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藝術賞析1000字

藝術賞析1000字

發布時間: 2021-01-22 01:15:29

⑴ 求一篇美術作品賞析1000字左右,謝謝!

從《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蘭竹圖》是「揚州八怪」中的奇才鄭燮所作。
揮毫已寫竹三竿,竹下還添幾筆蘭。
總為本源同七穆,欲修舊譜與君看。
這首《蘭竹圖》的題畫詩,較早的,見錄於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於1962年編印的《鄭板橋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雲軒的秋拍現場,當《蘭竹圖》報出25萬元的起拍價後,買家紛紛亮牌,各不相讓,此圖竟一路飈升至150萬元落槌,創下境內書畫市場中鄭氏蘭竹的最高價,震動海內外收藏界。
鄭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是一位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
《蘭竹圖》卷中有蔣士銓的題跋:「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在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雖學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從這一題跋中可知,這幅畫取法於鄭所南、陳白陽和石濤,但卻是「取其意之法而成為自成一體」。
蘭竹圖,紙本卷軸,以半邊幅作一巨大的傾斜峭壁,有拔地頂天、橫空出世之勢;壁岩以皴染間施的筆法運籌,空白見平整,峰峻顯倔巍,用筆用墨都恰到好處。峭壁上有數叢幽蘭和幾株箭竹,同根並蒂,相參而生,在碧空中迎風搖弋。雖然叢生於岩縫,但又不囿於岩壁;自有「竹勁蘭芳性自然」,「飄飄遠在碧雲端」那種不為俗屈的活力。蘭竹用焦墨揮毫,亂中求正,密中見疏,水墨斑斕,使其表現出欣欣向榮又獨傲蕭爽、清靜秀逸的風格。畫面提拔雲:「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行輩中無此人也。屢索予畫,未有應之。乾隆五年九秋過予寓齋,回檢家中舊幅奉贈。竹無干,蘭葉偏,石勢仄。恐不足當君子之意,他日當做好幅贖過耳」。以蘭竹的自然特性比擬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題跋以隸書和行書相參共用,飄然有致,不僅起到了補敘畫意和彌合畫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給人以精美的書法藝術享受。整幅畫面,較好地表現了畫家所作蘭竹的純美意趣,以及把握整體,揮灑成章的作風。鄭燮作過盆蘭籬竹,但他猶其嗜好描繪「亂如蓬」的山中野蘭。據說,他為此 曾自種蘭花數十盆,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來年發箭成長,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鄭燮愛賞竹,在題《竹》一文中,他寫道:「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蔭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均薄潔白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因為鄭燮畫竹是經過了從「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再傾注了畫家的主觀感受,藉助於筆墨,揮灑於紙的「畫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畫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藝術魅力。鄭燮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蘭竹,並不排斥傳統技藝,相反,直接取法於石濤,並得益於徐渭、文與可等先輩的筆意。他認為,這種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有所取捨。

⑵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學作品賞析。。。急用!!!謝謝親!!!

走過,面對過,經歷過,感悟過,就像乘著一列長途列車,是為了到達心中的彼岸,亦是為了欣賞這一路風景。 在平凡中成長,在奮斗中成長,亦是在欣賞中成長。多彩的生活,多姿的自然,多味的人生,無不需要我們用心去欣賞,去品味。 「對我來說,失敗甚至比成功更寶貴。」這的確有很深的用意。人人都渴望成功,喜歡順境,喜歡銀屏上甜甜的微笑,喜歡獎台上雀躍和歡呼,但很少有人重視失敗的價值。其實,失敗與成功一樣,都是巨大的財富。 大凡是成功者,沒有不經歷失敗的。愛迪生、開普勒、陳景潤,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背後都沉積著無數淚水與汗水,失敗是成功的階梯,是失敗成就了他們,是欣賞失敗成就了他們。 「聰明的人,最起碼是善於發現和學習他人長處的人。」以此作為智者的第一評定標準是十分確切的。有的人心胸狹隘,恃才傲物,不能中肯地看待他人,甚至容不得他人的優秀,這樣只會閉關自封,才源枯竭。其實,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吸收,不斷完善的過程,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現實要求我們學會欣賞他人,學習他人,博採眾長,自我完善。周郎自恃江東俊才,不能容納他人,最終郁憤而死;唐太宗知人任善,虛懷納諫,以人為鏡,終鑄貞觀偉業。欣賞他人,不會降低自己,反而會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 「有了酸甜苦辣,生活才如此真實。」生活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歡笑,有淚水,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值得我們欣賞的。生活有很多種。有人苦求名利而不得,有人朝耕暮飲而悠然自得,有人頑強奮斗,積極進取,也有人一蹶不起,了了一生。如何對待生活?欣賞,不是膜拜,而是認識;不是高歌,而是感激。生活的酸甜苦辣,從不同角度培育著我們的心靈,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去擁抱生活的林林總總。 仔細欣賞,在欣賞中成長,讓失敗成為我們的鋪路石,讓他人化作我們的推進力,讓生活作我們的伊甸園 ..

⑶ 藝術鑒賞與醫學之間的關系1000字以上

藝術刺激人的大腦反應,喚起人的情感意識,這種功能與醫學上的心理學研究方向幾乎完全一致。

藝術和科學在人類歷史的起點就彷彿雙生兒一般同時誕生。早在洞穴文化時期,原始人發現火種,其鑽木取火行為的背後就意味的是科學實驗精神的雛形。現代教育普及的今天,藝術與科學亦成為自小學義務教育到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

作為中世紀終點,也是近代起點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人文主義者們為了終結他們眼中文化停滯不前的「黑暗」時代。解剖學作為醫學與藝術的重要交匯點,其研究的熱潮是之前任何時代都無法相比的。

無論是古典藝術,近代藝術,還是當代先鋒藝術,抑或藝術與醫學在療法上的直接結合,都證明了藝術鑒賞的教育可以在多方面協助醫學生達到更高的醫學成就。

這種成就不僅僅存在於醫學技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醫學生在學醫道路上的醫德素質與道德意識形態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⑷ 求音樂鑒賞論文 (1000字)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
音樂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會欣賞音樂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因此學習欣賞音樂是一門很重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到很多東西。
一. 對中國古典音樂的認識
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
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
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愛。
二. 對西方音樂的認識
《命運交響曲》堪稱經典,歷史上表現命運的音樂很多唯獨只有貝多芬用選取了敲門聲來表現命運,一聲聲短促而有力的敲門聲顯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決心。「命運」這一主題在貝多芬的演繹下有了另一種境地,成為了歷史上無人挑戰的經典。同時在這門課的學習中還有欣賞了幽默曲、圓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對幽默曲的欣賞,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這個時代的音樂更是在這些藝術家的身上學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棄精神和為實現目標不斷奮斗的高尚品格。
三,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音樂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在當今的樂壇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是Rap音樂,其中周傑倫便是一位現代音樂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們看來如此現代的音樂人,在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的音樂元素,如在《菊花台》,這首曲子的結尾用的便是我國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再如當今的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蘇三說》與《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膽的吸取了我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音樂元素,受到人們的歡迎。
回歸傳統是一種趨勢,我國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立足於傳統並且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必然。有我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是將傳統音樂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的典範,他創作的歌曲膾炙人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
四. 音樂對人的影響
音樂由人創作自然表達的是人的情感,音樂的欣賞著便是要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味創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人與音樂的共鳴。《義勇軍進行曲》,中國人民內心的堅決,頑強的意志,作曲人滿懷的崇高,神聖,庄嚴都融進那雄壯的旋律之中,無論何時何地聽到都熱血沸騰,充滿希望,讓聽者驀地升起對崇高的一團敬畏與仰望。又如在欣賞陳鋼、何占豪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摯的情感,音樂主要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 」、「化蝶」為情節展開,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相互應的音樂形式讓人印象深刻,欣賞者可以從中清楚的體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
五.音樂與素質教育
音樂的最大功能是從精神上讓我們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圍牆,把視野投向另一個關於美的音樂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於讓我們日益漂泊的靈魂有回家的感覺,擴充我們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尋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靈魂的歸屬。
近年來,我國大學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其實是在追求自然科學教育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平衡。素質教育建立在和諧教育對素質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質教育本質上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應該從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過各種科學有效的途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素質教育其中一個要義就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於是,我國的各個大學正逐步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同時,尤其注意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在大學課程里,藝術不再只是藝術系學生的學習內容,也納入了普系的教程,藝術成為公共必修課程。
當代大學教育中強調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而藝術教育的關注正是人類感情的關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藝術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

⑸ 美術鑒賞的含義 論文 1000字

欣賞一般局限於感知、想像、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版器官的綜合權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
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⑹ 方立均美術作品欣賞,1000字以上的論文!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是家喻戶曉的名言。生活是什麼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種田、吃飯、旅遊、休息等等。藝術是什麼呢?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並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例如:用音樂去表現高山流水,用繪畫中去表現梅蘭竹菊,用書法去表現陰晴圓缺。總之用藝術詮釋自然、生活之規律。其目的是:從宏觀上說,使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發展。從微觀上說,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滿著藝術

在生活中,到處都是藝術。從視覺上,我們看到藍藍海洋之寬闊、小河流水之細膩、花兒盛開之美麗、春風撫柳之溫心;從聽覺上,我們聽到驚濤拍岸、高山流水、鳥兒爭鳴;從嗅覺上,我們嗅到花兒的清香、從味覺上、我們嘗到酸甜苦辣;從肢體上,我們感覺到冷熱溫涼、粗糙光滑;我們從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藝術無處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當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過喜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過太空;世界太大了,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太多了,可這不等於我們不了解喜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為書本、電視去過哪個地方,所以我們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書本、電視那裡尋找,一定能找到的,這樣藝術的資源就更加豐富了,就能為創造更好的藝術做好鋪墊。

生活不全是藝術

現實生活不全是藝術。怎麼說呢?藝術的形成是需要選擇、需要取捨的,而不是純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說沙子裡面有金子,但沙子並非全是金子,要想獲取金子必須經過提煉才能獲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來。如果把金子比做藝術的話,那麼沙子就是自然,我們要想獲取金子,就必須要具備獲取金子的工具,還要有篩選、分離、冶煉、提純一整套技術。我們要掌握藝術就要具備獲取藝術的工具和技術,達到技術熟練、精湛,知道怎麼去選擇,怎麼去取捨,從而創造出更優秀的藝術。

藝術來源於生活

藝術中到處都體現著生活、體現著自然。藝術來源生活,生活來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態的,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因此,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的。在書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米芾的飄逸,如春風拂柳,婀娜多姿;顏真卿的粗獷,如彪形大漢,威猛魁悟;趙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豐韻挺拔;弘一的空靈,如禪房入座,清新幽靜等等,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來述說藝術家心靈的。

藝術高於生活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藝術是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復生活,而是有取捨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的時代不同、內容的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產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這些不同,才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審視、品味作品,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活給藝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藝術盡情地表現自然,表現生活,並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在自然、生活中體驗到花兒的開放、鳥兒的歌唱、江河的奔騰、高山的聳立,通過認知,產生感悟,花兒為誰開放?鳥兒為誰歌唱?江河為誰奔騰?高山為誰聳立?抒發我們對自然、生活的情感;把這些情感轉換成其他的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使我們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⑺ 書畫鑒賞心得體會1000字以上

  • 中國書畫藝術,以期獨特的藝術風格魅力而成為東方文明的輝煌典範之一,然而,由於它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與我們今天的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再加上不少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向。如果不了解這些情況,在鑒賞書畫作品的時侯,便無法把握它的藝術實質,如果想進一步對它的歷史傳承,真偽情況的判斷,就會有無從下手之感。因此、掌握書畫藝術欣賞是書畫鑒定的重要基礎之一。本文以欣賞和鑒定中國傳統書畫為主要內容,分段來介紹給廣大網友,為網友提供在書畫鑒賞時的一些方便。

    欣賞書畫藝術的基本方法

    人們常說,書畫欣賞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 ,這是針對在欣賞書畫藝術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變化的反應。因為在欣賞過程中,他將涉及到一些比較復雜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像、理解等等,而最終將期轉化為對書畫藝術的評價。這種評價,包括對作者藝術風格的理解和判斷,對書畫作品藝術特點的認識,以至對書畫作品藝術價值的大致評估。而這些判斷,認識、評估是在自已原有基礎上的一種提升,從而達到一個新的藝術思想境界。這種高級的精神活動,是屬於一種智力與知識的測驗。也是欣賞者,通過對作品的欣賞,來達到對藝術作品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思想的全面理解,如果從人類對藝術的感受來講,它又是一種具有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

    中國書畫藝術,同其他的造型藝術一樣,其作品內容具有一定的說明性,而其表現手法則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就使作品產生了一定的藝術性。中國傳統書畫作品的內容,是產生於特定的社會壞境和文化背景中,因此,必然受到這些歷史因素的制約,對於今天的觀賞者來講,要真正了解它,是有一定難度的。中國傳統書畫的裝飾性,是依存於書畫作的表現手法,主要通過中國書畫所特有的多變的線條、點畫、不同的設色、墨暈等等,來表現書畫藝術的之美來感染欣賞者,而這些方面,雖無太多的歷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受限於社會生活空間的一面。因此,我們今天欣賞傳統書畫的藝術,除了解其內容外,更多地是著重於這一方面。

    通過欣賞可以了解作品的基本情況,包括所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筆法和設色的基本特點,但這只是對作品的「面貌」作一次大致的認識和了解,雖然這種認識和了解還很粗淺,卻為進一步鑒賞打下了基礎,這是很重要的「第一印象」作用。然後開始進入仔細觀察、欣賞階段。這是主要是對作品的表現手法、主題內容等進行仔細深入的分析,來獲得對作品特點具體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接著是進入更深入的欣賞方法,這時要從以上對作品的認識理解中,繼續尋找作品的表現手法與主題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尋找書畫家在創作中所流露的心境、情緒,及作品隨之而體現的意境。這種欣賞,要求欣賞者調動多方面的知識、素養,由眼前的書畫進而擴展到同一書畫家的其他作品,或是其他書畫家的類似作品,甚至是不同意境的作品,如此、都是對眼前這幅作品的特色和內涵的補充和深化。通過對作品的欣賞,來達到對作品的全面了解,同時為下一步的鑒定填定了基礎。 藝術觀點:藝術品被名家創作出來往往都經過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名家們幾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為了盡善盡美,他們廢寢忘食。因此他們的作品更能讓人產生共鳴,更能感動人,無論欣賞者從事什麼職業,有什麼樣的背景,都會被作品中的藝術魅力所感染。

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的發展,每個藝術家都有其自身的創作觀和價值觀,領悟和把握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樹立獨立思考深刻感受和執意創新的藝術信仰,並為之付出畢生的智慧、情感和力量。

藝術品市場不是藝術界,時於尚處初級階段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利大於藝的主導思想更多一些,因而在運作過程中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演變成投資升值的借口也就不足為怪了。我贊同一位評論家的收藏結論———「從藝術角度我只選擇值得收藏的作品,從升值角度我會首先選擇購買其作品」。書畫給人帶來無盡的樂趣,書畫作品給人一種藝術享受,更給人一種心靈的啟迪和震撼,畫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的作品,做對人民有益的事情。欣賞書畫可以提高個人的修養,書畫家有發現美和創造美的技能,欣賞者要有領悟創作者心思的本領,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家將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變作美妙的藝術,這中間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血和努力,真正懂得欣賞藝術的人,不會只看著它的價值有多少,最在乎它能否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 以上供大家參考學習,望提問者採納。

⑻ 藝術作品欣賞 1000字左右

書法欣賞並非象有些人說的那樣玄妙莫測,更不象一些人認為的那樣,欣賞書法就是好孬之分的簡單評說。具體來講,它是主觀審美意識(欣賞者)活動於客觀形態(書法作品)之上的互動感應過程。

書法作品一經產生,它的藝術價值就已是客觀存在的,其藝術價值的高低與否,完全取決於欣賞者審美程度的高低。同一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不變,只是由於欣賞者的改變而改變,專業書法家的欣賞是一個層次,非專業的愛好者欣賞則又是一個層次,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說明由於欣賞者受審美學識的不同、時代環境的改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享受美感的程度也就各不相同。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為此筆者以多年學書經歷來淺談一些有關欣賞的感想。

一、書法藝術與自然科學不同

書法欣賞不能象搞科學那樣,以公式或定義來解析它、證明它。如1+1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無論有多少人計算,其結果是相同的,而書法則不然,同一件書法作品有無數個欣賞者欣賞,而得到的藝術感受卻是無數個的審美結果,高低不等,參差不齊。

二、欣賞者的審美觀各不相同

在書展上欣賞每一件書作時,常聽到的話語是這件不行,那件還可以;這件很好,那件不好的簡單評價。如同在夜市吃油炸臭豆腐一樣,愛吃的人以為香,不愛吃的人則以為很臭,感覺截然不同,這就是典型的以個人嗜好興趣做出的審美選擇。

簡單地說書法藝術欣賞無非是一個好、差、美、丑的問題,如若兩個人各執已見,去欣賞同一件書法作品,由於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甚至可以爭論上三天三夜,誰也說服不了誰,這種嗜好和興趣的不同,是與學識、修養、性情、環境、地位以及所處的時代,都有直接的影響因素。

三、書法藝術的審美領域有許多地方難以辨析

在欣賞過程中,所使用的審美表述詞語及其傾向性難以清界。如豪放與粗野、厚重與笨拙、寬博與疏朗、樸拙與呆板、劍拔弩張與雄偉豪放、流暢與浮滑等等,所有這些表述欣賞的詞語中,都存在著點點差異,導致了欣賞的優劣懸殊,難有準確的界線賞讀。

四、由於欣賞者對書法藝術的解讀程度不同,其欣賞的深度也就不同

這點對於欣賞者的互動交流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常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再如觀看棋賽,「妙著」的出現,觀眾不一定都有理解,程度高的,則馬上叫絕;程度稍低的,要想一想才可意會;而程度差的,必須看上幾步之後,才逐漸領悟;再差的觀眾,則恐怕到了局終的時候還是不理解。再例如:宋代的蘇東坡,在欣賞黃山谷的書法時,曾戲稱:「黃山谷的書法,如同冬日的死蛇掛樹」;而黃山谷則反稱蘇東坡的字:「叫做石壓蛤蟆」。他們之間的書法戲語,其真正的意味,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理解的。再有,我最近到一位油畫老師家中做客,談畫之中,先生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語:「我快到七十歲了,現在才曉得一點用色了」,這句話也著時讓我思考一段時間。試想,他從開始學習油畫那天起,就無時不在接觸顏色,畫到現在難道他真的不會用色嗎?所以,對書法藝術了解的程度多少,決定著欣賞者的審美水平的高低。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書法藝術的欣賞,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審美結果是絕對不一樣的。除上述影響的因素外,那麼欣賞有沒有相對的、不絕對的統一標准和原則呢?我想還是有的,如同鍾表的鍾擺一樣,在左右擺動的最大值之間存在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值,這個空間值就是相對認可的標准。

南齊書法家王僧虔曾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這段文字實際上揭示了書法創作中的形與神的辨證關系。形質就是紙面上所展示的一切審美活動,是物質的、表象的,它包括作品的形式、章法、結構、點畫、墨色、輕重、緩急、落款、打章。而神采是作者通過形質來表現自己的性情美感,是精神的、意識的,它包括書法家創作時所傾注的學識修養、心態情感、審美趨向和氣韻生動。

下面筆者從形質與神采兩部分來作以詳為分析,以便於老年學員的書法欣賞。

一、形質體現神采

我們欣賞書法不僅僅是得到藝術美的享受,而且通過書法作品還可體味到作者的創作心態、性情的自然流露,書法形質的實際創作,還為欣賞者提供了交流書藝的互動平台。

1、形式尺幅的創作使用要得體

欣賞一件書法作品時,首先進入視覺的是作品的形式,其尺幅運用的恰當與否,給欣賞者帶來的直接反應是,欣賞是否繼續。例如,四尺對開的豎幅長條,用來創作立軸條幅是比較美的,若用來創作七言對聯則顯得紙寬字小、上下聯主體內容的兩側留白則顯得較多,與主體內容字的大小不相稱;如若以此來創作五言對聯則審美效果就不同了,其主體內容與整體尺幅就比較得體,紙的寬窄與字的大小比例以無失調之感;若要以此創作七言聯的話,則上下聯的尺幅寬度應各減少5公分,或不減少寬度,也可增加同寬度的對聯長度,即:在四尺對開的長度基礎上再加長1尺或2尺,這樣兩種長度的創作審美與原先的截然不同。倘如再注重色宣、灑金宣的運用其效果更佳。

2、章法布局要有疏密

欣賞書法作品,除形式尺幅之外,進入視覺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章法布局了,就以六尺對開的條幅章法為例,來創作一幅行草書,首先根據字數來確定行數、行距,以及落款的長短,都要恰到好處。書寫八句五言詩40個字分三行,在第三行留出半行作為落款、打章的位置,然後將40個字分兩行半作為創作的尺幅,既要考慮到留白、又要考慮到疏密度,就向古人說的那樣:「密不透風,疏可跑馬。」這疏處留白就是整幅作品的「通氣孔」,如同建房子,除房門外,還要有窗戶,其留白就是「窗戶」。

3、筆法結字變化應豐富有重點

一件書法作品的美醜與否是與其點畫筆法的精良度有直接的關系,占畫的入筆與收筆要到位,不能有未寫完的感覺,它們之間的引帶呼映應自然,線條要頸健圓潤,粗細長短要適中,使筆畫的精微之處,更能體現筆法的豐富性,近而促進了整幅整行的錯落有致,使結構筆畫的變化隨類賦型,各具特色。錯落如扶老攜幼;參差若樓觀飛驚;雄偉如壯士荷戟;安祥若忠厚長者;雄強飛動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嫵美典雅若天女散花,金花遍地,如此的結字,才能使欣賞者神往不盡。

4、整幅墨色變化要自然

墨色的變化,最早引入書法藝術領域並運用自如的書畫家,應首推明代書畫家董其昌,他成功地將繪畫中的濃淡干濕、墨分五彩的理念應用於書法之中,一改前朝用墨習慣,濃處很濃、淡處有墨,飛白之處,枯而不燥,使整幅作品中的韻味無窮。繼董其昌之後將用墨變化推向頂峰的,當為清代的王鐸,他與董氏最大的不同點是將墨色變用於連綿不斷的草書之中,他以嫻熟的草法運筆將個人的性情表現隨著筆墨的自然流露,由濃重的入筆一直寫到飛白枯墨處,依然有筆有墨,有骨有肉,使欣賞者隨著王鐸的運筆,而筆走龍蛇,婉如走進了墨分五色的詩情畫意之中,把玩再三,愛不釋手。

二、神采決定形質

每一件書法作品的創作,都傾盡了書法家當時的最佳心態的審美趨向,使欣賞者通過字里行間的筆墨流露,去體味書家的學識修養、審美氣韻和心性情感,這就是作品的氣韻神彩。下面從三個方面淺談一下有關神采氣韻的欣賞。

1、學識修養

學識修養的積累對於每一位書法家來說都是必須的,尤其是書法方面的知識,如書法文字學、書法哲學、書法理論和筆墨紙的使用規律等等,都直接影響著書法水平的發揮,例如,在欣賞作品時,若出現了「硬傷」錯字、白字或簡化字、繁體字共存時,其藝術含量就大打折扣,即使其他方面做的比較好,也彌補不了它的遺憾,更談不上什麼美感了,所以,書法作品創作一般意義上講必須使用繁體字,切不可使用白字,更不能用簡化字,因為這種規定是約定俗成的,是書法界共同認可的。而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就是不了解文字學和書寫不規范造成的,加之內容選擇的典雅與否也直接影響欣賞者的情感互動。

2、審美趨向

欣賞書法作品,不僅注意形質的學識修養的欣賞,而且通過字里行間也可欣賞到作者的審美意識,如典雅的、質朴的、豪放的、爽麗的都一一展現在作品之中,通過其點畫型態的自然表述,而美感盡現,如點如墜石、橫若陣雲、豎有向背、轉同折釵等等都給人以想像的空間,美的享受,使審美趨向更加人性化。

3、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的藝術表現,來源於筆法的豐富,結構的變化,墨色的濃淡飛白的運用,尤其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呼映關系,在筆法精熟的基礎上,氣隨筆走,韻從意來,加之濃淡干濕的發揮,輕重緩急的節奏,高低起伏的韻律美而盡展筆端。例如:在一幅作品中若有「神、中、千」三個字,每字中都有主筆畫長豎,勻可發揮長寫,然一幅作品中長線條的發揮只可兩處,並且是一長一短,一正一斜,一濃一淡,前面已有兩處可發揮的閃光點(精采部分或精采筆畫),若行字的長豎再次發揮的話就與前面的兩處長豎有重復之感,從視覺效果來講,不僅三處長筆畫的發揮,不能給整幅作品帶來美感,而且還降低了作品原有的藝術含量,如果將「千」字與前面兩處中的「千」字作以調換,「中」字作草化處理,改為「千」的表現展示。這樣隨著整幅作品的上下引帶關系的加強,審美氣韻也隨之體現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流動美感和「入木三分」、「力屈萬夫「的力量美感,給人以「精、氣、神」的完美體現,以達到韻超千古的崇高境界。

⑼ 求一篇 1000字 音樂作品欣賞(大學選修)的論文

中外音樂欣賞

音樂,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伴隨我們,音樂已經不知不覺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 分,很難想像沒有音樂的日子是什麼樣的。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 築。音樂是人類靈魂的藝術表現,從古典音樂中尋找精神寄託。 音樂,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伴隨我們,音樂已經不知不覺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 分, 很難想像沒有音樂的日子是什麼樣的。 絕大多數人偏愛於流行音樂, 它時尚, 動感,充滿現代的活力與氣息。但是提到古典音樂,大多數人認為離我的時代好 遙遠。以前我只關注流行音樂,偶爾在電視上看到交響音樂會,只是覺得氣勢磅 礴, 場面壯觀而已, 對古典音樂只是些感性認識, 比較膚淺。 通過選修音樂鑒賞, 我開始真正接觸到古典音樂。我發現古典音樂是完美,優秀,經典的。要真正聽 懂古典,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和西方歷史背景知識,這樣才能更理性, 更深刻的認識。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音樂是人類靈魂的藝術表現, 從古典音樂中尋找精神寄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這三位古典主義音樂大師, 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大師是海頓, 他是交響音樂的泰斗。 他的音樂典雅、 華麗、 結構方整、 旋律流暢, 很少有戲劇性沖突, 使人飄飄欲仙。 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之父的美譽, 對海頓來說是當之無愧的。他奠定了古典樂派的形式和風格,並使其發揚光大。 在他創作的黃金期,對音樂的形式與語法的掌握已是爐火純青,樂曲風格精緻, 曲思豐富,似乎具有無窮無盡的想像力。許多作品在原創及精練技巧下,經常蘊 含著幽默感,表現為驚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風格的同時呈現,還有精湛的 和聲、 轉調。 更重要的是他發展主題素材的形式, 延續巴洛克音樂的模擬對位法, 根據主題的輪廓而衍生出樂曲組織。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是維也納音 樂真正的奠基者。獻給奧地利皇帝的《頌歌》亦是海頓的著名作品。如今,這首 頌歌的曲調變成了德國的國歌。柴可夫斯基說:「海頓是交響樂創作的鎖鏈中一 個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環節。沒有他,也就沒有莫扎特、貝多芬了。」 第二位大師是「音樂神童」莫扎特。他的音樂細膩、華貴、含蓄、典雅,風 格明朗,旋律優美,結構嚴謹,具有強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點。莫扎特 的音樂創作完美地體現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藝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藝術」。 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優美的樂曲中表現悲傷和痛苦的作曲家, 他能表現人類的靈

魂。偉大的德國作家歌德,認為莫扎特是 「稟承了上帝旨意的創造力的化身。 」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 歷久不衰,就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迴避它的真正 魅力——自由與人性。 第三位大師貝多芬,他的音樂則升華為美中有「奮」 ,樂中有「哲」 ,激情洋 溢,形象鮮明,矛盾紛呈,英雄氣勢撼人,如同熊熊烈焰,無比輝煌。貝多芬被 後人評為「集古典派之大成,開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在音樂創作從古典走 向浪漫的進程中,貝多芬是一塊里程碑。他親自將《第六交響曲》註上「田園交 響曲:感情的表達勝於音畫的勾勒」 ,並在各樂章分別寫出「到達鄉間時的快感」 「溪邊景色」等大小標題,使它成為音樂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標題音樂。由於他的 作品的英雄氣概,奔放熱情,幻想風格,復雜織體一級豐滿的和聲因素,並擴大 了交響樂隊的編制,為浪漫主義音樂開辟了道路。貝多芬一生與苦難命運搏鬥, 對人生的感觸極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感情,處處充滿自信. 他的作品歌頌了生命的美好和對人類的愛 ,充滿奮斗向上的精神."通過斗爭,達到 勝利"這八個字可以說是貝多芬創作思想的概括。 中外音樂鑒賞這門課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音樂本身, 更加包括如何以一個紳 士的姿態面對音樂、 面對藝術, 真正的靜下心來感知和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激情 與安慰。 古典音樂藝術領域中有著無數的偉大作家,他們同樣用他們的思想與精 神為我們詮釋藝術的真諦,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們在挖掘內 心,挖掘社會,挖掘時代後的結晶。聽古典音樂,它的每一個音符都好像是在你 的心頭跳動, 每一個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們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的心境與思緒也 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變化, 我想這就是古典音樂永遠能帶給我們奇妙的感受,也是 古典音樂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