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朱自清的歌聲賞析

朱自清的歌聲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3 08:00:47

1. 朱自清歌聲的評論

第一,對音樂的,作者不注重摩寫樂聲的真切,而著力寫音樂的象徵,寫自己的主觀印象。把自己各感官的感覺用聽覺激發出來,統一於一個完整的意境之中,那就是:「暮春微雨潤花園」這一境界。這就比古代詩歌中的某些音樂描寫有了獨到之處。白居易寫琵琶聲的確維妙維肖,但他未創造出一個完整的詩的意境。他著重於逼真地再現琵琶演奏的音響以饗讀者。如用「私語」聲,「急雨」聲,「鶯語」聲,「流水」聲,「珠落玉盤」聲,又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等來寫音聲效果,但總其方法是運用「博喻」:以若干自然音響來喻比動聽微妙的樂音。但這種種音響之間並無內在聯系,而《歌聲》卻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清新恬靜的天地里。

第二,他不拘於從聽覺寫聲音,而是用耳聽,用心想像,喚起「聯覺」,從而讓觸覺、視覺、味覺產生一個「通感」。好象是「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三曲清歌節奏舒緩、平穩,調子綿軟、歡快,於是他從觸覺上感到了似有毛雨灑在臉上,似有微風吹拂衣袂,有溫潤、輕松、滑膩感。他的視覺上好象看到溫柔的光(但這里又不以視覺來寫光感,而用味覺、觸覺來表現:「甜軟的光」),同時又寫視覺感受的顏色也是「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和綠」,都滲透了作者心裡的想像。下面,他又寫音樂喚起人的嗅覺:園中的雨氣重、沒有了濃郁的花香,而飄盪著一縷縷的香氣,夾著草叢氣息、泥土滋味、新秧壯麥和綠柳的蒸氣味。這里寫香氣用「餓了似的花香」也是妙筆。濃重的花香陣陣襲人「鼻感」,使人感到似如飢餓者要吞食食物一樣,這是對香氣濃重撲鼻的形象寫法。……在作者筆下,耳朵聽到的個個音符都好象長了翅膀飛翔,飛到了聽者所經驗過的那種恬靜幽然的境遇之中。

第三,對音樂意境的描寫,文字細膩簡捷,富於詩情畫意。朱自清認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畫」(《山野掇拾》)。他筆下的音樂也是一幅畫,是他獨有的「縝密漂亮」的「白話美術文」。他「剖析入微,鞭辟入裡」,是「精嚴圓密」的「分析的描寫」。他不拘同別人,強調親自體味,寫出了自己「新異的滋味」「獨得的秘密」(出處同上)

作品結尾一段寫得並無多餘。一般說,前幾段寫音樂意境如此具體精采,而開頭又寫了音樂感受,結尾寫些什麼好呢?大有要畫蛇添足之嫌。但他卻重扣住開頭的感受續寫下去。如果說第一段的「令人心迷神醉」是一般化的概括,並無特色,那麼這里寫得就出神入化了:「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他不用「全身心沉浸在……」之類的套話,而是寫出自己的感官都被音樂吸引了,統治了,俘虜了,佔有了,而且彷彿身內的一切,身外的一切都被音樂佔領了。偌大的世界上便只有歌聲自己在唱著,在聽著。世界變成了一個歌聲的王國。讀到此處,我們可以想像到音樂的「迷人心醉」了。

2. 朱自清《歌聲》原文

朱自清《歌聲》原文: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綉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睏倦么?

大約也因那蒙蒙的雨,園里沒了穠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2)朱自清的歌聲賞析擴展閱讀:

《歌聲》作於1921年11月,是朱自清最早時期的散文。雖然是五百多字的小品,但他抒情散文的特點已顯示在這里。

《歌聲》描寫的印象風光就是他嚮往的一個理想鄉。到「中西音樂歌舞大會」去聽「三曲清歌」的朱自清,暫時忘掉學校風潮等煩瑣世事,心滿意足地沈湎於幻想世界。他從「歌聲」聯想起「一個暮春的早晨」。同時,音樂變成雨點灑落到詩人的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接著,他的手感覺到「新鮮的微風」,他的腳感覺到「滑膩可愛的甬道」。

這一段文章都是訴諸觸覺的。下一段描述,給人的視覺留下深刻的印象,詩人在「花園」看到五彩繽紛的「群花」。朱自清對顏色的感受能力極其豐富,與眾不同。「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是什麼樣的顏色?讀者不發揮詩的想像力,是不能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最後是依靠嗅覺的一段描述。

詩人聞到「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還有「清新的蒸氣」。從聽覺開始,依次喚起觸覺、視覺、嗅覺,最後回到聽覺,《歌聲》的結構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

3. 朱自清的歌聲

靜靜的欣賞,如同身在歌聲中,心隨旋律轉動。作者以清麗的筆調,運用生動形象的移覺手法,融入豐富的想像,引我進入了一個美妙的歌聲境界。我驚嘆歌聲的魅力,更驚嘆朱自清的出色描繪。
作用運用移覺,從觸覺、視覺、嗅覺三方面來進行描繪。「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作者把歌聲的輕柔之美化作可觸及的物象,形象而具體,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潤、輕柔、滑膩細致。輕柔的歌聲突然轉向了低沉,於是作者又巧妙地一轉筆鋒,讀者眼前出現了,「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歌聲中淡淡的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春的睏倦,感受到了淡淡的哀傷。忽然「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清新的花香混著泥土的氣息,沁人心脾,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正是歌聲的輕快活力給人聽覺的震撼。
散文意境的創造,要善於捕捉意象。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潤的春雨、輕柔的微風、油滑的涌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濕的泥氣息、新栽的秧和少壯的麥的氣息、柳樹清新的蒸氣。
作者把感情注入到這些事物中,通過移覺的手法將歌聲完全轉化成這些我們能夠觸摸得到的,看得到的,聞得到的物象。然後再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情與景、虛與實和諧統一起來,自然地展開聯想。他把輕柔的歌聲給人的享受比擬成春雨、春風的輕撫;把低沉的歌聲比擬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靈為之一振的歌聲比擬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
傅德岷在《散文藝術論》中說「聯想,是散文家感情的升華,插上想像的彩翼,散文家就可以在宏觀宇宙、微觀世界騎著思想的駿馬縱橫馳騁,自由奔突、展示出無比瑰麗的藝術境界,給人以詩情畫意的美感。」隨著作者想像的綿延,我們彷彿也走進了歌聲的世界,聽到了歌聲,看到了那一個美麗奇妙的境界:我們站在寧靜的花園中,享受著春雨的滋潤、輕風的輕撫,感受著花朵的黯淡帶來的淡淡哀傷,呼吸清新的花香和泥土的氣息。一切是那麼安寧自然,心靈的塵蒎滌無遺,心中的煩惱飄走無形,只剩下自然的肉體,輕松舒坦的心情,融入純潔的自然境界中,無拘無束,無牽無掛。
品味過這篇散文,我們沉浸在作者那隨歌聲而流動思維,隨樂符而展現的畫面,隨想像而進入的奇妙的意境。真是一番美的享受。
朱自清細膩的感受力,豐富的想像力和詩意的心懷,營造出優美意境。《歌聲》樸素淡雅,絕無浮華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氣的青年詩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作者描繪歌聲,運用移覺這一藝術手法,把歌聲「朦朧」的聽覺形象,與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形象,交疊在一起,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南微雨圖,散文韻味十足,令人神往。

4. 求朱自清散文《歌聲》的賞析。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就完全忘卻了、清新,卻脫俗,彷彿通過歌聲接近了光明,使他在周圍的冰冷中回感覺到「縷縷微溫」,他答卸去沉重的負擔!」起章就是對他所聽到的歌聲的贊嘆、空靈、煩憂的內心得到「古井般的平靜」,沉浸在黑暗空虛中的他,而沉浸於其中,骯臟的世界。這首詩寫得並無深意,他和人的一切世俗關系。「好嘹亮的歌聲,心靈輕飄飄地隨歌聲起伏,這時。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歌聲》吟詠的正是朱自清的這種心靈的歷程,使他紛擾;於是,表現了當時的心境情緒,寫聽歌的感受

5. 朱自清《歌聲》 評價

自己酌情精簡
《歌聲》作於1921年11月,是朱自清最早時期的散文。雖然是五百多字的小品,但他抒情散文的特點已顯示在這里。
當時,朱自清在上海吳淞中國公學中學部教書。不久,中國公學鬧起風潮,他被學校保守派攆走了。但僅僅幾個月的上海生活,對他來說,很有意義。他在中國公學結識到一直敬愛的葉聖陶,兩人意氣相投,以後來往非常密切。中國公學還有一位詩人、朱自清的好友劉延陵。他們三人一起商量,並和在北京的俞平伯聯系,籌備創辦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新詩雜志《詩》月刊(1922年1月創刊)。那時,朱自清是剛剛走上社會的二十三歲青年。他一方面確實感覺到反動派對他們的精神上的重壓,一方面又因為遇到新文學運動上的知己朋友,心裡洋溢著青春的熱情。

《歌聲》描寫的印象風光就是他嚮往的一個理想鄉。到「中西音樂歌舞大會」去聽「三曲清歌」的朱自清,暫時忘掉學校風潮等煩瑣世事,心滿意足地沈湎於幻想世界。他從「歌聲」聯想起「一個暮春的早晨」。同時,音樂變成雨點灑落到詩人的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接著,他的手感覺到「新鮮的微風」,他的腳感覺到「滑膩可愛的甬道」。這一段文章都是訴諸觸覺的。下一段描述,給人的視覺留下深刻的印象,詩人在「花園」看到五彩繽紛的「群花」。朱自清對顏色的感受能力極其豐富,與眾不同。「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是什麼樣的顏色?讀者不發揮詩的想像力,是不能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最後是依靠嗅覺的一段描述。詩人聞到「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還有「清新的蒸氣」。從聽覺開始,依次喚起觸覺、視覺、嗅覺,最後回到聽覺,《歌聲》的結構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

另外,還有三個技巧上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卓越的比喻。把「新鮮的微風」比作「愛人的鼻息」,「把「白礬石的甬道」喻為「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這是直喻。上面已提到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可以說是一種隱喻。這些喻言有力地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第二個特點是擬人法,「花園」里的「群花」做著「清夢」,她們像是「愁著芳春的銷歇」「感著芳春的睏倦」似的。這幾句話使人感到她們「甜軟的光澤」中的生命,並且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親切的印象。第三個特點是精巧的措詞。意思差不多一樣的「像~一樣」「正如~」「~般」「~似的」等詞語,他故意分別使用。「霏霏的」「薄薄的」「蒙蒙的」「涓涓的」等疊詞,故意多用。陳述句里,有時穿插著一些推測句和疑問句。這些修辭上的工夫,把這個小品接近於一篇詩。讀起來,有節奏感,又和諧,又流暢。

對朱自清早期散文,葉聖陶曾經給以嚴厲的批評,說:「都有點做作,太過於注重修辭,見得不怎麼自然」(《朱佩弦先生》)。但這可能是因為關系親密而敢說的苛刻話。《歌聲》給人的印象是「樸素」「淡雅」,絕不是「浮華」「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氣的青年詩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

6. 朱自清的"歌聲"有什麼深層含義沒

第一,對音樂的,作者不注重摩寫樂聲的真切,而著力寫音樂的象徵,寫自己的主觀印象。把自己各感官的感覺用聽覺激發出來,統一於一個完整的意境之中,那就是:「暮春微雨潤花園」這一境界。這就比古代詩歌中的某些音樂描寫有了獨到之處。白居易寫琵琶聲的確維妙維肖,但他未創造出一個完整的詩的意境。他著重於逼真地再現琵琶演奏的音響以饗讀者。如用「私語」聲,「急雨」聲,「鶯語」聲,「流水」聲,「珠落玉盤」聲,又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等來寫音聲效果,但總其方法是運用「博喻」:以若干自然音響來喻比動聽微妙的樂音。但這種種音響之間並無內在聯系,而《歌聲》卻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清新恬靜的天地里。

第二,他不拘於從聽覺寫聲音,而是用耳聽,用心想像,喚起「聯覺」,從而讓觸覺、視覺、味覺產生一個「通感」。好象是「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三曲清歌節奏舒緩、平穩,調子綿軟、歡快,於是他從觸覺上感到了似有毛雨灑在臉上,似有微風吹拂衣袂,有溫潤、輕松、滑膩感。他的視覺上好象看到溫柔的光(但這里又不以視覺來寫光感,而用味覺、觸覺來表現:「甜軟的光」),同時又寫視覺感受的顏色也是「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和綠」,都滲透了作者心裡的想像。下面,他又寫音樂喚起人的嗅覺:園中的雨氣重、沒有了濃郁的花香,而飄盪著一縷縷的香氣,夾著草叢氣息、泥土滋味、新秧壯麥和綠柳的蒸氣味。這里寫香氣用「餓了似的花香」也是妙筆。濃重的花香陣陣襲人「鼻感」,使人感到似如飢餓者要吞食食物一樣,這是對香氣濃重撲鼻的形象寫法。……在作者筆下,耳朵聽到的個個音符都好象長了翅膀飛翔,飛到了聽者所經驗過的那種恬靜幽然的境遇之中。

第三,對音樂意境的描寫,文字細膩簡捷,富於詩情畫意。朱自清認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畫」(《山野掇拾》)。他筆下的音樂也是一幅畫,是他獨有的「縝密漂亮」的「白話美術文」。他「剖析入微,鞭辟入裡」,是「精嚴圓密」的「分析的描寫」。他不拘同別人,強調親自體味,寫出了自己「新異的滋味」「獨得的秘密」(出處同上)

作品結尾一段寫得並無多餘。一般說,前幾段寫音樂意境如此具體精采,而開頭又寫了音樂感受,結尾寫些什麼好呢?大有要畫蛇添足之嫌。但他卻重扣住開頭的感受續寫下去。如果說第一段的「令人心迷神醉」是一般化的概括,並無特色,那麼這里寫得就出神入化了:「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他不用「全身心沉浸在……」之類的套話,而是寫出自己的感官都被音樂吸引了,統治了,俘虜了,佔有了,而且彷彿身內的一切,身外的一切都被音樂佔領了。偌大的世界上便只有歌聲自己在唱著,在聽著。世界變成了一個歌聲的王國。讀到此處,我們可以想像到音樂的「迷人心醉」了。

7. 朱自清的《歌聲》的賞析 100字左右就行,做讀書筆記用的

《歌聲》吟詠的正是朱自清的這種心靈的歷程,寫聽歌的感受。「好嘹亮的歌聲!」起章就版是對他所聽到的歌權聲的贊嘆,沉浸在黑暗空虛中的他,彷彿通過歌聲接近了光明,使他紛擾、煩憂的內心得到「古井般的平靜」,使他在周圍的冰冷中感覺到「縷縷微溫」,這時,骯臟的世界,他和人的一切世俗關系,就完全忘卻了;於是,他卸去沉重的負擔,心靈輕飄飄地隨歌聲起伏,而沉浸於其中。這首詩寫得並無深意,卻脫俗、空靈、清新,表現了當時的心境情緒。

8. 朱自清的歌聲單個句子賞析5個

《歌聲》描寫的印象風光就是他嚮往的一個理想鄉。到「中西音樂歌舞大會」去聽「三曲清歌」的朱自清,暫時忘掉學校風潮等煩瑣世事,心滿意足地沈湎於幻想世界。他從「歌聲」聯想起「一個暮春的早晨」。同時,音樂變成雨點灑落到詩人的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接著,他的手感覺到「新鮮的微風」,他的腳感覺到「滑膩可愛的甬道」。這一段文章都是訴諸觸覺的。下一段描述,給人的視覺留下深刻的印象,詩人在「花園」看到五彩繽紛的「群花」。朱自清對顏色的感受能力極其豐富,與眾不同。「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是什麼樣的顏色?讀者不發揮詩的想像力,是不能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最後是依靠嗅覺的一段描述。詩人聞到「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還有「清新的蒸氣」。從聽覺開始,依次喚起觸覺、視覺、嗅覺,最後回到聽覺,《歌聲》的結構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
另外,還有三個技巧上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卓越的比喻。把「新鮮的微風」比作「愛人的鼻息」,「把「白礬石的甬道」喻為「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這是直喻。上面已提到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可以說是一種隱喻。這些喻言有力地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第二個特點是擬人法,「花園」里的「群花」做著「清夢」,她們像是「愁著芳春的銷歇」「感著芳春的睏倦」似的。這幾句話使人感到她們「甜軟的光澤」中的生命,並且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親切的印象。第三個特點是精巧的措詞。意思差不多一樣的「像~一樣」「正如~」「~般」「~似的」等詞語,他故意分別使用。「霏霏的」「薄薄的」「蒙蒙的」「涓涓的」等疊詞,故意多用。陳述句里,有時穿插著一些推測句和疑問句。這些修辭上的工夫,把這個小品接近於一篇詩。讀起來,有節奏感,又和諧,又流暢。
《歌聲》: 好詞:神迷心醉 霏霏 滑膩 甜軟 倦怠 浮艷默然好句: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

9. 《歌聲》【朱自清】美文賞析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時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綉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睏倦么?

大約也因那蒙蒙的雨,園里沒了穠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9)朱自清的歌聲賞析擴展閱讀:

《歌聲》作於1921年11月,是朱自清最早時期的散文。雖然是五百多字的小品,但他抒情散文的特點已顯示在這里。

當時,朱自清在上海吳淞中國公學中學部教書。不久,中國公學鬧起風潮,他被學校保守派攆走了。但僅僅幾個月的上海生活,對他來說,很有意義。他在中國公學結識到一直敬愛的葉聖陶,兩人意氣相投,以後來往非常密切。中

國公學還有一位詩人、朱自清的好友劉延陵。他們三人一起商量,並和在北京的俞平伯聯系,籌備創辦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新詩雜志《詩》月刊(1922年1月創刊)。

那時,朱自清是剛剛走上社會的二十三歲青年。他一方面確實感覺到反動派對他們的精神上的重壓,一方面又因為遇到新文學運動上的知己朋友,心裡洋溢著青春的熱情。

10. 《歌聲》朱自清好句賞析(有句子,有賞析!)

《歌聲》描寫的印象風光就是他嚮往的一個理想鄉。到「中西音樂歌舞大會」去聽「三曲清歌」的朱自清,暫時忘掉學校風潮等煩瑣世事,心滿意足地沈湎於幻想世界。他從「歌聲」聯想起「一個暮春的早晨」。同時,音樂變成雨點灑落到詩人的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接著,他的手感覺到「新鮮的微風」,他的腳感覺到「滑膩可愛的甬道」。這一段文章都是訴諸觸覺的。下一段描述,給人的視覺留下深刻的印象,詩人在「花園」看到五彩繽紛的「群花」。朱自清對顏色的感受能力極其豐富,與眾不同。「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是什麼樣的顏色?讀者不發揮詩的想像力,是不能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最後是依靠嗅覺的一段描述。詩人聞到「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還有「清新的蒸氣」。從聽覺開始,依次喚起觸覺、視覺、嗅覺,最後回到聽覺,《歌聲》的結構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
另外,還有三個技巧上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卓越的比喻。把「新鮮的微風」比作「愛人的鼻息」,「把「白礬石的甬道」喻為「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這是直喻。上面已提到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可以說是一種隱喻。這些喻言有力地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第二個特點是擬人法,「花園」里的「群花」做著「清夢」,她們像是「愁著芳春的銷歇」「感著芳春的睏倦」似的。這幾句話使人感到她們「甜軟的光澤」中的生命,並且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親切的印象。第三個特點是精巧的措詞。意思差不多一樣的「像~一樣」「正如~」「~般」「~似的」等詞語,他故意分別使用。「霏霏的」「薄薄的」「蒙蒙的」「涓涓的」等疊詞,故意多用。陳述句里,有時穿插著一些推測句和疑問句。這些修辭上的工夫,把這個小品接近於一篇詩。讀起來,有節奏感,又和諧,又流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