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誇父逐日賞析

誇父逐日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3 09:30:31

Ⅰ 誇父追日的故事和太行山有關嗎

誇父復追日涵義很多,其中一種是指我制們的先祖與大自然作斗爭,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有說當時一個部落叫做誇父的,領袖也叫誇父帶領族人尋找水源,長途遷徙的故事,當然也有個部落之間的斗爭爭奪水源的故事。
太行山也是體現我們的先人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表現一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更深層次的哲理。可從以下的體現
現代文學家、翻譯家金克木《金克木集·第4卷》:「《列子》講的道理是自然無為,矛盾無理,因為『自然』不講道理,努力常是白費,結果往往和預料相反。這也就是說,『勢』勝過了『理』。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證明愚勝過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力』起了作用,用的可是笨法子。結果也不過是神把山搬到別處去堵別人的大門而已。」 [8]
現代哲學史專家嚴北溟《列子譯注》:「『愚公移山』原意在於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應像愚公那樣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

Ⅱ 急求!關於餘光中《誇父》在意象方面的賞析

賞析:

在詩人的想法里,所謂英雄或壯士,不是一味勇往直前、浪擲生命於錯誤目標的理想主義者,而應是冷靜理性、確認方向、追逐希望(明天)的智者。

「誇父逐日」式的悲劇,象徵著中國人20世紀追逐西方文明的歷史進程。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為依據,從悲劇的思維定勢的桎梏中解脫出來,頑強拼搏。誇父為何不回身揮杖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迎面奔向新綻的旭陽」。

是的,西方文明漸漸走向末路,人類未來的前途只有追溯到古老的東方文明中去。那新綻的旭陽就是文明的曙光。「既然追不上,就撞上」展現了誇父身上偉大的靈魂魅力。即使誇父化杖為林,也磨滅不了他對未完成事業的希望,為理想的繼續提供解渴庇蔭的桃林。

(2)誇父逐日賞析擴展閱讀

在尊敬、學習、理解的同時,進行全面的審視和思考,並以全新的觀念和批判的態度叩問歷史,對紛紜復雜的歷史現象和影響巨大的傳統觀念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

比如對歷史人物,餘光中以嶄新的視角、語言和意象,對傳統人物做了重新審視和思索,對許多世代流傳的題材按自己的理解作了全新的創造和闡釋。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新詩《誇父》。

《誇父》

作者:餘光中

為什麼要苦苦去挽救黃昏呢?

那隻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盡大澤與江河,

那隻是落日的倒影,與其窮追蒼茫的暮景,

埋沒在紫靄的冷燼,何不回身揮杖,

迎面奔向新綻的旭日,去探千瓣之光的芯心,

壯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而奔是徒勞,奔回東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詩人賦予誇父這一神話人物以嶄新的內容和意義,在古老的題材中開掘出嶄新的意蘊,在古老的人物身上升華出極具時代意義的思想,從而表現出強烈的現代性和批判性。

Ⅲ 運用神話理論分析上古神話誇父逐日

解析:表面看來,誇父追日的行為是以失敗告終,但上古時代的神話是人類用來表達征回服自然願望的一答種手段,此類神話的著眼點並不在於最終的成敗,而是以此來表現那種勇於探索、不怕犧牲、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解答時可從此入手分析。

參考答案:誇父是一個古代神話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於和自然斗爭,甚至為此獻身,更令人感動的是,死後,他的手杖,還要化成一片桃林,將頑強的生命延續下去。

參考答案:《誇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誇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Ⅳ 誇父逐日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翻譯: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誇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誇父丟棄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相傳古代勇士誇父身材魁梧、力大無窮,認為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著手杖去追趕太陽,他翻過許多座山,渡過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盡也沒有趕上太陽。他還是不死心,一直堅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邊時,他因勞累過度而死。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4)誇父逐日賞析擴展閱讀: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誇父解渴。

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

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郁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Ⅳ 誇父逐日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賞析與解釋

共工怒觸不周山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帝王,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

Ⅵ 精衛填海和誇父逐日的主旨

解釋: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出處: 《山海經校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事例:賓南如~,每不自量。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
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意志堅決
「精衛填海」是中國遠古神話中最為有名,也是最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兒被東海波濤吞噬化成精衛鳥而嘆息,更為精衛鳥銜運西山木石以填東海的頑強執著精神而拋灑熱淚。
後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 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志鳥」、「帝女雀」,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跡,叫作「精衛誓水處」。
故事又名「精衛鎮海」
古文賞析:這個神話故事寫炎帝(傳說中的神農氏)的小女兒被海水淹死後,化為精衛鳥,常銜木石,投到海里,一心要把東海填平的故事。表現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持之以恆、艱苦奮斗的精神。

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講的是誇父奮力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乾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裡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誇父追日的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向大自然競勝的精神。《山海經》記載這個神話時說他「不量力」,晉代陶潛在《讀山海經》詩中卻稱贊說「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誇父神話故事主要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列子·湯問》在手杖化桃林的細節上稍有不同,說誇父「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關於鄧林,據清人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山海經·中次六經》所說「誇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誇父之山,郝懿行說一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後代以「誇父」名山的還有一些地方,其中也多有與誇父追日相聯系的傳說。

Ⅶ 誇父逐日的作品鑒賞

《誇父逐日》的主題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圖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縛以及對生命永恆的渴求。
誇父是一個巨人型的神祗,而這一類巨人型神祗在中國古文化里是不多見的。這似乎可說明先民已認識到追趕、超越時間的艱巨性和重要性, 於是才賦予與日相逐的誇父以巨大的力量。至於誇父逐日的具體原因,在《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後土生信,信生誇父」,可以窺視到誇父逐日的本質原因。在中國古文化里,後土乃幽冥之都,亡靈之在所。這樣,便產生了「誇父的所在地都是古代中國人觀念中的幽冥地獄,誇父是幽冥巨人」的合理推論。
誇父較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時間對生命的壓迫,而其對死亡的恐懼感以及對生命永恆的渴求也自然要比常人強烈得多。
而「超越死亡的唯一建釋便甚與太陽相隨同行,脫離有限的死海,加入無限的宇審環。
」因此,這種來自時間的壓迫,來自死亡的恐懼感以及對命永恆的渴求,就是誇父「不量力」而逐日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實,所謂的「誇父不量力」,一方面說明了客觀上人類自然生命最終難以沖破時間即生命有限的束縛,同時也是中國文化中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誇父身上的體現。所以,誇父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在後人眼中,他依然是英雄,千百年後依然受到人們的推崇與愛戴。
誇父逐日的失敗,表面上是由於飲不足而道渴而死,但其真正原因並非如此。須知時間固然有使生命飽嘗死亡熬煎的痛苦的一面,卻又是生命不可缺少和不可離棄的因素。這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外的存在,同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海德格爾把人規定為「此在」,認為「此在的意義是時間性」。時間是人類的生存狀態性,時間一旦被否棄,人類自身生命的存在也就被否棄。
誇父的失敗,表明了人類不可能直接與時間抗衡。由於死亡的恐懼和永恆的誘惑過於強大,人們希望從別的渠道與時間和死亡作間接的抗爭。於是,出現了「不死樹」。
「誇父逐日」中的杖化鄧林。關於「鄧林」,畢沅雲注曰:「鄧林即桃林也,鄧、桃音近。」《山海經·中山經》亦有記載雲:「誇父之山,北有桃林。」《山海經·海外北經》說博(誇)父國,「鄧林在其東,二樹木。」
在中國文化里,「桃」具有特殊意義。陶淵明《桃花源記》使得「桃園」成為沒有生命憂慮的人間樂園的象徵,而果實——「桃」,象徵著生命長度的延伸——長壽。誇父在延長生命的絕對長度上,因無法超越時間而失敗了,但他的這一願望,最後卻又化為鄧(桃) 林,以幫助人類通過享樂(對桃果的食用)來增加生命的密度,從而相對延長生命的長度。在這個意義上,誇父實現了他的願望。
杖化鄧林是誇父信念的持續存在, 鄧林也是人類生命的長青樹。這是誇父——悲劇英雄通過他虛死而實生的行動,傳達給人類的永恆意象。通過杖化鄧林,並以「屍膏」來將之養育,從而為後人提供增加生命密度的物質,誇父已獲得了綿綿不絕的生。
誇父使人類在生命——時間——生命的關系中,獲得了相對和諧與永恆。
在中國古籍中,有不少關於「不死山」、「不死樹」、「不死草」、「不死泉」的神話傳說記載。這本身就已表明了遠古之時先民對生命的有限、死亡的恐懼以及對生命永恆的渴求和信仰。
對於誇父逐日,陶淵明有詩雲:「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陶淵明不認為誇父逐日是「不量力」,而視之為與時間抗爭的宏志,並且認為誇父逐日雖告失敗,但由於「杖化鄧林」即為後人提供物質資料而可以相對延長生命長度, 達到了與有限生命的抗爭目的,因而是「功竟在身後」。
先民對太陽與時間的崇拜與恐懼,構成了先民的心理因素,從而影響到先民們對生命與生死的看法。綜觀人類逐日等太陽系列神話,可知有限的人類生命強烈地嚮往生命永恆。
遠古先民,通過幻想、想像與逐日等神話來表現他們對生命——時間——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類生命,強烈地嚮往永恆的時光。有限的個體生命,「飽嘗」時光流逝帶來的痛苦。人類為追求永恆的生命,不息作出卓絕奮斗。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凶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誇父。」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經》對誇父的描述雖然簡單,但關於誇父的死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說是渴死的;一說是被應龍殺死的。在同一本書中,卻有這樣矛盾的說法,郭璞認為:「死無定名,觸事而寄,明其變化無方,不可揆測。」顯然對此表示無法理解,後來的學者或認為是錯簡,或認為有兩個誇父,總之,很難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復。
誇父逐日動機與誇父之死
用後人的眼光來看,誇父對太陽的追逐是不可理喻的,所以《大荒北經》說「誇父不量力」,顯然,「誇父不量力」這句話不是神話本身所包含的,而是《大荒北經》的作者自己對誇父的評價。神話有著古老的傳承,但是到了《山海經》撰寫的那個年代,人們已經無法理解誇父逐日的動機了。
對於誇父逐日的動機,當代學者有人認為是先民對光明的追求,誇父類似於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也有人認為誇父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個巫師,逐日只是一種巫術儀式,誇父死於一次祈雨的巫術活動。從神話的傳播特徵來看,第二種解釋可能比較接近神話的本意。
故事中的誇父應該是一個部落而不是一個具體的、簡單的人(誇父也可能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從故事的表面來看,誇父是先逐日,然後口渴。而實際情況呢?可能恰恰相反,誇父應該是先口渴,然後才逐日。很多學者都認為,誇父時代一定是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乾旱,就像後羿射日故事中「十日並出」所描述的情景一樣,作為一個逐水而居的部落,尋找新的水源是部落生存的先決條件。於是,誇父開始了一場尋找水源的大遷徙,只是這次的遷徙並不成功,誇父(或者他的部落)消亡在了遷徙的途中。
遷徙必須選擇方向,而太陽的方位則是他們遷徙的依據。從故事的描述來看,誇父來到了禺谷,也就是日落的地方,因此他們可能是選擇向西遷徙。所以,所謂的誇父逐日其實是誇父依據太陽墜落的方向進行遷徙,遷徙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水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誇父真正追逐的不是太陽,而是水。關於誇父死因的解釋將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
誇父是渴死的、同時又是被應龍殺死的,這看似矛盾的記載曾經讓我們糾結了上千年。然而,仔細分析,這兩個死因並不矛盾。殺死誇父的是應龍,應龍是黃帝的下屬,他所管轄的恰恰是水。從《山海經》的「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可知,應龍在哪裡,哪裡就有充沛的水,誇父是被控制水的人(或神)殺死的。應龍控制了水,誇父得不到水,所以渴死,當然也就可以說是應龍殺死了誇父,而其真實的含義是:應龍部落打敗了誇父部落。第一種死因,誇父是因為失去水源而死的,第二個死因是說明讓誇父失去水源的人是應龍,兩者其實一點也不矛盾。
根據《山海經》的描述,應龍是先殺死蚩尤然後才殺死誇父的,那麼,應龍是怎樣殺死蚩尤的?蚩尤是炎帝的殘部,黃帝與蚩尤曾經在涿鹿發生過一次大戰,《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這是一次非常激烈的戰役,《山海經》的描述也非常精彩,通過這個神話,我們可以看到應龍的作戰方式是「蓄水」,這很有意思,「蓄水」不是水攻,而應該是截斷水源,否則,很難理解「蓄水」如何用於作戰;而蚩尤的應對則是「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從兩者的攻防可以看出,蚩尤只不過是通過祈雨來解決飲水問題,以此來瓦解應龍「蓄水」的圖謀。最後,黃帝派了天女魃,魃是何方神聖?魃是旱神,所過之處「赤地千里,滴水全無」,這樣蚩尤的降雨也斷了(雨止),所以最終蚩尤大敗。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抽絲剝繭,漸漸顯露出其本來面目,不過是水源的爭斗:應龍蓄水;蚩尤降雨;魃致使乾旱無雨;最終蚩尤無水而敗。所以說,應龍殺死蚩尤,蚩尤也是渴死的,這與應龍殺死誇父、誇父也是渴死的一樣,所以《山海經》才將兩件事情一並提起。至此,誇父之死已經真相大白,誇父的兩個死因只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而已。應龍先後戰勝蚩尤與誇父兩個部族,使用的是同樣的方法。回過頭來,再看看誇父逐日的故事,很明顯,誇父追逐的應該是水、而不是太陽了。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誇父為使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
誇父看到這中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
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為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志,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拚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裡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飢,有時候誇父也煮飯。他用三塊石頭架鍋,這三塊石頭,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誇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於追上了它。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誇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誇父解渴。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郁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Ⅷ 餘光中的誇父賦予誇父什麼象徵意義

誇父的象徵意義是一個超現實主義的神話人物。‍
餘光中的誇父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誇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不僅表現為他本領大,更豐富了這個英雄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思想詮釋:一是誇父追日是自不量力的愚行。
二是誇父雖在與大自然抗爭過程中倒下,卻不忘棄杖化為濃蔭密布、鮮果遍生的桃林,使烈日下之跋涉者,免於渴死命運。因此,他不但是偉大的壯士,也是饒富愛心的英雄。
三是誇父身為冥王之子,逐日失敗,這是白日與黑夜、光明與黑暗之爭中,光明終戰勝黑暗,獲致勝利的一種象徵。
透過這樣的背景了解,來欣賞《誇父》一詩,便不難發現,餘光中在此,可謂又提出第四種關於這個神話的新見解了。
以積極思考的精神為依據,在此短詩中,餘光中對誇父這樣一個有勇氣、有構想的壯士,深致嘆惋外,更從不可思議的神話世界,回歸至現實人生,去思索壯士、英雄的定義。
在詩人的想法里,所謂英雄或壯士,不是一味勇往直前、浪擲生命於錯誤目標的理想主義者,而應是冷靜理性、確認方向、追逐希望(明天)的智者—— 壯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勞,奔回東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若從一個更開放靈活的視角來看,詩人顯然認為,所謂「追不上」,也並不表示game over,如能保存實力,而非耗盡能量,並且換一個角度,且是建設性角度去面對人生,那麼困境與僵局,都將有峰迴路轉的突破。
試想誇父若能回身揮杖,!擇重新站在燦爛壯麗的地平線,一個輝煌的起點上,重新開始,故事的後續發展當如何?這個神話又當如何改寫?
因此,從心理學觀點來看,《誇父》一詩可說展現,或示範了一種「逆境中的創意思考」;從管理學角度來看,也十分有趣地指出了「目標管理錯誤」的遺憾,以及,修正策略、反身而「成」的可能,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和習於負面思考的人而言,都具有相當的啟發性。
就性質言,這首詩自是議論詩,或說理詩。至於在寫法上,全詩僅十二句,在前九句中,詩人不斷以疑問和否定句式,來表示他對誇父的嘆息、對追日之舉的不以為然,認為是一種不必要的偏執。後三句則以非常肯定的語氣提出向前看、向光明看、向未來看的結論與人生態度。結語「撞上」一詞,乍看猛莽,但卻充滿力量,強調了從自我蔽障的陷阱里,翻身脫困的決心與必要!
其實每個人個性中,多少都有一點「誇父性格」,年輕時尤然。誇父性格是一種失敗傾向或悲劇傾向的性格,在充滿陷阱的人生之路上,那往往是阻礙人成功的路障。 積極取向的生活態度,當有助於人突破這樣的路障。
於是,借著這首詩所打開的正向角度的思考,在重新反芻一個哀壯的巨人傳說之餘,我們竟有著詩以外、文學以外的收獲。

Ⅸ 讀山海經的其九賞析

淵明在這首詩里,贊美誇父逐日的宏志,敬佩誇父功業身後的精神。「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的確,這首詩頗令人深思感嘆。
面對誇父的宏志與精神,當今忙於蠅頭利祿、蝸角功名以及急功近利者,難道不震撼,不羞愧?這些人可能很得志,卻少了誇父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這些人可能很富貴,卻少了誇父豪飲的胸懷氣魄。我們這個時代,不僅需要建功立業於當下的寵兒,更需要像誇父這樣留下精神財富、遠大理想、崇高氣質、正直品質、卓越發現、驚人創造的「功竟在身後」的奇人!
讀陶詩猶飲澄清的甘泉,有心明眼亮的感覺,無不感嘆其文章不群,寓意不凡!
誇父生出一宏大志向,竟然是要與太陽賽跑。他們同時到達虞淵的日落處,似乎沒能就此決出勝負。誇父既有如此奇才異能的神力,傾黃河渭水又怎能夠他喝呢?誇父遺留下的手杖變成了桃樹,功業最終成就於身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