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赤壁賞析及答案

赤壁賞析及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1-17 23:32:46

㈠ 求赤壁的賞析

這一首七絕,是詩人借遺物而感興,引起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議論。此詩是一首詠史詩,詩篇的重心在後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寫法上純屬議論,對此古今評家均無異議。但詩人對歷史故實的議論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議論,而非為抽象評說,如此便使本來枯燥無味的歷史教訓極具可視性可可感性,並能使讀者深受其藝術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無窮。具體說,便是末句寫得尤為匠心獨運,作者以「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個生動場景告示讀者,若東風不與周郎方便,那麼將會是吳敗魏勝,而不是吳勝魏敗的結局了。如此下筆,便叫形象性議論,便叫以點帶面,以具體寫抽象,這是文藝創作的一般性規律,大凡稍有文學修養的創作家和文論家都深諳於此。其次,本詩另一個重要手法便是角度新穎。大凡寫詠史詩,特別是同古跡有關的,詩人往往從形勝古壘入手,詠嘆物是人非一番,這樣的模式沿襲已久,至劉禹錫可謂到達頂峰。他的《金陵五題》《西塞山懷古》等均為這類詩作中不朽的名篇。但既為高峰,後人便難以超越,總不能步趨於劉禹錫之後,再寫與「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相同構思和句式的詩篇吧。杜牧在此詩中轉移角度,另闢蹊徑,盡拋前人窠臼,勇闖新路,以一把折斷了的戟頭為導引物,先將讀者的視線與思維拉回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再去聆聽他的一番高論。這便是杜牧的聰明之處,也是他詠史詩高人一籌之處。此詩開端也是獨出心裁,與其它詠史詩相比,顯得新穎別致。最後兩句是全詩的重點,詩人從面落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議論在抒情中展開,這樣論史的寫法,又有新意,不落俗套.

㈡ 杜牧 赤壁 賞析

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但杜牧所詠之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杜牧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前兩句寫興感之由,後兩句發議論感慨。作者並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後果,而是反說其事,並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里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㈢ 赤壁賞析

赤壁賞析: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

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台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

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對於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

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並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台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這里的銅雀台,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繫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3)赤壁賞析及答案擴展閱讀: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作者:

杜牧,字牧之,號稱杜紫薇,又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安),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

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

歲暮卒於長安,終年五十歲。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

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牧所詠之赤壁乃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杜牧此詩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弔古之意,並抒寫自己的感慨。宋代蘇軾在黃州所作的《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類似的情況。

㈣ 赤壁之戰全文翻譯賞析

《赤壁之戰》最為突出的藝術特色一為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赤壁之戰,頭緒繁多,史實復雜。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為了讓當時的統治者學到決策戰爭的經驗(從《資治通鑒》的取名可以看出意圖)。因此,司馬光在紛紜繁復的史實面前,運筆裕如,用剪裁巧妙的布局,大經大緯的彩筆,敘寫了一幕幕偉大生動的歷史活劇,十分耐人尋味。

首先,作者抓住歷史的肯綮。雖然寫戰爭,但作者卻沒有用大量篇幅寫雙方交戰的情景,而是著重寫赤壁之戰前的政治斗爭,孫劉雙方對形勢的分析和決策的過程,突出雙方勝敗的原因。全文八個自然段寫戰爭前的准備,而戰斗過程只用了兩個自然段來描寫。通過這樣的安排,旨在說明,只要能夠正確地分析客觀形勢,採取正確的對策,掌握戰略防禦原則和有計劃的戰機,就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突出了作者思想和戰役中的理性光芒,發揮了極好的借鑒作用。

其次,赤壁之戰參戰的有曹操、孫權、劉備三方,在這三者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矛盾中,作者重筆突出曹操與孫權。把曹、孫作為主要對立的政治集團這不僅符合當時戰爭的歷史真實,更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撥開了紛紜的歷史雲霧。在曹操、孫權兩大對立集團中,曹軍強大,孫劉弱小,但作者反客為主,略寫強大的曹操的一方,詳寫弱小的孫劉的一方,明映暗襯,不僅能使讀者詳盡地了解到弱軍戰勝強軍的戰役實施過程,十分明白地領會驕兵必敗的道理,而且表達了作者的愛憎觀念。在孫劉聯軍方面,作者詳寫孫權的一方,略寫劉備的一方。這也是根據歷史內容決定,恰切地進行剪裁而成的。因為劉備在當陽長坂坡新敗,已失去獨立抗曹的能力,而東吳尚未與人交戰,國力、軍力都很旺盛。在詳寫孫權集團決策抗曹的過程中,通過寫魯肅的建議,諸葛亮的勸說,周瑜的兩見孫權,中間還夾寫了曹操的威脅信和張昭的投降理論,等等。都是圍繞著東吳領袖孫權的抗戰決策的形成而展開的。文章在安排上每段也各有側重。第一、二段,渲染形勢,寫魯肅建議和出使劉備;第三段,寫諸葛亮智激孫權;第四段,交待曹操下戰書,張昭力主降曹和魯肅現身說法勸戒孫權;第五、六段寫周瑜兩見孫權,孫權終於下定抗曹決心,文章無一不緊扣孫權決策的中心。以人物的言語行動串線,不僅將頭緒紛繁的孫、曹、劉三方面的事情,有主次地編織在一起,做到有條不紊,詳略得當,而且表明,作者有著超人的藝術匠心和高名的歷史眼光。切得准,挖得深,這是《赤壁之戰》剪裁得體最有特色的一點。因為,如不充分展開戰役前的孫劉聯盟和戰役部署的過程,只是讓雙方以三幾萬人對二十餘萬人,在戰場上進行單純的武力和實力的較量,則三國赤壁之戰中孫劉一方的勝利就是難以理解的神話了。而沒有孫權的痛下決心,則三國赤壁之戰就根本不會發生。從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確抓住了赤壁之戰這一段歷史的真髓。

又其次,作者在略寫戰爭場面的時候,也是做到了略中有詳,突出重點的。赤壁之戰是有著數十萬人參加的巨大的戰役。參戰各集團,都投入了大量的馬軍、步軍和水軍。兵種繁多,戰法多樣,戰役過程非常復雜。但是,作者在描寫赤壁之戰的戰役實施過程中,既不寫馬軍的沖鋒,也不寫步軍的拼殺,甚至把射箭、跳幫等水戰中常見的戰法也略去了。而是在多種兵聯合作戰中突出了水軍的作戰,在水戰中又突出了「火攻」。再一次使《赤壁之戰》中的理性光芒紛呈了異彩。司馬光用「操軍方連船艦」,黃蓋獻計「火攻」,周瑜水軍燒盡水船,操軍大壞北還,這樣一系列有機的作戰過程為經線,以「風急」、「風猛」、「大風」,和黃蓋「投降」時,「操軍吏士出營立觀,指言蓋降」的特寫鏡頭為緯線,又略中有詳,著重敘寫了孫劉聯軍的基本戰術成功的實施過程,在讀者面前大縱深地展現了赤壁之戰的廣闊的戰役戰場,而且對操軍官兵驕傲麻痹,敗到臨頭尚蒙在鼓裡的輕狂之態,予以了辛辣的諷刺。最後,更使讀者深切地認識到,孫劉聯軍依託著操軍沿江南北對峙的地利,加上聯合抗曹,上下同心的人和,審度操軍不習水戰,對峙愈久對本軍愈不利的時勢,利用「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正適值「東南風急」的天時(戰機),採取積極防禦原則,以攻為守、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和詐降與火攻突襲的機動戰術,以己之有備,攻敵之不意,大膽地戰二勝之,都是非常英明和十分正確的。

最後,作者充分展示「火燒赤壁」戰術成功的威力和曹操引軍狼狽北還的慘敗情景,不僅向人們揭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只要經過充分的條件積累、對比、競賽過程,就會實現根本轉化的唯物辯證思想,而且還強烈地輝映出「火燒赤壁」的宏偉氣勢,給人們留下了極為難忘的印象。試問當年赤壁,走舸如梭,方船連江,風展旌旗獵獵,猛可間,殺聲雷動,火勢張天。這火,來得猛,駕著狂風燒得北軍措手不及,這火,來勢大,木船油火照天燒!北船燒盡,燃及岸營,北軍焦頭爛額,如潮潰瀉,似山壞倒,敗走泥濘小道,人馬踐踏,狼狽竄逃。這是何等的有實體感,又是何等的色彩鮮明。它活象一幅潑墨重彩的巨幅油畫,把「赤壁之戰」這一火紅火熱的光芒萬丈的歷史瞬間給我們描繪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這「火燒赤壁」的神來之筆,《赤壁之戰》就會變成無睛之龍,大為遜色。正是「火燒赤壁」和戰前各集團間展開軍政外交活動等場面的交相輝映,才使《赤壁之戰》具有這樣高的歷史借鑒價值和奪目的光輝的。

《赤壁之戰》最為突出的藝術特色二為人物描寫,性格鮮明。

描寫戰爭的散文,主要不是寫戰爭,而是通過寫戰爭來刻畫人物,這在我國史文著作中,是一個很好的傳統。司馬光正是繼承了這個傳統,並有著獨特風格的史學家。《赤壁之戰》中的重要人物,主要是通過描述赤壁之戰前,各政治集團內部重要人物之間的軍政外交活動場面而躍然紙上的。司馬光敘述歷史,不是單純地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而是採用背景渲染、人物行為和多量對話相結合的藝術手段,通過各種人物在重大軍事政治斗爭面前的語言行為來敘述事件,從而形象地刻畫出有關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徵。雖然著墨不多,但卻形神必現。魯肅、諸葛亮、周瑜、孫權等,就都寫得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魯肅:文章一開始,就借東吳謀士魯肅之口,把赤壁戰前的形勢烘托出來。一箭雙雕,既交代了動盪不安,戰雲密布的歷史背景,又把在急劇變化的復雜形勢下,孫權的得力謀士魯肅的銳利的政治洞察力不著聲色地描繪了出來。他助孫權的謀略:一是聯合劉備「共治曹操」:二是說服孫權,拒絕迎操,這二者都是存吳的國是!魯肅指出,「劉表新亡,二子不協」,曹操、劉備、孫權、劉表二子等四方之間,交織著復雜而微妙的矛盾。在稍縱即逝的時機之前,把荊州這塊戰略要地納入東吳的勢力范圍,並迅速與劉備進行聯盟,以確保東吳的安全。因此,請命出使荊州。當魯肅發動外交攻勢的時候,形勢不出魯肅預料,果然已「為操所先」。劉琮降操!劉備南逃!但他沒有因荊州已失而無所作為,而是當機自斷,「徑迎」劉備,游說劉備。這是在荊州已失,東吳危急已在眉睫的情況下,出於魯肅的自謀。作為一個外交使者,這時充分顯示出他行事果斷,具有獨自處理適應變化形勢的才能。他一見劉備,就侃侃而談,向劉備「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這時,情況緊急,魯肅的聯劉,實際上已變為急迫的拉劉。他勸說劉備與孫權聯盟,以「共濟大業」,他語言委婉含蓄,還與諸葛亮拉私人關系。他做這些,處處都是從孫權集團的利益出發的,然而卻對劉備說:「今為君計」,幫劉備「何往」權衡利害,使劉備「甚悅」,聽從了他的意見。這里只是幾句簡潔的對號入座,就表現了魯肅言談機巧,善辦外交的特點。

再看他如何說動孫權拒絕曹操。這時,曹操的挑戰書使東吳和、戰兩派的意見分歧尖銳起來,危及了孫劉尚未鞏固的聯盟。曹操「八十萬大軍」兵臨城下,挑戰書志得意滿,使東吳的主降派們(包括動搖派)「莫不響震失色」。主降派的核心人物—長史張昭認為來得正好,他一大篇話,把曹操的壓力擴大開去。他把曹操的「奉辭伐罪」,師出有名,曹操水步軍的強大無匹、長江天險屏障的失卻、眾寡不敵的「公理」等幾項因素相加,指出了「不如迎之」論。剛剛濃厚起來的「主戰」空氣又被沖淡了。在戰書面前,作者極寫張昭等主降派們畏敵如虎的表情言論,擺出曹操不可一世的驕橫自信,是在於反襯魯肅在勢單力薄孤掌難鳴的環境下,仍堅持自己正確主張的堅定立場的可貴。魯肅在「迎操論」喧囂的情況下,「獨不言」,卻追權於宇下。他知道力排眾議是沒有多大用處的,重要的是鞏固主帥的抗曹決心。宇下的一番話,他沒有正面勸孫權如何抗曹,而是設身處地,說明「群下」迎曹尚可撈一官半職,而孫權卻無地自容。要害之所在,攻其所必救,一針見血地觸及了孫權「與曹操共爭天下」的心理。這樣,魯肅不從正面批駁主降派迎操的那套堂皇的理由,而是從側翼揭露他們企圖保全身家性命、「專欲誤將軍」的實質。勸戒方式十分巧妙。其言語行動,莫不符合魯肅的身份,而且極富個性特點。作者正是通過請命出使、游說劉備、宇下主戰這三個典型的場面,表明魯肅是一個有遠見、善外交、忠心耿耿的策士的。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主要謀臣和政治家,諸葛亮對形勢早有灼見。他一見操軍「順流東下」即告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他見到孫權,首先把劉備抬高,說劉備敗逃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樣,既不喪失自己的志氣,也有利於和孫權結成聯盟。接著,諸葛亮就與孫權唇槍舌劍,展開「舌戰」,他先狠狠地驚一驚孫權,說孫權「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在戰降之間徘徊,必然要「禍至無日」。努力要使孫權對當前形勢充分引起警覺,認識更清醒,以造成一種威脅臨頭的特別緊迫感。指出:「若能」則怎樣,「若不能」又將怎樣,尖銳地指明孫權的兩種決策,將帶來兩種命運的前景,並迫切地指出,猶豫不決將會招致危禍的到來,時不我待!他誇曹操破荊州,「威震四海」;說田橫「守義不辱」,是「齊之壯士」;贊劉備是「英才蓋世」,不能為人之下。用曹操的驕橫、田橫的堅定和劉備的果決來反激孫權,並分析天下大勢三分的遠景,指出了當前的態勢,使孫權英雄血熱,傾向於戰。當孫權拒操決心表明後,諸葛亮便進一步就軍事實力的對比,民心的歸附,戰略和戰術的運用,各方的利弊等諸方面,擺開加以分析,並著重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以鞏固孫權的決心。

為什麼諸葛亮要極言利害,定欲造成孫劉聯盟而後可?對此,他是深有謀慮的。劉備集團能否生存,在此聯盟一舉,舍此,則大勢去。他的認識是十分高遠的。後來,事態發展的進程,完全證實了諸葛亮的天才預言。在諸葛亮激孫權一段,諸葛亮無一語涉及求救,態度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一激再激,言談機鋒,詼諧成趣,始終引導著談判朝有利於實現聯盟的方向發展,在這次重大的外交活動中,幸不辱命。表現出他與魯肅有著不同的個性風度,顯現了他足智多謀、智慧犀利的品格。

周瑜:作者是把周瑜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上來寫的。周瑜是東吳智勇雙全的最高軍事長官,也是孫劉聯軍的主將。他在關鍵時刻登場,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周瑜一到,就直言不諱,極力主戰,並著重從軍事上闡明戰勝曹操的條件。周瑜指出,操軍雖貌似強大,但腹背受敵,有後患之憂;操「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不得人心;北軍「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戰,不服水土,後勤不濟,易生疾病,等到。數樣用兵大患,周瑜都一一數落,句句擊中要害。而本軍正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俱全。強弱是表面的,兩者轉化的契機,就在於以己之長,制敵之短。周瑜和諸葛亮見解暗合,但他更把曹操南下看作是擒操的良機,主動請纓,敵之破之。著一席話,咄咄逼人,大長了主戰派的鬥志,大滅了投降派的恐懾之風,足見周瑜性格的豪邁剛烈。周瑜還趁熱打鐵,連夜將自己所料的「虛實」,進一步給孫權作了具體分析。他透過現象抓本質,准確地指出,操軍實際上只有二十多萬人,且多是疲病孤疑的烏合之眾,並提出請戰的具體要求。這又表明,周瑜在戰略上藐視敵軍,在戰術上卻又是非常謹慎、周密,高度重視具體戰斗的。最後,周瑜用黃蓋詐降火攻之計,揮軍大破曹操,成了破曹具體作戰的主要立功人物,的確是英勇善戰的將才。

孫權:孫權是東吳的主帥,「聰明仁惠」、「神武雄才」是他,「內懷猶豫」、「事急而不斷」也是他。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呢?司馬光用含蓄的藝術手法,刻畫了這個老謀深算、視慮高遠的統帥。曹操大軍破荊州、下江陵,他手下兩派「戰」「和」斗爭激烈,在強敵壓境,內部意見不一這樣危急的歷史關頭,作為東吳首領的孫權,是必須慎重思慮,決斷於萬全的。在魯肅、諸葛亮這些智囊人物皆曰可戰,並力勸孫權不要錯過良機之後,周瑜又兩見孫權,終於「說服」了孫權,使孫權定下了最後的決心。他和周瑜謀劃戰局時所謂的:「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所謂的:「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決策大刀闊斧。其實都是他早已謀劃好的!否則,何來「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呢?這都是他早已別遣良將秘密調集備辦好了的。到此時,東吳主帥才現出了廬山面目,他是要打有把握之仗!是他,迅速決策,早派魯肅出使荊州的;是他,給了魯肅全權,使魯肅敢於當機自謀的;是他,和諸葛亮相互「激將」,試探了友軍的誠意和決心的;是他,讓部下兩派充分發表見解,以估量本軍實力鬥志的;還是他,又親為後援,與曹操決一死戰。他的性格貌似矛盾和猶豫不決,其實是一個穩重求實、善納良言、威望極高、知人善任、大權獨攬,並有著極大魄力和勇氣的統帥。否則,魯肅、周瑜等英雄人物何以對他如此忠心呢?諸葛亮和孫權的部下兩派為什麼這樣認真地做他的工作呢?部署兵員船糧戰具怎麼又是那樣神不知鬼不覺呢?作者就是這樣,把他放在歷史事件的中心,用眾星拱月之法,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成功地塑造了孫權這個精明統帥的。孫權,可說是《赤壁之戰》英雄譜中最有厚度、最扎實的人物。刻畫出這樣復雜的人物,絲毫也看不出斧鑿痕跡,於自然平淡中見警奇,說明作者的確不愧為「剪裁」史料「縫新裝」的聖手。

正是司馬光這樣的史學家們,給我們留下了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

㈤ 杜庠 赤壁 賞析

赤壁

杜庠①

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舳艫②。

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③眼裡已無吳。

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蕭聲夜月孤。

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磯鷗鳥滿煙蕪。

【賞析】這是作者經過赤壁時,回憶起一千二百年前發生在這里的一場大戰而寫出的一首懷古詩。詩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舉重若輕地把一場歷史的風雷任意驅遣於筆底,並從一定角度對當年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給予評價。

首聯「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舟由艫」,詩人以驚人的藝術腕力寫出了曹軍以泰山壓卵之勢順長江東下。睥睨一切的氣焰和威勢。然而,句中著一「本」字,則明白暗示了其驕兵必敗,「雄圖」終將化為泡影的歷史結局。

頷聯「諸葛心中空有漢,曹滿眼裡已無吳」,分述諸葛亮和曹操兩個歷史人物。「心中空有漢」是說,漢朝國祚將亡,諸葛亮縱然逞其才智,終究也是枉費心機。對句寫曹操的狂妄輕敵。

頸聯出句「兵銷炬影東風猛」,寫曹軍的失敗。接下來的對句「夢斷簫聲夜月孤」,則出現一個大跨度的跳躍、轉折,作者移宮換羽,詩筆一揮越過八、九百年,聯想到大蘇泛赤壁的遺事,一種虛空悵惘的情緒隨之升騰起來,詩境也由粗放轉為凄清。句中「夢斷」、「簫聲」、「夜月」的意象,全由蘇軾《前赤壁賦》一文化出。這一聯的兩句詩對比強烈,出句尚是千帆爭渡,煙焰張天的戰爭場景,對句卻繪出一幅清幽的長江月夜聽簫圖,讀者如聞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的洞簫聲在耳畔索回飄盪,令人黯然銷魂。

尾聯詩人從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興趣的眼前風物上來:「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磯鷗鳥滿煙蕪。」不堪回首是傷感於歷史的變遷和現實的荒涼。那些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雄姿英發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連那月夜泛舟,臨風吹簫、放言宏論的蘇軾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黃鶴。面對荒磯鷗鳥、哀草寒煙,多情善感的詩人撫今追昔,念往思來,能不感慨萬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運的乖舛,……一腔憂思愁緒向誰傾?末句以景結情,作者的百般感觸盡在不言中,也給全詩籠上了一層由歷史的滄桑感、宇宙的蒼涼感和人生短暫渺小的感喟相交織而成的凄愴意緒。

㈥ 赤壁的原文及賞析

宋】蘇軾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
驚濤裂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
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

【品評】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亦茆岡爾,略無草木」。范成大《吳船錄》亦雲:「赤,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東坡詞賦微誇焉。」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東坡題跋》卷一記李邦語:「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此。」蘇軾對此頗有同感。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於原來只宜紅牙拍板、女兒歌喉的傳統詞壇來說,確實是個重大突破

㈦ 杜牧《赤壁》的賞析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在那一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在被人發現了。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鬥中的主要人物。這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
後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銅雀台在鄴縣,鄴是曹操封魏王時魏國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後來的詩論家對於杜牧在這首詩中所發表的議論,也有一番議論。宋人許《彥周詩話》雲:「杜牧之作《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台上也。孫氏霸業,系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這一既淺薄而又粗暴的批評,曾經引起許多人的反對。如《四庫提要》雲:「(許)譏杜牧《赤壁》詩為不說社稷存亡,惟說二喬,不知大喬乃孫策婦,小喬為周瑜婦,二人入魏,即吳亡可知。此詩人不欲質言,故變其詞耳。」這話說得很對。正因為這兩位女子,並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於東吳統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的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她們雖與這次戰役並無關系,但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於曹操;連她們都受到凌辱,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句詩來描寫在「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後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後的屈辱,正是極其有力的反跌,不獨以美人襯托英雄,與上句周郎互相輝映,顯得更有情致而已。
詩的創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實。如果按照許那種意見,我們也可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改寫成「國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韻腳雖然無一不合,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里,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於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
另外,有的詩論家也注意到了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如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雲:「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也說:「杜牧精於兵法,此詩似有不足周郎處。」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慮的。杜牧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並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於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像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於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鬱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場時所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來罷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