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劃分陳敬容賞析

劃分陳敬容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7 19:15:14

❶ 陳敬容的詩歌《劃分》的賞析

這是一首極美的詩,初讀再讀,終不厭倦。掩卷之餘,似覺有潺潺流水,在心頭緩緩淌過版,時而安分靜穆如權處子,時而絢爛奪目如雲霞。徜徉詩中的我如天地間的一份子,盡情享受著萊辛評價拉奧孔所擁有的那份「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劃分》
陳敬容
我常常停步於
偶然行過的一片風
我往往迷失於
偶然飄來的一聲鍾
無雲的藍空
也引起我的悵望
我啜飲同樣的碧意
從一株草或是一棵松

待發的船隻
待振的羽翅
箭呵,惑亂的弦上
埋藏著你的飛馳
火警之夜
有奔逃的影子

在熟悉的事物面前
突然感到的陌生
將宇宙和我們
斷然地劃分
——一九四六年三月於重慶(選自詩集《交響集》)

❷ 賞析陳敬容的《假如你走來》

假如復你走來,
在一個微溫的夜晚
輕輕制地走來
叩我寂寞的門窗;
假如你走來,
不說一句話,
將你戰栗的肩膀,
倚靠著白色的牆。
我將從沉思的座椅中
靜靜地立起,
在書頁里尋出來
一朵萎去的花
插在你的衣襟上。
我也將給你一個緘默,
一個最真的凝望;
而當你又踽踽地走去,
我將哭泣——
是因為幸福,
不是因為悲傷
好朦朧的詩啊!

❸ 金黃的稻束的賞析

詩的開篇便用「金黃的稻束」這個意象來說明秋天豐收的景況,繼而用一「站」字將稻束立了起來;接下來用「疲倦的母親」這一意象來做隱喻,把母親比做金黃的稻束,二者在性質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處,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象一位歷經滄桑的母親,而此時滄桑的見證就是皺紋,但這皺紋是美麗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對母性的贊揚,歌頌她們的偉大與無私。另外,把「皺」與「美麗」並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
接下來寫到了收獲日的滿月,由「滿月」來襯託人們因豐收而喜悅的心情。下面作者又給了我們一個蒼茫遼闊的意境。但似乎作者並不是單純的在描寫環境,「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就可以看出似乎有一定的哲理蘊涵其中。也許是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吧。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又再一次將母親的偉大體現出來。稻束在秋天的田裡沉思,也就是母親在沉思,她在沉思什麼?我們無從知曉,但卻可以略窺一二。母親在秋天裡看見豐收後她的心已經滿足了,她可以毫無怨言了。她用母愛換來了豐收。
最後幾句,著實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歷史比做一條長河,而母親就是站在河邊守護小河的保護神,更進一步提升對母親的贊美。 深受詩人里爾克的影響,和西方音樂、繪畫熏陶的鄭敏,具有詩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氣質,善於從客觀事物引起深思,通過生動豐富的形象,展開浮想聯翩的畫幅,把讀者引入深沉的境界。《金黃的稻束》寫的是一片秋天的靜穆,一幅米勒式的畫面。詩人不單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過具體的物象和對人類存在的聯想和思索,來把握更本質、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詩意。
這首詩一開始就將其關注點集中在一束「金黃的稻束」上。它不是擺在那裡,而是「站在」收割後的田野上。當大地空曠,這樣一幅「靜物寫生」出現在秋後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動人,更能調動詩人對歷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詩人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而這是賦予生命的母親、產後的母親、默默肩負著生命的艱辛和希望的母親。因為這種聯想,一種詩的情感被進一步調動起來,「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詩人以動情的筆觸和見證人的眼光賦予這種疲勞以美麗的性質。接著,詩人展開對收獲後黃昏景色的刻畫:「收獲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正是在這萬物包裹,大地無比寧靜、飽滿、透明的境界里,詩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黃昏田野上那站著的金黃的稻束:「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無論是英雄的雕像、偉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沒有這樣一種「雕像」更寧靜沉默。它們靜默,是因為此時無聲勝有聲,是因為這種母親的疲倦、美麗和堅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說。這是一種動人的肯定和贊頌,而又不流於空泛。接下來的「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詩人由遠距離的觀看和聯想,轉向對表現對象直接抒情,進而賦予母性的疲倦和堅忍以超越一切的偉大的性質。稻束的「疲倦」被升華了,它的含義不再是體力不支,而是充分釋放後的深沉和寧靜。詩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讓我們展開更廣遠的想像。正是在這「弱者的偉大」中,在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態中,「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些詩句變得玄秘起來,你可以添進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賞這種抽象的神秘感。詩人告訴我們的是,這決不是一種虛空,決不是一種即興式的感懷,它偉大、恆久、莊重,它超越時空,我們會體會到一種類似宗教感的東西在冉冉升起。至此,那肩負著偉大的疲倦和辛勞的母親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後的田野的映襯下,超越了歷史的進程而具有了永恆性。 一、「金黃的稻束」象徵著什麼?
「金黃的稻束」在詩中有深邃的意蘊。這里「金黃的稻束」,不僅是指自然意義上的稻束,而是詩人的心靈與田野里佇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後,超越了物象的實體,而產生的一個象徵。它首先是收獲的象徵,進而詩人把它與創造此豐收成果的勞動者的形象自然地聯系起來了,而作為孕育者和勞動者的母親便是其中的典型,成為詩人表達敬意的對象。這個意象不僅真,而且美,它屬於一個帶有玄想性質的「瞬間」,這種「瞬間」卻構成了自足的詩的永恆,啟示人們重新思考平凡與偉大的關系。
二、詩人是如何將「詩」(詩的意象和語言的美)與「思」(對人類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詩人以「金黃的稻束」為起點,將收割後的疲倦和靜默、母親和人類歷史活動的意義聯系起來,因而具有一種更為感人的力量。在具體寫法上,詩人並沒有在字面上將「金黃的稻束」直接比為「母親」,或是直接比為「雕像」,而是在這兩者之間來回閃動,展開聯想和沉思。它們在詩中同時存在,相映成輝。讀後,黃昏收割過的田野里「金黃的稻束」這一意象像靜默的雕像一樣令人難忘,而母親的疲倦、母親的無言的堅忍和美麗又激起我們對歷史和生命的無盡的沉思。值得稱道的還有這首詩的語言,它們不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質感和深長的意味。詩的最後一句「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因為有上文的鋪墊而順理成章,並不顯得空洞,一種「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詩」在此完美地合為一體。
三、這首詩有著意象的跳躍,意象的重疊,但為何不給人零亂、費解的感覺?
這得益於詩人意象創造的技巧圓熟,尤其是組織得非常和諧。它在跳躍的地方都作有機的過渡,用一根無形的線索把數個意象貫串起來。詩的前兩行寫大自然的「稻束」,一個跳躍,卻又寫起了「皺了的美麗的臉」的「疲倦的母親」。從稻束到母親,是兩個意象的重疊,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見」作了暗過渡,所以雖然跳躍,卻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們能感到詩人在這里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暗示:全詩把「稻束」與「疲倦的母親」連了起來。這聯結的線索就是由詩人對那個一切都被顛倒了的社會中的一個社會問題的認識引起的,即為什麼勞動者卻是貧窮者,對社會貢獻得越多,自己卻喪失得越多。詩人把這些對社會的認識,通過稻束──母親──思想這樣一根藝術線索貫穿起藝術形象,表現了出來。 一、有「聲」有「色」的語言
這首詩由於獨特的色彩與聲音的把握和表達,而使語言帶有一種雕塑的質感和光輝。詩人用「金黃」修飾「稻束」,既是基於稻束本身的質感,也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把握,「金黃」是高貴的色調。在技巧上,它一方面體現了現代主義具體意象和抽象觀念的疊加所產生的特殊效果,也溝通了古典詩歌對意境的要求,體現了對傳統的情境關系的重視。而三個「靜默」預示著母親的美麗與堅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說,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有「聲」有「色」的語言增添了詩歌的厚重感。
二、融合傳統與現代經驗的意象
詩中的意象具有如下兩個特徵:第一,以強烈的主觀態度對實存的生活形態作具體描述,如「金黃的稻束」「疲倦的母親」「收獲日的滿月」「高聳的山巔」;第二,通過詩人的感官轉化把抽象的事物變形為具體感知的形象,如「歷史」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無論哪種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獨創性,而且它們也是通過詩人心理的印證或想像才得以實現的。詩人對意象的理解與創造,吸收了中國古代和西方現代的經驗,並且有所融合、創造。 一、作者簡介
鄭敏,1920年生,福建閩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外國文學系,後轉入哲學系。1942年開始發表詩作。1943年畢業後赴美國布朗大學留學。1951年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56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英國文學研究。1960年後任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詩集1942—1947》《尋覓集》《早晨,我在雨里採花》及詩合集《九葉集》,論文集《英美詩歌戲劇研究》,譯作《美國當代詩選》等。
二、《金黃的稻束》和它的誕生(鄭敏)
這首詩是寫在20世紀40年代,當時我正在戰時的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讀書。我在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當時的制度是可以在新生注冊入校時決定自己要主修哪一系,在經過一番思考後,我決定由我喜愛的英國文學改為修哲學系。當時我的想法是文學還可以自學,而哲學,這一文科之本,卻必須由師傅領進門,因此在注冊登記表上我就毅然決然地填上哲學系幾個大字,從此奠定了我此生在寫作和科研上必然會走上一條跨學科的道路,也就是念著哲學,為了更深地理解文學和寫詩。說來也巧,作為哲學系的學生在修一門外語時必須修德文。這樣我就成了馮至先生德文課的學生,馮先生也正是一位兼修德國文學與哲學的學者和詩人,他在聯大開了歌德研究和德文兩門課,就在這時期他的傑作《十四行詩集》和關於里爾克書信的翻譯也問世了。他的詩和歌德的《浮士德》及里爾克的書信都是深深浸透著哲學的文學,這樣就深刻地刻畫了我此生在創作與科研所必然要走的道路。與此同時我在自己主修的哲學課里又找到詩的美學和哲思。其中鄭昕先生的康德,緊緊圍繞著對物自身的探討,馮文潛先生的西方哲學史,為我畫了一個柏拉圖的形而上理想主義的輪廓,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哲學使我理解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境界,湯用彤先生的魏晉玄學使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一種超脫精神,而這些中西哲學正是我所讀的一切文學之本,之質,之神,從此我不可能不在文學作品中尋找他們,體驗他們,因此在事隔半個世紀後,我在海德格爾的書里讀到「詩歌是哲學的近鄰」時,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點中了我多年實踐而不自覺的道理。
以上這些就是我在20世紀40年代寫詩時的心態,一個昆明常有的金色黃昏,我從郊外往小西門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著一條流水和樹叢走著時,忽然右手閃進我的視野是一片開闊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開,站立在收割後的稻田裡,在夕陽中如同鍍金似的金黃,但它們都微垂著稻穗,顯得有些兒疲倦,有些兒寧靜,又有些兒寂寞,讓我想起安於奉獻的疲倦的母親們。舉目看遠處,只見微藍色的遠山,似遠又似近地圍繞著,那流水有聲無聲地汩汩流過,它的消逝感和金黃的稻束們的沉思凝靜形成對比,顯得不那麼偉大,而稻束們的沉思卻更是我們永久的一個思想,回憶40年代大學時的哲學課和文學課,它留在我心靈深處的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哲學和文學,特別是詩,釀成的酒,它香氣四溢,每當一個情景觸動我的靈魂時,我就為這種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寫起詩來,也許這就是詩神對我的召喚吧,日後閱歷多了,思維也變得復雜起來,我的詩神也由一個青春的女神變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遞給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種更濃烈的極香醇的白酒,我的詩有時有些不勝任,但生命是不會倒退的,正如江河,我只能向大海流去,永不返回。
2001年4月8日清華園荷清苑
(選自2001年第6期《名作欣賞》)
三、面向大地的沉思──鄭敏《金黃的稻束》賞析(顧穎)
這首小詩讓我們想到米勒的油畫《拾穗者》,詩中所呈現的不是古典的中國式的空靈飄逸的意境,而是在現代中國苦難的土地上,在歐風美雨的吹打中,慢慢滋長起來的,由困惑、探索而凝結成的趨向莊重沉思的詩境。
詩思由暮野中金色的稻束導入,很快轉入一系列似乎不相關聯的意象──黃昏路上疲倦的母親;高懸在樹巔上的「收獲日的滿月」;如雕像一般靜默的遠山;最後定格於金色的稻束在一片伸向遠方的秋野中低首沉思。然而筆墨斷處意脈不斷,內在的關聯將這些個別的意象連接起來:
「金色的稻束」,意味著收獲,它充盈著豐收的喜悅,更是對艱辛勞作的饋贈;它浸透著烈日之下的汗滴和風雨之中的泥濘,寄託著勞動者對幸福的期待和對匱乏的憂慮;也耗蝕著母親原本豐滿的臉龐──那在辛勞與憂慮中漸漸憔悴的臉龐。「稻束」與「母親」兩個意象由此相遇,漫長歲月中的艱辛和期待,使秋日的收獲與老去的母親映射出令人心酸的美麗,這種美麗與那高懸在樹巔上的「收獲日的滿月」既有形的關聯──母親的臉與滿月,更有神的比附──一種收獲的滿足,無言的欣悅,升起於樹巔,並不偉大,但豐盈自足。圓月之後,是遠山,它彷彿很遠,構成一個靜穆的背景,如油畫的底色,浮雕般襯托出稻束的金黃、母親的蒼老、圓月的熒白;又彷彿很近,在蒼茫的暮色中逼近我們的心靈,以比雕像更靜默的姿態壓迫我們感受到某種尚未說出的秘密;其實這不是什麼秘密,它只是在群山之圍中,一代一代人默默演繹著的生存的軌跡,也就是母親的老去、稻束金色的沉積和收獲日的滿月一次次地升起……詩人由近而遠,一層一層拓展出一個開闊的詩意空間,但詩思在此轉向,詩人收回伸向遠方的視點和思緒,重新落到近景中的稻束,那由母親、滿月、群山拓展開來的思緒,共同熔鑄出稻束凝重的身影──「肩荷著偉大的疲倦」在「秋天的田裡低首沉思」。為生存而操勞的疲倦,雖沒有改天換地的壯烈,卻是支撐民族、生命繁衍生息的根基,它是偉大的但又是沉默的,即使在最輝煌最豐盈的秋日,也只是「低首沉思」。歷史的長河中,那屬於「金黃的稻束」的群體,早已模糊為一個暗淡的背景,無聲無息地滋生和死亡,無聲無息地支撐起英雄的偉業,也肩荷起歷史的苦難。而它們只是「靜默」「靜默」,在靜默中繼續自己辛勞的生命。但在這靜默中,我們感到稻束兀然聳立如一座豐碑,顯示出群山一般厚重不遷的品格和不可藐視的力量,真正的歷史靠它支撐。那由英雄的名字綴結成的歷史,不過是其下「一條流去的小河」,只有這「稻束」的類屬,才能以始終沉默的姿態,進入人類的思想。
對於習慣中國傳統詩意思維的讀者來說,初讀這首詩可能會有些理解上的困難。現代主義的詩歌已不再滿足於單純地寫景狀物抒情,對宇宙、歷史、人生的哲理性關注不僅深深浸入詩人們的思想,也介入詩的藝術中。充分發揮形象的力量,將抽象的觀念、深厚的情感寓於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思想知覺化」,這是九葉詩人們從西方後期象徵派和現代派詩人如里爾克、艾略特、奧登那兒學來的表現手法。《金黃的稻束》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詩人一下子連用五個意象,藉助象徵和聯想,將知性與感性糅合為一體,在連綿不斷的新穎別致的局部意象轉換中,含蓄地表達出對豐產、收獲、土地、母親等極平凡又極偉大的事物的充溢著哲思的贊美。「稻束」的意象實際寓涵著一種對生存的根基性的歸依和沉思。相對於傳統,這是「異調」,這是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共同培植起的異調。鄭敏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系,深受西方音樂、繪畫熏陶和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里爾克在他的《慕佐書簡》中這樣寫道:「我們的使命就是把這個短暫而羸弱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深情地銘刻在心,好讓它的本質在我們心中『不可見地』復活」。《金黃的稻束》正體現出詩人追尋「大地」的沉思,「大地」是什麼?大地是根基,是我們的棲息之所,是我們的存在之根,是一切產生之地又必將回歸之地,被踐踏被忽略被遺忘是「大地」的特徵。在詩的歌詠中,為苦難所遮蔽的「大地」被帶入澄明,它的偉大、它那不可動搖的堅實性,在人們心中潛在地復活。這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虔敬地以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去體驗去逼近勞動者卑微存在的嘗試。隱逸、悲憫、閑適的傳統田園情懷為充滿宗教般謙卑的形而上沉思所取代,一種不同於「不語婷婷日以昏」的感傷,也不同於「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超逸的思緒,滲透到這片有著油畫般厚重質地和斑斕色澤的秋野暮色圖中,這種哲理化傾向打造出全詩深邃的意境。
(選自2001年第6期《名作欣賞》。有刪節) 鄭敏(1920---),福建閩侯人,生於北京。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系。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60年後在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講授英美文學至今。1948年出版《詩集:1942--1947》。鄭敏與陳敬容、唐湜、杜運燮、杭約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詩人合稱為「九葉詩人」。
鄭敏是在馮至的引領下與哲學也與里爾克的詩結下一生的情緣。她嗜讀里爾克的詩,特別是對里爾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獨鍾。她與里爾克一樣,總是從日常事物引發對宇宙與生命的思索,並將其凝定於靜態而又靈動的意境里。每一個畫面都彷彿是一幅靜物寫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結著詩人澄明的智慧與靜默的哲思,建國前寫的《金黃的稻束》就是這樣的作品。 《詩集1942—1947》《九葉集》(合集)《尋覓集》《心像》《早晨,我在雨里採花》《鄭敏詩集》,論文集《英美詩歌戲劇研究》《結構—解構視角:語言·文化·評論》《思維·文化·詩學》《詩歌與哲學是鄰居—結構—解構詩論》,譯著《美國當代詩選》等。

❹ 珠和覓珠人陳敬容賞析

「珠」象徵人才,
其心情是堅持不懈,苦苦等待,抱殘守缺,渴望光明與被理解.
思想感回情:在蚌的珠和覓珠人答這兩個意象的關聯中開掘了深刻的人生與哲理的意蘊,即通過珠在蚌殼里積聚力量,等待覓珠人的到來,表達了她熱切期待將生命投入新世界的美好願望.

❺ 哪位大師給小弟提供一下現代詩歌賞析的寫作模板 比方說分析一下陳敬容的《雕塑家》 感激不盡!!

陳敬容(1917-1989),原名陳懿範,出版的詩集有《交響集》(1948)、《盈盈集》(1948)、《老去的是時間》(1983)。

沒有本文賞析,但有下面的賞析詩。

捧劍仆
青鳥銜葡萄, 飛上金井欄。
美人恐驚去, 不敢卷簾看。

捧劍仆是咸陽郭氏之仆,大概是晚唐時人。他沒有留下姓名在人間,只流傳三首詩。作為僕人,「嘗以望水眺雲為事,遭鞭棰,終不改」(見《全唐詩》卷七三二「捧劍仆小傳」)。其勤學如此,確實難能可貴。據說他所寫的詩,當時「儒士聞而競觀,以為協律之詞」。

作者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通過想像的加工,升華為更高更理想的藝術美。你看:一隻青翠的鳥兒銜著一串晶瑩碧透的葡萄,飛上金碧輝煌的井欄上。畫面的主體顯現出一片青翠(冷色),背景襯以井欄上耀眼的金黃(熱色),色調冷暖對照,筆墨濃淡得宜,給人以靜謐秀麗的柔美感。這一形象,優美雅麗,活潑動人,跳躍著生命的活力與歡樂,可以說象徵著一種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

「青鳥銜葡萄」這一奇麗的景象在現實中不容易遇到,怪不得美人一碰見,馬上偷偷地躲在簾後靜靜窺看,不敢捲起簾來盡情欣賞,唯恐驚走了它。末聯刻畫美人天真好奇、單純活潑的性格,細致入微,真實而生動。結句把美人的心理活動及其驚喜情態細細托出,耐人尋味。這是一種映襯手法,從對方的反應中著墨,正面寫美人凝神偷看的天真情態,從側面突出了青鳥的奇麗與迷人。上半首和下半首彼此襯托,詩里的自然美與人的性格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得好:「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藝術論》)此詩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並予以藝術的再現。青鳥銜葡萄的形象,新奇美麗,構思巧妙,創造出一個極其優美寧靜、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及對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詩味醇美,令人喜愛。

希望你用得著。

❻ 賞析陳敬容的《假如你走來》

賞析可以寫對詩歌的理解,對作者的認知以及詩歌的含義。

陳敬容的《假如你走來》全回詩刻畫一連串無答聲的動作,是蘊含豐富的心理戲劇片斷。他們的詠物詩在寫實層次上建構象徵空間,如鄭敏的《鷹》、《馬》,辛笛的《月光》等等,通過暗示來曲折表達。

九葉詩派的語言意象是多樣化和富於現代感的,他們從現代日常生活中鍛造語言,融注主觀意志使之成為智性化的心象結構,在穆旦詩中常見「八小時的工作與房屋」、「成人世界與父母」、「學習」等語句,文字明晰,但語意頗為隱晦,業已構成詩中的「主題性意象」。

九葉詩派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來組合語言意象,使現代知識分子的口語具備了詩歌藝術的表現功能。

九葉詩派的反叛色彩和異端性質,使他們的詩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在當時並未獲得較大反響,但包含著豐富的價值與啟示。「這個詩人群,不論在詩情與現實的融合上,還是在對詩藝的執著追求上,似乎可以說是『五四』以來某些現代派詩歌在向現代生活的突進中合理而健康的發展」。

❼ 陳敬容的詩《劃分》的賞析

這是一首極美的詩,初讀再讀,終不厭倦。掩卷之餘,似覺有潺潺流水,在心頭緩緩淌過,時而安分靜穆如處子,時而絢爛奪目如雲霞。徜徉詩中的我如天地間的一份子,盡情享受著萊辛評價拉奧孔所擁有的那份「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雨是憂傷,是惆悵,是柔柔的千思萬緒,是撩人的思想。雨後的黃昏,靜謐、干凈;閉上眼,青草香泥土味撲鼻而來;被淋洗過的天空是這般的純潔,是那虔誠祈禱的少女上的披肩,印上生命的神聖。樹葉上的雨滴兒映著新的綠,匯成一個流動的海;沐浴在這靈動的世界,那塵世的熱意、那俗世的煩躁,從軀體里慢慢流出,化成那涼涼的山風一陣,吹著披肩的下擺,吹進我們的心底。
我們踩著歡快的節奏,一路小跑進槐樹的懷抱。在一樹一樹的槐花下,我們十指相扣,閑等花開花落,坐看雲卷雲舒,猜想著那雲的背後一定還有雲飄過。等到無限好的夕陽漸漸隱退,夜的黑爬滿天空;突然,那林梢間的一顆星,映入眼簾的唯一而美麗的光,閃閃爍爍,如生命的律動,溫婉卻也迷離。
有什麼在時間里沉睡,帶著假想的悲哀?那萬家燈火里又有多少煩熱的身軀,註定今夜無眠?生活的非易、人心的慾火都帶著種種的虛妄,對於疲於奔赴人生的我們,雨後的今夜,飛去了什麼,又有什麼飛來?什麼才是永恆?此情此景,猶似朱自清《匆匆》里的一段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我們手握著手,心靠著心,溪水書寫著我們的表情、我們的心事,它也在傾聽,我們的世界和生命。當一隻青蛙在草叢中跳躍,我們彷彿看見了大地的眼睛,那份深情與悸動,那份滄桑與沉浮,那份頑強與沉穩,那份靜謐與淡然……都在這大地的眼睛裡,深邃的大地的眼睛裡。通過那雙深深深無比的眼,生命橫亘在眼前,就在這一刻,我彷彿悟透了這一沉重而又莊重的問題——生命,生命。
還記得《哈姆雷特》里那句震撼人心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命的思考從來都是非易事。陳敬容實在是一個情感細膩到極致的女子,她把這沉甸甸的話題輕巧的融入鋼琴曲般的文字里,如那曲《kiss the rain》,在黑鍵與白鍵,熱情與柔情的交集里,感受生命的氣息。雨後的黃昏,雨後的天空,雨後的樹葉,雨後的雲霞,雨後的你我,雨後的一切,都在這一剎那豁然開朗。一切都只是順應自然的過程,一切都只是我們人生中的風景,那個流動的海會乾涸,那顆閃爍的星會消失,那個黃昏會退去,那個黑夜會降臨,那顆槐樹會枯萎,那些假想的悲哀也都會過去……但是這些動態的更替並不會改變人生的本質,生命中的那些疑惑、困難、失意終會過去,人生本就是一種明凈、安詳、自然的姿態,我們要學會的是誠然坦然釋然。
《莊子·逍遙游》有言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如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於四海之外」。我想超脫於此神人的境界該是多麼不易,逍遙於天地之間,神遊於大千宇宙之中,順應造化,寵辱偕忘。如此也就有同於陳敬容筆下的《雨後》,回歸原始心態和本真情懷,以凝望而非參與的姿態來看待這個世界,體會什麼才是生命的永恆。生命的真諦盡在這里,看懂了《雨後》,也就明白了生命的方向。
請原諒我以如此淺薄的文字抒寫下此時此刻的情懷,假想雨後的我的感悟。謝謝陳敬容在我深處煩躁都市不能自拔之時,帶來如此清新的空氣,這雨後的清新明麗,恰似一場春雨的淡泊,空山新雨、曲徑通幽、潤物細無聲。

❽ 陳敬容的〈窗〉的賞析是什麼

時代背景:30年代末,40年代初,辛笛,陳敬容等一大批青年詩人。由於對人生價值和生活苦難的困惑和思索,他們對西方現代主義發生了心靈的共鳴,提出了「詩歌現代化」,要求詩歌反映社會問題,同時抒寫個人心緒,二者互相溝通,要求詩歌應發揮形象思維的特點,知性感性相溶合。並大量進行詩歌實踐,形成一個「九葉詩派」,此詩就是這種主張的一個實踐。
創作背景:本詩寫於1939年4月,那時作者居於成都,作者雖為一介書生,卻關心時代風雲,人民的憂患。詩人的思想在寒冬里奔走,在惡夢里抗爭。本詩即通過象徵和聯想,運用含蓄的語言,讓幻想和現實交織,抒發了詩人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對光明的憧憬,對現實的抗爭,以及詩人在寒冷壓抑的環境中憂郁凄苦的心境。
分析:
第一層、詩人對光明的憧憬。窗外的太陽,四月的藍天,和煦的春風,是詩人的幻想,是詩人的憧憬。然而,這些卻被重簾隔斷,尋覓復尋覓,失落又嘆息。詩意具有暗示性:重簾豈非層層鐵幕?光明的太陽豈非真理的光輝,民族的希望?
第二層、寫詩人憂郁凄苦的心境。「空漠」的當不是時空,它應當是那個時代的特徵,沒有太陽的「黑屋子」的黃昏,在寒冷的黑夜裡做著「不安的夢」,叫人情何以堪?不盡深意,盡在詩外。但詩人執著的追求,始終朝向「星空」。
你的窗,也許就是希望,或者說就是憧憬。我的窗與此對應,也就是失望。第一層與第二層是基本相對稱的,第一層中的「太陽」與第二層中的「陽光」,「重簾」與「重簾」,「春風」與「晚風」,尋找與「遠去了,你帶著……你的明燈」,以及「迷失」等等,但是,第二層明顯比第一層更加壓抑,凄涼。第一層是「靜夜星空」或許尚可帶給你「無憂的睡眠」,而第二層卻是「不安的睡夢」以及「無言的星空」。
第一層與第二層,採用象徵與聯想,運用含蓄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在希望與失望兩種境遇下,從「尋找」到「迷失」,,從「失落」到「無盡的黃昏」的心靈體驗過程。

❾ 詩歌《假如你走來》賞析

陳敬容的《假如你走來》全詩刻畫一連串無聲的動作,是蘊含豐富的心理戲劇片斷。詠物詩在寫實層次上建構象徵空間,如鄭敏的《鷹》、《馬》,辛笛的《月光》等等,通過暗示來曲折表達。

九葉詩派的語言意象是多樣化和富於現代感的,他們從現代日常生活中鍛造語言,融注主觀意志使之成為智性化的心象結構,在穆旦詩中常見「八小時的工作與房屋」、「成人世界與父母」、「學習」等語句,文字明晰,但語意頗為隱晦,業已構成詩中的「主題性意象」。

九葉詩派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來組合語言意象,使現代知識分子的口語具備了詩歌藝術的表現功能。九葉詩派的反叛色彩和異端性質,使他們的詩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在當時並未獲得較大反響,但包含著豐富的價值與啟示。

「這個詩人群,不論在詩情與現實的融合上,還是在對詩藝的執著追求上,似乎可以說是『五四』以來某些現代派詩歌在向現代生活的突進中合理而健康的發展」。

(9)劃分陳敬容賞析擴展閱讀;

《假如你走來》詩歌原文;

作者:陳敬容

假如你走來,在一個微溫的夜晚。

輕輕地走來,叩我寂寥的門窗。

假如你走來,不說一句話。

將你戰栗的肩膀,依靠白色的牆。

我將從沉思的坐椅中,靜靜地立起。

在書頁中尋出來,一朵萎去的花。

插在你的衣襟上,我也將給你一個緘默。

一個最深的凝望,而當你又踽踽地走去。

我將哭泣——是因為幸福,不是悲傷。



❿ 陳敬容《劃分》的賞析

這是來一首極美的詩,初讀再讀,終自不厭倦。掩卷之餘,似覺有潺潺流水,在心頭緩緩淌過,時而安分靜穆如處子,時而絢爛奪目如雲霞。徜徉詩中的我如天地間的一份子,盡情享受著萊辛評價拉奧孔所擁有的那份「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雨是憂傷,是惆悵,是柔柔的千思萬緒,是撩人的思想。雨後的黃昏,靜謐、干凈;閉上眼,青草香泥土味撲鼻而來;被淋洗過的天空是這般的純潔,是那虔誠祈禱的少女上的披肩,印上生命的神聖。樹葉上的雨滴兒映著新的綠,匯成一個流動的海;沐浴在這靈動的世界,那塵世的熱意、那俗世的煩躁,從軀體里慢慢流出,化成那涼涼的山風一陣,吹著披肩的下擺,吹進我們的心底。
我們踩著歡快的節奏,一路小跑進槐樹的懷抱。在一樹一樹的槐花下,我們十指相扣,閑等花開花落,坐看雲卷雲舒,猜想著那雲的背後一定還有雲飄過。等到無限好的夕陽漸漸隱退,夜的黑爬滿天空;突然,那林梢間的一顆星,映入眼簾的唯一而美麗的光,閃閃爍爍,如生命的律動,溫婉卻也迷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