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十五從軍賞析

十五從軍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0 11:28:36

① 十五從軍征翻譯及賞析是怎樣的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路遇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台。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賞析: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畫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實的一個側面。

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倖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鬱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

② 十五從軍行的賞析要怎樣寫呀

王昌齡《從軍行》賞析

【其 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①, 無那金閨萬里愁②。

賞析

王昌齡是一個創作邊塞詩的能手。其邊塞詩既多且好,尤其善於多方面表現征戍者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豪邁與悲壯、昂奮與凄愴相交融的深沉風格。

這組《從軍行》共七首,每首描寫一個場面。「烽火城西百尺樓」這首寫的是一位處於戰斗空隙之中的唐軍戰士和他對遠方妻子的懷念。

開頭兩句,詩人故意創造出一種鬆弛寧靜的氣氛:沒有戰事,戍樓獨坐,夕陽西下,晚風輕拂。但這是邊境上特有的暫時的平靜,靜謐中潛伏著肅殺和緊張。在這樣的情景下,戰士想家是極自然的。於是接下去寫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託著「傷離別」之情的《關山月》曲調。通過笛聲,我們已體察到這位戰士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末句卻從對面寫來:不直說戰士對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說他想到妻子在萬里之外因為掛念自己而憂愁傷心,夫妻兩人對長久的別離、無望的等待都同樣地無可奈何。這就把廣大守邊戰士的苦悶心情典型地表達出來,並取得了令人感動和同情的藝術效果。

注釋:

①《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②羌笛:羌族竹製樂器。《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

③無那:即無奈。

其 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

賞析

寫守邊者的鄉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樣,突出寧靜氛圍下主人公內心活動的復雜與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樣,用熱烈喧鬧的場面來反襯人物難以排遣的悲愴沉悶的心境。

你看,這里是軍中徹夜狂歡作樂的場面,開始時是清秋的明月俯照著大地,終場時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長城後邊。這其間琵琶不停地奏出富於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終了又換一曲。人們興奮地起舞,他們要盡情舒泄一番。

可是且慢,請細細地辨別一下這聒耳的音樂。原來,不管曲調如何變換,舞姿多麼狂恣熱烈,卻總是離不開一個主題:離情和邊愁,也就是離不開一種基調:慷慨中透著悲傷,歡快中雜著凄涼,「總是《關山》舊別情」,尤其「總是」二字,一下子點穿了軍中狂歡的背景和實質,使讀者的心和這些軍人的心刻靠近了許多,理解了軍人們企圖用歌舞排解愁悶,同實際卻是「撩亂邊愁彈不盡」之間的矛盾。而這正是本詩抓住讀心靈,使之感到震慄之處。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① ,孤城遙望玉門關②。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③。

賞析

戰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士的根本價值卻在於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者。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斗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應該指出,這並不是一首寫實之作。從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沒有一個樓蘭國,漢代的樓蘭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但是詩人為了表現守邊戰士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熱忱,卻把它們寫到了一首詩里。這在詩歌創作中不但允許,而且是常見的,人們感興趣的是詩中表現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膠柱鼓瑟地進行考證,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釋: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

從軍行七首(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 已報生擒吐谷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對第五回「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有深刻印象。這對塑造關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節。但書中並沒有正面描寫單刀匹馬的關羽與領兵五萬的華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這樣一段文字:

(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段文學,筆墨非常簡煉,從當時的氣氛和諸侯的反應中,寫出了關羽的神威。論其客觀藝術效果,比寫揮刀大戰數十回合,更加引人入勝。羅貫中的這段文字,當然有他匠心獨運之處,但如果就避開正面鋪敘,通過氣氛渲染和側面描寫,去讓人想像戰爭場面這一點來看,卻不是他的首創,象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應該說已早著先鞭,並且是以詩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風塵日色昏」,由於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後面,並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氣候的暴烈,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採取什麼行動呢?不是轅門緊閉,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這兩句於「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一支勁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這支軍隊卷塵挾風,如一柄利劍,直指敵營。這就把讀者的心弦扣得緊緊的,讓人感到一場惡戰已迫在眉睫。這支橫行大漠的健兒,將要演出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呢?在這種懸想之下,再讀後兩句:「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這可以說是一落一起。讀者的懸想是緊跟著剛才那支軍隊展開的,可是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卻並沒有輪到他們。就在中途,捷報傳來,前鋒部隊已在夜戰中大獲全勝,連敵酋也被生擒。情節發展得既快又不免有點出人意料,但卻完全合乎情理,因為前兩句所寫的那種大軍出征時迅猛、凌厲的聲勢,已經充分暗示了唐軍的士氣和威力。這支強大剽悍的增援部隊,既襯托出前鋒的勝利並非偶然,又能見出唐軍兵力綽綽有餘,勝券在握。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後續部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並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洮河北」去想像前鋒的仗打得多麼艱苦,多麼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麼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出來,在構思和驅遣語言上的難度,應該說是超過「溫酒斬華雄」那樣一類小說故事的。

③ 《十五從軍行》賞析

都是有關戰爭的。。。
都寫了戰爭的殘酷,導致民不聊生。但是《十五從軍行》和版《出塞》一個是權漢樂府民歌,一個是唐詩。它們所表達的意義不盡相同《十五從軍行》是對戰爭的殘酷性的批判,對戰爭所導致的民不聊生的控訴。揭露了漢代兵役制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出塞》則表達了詩人立志戍邊衛國的決心和意志,歌頌了詩人深切的愛國之情!

1.揭露了封建社會兵役的殘酷和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2.寫了邊關無良將駐守,致使匈奴頻繁入侵的情況,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李廣的思慕.

④ 十五從軍征的詩句填空,重點詞解釋,字詞和詩句賞析

始:才.歸:回家復.道逢制:在路上遇到 阿(e):在文章中是一個語音詞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的看 柏(bǎi):松樹.冢(zhǒng):墳墓.累累:與「壘壘」通,形容丘墳一個連一個的樣子.狗竇(gǒu dòu):給狗出入的牆洞,竇,洞穴.雉(zhì):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長 旅谷:植物未經播種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旅葵(kuí):即野葵.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持:用.作:當作 羹(gēng):菜.糊狀的 一時:一會兒就 貽(yí):送,贈送 沾:滲入
譯文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台.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⑤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你好!
十五和八十是虛數,運用了誇張手法,反映了從軍的之難,戰爭之久。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⑥ 十五從軍征翻譯及賞析

原文:

十五從軍征

作者:佚名,朝代:漢。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翻譯:

一個十五歲的男孩去打仗,直到八十歲才回來。他遇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就問他:「我家裡還有誰?」你的地方現在是松樹柏樹叢中的墳墓。在我家門前,我看見那隻野兔從窩里進進出出,那隻野雞在我家屋脊上飛過。

院子里種著野生小米,井邊種著野生向日葵。用去殼的野生穀物來烹飪,挑選向日葵葉子做湯。湯和飯准備好了,但我不知道誰給它吃。出了門朝東望去,舊的眼淚自由地灑在了衣服上。

賞析:

這首詩突出了「十五年從軍,八十年初返鄉」的老兵形象。它還側重於「家庭」的形象。與此同時,一筆一畫的「鄉親」形象也十分生動。飽經風吹雨打、鬱郁不樂的老人,無所畏懼、豪言壯語的村民,枯草古柏的家園,荒冢的荒蕪,共同構成了一個真實感人、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實的一面。

特別是英雄和他的家人彼此,出發了,藝術和藝術的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誰打仗,整個六十五年,是唯一的倖存者,所愛的人誰沒有服兵役,墳墓松柏是鬱郁蔥蔥,希望能看到他們生活在貧困的生活痛苦以及每次可能犧牲步兵;作品描述了主人公在為國家奮戰65年後無家可歸的不幸經歷和痛苦感受。比起那些只能進入沉默、黑暗、寒冷的墳墓的親戚們,他也是一個「幸運的人」。

(6)十五從軍賞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

這樣,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⑦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中的始表達了什麼效果

始,才。
「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才回來,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
一個「始」字,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具有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的表達效果。

⑧ 鑒賞漢樂府民歌中的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內動容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