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高考語文古詩賞析

高考語文古詩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0 16:10:02

『壹』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如何拿滿分

一、詩歌最主要的幾大考點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

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觀點態度

然後老師們還有輔導書就是把各種詩分類,什麼田園詩、邊塞詩啊

然後給你這種詩大致的思想情感讓我們記……

但我試過,如果是把一首詩限定在一個范圍內很容易出錯,答題變得條條框框

但是出題老師又十分靈活

所以我們就不能搞什麼詩歌分類

不如從意向所表達的情感和大致翻譯詩歌為突破口,以及刷題,總結題型。

『貳』 十首高中課外古詩詞及鑒賞

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鑒賞: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鑒賞: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著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3、東欄梨花

宋代: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鑒賞:《東欄梨花》是一首感傷的詩,詩人因為梨花盛開而感嘆時光的流逝。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盪的風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鑒賞: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望,只見浮雲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一種滄桑之感湧上心頭。這里所說的「一片傷心」,即是指這種情緒而言。浮雲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畫;而「一片傷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黃叔燦《唐詩箋注》說:「『畫不成』三字,是『傷心』二字這神。」正因為畫不成,故見「傷心」之深;也正因為傷心如此,所以誰也難以傳神地畫出這種心聲。結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鑒賞: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詩的大意說:春回大地,面對著春天的景色,引起我無限春愁,這春愁無涯無際,難以排遣,勉強觀望山景,仍然難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驚心動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四百萬同胞都為此傷心萬分,同聲大哭,因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讓了台灣。

6、絕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鑒賞: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新,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著詩人進入夢鄉,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後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麼?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興

唐代: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鑒賞:李漁《窺詞管見》有雲:「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詩和詞在表現手法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雖然還不能說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寫景,句句含情,卻是比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卻構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種孤寂、凄涼、愁苦、嘆惋的感情,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凄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8、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鑒賞:這是詩人是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僕僕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亂,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那是讓人感受到似乎有那麼一些悲哀。

9、夕陽樓

唐代:李商隱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鑒賞:這首詩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藝術的手法來詮釋心中的愁緒和感慨,讀起來沉鬱真摯,依稀在人們面前展開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樓獨立、孤鴻飛翔的畫面。李商隱用他生動的筆墨,既寫出了夕陽樓的真實風景,也盡情傾訴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10、春晚

宋代:左緯

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

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

試數交遊看,方驚笑語稀。

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

鑒賞:這首詩前四句選用依依的楊柳、飛舞的蝴蝶、飄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繪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圖。後四句,詩人由晚春之景聯想到人生,惆悵不已。第三聯,不僅寫出了詩人篤重友情,要與朋友一起欣賞這美景,而且以「笑語」反襯「驚」,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靈震動之強烈。最後一聯,詩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終結,斜暉是一日之終止,倚杖於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滿了寂寥哀傷之情。結尾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叄』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一是試題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且離不開專景、情、境;屬二是文字淺易,抒發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等。考生一般對考點比較熟悉,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於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

『肆』 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該如何答

語文古詩詞鑒賞答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答題的時候應該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的時候一定要忠於原詩,還有用自己的想像加以創新,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等,注意能准確的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這樣題目的時候千萬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夠的,也得不到多少分,應回答出因為什麼而「感傷?」。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表現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情感的?這樣表達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的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述為什麼用這種手法。

(3)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語准確點名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某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本詩中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用某個字替代行嗎?為什麼?

(1)解釋該字在句子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4)如果說用某個字替代,好不好?結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麼?如何生動貼切的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會全詩型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古詩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古詩的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2古詩鑒賞答題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台,是解讀古詩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後一類居多。

2.關注古詩的題目
古詩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它像一條紅線,串聯起散落在古詩中的珍珠,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關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3.了解古詩的結構
「起承轉合」是古典古詩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中固有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復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伍』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

2010年高考題
(10年全國卷Ⅰ)
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採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
(2)這首詩有什麼含意?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10年全國卷Ⅱ)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於皇佑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於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後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
(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

(10年北京卷)
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
古風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雲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註: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藉助於描寫白日將盡、浮雲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於梧桐的鴛鸞竟巢於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

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廣闊無邊。
③、被,覆蓋。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
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
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
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
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願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參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點:
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10年山東卷)
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8分)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迴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
(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
(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

譯文:
據說在山間樹林中有一種奇異的鳥,自己說是「鳳凰」。
清晨醒來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棲息在高高的山崗上。
它一聲高吭的鳴叫可以響徹九州大地,伸長脖子可以遠望到最僻遠的地方。
此時正值秋風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來。
一下子就飛到了昆侖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時才往回飛。
它只遺憾處身的位置不適合於自己,它的悲傷真的讓我傷心難過啊!

(1)參考答案:品行高潔,志向遠大,才能出眾。
(2)參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興、象徵)。以鳳凰自喻,抒發了詩人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傷。
(10年江蘇卷)
9.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里長。
(1)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由送別季節可以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2分)
(2)一、二兩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說明。(4分)
(3)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雲:「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2)惜別知音,借酒澆愁;凄凄風雨烘托悲涼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轉為設想對方抵達後的孤寂與愁苦,通過想像拓展意境,使主客雙方惜別深情表達得更為深遠。
【解析】(1)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難度較小。「橘柚香」具有時令特徵,代表秋天,由此可聯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之句。
(2)既為送別詩,又點出「別」,當有惜別之意,此為第一層。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為第二層。「江風引雨」為景語,起烘托此刻悲涼心境的作用,此為第三層。
(3)鑒賞類題型,包括表達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據詩句內容和「代為之思」一句可知表達技巧為想像,然後結合情感分析將想像的內容具體化;「其情更遠」意為將情感表達得更為深切,意思對即可。
(10年陝西卷)
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完成8~9題。
雨雪曲 江總①
雨雪隔榆溪②,從軍度隴西③。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
【注】 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仕梁、陳、隋三朝。②榆溪:指邊塞。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8.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環境?末句中的「別路」是什麼意思?
9.詩人把「旗彩壞」、「鼓聲低」分別接在「天寒」、「地暗」之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首詩表現了戍卒什麼樣的情感?(6分)
(10年福建卷)
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訪隱者
[宋]郭祥正
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①寒雲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
[注] ①塢:山坳。②山翁:此處指隱者。
(1)在詩句中,與詩題相呼應的最關鍵的一個字是______。(1分)
(2)結合第三、四句,賞析「應」
(3)下列詩句與這首詩所寄寓的情懷最相近的一項是(2分)
A.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B.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C.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1)解析:解答本題要抓住詩題「訪隱者」的「訪」字,相呼應的必然是動作「踏」字。
誤區警示:本題考生誤答原因是對詩歌理解不到位,對詞語的表現力不敏感
答案:踏
(2)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形象的鑒賞能力。解答本題要結合整首詩創設的總體意境來分析鑒賞。
誤區警示:考生容易失誤在答案要點不全和表述不明確上。
答案:通過描寫隱者獨飲自己釀造的酒,足不出戶,門外落花滿地,無人造訪、無人酒掃的隱居生活,表現了隱者避世脫俗,隨性自然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3)解析:本題是對詩歌風格的考查,難度不大,因為本首詩描寫的隱者隱居生活,這和A項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的風格是一致的。
誤區警示:考生失誤在對詩歌的風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10年安徽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歲暮①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佔。
8.詩人為什麼會發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並作賞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試題答案】邊境發生戰爭,時局艱危,朝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年,漂泊異鄉,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願望難以實現形成巨大反差。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本題在鑒賞過程中,不但要細讀本詩,了解詩人境遇、主觀志向,明確注釋中點明時局背景,還要做到知人論世,根據平時所學習的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終生志向,然後進行綜合思考,才能不遺漏要點。
9、【試題答案】
借代,如「煙塵」代邊境戰爭;與後文「鼓角」相應,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藉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試題考點】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理解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
一般認為,「表達技巧」分為四個理解層面由低到高(字詞-句子-段落-篇章),分別是修辭手法(比喻、比擬誇張、借代等)、表達方式(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詩歌中主要是描寫和抒情)、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象徵、比興等)、謀篇布局手法(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辭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種,也叫稽古。本題中的修辭手法還有「對偶」;還有「雙關」手法,如「歲暮」表面指的是時序歲末,深層指作者已進入人生暮年,還指唐帝國由盛而衰進入風雨飄搖的晚唐。描寫手法中有虛實結合,如「邊偶還用兵,煙塵犯雪嶺」「朝廷誰請纓」是作者的想像,是虛寫;「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實寫。表現手法中有對比,如朝廷之臣無人請纓與江湖之士的作者「敢愛死」對比;作者高遠的心志與報國無門對比;「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對比;「鼓角動江城」暗含戰爭前後對比;詩歌開頭「遠為客」與結尾「寂寞壯心驚」思想感情對比,等等。
【詩歌簡賞】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歲。這一年他在梓州,聽說官軍大勝叛軍,便寫下了著名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此後他到閬州,他又聽到了吐蕃進犯的消息,於是杜甫心憂天下,寫下了這首《歲暮》詩。首聯詩人交待其客居他鄉,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上傳來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內憂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聯語氣看似平淡,卻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痛!頷聯「煙塵」和「鼓角」借代指戰爭,戰事推到了雪嶺,緊張的鼓角聲使一向安靜的江城騷動了起來。頸聯作者目睹了戰爭的血腥和慘烈,對唐朝君臣發出質問:「朝廷誰請纓?」面對強敵,作者懷疑朝中還會有人請纓殺敵嗎?尾聯「濟時敢愛死?」既是對全天下人的吶喊,特別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對自己的鼓勵,真正忠君愛國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壯心驚」,點出了詩人此時的心境。詩人一方面遠離朝廷的境遇,無法為國分憂,無法施展抱負,徒有報國之心,另一方面詩人自己也是「歲暮」之人,雖然想殺敵報國,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只能獨自寂寞。

(10年江西卷)
1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送人歸京師①
陳與義②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1)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難度不大。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傳說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是否矛盾?為什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為在詩人看來,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歸京時,觸景生情,心中難免生出一段憂國之愁。

(10年遼寧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陳與義①
瀟瀟十日雨,穩送祝融②歸。 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
一涼恩到骨,四壁③事多違。 袞袞繁華地④,西風吹客衣。
【注】①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這首詩作於政和八年(1118),當時作者正閑居京城等候授職。 ②祝融:火神,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窮困。④袞袞:眾多,這里指眾多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吏。繁華地:指京城。
8.第二聯兩句詩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5分)
9.前人認為這首詩寫雨時妙在「若即若離」,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已來臨,燕子將要南歸,一年恍若一夢。梧桐經一場雨打,已與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達了自己懷舊、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為「燕子將要南飛,想到一別就是一年,以後對舊巢只能在夢中見到」,也可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頷聯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確傳統意象燕子、梧桐的含義是答題關鍵。「燕子經年夢」較難理解。
9、答案:同意。雖然詩題是「雨」,但作者卻不是正面描寫雨勢、雨景,而是通過寫動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來寫雨,這就給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離」的含義:「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終體現在題目上,通過動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覺到雨;「若離」體現在詩中沒有直接點出「雨」,但而是通過寫動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來間接寫。
(10年浙江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22—23題。(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岩上衾。
但留雲對宿,仍②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註:定林:寺原名,位於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簡析第三聯中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3分)
23.詩人為什麼認為「悲蟲」也會有「好音」?結合全詩簡要解析。(3分)
22、參考答案:「宿」和「尋」皆為人的動作,運用擬人手法,把「雲」、和「月」人格化。詩人慾和白雲對宿,又逢明月向尋,寫出在定林流連忘返的愉悅心境。
23、參考答案:詩人被罷官後,寄情自然山水,認為只要超越凡塵,便能隨處得到自己的快樂,即使悲鳴的蟲聲也是美妙的音樂。
背景解讀: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10年天津卷)
13.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按要求作答。(6分)
峽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峽口花飛欲盡春, 劍南風景臘前春,
天涯去住淚沾巾。 山鳥江風得雨新。
來時萬里同為客, 莫怪送君行較遠,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緣身是憶歸人。

(1)《峽口送友人》一詩描寫了什麼時節的景色?他是通過那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2)兩首詩在抒發送別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什麼共同的情感?
(3)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詩採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採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
(1)暮春 飛花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識。能力層級是C級。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寫景的句子。因為詩詞中常常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徵,渲染氛圍,營造意境,並蘊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峽口送友人》詩中,只有第一句是寫景句。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
(2)思念故鄉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為客」表現思鄉之情,後一首「自緣身是憶歸人」直接表現了對家鄉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寫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離友人歸鄉的喜悅之情。
解析: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第一首寫傷春之景,目的是寫離別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與不同意的關鍵。
2009年高考題
1.(09年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寄 遠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1)首句中「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
答:
(2)本詩後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 (1)「悠悠」,寫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獨。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備,打下了鋪墊。
(2)詩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變得精神振奮。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眺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妙的圖景,精神振奮,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 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
2.(09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

杜 甫
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
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滿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①瞿唐:瞿塘峽,位於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後,杜甫曾困居於此。
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頻頻。
⑴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答:
⑵從「萬里」、「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答:
答案 ⑴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予著兩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抒發了詩人對時局動盪、國事艱難的憂慮以及對家鄉故園親人的思念。作者通過描寫春夜清冷靜謐的月下景色,抒發了自己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盪不定的凄涼傷感之情。
⑵①「萬里」一詞,突出空間范圍之廣,表現了廣闊地天地籠罩於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襯了詩人的個體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詞,強調時間之長,寫出了南飛的烏鵲在深夜經長時間飛奔後只能落在江邊暫時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現了詩人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艱難處境。
「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詩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讀全文,結合背景,從詩歌所描繪的意象出發。第⑴題考查詩歌景和情的關系,「月」是本詩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月的特點,再結合詩人遭遇和國家的局勢作答。第⑵題考查詩歌情感,結合注釋①作答。
3.(09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注】 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公。籜(tuò),筍殼。帙,包書的布套。
(1)本詩前三聯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
答:
(2)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答:
(3)請你談談對最後一聯寓意的理解。
答: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3)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
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解析 鑒賞詩的內容,理解主旨。
這是一首詠物詩,理解詠物詩就要抓住作者所吟詠事物的特徵。詩中作者著力描繪的形象是「竹」,第一聯著力寫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聯著力寫竹陰的涼爽怡人,第三聯寫竹子經雨洗刷後的潔凈,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據對詩句的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點。
「色侵書帙晚」一句描繪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寫的是竹影,結合全句加以描繪。注意鑒賞具有刻畫效果的詞語,即要錘煉的字「侵」的動態效果和「晚」字的襯托效果。
理解詩的主旨要緊扣住詩的最後一聯「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因為詠物詩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斷。這種題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 像對詩經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樣,她可以是現實的人,也可借喻理想,這里也求一致。
但是,出題人在設置考點時似乎對內容的考查擬題重復,前兩個小題都是對形象的鑒賞,雖然一概括一具體,但我本人覺得這一點有些欠缺。
詠物詩往往扣住所詠之物的具體特點,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閱讀鑒賞時要注意抓住詠物詩的這些特徵就可以讀懂了。解題時注意考題的考點,注意篩選答案要點。

『陸』 高考語文古詩如何賞析

高考語文古詩如何賞析要點:
第一,當時的時代背景。很多古詩都與時代版背景有關的,比如權杜甫的一大部分詩都是寫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所以多半描述國家內亂造成人們妻離子散的景象,比如「國破山河在」,比如「路有凍死骨」。
第二,詩人的人生經歷。像李白,一生之中都是在游覽名山中度過,所以寫的詩都帶有仙氣。像李商隱,一直生活在朝廷內的黨派紛爭中,內心鬱郁寡歡,想脫出塵世之外,比如《錦瑟》中最後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為什麼要追憶?還不是當前的生活不如意,想想還是過去逍遙自在的好。
第三,詩人寫詩的環境。在什麼情境下寫的詩,知道這個有助於對詩歌內涵的理解。像白居易寫的《琵琶行》,如果不知道當時作者被貶,心情沉悶,對同樣遭遇丈夫拋棄的琵琶女的同情就不能十分了解,正因為境遇相似,所以才同病相憐,借琵琶女之事寫自己的心。
第四,背優美詞句。賞析並不是僅僅為了欣賞體驗美的意境,更是要學習分析,將詩句應用於自己的生活語言和寫作語言當中。瓊瑤的小說為什麼那麼受青少年喜愛,相信讀過的都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感人的語句都是從詩歌中提取的。

『柒』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技巧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
(1)必須准確的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才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鑒賞。
(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3)說說作者採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
(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一起的流暢優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注]①那:奈何,為什麼。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一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朴;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看有沒有用修辭。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了口語「那」,這首詩採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採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採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
【答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不得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感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1、修辭方法:
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點化(化用) ――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片語或句子里,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B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反復――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此修辭可達到的藝術效果是:①凝煉美。詩詞有時故意讓成分殘缺,從而達到簡潔凝煉的效果。②簡遠美。所謂簡遠,是指選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凝聚豐富深廣的思想內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說出來,而是委婉地道出,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2、表現手法:
⑴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情與景關系: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於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於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 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
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像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
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餘地。
點面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點,隱括全面的效果。
細節描寫――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觀察角度的變化――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筆――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以少總多、以小見大―― 以少總多應具有以下特徵: 概括性:所表現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具體性:指所表現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讀者的聯想。以小見大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徵,藉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表現了窗中觀景的藝術趣味,通過有限聯想到無限,"物小蘊大",意趣無窮。同樣,竹中觀日、鏡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樣具有這種藝術效果。特點:一詩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徵的小景物,可以在讀者的腦海里喚起大的境界,所謂"以小景傳大景之情"。二寫社會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絕句尤適宜用這一手法。
詩中有畫 ――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個個畫面,表現一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一個畫面,透著一股空靈微妙的意蘊,
文藝表現方法 :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