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王維鹿柴賞析

王維鹿柴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0 16:30:11

Ⅰ 王維鹿柴的譯文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詩1
幽靜的山谷里不見人影,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餘輝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譯詩2
山中空空盪盪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這是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寨),是輞川的地名。
詩里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於表現雨後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於杳無人跡,這並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竟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如果只讀第一句,也許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後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但聞」二字頗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 「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現在這一切都杳無聲息,只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於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於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於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於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麼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象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本無軒輕之分。但靜而近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了作者美學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重於表現靜美,《山居秋暝》色調明朗,在幽靜的基調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並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不免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盡管還不至於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推薦於 2018-06-17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Ⅱ 鹿柴這首詩表達這了詩人什麼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表達了內心對自然的喜愛,以及沉浸其中的喜悅。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穀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原詩:

《鹿柴》唐代: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釋義: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釋:

1、鹿柴(zhài):「柴」同「寨「,柵欄。此為地名。

2、但:只。聞:聽見。

3、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古時同「影」。

4、照:照耀(著)。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


(2)王維鹿柴賞析擴展閱讀: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

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但是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原本無軒輕之分。但靜而近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了作者美學趣味中獨特的一面。

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重於表現靜美,《山居秋暝》色調明朗,在幽靜的基調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並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盡管還不至於幽森枯寂。

Ⅲ 如何賞析王維的《鹿柴》這首詩

這首來詩的意思是幽靜源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鹿柴(zhài)中「柴」同「寨「,柵欄。此時為地名。但是只的意思。聞是聽見的意思。返景指夕陽返照的光。「景」古時同「影」。照是照耀的意思。


Ⅳ 王維《鹿柴》鑒賞 200字左右

[注釋] 1.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軍時在山上扎營,立木為區落,叫柴;別墅有籬落的,也叫柴。 2. 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 [簡析] 這首詩是王維後期山水詩的代表作《輞川集》中的一首。詩中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山之所以「空」,是因為杳無人跡。「不見人」三字,將「空」具體化。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通常情況下,山中盡管無人,但不會無聲。「但聞」二字將瑟瑟風聲、潺潺水聲、唧唧蟲聲、啾啾鳥聲統統排除開,只聽見偶爾傳來的幾聲「人語響」。表面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一陣人語響過以後,空山又回到了萬籟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說,要描寫幽暗的境界應迴避光亮,詩人卻偏偏寫「返景入深林」。猛一看,這一抹微弱的斜暉似乎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絲光亮,其實恰恰相反。當「返景」的余暉透過斑駁的樹影照在青苔上時,那一小塊光亮與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況且,那「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更漫長的幽暗。 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輞川集》中的作品,大多著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的表現手法卻具有不朽的美學價值。

希望採納

Ⅳ 王維的鹿柴寫作背景

1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內景二十處,王容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輞川集》中的作品,大多著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的表現手法卻具有不朽的美學價值。
2 全詩如下: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3 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Ⅵ 鹿柴 王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中空靈境界的追求和喜愛,

Ⅶ 王維的《鹿柴》的賞析

詩里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一二兩句主要突出空谷傳專音,愈見空谷之空屬;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才那一陣人語聲。更突出了空寂感感。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生而色。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纏緊一點暖色,反襯的效果就更佳了。

古詩鹿柴的意思

原文:

鹿柴[ 唐 ]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太陽的一抹余暉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鑒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

空谷傳音,愈見其空;最後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

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8)王維鹿柴賞析擴展閱讀:

王維其他名詩:

一、山居秋暝

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新雨過後山谷里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輕搖是上游盪下輕舟。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連。

二、山中

唐代: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

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彷彿要潤濕了人的衣裳。

Ⅸ 賞析王維的《鹿柴》,100字左右即可

一。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濤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岩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創造。從詩的表現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這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
造成聞聲不見人效果的客觀環境並不一樣。那麼,詩中是怎樣一種情況呢?詩開頭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對於無人而言,同時表明詩人的視野比較開闊,可以一視無礙;如果置身於隱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從這兩個字,也可以窺見山中的景物形勢特點。對句的「響」字與「空山」相呼應:只有在沒有太多障礙物的情況下,聲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復回盪,方才可以說「人語響」。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會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時而變化。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鬱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
詩的頭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像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陽明天中為最深。另一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

Ⅹ 王維鹿柴。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
全詩如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回入深林,復照青答苔上。
全詩翻譯: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