卻好逍遙。還有另一個男生,警報響了他也跑,可他不進防空洞,他來回在路上看,看有沒有跑得急跑掉的財物或手飾,當然也偶有所得。當然,汪曾祺書中不僅僅是那些跑警報的人沒有怨言,連十年文革的勞動改造也讓他在文字中淡化了哀傷,不信你可以看看他是怎樣寫老舍在一個寒冷的清晨,一個冬日如何被逼無耐投太平湖自盡的。
其實在大學里就老聽愛好文學的舍友提起汪曾祺,在她的眼睛裡,汪曾祺的書是通俗易懂的,沒有我們所讀的哲學書籍那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架勢,汪曾祺的人是可愛的,盡管著書立學,可是沒有學者的講究,但是那個時候的我一付除了課本其餘都不讀的懶散作風,讓我與汪曾祺擦肩而過。時至今日翻閱兩遍《汪曾祺文集》後,才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想想,如若早在十年前我有幸拜讀,會不會讓我人生更積極、更樂觀、更陽光些?是呀,日子就是這樣的,愁是一天,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像他一樣,每天整裝待發時放下生活的重負,淡化郁悶與憂傷,快樂的、輕松的生活呢?
其實我很愛汪曾祺的文章,還有另一重意思,我是一個愛臭美的小女子,不但愛美衫、美裙還酷愛美食,但凡我有機會外出,必會想方設法到當地的菜市逛逛,然後帶回一堆的特色調味品或干貨,比如從成都帶回鵑城豆瓣、花椒、核桃花、蟲草花,從重慶帶回秦媽火鍋料和橋頭火鍋料,從武夷山帶回岩耳和紅菇,從龍勝帶回煲湯的三七根和油茶果子等,把這些個寶貝收集回來,細細研究煮法,用一道道小菜贏得品嘗者的贊許和期待,即是我遊玩回家對旅途的另一種回憶。因此,對一個文章中也會提及美食的作者,我便如同面見了知己一般,汪曾祺,您說的家鄉出產的高郵雙黃咸鴨蛋,西湖糖醋魚現在還是那時的味道嗎?

摘抄:
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於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我以為語言具有內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並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幹內部汁液流轉,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麼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去得早了,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鍾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可以說,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雲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國子監,現在已經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於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襄贊其事,並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胡同的和建國後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牆是「民主牆」。牆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國民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咬著尾巴兜圈子」是狗。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育於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麼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國子監,就是從前的大學。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10. 求《跑警報》和《光榮的荊棘路》的讀後感

《跑警報》的讀後感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以風趣的筆法戲謔的語言記敘了當年西南聯大里的一個重要的日常生活組成部分——跑警報。

文章背景是抗戰時期的昆明,由於華北地區的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並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就在昆明繼續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但日本的軍事力量已經深入到西南重鎮--昆明,經常派出飛機對昆明進行轟炸,所以空襲警報在昆明城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的聲音。為了躲避轟炸,每當拉響警報的時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轉移,學生們也不例外,大家把這稱作「跑警報」

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報的侯姓同學,提著手提箱跑警報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報留在學校洗頭和煮蓮子的同學。作者還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出現的有意思的事,跑警報時變成熱鬧集市的古驛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學必會拿傘在校門口等候,將傘借給她們,以及跑警報時留下的經典的對聯……

在作者的筆下,原本緊張的躲避空襲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還帶有一些樂趣的事情——跑警報。作者以仔細的觀察,細膩的筆法去描述每一件發生在身邊的趣事,並把他們放大,反映了中國人民樂觀的態度。

《光榮的荊棘路》讀後感

高中的時候買了譯林出版社的《安徒生童話選》,裡面最後一個故事就是《光榮的荊棘路》,第一次看,我被震撼了,開始無法反應過來,這是安徒生的作品,這和《海的女兒》,《丑小鴨》,完全不同的風格。
《光榮的荊棘路》,文字優美如同史詩,它講述了12個英雄的故事,他們真的感動了我,讀荊棘路,感覺我就站在長長的歷史長河的起點,慢慢的注視這發生的一些,那些英雄人們的故事,他們堅韌,智慧,勇敢,卻不被人所理解和信任,他們為全人類的發展無私的奉獻自己,得到的是辱罵甚至殺害。真正的英雄是需要時間來承認的,但是那些壯烈的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安徒生,用優美的文字,安靜的敘述這那些看似平淡的故事,他的語言充滿了激情,他在抑制自己的燃燒的同時,盡量用平和的筆去記錄,他眼中那些讓他感動的,走在荊棘路上的前輩。
故事從一個古老的故事作為引子:「光榮的荊棘路:一個叫做布魯德的獵人得到了無上的光榮和尊嚴,但是他卻長時期遇到極大的困難和冒著生命的危險。」這是無奈的,超前的認知就會帶來那些不可避免的荊棘,光榮的殉道者,一路忍受的都是困難和生命的威脅.而且直到他們去世後甚至幾百年,才被人們認可,好像英雄註定要寂寞一樣。而安徒生平靜的說著:"故事和真事沒有什麼很大的分界線。不過故事在我們這個世界裡經常有一個愉快的結尾,而真事常常在今生沒有結果,只好等到永恆的未來。"所以,那些英雄真的被人們發現他們的偉大常常需要上百年的時光。我們是渺小的,每個人類都是渺小的,但是他們的精神是永恆的,在幾百年,幾千年以後仍然鼓舞我們這些後人,給我們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
喜歡安徒生在《光榮的荊棘路》裡面說的話。「世界的歷史象一個幻燈。它在現代的黑暗背景上,放映出明朗的片子,說明那些造福人類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在怎樣走著荊棘路。這些光耀的圖片把各個時代,各個國家都反映給我們看。每張片子只映幾秒鍾,但是它卻代表整個的一生——充滿了斗爭和勝利的一生。我們現在來看看這些殉道者行列中的人吧——除非這個世界本身遭到滅亡,這個行列是永遠沒有窮盡的。 」 歷史就像在現實黑暗的背景下放映明朗的片子。善人和天才才能走上荊棘路。每個人的一生,再輝煌,在這部幻燈裡面葉只有幾秒,我們是多麼的渺小,而人類歷史的長河,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無限,這個世界,如同太頭看星星的感覺,是覺得永恆的,是寧和的,而堅韌的那些殉道者,在這里,他們所組成的也是永恆,因為「這個行列永遠沒有窮盡」。安徒生用平靜而優美的文字敘述一個個悲壯的故事,講述歷史中這樣一些人。很多寓意的花,酒,代表這他們的無奈。我感動與開篇和結尾的文字。那些壯闊的描述,歷史展開了它強大的翅膀,飛過無數的世紀,來鼓舞我們,安慰我們。而光榮的荊棘路不是不同於童話,它不是走向一個輝煌而快樂的終點而是走向永恆的未來。它超越了時代。

「人類啊,當靈魂懂得了它的使命以後,你能體會到在這清醒的片刻中所感到的幸福嗎?在這片刻中,你在光榮的荊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創傷——即使是你自己所造成的——也會痊癒,恢復健康、力量和愉快;嘈音變成諧聲;人們可以在一個人身上看到上帝的仁慈,而這仁慈通過一個人普及到大眾。
光榮的荊棘路看起來象環繞著地球的一條燦爛的光帶。只有幸運的人才被送到這條帶上行走,才被指定為建築那座聯接上帝與人間的橋梁的、沒有薪水的總工程師。
歷史拍著它強大的翅膀,飛過許多世紀,同時在光榮的荊棘路的這個黑暗背景上,映出許多明朗的圖畫,來鼓起我們的勇氣,給予我們安慰,促進我們內心的平安。這條光榮的荊棘路,跟童話不同,並不在這個人世間走到一個輝煌和快樂的終點,但是它卻超越時代,走向永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