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論學問賞析

論學問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9 13:45:06

⑴ 求培根《論學問》的感想(100字)並對文中的一句話做分析或賞析

樓上是100字哦 最佳我的

讀了《論學問》後感覺 閱讀要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泛讀是指廣內泛涉獵容,不但要讀本專業的書,還要廣為瀏覽各種各樣的書籍,特別是要多讀有關新興科學的書刊資料,以擴大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精讀是指精心的研讀,它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創造性的閱讀。培根在《論學問》中作過形象的比喻:「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泛讀求量,精讀求質,只有正確處理好泛覽與精讀的關系,才有益於加強作者的素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⑵ 美文.詩歌 賞析

●於情深處——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

五月草長鶯飛,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曖昧。這樣的春日,適合捧一本豐沛的大書在陽光下閑覽。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正是手邊一種: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風而立,書內夾有同樣的書簽,季羨林的題款頗有古荷風姿。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的散文名篇,寫他無意在樓前清塘中投幾顆蓮子,竟得滿塘風荷舉。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作書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也。張中行在序言中說,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三個詞,用於荷花也適合。在我看來,季先生學貫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專,所通梵巴語、吐火羅語,均屬國內絕學,是公認的學界泰斗,其精深與樸厚,均可想見,恰如荷花灼灼其華,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讀他的散文,難以意會,就像不愛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領會其清凈與孤高。

大學問家長於散文隨筆者多的是,季羨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過之者寥寥。這情,一是對散文寫作的迷戀,書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華夢憶》寫於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懷》寫於同年12月20日——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應該寄託著無限的生命情緒吧;二是季老表達的對世事人生的深情,全書共十輯,「尋根齊魯」,「魂斷德國」,「清華夢憶」,「燕園春秋」,「擁抱自然」,「馨愛市井」,「感悟人生」,「品味書香」,「屐疊芳草」和「收藏落葉」,從年輕時的才俊文章,壯年時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懷舊之文,貫穿始終只一個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卻濃厚有加,這已經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處還不僅在此:一方面理智發達,足以成長為大學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煉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學問家裡少見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說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遠大於歡意。他喜愛動物花草,「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閑愁」——馬纓花慰寥寂寞,二月蘭同其痛苦,牡丹、香櫞振奮精神,枸杞、夾竹桃憑添詩意,二十歲與兔子,八十多歲與老貓、喜鵲經歷同樣的悲歡離合。在他眼裡,書,齋,小胡同,山水,無一不關情,可以說寓情深於草木蟲魚,寄心魄於日月星辰。還有家國之愛恨,凡世之情愛,最讓人不能卒讀的是他的懷人之作,悼師友之誼淚濕青衫,念母親之恩五內俱焚,尤其《母與子》、《三個小女孩》、《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重返哥根廷》,幾乎就是和著淚寫成,在明媚的五月,讀來添無限惆悵。同樣懷胡適,張中行寫來滿紙詼諧,季羨林憶得卻通篇心酸,這種情感,在他寫陳寅恪、吳宓、傅斯年、沈從文、胡喬木中俯首皆拾。季羨林散文向來被視作「學者散文」一派,因為他學問大,飽經憂患,又見多識廣;敢說真話,又洞明世事,集史、識、才、情於一身。但他的情之濃,郁之深,悲之切,同類大家中恐怕無人能及。季羨林寫他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紅樓夢》,杜甫詩,李煜、納蘭性德詞,等等,多是悲鬱之作,想來也就釋然。

說來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卻幾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糾葛。前些日子翻看雜志,偶然讀到一篇關於季羨林婚戀的文章,是根據季先生回憶錄《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寫的。年輕的季羨林在留學德國時與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戀,一台打字機是他們之間的橋梁,但季羨林因為國內有妻兒,拒絕了愛情。季羨林在回憶錄中寫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文章最後說,有好事者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結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對深情人。可惜了。這是題外話。季羨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對於他的高深學問,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對他表達的情感世界,卻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測。季羨林在談到散文創作時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這是他的為文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算是這個春天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獲吧。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季羨林《清塘荷韻》賞讀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嘗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嘆服。

一、戀荷之情韻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流露了對荷花的極其喜愛之情,面對樓前「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數畝清塘,努力尋找30多年前殘存在記憶里的荷花「碎影」,心裡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清波盪漾,綠柳拂水,荷葉田田,蓮花迎風,這是季先生對樓前數畝清塘的殷切期盼。這種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轉化為「種荷」的舉動。作者生怕「千年不爛」的洪湖蓮子不發芽,就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一條縫。種了蓮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躍然紙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雖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這好像使作者見到了滿塘的希望。但碧波盪漾的樓前清塘依舊只是那幾片水浮蓮似的荷葉,仍然讓作者度過了「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這些文字用了相當多的筆墨盡情渲染和鋪張。為接下來描寫滿塘的荷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荷葉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作者描繪種荷、盼荷、賞荷的過程,其實正是作者戀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為我們創設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們反復玩味,體驗。

二、繪荷之風韻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筆下,卻另有一番風韻。它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速度,都是驚人的快。」這不正是荷花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嗎?「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葉、紅艷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盡顯風韻,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風景。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而面對蓮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繪:「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裡。」讀這段文字,我們好像在欣賞一個十分精彩的畫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風不經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盪。整幅畫面生動而細膩,柔和而寧靜。它似乎在啟示我們: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面對生命的消逝,它卻是如此的平靜,走得如此的飄逸,如此的灑脫。荷花是徹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們亦可領悟到季老那種豁達超然、充實豐厚的人生境界。

三、顯荷之神韻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這篇文章語言朴實凝練、自然清新,可謂深得荷之神韻。在描寫月下荷塘的情景時,作者「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看「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動靜結合,細致入微,給讀者呈現了一幅寧靜、安詳、柔和、清新的畫畫。這里沒有刻意地修飾,也沒有過分地誇張,就在信手描寫中十分自然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之美。再看文章最後對殘荷的描寫:「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一下子從夏天轉入了秋天」。「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這是一段虛寫的文字,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對殘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體現。它朴實得不能再朴實了,但感情卻是深沉而厚實的。我們讀這段文字,不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對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與踏實,它正如清水中的蓮,朴實莊重,韻味十足。此外,古詩句的熟練運用,如寫荷塘荷花盛開場面時,運用了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月下荷塘之幽靜,運用了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等等。這不僅增加了散文的意蘊,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詩意之美。
http://www.2000y.net/100933/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688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讀後感——李文祥

應當說,談讀書論學問,是讀書人永遠感興趣的話題。怎樣讀書做學問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一定之規與模式,但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科學方式與方法,尤其是大師們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當代中國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季羨林談讀書治學》的小冊子,是季羨林先生專門談論自己讀書、治學體會的文章匯集,其中還介紹了諸如陳寅恪、胡適等學術界前輩的治學經驗。拜讀後感受很多,也深受啟發。

季先生是學術大師。他讀了一輩子書,研究了一輩子學問,在許多學術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僅專著就有100多部。由他談讀書治學論學問,是當之無愧的;他在長期的讀書生涯中,摸索、積累與總結出的一些做學問的經驗與做法,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汲取與借鑒的。季羨林早年就讀於德國一所大學,並獲得瓦爾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學位。德國教授在大學里是至高無上的,不肯輕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對博士生的論文要求又高又嚴。季羨林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論文寫成後,他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長的緒論,自我感覺良好。當他把緒論交給教授時,不但沒有得到誇獎,反而被退了回來,徹底給否定掉了。教授對他說:「你的文章(緒論)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都是別人的意見,根本沒有你自己的創見。看上去面面俱到,實際毫無價值。」在這劇烈的打擊面前,他悟出了這樣的道理:「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從沉痛的教訓中總結出的這一真理,成為日後季先生寫文章的信條,並堅持了一輩子。收集在這本小冊子中的近40篇文章,可以說篇篇都有著新意與見解。與此同時,他的學問之道也頗見特色。

在一般人眼中,像季羨林這樣的大師級學者,做學問會有一套獨特的辦法,一定很神聖、很神秘。其實,季先生讀書治學的做法也很平常,使用的是笨辦法,是從基礎做起的。通常情況下,他「是用比較大張的紙,把材料寫上。有時候隨便看書,忽然發現有用的材料,往往順手拿一些手邊能拿到的東西,比如通知、請柬、信封、小紙片之類,把材料寫上,再分類保存。」他順便介紹道:向達先生在做學問時亦是採用這種辦法,即「把材料寫在香煙盒上。」而陳寅恪先生採用的辦法則是,把有關資料用眉批的形式寫下來:「今天寫上一點,明天寫上一點,積之既久,資料多到能夠寫成一篇了,就從眉批移到紙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們的這些做法雖各有不同,但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既動腦又動手,扎扎實實從一點一滴做起,認真積累資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問題,再科學運用材料。寫出的文章(出手的成果),才有見地,有說服力,更有價值。這使我聯想到,在電腦早已普及的今天,還用得著這種手工作業嗎?回答是否定的。電腦里儲存的資料固然應有盡是,但那是人家的,並未轉化成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說,電腦里的資料太多太雜,往往使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難以辨別真偽,或淺嘗輒止。正如季先生在書中的文章中說的那樣:如果你的腦海里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有的資料對你都是無用的。反過來說,只要腦海里有某一個問題,一切資料,才有可能對你有用。這就告訴我們,不論通過什麼渠道,採用何種手段搜集資料、做學問,都是在深入思考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論什麼時代,工具如何先進,要想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必須沉下心來,老老實實思考些問題,認認真真搜集屬於自己的資料,踏踏實實做點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除此以外,別無捷徑可走。有一分投入,才有一分收獲。

季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既教學又搞科研,有一陣子還擔任大學主要領導,社會活動肯定少不了,哪來得那麼多時間著書立說,寫下那麼多文章?讓人難以理解,這里固然有其「秘訣」。他在書中寫道:「我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寫文章),就挖空心思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在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信息量卻不大……在這時候,我往往只是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當然,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在步行的時候,我腦海里更是思考不停。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在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這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追求,是一種本事,更是一種精神與境界。

在我看來,不論在何種環境下,只要勇於確立這種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明確方向與目標,並持久以恆,堅定的走下去,勝利的「果實」就會頻頻向你招手。

在我熟悉的一些知識圈裡的人,當年的確才華出眾,亦立過大志,曾亦轟轟烈烈拼搏過一陣。然而,熱度過後,就涼在一邊了,久而久之,學業上大都平平。還有一種情況,研究學問,寫文章,像狗熊掰棒子,一個題目(問題)做完了,一篇文章寫成了,便轉移了視線,不再問津了。這樣一個研究問題、做學問的態度與方式,很難在學術領域,在專業上,有所見樹,有所作為,即便有,也是蜻蜓點水。大師則不然,他是始終持這樣一種態度與做法:抓住一個題目,得出了結論,寫成了文章後,並不把它置諸腦後,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終生不放。1947年他發表過一篇論文《浮屠與佛》,限於當時的條件,文中有幾個問題勉強得到解決,後心裡總是不踏實,時常掛在心上。直到1989年,季先生獲得了新的材料,便又寫了一篇論文,解決了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季羨林先生對此反復強調:「學術問題,有時候一時難以下結論,必須鍥而不舍,終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來越精確可*的結論。」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學無止境,真理的探尋沒有終結。在學術上,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滿足,才能不斷有新的收獲,有所發現,有所前進。

⑶ ·求培根《論學問》的感想(100字)並對文中的一句話做分析或賞析

提供兩個供參考。

讀了《論學問》後感覺 閱讀要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泛讀是指廣泛涉獵,專不但要讀本專屬業的書,還要廣為瀏覽各種各樣的書籍,特別是要多讀有關新興科學的書刊資料,以擴大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精讀是指精心的研讀,它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創造性的閱讀。培根在《論學問》中作過形象的比喻:「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泛讀求量,精讀求質,只有正確處理好泛覽與精讀的關系,才有益於加強作者的素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http://heyunhongyunnan.blog.hexun.com/8205277_d.html

⑷ 2009上海市第8屆古詩文閱讀大賽成績查詢

2009上海市浦東區第八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復賽試卷(2009-11-05 15:35:32)標簽:雜談 分類:古詩文賞析
2009上海市浦東區第八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

復賽試卷(中預組)

(比賽時間90分鍾,滿分110分)

注意事項:1.參賽選手務必將自己的學校、姓名、參賽證號碼填寫清楚。

2.本試卷共49題。請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寫在試卷上。

一、選擇題(40分,每題2分)

1.「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的作者是( )

A.王維 B.盂浩然 C王安石 D.自居易

2.下列與《小池》的作者楊萬里屬同一朝代的產人是( )

A. 王安石 B.陸游 C白居易 D杜牧

3關於《說苑》,錯誤的選項是( )

A由西漢劉向編纂 B.與《反裘負芻》是同一作者

C.是《非所言勿言》的出處 D.與《世說新語》是同一作者

4.《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詩的體裁是( )

A詞 B.五言律詩 C.樂府詩 D五言絕句

5.《村居妒拂堤楊柳醉春煙」句,所用的修辭手法是( )

A.對比 B比喻 C.誇張 D.擬人

6.下列加點詞中詞性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魯人身善織履 B妻善織縮 C為履之也 D鎬為冠之也

7下列均為《范仲淹罷宴》一文中的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凡範文正公守那州 B公亟令詢之

C帽斂棺梆皆所未具 D公恍然,即徹宴席

8.對「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中「亡」的理解,准確的一項是( )

A滅亡 B.死亡 C.通「無」,沒有 D逝世

9.《不記人過卜文中,「時人皆服其量」的「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度量 B.分量 C.肚量 D.氣量

10.《齊人有好獵者》:「獵者自思,得無欲吾致力於耕作有獲而後市良犬乎?」對句中「得無」 一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該不會 B.難道 C.莫非 D.恐怕

11.在頌B原泣學》一文中,下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鄖原少孤 少孤:自幼孤單 B.一則願其不孤 願:羨慕

C.師惻然日 側:心中悲傷 D.童子苟有志 苟:如果,要是

1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對這句話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即使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

B.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

C.即使有很好的道理,不學不懂得它的好處

D.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懂得它的好處

13.下列選項中有誤的一項是( )

A.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好 患:禍害、災難

B朋者視於冥冥 冥冥:清清楚楚

C.聰者聽於無聲 聰者:耳音好的人

D.世之涸濁而我獨清 涵(han)濁:渾濁

14.在《勉諭兒輩》一文中,下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由儉人奢易 儉:貧困 B.不敢輕易費用 費用:花費錢財

C可辦粗衣幾件 辦:做成 D不饞不寒足矣 不饞:不挨餓.

1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下面四項是對四個句子的理解, 有誤的一項是( )

A幽靜的山谷里不見人影 B.只能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

C.我重新返回到樹林的深處 D.青苔上映照著昏黃的微光

16.唐·羅隱《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對這首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

B.這首詩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者的痛恨和不滿。

C.稱贊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是欲奪故予的手法。

D這是一首含義深刻的田園詩。

17.下列對《村居》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村居》的作者是明代詩人高鼎。

B.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句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 C.這首詩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

D.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18.陸游什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其二)》:「僵卧孤村不圭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 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下列是對此詩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僵卧」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繪約狀態。

B.「尚思為國戌輪台」句中,猶有「老駭伏瀝,志在千里」一氣概。

C.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早現了「戍輪台」的志向。

D.「鐵馬冰河」的現實,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營唁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19.林升《題臨安硼》:「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猿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汁州。」下 列是對此詩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確實是山水田園詩中的傑I了

B.詩的頭兩句抓住臨安城的特徵——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柿比的樓台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 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

C.「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墅Z風。

D.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20.下列對杜牧《江南鄙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首句「千里啻啼綠映紅」,寫遍野的駕啼,到處是耀眼的綠樹紅花,有聲音,有色彩。

B.第二句「山材水郭酒旗風」,寫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酒旗在春天的和風中輕輕地招展。

C此詩一、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

D.三、四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寫金碧輝煌的佛寺被迷濛的煙雨籠罩著,給江南的春天增添了艷麗的色彩。

二、填空題(40分,每題 2分)

21.被譽為「樂府雙壁」的漢樂府民歌是指《 》與《 》

22.「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以上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兩句。這首詩的體裁是 ,作者是 。

23.「南朝四百八十寺」句中,南朝是 四個王朝的總稱;這里的寺是指 。

24。『呂蒙正不喜記人過」,呂蒙正是 代 家。

25.「凌寒獨自開」句中,「凌寒」意為 。

26. 故曰:教學相長也」的解釋是: 。

27. 「不遷怒,不貳過」的解釋是: 。

28. 「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句中的「裘」意為 ,「芻」意為 。

29.《齊人有好獵者》:「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文中所述的道理可用一個10字的成語來概括:

30.「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兩句表達方式是上弛巳。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前來送行。「將」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 情態。

31.《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在《鳥鳴澗》一詩中也有類似的兩句:



32.「遲日江山麗, 」(杜甫《絕句》)

33.草長鶯飛二月天, 。《村居》)

34. ,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

35.問渠那得清如許, 。(《觀書有感》)

36. , ,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

37.《觀書有感》前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中,將 比喻為明鏡,用 水中的倒影表現塘水的清澈明凈。

38.根據拼音寫漢字。

(1)名聞遐ěr (2)目不xiá接:

39.解釋加點詞。

(1)破涕為笑 涕:

(2)前倨後恭 倨:

40.根據拼音寫漢字,並解釋這個詞。

(1)苦思míng想 ( )

(2)美lún美奐 ( )

三、閱讀理解題(共 2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41—44題。(12分)

林通論學問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選自宋·林謝健余札記》)

41.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主旨:

(不超過20字)(3分)

4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1)諸 (2)蓋:

43.翻譯文中的畫線句。(3分)

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

44.北宋初期「晚唐體」詩人之一的林通有「梅妻鶴子」之稱,其詩《山園小梅》中「

, 」兩句更是燴炙人口。(2分)

(二)閱讀下面唐詩,完成第45—48題(8分)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鵬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45.作者韋應物是 詩派詩人。(2分)

46.首句中的「獨憐」是 的意思;一、二句表現了詩人 的胸懷(2分)47.「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鵬深樹鳴。」這兩句景物描寫的特點是:動靜結合,以

襯 。(2分)

48.「野漳天人粵自橫」句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恩想感情?(2分)

四、閱讀鑒賞題(10分)

49.閱讀下面晨詩,寫一段1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注意:不是句子解釋或串講) 秋 思

張 籍①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注釋】①張籍(約767-約830〕;字文昌,唐代詩人。②行人:這里指送信的人。

⑸ 賞析兩首古詩!!

第一首是以松柏凌寒御風為意向,鼓勵從弟能有松柏的堅貞品格,不畏世間的黑暗和冰霜。
第二首是以落葉為意向,托物言志,表達作者本身羈旅之中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⑹ 虞世南的詠風譯文

長袖輕飄,大家起舞蹁躚,共歌一曲,歌聲繞梁,經久不息。風吹動樹枝,影子隨之搖動,和風將花香吹送到遠方。

⑺ 急求梁遇春的散文賞析 梁遇春的<春雨>

讀梁遇春《春雨》 鍾磬聲 梁遇春是個短命的文學天才,在這個世上他僅僅活了短短的28年(實為26年,六無公子注),便如同一顆流星,於瞬息間殞滅了,給予我們,這些傾羨他才華橫溢的人們,留下了過多的遺憾和傷感。事情就是這樣,早慧的詩人許多都是短命的。唐代的王勃、李賀,英國的雪萊、拜倫、濟慈,俄國的普希金、葉賽寧、萊蒙托夫,以及與梁同時代的徐志摩、朱湘、劉夢葦等人都是一顆顆瞬息殞滅的流星,人們見到那流星瞬息的璀璨,每慣以無限的惆悵和傷感緬懷。 他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除了二十餘種外國文學作品的譯著外,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這本薄薄的,收有36篇散文小品在內的《春雨》了,這也是他《春醪集》和《淚與笑》兩個小冊子的合集。這十二三萬字,是作者用情感、學識和思想醞釀而成的春醪,雖然只是這么一點點,卻濃郁得讓人心醉。廢名曾說過:\"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處處閃眼,然而沒有一個線索,稍縱即逝\"(《淚與笑》序)。因為他的生命短暫,所以他並未體驗到愛情的滋味,也不可能交往許多朋友,更沒有能廣泛地接觸社會,但是他卻寫了別人心中有而卻未曾道出的體會,使我們於細微之處,得以見他思想的真諦和情感的凝結。在文中,他談讀書,論學問,聊愛情,議朋友,引經據典,而毫不迂腐造作;侃侃而談,卻無瑣屑嘮叨,是純粹文學的議論,也屬於文人的清談。在小冊子中,我們看到作者是如此熱愛生命,贊美人生的,他對待這個美與丑、善與惡、正與邪交織在一起的世界並沒有用\"拍案而起\"的態度來批判,而是以一種冷漠而鄙夷的方式揭露。 如,他在\"貓狗\"一文中是這樣表述自己對\"狗\"的態度: 我雖然怕它,卻萬分鄙視它、厭惡它。纏著姨太太腳後跟的哈巴狗是用不著提出的,就說那馳騁森林中的獵狗和守夜拒賊的看門狗罷,見著生客就狺狺著聲勢逼人,看到主子立即伏貼貼在低聲求歡,甚至於把前面兩腳拱起來,別的禽獸絕對沒有像它這么奴性十足,總脫不了\"走狗\"的氣味。西洋人愛狗已經是不對了,他們還有一句俗語\"若使你愛我,請也愛我的狗罷\"(Love me,love my dog.)這真是豈有此理。人沒有權利叫朋友這么濫情。 梁遇春短暫的一生是在狹小的空間里度過的,無論在北大的書齋,還是暨南的課余,或於福州的寓所,他都能夠靜而忘俗一塵不染地埋頭於譯著,終日陪伴著自己的中英文書籍度日。看書、譯書、寫作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未能如同時代其他作家們一樣,投身於風起雲涌的社會實踐中去,卻在書齋中營造出一個僅屬於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就註定了他的寫作不僅題材窄小,思想的深度也極其有限,甚至連典故章句也是用西方的多於東方的。但是,我們同時也可以發現,他對西方文化的熟稔和偏愛,並沒有使我們與他文字之間產生任何隔閡,反而使我們能夠從中品味出許多另一樣的情趣,比如: 英國一位詩人說道,我們一生的光陰常消磨在兩件事情上面,第一是在學校里學到許多無謂的東西,第二是走出校門後把這些東西設法棄掉。最可惜的就是許多人剛把這些垃圾棄盡,還我海闊天空的時候,卻壽終正寢了。(《論知識販賣所的伙計》) 屠格涅夫所深惡的人是那班成功的人,他沉得他們都是很無味的庸人,而那班從娘胎里帶來一種一事無成的性格的人們卻多少帶些詩的情調。(《破曉》) 梁的另外一些文章,寫得情意連綿,算得上地道的散文詩,如: 她走了,走出這古城,也許就這樣子永遠走出我的生命了。她本是我生命源泉的中心裡的一朵小花,她的根總是種在我生命的深處,然而此後我也許再也見不到那隱有說不出的哀怨的臉容了。這也可說我的生命的大部分已經從我生命里消逝了。(《她走了》)他的這方面的文章,也算是沾著生命和情感的血淚寫成的,引用了法朗士\"當一個人戀愛的日子已經結束,這個人大可不必活在世上\"和高爾基\"若使沒有一個人熱烈地愛你,你為什麼還活在世上呢\"這樣比較極端的語言(《無情的多情和多情的無情》)。這類散文詩一樣的文章有《苦笑》、《墳》、《吻火》、《善言》、《第二度的青春》和《又是一年春草綠》等。有時候,讀者或許會感覺出作者有一些\"無病呻吟\",但是如果你能在閱讀中時時記住他所處的那個年代以及他個人的經歷,你會覺得這位青年文人並不是在無病呻吟,而是娓娓道出自己的心聲,和你的思想作無聲的交流。他的感情如同多情的少女,思想如同英國的紳士,語言風格有些像徐志摩、郁達夫?或者都不像,是他自己的,顯得多少有些蒼白文弱。 現代文學的文章陣營,有魯迅為代表的雜文一派,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最富於戰斗性和時代氣息,另一派是以知堂為代表的小品,文人氣息意境自得,再有就是以徐志摩、梁實秋、葉公超、梁遇春為代表的一派,以英美文學中的小品為主導,幽默、詼諧、冷靜的紳士風度。可以這樣講,看過這三派文章,再加上郁達夫、朱自清等一些大家,中國現代文學的散文一章就基本了解了。雖然梁遇春在其文中也引用了姜白石的\"人生難得秋前雨\"和陸放翁的\"何處樓台無月明\",但人們覺得不如他引莎士比亞和惠特曼來得自然,更能體現他的風格。當然,若想讀到更\"純正\"的中國散文,不如去捧\"二周\",或者乾脆去翻\"文選\"。 「我覺得我們年輕人都是偷飲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許多好夢,但是正當我們夢得有趣的候,命運之神同剌史的部下一樣匆匆地把我們帶上衰老同墳墓之途」(《春醪集》序)。梁遇春總習慣以這種抑鬱的情緒感染讀者,以至於我懷疑他的一些文字,就是在這種微醉或者半睡的狀態下寫出的:\"再過幾十年,當酒醒簾幕低垂,擦著惺松睡眼時節,我的心境又會變成怎麼樣子,我想只有上帝知道罷。我現在是不想知道的。我面前還有大半杯未喝進去的春醪\"(《春醪集》序)。 註:《春雨》,梁遇春著。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⑻ 季羨林散文賞析急!!!!!!!!!!!!!!!!!!!!!!!!!!!!!

●於情深處——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

五月草長鶯飛,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曖昧。這樣的春日,適合捧一本豐沛的大書在陽光下閑覽。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正是手邊一種: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風而立,書內夾有同樣的書簽,季羨林的題款頗有古荷風姿。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的散文名篇,寫他無意在樓前清塘中投幾顆蓮子,竟得滿塘風荷舉。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作書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也。張中行在序言中說,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三個詞,用於荷花也適合。在我看來,季先生學貫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專,所通梵巴語、吐火羅語,均屬國內絕學,是公認的學界泰斗,其精深與樸厚,均可想見,恰如荷花灼灼其華,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讀他的散文,難以意會,就像不愛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領會其清凈與孤高。

大學問家長於散文隨筆者多的是,季羨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過之者寥寥。這情,一是對散文寫作的迷戀,書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華夢憶》寫於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懷》寫於同年12月20日——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應該寄託著無限的生命情緒吧;二是季老表達的對世事人生的深情,全書共十輯,「尋根齊魯」,「魂斷德國」,「清華夢憶」,「燕園春秋」,「擁抱自然」,「馨愛市井」,「感悟人生」,「品味書香」,「屐疊芳草」和「收藏落葉」,從年輕時的才俊文章,壯年時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懷舊之文,貫穿始終只一個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卻濃厚有加,這已經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處還不僅在此:一方面理智發達,足以成長為大學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煉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學問家裡少見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說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遠大於歡意。他喜愛動物花草,「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閑愁」——馬纓花慰寥寂寞,二月蘭同其痛苦,牡丹、香櫞振奮精神,枸杞、夾竹桃憑添詩意,二十歲與兔子,八十多歲與老貓、喜鵲經歷同樣的悲歡離合。在他眼裡,書,齋,小胡同,山水,無一不關情,可以說寓情深於草木蟲魚,寄心魄於日月星辰。還有家國之愛恨,凡世之情愛,最讓人不能卒讀的是他的懷人之作,悼師友之誼淚濕青衫,念母親之恩五內俱焚,尤其《母與子》、《三個小女孩》、《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重返哥根廷》,幾乎就是和著淚寫成,在明媚的五月,讀來添無限惆悵。同樣懷胡適,張中行寫來滿紙詼諧,季羨林憶得卻通篇心酸,這種情感,在他寫陳寅恪、吳宓、傅斯年、沈從文、胡喬木中俯首皆拾。季羨林散文向來被視作「學者散文」一派,因為他學問大,飽經憂患,又見多識廣;敢說真話,又洞明世事,集史、識、才、情於一身。但他的情之濃,郁之深,悲之切,同類大家中恐怕無人能及。季羨林寫他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紅樓夢》,杜甫詩,李煜、納蘭性德詞,等等,多是悲鬱之作,想來也就釋然。

說來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卻幾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糾葛。前些日子翻看雜志,偶然讀到一篇關於季羨林婚戀的文章,是根據季先生回憶錄《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寫的。年輕的季羨林在留學德國時與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戀,一台打字機是他們之間的橋梁,但季羨林因為國內有妻兒,拒絕了愛情。季羨林在回憶錄中寫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文章最後說,有好事者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結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對深情人。可惜了。這是題外話。季羨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對於他的高深學問,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對他表達的情感世界,卻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測。季羨林在談到散文創作時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這是他的為文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算是這個春天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獲吧。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季羨林《清塘荷韻》賞讀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嘗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嘆服。

一、戀荷之情韻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流露了對荷花的極其喜愛之情,面對樓前「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數畝清塘,努力尋找30多年前殘存在記憶里的荷花「碎影」,心裡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清波盪漾,綠柳拂水,荷葉田田,蓮花迎風,這是季先生對樓前數畝清塘的殷切期盼。這種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轉化為「種荷」的舉動。作者生怕「千年不爛」的洪湖蓮子不發芽,就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一條縫。種了蓮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躍然紙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雖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這好像使作者見到了滿塘的希望。但碧波盪漾的樓前清塘依舊只是那幾片水浮蓮似的荷葉,仍然讓作者度過了「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這些文字用了相當多的筆墨盡情渲染和鋪張。為接下來描寫滿塘的荷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荷葉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作者描繪種荷、盼荷、賞荷的過程,其實正是作者戀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為我們創設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們反復玩味,體驗。

二、繪荷之風韻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筆下,卻另有一番風韻。它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速度,都是驚人的快。」這不正是荷花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嗎?「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葉、紅艷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盡顯風韻,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風景。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而面對蓮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繪:「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裡。」讀這段文字,我們好像在欣賞一個十分精彩的畫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風不經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盪。整幅畫面生動而細膩,柔和而寧靜。它似乎在啟示我們: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面對生命的消逝,它卻是如此的平靜,走得如此的飄逸,如此的灑脫。荷花是徹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們亦可領悟到季老那種豁達超然、充實豐厚的人生境界。

三、顯荷之神韻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這篇文章語言朴實凝練、自然清新,可謂深得荷之神韻。在描寫月下荷塘的情景時,作者「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看「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動靜結合,細致入微,給讀者呈現了一幅寧靜、安詳、柔和、清新的畫畫。這里沒有刻意地修飾,也沒有過分地誇張,就在信手描寫中十分自然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之美。再看文章最後對殘荷的描寫:「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一下子從夏天轉入了秋天」。「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這是一段虛寫的文字,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對殘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體現。它朴實得不能再朴實了,但感情卻是深沉而厚實的。我們讀這段文字,不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對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與踏實,它正如清水中的蓮,朴實莊重,韻味十足。此外,古詩句的熟練運用,如寫荷塘荷花盛開場面時,運用了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月下荷塘之幽靜,運用了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等等。這不僅增加了散文的意蘊,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詩意之美。
http://www.2000y.net/100933/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688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讀後感——李文祥

應當說,談讀書論學問,是讀書人永遠感興趣的話題。怎樣讀書做學問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一定之規與模式,但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科學方式與方法,尤其是大師們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當代中國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季羨林談讀書治學》的小冊子,是季羨林先生專門談論自己讀書、治學體會的文章匯集,其中還介紹了諸如陳寅恪、胡適等學術界前輩的治學經驗。拜讀後感受很多,也深受啟發。

季先生是學術大師。他讀了一輩子書,研究了一輩子學問,在許多學術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僅專著就有100多部。由他談讀書治學論學問,是當之無愧的;他在長期的讀書生涯中,摸索、積累與總結出的一些做學問的經驗與做法,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汲取與借鑒的。季羨林早年就讀於德國一所大學,並獲得瓦爾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學位。德國教授在大學里是至高無上的,不肯輕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對博士生的論文要求又高又嚴。季羨林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論文寫成後,他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長的緒論,自我感覺良好。當他把緒論交給教授時,不但沒有得到誇獎,反而被退了回來,徹底給否定掉了。教授對他說:「你的文章(緒論)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都是別人的意見,根本沒有你自己的創見。看上去面面俱到,實際毫無價值。」在這劇烈的打擊面前,他悟出了這樣的道理:「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從沉痛的教訓中總結出的這一真理,成為日後季先生寫文章的信條,並堅持了一輩子。收集在這本小冊子中的近40篇文章,可以說篇篇都有著新意與見解。與此同時,他的學問之道也頗見特色。

在一般人眼中,像季羨林這樣的大師級學者,做學問會有一套獨特的辦法,一定很神聖、很神秘。其實,季先生讀書治學的做法也很平常,使用的是笨辦法,是從基礎做起的。通常情況下,他「是用比較大張的紙,把材料寫上。有時候隨便看書,忽然發現有用的材料,往往順手拿一些手邊能拿到的東西,比如通知、請柬、信封、小紙片之類,把材料寫上,再分類保存。」他順便介紹道:向達先生在做學問時亦是採用這種辦法,即「把材料寫在香煙盒上。」而陳寅恪先生採用的辦法則是,把有關資料用眉批的形式寫下來:「今天寫上一點,明天寫上一點,積之既久,資料多到能夠寫成一篇了,就從眉批移到紙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們的這些做法雖各有不同,但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既動腦又動手,扎扎實實從一點一滴做起,認真積累資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問題,再科學運用材料。寫出的文章(出手的成果),才有見地,有說服力,更有價值。這使我聯想到,在電腦早已普及的今天,還用得著這種手工作業嗎?回答是否定的。電腦里儲存的資料固然應有盡是,但那是人家的,並未轉化成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說,電腦里的資料太多太雜,往往使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難以辨別真偽,或淺嘗輒止。正如季先生在書中的文章中說的那樣:如果你的腦海里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有的資料對你都是無用的。反過來說,只要腦海里有某一個問題,一切資料,才有可能對你有用。這就告訴我們,不論通過什麼渠道,採用何種手段搜集資料、做學問,都是在深入思考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論什麼時代,工具如何先進,要想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必須沉下心來,老老實實思考些問題,認認真真搜集屬於自己的資料,踏踏實實做點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除此以外,別無捷徑可走。有一分投入,才有一分收獲。

季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既教學又搞科研,有一陣子還擔任大學主要領導,社會活動肯定少不了,哪來得那麼多時間著書立說,寫下那麼多文章?讓人難以理解,這里固然有其「秘訣」。他在書中寫道:「我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寫文章),就挖空心思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在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信息量卻不大……在這時候,我往往只是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當然,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在步行的時候,我腦海里更是思考不停。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在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這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追求,是一種本事,更是一種精神與境界。

在我看來,不論在何種環境下,只要勇於確立這種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明確方向與目標,並持久以恆,堅定的走下去,勝利的「果實」就會頻頻向你招手。

在我熟悉的一些知識圈裡的人,當年的確才華出眾,亦立過大志,曾亦轟轟烈烈拼搏過一陣。然而,熱度過後,就涼在一邊了,久而久之,學業上大都平平。還有一種情況,研究學問,寫文章,像狗熊掰棒子,一個題目(問題)做完了,一篇文章寫成了,便轉移了視線,不再問津了。這樣一個研究問題、做學問的態度與方式,很難在學術領域,在專業上,有所見樹,有所作為,即便有,也是蜻蜓點水。大師則不然,他是始終持這樣一種態度與做法:抓住一個題目,得出了結論,寫成了文章後,並不把它置諸腦後,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終生不放。1947年他發表過一篇論文《浮屠與佛》,限於當時的條件,文中有幾個問題勉強得到解決,後心裡總是不踏實,時常掛在心上。直到1989年,季先生獲得了新的材料,便又寫了一篇論文,解決了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季羨林先生對此反復強調:「學術問題,有時候一時難以下結論,必須鍥而不舍,終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來越精確可*的結論。」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學無止境,真理的探尋沒有終結。在學術上,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滿足,才能不斷有新的收獲,有所發現,有所前進。
http://bigfoot.hust.e.cn/bbs/dispbbs.asp?boardID=70&ID=792

⑼ 曾子為什麼要殺彘

因為來說話算數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若源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給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其實無論是父母也好,老師也好,都要像曾子一樣,在孩子面前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於言教!!!~~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