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孔子的名言故事

孔子的名言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0 03:09:22

1. 關於孔子的名言和關於這條名言的故事

家和萬事興!和為貴,諧為美!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雨果幸內福永遠存在於人類不安的追容求中,而不存在於和諧與穩定之中。
──魯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是和諧而不會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會和諧友誼是一種和諧的平等。--畢達哥拉斯
和諧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說過:"美在和諧。"可見,和諧
美是一個極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輝的美學命題。冰心老人曾說:"美的真
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境中,就
造就了環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說:"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美。」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黑格爾:「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2. 孔子的故事與經典名言

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東游,見田裡放著農具,卻不見農夫,便拾起鋤頭,圍著一顆秧苗,費內力的鋤了起來容。
不一會兒,農夫回來了,一見大怒,憤憤的說:「你為什麼鋤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著秧苗說:「你看,我鋤的明明是草啊。」沒想到農夫更加惱火的說:「我種的就是喂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3. 有關孔子的名言和與名言有關的故事。謝謝

下面是孔子的名言和系列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孔子的故事:
一、智慧圓融
——故事取材於《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問孔子,有關他的一些同學們的修養情況。

他問道:「老師,顏回同學為人怎麼樣?」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顏回的仁愛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貢呢?」子夏接著問。

「他呀!他的辯才比我好。」孔子笑著說。

「那子路,子路同學呢?」子夏又接著問。

孔子開心地笑著說:「要說勇武精神,我們都不如他。」

「那子張呢?子張難道也有過老師之處?」子夏滿臉狐疑。

孔子頓了頓,說:「子張同學,為人處世,莊重嚴謹的作風,比我這個做老師的要強。」

子夏聽到這里,禁不住站了起來。他曲躬作揖地問道:「老師,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學,都有超過老師的地方,那麼為什麼,他們還要師從老師您,學習呢?」

孔子見子夏這樣,忙舉手向下按了按,並和藹地對子夏說:「子夏!你別著急,先坐下,聽我慢慢說。顏回同學雖然他很仁慈,但有時他過分的仁慈,導致的不忍之心,使他變得一味地遷就他人,影響了自己對事態作出正確的決斷,從而反而害了別人。所以說,他雖能仁,卻不能忍。(註:佛家有時說慈悲生禍害,也是這個意思)」

孔子接著對子夏說:「至於子貢,他的口才的確很好,可謂辯才無礙。他精通語言的妙用,卻不識語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辯不能訥。」

「關於子路,」孔子繼續說:「他英勇過人,敢作敢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有時不懂得謙沖退讓,持弱守雌,蓄勢而動。這樣難免會意氣誤事。所以說,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張呢,」孔子說到這里沉了沉,然後說:「他過於莊重嚴謹,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眾 ,不能容納有污行的人,讓人見之生畏,敬而遠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諧。」

「因此,」孔子最後總結道:「如果將這四位同學的長處都加起來,來對換我的修養,我也是不願意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要一心跟從我,學習的原因。」

二、神武不殺
談到儒家的君子,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溫文爾雅、謙恭禮讓、文弱書生形象。對作為儒家祖師的孔子,我們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對孔子天資與外貌的描述,卻令人,大跌眼鏡。

據《孔子家語》和《淮南子》的有關記載說,孔子長得寬額、獅鼻、闊口,大顱頂部微陷。身長(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約現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說,孔子當時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謂一標準的山東大漢。記載還說,孔子的智慧,超過周朝的萇弘,一位通曉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膽氣,壓倒當時著名的勇士孟賁。孔子挪步輕追,可足踩亡命竄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雙臂,能托起城關落下的城門。然而,盡管孔子勇力過人,伎藝超群,卻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內修本來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終成一代素王,萬世聖師。所謂素王,古稱有帝王之德,無帝王之位的人,為素王。

孔子所處的時代,當時只有幾百萬人。但跟從孔子學習的弟子,卻有三千之多。他們都是各國來的精英人物,什麼樣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加上眾弟子的輔佐,在當時,如想謀取一國權位,是不難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會的安定,大眾的幸福,如果沒有純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礎,文化教育沒有跟上,僅靠權謀勢力的支撐,是不會長久的。而且,在這種狀況下的安定與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寧可自己一生窮苦受累,寂寞凄涼,被人誤解不識時務,也要擔當起繼承發揚,傳統的優秀文化、優秀政治智慧的大任,為萬世開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孔子這種在任何環境下,不計個人得失,始終注重世人的德性培養,注重社會純正思想的引導,從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徑,這在當時,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個人道德修養較好的道家隱士,對此也頗有微詞。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正是孔子,也是後來真正儒者們,過人之處。

禪宗祖師達摩,來中土前,定中觀察到中土有大乘氣象,這與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無關系。所以,有禪師說,孔子如按佛家的標准衡量,當屬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轉世。
三、窮通皆樂

——故事取材於《莊子:讓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請,到楚國去訪問,途經陳、蔡兩國之間。而陳、蔡兩國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國重用,會對本國不利,所以,他們派兵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在陳、蔡之間。孔子一行,因此連著七天沒生火做飯。熬的野菜湯里,也沒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無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卻依然在室內,弦歌不止。

這時,弟子顏回在屋外擇野菜,見子路與子貢兩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兩次被魯國驅逐,在衛國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國講學,連背靠的大樹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訪,又受老子的數落。現在,又被人圍困在陳、蔡之間。追殺先生的無罪,欺凌先生的無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這裡弦歌鼓琴,自得其樂。難道做君子的,就這樣的沒有羞恥心嗎?」

顏回聽到這里,無言以對。只好進到屋裡,告訴孔子。孔子聽後,推琴長嘆道:「子路、子貢呀!難道你們真的是小人?召他們進來,我有話要跟他們說。」

子路、子貢進屋。子路抱怨地對孔子說:「老師,我們行到這種步田地,可以說是末路窮途了吧!」

孔子聽到這里,厲聲喝道:「子路!這是什麼話?君子明於道謂之通,昧於道謂之窮。我們抱仁義之道,處在這少仁少義的亂世,遭受磨難,這是很正常的事,何窮之有?內省無愧於道,臨難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會知道松柏之真強茂。過去,齊桓公因在莒國受辱,反而樹立起王霸之志。晉文公在曹國受欺,因此產生稱霸之心。越王在會稽遭受奇恥大辱,卻使他更加堅定復國的志願。這次,我們遭遇這般磨難,難道不也會是件很幸運的事嗎?」

說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聞後,也隨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貢見此,愧然自嘆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樂,失意也樂,所樂非關得失。有道德怡養於內,外境的得失,不過如寒暑風雨之替換,無足擾亂自心。

四、藝通他心

——故事取材於《韓詩外傳》
一日,孔子閑居無事,在室內演琴自娛。弟子曾參、子貢,坐在外廳,側耳細聽。
一曲終了,只見曾參喃喃自語道:「咦!怎麼會是這樣呢?老師的琴聲里,怎麼會流露出,貪狠邪僻的情調呢?琴音中,趨利不仁的味道,怎麼會這么嚴重呢?」

對曾參所說的話,子貢在心裡,也以為然。不過,他沒接曾參的話,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內走去。

孔子見子貢進來,面有犯難進諫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說話。子貢便將剛才曾參所說的話,如實稟告。

孔子聽完子貢的話,對曾參贊嘆不已。他說道:「曾參真是天下一位大賢人呀!他已經通曉音律的奧秘。」

接著,孔子繼續對子貢解釋事情的原由。他說:「剛才,我正在幾案邊彈琴,有一隻老鼠在室內游動,被一隻貓發現了。那隻貓,便循著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後,選好地點,眯縫著眼睛、躬曲著身子,等待時機,撲住老鼠。後來,貓的如意算盤,終究沒有得逞。因當時那隻貓的心態,反映在我的心裡,我便很自然地通過琴瑟,將它表露出來。所以,曾參說我的琴音里,有貪狠邪僻的情調,是很恰當的。」

儒家經典《禮記:樂記篇》說:大凡音樂,都是產生於人的內心。人的情感動於衷,體現在外就是聲音。聲音的變化有文理,就成了音樂。所以,在太賓士世,流行的音樂,通常都洋溢著安適與喜樂。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清明祥和的狀態。在動盪的亂世,流行的音樂,往往會充滿著怨恨與憤怒。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政令不暢,上下乖離的境地。而一個接近亡國的世道,它的流行音樂,會彌漫著哀傷與憂思。它說明此時的人民,已陷入難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憶往事,來慰籍自己。所以,聲音之道,與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為善知度

——故事取材於《淮南子》、《說苑》
曾經,魯國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將在其他諸侯國做女奴的魯國女子,贖回本國,那麼,這個人,可以到官府去領取賞金。

有一次,子貢在一諸侯國,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卻辭謝了官府的賞金。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對子貢說:

「子貢呀!你這件事就做錯了。聖人做事可以移風易俗,可以讓人效法,可以影響後代,而不會只是為了適合自己的興致。現在魯國富裕的人少,貧窮的人多。如果贖人回去領賞金被認為是不廉潔,那得不到賞金的刺激,願去贖人的人就會減少。所以,你這種僅僅只考慮自己德行修養的行為,將會造成今後魯國人,不再願到其他諸侯國去贖人。」

子路在一旁聽了孔子的這番教導,深受啟示。後來,當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時,別人要送他一頭牛來答謝,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說:「今後願救人於危難之中的魯國人,會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為蒲城的官長。為了防備水災,官府調集民工,春修各處溝渠。子路見大家工作勞苦,帶的飯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濟每人,一份飯菜,一份湯水。孔子聞說此事,連忙派子貢去掀了那些飯菜,毀了那些做飲食的器具。子路發現了,非常氣憤。他氣哼哼地跑到孔子那裡叫道:

「老師難道會嫉妒我行仁義之事嗎?子路在老師這里所學的,不過仁義二字而已。仁義之人,與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將自己多餘的糧食,與大家分享,行仁義之道,老師為何禁止不許呢?我想不通!」

孔子聽完子路的訴說,搖著頭道:「子路呀!你還是那麼粗野,那麼處事單純。你如果覺得民工們飲食不足,為什麼不去告訴魯君呢?讓魯君開糧倉去接濟他們呀?你用私人的俸祿做公義,這種行為,是在障蔽魯君的恩澤,顯示你自己的德義。現在速速停止,或許還不算晚,否則,降罪你的日子,馬上就會到。」子路聞此,無語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來找孔子說:「先生派弟子救濟民工,是不是要跟魯君爭奪百姓呀?」

孔子見此情形,知道解釋已沒什麼用了。於是,便帶著弟子,離開了魯國。

六、善易不卜

——故事取材於《說苑》

在魯國,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這一家三代魯國大夫。

一次,孔子問漆雕馬人道:「先生曾事奉過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說說,哪個要更賢明一些呢。」

漆雕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塊很名貴的龜殼叫『蔡』。如遇有什麼大事不能定奪,就會用『蔡』來占卜決疑。在文仲主事時期,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一次。在武仲主事時,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三次。這都是我親眼所見。至於這三位大夫誰最賢明,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聽完笑著說:「先生真會說話!」

孔子回到家裡,跟弟子們談及此事,贊嘆不已地說:「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願在別人面前議論主人的賢愚,但卻很巧妙地舉了一個實例,將事情的真相,表露無遺。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因智識無力察遠,德慧無足見機,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問卜。而古人雲: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說,一個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覺洞悉,事物變化的規律。」

4. 關於孔子名言的背後故事集錦

孔子精通音樂,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在齊國,有一版次他聽到韶樂,贊權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後還是彈同一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

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

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5. 孔子的名言故事有什麼

孔子的名言故事有: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專個人同行,屬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意思是:聰明而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而不以為羞恥。這句話表明,要想獲得真知,好學和善問缺一不可,而要做到這兩點,都需要有謙虛的態度。 
君子坦盪盪 小人長戚戚 
意思是:有德者心地平坦寬廣,無德者卻經常局促憂郁。 
小不忍則亂大謀 
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6. 孔子的故事和名言有哪些

1、學抄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3、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5、言必信,行必果。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7. 孔子的經典故事和他5句名言

孔子精通音樂,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在齊國,有一次他聽到韶樂,贊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後還是彈同一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

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

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開補習班的人,不僅有教無類,連補習費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確規定:
三十而立;交三十兩銀子只能站著聽課;
四十不惑:交四十兩銀子者可發問,直到沒有疑問;
五十知天命:交五十兩銀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題;
六十耳順:能出得起這個價錢者,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聽的話給你聽,讓你耳順。
七十隨心所欲:上課要躺要睡或者不來上課隨你。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你自己找找看,有沒有你需要的

8. 孔子的名言和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名言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1)至聖先師 (2)有教無類 (3)見賢思齊 (4)慎終追遠 (5)舉一反三 (6)溫故知新 (7)見義勇為 (8)怨天尤人

9. 孔子名言背後的故事

相傳孔子晚年喜復歡讀《易》。制《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以至於「韋編三絕。」韋,是熟牛皮。春秋時期多以竹簡寫書,然後用熟牛皮編連起來,稱之韋編。三,指多次。孔子反復讀《易》,以至於將牛皮繩弄斷多次,可見,孔子對《易經》的喜愛和學習、研究的刻苦程度。

10. 孔子的故事和名言

一、孔子的故事

1、孔子讓孩子做自己的老師。

在春秋的時候,孔子經常會帶著自己器重的幾名弟子周遊別國,來傳揚他的思想還有政治主張。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打算去晉國,在路上行走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擋住了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說:「小朋友你是不應該在路中間玩石子的,這樣會擋住車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對孔子說:「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麼了嗎?」孔子轉過頭去看了一眼,發現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著就說:「現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麼了,那到底是應該車讓路給城,還是城讓路給車呢?」孔子一下子被問的不知道怎樣回答了,他發現在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著禮貌的問答,就問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實告訴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歲,孔子轉頭就跟自己弟子講:「這孩子如此小就能夠懂得禮數,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啊。」

2、客觀推動好事的發展。

在很久之前,孔子路過一個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條河,沒成想他們還沒走過去呢,就有人掉進了河裡面。孔子的徒弟會水,下去就把人給救了上來,而這件事也是轟動了整個村莊。

落水的人家人聞訊趕來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救命之恩的感謝,就把自己家的一隻牛給了孔子的徒弟。後來這片村莊就開始流傳孔子教導無方的話,說是:救人一命還收人家的錢財。這事情不知道怎麼樣又傳回了孔子的耳朵裡面。

孔子見自己的徒弟還是有些傷心的,就對徒弟說他做的很對,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讓被救的人家心裡好受,也可以推動更多的人願意去救人,這是一件好事。這番言論沒過多久又傳回了那個村莊,曾經對此事進行過抨擊的人都不再議論了,孔子就這樣用客觀的做事方法推動了好事。

3、孔子解答子路的問題。

子路問過孔子一個問題:「是否得到一個優秀的主張就應該直接實施呢?」孔子便回復:「有時候你認為的優秀只是你認為,在你之上還有很多年長你的人,他們的見識是不凡的,可以大家一起商量後再決定,最好是不要立刻去實施的。」

而同樣的問題冉也曾問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這樣的:「可以直接去實施。」這件事的全過程都被公西華給看到了,公西華很困惑,就問了孔子原因。孔子說:「這是我在因材施教呢,冉這個人比較畏首畏尾,做事情不果斷,如果我的言論能讓他勇敢,何樂而不為?而子路這個人的性格還是比較草率的,他需要別人的深切指導,才可以更好的去完成任務。」

4、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5、 兩小兒辯日

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孔子的名言

1、戰國 孔子《論語》

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處世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警惕貪戀美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盛,要警惕爭斗好勝;等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退了,要警惕貪得無厭。

2、戰國 孔子《論語》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3、戰國 孔子《論語》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自己願意實行仁,仁就可以達到。

4、戰國 孔子《論語》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5、戰國 孔子《論語》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