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興賞析
⑴ 《西江月》賞析
欣賞這首詞,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品讀辛棄疾的詞,可從詞中品出更有韻味的戲劇來,雖然在寫詞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戲劇性場景並非辛棄疾發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發揚光大,在他的詞中,這種情況十分常見。
⑵ 西江月·秋興的介紹
《西江月·秋興》是明代詞人程馞所作的一首詞。
⑶ 古詩西江月秋興,運用什麼表達技巧寫
疊詞:「重重」寫出「竹樹」濃密蓊鬱之態;「點點」營造「潭煙」輕盈迷濛內之境。
對偶:「隔岸容」「近溪」遠近對舉,「重重」「點點」疊詞增韻,「竹樹」「潭煙」相對,寫出景色清幽靜謐之美。
遠近結合:「隔岸」遠觀,「近溪」體察,更顯景物的和諧有致,幽美雅靜。
動靜結合:「竹樹」「潭煙」屬靜景,「漁船下灘」屬動景,一動一靜顯出靜謐,引人遐思。
⑷ 西江月秋興賞析
西江月·秋興
程馞
盡日荷鋤治圃,有時捉杖尋泉。
山翁招我坐橋邊,笑指菊花開遍。
隔岸重重竹樹,近溪點點潭煙。
灘頭留下小漁船,轉過蘆花不見。
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寧人
⑸ 求《西江月秋興》(程[香孛])賞析
西江月•秋興
程馞【注】
盡日荷鋤治圃,有時捉杖尋泉。內山翁招容我坐橋邊。笑指菊花開遍。
隔岸重重竹樹,近溪點點潭煙。灘頭流下小魚船。轉過蘆花不見。
字詞的妙用:
「招」與「笑」,可見作者與「山翁」關系的親密;
「笑指菊花開遍」,可見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過「山翁」這一形象的塑造,傳遞出自己嚮往田園山水的隱逸情懷,高潔的品性。
山翁形象:怡然自安,超然自處的隱逸者的形象。(通過人物的動作和神態的刻畫)
下闕描繪了竹樹潭煙,漁船下灘,蘆花隱船三幅圖景。
表達技巧:
疊詞:「重重」寫出「竹樹」濃密蓊鬱之態;「點點」營造「潭煙」輕盈迷濛之境。
對偶:「隔岸」「近溪」遠近對舉,「重重」「點點」疊詞增韻,「竹樹」「潭煙」相對,寫出景色清幽靜謐之美。
遠近結合:「隔岸」遠觀,「近溪」體察,更顯景物的和諧有致,幽美雅靜。
動靜結合:「竹樹」「潭煙」屬靜景,「漁船下灘」屬動景,一動一靜顯出靜謐,引人遐思。
⑹ 辛棄疾的詩《西江月》內容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在山鄉夜行中所見所聞。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溪流小內橋,構容成了江南山鄉夏夜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而貫徹全篇的卻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豐收的喜悅。作者善於抓住夏夜山鄉的特點,又理解農民對豐收的熱望,加上筆調輕快,語言優美,音節和諧,使人讀了這首詞彷彿臨其境,餘味無窮。
⑺ 西江月秋興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這篇故事當中主要是通過對比的手法和神態描寫的手法來體現出主人公的形象的。
⑻ 西江月秋興山翁形象寄託的感情
怡然自樂、超凡脫俗的隱者形象。詞中「山翁招我坐橋邊。笑指菊花開遍」表達人與自然親近,寫「菊」顯示山翁高雅灑脫的品行。寄託了詞人嚮往大自然、超凡脫俗、高雅的思想感情。
⑼ 西江月秋興這首詞中的山翁形象對表達作者追求隱逸高潔的品性有何作用請簡要分
1、簡答:復
這首詞中的制山翁本身就是住在山裡的人,他悠然地邀請我坐在橋邊看菊花開遍,這幅畫面更能表現作者的隱逸理想。菊花自陶淵明吟詠以來就含有隱逸的寓意。山翁也是隱士,和詞人志同道合。
2、原詞:
西江月 秋興
明代·程馞
盡日荷鋤治圃,有時捉杖尋泉。山翁招我坐橋邊,笑指菊花開遍。
隔岸重重竹樹,近溪點點潭煙。灘頭流下小魚船,轉過蘆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