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登岳陽樓其一
A. 登岳陽樓其一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通過登樓觀感,抒發了詩人感懷家國,慨嘆時勢,無限悲痛和憂愁之感。
原詩:
《登岳陽樓二首.其一》宋代: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釋義: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捲起,樓閣上的招牌靜止不動。
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荊州),在湖山黃昏下徘徊。
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注釋:
⑴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⑵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難: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憑危:指登樓。憑,靠著。危,指高處。
⑸弔古:哀弔,憑吊。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年),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心系國家。同時也工於填詞。
(1)賞析登岳陽樓其一擴展閱讀:
《登岳陽樓》二首都是七言律詩。其中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
「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並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後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
「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最後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弔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滄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
這一聯似乎是詩人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為國事,為家事,為自己,為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里,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淪落天涯無盡的凄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B. 《登岳陽樓》其一 原文
登岳陽樓抄(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蒼波無限悲。
譯文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捲起,樓閣上的旌旗靜止,我登臨的地方,讓吳國和蜀國在這里分開。我徘徊的時刻,使洞庭湖與君山籠罩在暮靄里,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贊同6|評論
C.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賞析、、、、
登岳陽樓(其一)抄賞析:
首聯寫襲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
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
頸聯終於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
尾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全詩抒發了詩人輾轉江湘,顛沛流離之苦,國家甌缺,中原動盪之憂,以及老大徒傷悲的落寞情懷。
(3)賞析登岳陽樓其一擴展閱讀:
《登岳陽樓》(其一)
(宋)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 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 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 老木滄波無限悲。
參考譯文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樓閣上的旌旗靜止,夕陽黃昏緩緩下降,我登臨的地方,是岳陽樓(吳國和蜀國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時刻,使洞庭湖與君山籠罩在暮靄里,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D. 登岳陽樓(其一的翻譯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捲起,樓閣上的回旌旗靜止
我登臨的地答方,讓吳國和蜀國在這里分開。
我徘徊的時刻,使洞庭湖與君山籠罩在暮靄里
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 行程萬里 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
登樓憑弔古人 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 看著遠山的古樹 青蒼中 隱含無限的傷悲
E. 登岳陽樓其一的思想感情
通過登樓觀感,抒發了詩人感懷家國,慨嘆時勢,無限悲痛和憂愁之感。
原文:
登岳內陽樓·容其一
【作者】陳與義【朝代】宋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譯文: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捲起,樓閣上的招牌靜止不動。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荊州),在湖山黃昏下徘徊。
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5)賞析登岳陽樓其一擴展閱讀: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彷彿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
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F. 《登岳陽樓》其一原文是什麼
洞庭之東江水復西,簾旌制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G. 《登岳陽樓(其一)》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詩人輾轉江湘,顛沛流離之苦,國家甌缺,中原動盪之憂,以及老大徒傷悲的落寞情懷
H. 登岳陽樓其一的賞析
原文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譯文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樓閣上的旌旗靜止,夕陽黃昏緩緩下降,我登臨的地方,是岳陽樓(吳國和蜀國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時刻,使洞庭湖與君山籠罩在暮靄里,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登岳陽樓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 「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 登臨吳書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 意境雄偉, 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 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里」「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賞析大自然的各種景緻,表現在詩人的作品中時,往往隨著詩人的心情變化而變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許多詩人感到「喜」,而陳與義卻感到「驚」。前兩聯用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意,而不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意境,所以,一場春雨過後,看不到杜甫「花重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棄疾「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落花無數」,和自己眼前的「雨濕高城」。聽不到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而聽到杜甫「恨別鳥驚心」。一個「孤」字,把為避兵亂的詩人孤獨凄涼的心境傳出,似乎有秦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砌成此恨無重數」的意境。而「蛛絲」又和辛棄疾「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非絮」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只是陳與義寫得更含蓄些.
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
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
頸聯終於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
尾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I. 登岳陽樓 其一 翻譯
杜甫《登岳陽樓》
[原文]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早就聽說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於等上了岳陽樓。
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割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浮於其上。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窗遠望淚流滿面。
還有就是
簡析】大歷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這年冬天,杜甫從公安到了岳陽,這首詩就是登岳陽樓後所作。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後映襯,渾然一體。
登岳陽樓譯文
早就聽說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於等上了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割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浮於其上。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窗遠望淚流滿面。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一、背景介紹
。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葯維持生命。
二、詩歌賞析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三、總結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四、〖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J. 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的賞析
登岳陽樓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蒼波無限悲。
【注釋】
①羈心,羈旅之心,即客心。②永晝,整天。③擾擾,紛亂動盪的樣子。④悠悠,形容憂思不盡。⑤夕霽,傍晚的晴暉。
【簡析】
大自然的各種景緻,表現在詩人的作品中時,往往隨著詩人的心情變化而變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許多詩人感到「喜」,而陳與義卻感到「驚」。前兩聯用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意,而不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意境,所以,一場春雨過後,看不到杜甫「花重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落花無數」,和自己眼前的「雨濕高城」。聽不到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而聽到杜甫「恨別鳥驚心」。一個「孤」字,把為避兵亂的詩人孤獨凄涼的心境傳出,似乎有秦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砌成此恨無重數」的意境。而「蛛絲」又和辛棄疾「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非絮」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只是陳與義寫得更含蓄些。
譯文可以去這里看:
http://www.tenyensoft.com/scwk/ss/cyy_dyyl.htm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 「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 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 登臨吳書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 意境雄偉, 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 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里」」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