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荒原賞析

荒原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8 11:20:42

1. 荒原狼的點評鑒賞

《荒原狼》的宗旨是指出一種永恆的精神信仰,如黑塞在《荒原狼》中所寫的:「只有在兩個時代的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那種「經歷過靈魂死亡」,彷彿生錯了時代的感覺,其實是因為生在了兩個時代的交替之中。
有理由說,哈勒的精神危機和疾病並不是個別現象,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時代特徵。正像作者借出版者的口所說的那樣, 「如果我把他的自述只看做某個可憐的精神病患者的病態幻覺,那麼我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公之於眾,然而,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這是一個時代的記錄⋯⋯哈勒的心靈上的疾病並不是個別人的怪病,而是時代本身的怪病,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著名評論家漢斯·邁耶爾在《論荒原狼》一文中也已指出, 《荒原狼》和荷爾德林的《許佩利翁》、海涅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以及亨利希·曼的《臣僕》一樣,是「一部批評德國狀況的小說」。黑塞生活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黑塞看到這個制度正在走向沒落,也感到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但他對這個新時代既沒有明確的概念,也沒有正確的認識,他既反對美國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制度,又不贊同布爾什維克革命和蘇維埃制度。他的主人公哈勒就是那種「處於兩種時代交替時期的人,他們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無辜,他們的命運就是懷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作為個人的痛苦和劫數加以體驗」。
按照黑塞的看法,技術的發展,機器的使用,使社會越來越物化,「越來越掃盪著創造精神的最後巢穴,美國化的機器喧鬧聲總是站在暴力一邊反對靈魂,站在死神一邊反對生命」,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在這種「技術與金錢的時代,戰爭與貪欲的時代」,人們崇尚物質,崇尚技術,追求赤裸裸的物質利益,精神道德不受重視,傳統文化和人道思想遭到摧殘。像哈勒這樣正直的知識分子與嚴酷的現實發生沖突,他們既不願同流合污,又看不到改造社會的出路,看不見群眾的力量。 但哈立·哈勒的思想矛盾不僅存在於他與社會外界環境的沖突中,還存在於他內心自身的不協調,不一致。「荒原狼」與「赫爾米娜」邂逅正是在他無路可走的時候。被死亡追逐得無路可逃的「荒原狼」在酒館一碰到「赫爾米娜」,就把「赫爾米娜」當作了上帝:「赫爾米娜」的聲音不僅悅耳,而且還充滿關心和理解。一但「荒原狼」在魔幻劇場中發現「赫爾米娜」不是拯救自己的上帝(她赤裸裸地跟帕勃羅睡在一起),就毫不猶豫地用刀殺死了她。儼然再一次上演了人類殺死上帝(自己所相信的)的那一幕。
哈勒的知識分子與嚴酷的現實發生沖突,是他與外部世界的矛盾。他的內心也充滿矛盾,他既有人性,又有獸性,既有高尚光明的一面,又有庸俗陰暗的一面,他憎恨小市民,又習慣於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又擺脫不了秩序。他在魔劇院中剖析了自己的靈魂,看見自己分裂為無數個自我。他發現馴獸師、部長、將軍、瘋子在他們的頭腦中想得出來的思想也同樣潛藏在自己的身上,也是那樣可憎、野蠻、凶惡、粗野、愚蠢。他聽見莫扎特的笑聲,於是決心把邪惡忍受到底,再次游歷自己的內心地獄,凈化自己的靈魂,以求得心靈的和諧統一。可以說,《荒原狼》是為了凈化靈魂的目的而寫下的一部小說。
在這技術與金錢橫流的時代,在這暴力與功利橫行的時代,知識者的彷徨歧途與迷惘失蹤,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然而又不僅如此,除了時代精神危機外,還有人性本身永恆的危機,後者不過在前者的刺激誘發之下更加劇了人生的動盪感。在維持信仰的同時,只有真正的人,才會具備著所呼籲和渴望的一切。《荒原狼》是不朽的,它的不朽烘托出了德國作家黑塞燈塔式獨特的人格魅力。這部小說強調的是個性和孤獨,抒寫的重心是浪漫而無羈的個人問題和情懷,在婉約中緊扣著時代的命脈。 這也是一個內在的信仰問題。作家黑塞自己就曾指出,《荒原狼》的宗旨是指出一種永恆的精神信仰,在維持信仰的同時,揭露出那個時代對精神的蔑視,以及這種蔑視對於那些具有高度文化、高度精神修養者的斫喪。只有真正的人,才會具備著所呼籲和渴望的一切。
另外,《荒原狼》不僅是一本以凈化靈魂為目的的書,也是一本發出「卡桑德拉警告」的書。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德國,民族沙文主義十分強大,軍國主義和復仇情緒抬頭。黑塞通過主人公的口指出,人們並沒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教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熱心地准備下一場戰爭,成千家報紙、雜志,成千次講演、公開的或秘密的會議在宣揚虛假的愛國主義,煽動復仇情緒。「我的同胞中三分之二的人閱讀這種報紙,每天早晨和每天晚上聽到的都是這種調子,他們每天被灌輸、被提醒、被煽動、被攪得不滿和發火,這一切的目的和結局就是爆發一場戰爭。」然而,黑塞充滿恐懼的警告沒有被傾聽,反而遭到輿論的嘲笑。 《荒原狼》是一部充滿了狂暴幻想、具有表現主義色彩的小說。黑塞在小說中大量運用了夢幻形式,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一個中年歐洲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黑塞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運用意識流的嫻熟技巧,文筆優美細膩, 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認為有「超現實主義」風格。托馬斯·曼稱它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荒原狼》與黑塞的其他小說不一樣,它明顯地體現出一種德國特色的艱澀的抽象哲思,乃至大膽的心理意識流手法的運用。與《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中表現出詩音的淙淙流淌與哲思的婉轉悠揚不同,與《在輪下》中表現出的成長之痛與淡淡哀傷也有異,這里呈現出的,是整個時代的病症與病人的哀號,那種急促的探尋與困頓的掙扎,多少有「困獸猶斗」的意味在內。
與黑塞其他小說相同的是(也像他所有散文和詩歌)那樣,這部小說同樣拒絕的是集體的強制力量,強調的是個性和孤獨,抒寫的重心是浪漫而無羈的個人問題和情懷。如許確切無疑的傾向又謂直捷了當,直奔、直刺、直點。這總會使人想到艾略特的長詩《荒原》,兩者在喻指方面是一脈相承的,只是一個熱烈而浪漫些,一個理智而清冷些,但均在婉約中緊扣著時代的命脈。

2. 「拍雪人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只好來捕鳥」這句寫了什麼

這段話主要寫捕鳥
先不直接寫,而是先寫園中不適宜拍雪人、塑雪羅漢,這樣把兒童愛玩的心理表現了出來。
望採納

3. 荒原的作品鑒賞

《荒原》思維上的跳躍很大,意象之間,場面之間的銜接常常很突兀,詩人的情緒深藏在那些奇特的意象和象徵後面,這些意象和象徵與詩人的感情相對應,加上眾多的引語,典故,對話,場景,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圖畫,這幅圖畫具有不同的層次,包蘊著一團氣氛,可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力。
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了人慾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丑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人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代西方文明。同時,詩歌把西方社會的墮落歸之於人的「原罪」,把恢復宗教精神當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現代人的靈丹妙葯,這是艾略特給出的答案。
《荒原》在藝術上的成就超過現代派的其他詩作,是一首具有借鑒價值,值得認得認真研究的傑作。這首抒情長詩風格多樣,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徵主義、意象主義和玄學派的一些特點。詩中陳述與詠嘆,抒情與諷刺,描繪與警句,庄嚴典雅的詩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語,交織穿插為五彩繽紛的景象。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個作家、56部作品和6種外文)、比喻、暗示、聯想、對應等象徵主義手法及意象疊加,時空交錯等現代詩歌表現手段,詩人用來得心應手。他甚至大膽採用了象徵里套象徵、神話裡面套神話、神話和現實交錯、古與今雜糅、虛與實融匯的手法,使得詩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機地統一起來,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段,拓展了詩歌的思想內容。《荒原》在藝術表現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像、聯想和暗示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造成詩歌澀難解,使一般讀者望而卻步。若無艾略特自己加上的50多條註解,許多地方都無法懂得。
作為西方現代主義的第一個流派,後期象徵主義對文學的發展是有獨特貢獻的。它在藝術上的創造、開拓所到得的成功經驗,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段,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影響了現代主義的各個流派;象徵主義作家著力表現內心世界,也是對文學領域的拓展。但是,象徵主義在藝術上過分追求表現形式而造成的神秘晦澀與內容上表現出來的悲觀主義、宗教神秘主義和反動倒退的社會主張則是應當否定的。

4. 請對圖片作文進行賞析,希望長點,500字最好

刺蓬結著蛛網,乾渴地伸向空中,顫栗著想掙脫蔓延的荒涼。雜草纏著亂石,赤裸裸地埋怨命運的折磨。縱橫的小路,交錯於峰頂谷底,像斷弦的琴,一切歡快鮮活隨歲月風干。這是荒原,疲憊、悲憤的荒原,了無生機的荒原。
哀怨的流雲,踱著無力的碎步,心痛地閉上雙眸;滋潤的的星雨,按捺不住隱隱的創痛,消逝在貧瘠的薄土;期望的紅日,面對荒蕪,悄悄哭腫雙眼。只有百折不撓的風兒,仍在不甘寂寞地向著遠方吟唱。
踏著流雲的哀怨,踏著流星的隱痛,踏著紅日的酸楚,我們扛著鐵鎬走來,滿載期望而來,堅定的步伐踏破鐵鞋過荒原的逶迤喧囂,拓荒者胸中的激情奔涌如潮。
熱血涌濕荒原,汗水灑遍荒原,堅定的信念回響荒原。荒原的風吹拂著,一掃沉鬱。荒原微微地笑了,拌落沉鬱千年的淚滴笑了。淡淡的笑意中,隱隱可聞迎春花和紫雲英淡淡的清香,春的問訊鼓舞著荒原,靜靜期待綠陰的裝扮。
只是,記憶深處的一叢叢頑石不甘心失去昔日的天堂。它們一個個圓睜怒目、袒胸露腹地傲然佇立,頑固地企圖用狂怒的恐嚇、愚昧的信頑抗,企圖構築起庇護的防線,守這片士土地。但是,我們青春的資本、勤奮的保障、科技的驕傲蘸著血汗在鐵鎬飛舞上飛舞。鐵鎬,這勝利的象徵,以不可搖撼的力量,堅定我們的信念,搖撼頑石的根椐地。在烈日下,旋著一道道光弧,像閃電剖開雲層的堅決,像月光穿透烏雲的艱辛,更像利箭飛向獵物的必勝。這是美在戰斗。
碎了,頑石的夢;醒了,睡的春。
春,滿懷愛意的春,伸了溫馨手臂。
揣著翡翠的茵,一棵棵幼苗落土了。它們根於深土,盡情復甦夢里翠綠的圖畫。於是,我們培土、澆灌、修枝,讓幼苗在初墾的原野上由地呼吸、憧憬、爭!這是實的生命在盤桓。
仲夏月明,深秋甘露,護著希冀的芽兒,期待著來年的鶯唱夕陽,山籠雲煙。當然,暴風雨會不期而至,但幼弱不禁風的生命會在狂風中茁壯,會在愛的懷抱中亮出生命的色彩……
在晨風的搖籃里,綠陰的希望在被開墾的土地上盤旋……像繁星像雲霞必勝的信念鋪展在未來的天空。
拓荒者是欣喜幸福的了,盡管頑劣磨平了雙肩,盡管寒冷雕琢了容顏,盡管歲月流逝了青春,但我們仍然是欣喜和幸福的。在被臂力和智慧開拓的曠野和山谷上,我們掌上盛開的朵朵繭花,也正搖曳著真實的生命。
其實,沒有凝固的生命,沒有亘古的荒原,只有滿腔熱忱執著的澆灌,任何的消沉都會綻放出瑰麗的神奇。在沒有色彩的地方創造聲音,在沒有奇跡的地方創造奇跡。即使是了無生機的荒原,頑石也會在陽光和樹影間微笑。
拓荒者播種希望,在空曠的原野綿延傳唱……

5. 分析《荒原》的主題和藝術特色

論述《荒原》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思想內容: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是詩人把他對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經過意識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戲劇色彩又富於啟示錄式的內心獨白。
1、它以深刻的危機與超越意識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與出路,展示出一個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狀態。在沒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墮落為乾涸碎片,世界之夜已進入夜半,世界之夜彌漫著黑暗。
2、作者把他對現實的思索擴展為對歷史的透視,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與永恆性。詩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詩來震撼荒原人這個上帝缺席的現實,詩人之詩為我們傳來了上帝回返的訊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種雖死猶生的絕望。荒原意識也就是危機意識,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來拯救荒原。
藝術特色: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作為現代派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其藝術形式與表現特徵有其獨到之處。
1、內心獨白的運用。
2、廣泛地運用自由聯想。
3、把詩中的人物放到戲劇化的場景中。
4、詩人通過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無法或者無需表達的思想。
5、情感的場面化和具體化,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觀對應物」效果。
6、大量運用文學的與歷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題辭和各章標題,或者取自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者指向文學作品的故事,抱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6. 求黑塞的《荒原狼》賞析

玻璃門後,人性分裂的巨大痛苦和微小幸福 ——《荒原狼》的啟示
致純書苑人性與狼性的沖突,神經官能症所幻想出的魔術劇的瘋狂。這是一部毫不遜色於《浮士德》史詩般的魔幻色彩巨著。瘋狂代替瑰麗,對人性的思索取代故事情節的拖沓。這又是《浮士德》所不能比擬的。「由於他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並為崇高的人道主義和高尚風格提供了範例」,赫爾曼·海塞憑借《荒原狼》一書於194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正如海塞所希望的一樣,你在讀《荒原狼》的時候不可能「只抽著煙斗想著中世紀,而忘掉現實生活」。這是一部沉重的浪漫主義作品。浪漫主義於現代心理分析渾然一體,結合得天衣無縫。《荒原狼》以深沉而尖銳的筆調揭露了大資本家的戰爭狂、中產階級的虛偽,反映了資本主義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崩潰與文化上的墮落,為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政治開設了無情的審判台。 主人公哈立·哈勒同時具有人性和狼性,過著自殺式的慵懶生活。他自稱是一隻因迷路而跑進城市裡來的、跑進群居生活世界的荒原狼。他深深地憎恨、厭惡、詛咒與世無爭、健康、舒適,中產階級所推崇的樂觀,中庸之道的繁文縟節,一切普通、中等、平等的東西的滋生濫殖。「他有意識地蔑視中產階級,為自己不屬於中產階級而驕傲。」這是他狼性的一面。但是,由於他的人性,他生活的某些方面卻又完全是中產階級式的。他銀行有存款,他資助窮親友,他衣著雖然隨便,但還是正規的、隨眾的,他竭力與警察局、稅務局和諸如此類的權力機關和平相處。而且中產階級的小天地對他而言是「一種暗暗的強烈慾望」。他嚮往那安靜,正派,有著潔凈小花園,擦得發亮的樓梯,有條不紊,禮貌待人的謙恭氣氛的住宅。是的,他就是這樣一種「總是以這一半心靈和行動去欣賞和贊同自己另一半反對和否定的東西」。 如果哈立身上的不是狼性,而是狗性、狐性或什麼性與人性結合的話,那倒也不會因此而有什麼特殊困難。因為人和狗,人和狐共存一體,互不防礙,甚至還互為有益。甚至有些人正是狗性或狐性而不是人性使他交了好運。但是在哈立身上,人性與狼性卻互不協調,不但不能互為有益,而且互為死敵。當二者在一個血液系統里,在一個靈魂里互相敵對時,那生活就很不舒服。「命運各自有,誰也不容易。」 荒原狼就是如此。從狼的角度來看,人的每一個行動當然都是特別可笑而狼狽的,愚蠢而自負的。但是如果他向別人張牙舞爪,對所有的人和他們的道貌岸然懷著仇恨和敵視時,他體內人的那一部分也在窺視時機,密切注視著那隻狼,把它稱為畜生野獸,使它享受不到一點作為普通的、健康的、粗野的狼的樂趣。 但是,誰要以為自己就已經了解了荒原狼,可以想像出他那可憐的支離破碎的生活,那他就錯了,他還遠沒有知道一切。無庸諱言,荒原狼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很不幸的,而且也常常使其他人感到不幸。但是,「即使最不幸的生活中也有陽光明媚的時刻,也會在沙石之間開出小小的幸福之花」。哈立的生活是一種永恆的充滿痛苦的運動和激盪,是極不安定,令人顫栗而毫無意義的。但在偶爾出現的少有的幸福時刻,他領略到「如此強大和難以言傳的美麗的東西」。這片刻歡欣的浪花有時會如此光彩奪目地高躍於苦海之上,以致這暫時閃耀的幸福之光也會觸及到他人,使他人為之著迷。 但他又是孤獨的。他需要孤獨和需要獨立是密切相關的。從來沒有一個人象他那樣深切而熱烈地需要獨立。他恨辦公室、寫字間就象恨死神一般,最使他驚恐萬狀的一個夢是他被關在兵營里。所有這些東西他都會竭力避開,為此常常要作出巨大的犧牲,這就是他的長處和道德。在這方面他真是毫不動搖。是的,最終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越來越獨立了,無人能命令他,他無需聽從任何人,他自由而獨立地確定自己的言行和取捨。但是在已經到手的自由中,哈立突然覺察到,他的自由就是死亡。他隻身一人,世界可怕地使他陷入寂寞,世人皆與他毫無相關,連他自己也與自己無關了。他在變得越來越稀薄的無交無往、孤苦伶仃的空氣中,緩慢地窒息而亡。當初的願望和目標已經變成他的命運和劫數。他並不被人憎恨也不令人反感。他有許多朋友,許多人也喜歡他。但是他所能得到的也只不過就是好感和善意而已。「沒有人真正接近他,建立起真正的聯系,沒有人願意並且能與他共同生活。」孤獨者的空氣,寂靜的氣氛,周圍世界的遠離,交往的無能。對此,意志和渴望都無能為力。 這就是海塞筆下的荒原狼,一個典型的有著時代病症——人性分裂的神經官能症——的人。在這個時代,決不只是弱者受到此病的侵害,恰恰反而是那些強者,那些最聰明、最有才華的人受到了侵害。因為強者思考。諾瓦利斯說過:「絕大多數人在會游泳之前都不願意游泳!人是為大地而降生的,不是為水降生的。他們當然也不願意思考。因為他們是為生活而誕生的,不是為思考而誕生的!對,誰要是在思考,誰要是把思考當成要事,他當然在這方面可以有所成就,但同時他也就把土地和水相互置換了,那他有朝一曰一定會被演死。」是的,思考會帶給我們巨大的痛苦。我們所能得到的幸福卻是微小的。但是我們卻不能不思考。這也是海塞通過《荒原狼》想讓我們知道的。 但是《荒原狼》以早期的人道主義來批判發達的資本主義,以個人主義的絕望反抗來代替階級斗爭,以少數知識分子的憤憤不平來代替廣大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必然使書中的主人公陷入孤獨和彷徨,當然也就不可能給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們指出什麼新道路。當然,海塞畢竟只是文學家,並不是哲學家。他教會了我們思考,那就夠了。因為道路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走的。 「是誰住在那裡我不清楚,然而可以肯定,在那扇玻璃門的後面,一定是純凈無污的平民天堂,井井有條,安分守己。」 《荒原狼》讓我們看到了那扇玻璃門,但是玻璃門後是什麼,卻需要我們親自去看。海塞已經給了我們鑰匙——思考。可是,我們卻要小心翼翼地打開那扇玻璃門,因為「魔術願望一旦實現,就再也不能收回了」。

7. 推薦一些比較經典的美國西部片,謝謝

尤其是第三軌,著名西部片《七俠盪寇志》的主題音樂,更把美國牛仔那狂放不羈的性格以及令人盪氣回腸的壯麗畫面描繪的惟妙惟肖,令聽眾無不熱血沸騰。 參考

8. 您好 問個問題,幫忙賞析一下下滿一段話200字左右 出自黑塞 荒原狼

要理解這段話首先要清楚黑塞本人的遭遇實際上和「荒原狼」哈利·哈勒內爾差不多。黑塞生活在德國,他容的思想中的人道主義成分和當時社會劍拔弩張的氣氛是沖突的,他也因此被他的那個社會孤立了出去,身為「荒原狼」的感想可能就是由此而來的。通過觀察這句話中的一些成分,我們可以看到黑塞批評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方式,就像我們當今批評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一樣。但仔細想想,黑塞是一個熱愛自然、追求本真的人,從他以往的一些作品就可以看得出來。因此他反過來批評城市的物質化的利益化的生活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這也是我們直到現在還在不停地嘀咕但是卻永遠也改不了的。另外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黑塞雖然說:「不能看報」「很少讀現代書籍」,這並不代表他反對閱讀,因為從資料上看黑塞本人就是一個終生學習的人。因此這應該是他對當時的一些低質量的紙質產物的排斥。

9. 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文學鑒賞分析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者梁曉聲,1949年生,黑龍江哈爾濱市人。70年代 末發表小說,已有《天若有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白樺樹皮燈罩》、《秋之殯》等小說集及長篇小說《雪城》問世。梁曉聲從他生活過的北大荒提取創作素材,作品以描寫知青生活及知青返城後的命運遭遇著稱。他的「知青小說」一反以往某些同類作品凄切、悲愴的格調,肯定知青的人生追求和勞動創業的價值,謳歌青年人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所顯示的不屈的意志,褒揚他們為祖國樂於吃苦、勇於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為知青題材小說注入了一股陽剛之氣,開創了一種雄渾之美。最先顯示作者這一創作傾向的,是短篇《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小說集中描寫了屯墾「滿蓋荒原」的男女知青——李曉燕、王志剛、「我」及其妹妹梁珊珊壯烈的行動,豐富的情感,美好而辛酸的愛情,以及因愛情而引起的同性間的糾葛。其中寫得頗有特色的是李曉燕和王志剛。 副指導員李曉燕,為了替連隊洗刷「養活不了自己」的恥辱,帶領一支墾荒先遣小隊勇敢地越過陰森恐怖的「鬼沼」,在幻化為「魔王」的荒原上進行著艱苦的開拓。她屬於「文革」時期這樣一類年輕人:雖易受某些「革命」旗號的蒙蔽,但又不失卻革命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雖有某些違心的行動,但並不泯滅真誠、純潔的天性;性格堅毅、頑韌卻又不失卻美好的同情心。她為實現自己的誓言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不愧為這片神奇土地的靈魂,墾荒者中的精英。作者懷著一腔純潔的感情去刻畫她,即使寫她無奈中的「虛偽」,也只是為了揭示一顆在極左路線重壓下被扭曲的顫抖的心,流露出對處於特殊年代的純真少女的無限同情。鐵匠王志剛有「摩爾人」偉岸的體魄、鐵一般的意志和奇勇的性格,坦盪和無私又使他深受戰友的信任。在「滿蓋荒原」,他隻身為連隊探尋涉過「鬼沼」的路徑,在與惡獸血的搏鬥中譜寫了一首壯勇的青春之歌。 小說描寫了一個同心合力、目標一致的墾荒集體,但這不是作品所要表現的主旨所在。它著力揭示的,是這一墾荒集體在非常年代跟暴虐的大自然的沖突、奮勇抗爭及人與獸的搏鬥,從而使李曉燕、王志剛們從身軀到靈魂都閃耀出革命英雄主義的光輝,使小說成為對奮斗的一代知青的誠摯的頌歌。 梁曉聲在雄奇、闊大的背景上,在險象叢生的環境中塑造粗獷、悍勇、剛烈的人物形象,譜寫以英勇悲壯為主旋律的人生交響。他堅持對北大荒屯墾生活作現實主義的再現,人物和情節常常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場景的描寫洋溢著北國邊陲特有的氣息。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的「鬼沼」、荒原,無不融注了作家的主觀感情。一方面,大自然顯得如此粗蠻和暴虐——「鬼沼」不僅吞噬過人與獸,而且還吞噬過龐大的鋼鐵——拖拉機;另一方面,人——當然是「大寫的人」,又始終堅強地挺立著,沒有屈服於自然的暴力。他們憑著意志和智慧,依靠群體的力量,在荒原上開懇、播種,迎來秋天的收獲;他們經歷了大自然的肆虐,但並未被它所摧毀。在小說里,跟自然暴力激烈抗爭的人的偉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與贊許。同時,作為一種象徵的載體,暴虐、險惡的自然現象又使人們聯想起「文化大革命」的環境,社會的邪惡勢力,感受到了當時的時代氣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