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擬行路難其一賞析

擬行路難其一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0 08:07:59

① 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與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的對比賞析

擬行路難(其四)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里,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間社會的某種哲理。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

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確士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他並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而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

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里詩人有意迴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郁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於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豈無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應當說,此刻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郁積成最大密度,似乎達到了隨時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盡情渲瀉,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現的竟是一聲低沉的哀嘆:「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克制住了。

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不難想見,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咽到肚裡,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呵!作者有著正確的感知,讀者亦有正確的感應。這不幸從何而來,已盡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顧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能看作是詩人在忍氣吞氣,無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憤激之詞罷了。

從讀者的審美心理角度來說,本詩主旨啟人思索,耐人品味。從作者的表達情感方式來說,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前人王船山曾評論此詩說:「先破除,後申理,一俯一仰,神情無限。

」沈確士曾說:「妙在不曾說破」。這都准確地指明了本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五、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靈活的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鍾嶸《詩品》曾批評鮑照「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豈不知,這恰是鮑照詩作獨具藝術特色之所在。

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時,肯定是痛飲。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一個懷才的人卻不能不任用,這不正像遇到冰塞川、雪擁山嘛!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但是想到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

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② 行路難其一賞析!要簡單明了的!

行路難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作於天寶三年(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對李白的深厚友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都是渲染朋友為李白所設的餞,行之宴的豐盛與隆重:不僅酒具,杯盤珍貴,酒菜也很值錢 。「嗜酒見天真」的李白,這時卻「停杯投箸」不能飲,足見內心的不平靜,繼而他離開座席 ,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詩人空懷一片報國之心,非但不被皇帝任用,反被「賜金還山」此情形不也是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 ,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 ,就顯示著不甘消沉之心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 :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添了信心。「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然而當他的思緒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入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重樹信心與豪情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堅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 ,「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 」、「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因而重樹信心,但瞬即又回到現實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通過這樣曲折迭宕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 、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行路難三首(其二)

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
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
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
擁彗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
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
誰人更掃黃金台?
行路難,歸去來!

「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起句突兀,讓久久郁積在內心裡的感受,一下子噴發出來。赤賦亦比,使讀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容十分深廣。這一首,用青天來形容大道的寬闊,襯托這樣的大道是易於行路的 ,但緊接著卻是「我獨不得出」,自然讓人關注其言外之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兩句一組。唐代上層社會喜歡拿斗雞進行游戲或賭博。唐玄宗曾在宮內造雞坊,斗雞的小兒因而得寵。當時有「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狗勝讀書」的民謠。如果要去學斗雞,是可以結交一些紈袴子弟 ,以利仕途,但李白對此嗤之以鼻。所以聲明自己羞於去追隨長安里社中的小兒。這兩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所說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個意思。都是說他不屑與「長安社中兒」為伍。曳裾王門不稱情,彈劍作歌奏苦聲 。」則是表示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之意 ,「曳裾王門」,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權貴之門。「彈劍作歌」,用的是馮諼的典故 。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詩人借馮諼的典故表達與權貴們平等相交的願望。「淮陰市井笑韓信 ,漢朝公卿忌賈生 。」韓信未得志時,在淮陰曾受到一些市井無賴們的嘲笑和侮辱。賈誼年輕有才,漢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於受到大臣灌嬰、馮敬等的忌妒、反對,後來竟遭貶逐。這里詩人借韓信、賈誼的典故,表現自己懷才不遇又被權貴打擊的境況。這兩句是寫他的不得志。「君不見」以下六句,深情贊美當初燕國君臣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君臣關系的追求。戰國時燕昭王為了使國家富強,尊郭隗為師,於易水邊築台置黃金其上,以招攬賢士。於是樂毅、鄒衍、劇辛紛紛來歸,為燕所用 。燕昭王對於他們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屈己下士,折節相待 。當鄒衍到燕時,昭王「擁彗先驅」,親自掃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塵飛揚,用衣袖擋住掃帚,以示恭敬。李白一直幻想君臣之間能夠有一種推心置腹的關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張良、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為他們與君主之間的關系,符合自己的理想。但這種關系在現實中卻是不存在的。唐玄宗此時已經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沒有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下詔召李白進京,也只不過是擺出一副愛才的姿態,並要他寫一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台,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對「行路難」作具體描寫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看重他,反而排斥他,就只有拂袖而去了 。「行路難 ,歸去來 !」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只有此路可走。這兩句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這首詩表現了李白對功業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頓中仍然想有所作為的積極入世的熱情,他嚮往象燕昭王和樂毅等人那樣,希望有「輸肝剖膽效英才」的機緣。篇末的「行路難,歸去來」,只是一種憤激之詞,只是專指要離開長安,而不等於要消極避世,並且也不掩蓋在此同時他還抱有它日東山再起「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幻想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③ 行路難與擬行路難的對照賞析

李白不僅在詩歌的豪邁奔放上借鑒了鮑照的創作經驗,與其有著共同的詩風,而且還能巧妙地化用鮑詩的意境。如李白的《出自薊北門行》,就明顯地保留著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的胎記。
且看下面一段比較:「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鮑)「,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李)「;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鮑)「,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李)「;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鮑)「,明主不安席,按劍心飛揚」(李)「;簫鼓流漢思,旌甲披胡霜」(鮑)「,畫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李)「;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鮑)「;途冬風沙緊,旌旗凍凋傷」(李)「;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李)。從這些詩句的對比中不難看出:兩詩不但主題相同,篇章結構完全一致,甚至連使用的詞語,創造的意象都何其相似。此類影響在其他詩中也不乏例證。鮑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擬行路難》其四),李白:「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鮑照:「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擬行路難》其六),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其一)等等。從以上詩句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李白無疑是接受了鮑詩的啟迪和沾溉,而李白對鮑詩的學習創新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
其次,鮑照和李白的詩歌在體裁和語言表達的特徵上,也有著相同之處。李白是盛唐大家,他「得古今之體勢」,兼采各家之長。當時的各種詩體,他都能夠運用自如。但他最擅長的體裁是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他吸取了鮑照樂府音節高亢、氣勢凌厲、風力遒勁的特點,形成自己天才縱逸、落筆驚挺、跌宕有序、酣暢自如的格調。可以說,李白的歌行體是對鮑照詩歌體裁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將進酒》、《行路難》等詩風韻調都近於《擬行路難》組詩,而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杜甫贊賞李白的歌行體:「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何、劉、沈、謝力未工,才兼鮑照愁絕倒」(《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指出李白的歌行體深受鮑照的影響,這是後來人們所公認的。王世貞《藝苑卮言》中說:「太白樂府,杳冥變幻,極才人之至。」可謂切中肯綮。鮑照在詩歌語言運用上,既有「運語極拙,述情頗盡」〔2〕之妙,又有語言麗辭彩贍華之美。二者有機地結合在鮑照所要表達的內容之中,因而形成俊逸遒麗,奔放流暢的語言風格,其遣詞造句之功是不朽的。李白的詩歌語言是真率自然,音節和諧,渾然天成,呈現出清水芙蓉之美。「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將進酒》),氣勢何等雄偉;「長嘯《梁甫吟》,何日見陽春」(《梁甫吟》),情感何等激憤;「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古朗月行》),遣詞造句又是多麼的清新雋永,通體光華。當然,李白的詩歌因描寫內容不同而呈現出多樣的風格,特別是他那重於氣勢和自然的語言,充滿了火熱的激情,如龍吟虎嘯,則又發展了鮑詩俊逸的風神。
還有值得一提的一個共同處,這就是兩位詩人都注意向民歌學習,從民歌中汲取營養。鮑照在當時吳歌西曲被視為里巷歌謠的情況下,卻十分推崇這些自然天成的作品,吸取樂府民歌質朴自然的特點,創作了大量生動活潑別致新穎的詩篇,如《采蓮歌》七首之二《,吳歌》三首之二等,都寫得細膩優美,深得南朝民歌妙處。其詩作雖然「零落者多」,今存樂府仍有86首〔3〕。他的藝術風格與當時「典正可彩,酷不入情」(《南齊書·文學傳論》)的形式主義傾向大異其趣,從而在劉宋詩壇大放光彩。高評李白詩歌「語多率然而成者,故樂府歌辭咸善」,指出了李白善於學習民歌語言的成就。從重視向民間文學學習這一點講,李白是繼承並發展了鮑照的精神的,從而使他的詩歌語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李白詩歌「十喪其九」(李冰陽《草堂集》),現仍存樂府149首〔4〕,為樂府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鮑照的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曾影響過眾多的詩人。永明體的代表人物謝眺、沈約,梁代的江淹、吳均,唐代的杜甫、韓愈、白居易莫不從中吸取營養。同樣,鮑照的創作風格,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李白。胡應麟《詩藪》說鮑照「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張溥在《鮑參軍集題辭》中亦說:「詩篇創絕,樂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這些評論,的確很有見地。李白正是從鮑照的創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沾溉和啟迪,因此,兩人的詩歌就出現了本文論及的那些共同之處,而後者又把前者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李白對舊題樂府作了最輝煌,更偉大的發展和完善,使其樂府詩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④ 行路難其一的古文賞析急求!!!!!!!!

作品鑒賞
【其一】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此詩多寫世道艱難,表達了離愁別緒。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個開頭與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賦的手法,從筵席上的美酒佳餚寫起,起得比較平。這一首,一開頭就陡起壁立,讓久久郁積在內心裡的感受,一下子噴發出來。亦賦亦比,使讀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容十分深廣。後來孟郊寫了「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的詩句,可能受了此詩的啟發,但氣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夠和它相比的,還是李白自己的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類詩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種胸襟才能寫得出。不過,《蜀道難》用徒步上青天來比喻蜀道的艱難,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帶山川的艱險,卻並不感到文意上有過多的埋伏。而這一首,用青天來形容大道的寬闊,照說這樣的大道是易於行路的,但緊接著卻是「我獨不得出」,就讓人感到這裡面有許多潛台詞。這樣,這個警句的開頭就引起了人們對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兩句一組。「羞逐」兩句是寫自己的不願意。唐代上層社會喜歡拿斗雞進行游戲或賭博。唐玄宗曾在宮內造雞坊,斗雞的小兒因而得寵。當時有「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狗勝讀書」的民謠。如果要去學斗雞,是可以交接一些紈絝子弟,在仕途上打開一點後門的。但李白對此嗤之以鼻。所以聲明自己羞於去追隨長安里社中的小兒。這兩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所說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個意思。都是說他不屑與「長安社中兒」為伍。那麼,去和那些達官貴人交往呢?「曳裾王門不稱情,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權貴之門。「彈劍作歌」,用的是馮諼的典故。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時在長安,權貴們並不把他當一回事,因而使他象馮諼一樣感到不能忍受。這兩句是寫他的不稱意。「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韓信未得志時,在淮陰曾受到一些市井無賴們的嘲笑和侮辱。賈誼年輕有才,漢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於受到大臣灌嬰、馮敬等的忌妒、反對,後來竟遭貶逐。李白借用了韓信、賈誼的典故,寫出在長安時一般社會上的人對他嘲笑、輕視,而當權者則加以忌妒和打擊。這兩句是寫他的不得志。 「君不見」以下六句,深情歌唱當初燕國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君臣關系的追求。戰國時燕昭王為了使國家富強,尊郭隗為師,於易水邊築台置黃金其上,以招攬賢士。於是樂毅、鄒衍、劇辛紛紛來歸,為燕所用。燕昭王對於他們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屈己下士,折節相待。當鄒衍到燕時,昭王「擁篲先驅」,親自掃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塵飛揚,用衣袖擋住掃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終希望君臣之間能夠有一種比較推心置腹的關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張良、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為他們和君主之間的關系,比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這種關系在現實中卻是不存在的。唐玄宗這時已經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沒有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下詔召李白進京,也只不過是裝出一副愛才的姿態,並要他寫一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台,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詩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對「行路難」作具體描寫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麼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難,歸去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只有此路可走。這兩句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這首詩表現了李白對功業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頓中仍然想有所作為的積極用世的熱情,他嚮往象燕昭王和樂毅等人那樣的風雲際會,希望有「輸肝剖膽效英才」的機緣。篇末的「行路難,歸去來」,只是一種憤激之詞,只是比較具體地指要離開長安,而不等於要消極避世,並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時他還抱有它日東山再起「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幻想。[7] 【其三】 此篇純言退意,與第一篇心情有異。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公元744年(天寶三載)離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郁賢皓《李白選集》以為「作年莫考」。[2]

⑤ 李白 行路難(其一) 與鮑照 擬行路難(其六) 在思想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

李白 行路難(其一) 與鮑照 擬行路難(其六) 在思想感情上的相同點:
這兩首詩的共同處內是詩人不能為國家容效力,做貢獻而感到惋惜。

不同點:
李白的行路難(其一)表達的是一種信心,一種自信,而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六)表達的是沉痛的感情。

⑥ 翻譯並賞析《行路難》(其一)

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行路難三首》作於天寶三載(744)初離朝廷之時。李白此時心情復雜:失意、憤懣、迷惘困惑、憤世疾俗、自負、自信等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感慨萬千。在詩里,他以行路艱難比喻世路的艱難,抒發了不平之感和繼續追求理想的願望。《唐宋詩醇》:"冰塞雪滿,道路之難甚矣。而日邊有夢,破浪濟海,尚未決志於去也。後有二篇,則畏其難而決去矣。此篇被放之初,述懷如此,真寫得'難'字意出。"應時《李詩緯》卷一:"太白縱作失意之聲,亦必氣概軒昂。若杜子則不然。"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逐句理解:
(1)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2)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傑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後,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

(3)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後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掛雲帆濟滄海」由乘長風破萬里浪推演而來,創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雲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⑦ 鮑照 擬行路難其四賞析 完整點

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里,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間社會的某種哲理。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確士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他並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而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里詩人有意迴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郁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於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豈無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應當說,此刻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郁積成最大密度,似乎達到了隨時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盡情渲瀉,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現的竟是一聲低沉的哀嘆:「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克制住了。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不難想見,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咽到肚裡,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呵!作者有著正確的感知,讀者亦有正確的感應。這不幸從何而來,已盡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顧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能看作是詩人在忍氣吞氣,無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憤激之詞罷了。

從讀者的審美心理角度來說,本詩主旨啟人思索,耐人品味。從作者的表達情感方式來說,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前人王船山曾評論此詩說:「先破除,後申理,一俯一仰,神情無限。」沈確士曾說:「妙在不曾說破」。這都准確地指明了本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五、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靈活的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鍾嶸《詩品》曾批評鮑照「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豈不知,這恰是鮑照詩作獨具藝術特色之所在。

⑧ 行路難其一與擬行路難其四在思想內容上有何異同

李白來的《行路難(其一)》這自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都寫「愁」。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鮑照的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蘊涵著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詩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更高。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