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冷月鍾笛賞析

冷月鍾笛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3 01:34:21

1. 朱自清《綠》賞析

1:因為作者已經完全沉浸於瀑布的美麗情境之中,呈現出一種忘乎所以的狀態.就好似心中無刀勝有刀.
2:加點的詞用的很恰當,閃閃突顯出梅雨潭的水之特色,至於揪,攀二字則體現出作者期盼快點見到梅雨潭的急切之情.
3: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個人喜歡這句,沒別的自己本就喜歡荷葉,你可以想像一張如網般的荷葉鋪在水面上是怎樣的情景.其實就是突出一個字--綠!
4:作者寫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的"淡",杭州虎跑寺"綠壁"的"濃",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全都是為了突顯梅雨潭的"綠",恰如其分的綠.
5:女兒綠這個名字很合適,女兒二字突出梅雨潭如少女般可愛,輕盈.
綠字則突出梅雨潭的鮮潤.今人沉醉.
讀後感:
讀《綠》有感

    當我讀完《綠》的時候,我被被深深地陶醉了,在這綠的仙境中我彷彿真的感受到那麼明亮、深密、醉人的綠。
    從文字間,我輕輕地撫摸,細細地品味,用心地感受。我彷彿飛越了時空,與朱自清爺爺並肩站在梅雨潭邊。當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時,我會不禁吟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雖然梅雨瀑布沒有詩中的壯觀,沒有詩中的高聳入雲,沒有詩中的……卻有著獨有的晶瑩多芒,獨具風韻,讓我不禁感慨萬千。放眼望去,梅雨潭猶如鏡般明澈,有節奏地搖盪,在深綠地伴襯下,散發著魅力,或像深色的翡翠、或像水嫩的豆腐,或像帶露的碧葉,真怕無意間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離和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爺爺的注意;若不是它神奇的魅力,怎能使朱自清爺爺為它贊誦;若不是它晶瑩多芒的瀑布,怎能讓朱自清爺爺為它驚詫。它沒有長江一泄千里,它沒有兵馬俑般世界聞名,它也沒有長城壯觀宏偉,它只有那種清新脫俗的綠,清澈如境的明,頗似豆腐的嫩,那種獨有的魅力。
    繪畫的美,動態的美,音樂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爺爺的筆下。他寫出了對梅雨潭喜愛,對溫州的贊美,對大自然熱愛。在筆墨的渲染下,我也被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顛倒,如痴如醉,讓我愈來愈佩服這鬼斧神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
    懷著遐想、懷著感慨、懷著憧憬,合上書本,激動之心久久不能平息,梅雨潭的那抹綠總是在眼前浮動。
類似的《春之懷古》林清玄《冷月鍾笛》

2. 林清玄的紅心番薯賞析

紅心番薯——林清玄

幼年時,一次我和內地的小孩子吵架,他們罵:「番薯呀!番薯!」我們就回罵:「老芋呀!老芋!」對這兩個名詞我是疑惑的,回家詢問了父親。

他打開一張老舊的地圖,指著台灣說:「台灣的樣子真是像極了紅心的番薯,你們是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著內地說:「那,這大陸的形狀就是一個大芋頭了,所以內地人是芋仔的子弟?」

父親大笑起來,撫著我的頭說:「憨囝仔,我們也是內地來的,只是來得比較早而已。」然後他用筆從我們遙遠的北方故鄉有力地畫下來,牽連到所居的台灣南部。

我第一次認識到,芋頭與番薯原來是極其相似的植物,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判然有別的;也第一次知道,原來在東北會落雪的故鄉,也遍生著紅心的番薯!

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來有一位賣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長得很細小,卻總像記錄著什麼心底的珍藏。

有時我向老人買一個番薯,散步回來時一邊吃著,那蜜一樣的滋味進了腹中,卻有一點酸苦,因為老人的臉總使我想起在烽煙奔走過的風霜。老人是離亂中倖存的老兵,家鄉在山東偏遠的小縣份。

有一回我們為了地瓜問題爭辯起來,老人堅持台灣的紅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鄉的紅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灣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鄉的甜?俺家鄉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

老人說話的神情好像當時他已回到家鄉,站在地瓜田裡。看著他的神情,我乃真正知道,番薯雖然卑微,它卻連結著鄉愁的土地,永遠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父親種的番薯收成後送了一大袋給我,放了許久,我突然想起巷口賣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沒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賣牛肉麵了。

我無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丟在地上,一個番薯從袋口跳出來,破了,露出其中的鮮紅血肉。這些無知的番薯,為何經過三十年,心還是紅的!不肯改一點顏色?

老人和父親生長在不同背景的同一個年代,他們在顛沛流離的大時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紅心番薯才能記錄他們心裡的顏色;

那顏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經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擁抱、互相溫暖,他們之所以能卑微地活過人世的烽火,是因為在心底的深處有著故鄉的驕傲。

我十歲時,父親首次帶我到都市來,行經一片工地,父親在堆置的磚塊縫中,一眼就辨認出幾片番薯葉子。

我們循著葉子的莖絡,終於找到一株幾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親說:「你看看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長出來。

」如今我細想起來,那一株被埋在建築工地的番薯,是有著逃難的身世,由於它的腳在泥土上,苦難也無法掩埋它。

比起我種在高樓陽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著另外的命運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們遠離了百年的戰亂,住在看起來隱密而安全的大樓里,卻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星空夜靜,我站在陽台上仔細端凝盆中的紅心番薯,發現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細瘦的葉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葉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著。

那時,我幾乎聽到了一個有泥土的大時代,上一代人的狂歌與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靜夜的敏感才能聽見。

賞析:

離開大陸、身居台灣的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 不改鄉音,符合人物的語言習慣;表明他思念家鄉、以故鄉為傲的感情。

因為只有經歷過顛沛流離的磨難,心中故鄉的印記才更深,對故鄉的依戀才更濃。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老人雖然與番薯一樣卑微,但卻深戀著故鄉,在深深的思念中永遠懷著重返故鄉的不滅的渴望。

歷經風雨,不改紅心;卑微,渺小,謹小慎微地生活著;互相擁抱、互相溫暖;心懷故鄉,以故鄉為驕傲;生存能力強,只要有土壤就能生存。

本文,林清玄以父親給我送來新收成的紅心番薯寫起,又回憶了自己的童年:一次,和內地的孩子爭吵,他們罵「番薯呀!番薯呀!」,「我們」罵「老芋呀!老芋呀!」。

這兩個詞,是「我」自以為,台灣和大陸的形狀像是番薯和老芋,便認為「我們」是番薯的子弟,而內地人是老芋的子弟,但父親告訴「我」,「我們也是內地來的,只是來得比較早而已.」

讀到這里,我才明白,文中「紅心番薯」指的是台灣,是有著中華心、華夏情的寶島台灣和台灣同胞.

父親在南洋打過仗,番薯成了家鄉的符號,成了心靈的寄託,呼喚他平安回家.戰爭的經歷,使父親常常以「紅心番薯是戰時唯一的食物」來教育「我」懂得吃苦,培養憂患意識.林清玄還回憶了一位山東來的賣糖番薯的老人.

他堅持稱「番薯」為「地瓜」,堅持認為台灣的地瓜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家鄉的.父親和老人一樣,雖然卑微,但有著一顆永恆不變的赤子之心 ,「只有那破了皮的紅心番薯才能記錄他們心裡的顏色」.

在這里「紅心番薯」也是離鄉遊子思鄉情結的表現,「番薯雖然卑微,它卻連結著鄉愁的土地,永遠在鄉思的天地吐露新芽」!在自然界中,番薯是一種有著堅強毅力、頑強生命力的植物.

從干瘠的石頭地到河岸邊肥沃的沙埔,從堆滿磚塊沙石的工地到陽台上的花盆裡,番薯都能夠堅強地、不經由任何肥料與農葯而向四方生長,並結出豐碩的果實.

歷經風雨,不改紅心,這就是紅心番薯的情結吧.

單句賞析:

這原來是個形式的時代,不是內容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廣告的時代,也是包裝的時代;這是偽善的時代,也是失去信用的時代。

光明與黑暗的時間交纏,希望的春天與絕望的冬天同時存在。生在這個時代的人要像螃蟹一樣,看起來是在來了,其實向遠方走去。

(2)冷月鍾笛賞析擴展閱讀:

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2019年1月),中國台灣省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

1953年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

他是台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寫作之路

對林清玄來說,走上寫作之路,其實並非最初的願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當畫家,甚至還跟著林崇漢畫了一陣子。

不過,走上寫作的路,倒一絲也不後悔,寫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所思、所感。

所以,林清玄自覺會一直寫下去,或許依然在文學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許就著手去寫一些比較大部頭的有關人性,有關歷史,有關哲理的書,或許改變途徑去寫小說。

不管未來會寫什麼,寫作總是一條不能斬斷的路,林清玄會一步步往下走去。

林清玄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台灣兒童繪畫賽優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遊記》。

1972年,考取世界新專電影技術科,在學時非常活躍,開始認真寫稿,而繪事則暫時拋開了。在世新的時候,創辦過《電影學報》,擔任《奔流雜志》編輯,在《新聞人》周報任總主筆。

這段時候,在文壇漸露頭角,開始受到了矚目。

寫報導

這些年,林清玄寫報導寫得多,寫散文反倒寫得少了,不過,他並不覺得可惜,雖然他自己也了解,報導到底只是報導,不會成為文學的重鎮,甚且有一天它會式微。

不過,林清玄自覺還年輕,這段時日,就利用報導來磨練自己的事,創作的事,稍候也不遲。

林清玄也自認,還未到定下一個風格,一個走向的時候,他還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樣的路,去寫多樣的文章。

而且他還會去角逐其他以篇對篇,或是一堆對一堆的獎目。因為,他一直是永恆的新人,一個新人永遠都需要去競逐,永遠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創作

林清玄的散文創作大體上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壇的七八年間,散文集有《蓮花開落》《冷月鍾笛》等;

第2個階段是他從1980年結集《溫一壺月光下酒》起,相繼出版了《白雪少年》《鴛鴦香爐》《迷路的雲》《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

80年代後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寫作最辛苦和最多產量的第3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學界內外。林清玄也是大陸讀者廣為熟知和愛戴的暢銷書作家。

應廣大讀者要求,又以真誠之心,感性之筆,將多年來感悟的智慧精華,結晶於《玄想》、《清歡》、《林泉》三冊書中。首次公開這些年來的寫作心得,使人格外珍惜和感動。

主要作品

林清玄在大陸出版了《在雲上》《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馬尾》《林寺》等,飽含著他對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2012年,菩提十書重新出版:《境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等。

2014年禪意散文精選(全四冊):《不爭,是一種慈悲》《不辯,是一種智慧》《不聞,是一種清凈》《不看,是一種自在》。

3. 幫忙找一篇美文(最好是散文) 然後在文章後面評上賞析。

鑒賞《可以預約的雪》
東部的朋友來約我到陽明山往金山的陽金公路看秋天的芒花,說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東部山谷的野百合與秋季陽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如今,東部山谷的野百合,因為山地的開發與環境的破壞已經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灣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預約的美景。他說:"就像住在北國的人預約雪景一樣,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預約的雪呀!"我答應了朋友的邀約,想到兩年前我們也曾經在涼風初起的秋天,與一些朋友到陽明山看芒花。經過了兩年,芒花有如預約,又與我們來人間會面,可是同看芒花的人,因為因緣的變遷離散,早就面目全非了。一個朋友遠離鄉土,去到下雪的國度安居。一個朋友患了幻聽,經常在耳邊聽到幼年的駝鈴。一個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門關來回走了三趟。約我看芒花的朋友結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過單身漢無拘無束的生活。
我呢!最慈愛的媽媽病故,經歷了離婚再婚,又在45歲有了第二個孩子。才短短的兩年,如果我們轉頭一看,回顧四周,兩年是足以讓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轉的時間了,即使過著最平凡安穩生活的人,也不可能兩年裡都沒有因緣的離散呀!即使是最無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兩年裡沒有哭笑和波濤呀!在我們的生命里,到底變是正常的,或者不變是正常的?那圍繞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個剎那都在變化的,即使看起來不動的青山,也是隨著季節在流變的。我們在心靈深處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變,可是在生活中又習慣於安逸不變,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我們誰不是在少年時代就渴望這樣的人生:愛情圓滿,維持恆久。事業成功,平步青雲。父母康健,天倫永在。
妻賢子孝,家庭和樂。兄弟朋友,義薄雲天……這是對於生命"常"的嚮往,但是在歲月的拖磨,我們逐漸地看見隱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閃爍不定的"變"的眼睛。我們彷彿縱身於大浪,雖然緊緊抱住生命的浮木,卻一點也沒有能力抵擋巨浪,隨風波浮沉,也才逐漸了解到因緣的不可思議,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預約的。我們可以預約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開,但我們怎能預約菅芒花開時,我們的人生有什麼變化呢?我們也許可以預約得更遠,例如來生的會面,但我們如何確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約的精魂呢?在我們的生命旅途,都曾有過開同學會的經驗,也曾有過與十年二十年不見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經驗,當我們在兩相凝望之時常會大為震驚,那是因為變化之大往往超過我們的預期。
我每次在開同學會或與舊友重逢之後,心總會陷入一種可畏懼的茫然,我畏懼於生之流變巨大,也茫然於人之渺小無奈。思緒隨著茫然跌落,想著: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沒有考驗,情愛沒有風波,生活沒有苦難,婚姻沒有折磨,只有歡笑、狂歌、顧盼、舞蹈。可是我也隨之轉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過三十年,不也是一樣的變化,一樣的苦難嗎?除非我們讓時空停格,歲月定影,然而這是完全不可能的。深深去認識生命里的"常"與"變",並因而生起憫恕之心,對生命的恆常有祝福之念,對生命的變化有寬容之心。進而對自身因緣的變化不悔不憂,對別人因素的變化無怨無憂,這才是我們人生的課題吧!當然,因緣的"常"不見得是好的,因緣的"變"也不全是壞的,春日溫暖的風使野百合綻放,秋天蕭颯的風使菅芒花展顏,同是時空流變中美麗的定影、動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頭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賞了。在歲月,我們走過了許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們走過了許多冷暖炎涼,我總相信,在更深更廣處,我們一定要維持著美好的心、欣賞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遠保持著預約的希望。尚未看到芒花的此時,想到車子在米色蒼茫的山徑蜿蜒而上,芒花與從前的記憶美麗相疊,我的心也隨著山路而蜿蜒了。

【討論】為什麼以「可以預約的雪」為題?
簡介一
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後一發而不可收。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一九七三年開始).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一九七九年起連續七次獲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台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30歲前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等,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

一九七九年起連續七次獲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台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他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台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台幣的熱賣記錄。

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簡介二
林清玄作為台灣自由作家,曾創造了連續3年台灣年度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績,為10年來第二大暢銷書男作家,其作品逾百部,在華人閱讀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贏得了世紀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的美譽。
「面對人生難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們能以起承轉合去尋找心靈的故鄉。人是有限制的,但有夢總是最美的。」林清玄聲情並茂地將其人生傳奇片斷和盤托出,形散而神不散地展示著化人生苦旅為文化樂旅的大智慧——

溫一壺月光下酒

「你……你走吧……」青年林清玄只覺得晴天霹靂,他想喝一口咖啡強作鎮靜,但左手和右手一起抖得無法抓住杯子。相戀5年的初戀情人竟然提出分手,以前他甚至會為送女友一串風鈴而到處告貸,他真想在咖啡館里跪下求她回來,但男子漢的尊嚴感讓他不想丟面子。
「我那時才明白伍子胥過昭關——須發皆白的感覺。「幾天後,林清玄的頭發和眉毛都急得掉光了,他整天想自殺。但人倒霉起來,求死都不得,上街撞車但車總是避而遠之。
最後,他選擇了一個很唯美的尋死計劃。他來到花蓮海邊,想穿著白衣跳入大海融進晚霞。但他發現海邊最美的亭子里有個和尚在念佛,於是他想兩小時後再來壯烈優美地自殺。不料兩小時後,他發現亭子里又換了幾位和尚。一天下來,他認識了幾位和尚,卻自殺未遂。他找和尚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里常有人自殺,和尚們便自願來值班,不再想自殺的人很多便當了和尚。「怪不得這里有這么年輕的和和尚。」林清玄發現這個秘密後很高興,「我不想出家,於是又回到了台北的家。」
幾年後,還是在一個咖啡館,一位女友又提出分手,林清玄端起咖啡杯,淡淡地說:「只想請你等一下,等我喝完這杯咖啡。」
小清玄隨父兄在椰風蕉雨中流汗挨餓,在田間地頭胼手胝足地勞作。但在初中時,他便有三個超越凡人的夢。
他想當作家。聽了他坐在家中寫字別人給他寄錢的說法,父親感到很好笑。
他想暢游世界。一次,他看埃及地圖出了神,忘了給他父親燒水,父親給他一記耳光,並呵斥他說:「我保證你不能去埃及。」10多年後,林清玄第一次周遊世界便先去了埃及,並在金字塔前給父親寫了一張明信片,上面寫到:「我一直認為我的生命不要被別人保證。」樂得林父直說:「一記耳光把他打到了埃及。」
「我小時候還想娶一個漂亮的女人做妻子。初中時和同學逃課去看《羅馬假日》,看到赫本驚若夫人。因為農家孩子以前看到的都是灰頭土臉的女人,當時我們指天發誓,將來我們中一定要有人娶一個赫本式的美人,但多年後同學聚會時卻發現沒有一個人的妻子像赫本。」林清玄談起少年輕狂,仍意味深長,「曾以尋死的心活著,被迫超越,也曾主動超越,不管夢是否實現,有夢總是最美的。」

開心內的門窗

對不能實現的夢,林清玄的感悟是兩劑清涼散:「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
在當下每件事中體悟人生使小清玄在艱苦的環境中快樂地成長。小時候,他必須按父親的要求到樹林里去掃落葉。日復一日,辛苦異常。一天,父親開開玩笑說:「你為什麼不把明天的葉子搖落下來一起掃呢?」林清玄歡天喜地的去搖樹,滿懷希望地想偷懶。但第二天又是滿地的黃葉堆積。搖壞搖死了幾十棵樹後,有一天他豁然開朗滿心歡喜:「今天掃完今天的落葉,明天的樹葉不會在今天掉下來,不要為明天煩惱,要努力地活在今天這一刻。
多年後,林清玄的有聲書《打開心內的門窗》道出「活在當下」的妙悟。」該書在台灣創下了5億元的銷售紀錄,其《身心安頓一書更創下熱銷150版的紀錄。
活在當下靜心觀照也使林清玄更細膩地體察世態人情。林清玄高三時曾半夜翻牆到校外吃面,被訓導主任鄭人貴當場抓獲。有「死人面」之稱的鄭老師「打人時差不多把對方當成野狗」,他把翻牆的7個人臭罵一頓,挨個重重地打手心,最後一棍打在林清玄手上,竟用力過猛把棍子打斷了。鄭老師大聲說:「今天饒了你們,像你們這樣放縱,如果能考上大學,我把自己的頭砍下來給你們當椅子坐。」看著他揚長而去,林清玄很想一著拳打死鄭老師。但「死人面」有句奇怪的口頭禪:「幾年後你們就會知道我打你們都是為你們好。」果然,7個被揍的人6個考上了大學。
多年以後,林清玄在《棒喝與廣長舌》一文中打開心靈的門窗體悟當下的人間真情:「這個多年來我同情那些最頑劣、最可憐、最卑下、最被社會不容的人,我時常記得老師說的:「在這個世界上,關懷是最有力量的。」

尋找心靈的故鄉

「每次轉變,總會迎來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時甚至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但對順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顆柔軟的心包容世界。柔軟的心最有力量。」林清玄語調剛柔相濟。
林清玄從17歲起便發表作品。面臨十里挑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聯考),林清玄的興趣隨心所轉:「我非常確定我要什麼。我無論如何都要寫作,我把寫作當做繁重的學業之佘的最好的安慰劑,當然稿費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最終考上台灣新聞專科學校電影科後,林清玄只選自己喜歡的編輯導演課上。平時忙於創作,20歲時便推出第一本書《蓮花開落》。當時他還寫出了《春火》、《大地勇士》等小有名氣的幾十部劇本,只是後來在其散文的巨大光環下反而鮮為人知了。畢業時,他又轉向新聞工作發養活自己的寫作事業。
林清玄曾任台灣最大的報紙之一《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位,剛過而立之年已是很成功的報人,即將走上報社社長、發行人等萬人驚羨的佳職,但他卻一遍遍地問自己:「難道寫作之花就此枯萎了嗎?你不能忘記年輕時的志向。」31歲時,他毅然辭職成為自由作家,這在當時的報界曾引發了很熱淚盈眶烈的討論。
其實,林清玄的轉變有著深厚的積淀。他每天堅持筆耕3000字以上,每年演講200多場,是台灣最高產的作家。他30歲以前已得遍台灣所有的文學大獎。
而立之年,他又再次轉變。「盡管已是報社一級主管,文學創作也得遍大獎,但我總感到空虛感受在困擾我,覺得最好的東西沒有寫出來,這時我看到了印度的《奧義書》,裡面有一段話:「一個人到了30歲,要用全部時間來覺悟,不覺悟的話,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讓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林清玄轉向佛法,尋求解脫現代人心靈痛苦的真諦,並把「法喜」以生花的妙筆寫出來和世人分享。《尋找心靈的故鄉》等到書使林清玄幫一些迷惘的年輕人找到了「精神家園」和「希望之光」。《漫步人生的花園》、《走向光明的所在》等到書,使用權林清玄贏得了「精神導師」的美譽。
功成名就的「道德楷模」、「人生導師」林清玄在台灣經常舉辦公益演講,還創辦了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會,以幫助世人更好地成長生活。但前兩年,他竟然再次轉變,毅然和結婚多年的妻子離婚,重新組成幸福的新家庭。此舉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口誅筆伐此起彼伏,有婦女組織甚至焚燒林清玄的書。
當記者直截了當地提問這一尷尬時,林清玄真誠坦然地說:「婚姻變化來自於因緣變化,沒有辦法控制,婚姻有時會是怨憎令,一般人離婚別人不會關注,很多名人則臣服於社會上的壓力,活在痛苦裡。而我忠實於自己的情感,當對生命有一個重大選擇時,即使對抗整個社會壓力也在所不措。」溫文而雅的林清玄顯示了強烈的個性。
對於那些惡意攻擊他轉變的人,林清玄淡然一笑:「他們給我一面鏡子,他們也顯露了他們自己。任何的成功都來之不易,從年輕到現在,我每天寫作從不間斷,這是我成功的原因,那些攻擊我的人的努力程度都比不上我。
保存獨立的觀照體悟人生,並不是為了獨善其身。林清玄以文和行追求著天人合一的境界。

飛越沙漠的河

「生命是那樣美好,建議大家多做深呼吸,體會空氣的清新,體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時總會想這也許是我喝過的最美味的水,時時要保持一種愛,學會欣賞美,惟有愛和美才是心靈的故鄉。
「年輕人如何能真正成功快樂呢?」
林清玄的回答平實迅速:「首先年輕人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本質,讓本質顯露,發現自己的興趣,然後要努力去做。沒有一種成功是簡單的。」講述著辛勞耕作求學筆耕的歲月舊痕,林清玄強調舍棄形式去追求內部智慧:「我皈依100多個師父,從每位師父身上學習人生智慧,最近第一次到杭州靈隱,朋友勸我燒香,我說一瓣心香足矣,關鍵是覺悟,人生的快樂痛苦都是覺悟。
林清玄深情地描繪了心中的天人合一的景象:「河流流入沙漠既將乾涸,但一朵雲飄過,告訴河流,你可以升華為水汽,飛越沙漠。沙漠中的河騰空而起,飛越千山萬水,最後又變成雨滴融入大河,匯進大海。」
用生命實踐書寫著起承轉合的散文,林清玄隨心所欲地化平凡為神奇,展現出一位東方禪者的風范。談到文學,也談到人生,林清玄面對著生命中生老病死等不可管理部分的悲歡離合,心平氣和的講起了自撰的寓言來,勉勵自己和他人:「文學家的小艇在海上遇險,驚濤駭浪瞬息萬變,這時一架直升機飛過,上面寫著『名利』,一艘快艇駛過,上面寫著『權力』,當文學家孤立無援時,一位老人劃著小艇來救他。老人把文學家交給了真理,而小艇上寫著兩個字——時間。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只有追求真理,才能真正了解人生和文學的本質,人生才能真正通過時間的考驗變得更好更動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