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讀者賞析

讀者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1 09:38:24

㈠ <寄小讀者>賞析

<寄小讀者>賞析

冰心老人睡去了,而她的文章依然活著。郁達夫曾說:「五四運動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現。從前的人是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母而存在,現在的人才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以這一種覺醒的思想為中心,打破了文字的桎梏後,現代散文就滋長起來了。」冰心老人正是這樣一位個性意識覺醒較早的人。她熱心於對人生哲理的探索,思考人生問題究竟應該如何解決。《寄小讀者——通訊十七》可以看成是這種探索中的一聲呼喚。

文章的核心意象是蒲公英。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形神俱備,而描寫中的情感更是深切濃烈。那蒲公英,色澤濃黃,花瓣重疊,耐寒,很帶著菊花的神意,令人憐愛,令人贊美;而它卻又局促羞澀而從來被輕忽,這又令人惋惜而不平。作者在發現蒲公英時,用了「閃爍」一詞;在把蒲公英的「王冠」戴上美人頭時,又用了「照耀」一詞。「閃爍」,譬諸明星,令人想見其色彩鮮明,耀人眼目;「照耀」,則譬諸日月,不僅突出了那花的濃艷色彩,也顯示了那花的高貴地位。

狀物抒情,表達了作者的博愛胸懷。而這只是文章的開始。接著,作者因物明理,托物言志,展開了議論。先是以花比花,強調一花有一花的價值,強調蒲公英也和玫瑰、桂花一樣,自有它的價值。這是一種實際的存在,無法抹殺;而且,到底哪一種花更招人喜歡,還要看人的心情,所以作者主張著、實踐著她對花的「博愛」:對於花卉是普遍的愛憐。再進一步,作者又指出,事物的價值是互相依存的:「沒有蒲公英,顯不出雛菊,沒有平凡,顯不出超絕。」如果真的有一天「滿山滿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時候,菊花的價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價值,反不及庸碌了」。蒲公英和庸碌豈是可以輕忽的,更豈是可以消滅的?這樣,就由花及人,由事理而哲理,得出最後的結論,表達出最終的願望: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長處,一人有一人的價值;不偏愛,也不偏憎,只願一心如水,處處相平。這,就是「博愛」的精義;而博愛的心,翻成淡漠。

文章的結尾話語不多,卻意趣高遠,頗具神韻。高天蕭然,樓上風緊,是眼前之景,又令讀者想見寫信之人。她以病弱之身臨風執筆,關愛著國內的小朋友,關愛著天下眾生,「書到此」,舉目遙望,對小朋友發出深情的呼喚,不無留戀地道一聲「再談」,令讀者心為之一動。

㈡ 《讀者》美文摘抄200字+賞析30字

1都市的繁華迷亂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鄉依在。縱使你在某個城市開心快樂的生活著,但在心靈深處,總有一條無形的東西牽引著你,一頭在故鄉那邊,一頭結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特別是久別故鄉的人,也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故鄉這杯酒就愈香醇,故鄉的影像就愈清晰,香醇的不想醒來,清晰的叫人心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就是因為這縱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開的鄉情和鄉愁,才讓漂泊的我們得以慰藉,讓流浪的心不再孤寂。
【賞析】這段話表達了我對故鄉的牽掛和羈絆。用語優美抒情,恰到好處,富有感染力,讓我們都對故鄉的那點心緒都被撥動了。引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借用詩句表達了天涯海角都扯不斷我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多處使用對偶,語勢加強,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依戀之情。

2這時的河邊已是一首歌了。一擔一擔的苞谷插得尖尖的,擱在河灘上。一擔一擔的穀子壘得滿滿的,擱在河灘上。還有一捆一捆的黃豆、一筐一筐的小米都如畫地擱在河灘上。要收工了,一天的勞累與辛苦,都得痛痛快快地跳進河裡,洗掉、搓掉、揩掉。健康的肌腱,壯實的胸脯,都赤裸裸的呈現在你的視野里,是一尊尊誘惑人心的雕塑。縱使原始粗獷,但極具柔和嫵媚,沉醉得沒有一絲邪念。上了年紀的人,都有一個上了年紀的故事,那令人艷羨的經歷,像女人割禾的鐮刀,深深地鏤刻在心裡。因此,當年輕人的玩笑隨水而飄時,他們只是偶爾插上一句補補白,盡管嘴角的笑意一直未消,可心裡卻在思忖、盤算。
賞析:
這段話行文優美,如流水般娓娓道來,好一幅熱鬧的秋收圖:苞谷、穀子、黃豆、小米、河灘、年輕人、老人.....景美人更美。情景交融,這一幅秋收的景象因而更加美不勝收。作者筆調優美,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選擇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展現了獨特的秋收之美。

3在低低的呼喚聲傳過之後,整個世界就覆蓋在雪白的花蔭下了。
麗日當空,群山綿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條流動的江河。彷彿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應約前來,在這剎那裡,在透明如醇蜜的陽光下,同時歡呼,同時飛旋,同時幻化成無數游離浮動的光點。
這樣的一個開滿了白花的下午,總覺得似曾相識,總覺得是一場可以放進任何一種時空里的聚合。
——席慕容《桐花》
賞析:
這段話運用生動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桐花盛開的美景,視覺與聽覺相結合,動靜結合,充滿了生機和動感。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把繁華盛開的場景比作流動的江河,把陽光比作醇蜜,將這幅景象刻畫得美不勝收。最後的排比句,語勢加強,讓人感受到桐花盛開時噴發的生命力。
而作者的想像則充滿了浪漫的夢幻。

4青春有時候極為短暫,有時候卻極為冗長。我很知道,因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輕過。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樣,凝視著四季都沒有什麼變化的校園,心裡猜測著自己將來的多變化的命運。我也曾和你一樣,以為,無論任何一種,都會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運要美麗多了。
那時候的我,很奇怪老師為什麼從來不來干涉,就任我一堂課一堂課地做著夢。
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樣,微笑著,從我們年輕飽滿的臉上,在一次次地重讀著那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青春呢。
——席慕容《窗前的青春》
賞析:
這首精緻小巧的散文詩:「原來,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樣,微笑著,從我們年輕飽滿的臉上,在一次次地重讀著那曾經經歷過的青春呢」。原來,講台上或年輕或年邁的老師們,也曾經歷著和我一般絢爛張揚的青春呢;原來,有一天,我也會像他們一樣成熟而穩重呢。

5人站得高些,不但能有幸早些領略到希望的曙光,還能有幸發現生命的立體的詩篇,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這詩篇中的一個詞、一個句子或者一個標點。你可能沒有成為一個美麗的詞、一個引人注目的句子,一個驚嘆號,但你依然是這生命的立體詩篇中的一個音節、一個停頓,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足以使你放棄前嫌,萌發為人類孕育新的歌聲的興致,為世界帶來更多的詩意。
——《站在歷史枝頭微笑》
賞析:
站在歷史枝頭,可以看得更高更全面,第二人稱來寫,顯得更加親切,又更能強調觀點,彷彿作者是情不自禁說出站在歷史枝頭的諸多好處來。而關於成為音節成為停頓的部分,則讓我惻然。即使我沒有很大的成功,我也依然是這個世界這段歷史的組成部分呢。

6美,可以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也可以在炸毀的大橋旁,可以在芳香撲鼻的鮮花上,也可以在風中跳動的燭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脫俗的維納斯雕像上,也可以在那平凡少女的笑魘里。生與死處在兩個世界,但美卻可在生死邊緣上閃閃發亮,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美的斷想》)
賞析:
這段話行文流暢,以一段極有氣勢的排比,增強了語勢,充分強調了美無處不在的特點,美可以是無比恢弘的,也可以是無比平凡的,可以是充滿生氣的,也可以是殘缺的。而作者最想說的,大概是「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的確,生命的力量才是最美的,最讓人震撼,最讓人唏噓不已的。作者下筆如有神,讀來只覺得唇齒生香,餘味無窮。

73走開,獨自坐在草地上,梧桐葉子開始簌簌地落著,簌簌地落著,把許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進我的心裡來了。我忽然迷亂起來,小小的心靈簡直不能承受這種興奮。我就那樣迷亂地撿起一片落葉。葉子是黃褐色的,彎曲的,像一隻載著夢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長期著兩粒美麗的梧桐子。每起一陣風我就在落葉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兩顆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發了芽吧?
賞析】這段文字用優美的筆觸表達了對梧桐葉子的喜愛。「簌簌」的象聲詞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神秘的美感」寫出了秋日梧桐的特點,神秘的,優美的,梧桐葉子在作者眼中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和美好,極富有感染力。運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梧桐葉子的形態。作者從顏色、形狀等各方面做了描寫,同時將葉子比作小船,穿上還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作者想像力豐富,將秋天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㈢ 讀者摘抄加賞析摘抄400字賞析300字

美文摘抄加賞析:提醒幸福
來源:網路 作者:佚名
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天氣剛有一絲風吹草動,媽媽就說:別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識了一個朋友,爸爸就說:小心他是個騙子;取得了一點成功,還沒容得樂出聲來,所有關切著你的人會一起說:別驕傲;沉浸在歡快中的時候,自己不停地對自己說:千萬不可太高興,苦難也許馬上就要降臨……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看得見的恐懼和看不見的恐懼始終像烏鴉盤旋在頭頂。
在皓月當空的良宵,提醒會走出來對你說:注意風暴。於是我們忽略了皎潔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風暴來臨前的一切准備。當我們睜大著眼睛枕戈待旦之時,風暴卻像遲歸的羊群,不知在哪裡徘徊。當我們實在忍受不了等待災難的煎熬時,我們甚至會惡意地祈盼風暴早些到來。
風暴終於姍姍地來了。我們悵然發現,所做的准備多半是沒有用的。事先能夠抵禦的風險畢竟有限,世上無法預計的災難卻是無限的。戰勝災難靠的更多的是臨門一腳,先前的惴惴不安幫不上忙。
當風暴的尾巴終於遠去,我們守住零亂的家園,氣還沒有喘勻,新的提醒又智慧地響起來,我們又開始對未來充滿恐懼的期待。

幸福並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這只是你心靈的感覺。所以,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著說: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連心也不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秀的分子仍舊可以對宇宙大聲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
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機遇、友情、成功、團圓……它們都酷似幸福,但它們並不等同於幸福。幸福會借了它們的衣裙,裊裊婷婷而來,走得近了,揭去幃幔,才發覺它有鋼鐵般的內核。幸福有時會很短暫,不像苦難似的籠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難和幸福分置天平兩端,苦難體積龐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塊小小的礦石。但指針一定要向幸福這一側傾斜,因為它有生命的黃金。
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似的,在很高的天際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著本色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起我們。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常在暗淡中降臨。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女友一個溫馨的字條……這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像一粒粒綴在舊綢子上的紅寶石,在凄涼中愈發熠熠奪目。
《提醒幸福》賞析:
作家畢淑敏以其獨特的視角呼籲人們應當普遍關注往往容易忽略的話題——幸福。《提醒幸福》話語中肯,語重心長,每讀一遍都如沐春風、如浴春雨,一種新的感悟便油然而生。
的確,人生在世不過幾十年,我們何不好好地珍惜每一天、每一年?正像作者提醒的那樣:「我們要提高對於幸福的警惕,當它到來的時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鍾。」
我們常常被親人、朋友、好心人提醒這個,提醒那個;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注意這些,注意那些;其實最該提醒的恰恰是——注意你身邊的幸福。幸福,就是每天睜開眼睛,看到燦爛的朝陽;幸福就是每天黃昏時分,感受火紅的夕陽;幸福就是一家人圍著的桌上的團圓飯;幸福就是媽媽手裡趕工的毛衣;幸福就是爸爸手裡包書皮的厚紙;幸福就是奶奶端著的熱氣騰騰的面條;幸福就是爺爺煙斗里裊裊的煙;幸福就是朋友關懷的眼睛:幸福就是老師溫暖的雙手……你注意到了嗎?如果沒有,馬上開始......
更多摘抄美文參考資料:美文摘抄http://www.huibb.com/meiwen/

㈣ 《讀者》摘抄並賞析及出處 急用!

1都市的繁華迷亂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鄉依在。縱使你在某個城市開心快樂的生活著,但在心靈深處,總有一條無形的東西牽引著你,一頭在故鄉那邊,一頭結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特別是久別故鄉的人,也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故鄉這杯酒就愈香醇,故鄉的影像就愈清晰,香醇的不想醒來,清晰的叫人心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就是因為這縱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開的鄉情和鄉愁,才讓漂泊的我們得以慰藉,讓流浪的心不再孤寂。
【賞析】這段話表達了我對故鄉的牽掛和羈絆。用語優美抒情,恰到好處,富有感染力,讓我們都對故鄉的那點心緒都被撥動了。引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借用詩句表達了天涯海角都扯不斷我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多處使用對偶,語勢加強,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依戀之情。

2這時的河邊已是一首歌了。一擔一擔的苞谷插得尖尖的,擱在河灘上。一擔一擔的穀子壘得滿滿的,擱在河灘上。還有一捆一捆的黃豆、一筐一筐的小米都如畫地擱在河灘上。要收工了,一天的勞累與辛苦,都得痛痛快快地跳進河裡,洗掉、搓掉、揩掉。健康的肌腱,壯實的胸脯,都赤裸裸的呈現在你的視野里,是一尊尊誘惑人心的雕塑。縱使原始粗獷,但極具柔和嫵媚,沉醉得沒有一絲邪念。上了年紀的人,都有一個上了年紀的故事,那令人艷羨的經歷,像女人割禾的鐮刀,深深地鏤刻在心裡。因此,當年輕人的玩笑隨水而飄時,他們只是偶爾插上一句補補白,盡管嘴角的笑意一直未消,可心裡卻在思忖、盤算。
賞析:
這段話行文優美,如流水般娓娓道來,好一幅熱鬧的秋收圖:苞谷、穀子、黃豆、小米、河灘、年輕人、老人.....景美人更美。情景交融,這一幅秋收的景象因而更加美不勝收。作者筆調優美,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選擇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展現了獨特的秋收之美。

㈤ 《讀者》精彩片段及賞析

1.風,從水中掠過,留下粼粼波紋;陽光,從雲中穿過,留下絲絲溫暖;歲月,從樹林中走過,留下圈圈年輪……那麼朋友,我們從時代的大舞台上走過,又該留下點什麼呢?我們應當留下青春的驕傲,尋夢的足跡;我們應當留下真我的風采與個性的張揚,我們應當留下無悔的演繹和星光的燦爛!
2.美:靜物是凝固的美,動景是流動的美;直線是流暢的美,曲線是婉轉的美;喧鬧的城市是繁華的美,寧靜的村莊是淡雅的美。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要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感悟美的心靈。
3.心有明燈,便不會迷路,便可拒絕黑暗、膽怯,擁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勝的信念,一份坦盪的胸懷……心有小窗,便有亮麗的陽光進來,小酌一些溫暖的故事,便有自由清風邀約一些花香或者白雲。心有琴弦,縱然客去茶涼,仍有小曲緩緩響起,仍有滿樹桂花知音而化為酒香。
4.蠟燭有心,於是它能垂淚,能給人間注入粼粼的光波;楊柳有心,於是它能低首沉思,能給睏倦的大地帶來清醒的嫩綠,百花有心,於是它們能在陽光里飄出青春深處的芳馨。
5.美,可以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也可以在炸毀的大橋旁,可以在芳香撲鼻的鮮花上,也可以在風中跳動的燭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脫俗的維納斯雕像上,也可以在那平凡少女的笑魘里。生與死處在兩個世界,但美卻可在生死邊緣上閃閃發亮,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

㈥ 大學語文考試題:說說怎樣賞析一篇文學作品,從社會,作者,作品,讀者四個環節入手

這個屬於文藝理論中的文學批評范疇,社會、作者、作品、讀者是四個要素,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英語系M.H艾布拉姆斯教授於1953年的著作《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的,書的書名把兩個常見而相對的用來形容心靈的隱喻放到了一起:一個把心靈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個把心靈比作一種發光體,認為心靈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四要素的關系可以構成一個三角形,(作品居中,其他三要素連線向外輻射)幾乎所有的理論都只明顯地傾向於一個要素,根據其中一個要素,生發出界定、劃分和剖析藝術作品的主要范疇,生發出藉以評判作品價值的主要標准。因此,運用這個三角形的圖示可以把這種種嘗試大體上劃分為四類:其中有三類主要是用作品與另一要素(社會、欣賞者或藝術家)的關系來解釋作品,第四類則把作品視為一個自足體孤立起來加以研究。
艾氏在《鏡與燈》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讀者、作品等文學四要素的說法:
「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幾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論總會大體上對這四個要素加以區辨,使人一目瞭然。第一個要素是作品,即藝術品本身。由於作品是人為的產品,所以第二個共同要素便是生產者,即藝術家。第三,一般認為作品總得有一個直接或間接地導源於現實事物的主題——總會涉及、表現、反映某種客觀狀態或者與此有關的東西。這第三個要素便可以認為是由人物和行動、思想和情感、物質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覺的本質所構成,常常用『自然』這個通用詞來表示,我們卻不妨換用一個含義更廣的中性詞——宇宙。最後一個要素是欣賞者,即聽眾、觀眾、讀者。作品為他們而寫,或至少會引起他們的關注。」這種說法至今仍被沿用。
《鏡與燈》對我們今天的文學理論工作者所具有的普遍指導意義和價值遠遠超出了他對浪漫主義文論本身的討論,這種意義在更大的程度上體現在他所提出的文學批評四要素,也即社會、作品、藝術家和欣賞者。這四大要素放在一起幾乎可以包括西方文論史上各理論流派的批評特徵,使得初步涉獵西方文論領域者對這一領域的歷史演變、流派紛爭以及其當今現狀很快就有一個大致的輪廓。在這四大要素中,始終占據中心地位的無疑是作品,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評立場始終就是與閱讀文學作品密切相關的,這同時也是他為什麼要與解構主義的元批評方法進行論戰的原因所在,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批評理論所側重的也恰恰是其與作品最為密切相關的一個方面。
作品與作品本身的關系也許正是那些擺脫大的社會文化語境、致力於表現純粹個人情感和美學理想的抒情詩類作品所側重的方面,在那些作品的作者那裡,文學作品被當成自滿自足的封閉的客體,似乎與外在世界沒有任何關系,作家的創作幾乎是本著「為藝術而藝術」的目的,這些作品常常被那些曾在批評界風行一時的英美新批評派批評家當作反復細讀的「文本」。
至於作品與欣賞者的關系,這在早期的實用主義批評那裡頗受重視,但強調批評過程中讀者的作用並將其推向極致則是20世紀後半葉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批評的一大功勞。在後現代主義文論那裡,讀者本人有著對文本的能動的甚至創造性的解釋權,而一部未經讀者-欣賞者閱讀欣賞的作品只能算是一個由語言符號編織起來的「文本」,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和解釋它的意義的建構才能得到完成,因此讀者-欣賞者的參與實際上便形成了對作品的「二次創作」。

至於你的這篇作業呢,你需要舉出一部文學作品做例子,簡單說,從「社會」角度入手,需要分析這篇作品的社會背景,也就是成因;「作者」角度需要分析作者心理、作者的人生經歷,或者其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作品」角度,需要分析文本的間架結構,「讀者」角度要分析接受者心理。下面給你一個範文:

從《鏡與燈》文學批評四要素看《紅樓夢》

[提要]《紅樓夢》的總主題或主旋律應是通過「崇女貶男」此一獨特文學手法,反映在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男性文人的心理失衡和內心苦悶。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說它奇,是因為世界文壇上還沒有第二部作品像它一樣充滿謎團,以致雖然問世不會超過三百年,但即使是經過專家學者逾一個世紀的研究,至今還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其作者是誰?真正的主題又是什麼?
最妙的是,《紅樓夢》還催生了「紅學」,並因此養活了一大批靠它吃飯、美其名曰「紅學家」的專家學者。這在世界文壇上大概也是少見的,說它是中國繼秦皇兵馬俑之後給世界貢獻的第九大奇跡,恐怕也不為過。事實上,「紅學」確實是現當代中國學術史上的一朵奇葩,甚至被學者譽為能與「甲骨學」或「敦煌學」並駕齊驅,而毫無愧色。(注1)
作為一科專門之學,「紅學」自然會有學術爭議,因此自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有了門戶,有了派系。根據一般的分類法,「紅學」可分為索隱、考證、文學批評三大派;按照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的分類法,則可分為曹學、版本學、探佚學、脂學四大支。(注2)相信還有其他的分類法,只是筆者才疏學淺,暫時還沒有看到有關這方面的資料而已。無論如何,這已足以說明「紅學」是由不同學派組成的。
一門學科有不同學派本來是好事,因為只有意見分歧才能引起辯論,而辯論又能進一步促進學科的發展。可惜的是,紅學家的門戶之見太深,有時為了捍衛「師法」的純正而不惜對別派學者的觀點採取文化大革命式的批鬥方式,中國明清小說學者歐陽健從版本學的角度開始質疑「脂評本」的真實性後,遭到主流紅學家的圍攻和封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歐陽健之所以會引起他們的極端反感,主要是因為他的研究成果從根本上動搖了胡適所開創的考證派紅學模式的立論基礎,而這些主流紅學家們大多數都是胡大宗師的徒子徒孫。(注3)
如果他們接受了歐陽健的觀點,豈不意味著苦心經營了大半輩子的研究成果都是毫無學術價值的一堆廢紙!既然他們拿不出足夠的道德勇氣來否定自己,就只能否定別人了。於是乎,「紅學家」搖身一變成了「紅學霸」,而「紅學階級敵人」歐陽健自然就成了「紅學專政對象」,必須被「批倒批臭」。而1994年在山東萊陽舉行的第七次全國《紅樓夢》學術研討會也就成了一次「紅學霸」精心布置的、別開生面的「批鬥大會」。(注4)
筆者無意評論孰是孰非,只是想藉此說明一個問題,即此種形式的紅學論爭已經超出了學術范圍,淪為意氣之爭,令人可悲。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中國大陸紅學家的主流紅學家過於迷信「自傳說」,以致一旦它受到顛覆性的沖擊,就受不了了。其實,與胡適一起建立新紅學的俞平伯,早在三十年代就已經覺得不宜過度強調「自傳說」,主張紅樓夢畢竟是小說。可惜的是,《紅樓夢》是曹雪芹家事的說法已經深植人心,盡管俞平伯本人一再呼籲要走出胡適,也無法改變紅學家的積習了。
紅學研究只有回到文藝批評或文藝研究的道路上才是正途。准此,紅學研究才可能有健康的、全面的、嶄新的發展,但並不一定要如余英時所主張的,「這種文學性的研究,無論其所採取的觀點為何,必然要以近代紅學的歷史考證為始點」。(注5)
英國學者艾布拉姆斯在其傳世名著《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坦率地批評了當時西方文藝批評界的通行方法:「直到幾十年以前,現代美學對美學問題的探討都是依據藝術與藝術家的關系,而不考慮藝術與外界自然、與欣賞者、與作品的內在要求的關系。」艾氏的這段論述,我想用來形容紅學研究現狀也是頗為貼切的。
艾氏在《鏡與燈》中提出了作者、世界、讀者、作品等文學四要素的說法:
「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幾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論總會大體上對這四個要素加以區辨,使人一目瞭然。第一個要素是作品,即藝術品本身。由於作品是人為的產品,所以第二個共同要素便是生產者,即藝術家。第三,一般認為作品總得有一個直接或間接地導源於現實事物的主題——總會涉及、表現、反映某種客觀狀態或者與此有關的東西。這第三個要素便可以認為是由人物和行動、思想和情感、物質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覺的本質所構成,常常用『自然』這個通用詞來表示,我們卻不妨換用一個含義更廣的中性詞——世界。最後一個要素是欣賞者,即聽眾、觀眾、讀者。作品為他們而寫,或至少會引起他們的關注」。(注6)

既然至今為止,還沒有學者能超越艾氏提出第五要素,筆者將從這四個方面來檢視《紅樓夢》,不期望能提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創見,只求能把龐雜的紅學研究理出一個頭緒來,則於願已足矣。

《紅樓夢》的作品與形式

首先要看的是作品本身。這屬於文學本質論的范疇,研究的是作品與形式的問題。
20世紀的西方文論特別重視研究作品與形式的關系。其中一個重要學派提出了文學本體論的觀點,倡導者美國新批評派代表人物蘭塞姆提出了主張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認為本體的作品僅僅是指作品形式,即所謂「肌質」、「隱喻」、「復義」、「含混」、「語境」、「反諷」等語言學或修辭學因素。(注7)
和其他中國古典小說比較,《紅樓夢》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處處充滿了「啞謎」和「隱喻」,因此以文學本體論的方法來研究《紅樓夢》,稱得上是對口對路的。
以筆者接觸到的紅學研究文獻而言,絕大多數都是從考證方法入手,也就是所謂的「曹學研究」,還有一些是用心理分析方法來研究人物形象的,使用形式批評方法的少之又少,案頭上只有兩本書——台灣學者王佩琴的《〈紅樓夢〉夢幻世界解析》和大陸學者梅新林的《紅樓夢哲學精神》。
這兩本書都是從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學結構主義方法入手,設法釐清《紅樓夢》的種種「隱喻」背後的可能意義,進而揭示作品的本質。所不同的是,王佩琴使用的是以結構主義和敘事學相結合的方法,而梅新林採納的則是從結構主義入從解構主義出的手段。
兩位學者都認為《紅樓夢》的母胎是遠古的女媧神話,都主張作品結構由仙凡二界組成,都同意有一個從仙入凡再從凡返仙的敘述過程。所不同的是,王佩琴雖然提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攜帶石頭下凡並在最後把他度回仙界的關鍵人物,而且是通靈寶玉在人間的守護神,但卻停留於二元對立的經典神話學結構,沒有把「一僧一道」的存在提高到理論的層次;梅新林卻在主體(凡界)、母體(仙界)之間增加了中介(以「一僧一道」為仙界中介,以「一甄一賈」為凡界中介),建立了「思凡」、「悟道」、「遊仙」的三重復合模式,進而論證《紅樓夢》具有貴族家庭的輓歌、塵世人生的輓歌和生命之美的輓歌等三大主題。(注8)
筆者認為,西方形式批評理論可以為紅學研究開辟廣闊的新天地,應是21世紀紅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不過,也應該注意到中國文學尤其是古典文學有其民族性和特殊性,不宜生搬硬套西方形式批評的現成理論。
20世紀西方文論是建立在西方現代語言學和現代修辭學的基礎上的。漢語和西方語言之間雖然有共性,但也有特殊性。因此,在使用西方形式批評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學問題時,恐怕還得把這點考慮在內。
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在中國文學理論界以漢語現代語言學和現代修辭學為基礎,建立起本身的形式批評理論和方法之後,再用「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形式批評方法來研究《紅樓夢》,才能取得更能令人信服、更有學術價值的成果。

《紅樓夢》的作者問題

其次是作者。近百年來,紅學家用力最大的就是考證《紅樓夢》的作者究竟是誰的問題。由於「脂評本」的出現,使胡適提出的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假說有了「物證」,因此紅學界傾向於接受此一說法,並成了定論。但是,歐陽健對「脂評本」的真實性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此一定論是否定論了。
既然「脂評本」的真實性大有可疑之處,脂硯齋的批語自然也就不甚可靠。為尊重學術起見,筆者認為在別無旁證的情況下,只能從文本自身所提供的線索來討論作者是誰的問題,畢竟這才是第一手資料,要比各種批語和前人筆記的記載等二手資料可靠得多。
根據幾種傳世的《紅樓夢》本子(包括真偽未辨的脂評本),曹雪芹對這部奇書作出的最大貢獻只是「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並沒有明言他是作者。換句話說,假如我們不採取任何預設立場,我們只能承認曹雪芹是《紅樓夢》的編者而非作者。但是,由於《紅樓夢》中也有「甄士隱」(真事隱)的暗喻,因此許多學者都認定以上這段文字是作家基於某種難言的苦衷不得已而為之的「假言」,其實是要讓讀者明白編者其實就是作者,也就是曹雪芹本人。
問題是,作者「難言的苦衷」是什麼?主張「自傳說」的考證派紅學家認為是「抄家之恨」,主張「排滿說」的索隱派紅學家則認為是「明亡之恨」。至於作者為什麼不能明言,各家學者都認為是要避開清朝的文網。筆者認為,這是不了解清代文字獄情況的當今文人的自作聰明之論。有清一代,最著名的文字獄莫過於「明史案」,而在此案中,連刻字工人都難逃一死,更何況是編者。如果說那是清初的暴政,在乾隆朝並非如此,較為寬松。准此,作者又何必故弄玄虛?況且,乾隆朝的文字獄政策也不見得真的寬松。余英時對此提出了相當獨特的看法,認為這是因為曹雪芹是旗人,不在文字獄偵緝對象之內,並舉出曹氏友人敦敏、敦誠都有懷念前明之詩作為例。(注9)若此說能夠成立,曹雪芹更無必要為掩飾其作者身份營造迷霧了。
因此,筆者認為《紅樓夢》中的這段話其實根本就不是迷霧,而是事實。也就是說,曹雪芹做的確實只是「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的編輯工作。當然,他在編輯過程中,也不排除有改寫的可能性。換言之,曹雪芹也能算是《紅樓夢》的作者,不過並非原創作者,而是根據《情僧錄》、《風月寶鑒》等其他小說為底本進行再創造的作者。遺憾的是,可能是書稿遺失或其他緣故,曹雪芹改寫完成或來不及完成就魂歸離恨天的再創作,並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後來,高蘭墅接受程偉元之請,又在曹氏遺本的基礎上,再進行再創作,遂有今日流行之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紅樓夢》的作者既非吳梅村,也不是名不見經傳的「石兄」,也不是曹雪芹一人,而可能是一批不知名的文人加上曹雪芹和高鶚。換句話說,這是一部文人集體創作的小說,至少是曹雪芹和高鶚的共同創作,著作權不能全歸曹雪芹一人。

《紅樓夢》產生的社會背景

其次是世界,也就是作者當時身處的社會,或馬克思主義術語所謂的「第二自然」。從文學理論的角度看,要了解作者和世界的關系,主要是要探討作者如何根據生活進行藝術創造的過程和規律,即所謂的文學創作論。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課題,本文不予全面討論,只准備把焦點集中在作者的創作動機上面。
巧的是,這也是各派紅學家們喋喋不休的老問題。索隱派認為是排滿,考證派認為是寫家事,馬列派認為是反封建,另外還有愛情說、解脫說等等說法。筆者認為,《紅樓夢》作者的真正創作動機,由於文獻缺乏,史不足徵,無論今日之紅學家如何舌燦蓮花,說得天花亂墜,都是戲論!
要比較妥當地解決這個問題,大概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從當時的社會狀況反觀作者所可能有的創作動機,一是與同時期的其他作品做比較研究,看看這些作品所共同反映的總主題或主旋律是什麼。
晚明以來,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個性解放的時代呼聲。反映在小說創作的方面,就是明末清初出現了大量的色情小說,而且能夠大行其道。色情小說的大量刊行,固然有書賈牟利的因素,但主要是其自身的存在價值,即扯破所謂偽善的道德面紗,還人以人的本來面目。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個性解放乃至性解放實際上是一股顛覆社會規范的反社會力量,只能出現在社會規范力量不強的時代,而明末清初正是其時也。可惜的是,這股個性解放的潮流維持不了多久。隨著滿清政權站穩腳跟後,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社會就上了清廷的議程,而康熙帝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向程朱理學借兵。
程朱理學誕生於宋代,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確實是新興思潮,也不失為一股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可是,當程朱理學在後來被統治者利用之後,就開始變質了。到了明朝中葉,程朱理學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否則也不會輕易地被陽明心學取而代之。換言之,清廷以程朱理學作為御定的官方哲學,其實並不具備指導社會發展的資格,除了作為強勢政權裝飾門面的點綴之外,毫無價值可言。
然而,正是這股逆時代潮流而行的反動力量成了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而它所要對付的主要敵人就是晚明以來的個性解放思潮。在這兩股勢力的夾攻下,當時文人的精神苦悶可想而知。一方面,他們內心深處對個性解放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他們為了生存又不得不苦讀經書,勤練八股,以求能夠一舉成名天下聞,而考科舉的主要動機就是混口飯吃。可以說,這是當時社會中所有男性讀書人的共同心態。相反的,無緣赴考,也無需擔當太多社會責任的女性可就蕭灑多了。她們不用讀經書,不必練八股,可以讀西廂、讀老莊,也能按自己的興趣填詞作詩,一切都可以憑個人的喜好去學。也就是說,當時的男性文人是為了生活而讀書,女性卻可以為讀書而讀書。
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紅樓夢》作者塑造了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理想世界「大觀園」,借主人公賈寶玉的口說出「女兒是水做的,男兒是泥做的」,並刻意把賈寶玉塑造成一個陰氣十足的男性,使人讀來無不產生「崇女貶男」的感受,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一方面,也可以拿《紅樓夢》和《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同時代作品做一下比較研究。從蒲留仙塑造的眾多聰慧的鬼女、狐女、妓女形象,吳敬梓塑造的沈瓊枝形象,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文人心靈世界中「崇女貶男」的傾向是何其的鮮明。即使是被視為替封建衛道士塗脂抹粉的《野叟曝言》,其中除了主人翁文素臣之外,其他有所作為的人物都是女性形象,如璇姑之善算、素娥之識醫、湘靈之能詩、難兒之知兵等等。
職是之故,筆者認為《紅樓夢》作者的創作動機,應是通過「崇女貶男」此一特殊藝術手段,來反映當時男性文人的精神苦悶狀況。這可能就是《紅樓夢》的總主題或主旋律。
筆者料定一些「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的當今學者,肯定會以《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其作者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禮教精神,作品主題是為封建主義敲響喪鍾之類的陳詞濫調來質疑我的這項觀察。對此,筆者的答復是,現實主義是《詩經》以來的中國文學傳統,《紅樓夢》也確實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問題在於作者當時有沒有今人所主觀臆測的「高度政治覺悟」,能夠自覺地利用小說這個文學形式來反封建、反禮教?
《紅樓夢》的作者不是巴爾札克。巴爾札克除了創作《人間喜劇》以外,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我們可以說巴爾札克是自覺地反封建,並充分地把自己的理論應用在小說創作上,因為這是有文獻佐證的。可是,我們卻不能說《紅樓夢》的作者也有這樣的高度自覺,因為沒有文獻證明他或他們(即使我們認定曹雪芹和高鶚是作者)提出過類似的理論。我們充其量只能說,《紅樓夢》作者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創作了一部在客觀上具有反封建和反禮教特徵的偉大現實主義文學作品。

《紅樓夢》的原初讀者

最後是讀者,也就是作品為誰而寫的問題。從《紅樓夢》用語典雅,在問世初期流傳不廣等蛛絲馬跡看,可知並非一般迎合市場需求而創作的「才子佳人小說」。也就是說,作者在創作《紅樓夢》時,壓根兒就沒有考慮到要拿這部作品去賣錢,只是在友人之間傳閱而已。如果不是程偉元在乾隆末年竭力搜羅,並「同友人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復為鐫版,以公同好」(注10) ,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恐怕早就「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凈」了。
雖然我們無緣得知作者創作《紅樓夢》時的原初讀者群是何方神聖,但是從較早的記載只見於裕端《棗窗閑筆》、諸聯《紅樓評夢》等旗人貴族的筆記,可以猜測其原初讀者群應是旗人貴族。如果此說能夠成立,那麼《紅樓夢》最初的讀者應是旗人貴族,由此也可以反證其作者似當出自同一個圈子。至於能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其最早的讀者是旗人貴族,筆者就不敢妄斷了。不過,筆者可以肯定其原初讀者絕非市井小民,也不會是中下層文人,否則絕不可能流傳不廣。
有清一代,清廷異常重視八旗子弟的教育,因此旗人貴族文化程度較高,尤其是康熙、乾隆兩朝的旗人貴族,幾乎個個都能詩擅詞,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如果《紅樓夢》作者的讀者對象是旗人貴族,其創作就絕對不能馬虎,否則是進不了他們的「法眼」的。我想,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紅樓夢》遣詞用字之典雅、藝術技巧之高超、藝術氛圍之濃郁,遠遠超出其他傳世古典小說,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登峰造極之作。
至於是哪一階層的旗人貴族,筆者認為應該不是「聖眷正濃」的上層貴族,而是在雍正朝「整理旗務」之後,失去了種種特權,不得不憑個人的努力,和漢族文人一樣要經過科考才能躋身上流社會的沒落貴族。只要他們,才能體會《紅樓夢》「崇女貶男」背後的真精神;也只有他們,才會在看到賈府盛極而衰後,不得不掩卷長嘆。

[結論]:

千里來龍,到此結穴。筆者通過艾氏文學四要素考察了《紅樓夢》之後,得出了以下的結論:
首先,紅學研究今後要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回到文藝研究和文藝批評的道路上,引進20世紀西方形式批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是要注意到中國文學的特殊性和民族性; 其次,《紅樓夢》並非一部個人獨立完成的創作,曹雪芹可能是其中一位比較重要的作者,但高鶚也功不可沒,在無法確定其他作者是誰的情況下,應該尊重事實,承認《紅樓夢》是曹雪芹和高鶚的共同作品;
其三,《紅樓夢》的總主題或主旋律應是通過「崇女貶男」此一獨特文學手法,反映在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男性文人的心理失衡和內心苦悶;
其四,《紅樓夢》的原初讀者,應是沒落的旗人貴族。

注釋:

(1)余英時認為,自從胡適提倡以考證方法來研究《紅樓夢》後,這項考證工作已經和近代中國學術的主流,即乾、嘉考據學到「五四」以後的國故整理匯合了。因此,從學術史的觀點來看,紅學無疑可以和當代的顯學如「甲骨學」或「敦煌學」等並駕齊驅,而豪無愧色。這個觀點是余英時在《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一個學術史的分析》一文中提出的,見余英時著《紅樓夢的兩個世界》頁2,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2)周汝昌《什麼是紅學》,《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3)胡適1921年在考證派紅學開山之作《紅樓夢考證》中提出「自傳說」時,只是停留在「大膽的假設」的階段,並沒有拿出任何足以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實他的論點。到了1927年,《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突然出現在胡適的案頭,才扭轉了他在紅學研究上的被動局面,因為甲戌本中有不少批語恰好證實了他在六年前的「假設」。這也同時確立了胡適作為考證派紅學開山祖師爺的地位。
(4)克非在《世紀末「紅學」的尷尬》一文中,批評主辦這次研討會的中國紅學會沒有邀請不同學派的人參加會議,同時也批評會議的主持者馮其庸還帶頭對無緣出席會議的歐陽健搞缺席審判。此文刊於《粵海風》1997年第10期。
(5)余英時〈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紅樓夢的兩個世界》頁29,(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二月初版第五刷。
(6)〔美〕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頁5,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
(7)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頁43,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2版。
(8)參考王佩琴《〈紅樓夢〉的夢幻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及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學林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9)見余英時〈曹雪芹的「漢族認同感」補論〉,《紅樓夢的兩個世界》頁199至210,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10)〔清〕程偉元《紅樓夢序》,王志良主編《紅樓夢評論選》(上)頁5,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㈦ 青年文摘 意林 讀者好句及賞析

1、從窗簾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見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綴滿了星星的天。——《讀者》《陽關月》□揚之水2、幸福是鞋與腳,鞋的幸福是因為有一雙溫暖的腳,腳的幸福也只有鞋知道。——《幸福》 □ 蘇 北3、多少情深意重,敵不過天人相隔。原來,所謂一諾千金,也有無法兌現的時候。——《西出陽關》□ 西芹百合4、海鷗回答說:「因為眼淚不會持久。一旦它們隨著大海到了這里,它們就會消失,彷彿從未存在過一樣,沒有人再記起它們。善良的大海包容了所有的悲傷,用她的胸懷撫慰著疲倦和傷心,並把它們帶到岸上,用愛和永恆的歌取代沉重的心靈。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你身上,你只要環顧四周,就會找到它。」——《海鷗和眼淚》 ○青 閏譯5、斯人已逝,那最後的一朵,最終也要隨了愛人萎去,只留給這喧囂的人世,一抹淺淡的憂傷……而我們的靈魂,在暗夜裡,就這樣回家——《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 安 寧
6、首先是愛情使你忘記時間,然後是時間使你忘記愛情。——《青年文摘》《時間讓人忘記愛情》□ 張小嫻7、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如果註定塵歸塵,土歸土,每個人必須空手而來,空手而返,那麼,一定要學到。——《不是得到 就是學到》□ 吳淡如8、總有某些堅韌的東西,會留在一個不被摧毀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在一生中學到的東西吧。如果將它稱作寶石,每個人所製造的款式和材質,如此不同。9、有時,短暫的一瞬會成為永恆,這是因為他把腳印深深地留在了人們心裡。有時,漫長的歲月會成為一瞬,這是因為濃霧和風沙湮沒了他的腳印。——《光陰》□ 趙麗宏10、這世上的感情,真的有太多的形式,有些時候,你以為那是愛情,其實不過是一根稻草。與其抓著那根無用的稻草,不如用心去植一棵屬於自己的樹。——《稻草愛情》□ 衛宣利
11、不是所有相愛的蝴蝶都可以一起飛翔的,既然我不能陪你一同飛翔,我至少可以幫助你,讓陪你飛翔的蝴蝶不被厄運折斷翅膀……——《意林》《相愛的蝴蝶》●瀾 濤12、千百年來,它們在大自然的懷怉里繁衍生息,活得快活愜意,它不需要你為它的冷暖操心,更不需要你為它投食喂水。——《相忘》●莫 菲13、真實是最難的,為了它,一個人也許不得不舍棄許多好東西:名譽,地位,財產,家庭。但真實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惟有它,一個人只要願意,總能得到保持。——《真實》●周國平14、一個人如果願意時常保有尋覓美好感覺的心,那麼在事物的變遷之中,不論是生機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見美,那美的根源不在事物,而在心靈、感覺,乃至眼睛。15、未寫完的詩、沒有結局的戀情、被驚醒的夢、山頂縹緲的庄園、緣盡情未了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邊飛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只要表達了,有結局了,不再流動思慕了,那時便立刻停格,成為紙片。——《海邊的白蝴蝶》●林清玄

㈧ 《讀者》300摘抄及賞析100

【精來彩片段】 你睡吧!還早著呢源,——太陽睡了一夜剛起來……」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馬上表示同意,一面編辮子,一面往沙發那邊瞧,母親就在沙發上躺著,臉朝上,身子直的像一根弦。「你昨天怎麼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笑聲說!」 外祖母說話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鮮花那樣溫柔、鮮艷和豐潤,一下子就牢牢地打進我的記憶里。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
【品讀賞析】 文章以極其細膩而又飽含神情的筆觸描繪了「外祖母」這充滿人性光輝的人物形象。 讓我們沿著高爾基給我們營造的溫暖而又流暢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細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個充滿魅力的「外祖母」便會站在你的面前,對著你微笑…… 這便是透過高爾基文字的河流,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溫馨的畫面。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如果你願意靜靜地用心來閱讀,先認讀,再細讀,必要時再想讀,那麼那些文字的河流便會幻化成鮮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裡發芽,開花……

㈨ 《讀者》摘抄加賞析

1.都市的繁華迷亂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鄉依在。縱使你在某個城市開心快樂的生活著,但在心靈深處,總有一條無形的東西牽引著你,一頭在故鄉那邊,一頭結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特別是久別故鄉的人,也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故鄉這杯酒就愈香醇,故鄉的影像就愈清晰,香醇的不想醒來,清晰的叫人心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就是因為這縱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開的鄉情和鄉愁,才讓漂泊的我們得以慰藉,讓流浪的心不再孤寂。
賞析:這段話表達了我對故鄉的牽掛和羈絆。用語優美抒情,恰到好處,富有感染力,讓我們都對故鄉的那點心緒都被撥動了。引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借用詩句表達了天涯海角都扯不斷我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多處使用對偶,語勢加強,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依戀之情。

2.這時的河邊已是一首歌了。一擔一擔的苞谷插得尖尖的,擱在河灘上。一擔一擔的穀子壘得滿滿的,擱在河灘上。還有一捆一捆的黃豆、一筐一筐的小米都如畫地擱在河灘上。要收工了,一天的勞累與辛苦,都得痛痛快快地跳進河裡,洗掉、搓掉、揩掉。健康的肌腱,壯實的胸脯,都赤裸裸的呈現在你的視野里,是一尊尊誘惑人心的雕塑。縱使原始粗獷,但極具柔和嫵媚,沉醉得沒有一絲邪念。上了年紀的人,都有一個上了年紀的故事,那令人艷羨的經歷,像女人割禾的鐮刀,深深地鏤刻在心裡。因此,當年輕人的玩笑隨水而飄時,他們只是偶爾插上一句補補白,盡管嘴角的笑意一直未消,可心裡卻在思忖、盤算。
賞析:這段話行文優美,如流水般娓娓道來,好一幅熱鬧的秋收圖:苞谷、穀子、黃豆、小米、河灘、年輕人、老人.....景美人更美。情景交融,這一幅秋收的景象因而更加美不勝收。作者筆調優美,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選擇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展現了獨特的秋收之美。

㈩ 讀者 格言 意林 青年文摘 等雜志的簡短摘抄點評

1也許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種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盤,也即腦子里裝了太多的東西,它們就不願再盲從了么?可它們似乎還年輕,新鮮活潑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擻著,正輕輕鬆鬆地翹首顧盼,那麼欣欣向榮,快快活活的樣子。它們背對著太陽的時候,仍是高傲地揚著腦袋,沒有絲毫諂媚的謙卑。——張抗抗《天山向日葵》

賞析: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向日葵的特立獨行的形態,賦予向日葵以人的品格和精神,將其敢於堅持自我的態度表現得十分形象。

2此時,夕陽落於函嶺,一鴉掠空,群山蒼蒼,暮色冥冥。寺內無人。唯有梅花兩三株,狀如飛雪,立於黃昏之中。徘徊良久,仰望天空,古鍾樓上,夕月一彎,淡若清夢。——德富蘆花《梅》

賞析:簡單的幾句話,勾勒出梅花的美好姿態。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梅花的美麗;運用襯托的手法,烘托出平和寧靜的環境。

3故鄉是祖國在觀念和情感上最具體的表現。你是放在天上的風箏,線的另一端就是牽系著心靈的故鄉的一切影子。惟願是因為風而不是你自己把這根線割斷了啊!……
——黃永玉《鄉夢不曾休》

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家鄉對一個人的特殊地位。我們是風箏,故鄉是線,不論飛得多遠,都不忘對故鄉的眷戀。

4可是,看那株蓮花,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又忘我,當沒有陽光的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一株蓮花里有怎樣完美自足的世界!
——張曉風《雨荷》

賞析: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托物言志,表現雨荷的完美精神世界。人生不怕雨季,怕的是沒有一顆紅蓮般炙熱的心。

5草木不拒絕人們,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和草木在一起,人也有了一些植物性——喜歡陽光、喜歡水,干凈的水在透明的身體里流來流去,泛出淡淡的香氣。
——鮑爾吉原野《與草木交朋友》

賞析:優美干凈的語言,娓娓道來,與草木交朋友,人也變得像草木般,干凈、通透、明亮、公正。做個像草木般的人吧。

6時間好比一把鋒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當,會在美麗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紋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消磨掉.
——張愛玲《心願》

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和象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對時間的看法,時間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張曉風《春之懷古》

賞析:
張曉風的這段擬人讓我怦然心動,我想起了我家的春天,想起小鳥在天空翱翔的畫面。作者把鳥兒比作不好的數學家,丈量著天空,這種神奇的想像讓我們每個人為之折服,寫出了鳥兒的活潑靈動和春天的美好,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8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了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賞析:充滿氣勢充滿韻律又充滿深刻含義的擬人排比句,讓人忍不住讀了又讀,品了又品。成熟是光輝,是音響,是從容,是大氣,是微笑,是淡漠,是厚實,是高度,而這些豐富的意向之後還帶了關鍵的形容詞,它們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圓潤而不膩耳的」,說明了成熟與它們的一些共通之處。的確,成熟是漸漸獨立,漸漸成長,隱忍的、沉默的,卻又是無處不在的。

9還有那條繞著山腳的小河,也泛出綠色,那是另外一種綠,明晃晃的,像是攙了油似的,至於山,仍是綠色,卻是一堆濃鬱郁的黛綠,讓人覺得,無論從哪裡下手,都不能拔開一道縫兒的,讓人覺得,即使刨開它兩層下來,它的綠仍然不會減色的。
——張曉風《綠色的書簡》

賞析:
作者充分調動了視覺與觸覺,寫活了春天的綠色。多處採用比喻,形象生動

10和它後面好幾百棵同樣形狀、同樣大小,但是卻青翠逼人的樹木比較起來,這一棵金色的樹似乎更適合生長在這片山坡上,可是,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使它覺得很困窘,只好披著一身溫暖細致而又有光澤的葉子,孤獨地站在那裡,帶著一種不被了解的憂傷。
——席慕容《孤獨的樹》

賞析:這句話暗含了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的,就算踏實那麼的完美、那麼的與眾不同,可是一旦經歷時間的磨練,就會顯現出生命中的一些不完美;並且與同類事務比較起來,就因為自己的特別才會讓自己覺得孤獨、才不會融入到周圍;總之是美好的東西也有不完美的一面,既然我們看到了她的美,就讓她留在記憶中,何必讓那些不完美的東西來破環我們心中的嚮往呢?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
我這個都是比較古老的,因為我家雜志都是07到08年的
謝謝你的及時採納~~~這將是對我的極大鼓勵!你只需在我的回答下面點擊「選擇滿意回答」就行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