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十句佛經經典名句翻譯

十句佛經經典名句翻譯

發布時間: 2021-01-19 20:24:51

⑴ 給些能讓心情平靜的句子詩句佛經都行,最好帶翻譯,本人比較笨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尤定,神怡氣靜——冰心訣
命由己造,像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像;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相由心生」源自一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後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後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典故裴度年輕未達時算命先生說他有牢獄之災,一段時間之後那位算命先生又見到了他,可卻驚奇地發現他的災禍已經破解了,於是他問裴度是怎樣化解的。裴度說他沒做過什麼,只是歸還了主人一條自己偶然拾到的玉帶而已。先生說正是這件善事救了裴度一命,而且以後會大富大貴。「裴度還帶」的唐傳奇故事說明了凡事都有轉機,人生在不斷變化。

禪宗佛語:1、一切皆有因果。 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4、凡事太盡,則緣分勢必早盡。 5、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6、剎那便是永恆。 7、慾海無邊。8、一切皆為虛幻。
致虛極,守靜篤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⑵ 求兩句佛經的解釋:最好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最後在分別說出他們的寓意!!!

1)紅塵十丈,卻困眾生芸芸;仁心雖小,也容我佛慈悲。
「紅塵」,比喻引發我們內心貪欲的外境,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財色名食睡」這「地獄五條根」;「十丈」極言六塵對我們眾生的誘惑力之大;「困」比喻眾生如牲畜被束縛於圈中而不能出離;「芸芸」,言眾生之多數不勝數。此為上聯,意思是說,無數眾生都困在五欲六塵的束縛之中而不得解脫。
「仁心」,出於儒家之說,即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簡言之,就是心中裝著他人,一心只為別人好的那種善良的本性。「慈悲」是佛教用語,「慈」,是「與樂」,給人以幸福快樂;「悲」是拔苦,把別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如果是無條件地給眾生以快樂,救眾生於水火,這就是菩薩的「大慈大悲」。這句講人的善良的本性發展到極致,就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則冰融,冰融則火滅。故此,佛曰不可說。
人屬於有情的眾生,但「情」一字,雖然能給人以溫暖,但如果懷著私心,有了染污,那麼,「愛」也會走向其反面而變成「恨」。此句用火化冰而反被冰化成的水澆滅來比喻對感情的執著帶給眾生的痛苦與災難。
「佛曰不可說」的本義是說,佛認為,宇宙人生的真理需要每個人自己用心去悟,不能從語言中從概念中得;用在這里,是說,對於「情」字,如果能夠以清凈的愛心去處理,它是人間變天堂的必不可少的至寶;如果以自私的『愛心』去處理,它會變成殺人的元兇:二者的界限,不是可以從現象上看得到的,要看每個人的動機,這就不是可以用語言來說清楚的。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是也。
2)佛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
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佛的這些話,是告訴我們佛法的本質。佛法是佛陀治療眾生身心的疾病而下的葯,眾生的病不同,佛開的葯方也不同,所以,不能執著於佛講的「法」。只有去掉了一切執著之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佛經浩如煙海,就只有一個目的,讓人去掉一切執著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佛說:「我所講的佛法就是,雖然時時都有念頭,但從來沒有『我在念』的執著;時時都在做事,但從來沒有『我在做』的執著;時時都在說話,但卻從來沒有『我在說話』的執著;時時都在修行,但卻從來不存在『我在修行』這個執著。一個真正去掉了內心的我執之後,內心清凈了,他便離佛所說的『道』越來越近了;如果不懂得內心清凈才是『道』,那麼,他雖然在修道,但卻離真正的『道』越來越遠了。佛道是向自己內心去求的,是從自己內心的清凈中去求的,一旦執著於名詞術語,通向真理的『道』反而被阻斷了。自己求道之路行不通,不是別人或者外物限制了你。如果我們對佛講的『道』的理解有絲毫差錯,馬上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修行的正路了。」
第二段文字告訴我們,佛教的核心即破除一切執著,包括對法的執著;只有將內心的分別執著與妄想徹底打破,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佛道的人。

⑶ 佛經翻譯

你是要全部翻譯嗎……
說實話,有幾句我只能靠猜。
【聲在聞中,自有生版滅。非為汝權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聲音對於聽聞來說,自有升起滅去。不是你聽到聲音升起滅去,而是要你聽到空性聚集滅去。
這句大概是在說緣起性空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簡單點說,(菩提智慧中)本來沒有菩提樹,(心中)也沒有明鏡台。本來就神馬都沒有,那裡去惹塵埃(煩惱)。
這句是六祖的悟道偈。

【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知道世間為幻想就是離開,不借用方便道。
離開幻想即是正覺,沒有次第。
這句大概是禪宗的頓悟。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這句話太白話了,打字累,字面意思,簡單說就是路只有你一個人走。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也是白話。字面意思。佛說「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白話。……自作自受善惡因果。

【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自己的心性就是彌陀佛(阿彌陀佛?),心性是凈土。
也是禪宗的明心見性,不求凈土。

⑷ 求佛經中關於人要有勇氣的句子,古文最好長一點,要有翻譯啊~謝謝大俠們了~~~!!!急急急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具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南無觀世音菩薩!

⑸ 在中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四位佛經翻譯家是

1.鳩摩羅什法師(Kumārajīva,西域龜茲國人,344-413年),於南北朝(北)前秦苻堅、後秦姚興時期入華譯版經
2.真諦法師(Paramā權rtha,天竺優禪尼國人,499-569年),於南北朝(南)之梁朝武帝(蕭衍)時來華主持翻譯佛經
3.玄奘法師(602-664年),洛州(今洛陽)人士,唐太宗-唐高宗-武後時,西竺求法、返唐譯經
4.義凈法師(635-713年),齊州(今濟南)人士,唐高宗-唐玄宗時,西竺求法、返唐譯經

有意思的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佛經翻譯家,包括2位國際友人、2位同胞;國際友人恰在南北朝對峙時期援華,一南一北,此為佛教在中國漸興時期;2位本土大德,均在初唐、盛唐時期,先後西天取經,此為佛教在華鼎盛時期,所謂「盛世崇佛」也。

⑹ 佛經經典有哪些這些都是翻譯過來的嗎

佛教經典分復三藏,即經、律、論制
經,是佛的說法
律,是佛制定的戒律
論,是佛弟子對佛法的論述

經、律兩部分,因為都是佛所說,故是翻譯過來的
論,具體情況不一樣,有印度高僧大德的著作,這是翻譯過來的,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
也有中國高僧大德的著作,如慧遠法師的《沙門不敬王者論》

⑺ 佛教重要經典都是那位大德翻譯的

佛教重要經典都是大德翻譯的
鳩摩羅什
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專詰》、《阿彌陀》屬、《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時稱「四聖」。

⑻ 翻譯佛經

似乎是描述的是無上瑜伽男女雙修之法。

⑼ 翻譯佛經

http://boruo.goodweb.cn/ 般若抄文海 佛教經典襲

佛經可以翻譯的,咒語不能翻。

阿彌陀佛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⑽ 佛經翻譯問題

南無阿彌陀佛,師兄好。
您提的這個問題,在佛教中叫--五種不翻。唐代玄奘法師在長安慈恩寺主持翻譯佛經時就有這樣的規定。

秘密不翻,諸咒是也。密咒是非常微妙的,一般人聽不明白,而且又非常秘密,所以怎麼可以直接翻譯出來呢。咒語翻譯出來就不是秘密了。為什麼說他是秘密呢?因為一句密咒,包涵了很多意思,有很多用途,很多功德等等,所以不一一翻譯。這是秘密不翻的大致意思。

多含不翻,薄伽梵也。薄伽梵其實就是佛的另一個稱謂。佛的稱謂有很多,為了便於大家記憶,濃縮到只有十個稱謂。比如:如來,正遍知,世尊,佛。。。等等,而薄伽梵就是這十個別名之一。但這個薄伽梵里。。又含六個意思: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含義很多,所以。。不一一翻譯,所以稱之為多含不翻。

本無不翻,如閻浮樹。也就是您提問中寫的「此方所無不翻」。之所以叫「本無」或「此方無所」,那是因為我們這里沒有,所以不勉強翻譯。譬如閻浮樹,中國是沒有這個樹的,本無,本來沒有,沒有人知道他的樣子,所以就還是保留經書中「閻浮樹」的原文,這個就是本無不翻,呵呵。

順古不翻,阿耨菩提。「阿耨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果。這個是古人翻譯出來的,而且翻譯得非常好,所以尊重古人的心血(古代譯經那真的非常辛苦的,頂禮這些前賢呀)。。所以我們不去標新立異,尊古順古,就是順古不翻。

生善不翻,如般若者。般若的大致意思是智慧。但如果單一把般若翻譯成智慧,恐怕會讓人生輕淺之意,因為般若聽起來要比智慧更加有深意,更加能讓人升起信念,為了保留這個讓人生善念的感覺,所以有了生善不翻。

呵呵。。就是這些了。如果師兄對佛教感興趣,在初學階段可以去讀一讀宣化上人翻譯的經典。這位是禪宗祖師,而且用的是白話,在譯經時都講很多基礎知識,通俗易懂。平時可以多看《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這兩本書是解釋佛教生僻術語,講解基本教義的。

恩。。最後祝師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南無阿彌陀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