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勸學荀子名句

勸學荀子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1-18 16:34:01

Ⅰ 《勸學》重點句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內
2.故木受繩則直,金容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5.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Ⅱ 勸學的名言警句

珍愛生命的名言警句: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
生命不等於是呼吸,生命是活動。——盧 梭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愛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羅曼·羅蘭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塞涅卡
播種友情的名言警句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
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政治的嚴正的朋友。
----- 愛因斯坦

不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親密的友情。
----- 普 希 金

人的生活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卻是不容易的。友誼需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
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
----- 馬 克 思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 馬 克 思

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是他同別人的友誼。
----- 林 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 魯 迅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孔 子
熱愛青春的名言警句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 李大釗

·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 屈原

· 白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 —— 林寬

· 白發無憑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將弱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 —— 俞良弼

· 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 雷鋒

·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者,是使歷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 —— 宋慶齡

我愛我師的名言警句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老師培養學生,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
--馬卡連柯

不管一個人取得多麼值得驕傲的成就,都應該飲水思源,應當記住自己的老師為他的成長播下最初等種子。
--居里夫人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繞鳳池。――〖清〗鄭燮

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需要其他的你說~

Ⅲ 荀子勸學篇中的名句不積跬步

(1)無以至千里(重點字:至)
(2)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重點字:雕、砌)
(3)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重點字:怨、慕)

Ⅳ 《荀子·勸學》的全文

勸學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是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標准了。

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

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

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 什麼 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南方有一種鳥,名字叫「蒙鳩」,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

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長在高山上,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

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

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同是柴薪,火必向乾燥處延燒。同是平地,水必就濕潤處流。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

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

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於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

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

《詩》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

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到《禮記》結束。

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丟棄了學習,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中和之聲的極致。

《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聽在耳里從嘴巴出去;嘴巴和耳朵的距離,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

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是不對的,啰嗦。

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迴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

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

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

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

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

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

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

對倫理規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

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

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4)勸學荀子名句擴展閱讀

《勸學篇》選自《荀子》,題目意為鼓勵學習。

現如今,物質是極大的豐富了,知識也是極大的豐富,在物慾面前,孩子總容易「樂不思蜀」沉迷享受,到最後是「玩物喪志」,內心的空乏是最大的貧窮,對人生和家庭是不利的。

荀子屬於儒家學派,是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

在人性論上,荀子強調後天學習和教化的重要;在政治上主張禮法並用,王霸並用;在哲學上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其實《勸學篇》在初中的語文教材就有節選。此篇洋洋灑灑幾千字,文辭優美,規勸人致力學習講得有情有理。

本篇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在於可以使人增長知識,修身遠禍;學習的態應持之以恆,用心專一,注重積累;並以端正的態度向賢者求教;以及學習的內容主要講了《詩》、《書》、《禮》、《樂》、《春秋》,和善始善終的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的論說了學習這個話題。

成語「微言大義」,「鍥而不舍」等,名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出自本篇。

Ⅳ 荀子《勸學》中表達成事需善於藉助外力的名句有哪些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回。假輿馬者,非利答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Ⅵ 荀子 勸學中的名句

你這樣挑著背還不全整篇背呢,勸學不算長,我覺得還是很好背的,而且每一句考到的可能性都比較大,偷懶可不好哦(⊙o⊙)

Ⅶ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3、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名言

4、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5、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荀子·勸學》

6、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7、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8、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9、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10、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12、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13、良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16、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

17、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1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19、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20、學無止境。

2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2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2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擇鄉,游必就士。——《荀子·勸學》

30、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榮辱》

31、怠慢忘身,禍災乃作。——《荀子·勸學》

32、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34、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Ⅷ 《荀子》名言

一、【原文】:戰國 荀子《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譯文】:對的錯的都要知道,對的是對的錯的是錯分清不是愚蠢。

二、【原文】:戰國 荀子《荀子·樂論》:「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譯文】:快樂的人,聖人所喜歡的,而可以善民心,他深深地感動人,他移風易俗,所以先王用禮樂來教導他們,百姓和睦。

三、【原文】:戰國 荀子《荀子·儒效》:「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無它道焉。」

【譯文】:聖人一樣的人,以仁義為本,是非分明,說到做到,不差一毫一厘米,沒有其他的竅門。

四、【原文】:戰國 荀子《荀子·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行。」

【譯文】:君子不因為小人的氣勢洶洶的停止自己的作為。

五、【原文】:戰國 荀子《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譯文】: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

Ⅸ 荀子的勸學和韓愈的師說中的名句(經常會考到的句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回知明而行無過答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 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 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 焉。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 馬十駕,功在不舍。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師說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 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告乎吾,吾從而師之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 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之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是我的老師常常報給我們默寫的句子,應該會對你有些用吧

Ⅹ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勸學》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大於無禍。——《勸學》 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勸學》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勸學》 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勸學》 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勸學》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勸學》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勸學》 君子之學業,以美其身;小人之學業,以為禽犢。——《勸學》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勸學》 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勸學》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勸學》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勸學》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勸學》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勸學》 禮者,所以正身也……無禮,何以正身?——《勸學》 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傾覆人。——《不苟》 誠者,君子之所守業,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不苟》 公升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驕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摒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不苟》 怏怏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譬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不苟》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 掛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不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不苟》 材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不苟》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常危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安也。——《不苟》 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綉;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不苟》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不苟》 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不苟》 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以與及聖人之言。——《不苟》 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部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非相》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詳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人有此三數行者,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非相》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非相》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非相》 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yi)。——《非相》 行辟而堅,飾非而好,玩奸而澤,言辯而逆,古之大禁也。知而無法,勇而無憚,察辯而操僻,淫大而用乏,好奸而與眾,利足而迷,負石而墜,是天下之所棄也。——《非十二子》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非十二子》 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仲尼》 巧而好度,必節;勇而好聞,必勝;知而好謙,必賢。——《仲尼》 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仲尼》 君子時詘則詘,時伸則伸也。——《仲尼》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效》 言必當理,事必當務,是然後君子之所長也。——《儒效》 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儒效》 事行失中謂之奸事,知說失中謂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棄而亂世之所從服也。——《儒效》 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儒效》 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儒效》 君子隱而顯,微而明,辭讓而勝。——《儒效》 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詩經 》 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無適也。身不肖而誣賢,是猶傴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眾。——《儒效》 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儒效》 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儒效》 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雲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 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儒效》 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儒效》 縱情性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儒效》 賢不肖不雜,則英傑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王制》 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王制》 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王制》 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王制》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王制》 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王制》 聚斂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王制》 王者者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王制》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 政事亂,冢宰之罪也;國家失俗,則辟公之過也;天下不一,諸侯俗反,則天王非其人也。——《王制》 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富國》 垂事養譽,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富國》 國者,天下之制利用夜;人主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王霸》 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王霸》 國無禮則不正。——《王霸》 百樂者,生於治國者也;憂患者,生於亂國者也。——《王霸》 不能治近,又務治遠;不能察明,又務見幽;不能當一,又務正百,是悖者也。——《王霸》 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王霸》 以小人尙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是傷國之大災也。——《王霸》 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君道》 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不能生養人者,人不親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顯設人者,人不樂也;不能藩飾人者,人不榮業。——《君道》 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君道》 治則衍及百姓,亂則不足及王公。——《君道》 為人主者莫不欲強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是禹、桀之所同也。——《君道》 人主有六患: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污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君道》 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公正之士,眾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賊也。——《君道》 明主有私人以金玉珠石,無私人以官職事業。——《君道》 主暗於上,臣詐於下,滅亡無日。——《君道》 唯明主為能愛其所愛,暗主則必危其所愛。——《君道》 卿相輔佐,人主之基仗也。——《君道》 用聖臣者王,用功臣者強,用篡臣者危,用態臣者亡。態臣用,則必死;篡臣用,則必危;功臣用,則必榮;聖臣用,則必尊。——《臣道》 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後也。——《臣道》 明君之所賞,an君之所罰也;an君之所賞,明君之所殺也。——《臣道》 正義之臣設,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臣道》 罰其忠,賞其賊,夫是之謂至暗,桀、紂所以滅也。——《臣道》 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臣道》 仁者必敬人。……人賢而不敬,則是禽獸也;人不肖而不敬,則是狎虎也。禽獸則亂,狎虎則危,災及其身矣。——《臣道》 敬人有道:賢者則貴而敬之,不肖者則畏而敬之;賢者則親而敬之,不肖者則疏而敬之。——《臣道》 君子安於禮、樂、利,謹慎而無斗怒,是以百舉不過也。——《臣道》 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議兵》 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議兵》 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 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 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寙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議兵》 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議兵》 凡百事之成夜必在敬之,其敗也比在慢之,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凶。——《議兵》 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議兵》 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議兵》 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議兵》 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天論》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天論》 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天論》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論》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買與禮義。——《天論》 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天論》 主道明,則下安;主道幽,則下危。故下安,則貴上;下危,則賤上。——《正論》 下親上,則上安;下畏上,則上危。故主道莫惡乎難知,莫危乎使下畏己。傳曰:惡之者眾則危。——《正論》 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正論》 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亂莫大焉。——《正論》 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稱功,罰不稱罪,不詳莫大焉。——《正論》 刑稱罪責治,不稱罪則亂。——《正論》 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正論》 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禮論》 天下從之(禮)者治,不從之者亂;從之者an,不從之者危;從之者存,不從之者亡。——《禮論》 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禮論》 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女色,口不出惡言。——《樂論》 君子以鍾鼓道志,以琴瑟樂心。——《樂論》 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樂論》 凡人之患,蔽於義曲而暗於大理。——《解蔽》 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樂論》 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性惡》 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性惡》 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性惡》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