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穆旦贊美

賞析穆旦贊美

發布時間: 2021-01-18 10:19:55

A. 贊美 穆旦 原文

、原文
贊美
穆旦
走不盡的山巒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
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著乾燥的風,
在低壓的暗雲下唱著單調的東流的水,
在憂郁的森林裡有無數埋藏的年代。
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
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
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乾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
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
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
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
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
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邊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
而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後旋轉,
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
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聲流過去了,
多少次跟來的是臨到他的憂患;
在大路上人們演說,叫囂,歡快,
然而他沒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
再一次相信名詞,溶進了大眾的愛,
堅定地,他看著自己溶進死亡里,
而這樣的路是無限的悠長的
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
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在群山的包圍里,在蔚藍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
在幽深的谷里隱著最含蓄的悲哀:
一個老婦期待著孩子,許多孩子期待著
飢餓,而又在飢餓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
一樣的是不可知的恐懼,一樣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從不回頭詛咒。
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
為了他我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因為他,我們是不能給以幸福的,
痛哭吧,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樣的是這悠久的年代的風,
一樣的是從這傾圮的屋檐下散開的無盡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樹頂上,
它吹過了荒蕪的沼澤,蘆葦和蟲鳴,
一樣的是這飛過的烏鴉的聲音。
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
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
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2、簡析
作者以他深邃的眼光,成熟的氣質,透過了戰火硝煙這最為慘烈的場面,寫出了生活在最底層廣大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贊美了一群真正偉大、值得謳歌的人民。
在長詩《贊美》中,作者滿含淚水激動地贊美了生活在中國土地上千千萬萬堅強、充滿韌性、任勞任怨的勞動人民。

B. 穆旦的<贊美>講的到底是什麼呢

理解這首詩里有三句話應當記住:一是對民族生存現狀的痛苦記憶,二是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三是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的贊美。

詩歌運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詩歌技巧,用深沉而充滿激情的詩句,向我們展示了他真切的感受和呼喊。

詩歌的第一節,詩人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鳥瞰那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用一連串的痛苦的意象來充分「記錄」他的見聞和感受。「乾燥的風」「東流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等等,分明就是那種痛苦的生存現狀,就詩歌中「說不完的故事是說不完的災難」。詩人面對破瘡的山河,沒有拋棄,沒有嘲笑,而是「擁抱」它們。此種動作充分表現了他的執著與深情。

「擁抱」是個無言的動作,一切的一切皆在其中,還需要什麼誇張的言辭呢?因而,詩人,他能夠走進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心,去傾聽它的呼喚、希望與愛。是的,一個這樣的民族雖貧窮殘破,但並不缺乏艱危而堅偉的生存力。這也是它不滅的啟示錄,所以,詩人激動地說:

沉默的 / 是愛情,是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乾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

那最後一句竟是多麼的感人啊!我們在多少地方都見過了,不知讀者還記得不?電影《孔繁森》里,當「孔繁森」的扮演者給一位群眾演員——藏民老媽媽洗腳時,這位「孔繁森」後來動情地說,僅僅是這一點點的做法,而在她蒼老的臉上我們分明地看到了抑制不住的淚和顫抖!我們的中華不也是這樣嗎?她需要的關懷實在是太少了。

但是,有誰主動或是願意深入到她的內心呢?而其實,惟有你真正低走進她的深心,真心去愛她時,你才會體會到更深沉的含義和震撼你靈魂的東西。對此,當詩人用緩慢而悠長的話語說道「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的時候,我們看到詩人他是多麼地激動,是多麼地動情啊。而且,他的感情又是如此的復雜,他關注這個民族的歷史的運命又是多麼地久長了。「太悠久的感情」,當我第一次念到這里時,猛一突兀,因為我們庸常所見到的詞語組合中,不是「太悠久的歷史」,就是「太悠久的歲月」等等表示時間的概念,而與「感情」何涉耶?但是,當我們真正領悟到了詩人的感情那巨大的容量時,我們沒有不深嘆其辭的真誠與豐沛了。

是的,詩人很激動。在本節中,詩情由痛苦、深沉逐漸向深沉、激昂遞進。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

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的眼睛也不禁濕潤了,詩人他不也是這樣的嗎?這樣的語句是多麼的親切而又充滿著關懷啊。的確,若沒有對本民族的深情,又哪來如此親切的深情,和對本是貧窮和落後的「擁抱」呢?

所以,也正因為如此,他能深悟到一個民族之所以不滅的原因,而並非像那些似乎天生只能過著腐朽生活的人一到臨難邊作「鳥獸散」那樣所能想像的。「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是的,這是一種深沉的體驗,一種民族深沉的贊歌,一種堅偉的民族的自信。

在第一節里,最具有象徵意象的是作深沉里與思索的「帶血的手」,它就像加繆筆下的呆在山下的西西弗斯一樣,太富有啟示意義了。詩人一下子使我們想到了他火一樣的激情,是他對我們這個民族深刻的理解與熱切的關注,而使全詩洋溢著深摯的愛國主義深情;並又使我們想到尤其自杜甫以來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志士仁人們的蒼生之情和民族的情感。

第二、三節里,是通過塑造一個農民勇士的形象來傳達生存力的堅忍不拔。這個農夫是千百萬中國人民的縮影,他勤勞,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安於苦難。然而,在日寇的鐵蹄踐踏之下,他竟站了起來,走上了抗日的行列。

他毅然地去了,竟沒有回頭,甚至連一聲詛咒都沒有。但這對於他來說,是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的啊!因為他上有老,下有小,且貧窮落後,而他是一家物質與精神上的惟一的支柱。沒有他,這最後的殘破的草屋也在秋風中坍塌了。悲劇是不言自明的。詩歌就是要在這樣凄涼的環境中去塑造人,去刻畫人,從而讓我們體會到那種凄涼背後的悲壯與崇高。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有著如此艱難的家庭的農夫,還是一個對歷史與土地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理解的義士。 他沒有那種浮與淺表的「誇張」,「叫囂」,甚至他與抗戰的「歡快」的氣氛也極不諧調。就因為他理解歷史,經過一代代的深沉的積淀,他有著一種不憂不懼的對命運的承受,有著一種面臨憂患的冷靜與沉著,更有著對於土地的深沉的依戀。於是,我們看到,在詩中,一種「喧囂」與他的沉默是對比,一種歌聲與他的行動是對比,一種「動詞」與他的「名詞」是對比。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他並不是偉人,巨子,他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農民,一個祖祖輩輩承受著重壓的處於社會最低層的人,因而在讀者的心裡,讀來格外震撼人心!並且,他又是如此的從容鎮靜,勇毅堅決,因而顯得格外的樸素和真實。

因而,在這首詩里,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曹植在《白馬篇》里所塑造的「幽並游俠兒」的忠勇行為與可貴的犧牲精神:「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在這一部分里,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細細地推敲。如「在幽深的山谷里含這最含蓄的悲哀」,寫出了中國百姓深沉靜默的強忍品格;「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寫時光又一年……

許多孩子期待著 / 飢餓,而又在飢餓里忍耐

「期待」的結果只能是「飢餓」,無法擺脫的「飢餓」,中間有一個停頓,一讀,有多少希望與失望交織著,這不是悲哀又是什麼?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

用「聚集」顯示出「越來越」的程度,與「不斷加深」的過程;「一樣的是 / 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用「侵蝕著生活的泥土」來表達田園荒蕪直接威脅到生活的可怕的局面。

詩歌的最後一節,詩人以兩種相互交*的感情寫出了他復雜的內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風」,年復一年吹過「傾圮的屋檐」,給人帶來「無盡的呻吟和寒冷」;吹過「枯槁的樹頂」,「荒蕪的沼澤」,與「蟲鳴」及「烏鴉的聲音」相應和……這一切使詩人感到無法言說的苦痛。然而,畢竟,它有著深沉的不滅的東西在。「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所以,詩人並不失望,仍有勇氣與期待。

需要說明的是,這首詩中的「意象」有別於我們在一般詩歌中所見到的,如「帶血的手」「農夫」,涵義極其豐富。其次,表現為形象中的抽象,像「名詞」「行列」「聚集著黑暗」「侵蝕著生活的泥土」等。再次,這首詩以符號與象徵性的動作啟動讀者極大的想像力,如「帶血的手」「擁抱」「名詞」「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等。

思想內容:

《贊美》一詩作於抗日戰爭時期,作者在詩中訴說著我們民族的災難和廣大人民的艱辛,熱情謳歌了中華兒女的堅忍不拔、捨身報國的精神。詩人在深切感受時代災難的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覺醒,並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對處於苦難中的祖國以及奮起中的人民,發出了由衷的贊美。在詩中,作者對現實的關注、對未來的期望、對歷史的反思、對人生的索求,交織在一起,而情感既憂郁、沉痛,又凝重、激昂,這顯示了穆旦詩作「思維的復雜化,情感的線團化」的特點。

詩作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人公,既表達了作者個體的感受,也涵蓋了所有憂國憂民的炎黃子孫的心聲。「我」的贊美,具有群體性意願的特點。

全詩由四節組成。第一節用密集的意象(山巒、河流、草原、村莊、雞鳴、狗吠、野草、干風等等)來描繪祖國,傳達出對祖國與人民的熱愛之情。作者並不迴避苦難與貧窮,他用「佝僂」來形容人民,說他們生活在「恥辱里」,但是,作者仍然要以自己像受苦人民一樣的「帶血的手」,來「擁抱」人民。

第二、三兩節集中刻畫了一個「農夫」的形象;這個農夫,實際上是廣大勞苦民眾的典型,是災難中的中華民族的象徵。「他」的身上壓著「希望和失望」,在國難當頭時,他「放下了古代的鋤頭」,義無反顧地投入戰斗,「看著自己溶進死亡里」。穆旦這樣寫「農夫」的艱辛、苦難、堅忍與覺醒,直至捨身殉難,正是對偉大的民族精神的「贊美」。

第四節是作者的自我剖析:他在「踟躕」,為嚴酷的現實,更為「恥辱的歷史」;但他也十分清楚地意識到,等待的結果只能是「無言的痛苦」,唯有像「農夫」那樣奮起,祖國才能夠獲得新生。這一節的最後兩句重復「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不僅與詩的前三節的結尾呼應,更突出了作者對民族崛起的強烈呼喚與堅定信心。

C. 穆旦 贊美 農夫形象的象徵意義

詩歌第二節,詩人集中描寫了一個農民形象,這個農民是中國千千萬萬個農民的縮影。他既是孩子也是一個父親,是家庭的支柱。他像祖祖輩輩一樣辛勤耕耘,身上壓著「希望」與「失望」。「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這一句詩,刻畫出了中國底層人民面對災難時沉默堅忍的形象。看到國家陷於危難之中,他沒有「演說」,也不「叫囂」而是採取了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放下了古代的鋤頭」,相信了「國家」這個名詞,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抗戰隊伍,「溶進死亡里」。

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夫放下了「小家」為「大家」投入戰斗的義舉令詩人肅然起敬。詩人相信,正是有這樣一群農夫,國家定會崛起,黎明終將到來。

(3)賞析穆旦贊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抗戰最艱苦的敵我「相持階段」,當時的中華民族既背負著歷史積淀的沉重、貧窮和苦難,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覺醒;人民雖然衣衫襤褸,血污浸身,但已在血與火中為擺脫屈辱而戰。

作為年輕的詩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時代苦難的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奮起,並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這個時代的特色,並為之歌唱,顯示了詩人對現實的關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D. 穆旦贊美贊美什麼

穆旦的詩《贊美》表達了三大主題:
一是對民族生存現狀的痛苦記憶,二是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三是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的贊美。

E. 對穆旦詩歌《贊美》的賞析,

穆旦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
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你們被點燃,捲曲又捲曲,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春,是一個被古今中外詩人寫得太多的題材。想到它,人們會自然地聯想到一系列相關詞語與意象。那麼,如何用陳舊的想像寫出新的、給人以強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覺方式、新的詩學觀念以及新的詞語力量都是必須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葉派"詩人的一個代表,也是現代詩人中非常成功的一個,他的創作被譽為"最能表現現代知識分子那種近乎冷酷的自覺性"(袁可嘉語)。他對英美現代詩人特別是葉芝、艾略特、奧登的熟悉,對他們的詩歌理論與批評理論的吸收,以及他年輕的活力,都使他的詩歌具有突出的現代特質。在《春》這首小詩中,這一切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現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詩歌內在的張力和戲劇性,往往將一系列充滿對抗、沖突的詞語和意象組織在一起,以形成錯綜、復雜而又強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發現三組不同色調的詞語。其一是強烈而動感的:火焰、搖曳、渴求、擁抱、反抗、伸、推、點燃;其二是靜態的:綠色、土地、看、歸依;這是草與花朵的對立, 春天內在的對立;也是"醒"與"蠱惑"的對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動的慾望與詩人沉思形象的對立。"窗子"是一種媒介,它分隔又聯系了"慾望"與"看",從而帶來第三組體現著張力共存的詞語:緊閉、捲曲、組合。這三組詞匯相互交織,組構了詩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詩歌沉摯、堅實、富有現代感的抒情基調;緊湊而充滿張力的語言;以及飽滿的節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麼,春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它是醒來,是第一次的誕生和再生,但也是慾望與沉迷的誘惑;是飛揚的歌聲與敞開的歡樂,也是沉滯的泥土與緊閉的肉體;是燃燒、分散、反抗,也是散亂之後新的組合與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詩人春心的萌動和詩心的勃發。黎明、早春、二十歲的青春三位一體,恰如光、影、聲、色的赤裸與感官的和思想的敞盪,它們共同等待新的組合的出現。

詩人感受到對立觀念的沖突:清醒/沉醉、沉滯/飛揚、根基/擺脫,通過與"春"相關的生動意象他們得以表現出來:綠色/火焰、擁抱/反抗、緊閉/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捲曲/伸入。詩人的情緒也在變化著,從暖風吹來的煩惱和歡樂,到緊張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觀看著;如鳥,他歌唱和期待著。這是對生命中的新生和強力沖動的迷戀與等待。

F. 穆旦的《贊美》原文是什麼

  • 《贊美》-穆旦

    走不盡的山巒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

    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著乾燥的風,

    在低壓的暗雲下唱著單調的東流的水,

    在憂郁的森林裡有無數埋藏的年代。

    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

    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

    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乾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

    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

    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

    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

    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

    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邊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

    而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後旋轉,

    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

    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聲流過去了,

    多少次跟來的是臨到他的憂患;

    在大路上人們演說,叫囂,歡快,

    然而他沒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

    再一次相信名詞,溶進了大眾的愛,

    堅定地,他看著自己溶進死亡里,

    而這樣的路是無限的悠長的

    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

    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在群山的包圍里,在蔚藍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

    在幽深的谷里隱著最含蓄的悲哀:

    一個老婦期待著孩子,許多孩子期待著

    飢餓,而又在飢餓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

    一樣的是不可知的恐懼,一樣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從不回頭

    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

    為了他我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因為他,我們是不能給以幸福的,

    痛哭吧,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樣的是這悠久的年代的風,

    一樣的是從這傾圮的屋檐下散開的無盡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樹頂上

    它吹過了荒蕪的沼澤,蘆葦和蟲鳴,

    一樣的是這飛過的烏鴉的聲音。

    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

    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

    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 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

    1940年在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國留學,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後,任南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穆旦於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 1939~1945)》、《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起來,詩風富於象徵寓意和心靈思辨,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20世紀80年代之後,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主要譯作有俄國普希金的作品《青銅騎士》、《普希金抒情詩集》、英國雪萊的《雲雀》、《雪萊抒 情詩選》,英國拜倫的《唐璜》、《拜倫抒情詩選》、《拜倫詩選》,英國《布萊克詩選》、 《濟慈詩選》。

G. 穆旦《贊美》詩詞

贊美

穆旦

走不盡的山巒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
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著乾燥的風,
在低壓的暗雲下唱著單調的東流的水,
在憂郁的森林裡有無數埋藏的年代。
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
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
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乾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
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
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
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
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
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邊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
而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後旋轉,
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
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聲流過去了,
多少次跟來的是臨到他的憂患;
在大路上人們演說,叫囂,歡快,
然而他沒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
再一次相信名詞,溶進了大眾的愛,
堅定地,他看著自己溶進死亡里,
而這樣的路是無限的悠長的
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
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在群山的包圍里,在蔚藍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
在幽深的谷里隱著最含蓄的悲哀:
一個老婦期待著孩子,許多孩子期待著
飢餓,而又在飢餓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
一樣的是不可知的恐懼,一樣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從不回頭詛咒。
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
為了他我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因為他,我們是不能給以幸福的,
痛哭吧,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樣的是這悠久的年代的風,
一樣的是從這傾圮的屋檐下散開的無盡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樹頂上,
它吹過了荒蕪的沼澤,蘆葦和蟲鳴,
一樣的是這飛過的烏鴉的聲音。
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
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
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歌的第一節是對祖國遼闊而蒼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歷史、貧窮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繪,並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對民族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熱愛,詩人要去擁抱這一切,因為在這樣的土地上,這樣的民族已經站起來。詩歌首先以眾多的意象(前6句)來描繪祖國,充滿著既愛又怨的復雜感情。這里既有連綿起伏的山巒,密密麻麻的村莊,風光美麗的河流、草原和古樸動聽的雞鳴、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風沙乾燥,暗雲低壓和流水嗚咽;還有荒涼而貧脊的土地,憂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遠逝的年代。這些意象的鋪陳排列,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土地的遼闊,人民的苦難和歷史的悠久,給人的印象是既開闊蒼茫,又沉重壓抑。接著,詩歌又以「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的場景(7—11句)來描繪「我」的體會和感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故事層出不窮地發生,災難鋪天蓋地地襲來,天空中沒有展翅高飛、昂首放歌的雄鷹,大地上沒有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愛情,人們「爬行」在遙遠的天際,灰頭土面,忍辱負重,從古代走來,艱難而緩慢地行進在現代。他們用「乾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在期待中絕望,在絕望中期待,顯示出一種直面災難,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風范。「(沉默的)是乾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這一靜態意象的出現猶如一尊雕像,寓永恆於瞬間,融無限於有限,直逼心靈,感人肺腑。眼睛何以乾枯?是因災難痛苦而泣淚成血,還是因苦苦期盼而無因無果?是因瘦弱老邁而目斷神枯?還是因生活赤貧而滿目枯乾?「枯乾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熱淚」能夠出現嗎?假如出現,它能夠撫慰那顆疲憊而憔悴的心嗎?……是飢餓期待溫飽,還是動亂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還是苦難期待幸福?……一雙乾枯的眼睛和一份執著的期待濃縮了人生的無限滄桑和民族的沉痛記憶。隱隱約約之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種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的力量。穆旦通過一雙眼睛寫活了一個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偉力。最後,詩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壯的意象(12---18句)來描寫「我要以一切擁抱你,我到處看見的人民」。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騾子車和槽子船跟「帶血的手」一樣,表明「我」與「人民」是一體的,患難與共,休戚相關,都在過去的苦難,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盡管人民苦難深重,屈辱重重,盡管「我」艱辛坎坷,流血負傷,但是「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們一一擁抱」,擁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敵愾,擁抱里有崇高敬意和無窮動力,擁抱里有保家衛國和浴血奮戰,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第二、三節則把整體凝化為一個具體,詩人贊美的目光和歌唱指向了一個具體的「農夫」,而他既是第一節詩中描繪和情感的凝聚,又是我們民族的代表和象徵,其描繪更具體、細致,感情指向更深沉、專一。第二節描寫「農夫」關鍵時刻的重大抉擇。他像祖祖輩輩一樣在這塊充滿苦難滄桑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無言耕耘,肩掮希望和失望,承受了數不清的痛苦和災難。當抗日的烽火燃起的時候,年輕人的熱情感染他,救亡圖存,保家衛國的思想激勵了他,他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堅定地加入到抗戰的時代洪流中去。和人們的「演說、叫囂、歡快、歌唱」不一樣,他沉穩堅強,他「相信名詞」(抗日救亡的思想),他和耕田種地一樣無言地行動。盡管道路無限悠長,盡管前途充滿了流血犧牲,可他義無反顧,堅強不屈,英勇無畏,視死如歸,流血不流淚,男兒當自強!「放下古代的鋤頭」,一個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特寫鏡頭,蘊含著厚重深沉的歷史情結,寫出了「農夫」選擇的果敢堅決和這種選擇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我們由此看到了中華民族千年不衰、奮勇抗爭的生存意志和驚人偉力。而「融進死亡」也不流淚的硬漢形象又使我們感動,我們震驚一個民族崛起的力量,我們震驚於一個民族抗爭的勇毅!第三節謳歌農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勇武和崇高。貧窮撕咬著他,恐懼纏繞著他,飢餓折磨著他,孩子巴望著他……他是一家老小,婦女兒童的生活支柱,他是黑暗茅屋,貧脊土地的耕耘者,他更是苦難和不幸的承擔者,他「無言的痛苦」真是太多、太多。可是,當抗日號角吹響的時候,他毅然絕然地踏上了抗戰的征程,從不回頭,從不詛咒,哪怕拋妻別子,哪怕背井離鄉,哪怕流血犧牲,這是怎樣的一種堅毅和勇絕!我們的民族也正因為這種堅毅和勇絕,而一定能夠戰勝入侵的豺狼!所以詩人「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這擁抱又包容了多少感奮,多少覺醒啊!「讓我們在他身上痛哭吧!」固然有痛悼英烈,沉重悲哀的意思,但更有追慕忠魂,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勇敢和決絕!因為我們堅信,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詩歌的最後一節,是感情的再度抒發,是對一個已經站起來的民族的更深、更廣的贊美。由第二、三節的具象描繪轉向厚重歷史的宏觀掃描,回應第一節。傾圮的屋檐,枯槁的樹頂,荒涼的沼澤,悲鳴的烏鴉……這些塗滿感情色彩的意象渲染出一種蕭索、破敗、冷清、凄涼的氛圍,實際上暗示著祖國的貧窮和苦難,歷史的深遠和悠長。而「我」——一個已然覺醒,渴盼祖國改天換地的年輕知識分子,曾經為這祖國的改變而等待了許多年。今天,這種夢想終於要實現了,於是我走過「踟躕」,猛然亢奮。民族的覺醒就是希望的火炬,「農夫」的抗爭就意味著新時代的到來。所以,詩人在全詩最後,連用兩個「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重疊的結尾,如重擂悶鼓,雄渾中透溢著沉重的昂揚;如清角吹寒,嘹亮中透溢著激越的奮進!

H. 怎樣評價穆旦的詩歌《贊美》

評價

現代詩人、翻譯家王佐良《雨天停在老橡樹下》:「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著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

現代詩人、評論家袁可嘉《詩人穆旦的位置——紀念穆旦逝世十周年》:「穆旦佳作的動人處卻正在這等歌中帶血的地方。本來無節制的悲痛往往淪為感傷,有損雄健之風,但穆旦沒有這樣,他在每個詩段結束處都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宏大呼聲壓住了詩篇的陣腳,使它顯得悲中有壯,沉痛中有力量。贊歌人人能唱,但會唱帶血的贊歌者卻不多。「

現代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人生本來是一個嚴酷的冬天——穆旦逝世二十八周年祭》:」悲壯滴血的六十行長詩《贊美》,歌唱民族深重的苦難和血泊中的再生。「

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陸耀東《中國新詩史》第3卷:「《贊美》一改一般「抗戰詩歌」廉價的感情宣洩和直抒胸臆式的大喊大叫,將深沉的愛國情感融於獨特的象徵、意象以及陌生化的句法、語言當中,獨具一格,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8)賞析穆旦贊美擴展閱讀

賞析

此詩是一首意象繁多、意境深邃朦朧的詩歌。詩人目睹了在抗戰階段的困難之下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的狀況,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以及對他們勇敢抗戰的贊美,同時也寄寓著對民族崛起的希望。詩作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人公,既表達了作者個體的感受,也涵蓋了所有憂國憂民的炎黃子孫的心聲。

全詩規模宏大,激情澎湃。盡管流露了低沉悲愴的情調,但貫穿全篇的是一種強烈的愛,是作者對「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堅定信念。作者從「恥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

詩人把希望寄託在舍家保國、義無返顧的農夫身上。當戰爭打破了鄉村的安寧,農夫便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一條征戰之路。他是單個的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徵著整個中華民族。

在詩歌語言上,這首詩充分發揮了漢語的彈性,善於利用多義的詞語、繁復的句式、反復的詠嘆來傳達復雜的詩情。同時,不時運用現代漢語的關聯詞以揭示抽象的詞語、跳躍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創造出一種「介乎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文體」。

I. 穆旦的詩 贊美表達了什麼主題

詩作以復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人制公,既表達了作者個體的感受,也涵蓋了所有憂國憂民的炎黃子孫的心聲。「我」的贊美,具有群體性意願的特點。穆旦這樣寫「農夫」的艱辛、苦難、堅忍與覺醒,直至捨身殉難,正是對偉大的民族精神的「贊美」。

J. 穆旦的詩《贊美》表達了什麼主題

穆旦詩歌的主題創新
參考答案:
1、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與火熱時代相一致的強烈民族意識。回不是表面答的情緒宣洩,以其特殊的痛苦的嗓音,表達出濃厚的對民族苦難的感知,表現出客觀、冷靜、節制、深廣的憂患意識。 2、「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這是最能表現穆旦詩歌藝術功力的方面。詩人對自我、現實及至整個歷史、真理的黑暗拷問,它表現了「現代知識分子近乎冷酷的自覺性」。在穆旦筆下,「現實的荒謬,以及個體地歷史中體驗到的心靈扭曲得到了『剝皮見骨『的展現」。穆旦的「豐富和豐富的痛苦』表達的是對世界人生的整體性觀照」。具體而言這種「豐富和豐富的痛苦」之表達,又可以分成這樣幾方面:「首先,它存在於詩人對現實、歷史的深入批判中」,其次「也是現代知識分子心靈歷程的披露」。 3、表現「殘缺的我」 從「五四」開始,新詩中的「自我」一直是完整的、英雄式的。郭沫若表達了浪漫化的自我意識。 穆旦的詩表現出自我被放回到現實與精神的擠壓當中,高度展現復雜、混亂、非理性。 同時也表現為自我剖析、自我質問、自我重塑。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