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經典名句
1. 求四書五經及老子、莊子裡面的名句經典
都很經典的,太多了,兄弟,我嘔心瀝血啊!!! 四書五經 《大學》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中庸》名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4。自成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5。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孟子》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論 語 名 句 錄(好多) 學而篇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政事,又 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民眾;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今譯】 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6、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不學,吾必謂之學矣。」 【今譯】 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今譯】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8、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今譯】 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主動詢問別人而得知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來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9、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今譯】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譯】 孔子說:「不怕別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 為政篇第二 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今譯】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②;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 【今譯】 孔子說:「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是從心裡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4、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今譯】 孔子說:「[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採取的方法, 考察他安心於做什麼。 [這樣去了解, ] 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今譯】 孔子說:「時時溫習已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今譯】 孔子說:「君子能[ 在道義上] 團結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結;小人蒃於攏勾結而不[ 在道義上] 團結人。」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 那就危險了。」 8、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今譯】 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今譯】 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 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選拔邪惡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1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今譯】 孔子說:「人不講信用, 真不知道怎麼可以呢![就好比] 大車上沒有輗, 小車上沒有軏, 它靠什麼行走呢?」 1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今譯】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它,就是諂媚。遇到符合正義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八佾篇第三 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今譯】 孔子談論季氏,說他在家廟的庭院里居然冒用了八佾規格的樂舞, 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 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呢? 2、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今譯】 孔子說:「《關雎》篇,[它的主題表現了] 快樂,而不放盪;憂愁,而不悲傷。」 3、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今譯】 魯哀公問宰我, 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麼木料做牌位] 。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樹, 商朝用柏樹, 周朝用栗子樹。[用栗的意思是] 說: 讓老百姓戰栗。」孔子聽了以後, [批評宰我] 說:「已求做過的事不用再說了, 已完成的事不必再勸諫了, 已過去的事不要再去責備追究了。」 里仁篇第四 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公治長篇第五 1、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2、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文』也。」 3、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 斯可矣。」 雍也篇第六 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述而篇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6、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7、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0、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11、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篇第八 1、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2、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3、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7、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詩經名句集錦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尚書》名句賞析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若網在綱,有條而紊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禮記》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象辭上傳?乾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象辭上傳?乾卦》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系辭上》)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周易?系辭下》) 見善則遷(1),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經?乾》) 《春秋》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多行不義必自斃。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老子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莊子名句欣賞 1、「凡人心險於山川」––––––二千多年前的莊子即有此語,怪不得中國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沒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2、「竊(盜竊)鉤(鉤環)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中國人沒有真理意識,只有效忠於皇帝的「正氣」意識,以及權力意識,權力可壟斷真理。 3、「原(探究)天地之美,達(弄清)萬物之理」–––––––事實上,中國人只對「原天地之美」感興趣,對人世間之外的理沒有興趣。 4、「彷徨乎塵垢(世俗)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像莊子這樣的知識分子與生產勞動脫離,所研究的東西也太清虛消極,其個人的成就雖偉大,但對民族卻是悲劇。 5、「獨(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傲視鄙倪)於萬物」–––––––中國人於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關系,沒有徵服探索的慾望。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一幅小農經濟的畫圖。 7、「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莊子此語的意思是,不以長壽為樂,不以早夭為悲,不以通達為榮,不以窮困為恥。隨遇而安,知天樂命,使國人喪失了進取心。 8、「傍(依傍)日月,挾(懷藏)宇宙,游乎塵垢(世俗)之外」––––––歸隱江湖思想使得中國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樂我要一概擔當」的勇氣。 9、「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觀念,產生不了近代科學。 10、「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中國人都給平均化、標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莊子這樣的獨立特行的人。 1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聖人不希求名聲)––––––中國人的名利思想極重,所以,有人站出來反對名利。 12、「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築巢,不過佔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佔有整個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農業社會的反映。
2. 老子有哪些經典語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 《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 《道德經》
3. 老子的名言
老子的經典名言匯總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4. 老子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
4柔弱勝剛強(柔弱能戰勝剛強)
5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最大的聲音,恰恰是沒有什麼聲音;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分裂成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事物)
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則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遇到危險)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最圓滿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最充實的好似空虛,但它的用處不會窮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辯的好似口齒木訥)
9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為,雖然無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是真懂)
11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天下的難事,一定要從做易事開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從做小事開始)
5. 國學經典名句老子,老子名言有哪些名句
1、禍兮,福之復所倚;福制兮,禍之所伏。
2、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6. 老子《道德經》的經典語錄
第五章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第七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8月30日名言)
第十八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第二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第三十六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四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第四十五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第四十八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六十四章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六章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第七十二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現代漢語釋義:人民不怕死,何必用來死來令他(她)們恐懼?
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7. 老子關於誠信的名言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道德經》 第四十九章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專信之;德信。」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
《道德經》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8. 老子名句賞析
老子一個最著名的名字就是上善若水。
他把萬物的一切都溫柔體現在水的一個境界之中。因為人類的善良就像水一樣的溫柔。
9. 老子論語經典名句100句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專他相處。)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屬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4、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的作用,在於使人的關系和諧為可貴。)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7、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十分快樂而忘記了憂愁,沒有感覺到老年將要到來。)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