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彎曲的賞析
A. 《我愛這土地賞析》
對熟悉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來說 , 恐怕沒有人會不知道艾青的名字。
而對熟悉艾青詩歌的讀者來說,又恐怕沒有人會不記得艾青詩歌中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讀著這兩句詩 , 聯想到這首詩的:「 假如我是一隻鳥」,便很自然地在我們的眼前出現那泣血啼鳴的杜鵑鳥的形象,在我們的耳邊響起那哀傷幽怨的鳴聲。
《我愛這土地》是艾青寫作於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過只有十行的短詩,卻已經成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顯示出詩人獨特的個人風格的代表作之一。詩人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的初期,祖國的半壁河山淪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山河破碎,淪陷區的人民被迫流亡他鄉,啼飢號寒,掙扎在死亡線上。
面對這樣一場民族的劫難,詩人艾青的心裡涌動著滿腔的悲憤,就在日本侵略者把罪惡的魔爪剛剛伸向中國的華北地區的時候,他就憂傷地唱出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以詩人顫抖的心靈,感受著北方大地的沉重的苦難:「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
但是,詩人艾青並沒有在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讓自己的感情僅僅停留在哀痛欲絕的悲嘆之中,而是一方面感受著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轉化為對祖國、對人民的永不改變的忠誠,在《北方》里,他寫道:「撲面的風沙/與入骨的冷氣/決不曾使我詛咒」,「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
在這首《我愛這土地》中,他再次把他對祖國、對人民深深的愛戀,寄託在對「土地」的愛戀之中,表達出了一個中國詩人在民族災難面前始終不渝的赤子情懷。因此,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卻既傳達出了時代的特徵和民族的苦難,也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個性,成為詩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鳥」意象的深層蘊涵
以「鳥」自比,把詩人的歌唱比喻為鳥的鳴叫,一般說來都是取詩人熱烈而歡樂的歌唱,像鳥的歡快的鳴叫那樣,使人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詩人在飽含著深情的時候,才會像喜鵲、像畫眉那樣,從自己的心靈深處湧起熱烈而深沉的綿綿情思。
但在這首詩里,詩人的歌唱卻不同於那種歡快與高昂的鳴叫,而帶著一種時代的沉重:「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脫口而出寫下的這兩行詩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為祖國歌唱的誠摯的感情,固然表現出了詩人以詩為歌的熱烈的感情。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為什麼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呢?這正表達了詩人郁積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因為有著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嚨才會嘶啞,所以,在詩的開頭,便已經為全詩營造出了一種悲涼的基調和沉重的氛圍,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詩人心靈深處的巨大的痛楚。
(1)土地是彎曲的賞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我愛這土地》寫於1938年11月17日,發表於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猖狂地踐踏中國大地。作者和當時文藝界許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漢,匯集於桂林。作者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便寫下了這首詩。
B. 熊培雲《土地》賞析
熊先生的書,我看過是從理性的角度,從更深層次對人生,人權,公理,國家,社會的形成,范圍,作用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出情入理其結論,令人震驚,使人大有深夢驚醒,昨曰枉為世間人之感!
C. 土地的誓言 賞析
賞析: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並不流於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彷彿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
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它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作者以傾訴式的語言,抒發了「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對美好家園,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3)土地是彎曲的賞析擴展閱讀
藝術表現形式:
此文在藝術上體現了端木蕻良濃郁的抒情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具體表現為:
其一,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
「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裡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其二,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其三,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其四,此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願,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裡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
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麼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
由衷的沉醉之後,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網路--土地的誓言
D. 有兩句"土地是彎曲的″嗎
土地里的豆苗彎曲地爬上籬笆。
土地是彎曲的,向遠方延伸著。
土地是彎曲的,嚴重地向西邊彎去。
E. 土地是彎曲的 土地是彎曲的 我看不見你 我只能遠遠看見 你心上的藍天 藍嗎真藍 那藍色就是語言 我想使世
「土地是抄彎曲的 我看不見你 我只能遠遠看見 你心上的藍天」
這幾句是詩歌,很漂亮的。
這幾句好在:1、形象化。「土地是彎曲的 我看不見你」。說明兩個人天涯海角,但因為土地是彎曲的,觀察者或者說詩人,把觀察對象的距離拉長了,既然看見了土地的彎曲,則看見了一左一右的兩個人。這里遠和近是相對的,既可以說天涯海角是遠,也可以說是近。而且角色數量也有變化,詩中寫明的人是兩個:「我」、「你」,可還有一個觀察者,看起來是三個,可這個觀察者本來就是我。既遠又近,既是孤獨的我,又有另外的我,思念至深。像一幅圖畫。
2、「我只能遠遠看見 你心上的藍天」。這句也了不得。這里沒有了另外的觀察者,只有我和你。我和你人在天涯,可人在天涯就遠嗎?那天在你頭上,你的心就在那裡。雖然你沒有語言,可相親相近的感情我知道。
3、不喜歡後面的「藍嗎?真藍 那藍色就是語言」,完全不需要這幾句,話已經講得很明白了,意思也很好了。
4、它讓我想起王菲的《傳奇》:「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這幾句詩就是這個意思。
F. 《中國的土地》 賞析
這首詩寫於20世紀年代,當時中國人民正從文化大革命的噩夢中醒來,掙脫了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枷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中學時代就在《進步青年》雜志上發表過詩作。他曾當過工人、編輯、翻譯。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報刊發表過詩、散文、評論、小說及報告文學等。現為《詩刊》社副編審。
三、反復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體味詩歌的音樂美。
四、尋英咀華,品味詩中的意境美
(1)詩人通過哪些具體的形象表現「中國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確:詩人通過杜鵑花、三峽、神女峰、凍土層、椰子林、海浪等意象,從山川的壯麗、沃土的廣闊、文化的悠久、物產的富饒等方面來表現。)
(2)詩歌的第二節,怎樣寫出了中國人民的「美麗」?
(明確:先寫外貌之美、次寫性格之美,再寫思想之美,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美。)
五、尋找美詞、美句,體味詩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黃金般的相思」的含義?
(明確:「黃金」,色彩鮮艷,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變。用「黃金」修飾「相思情」,形象地表現了華夏子孫對祖國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的含義?
(明確:這里詩人將人文景觀融合到自然景觀中,「躍動的歡樂」、「復興的契機」不僅飽含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更是對充滿希望的未來的熱烈歡呼。一個偉大的轉型期的到來,「中國的土地」因此會更加神奇,更加美麗,更加充滿生機。)
G. 顧城的《土地是彎曲的》 賞析
1、形象化。「土地是彎曲的 我看不見你」。說明兩個人天涯海角,但專因為土地是彎曲的,屬
或者說詩人,把觀察對象的距離拉長了,既然看見了土地的彎曲,則看見了一左一右的兩個人。這里
是相對的,既可以說天涯海角是遠,也可以說是近。而且角色數量也有變化,詩中寫明的人是兩個:「我」、「你」,可還有一個
,看起來是三個,可這個
本來就是我。既遠又近,既是
,又有另外的我,思念至深。像一幅圖畫。
2、「我只能遠遠看見 你心上的藍天」。這句也了不得。這里沒有了另外的觀察者,
。我和你
,可
就遠嗎?那天在你頭上,你的心就在那裡。雖然你沒有語言,可
相近的感情我知道。
3、不喜歡後面的「藍嗎?真藍 那藍色就是語言」,完全不需要這幾句,話已經講得很明白了,意思也很好了。
4、它讓我想起
的《傳奇》:「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這幾句詩就是這個意思。
H. 艾青《我愛這土地》賞析
《我愛這土地》賞析:
這首詩以「假如」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復詠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作者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新的藝術追求。
再則,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於作者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作者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8)土地是彎曲的賞析擴展閱讀:
主題意象
主題
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國的這塊土地上,痛苦多於歡樂,心中郁結著過多的「悲憤」、「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然而,這畢竟是生他養他的祖國,即使為她痛苦到死,也不願意離開這土地——「死了」以後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裡面」。
表達了作者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意象作者艾青詩歌中的土地情結以及土地在作者詩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作者艾青堪稱「土地的歌者」,「土地」構成了作者詩歌的中心意象。「土地」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徵,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徵,其中聚集著作者對祖國和大地母親深深的愛。
這里的「土地」,不再單純是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象」。作者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感到萬分悲哀,挾著這份感情,用憂郁的目光掃視周圍時,寂寞、貧困的曠野的載體——土地便進如作者的腦海。
作者通過吟唱土地這一個「象」,詛咒摧殘土地的人,幻想著土地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詩中,作者的歌喉雖然沙啞但卻寬厚,雖然悲哀但卻博大,顯示出一種雄渾的生命感;雖古樸但卻蒼勁有力,因為土地是孕育萬物的基礎。
這種感情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詩人表示要像鳥一樣歌唱祖國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著作者對生於斯、耕作於斯、死於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對他們的命運的關注與探索。
I. 土地是彎曲分析顧城詩歌的思想內容
1、形象化.「土地是彎曲的 我看不見你」.說明兩個人天涯海角,但因為土地是彎版曲的,
或者說詩人,把觀察對權象的距離拉長了,既然看見了土地的彎曲,則看見了一左一右的兩個人.這里
是相對的,既可以說天涯海角是遠,也可以說是近.而且角色數量也有變化,詩中寫明的人是兩個:「我」、「你」,可還有一個
,看起來是三個,可這個
本來就是我.既遠又近,既是
,又有另外的我,思念至深.像一幅圖畫.
2、「我只能遠遠看見 你心上的藍天」.這句也了不得.這里沒有了另外的觀察者,
.我和你
,可
就遠嗎?那天在你頭上,你的心就在那裡.雖然你沒有語言,可
相近的感情我知道.
3、不喜歡後面的「藍嗎?真藍 那藍色就是語言」,完全不需要這幾句,話已經講得很明白了,意思也很好了.
4、它讓我想起
的《傳奇》:「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這幾句詩就是這個意思.
J. 土地是彎曲的表達什麼
顧城於1981年創作了此詩,根據時間推測是寫給謝燁的,以表達對她的思念之情。
(顧城謝燁,1979年相識於一列從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兩人一見鍾情,臨下車時顧城塞給謝燁寫了地址的紙條,幾日之後謝燁尋了過去,謝燁離開北京後兩人靠書信互訴衷腸。後來顧城為了與所愛之人離得更近,乾脆在謝燁家附近的武夷路買了套房子,更瘋狂的是他還放了個大木箱在謝燁家門口,天天睡在裡面。但他們的戀情遭到了謝母的強烈反對,一對佳人才子也分分合合,最終兩人在1983年喜結連理。) 1981年正是兩人戀愛時期。
全詩共有三節。
〖第一節「土地是彎曲的……你心上的藍天」。〗
我們兩個之間隔著千山萬水,道路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盡頭 ,尋不到你。我只能看到遠處的藍天,在那片藍天下有你忙碌的背影和喜怒哀樂。我們雖相隔萬里,但我們的心卻緊緊相連,一抬頭便可看得見。
〖第二節「藍嗎?真藍……微笑卻凝固在嘴邊」〗
湛藍藍的天就像我愛你的那顆心真誠而熾烈,替我訴說著對你的愛戀,那藍色的天也像思念的海水不停歇。我想變得快樂一點,也想讓周圍的人因為我的快樂而變得快樂。但是沒有你在身邊,我的嘴角凝結不成一個笑臉。
〖第三節「 還是給我一朵雲吧……我的太陽需要安眠」〗
既然因為沒有你在身邊,我感受不到快樂。那麼就讓思念肆意泛濫,把我的天空變成灰濛蒙的一片。等待著某一天你來到我的身邊,或者我走進你的身旁,幫我撥開烏雲,讓那太陽播撒晴朗。
詩歌的魅力就在於用概括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簡單語言的組合迸發出無窮的力量,短短的十二句,詩人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心路歷程便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