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文章賞析虞美人

文章賞析虞美人

發布時間: 2021-01-21 03:51:47

『壹』 李煜的【虞美人】原文以及賞析

原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物是人非,江山易主。

『貳』 虞美人賞析

賞析

這是一麴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

"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2)文章賞析虞美人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三年後,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因國勢衰危而向宋稱臣納貢了。李煜登基後,也繼續向宋納貢以保全基業。

李煜即位之初,重用舊臣,穩定高層重心,以重振人心。重視選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詔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與民生息。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為防禦策略。因此,南唐表面臣服宋朝,實則暗中備戰。

宋與南唐開戰後,李煜立即與宋斷絕邦交,派兵應戰,親自巡城。開寶八年(975年)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戰死。李煜投降,南唐滅亡,李煜被俘入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李煜生日之時,李煜死於北宋京師,時年四十二歲整,葬洛陽北邙山。

李煜多才多藝,善書畫,通詩詞,曉音律,以詞的成就最大。李煜的詞,存世三十餘首。另有《文集》30卷、《雜說》百篇。

『叄』 李煜的《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李煜 南唐)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嘆,生不逢時。也許在盛世,他是一個開明君主,也許不在帝王家,他是一個絕代詞人。但,沒有也許,「千古詞帝,昏庸帝王」是世俗給予他的評價,可歷史誰又說得清呢。我就是欣賞他,欣賞他的儒雅,欣賞他的才華,欣賞他的浪漫。
李煜,原名李從嘉,字重光,史稱南唐後主。後以「日以煜之晝,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大概是希望自己對於南唐,就像是日月對於天地吧,可以使之重煥生機,可終究事與願違。在位15年,降宋後封違命侯。雖說是個侯爵,但卻有名無實。「違命」二字,本就是宋太祖對李煜的諷刺。所以,李煜在北宋的三年,承受的是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從一國之主到階下之囚,李煜或許花了很久才接受「違命侯」的稱呼。他只是懷念著,思念著,那物是人非的江南故國。「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他被痛苦塞得滿滿的,便做了個速記員,他的毛筆蘸的是墨水,流的是生命的哲學。
這首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唱,在美麗的七夕之夜,李煜的42歲生日時完成。通過今昔交錯對比,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哀怨。這是他的絕筆詞,相傳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詞,聞聲於外,宋太宗知道後,震怒,賜酒將他毒死,結束了李煜3年的囚徒生活,結束了李煜身不由己的一生。這里想說明一下,李煜所服的毒酒,名曰「牽機」。此葯藉助酒興,會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後佝僂而死,頭與腳蜷在一起,狀似牽機,死狀是極其慘烈的。
這首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像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像:夜闌人靜,明月曉風,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聽著春風,望著明月,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凄楚和無奈!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詞人在這里發出的豈止是深沉的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
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像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為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
以上是官方的,應試的賞析。其實我覺得讀詞,就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與共鳴。
我是偏愛李煜的,他詞總是一波三折,回環往復。他有一種抵抗孤獨的姿勢,僵硬而又柔軟。但最後,似乎總是徒勞無功。
我們能把他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將詞句一句句拆開分析:哪裡用了平聲,哪裡用了仄聲,什麼詞與什麼詞相對應,這句表現了詞人什麼感情......我們可以理智的指指點點,這兩句如何,那兩句有如何。他卻不可能想我們一樣理智。
在他問出「春花秋月何時了」時,我們除了被那巨大的悲傷命中,又能說些什麼?
他已經累了,就連春花秋月,他一直愛著的東西也厭倦了。在那個時候,他對活著本身都是滿心怨恨的。
未來和他的心意背道而馳,過去是他無論如何都掙不脫的網。與其說他能把悲痛寫得酣暢淋漓,不如說他的生命本就包含了強烈的悲劇意味。
他想放下,卻不會忘記;他想麻木,卻偏又敏感。
上天許是企圖通過他的手,給這個世界留下一筆永不退色的朱紅,然而,卻不得不犧牲了他的一生。
到最後,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救贖了。後主的死亡不痛苦,這是我篤信的。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出生重瞳,帝王之相,卻生性文雅,漠視官場。或許,這就是宿命吧——無奈為人君。這一生,是幸?抑或不幸?思悠千載,孰能定論?
生於七夕,卒於七夕,是誕辰,亦是祭日。從李從嘉到李煜,再到後主,這一生,寫下的盡是「無奈」二字……

這是之前我在班裡的一篇講稿,也借鑒了網上的東西,也有自己的加工,其他書上的語句,希望你可以參考。PS.我超愛從嘉的....

『肆』 【十萬火急啊】請以李煜的《虞美人》,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不篇不少於600字的賞析文章。

【賞析】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誰人不憐,為何偏偏詰問蒼天「何時了」呢?誰人又能讀懂詞人此時心中的悲苦:原本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與當年無異,如煙往事卻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他的心啊!遙想曾經終日紙醉金迷、聲色犬馬,這位亡國之君除了滿腔悲苦,心中也有一絲悔意,於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李煜降宋後被封為違命侯,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覺得厭煩。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麼?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麼? 可能是錦衣玉食、後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能是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往事只堪哀」啊,當真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為免於徒增傷感,還是「獨自莫憑欄」吧!怎奈昨夜東風又起,明月之下,獨自登上寂寞的「小樓」,引發多少對故國的懷念,生出幾許離愁,添發幾多怨悲?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無數次使他夜不能寐,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正是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欲罷難休,欲罷怎休!愁!愁!愁!
遙想那「雕欄玉砌」應該是光彩依然吧,可當年的「朱顏」卻無處可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山河」,瞬間如落花飄去,杳然不再,唯作煙夢罷了!這一「在」一「改」之間,道盡了幾多物事人非的酸楚與哀傷,又怎能不「欲語淚先流」啊?
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全詞的「詩眼」? 明確:「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全詞的整體寫作思路是怎樣的?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於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這六句中哪些是寫「宇宙的永恆不變」?哪些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前面是一唱三嘆,到最後一句達到高潮。「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獨掀萬古愁。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並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法國作家繆塞也曾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

『伍』 李煜的虞美人的賞析(50字左右)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此詞是一麴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詞語言明凈、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擬、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作品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白話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5)文章賞析虞美人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南唐後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公元961—975年在位,國破降宋。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

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現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三年後,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陸』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文章賞析

這首詞以白描的抄手法再襲現情人重聚時的情景,字句間一片春光凄涼。從詞意上看,大約是寫昔日的情人,通篇皆作追憶的口吻。「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開篇兩句化用了李煜《菩薩蠻》中的「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生動傳神。別後的凄涼,最難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讀來令人搖心動魄。「...

『柒』 寫一篇的虞美人的600字賞析文章李煜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像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像: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像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 ...

『捌』 虞美人 李煜古詩賞析及賞析題

1、賞析: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像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像: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像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2、原詞: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玖』 《虞美人 聽雨》的賞析

《虞美人·聽雨》
作者: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凄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徵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展現的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少年的心,總是放盪不羈的,年少的時候,不識愁滋味,就算聽雨也要找一個浪漫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志,就算憂愁,也只顯得淡雅與悠然,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在悠閑與得意中,會為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出感嘆: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只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描寫的是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余。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嘎然而止。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點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 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嘆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一以貫之。

『拾』 《虞美人》賞析

賞析: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

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

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

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里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系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

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10)文章賞析虞美人擴展閱讀: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這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