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十五賞析

十五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3 04:12:40

Ⅰ 十五夜望月賞析

十五夜望月賞析:

一、全詩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

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二、分句賞析:

1、第一句:「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

2、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似乎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帶給人以美的聯想。意境悠遠,耐人尋思。「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3、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1)十五賞析擴展閱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Ⅱ 駱駝祥子第十五章賞析

15章:和父親大鬧了一場後的虎妞,和祥子在毛家灣一個大雜院里租房子成了親。婚後,祥子專才明白,虎妞屬並沒有真懷孕。祥子感到受了騙,十分討厭虎妞。虎妞打算把自己的400多元體已錢用完以後,再向父親屈服,承受老頭子的產業。祥子認為這樣做不體面,說什麼也不幹,堅決要出去拉車。虎妞拗不過他,只得同意。
感悟:十五章講述了祥子與虎妞結婚後發現虎妞根本沒有懷孕,讓他的心情跌落谷底,讓我感到了世態炎涼,人心難測,我非常同情祥子的遭遇,為了一個莫須有的孩子和自己不喜歡的惡女人結婚,讓他本來美好的憧憬都破滅了,現實有的時候十分殘酷,結果會讓人心灰意冷,但我們不能放棄自己。

Ⅲ 陶淵明的《飲酒(其十五)》賞析

飲酒二十首之第十五首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版。

宇宙一何悠,人生權少至百。

歲月催相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陶淵明的貧居是什麼樣的?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因為家貧,請不起人,所以灌木叢生,我的宅子荒蕪不堪,時時有飛鳥,但無人行跡。

住著這樣的房子,陶淵明心情如何?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催相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和悠遠的宇宙相比,人的生命少有能過百歲的。歲月最無情,我早已兩鬢斑白。如果活著,不能放下錢財與權力,這樣活著就太可惜了。

住著的房屋年久失修、灌木叢生、人煙少至的房子,陶淵明想到的卻是人生。和宇宙相比,人的生命如此短暫,如果把短暫的生命投入到錢與權的尋求當中,太不值得,也太可惜了。

陶淵明真是達人,他看穿了世人的煩惱;陶淵明又是多情,他又同情世人,為他們感到可惜。人生這么短暫,為何為身外之物煩憂?人生真正的敵人是歲月,要與歲月爭時間,因為歲月會帶走你的健康,活力,會給你帶來疾病與無能為力,所以應趁著還能思考,還能活動,練達自己。

Ⅳ 繁星春水十五至十九的賞析

十五
小孩子!
你可以進我的園
你不要摘我的花一一
看玫瑰的刺兒
刺傷了你的手

Ⅳ 王安石十五賞析古詩文網

十五》
【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詩又名《將母》內
這是一首描寫母愛容的古詩,大意是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
邗溝應該是地名,是聯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

Ⅵ 《十五夜望月》賞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Ⅶ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摘抄及賞析,共六百字

卻說張飛拔劍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奪劍擲地曰:「古人雲:『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今雖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況城池本非吾有;家眷雖被陷,呂布必不謀害,尚可設計救之。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說罷大哭。關、張俱感泣。

且說袁術知呂布襲了徐州,星夜差人至呂布處,許以糧五萬斛、馬五百匹、金銀一萬兩、彩緞一千匹,使夾攻劉備。布喜,令高順領兵五萬襲玄德之後。玄德聞得此信,乘陰雨撤兵,棄盱眙而走,思欲東取廣陵。比及高順軍來,玄德已去。高順與紀靈相見,就索所許之物。靈曰:「公且回軍,容某見主公計之。」高順乃別紀靈回軍,見呂布具述紀靈語。布正在遲疑,忽有袁術書至。書意雲:「高順雖來,而劉備未除;且待捉了劉備,那時方以所許之物相送。」布怒罵袁術失信,欲起兵伐之。陳宮曰:「不可。術據壽春,兵多糧廣,不可輕敵。不如請玄德還屯小沛,使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為先鋒,那時先取袁術,後取袁紹,可縱橫天下矣。」布聽其言,令人齎書迎玄德回。卻說玄德引兵東取廣陵,被袁術劫寨,折兵大半。回來正遇呂布之使,呈上書札,玄德大喜。關、張曰:「呂布乃無義之人,不可信也。」玄德曰:「彼既以好情待我,奈何疑之!」遂來到徐州。布恐玄德疑惑,先令人送還家眷。甘、麋二夫人見玄德,具說呂布令兵把定宅門。禁諸人不得入;又常使侍妾送物,未嘗有缺。玄德謂關、張曰:「我知呂布必不害我家眷也。」乃入城謝呂布。張飛恨呂布,不肯隨往,先奉二嫂往小沛去了。玄德入見呂布拜謝。呂布曰:「我非欲奪城;因令弟張飛在此恃酒殺人,恐有失事,故來守之耳。」玄德曰:「備欲讓兄久矣。」布假意仍讓玄德。玄德力辭,還屯小沛住紥。關、張心中不忿。玄德曰:「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呂布令人送糧米緞匹。自此兩家和好,不在話下。

卻說袁術大宴將士於壽春。人報孫策征廬江太守陸康,得勝而回。術喚策至,策拜於堂下。問勞已畢,便令侍坐飲宴。原來孫策自父喪之後,退居江南,禮賢下士;後因陶謙與策母舅丹陽太守吳景不和,策乃移母並家屬居於曲阿,自己卻投袁術。術甚愛之,常嘆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因使為懷義校尉,引兵攻涇縣大帥祖郎得勝。術見策勇,復使攻陸康,今又得勝而回。

當日筵散,策歸營寨。見術席間相待之禮甚傲,心中郁悶,乃步月於中庭。因思父孫堅如此英雄,我今淪落至此,不覺放聲大哭。忽見一人自外而入,大笑曰:「伯符何故如此?尊父在日,多曾用我。君今有不決之事,何不問我,乃自哭耶!」策視之,乃丹陽故鄣人,姓朱,名治,字君理,孫堅舊從事官也。策收淚而延之坐曰:「策所哭者,恨不能繼父之志耳。」治曰:「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東,假名救吳景,實圖大業,而乃久困於人之下乎?」正商議間,一人忽入曰:「公等所謀,吾已知之。吾手下有精壯百人,暫助伯符一馬之力。」策視其人,乃袁術謀士,汝南細陽人,姓呂,名范,字子衡。策大喜,延坐共議。呂范曰:「只恐袁公路不肯借兵。」策曰:「吾有亡父留下傳國玉璽,以為質當。」范曰:「公路款得此久矣!以此相質,必肯發兵。」三人計議已定。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沖校尉、殄寇將軍,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范、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行至歷陽,見一軍到。當先一人,姿質風流,儀容秀麗,見了孫策,下馬便拜。策視其人,乃廬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原來孫堅討董卓之時,移家舒城,瑜與孫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結為昆仲。策長瑜兩月,瑜以兄事策。瑜叔周尚,為丹陽太守;今往省親,到此與策相遇。策見瑜大喜,訴以衷情。瑜曰:「某願施犬馬之力,共圖大事。」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諧矣!」便令與朱治、呂范等相見。瑜謂策曰:「吾兄欲濟大事,亦知江東有二張乎?」策曰:「何為二張?」瑜曰:「一人乃彭城張昭,字子布;一人乃廣陵張紘,字子綱。二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因避亂隱居於此。吾兄何不聘之?」策喜,即便令人齎禮往聘,俱辭不至。策乃親到其家,與語大悅,力聘之,二人許允。策遂拜張昭為長史,兼撫軍中郎將;張紘為參謀正議校尉:商議攻擊劉繇。

劉繇劉繇 卻說劉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人也,亦是漢室宗親,太尉劉寵之侄,兗州刺史劉岱之弟;舊為揚州刺史,屯於壽春,被袁術趕過江東,故來曲阿。當下聞孫策兵至,急聚眾將商議。部將張英曰:「某領一軍屯於牛渚,縱有百萬之兵,亦不能近。」言未畢,帳下一人高叫曰:「某願為前部先鋒!」眾視之,乃東萊黃縣人太史慈也。慈自解了北海之圍後,便來見劉繇,繇留於帳下。當日聽得孫策來到,願為前部先鋒。繇曰:「你年尚輕,未可為大將,只在吾左右聽命。」太史慈不喜而退。張英領兵至牛渚,積糧十萬於邸閣。孫策引兵到,張英出迎,兩軍會於牛渚灘上。孫策出馬,張英大罵,黃蓋便出與張英戰。不數合,忽然張英軍中大亂,報說寨中有人放火。張英急回軍。孫策引軍前來,乘勢掩殺。張英棄了牛渚,望深山而逃。原來那寨後放火的,乃是兩員健將:一人乃九江壽春人,姓蔣,名欽,字公奕;一人乃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二人皆遭世亂,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為生;久聞孫策為江東豪傑,能招賢納士,故特引其黨三百餘人,前來相投。策大喜,用為軍前校尉。收得牛渚邸閣糧食、軍器,並降卒四千餘人,遂進兵神亭。卻說張英敗回見劉繇,繇怒欲斬之。謀士笮融、薛禮勸免,使屯兵零陵城拒敵。繇自領兵於神亭嶺南下營,孫策於嶺北下營。策問士人曰:「近山有漢光武廟否?」士人曰:「有廟在嶺上。」策曰:「吾夜夢光武召我相見,當往祈之。」長史張昭曰:「不可。嶺南乃劉繇寨,倘有伏兵,奈何?」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懼焉!」遂披掛綽槍上馬,引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等共十三騎,出寨上嶺,到廟焚香。下馬參拜已畢,策向前跪祝曰:「若孫策能於江東立業,復興故父之基,即當重修廟宇,四時祭祀。」祝畢,出廟上馬,回顧眾將曰:「吾欲過嶺,探看劉繇寨柵。」諸將皆以為不可。策不從,遂同上嶺,南望村林。早有伏路小軍飛報劉繇,繇曰:「此必是孫策誘敵之計,不可追之。」太史慈踴躍曰:「此時不捉孫策,更待何時!」遂不候劉繇將令,竟自披掛上馬,綽槍出營,大叫曰:「有膽氣者,都跟我來!」諸將不動。惟有一小將曰:「太史慈真猛將也!吾可助之!」拍馬同行。眾將皆笑。

卻說孫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馬。正行過嶺,只聽得嶺上叫:「孫策休走!」策回頭視之,見兩匹馬飛下嶺來。策將十三騎一齊擺開。策橫槍立馬於嶺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個是孫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東萊太史慈也,特來捉孫策!」策笑曰:「只我便是。你兩個一齊來並我一個,我不懼你!我若怕你,非孫伯符也!」慈曰:「你便眾人都來,我亦不怕!」縱馬橫槍,直取孫策。策挺槍來迎。兩馬相交,戰五十合,不分勝負。程普等暗暗稱奇。慈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乃佯輸詐敗,引孫策趕來。慈卻不由舊路上嶺,竟轉過山背後。策趕到,大喝曰:「走的不算好漢!」慈心中自忖:「這廝有十二從人,我只一個,便活捉了他,也吃眾人奪去。再引一程,教這廝沒尋處,方好下手。」於是且戰且走。策那裡肯舍,一直趕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忽然喊聲後起,乃劉繇接應軍到來,約有千餘。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騎亦沖到。策與慈方才放手。慈於軍中討了一匹馬,取了槍,上馬復來。孫策的馬卻是程普收得,策亦取槍上馬。劉繇一千餘軍,和程普等十二騎混戰,逶迤殺到神亭嶺下。喊聲起處,周瑜領軍來到。劉繇自引大軍殺下嶺來。時近黃昏,風雨暴至,兩下各自收軍。次日,孫策引軍到劉繇營前,劉繇引軍出迎。兩陣圓處,孫策把槍挑太史慈的小戟於陣前,令軍士大叫曰:「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亦將孫策兜鍪挑於陣前,也令軍士大叫曰:「孫策頭已在此!」兩軍吶喊,這邊誇勝,那邊道強。太史慈出馬,要與孫策決個勝負,策遂欲出。程普曰:「不須主公勞力,某自擒之。」程普出到陣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敵手,只教孫策出馬來!」程普大怒,挺槍直取太史慈。兩馬相交,戰到三十合,劉繇急鳴金收軍。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賊將,何故收軍?」劉繇曰:「人報周瑜領軍襲取曲阿,有廬江松滋人陳武,字子烈,接應周瑜入去。吾家基業已失,不可久留。速往秣陵,會薛禮、笮融軍馬,急來接應。」太史慈跟著劉繇退軍,孫策不趕,收住人馬。長史張昭曰:「彼軍被周瑜襲取曲阿,無戀戰之心,今夜正好劫營。」孫策然之。當夜分軍五路,長驅大進。劉繇軍兵大敗,眾皆四紛五落。太史慈獨力難當,引十數騎連夜投涇縣去了。

孫策孫策卻說孫策又得陳武為輔,其人身長七尺,面黃睛赤,形容古怪。策甚敬愛之,拜為校尉,使作先鋒,攻薛札。武引十數騎突入陣去,斬首級五十餘顆。薛禮閉門不敢出。策正攻城,忽有人報劉繇會合笮融去取牛渚。孫策大怒,自提大軍竟奔牛渚。劉繇,笮融二人出馬迎敵。孫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劉繇背後一人挺槍出馬,乃部將於糜也,與策戰不三合,被策生擒過去,撥馬回陣。繇將樊能,見捉了於糜。挺槍來趕。那槍剛搠到策後心,策陣上軍士大叫:「背後有人暗算!」策回頭,忽見樊能馬到,乃大喝一聲,聲如巨雷。樊能驚駭,倒翻身撞下馬來,破頭而死。策到門旗下,將於糜丟下,已被挾死。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當日劉繇兵大敗,人馬大半降策。策斬首級萬余。劉繇與笮融走豫章投劉表去了。孫策還兵復攻秣陵,親到城壕邊,招諭薛禮投降。城上暗放一冷箭,正中孫策左腿,翻身落馬,眾將急救起,還營拔箭,以金瘡葯傅之。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軍中舉哀。拔寨齊起。薛禮聽知孫策已死,連夜起城內之軍,與驍將張英、陳橫殺出城來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孫策當先出馬,高聲大叫曰:「孫郎在此!」眾軍皆驚,盡棄槍刃,拜於地下。策令休殺一人。張英撥馬回走,被陳武一槍刺死。陳橫被蔣欽一箭射死。薛禮死於亂軍中。策入秣陵,安輯居民;移兵至涇縣來捉太史慈。

卻說太史慈招得精壯二千餘人,並所部兵,正要來與劉繇報仇。孫策與周瑜商議活捉太史慈之計。瑜令三面攻縣,只留東門放走;離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軍,太史慈到那裡,人困馬乏,必然被擒。原來太史慈所招軍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諳紀律。涇縣城頭,苦不甚高。當夜孫策命陳武短衣持刀,首先爬上城放火。太史慈見城上火起,上馬投東門走,背後孫策引軍趕來。太史慈正走,後軍趕至三十里,卻不趕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馬乏,蘆葦之中,喊聲忽起。慈急待走,兩下里絆馬索齊來,將馬絆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策知解到太史慈,親自出營喝散士卒,自釋其縛,將自己錦袍衣之,請入寨中,謂曰:「我知子義真丈夫也。劉繇蠢輩,不能用為大將,以致此敗。」慈見策待之甚厚,遂請降。

策執慈手笑曰:「神亭相戰之時,若公獲我,還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策大笑,請入帳,邀之上坐,設宴款待。慈曰:「劉君新破,士卒離心。某欲自往收拾余眾,以助明公。不識能相信否?」策起謝曰:「此誠策所願也。今與公約:明日日中,望公來還。」慈應諾而去。諸將曰:「太史慈此去必不來矣。」策曰:「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眾皆未信。次日,立竿於營門以候日影。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孫策大喜。眾皆服策之知人。於是孫策聚數萬之眾,下江東,安民恤眾,投者無數。江東之民,皆呼策為「孫郎」。但聞孫郎兵至,皆喪膽而走。及策軍到,並不許一人擄掠,雞犬不驚,人民皆悅,齎牛酒到寨勞軍。策以金帛答之,歡聲遍野。其劉繇舊軍,願從軍者聽從,不願為軍者給賞歸農。江南之民,無不仰頌。由是兵勢大盛。策乃迎母叔諸弟俱歸曲阿,使弟孫權與周泰守宣城。策領兵南取吳郡。

時有嚴白虎,自稱東吳德王,據吳郡,遣部將守住烏程、嘉興。當日白虎聞策兵至,令弟嚴輿出兵,會於楓橋。輿橫刀立馬於橋上。有人報入中軍,策便欲出。張紘諫曰:「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易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策謝曰:「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隨遣韓當出馬。比及韓當到橋上時,蔣欽、陳武早駕小舟從河岸邊殺過橋里。亂箭射倒岸上軍,二人飛身上岸砍殺。嚴輿退走。韓當引軍直殺到閶門下,賊退入城裡去了。

策分兵水陸並進,圍住吳城。一困三日,無人出戰。策引眾軍到閶門外招諭。城上一員裨將,左手托定護梁,右手指著城下大罵。太史慈就馬上拈弓取箭,顧軍將曰:「看我射中這廝左手!」說聲未絕,弓弦響處,果然射個正中,把那將的左手射透,反牢釘在護樑上。城上城下人見者,無不喝采。眾人救了這人下城。白虎大驚曰:「彼軍有如此人,安能敵乎!」遂商量求和。次日,使嚴輿出城,來見孫策。策請輿入帳飲酒。酒酣,問輿曰:「令兄意欲如何?」輿曰:「欲與將軍平分江東。」策大怒曰:「鼠輩安敢與吾相等!」命斬嚴輿。輿撥劍起身,策飛劍砍之,應手而倒,割下首級,令人送入城中。白虎料敵不過,棄城而走。策進兵追襲,黃蓋攻取嘉興,太史慈攻取烏程,數州皆平。白虎奔餘杭,於路劫掠,被土人凌操領鄉人殺敗,望會稽而走。凌操父子二人來接孫策,策使為從征校尉,遂同引兵渡江。嚴白虎聚寇,分布於西津渡口。程普與戰,復大敗之,連夜趕到會稽。會稽太守王朗,欲引兵救白虎。忽一人出曰:「不可。孫策用仁義之師,白虎乃暴虐之眾,還宜擒白虎以獻孫策。」朗視之,乃會稽餘姚人,姓虞,名翻,字仲翔,現為郡吏。朗怒叱之,翻長嘆而出。朗遂引兵會合白虎,同陳兵於山陰之野。兩陣對圓,孫策出馬,謂王朗曰:「吾興仁義之兵,來安浙江,汝何故助賊?」朗罵曰:「汝貪心不足!既得吳郡,而又強並吾界!今日特與嚴氏雪仇!」孫策大怒,正待交戰,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昕,殺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昕交鋒。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忽王朗陣後先亂,一彪軍從背後抄來。朗大驚,急回馬來迎:原來是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前後夾攻,王朗寡不敵眾,與白虎、周昕殺條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橋,堅閉城門。孫策大軍乘勢趕到城下。分布眾軍,四門攻打。

王朗在城中見孫策攻城甚急,欲再出兵決一死戰。嚴白虎曰:「孫策兵勢甚大,足下只宜深溝高壘,堅壁勿出。不消一月,彼軍糧盡。自然退走。那時乘虛掩之,可不戰而破也。」朗依其議,乃固守會稽城而不出。孫策一連攻了數日,不能成功,乃與眾將計議。孫靜曰:「王朗負固守城,難可卒拔。會稽錢糧,大半屯於查瀆;其地離此數十里,莫若以兵先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策大喜曰:「叔父妙用,足破賊人矣!」即下令於各門燃火,虛張旗號,設為疑兵,連夜撤圍南去。周瑜進曰:「主公大兵一起,王朗必然出城來趕,可用奇兵勝之。」策曰:「吾今准備下了,取城只在今夜。」遂令軍馬起行。卻說王朗聞報孫策軍馬退去,自引眾人來敵樓上觀望;見城下煙火並起,旌旗不雜,心下遲疑。周昕曰:「孫策走矣,特設此計以疑我耳。可出兵襲之。」嚴白虎曰:「孫策此去,莫非要去查瀆?我令部兵與周將軍追之。」朗曰:「查瀆是我屯糧之所,正須提防。汝引兵先行,吾隨後接應。」白虎與周昕領五千兵出城追趕。將近初更,離城二十餘里,忽密林里一聲鼓響,火把齊明。白虎大驚,便勒馬回走,一將當先攔住,火光中視之,乃孫策也。周昕舞刀來迎,被策一槍刺死。余眾皆降。白虎殺條血路,望餘杭而走。王朗聽知前軍已敗,不敢入城,引部下奔逃海隅去了。孫策復回大軍,乘勢取了城池,安定人民。不隔一日,只見一人將著嚴白虎首級來孫策軍前投獻。策視其人,身長八尺,面方口闊。問其姓名,乃會稽餘姚人,姓董,名襲,字元代。策喜,命為別部司馬。自是東路皆平,令叔孫靜守之,令朱治為吳郡太守,收軍回江東。卻說孫權與周泰守宣城,忽山賊竊發,四面殺至。時值更深,不及抵敵,泰抱權上馬。數十賊眾,用刀來砍。泰赤體步行,提刀殺賊,砍殺十餘人。隨後一賊躍馬挺槍直取周泰,被泰扯住槍,拖下馬來,奪了槍馬,殺條血路。救出孫權。余賊遠遁。周泰身被十二槍,金瘡發脹,命在須臾。策聞之大驚。帳下董襲曰:「某曾與海寇相持,身遭數槍,得會稽一個賢郡吏虞翻薦一醫者,半月而愈。」策曰:「虞翻莫非虞仲翔乎?」襲曰:「然。」策曰:「此賢士也。我當用之。」乃令張昭與董襲同往聘請虞翻。翻至,策優禮相待,拜為功曹,因言及求醫之意。翻曰:「此人乃沛國譙郡人,姓華,名佗,字元化。真當世之神醫也。當引之來見。」不一日引至。策見其人,童顏鶴發,飄然有出世之姿。乃待為上賓,請視周泰瘡。佗曰:「此易事耳。」投之以葯,一月而愈。策大喜,厚謝華佗。遂進兵殺除山賊。江南皆平。孫策分撥將士,守把各處隘口,一面寫表申奏朝廷;一面結交曹操,一面使人致書與袁術取玉璽。卻說袁術暗有稱帝之心,乃回書推託不還;急聚長史楊大將,都督張勛、紀靈、橋蕤,上將雷薄、陳蘭三十餘人商議,曰:「孫策借我軍馬起事,今日盡得江東地面;乃不思根本,而反來索璽,殊為無禮。當以何策圖之?」長史楊大將曰:「孫策據長江之險,兵精糧廣,未可圖也。今當先伐劉備,以報前日無故相攻之恨,然後圖取孫策未遲。某獻一計,使備即日就擒。」正是:不去江東圖虎豹,卻來徐郡斗蛟龍。

不知其計若何,且聽下文分解。[1]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 賞析
在三國演義中,蜀魏兩家是當然的主角,而東吳的地位就有些尷尬了,雖然不能說不重要,但是比起蜀魏兩家,就是一個大配角,尤其是在群雄割據的前期,幾乎沒什麼戲份。

不過,這也是當時的形勢,中國在爭霸上一直有個說法,就是逐鹿中原,雖然這中原更多的是政權的代名詞,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是地理名詞,也就是說,在爭霸的舞台上,北方是主角,南方是配角。而北方和南方的關系,南征北伐等等,已經有太多人說過了,(雖然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並非是南弱北強),但是在當時,中原的地位遠非南方可比,所以東吳雖作為三國之一,但是在他的開國歷程上,受到的關注最小。

受到的關注小往往也意味著難度不大,而真實的情況也是如此,孫策入主江東,就如虎入羊群,幾乎手到擒來,而假如孫策在北方與曹操袁紹劉備呂布群虎爭奪中原,則便沒那麼輕松容易了。而江東的得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得益於當時中原爭霸處於最激烈的時刻。

當時中原群雄爭霸,袁紹曹操等人離的太遠,又一直在征戰之中,無暇顧及江東,等到曹操統一北方,江東已經被孫家經營多年了。而當時唯一離的近的中原大諸侯是袁術,(另一靠的近的便是劉表,只是劉表此時正介入張綉和曹操的對峙,何況要進入江東,還要過袁術一關)但是他的主戰場也是在中原;但是,江東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他的勢力的繼承者,畢竟孫家孫堅孫策都曾依附於他,而孫策得以統一江東的那幾千兵馬也是他給的,而袁術敗後,其餘眾大都歸附於孫策門下。

所以說,孫策選擇的江東,實在是選擇了群雄的盲點,而且此時江東也不是鐵板一塊,當時為各路小的勢力所分裂。這里隨便說說江東的范圍,江東一稱由來已久,項羽在烏江自刎時有一句話就是稱無顏見江東父老,之後江東父老就成了故鄉百姓的代名詞。但是在項羽時期,他說的江東就是指他的故鄉現在江蘇一帶,而三國時期所說的江東也就是目前的江浙一帶,在當時屬於揚州。此地民風剽悍,早在春秋時期便有吳越兩強國,後來漢末項羽也是以江東子弟兵為根基滅了秦朝,其江東民風戰力極強,地方豪強,一般的流匪盜賊,割據流竄勢力眾多,外加山越,幾乎沒有人可以全部控制江東,而其主要幾個大的勢力就是劉繇,嚴白虎,王朗。劉繇是朝廷所封的揚州刺史,因為此時揚州北部被袁術占據,劉繇只好跑到了曲阿,依靠張英樊能抵禦袁術,這樣的揚州刺史自然不能完全控制江東,當時的嚴白虎便是江東的本土勢力,而王朗則和劉繇一樣,也是朝廷委派的,當時任會稽太守。

而孫策入主江東,也不是無的放失,孫家本來就是江東的一方豪強,孫堅少時便是以討伐會稽的許昌立功得朝廷重用,日後北上,依附於袁術爭霸中原,所以說演義中孫策稱江東為故土,說孫家在江東三世,這便是孫堅在江東早就打下了基礎。而孫策年長後雖然歸附於袁術之下,但是在送母回鄉其間也傾心結交江淮的各路豪傑。當他征伐江東時,隊伍日益壯大,便是得益於他招募的江東本土豪強,這些人大都擁有自己的部曲,如東吳日後的大將周瑜,與孫策會合便帶有一支隊伍,而且孫策也同時結交接納如張昭等在江東有影響力的家族勢力,所以當他正式與劉繇作戰時,其隊伍已經急劇壯大,遠不是向袁術借的那幾千兵馬了,而當他擊敗劉繇後,又有更多原本觀望的小勢力加入,如董襲等人,此時嚴白虎和王朗,則是不足為患了。

但是正如我們所言,三國時期的群雄爭霸往往也就是家族勢力的抗衡,孫策入主江東,最大的本力還是在於他自身的家族力量,參與征伐江東的除孫策外,是孫策的母舅吳景,還有從兄孫賁,再加上孫策到江東後請出的叔父孫靜,正因為有這些家族人員的協助,孫策才能脫離袁術之下,掌控江東。

三國史上除了劉備離曹操外,就屬孫策離袁術這段影響最大了,袁術並非糊塗之人,他從孫堅那時起便用孫家為從屬,要用其力,又不可放縱其自主,孫家自孫堅死後,便隨袁術,而孫策年長後來袁術處也未嘗不是想要回孫家這些子弟兵,但是袁術對孫策則是利用而不放縱,直到打江東才給了機會,(關於孫策送玉璽而得到袁術幫助,頗多人並不認同,我到是認為袁術當時北上南下屢屢受挫,北上不敵曹操,幾番戰敗徐州又被劉備呂布得到,荊州被劉表壓制,揚州也被劉繇所阻,所以才想讓孫策試試。)而孫策一得到機會,便立刻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借袁術稱帝的機會獨立,成就東吳日後一業。所以說袁術放孫郎實在是對日後三國的影響甚大的一件大事。

孫策得到江東,但是和中原諸雄比起來,江東的小霸王實力還相差甚遠,他目前還名義上依附袁術之下,需要找機會另找盟友,袁術在他看來,已經是昨日黃花,滅亡是遲早的事,西邊荊州劉表也是死仇。而且江東幾個大勢力雖然平息,但是江東民風剽悍,還是有許多不服孫策的小股勢力作亂,還有各路盜賊和山越,都需要平定,此外孫策一路招降納叛,有許多小勢力加入,這些勢力的平衡都需要時間來整理,江東,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真正的登上中原爭霸的主戰場,只是,孫策沒想到的是,那一天對於他來說,永遠不會到來了。[

Ⅷ 紅樓夢第十五回賞析

《紅樓夢》第十五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秦鯨卿得趣饅頭庵解讀:

這個片段刻畫了王熙鳳狡猾奸詐、玩弄權術、嗜財如命的性格特點。王熙鳳聽了原委後,覺得有利可圖,心裡癢癢的,但外表卻裝作心不在焉:「我也不等銀子使,也不做這樣的事。」可老尼失望後的一嘆一語,激起了王熙鳳的興頭。她立即撕下偽裝,一口應承,公然索賄三千兩銀子。

當老尼喜出望外時,王熙鳳頓感過於露骨,又馬上掩飾。可見她的狡猾奸詐和權術機變。為了一飽私慾,她勾結官府,倚仗權勢,一紙書信送到長安府衙,要替張財主出氣。結果,事沒辦成,反逼得金哥和守備之子雙雙自盡,王熙鳳白白得了三千兩銀子。

(8)十五賞析擴展閱讀

我們讀到了紅樓夢第十五回,這一回一開始講的是賈寶玉與北靜王水溶的初次見面,作者寫的很詳細,包括北靜王看賈寶玉脖子上掛的那塊寶玉的情節,讓人感覺似乎都是有一些伏筆。

北靜王是很多人認為在八十回之後會有很多戲份的一個角色,但唯一一點就是伏筆很少,也很難去猜想,因為他似乎人物關系太獨立,而讓人無法去書中的這些人物進行相互的關聯,因此也就難猜測其後文的故事情節。

接著這回繼續寫了賈寶玉與王熙鳳還有秦鍾一路送葬的情景,半路到了一個村子,有一個很奇怪的故事穿插,就是一個叫二丫頭的人物出現,寶玉自然對她是很在意,在這里有點疑問,就是秦鍾有輕薄二丫頭的言辭,被寶玉給罵了回去。

這是少見的寶玉發火的情節,這一段二丫頭紡車的畫面是和第五回巧姐判詞的描述有一點相似,就是這個紡車,因此有人猜想,這是一個關於巧姐在賈府敗落之後,生活情景的一個對照。

後面寶玉他們繼續前行,前往鐵檻寺,晚上住在了饅頭庵,饅頭庵的小尼姑智能兒與秦鍾有染,在這里很多的讀者說,秦鍾在姐姐葬禮期間,行為有些冷淡,道出了秦鍾本人的一些人格缺陷,秦鍾在親情感上過於冷漠,很難猜想作者的意圖,我之前曾提出,可以嘗試的把寶玉與男人間的情感與他和女人間的情感進行對比,因為紅樓夢就是大旨談情,因此可以通過這些分析寶玉的情感。

在饅頭庵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王熙鳳斂財一事,這是曹雪芹第一次正面寫王熙鳳的斂財內容,王熙鳳在這次的斂財行為中,最終間接的加害了張財主家的女兒金哥和守備之子,兩人因為被拆散而雙雙殉情,張財主人財兩空,王熙鳳從中獲得三千兩銀子的好處費。

Ⅸ 《十五》的原文詩人及賞析

《十五》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曹丕,其原文如下:
登山而遠望,溪谷多所有回。楩柟千餘尺答,眾草之盛茂。華葉耀人目,五色難可紀。雉雊山雞鳴,虎嘯谷風起。號羆當我道,狂顧動牙齒。其詩為曹丕游獵遇虎而作。 《十五》 作者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這是一首描寫母愛的古詩,大意是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

Ⅹ 西遊記15回好句賞析

《西遊記》15回好句賞析
……那老兒復袖中取出一條鞭兒來,卻是皮丁兒寸札的香藤柄子,虎筋絲穿結的梢兒,在路旁拱手奉上道:「聖僧,我還有一條挽手兒,一發送了你罷。」那三藏在馬上接了道:「多承布施!多承布施!」正打問訊,卻早不見了那老兒,及回看那裡社祠,是一片光地。只聽得半空中有人言語道:「聖僧,多簡慢你。我是落伽山山神土地,蒙菩薩差送鞍轡與汝等的。汝等可努力西行,卻莫一時怠慢。」慌得個三藏滾鞍下馬,望空禮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識尊神尊面,望乞恕罪。煩轉達菩薩,深蒙恩佑。」你看他只管朝天磕頭,也不計其數,路旁邊活活的笑倒個孫大聖,孜孜的喜壞個美猴王,上前來扯住唐僧道:「師父,你起來罷,他已去得遠了,聽不見你禱祝,

……行者道:「你那裡知道,像他這個藏頭露尾的,本該打他一頓,只為看菩薩面上,饒他打盡彀(gòu)了,他還敢受我老孫之拜?老孫自小兒做好漢,不曉得拜人,就是見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個喏(rě)便罷了。」三藏道:「不當人子!莫說這空頭話!快起來,莫誤了走路。」那師父才起來收拾投西而去。
附錄:
《西遊記》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途徑蛇盤山,馬匹被鷹愁澗中之龍吞食。觀音召出惡龍,將其變為白馬賜給唐僧當坐騎。
「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中,白龍與孫悟空三人一樣,被伯樂似的觀音收服以助唐僧西行。這正是對應了如來囑咐觀音的話:「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可見,白龍馬和孫悟空等人一樣,在取經隊伍中,是唐僧的得力助手,從其在寶象國叫唐僧「師父」,叫悟空和八戒「師兄」的稱呼上,他也可以說是唐僧的徒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