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聞一多的太陽吟賞析

聞一多的太陽吟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7 05:21:35

『壹』 《太陽吟》《死水》《靜夜》表達了聞一多怎樣的情感,是怎麼表達的(在線等,急!!!)

說實話,你這道題涉及三個詩歌,也沒有財富值獎勵,一般人不愛回答的,我昨天看到沒回答,現在又刷新這道題了,還是0回答,哪怕給5個財富值意思一下啊,哈哈哈。嗯,簡單說一說吧。
《太陽吟》這首詩是聞一多留學美國期間創作的,詩句中的「讓我騎著你每日繞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見一次家鄉」和「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往後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非常震撼我,讓我這個異鄉生活的遊子能夠感同身受。這首詩詞主要表達了對祖國的無比思念和熱愛之情。如何表達:作者將太陽擬人化,通過日出日落的變化將太陽、地球、家鄉、外國的景象、祖國的景色、遊子的心腸等巧妙地聯接起來,組成一幅統的畫面,新穎、獨到、頗頗具匠心,使充沛、熾熱的愛國感情得到較好的表現。
《死水》這首詩詞非常出名,是語文教材里的內容。它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統治環境的憤懣之情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作者看到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帝國主義橫行,到處都是傷痕,到處都是民不聊生,作者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轉至極度的憤怒。於是將當時的中國環境比喻為一灘「絕望的死水」,並抓住死水之「死」,節節逼近,把「絕望」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靜夜》這首詩開始是叫《心跳》,後來改名的。這是一首強烈抒發感情的抒情詩,這首詩看似簡單,我們能讀懂,但是它包含的感情是豐富和簡單的兩個極端,可以說我的回答所有文字用來仔細分析這一首詩都未必夠,我一直覺得不讀靜夜不懂聞一多,讀了卻不懂更是難熬的精神折磨。在這首詩里,作者通過對個人的安寧和社會的動盪不安形成強烈對比的描寫,呼喚人們承擔苦難的精神,他也踐行了這種承擔精神,捨生取義。作者關心祖國危難和人民疾苦的愛國之情在強烈的迸發,我認為這是最好的一篇愛國詩詞!

『貳』 聞一多詩歌(太陽吟)賞析

賞析:

《太陽吟》一詩,全是詩人對太陽產生的感想,如我們以上所分析的,詩的情緒變化多端,遊走不定,一會兒是嫌厭,滿腹怨氣,一會兒又滿懷希望,打聽消息,一會兒呼為同類,認作知己,最後頂禮膜拜、奉為偶像。

在一些情緒之轉折之處,似也顯示了某種理性的邏輯聯系,但是,這些理性的成分均被詩人用充沛的激情包裹了起來,因此我們從整體上是難以感受到這些「異質」因素的存在的,這也是聞一多作為詩人最令人嘆服的地方!

在藝術特色上,《太陽吟》亦有兩處值得一提,其一是一韻到底,語言鏗鏘高亢,與《紅燭》中大多數的無韻詩形成對比。無韻詩講究的是自然天成,感情含蓄蘊藉,需要我們從字里行間去細細揣摩,而一韻到底的形式卻將詩人的內在情愫凸現出來,給人極大的震撼力。

其二是對「太陽」意象有人格化處理。在中國傳統詩歌里,「太陽」大多作為自然背景中的一個有機元素存在,是自然整體性質的一個符號,並未取得與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

曾經熱衷於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聞一多拋棄了這個傳統,他將「太陽」從宇宙中抽取出來,賦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對話,宇宙對於太陽,倒彷彿是它難以返回的「家鄉」,這種取象、立象方式,無疑是對中國詩歌傳統的一大開拓性貢獻。

(2)聞一多的太陽吟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太陽吟》作於1922年7月詩人赴美留學兩個月之後。聞一多是一個具有愛國之心和民族氣節的詩人。身居異國他鄉,飽嘗了民族歧視的酸苦後,便無比思念祖國,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名家點評

1、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孫光萱:《太陽吟》每節三行,一韻到底,各節第一行均以「太陽啊」呼語領起。詩人這樣安排,既符合他建立格律詩的總的詩歌主張,也和《太陽吟》這首具體作品反復吟詠的特性相吻合,可說是文質俱佳,內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2、現代作家何德功: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構思精巧。作者先憑借想像把太陽擬人化,然後,通過日出日落的鮮明形象把太陽、地球、家鄉、外國的景象、祖國的景色、遊子的心腸等巧妙地聯接起來,組成一幅統的畫面,新穎、獨到、頗頗具匠心,使充沛、熾熱的愛國感情得到較好的表現。

『叄』 關於聞一多的<<發現>>賞析

愛與恨的結晶 ——《發現》賞析
《發現》的寫作時間,從內容上看,當在聞一多回國後不久。它表現的是詩人對當時在軍閥混戰下的殘破祖國的失望和悲哀。

我們讀過《太陽吟》,《孤雁》、《洗衣歌》等優秀詩篇,就可以知道:詩人在留學美國期間,是如何飽受殖民主義者的凌辱,深深體會到弱國人民的苦況,又是如何日益滋長、發展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那麼,作為祖國忠實的兒子,當他懷抱著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殷切期望回來的耐候,為什麼表現的不是一種狂喜而是呼天搶地的深切悲痛呢?對此,臧克家同志曾經作了很好的解釋,「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詩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對祖國的懷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變成事實的時候,他卻墜入了一個可怕的深淵。他在美國所想像的美麗祖國的形象,破滅了I他賴以支持自己的一根偉大支柱,傾折了1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溫暖,而是一片黑暗、殘破的凄涼。他痛苦,他悲傷,他忿慨,他高歌當哭……

「其實,在美國的時候,他何嘗不知道自己親愛偉大的祖國被軍閥們弄得破碎不堪?他對於天災人禍交加的祖國情況又何嘗不清楚?然而彼時彼地的心情使得我們赤誠的詩人把他所熱愛的祖國美化了,神聖化了。詩人從自己創造的形象里取得溫暖與力量,當現實打破了他的夢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詩篇一一《發現》。」(《聞一多的<發現>和<一句話>》,見《浯文學習》1957年4月號)

下面,我們想著重談談這首詩的構思和風格。這是一首短詩,總共才十二行。但是,詩人集中而凝煉地表現了他闊別重返祖國後突然變化的精神狀態,並賦予它活生生的形象。這就使讀者在感觸到作者那彷彿快要爆炸的熱情時,不免深深思索:詩人到底「發現」了什麼?他為什麼會有這種「發現」?……這里,就讓我們來讀讀這篇作品吧。

何其芳同志在《詩歌欣賞》中曾經提到, 「這首詩的開頭和結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這的確是詩人的甘苦之談。按照一般的寫法,這首詩可能是這樣寫的:一開頭,寫自己在離開祖國的日子裡心情如何如何,接著,剛踏上祖國故土,感受又是如何如何,結尾,自己對祖國的希望又是如何如何。——這樣寫,離不開常見的對比法,未免平庸無奇,落入俗套。聞一多沒有這樣寫,他一開始就單刀直入,呼天搶地地喊出了悲痛的聲音——

我來了,我喊一聲,進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I」這呼喊,初聽似有「高山墜石,不知其來」的突兀之感。對於剛剛接觸聞詩的讀者,恐怕要問:這難道就是詩人的「發現」?詩人為什麼還要「進著血淚」痛哭?但是,詩人並沒有從正面用事實來回答這些問題。在第三行至第八行中,他只用了兩個「我來了」的排比句和幾個比喻,就逼真地寫出了自己當初恨不得插上雙翅飛回祖國的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場空喜」之後的深切悲哀。

「噩夢」本來就已經是驚人地可怕,而掛在「懸崖」上的噩夢,則更使人感到絕望和恐怖。詩人只用了這么精煉的語言,就概括了當時黑暗的現實。聯系聞一多當時的經歷以及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我們就會感到,這一切都是極為真實的。相反,象聞一多這樣富於理想、情感的人,如果不產生這種感受,倒是難以理解的。正因為詩人對祖國愛之深,才會對現實恨之切。象這樣一些詩句,我們是應該慢慢咀嚼,才能體會它豐富的含義的。

但是,如果詩人的「發現」就是指祖國沉淪,風景殊異,這首詩的構思也算不得什麼新穎。因為這種感受,早在聞一多之前,就為許多愛國志士所抒發過了。這首詩更為精彩的地方,應該是它結尾的最後四句——

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 •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裡!

既然「這不是我的中華」,那麼, 「我的中華」亦即詩人理想的祖國在哪裡呢?詩中的「我」就如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陸游一樣,馳騁著浪漫奇幻的想像,執著地尋求著,尋求著。然而,由於時代和認識上的局限,由於當時的現實是如此濃黑,因此「總問不出消息」,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詩人哭呵哭呵,把心都嘔出來了。他終於「發現」: 「我的中華」就在「我的心裡」1 「嘔心」的典故,原出於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 「(李賀)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 『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但李賀追求的是藝術上的刻意求工,詩人聞一多尋求的是祖國的獨立、自由和幸福。 「在我心裡」這個結尾,出人意外,而又入情入理,可謂辭警意豐;它既說明了詩人愛國思想的深厚,又解答了開頭給讀者造成的疑問。全詩前後呼應,一氣呵成,逐層遞進,立意不凡,見出了詩人構思上的功力。

關於這首詩的風格,我們想借用近人梁任公在《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的一段話來說明它: 「……有一類的情感,是要忽然奔進一瀉無余的,我們可以給這類文學起一個名,叫做『奔進的表情法』。例如碰著意外的過度的刺激,大叫一聲或大哭一場或大跳一陣,

在這種時候,含蓄蘊借,是一點用不著」。 「凡這一類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進裂到字句上。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至少也是當他作出這幾句話那一秒鍾時候,語句和生命是進合為一。這種生命,是要親歷其境的人自己創造。」總的來說, 《發現》在風格上無疑是屬於直率一類。雖然詩中也有敘事的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強烈的感情打動讀者。但直率並不等於空泛地發議論,並不是不要形象,不講語言的精煉。《發現》既是直率的,又是耐人尋味的。這在前面已經談到,不再重復了。

『肆』 求聞一多《紅燭》的賞析、評論等相關資料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代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一多之子說:「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精誠所至,金石能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一多《七子之歌·詩序》

「中華七子」命運的歷史性轉折發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這塊曾被八國聯軍燒殺擄掠的土地上,毛澤東向世界庄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徹底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幕幕慘痛的悲劇。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躍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實現祖國統一的呼聲響遏行雲。
「不能將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個世紀。」中國共產黨人代表中華民族喊出了洗雪恥辱的最強音!
1982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明確表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鄧小平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海灣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藍底米字國旗和繪有皇冠獅子米字圖案的英治港旗緩緩降落,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結束;7月1日零時零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盛開著紫荊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交接儀式後,查爾斯王子和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將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駛離香港。輪船起錨處,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陸香港的地點。
兩年之後,中華民族以又一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1999年12月19日夜,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23時58分,綠色的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一樣滑落,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准時升起。中葡兩國政府在這一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澳門回歸之夜,聞一多先生的子孫四代共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家中對聯高懸:「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九九歸一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橫批「澳門回家」。
聞一多之子聞立雕說:「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祖國的完全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聞一多《一句話》
---------------------------------
聞一多(1899~1946)

中國詩人,文史學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 。後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於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穠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 的學術演講,次年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其間創作、發表了《太陽吟》、《孤雁》等詩,表達對祖國的思念。還在《創造周報》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等有影響的新詩評論。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詩集《紅燭》後,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1925年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發表論文《詩的格律》,提出新詩要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詩人。
1928年,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後的詩作28首,作品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練,形成了獨具的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 。同年3月,《新月》雜志創刊,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1930年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此時,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鍾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出版《楚辭校補》,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贊譽。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抨擊國民黨,當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了《聞一多全集》。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一多全集》(1一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一多選集》1951,開明
《聞一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臧克家

這篇文章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讀課文,想一想,我們應該學習聞一多先生的什麼精神?作者是從怎樣的角度選取材料和確定記敘重點的?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葯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後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
聞一多<<紅燭>>賞析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這首詩寫於1923年。詩人准備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就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詩的開始就突出紅燭的意象,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聞一多要問詩人們,你們的心可有這樣的赤誠和熱情,你們可有勇氣吐出你的真心和這紅燭相比。一個「吐」字,生動形象,將詩人的奉獻精神和赤誠表現得一覽無余。

詩人接著問紅燭,問它的身軀從何處來,問它的靈魂從何處來。這樣的身軀、這樣的靈魂為何要燃燒,要在火光中毀滅自己的身軀?詩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問題。矛盾!沖突!在曾有的矛盾沖突中詩人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因為,詩人堅定地說:「不誤!不誤」。詩人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備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

詩歌從第四節開始,一直歌頌紅燭,寫出了紅燭的責任和生活中的困頓、失望。紅燭要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一個個活著但不自由的靈魂。紅燭的燃燒受到風的阻撓,它流著淚也要燃燒。那淚,是紅燭的心在著急,為不能最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著急,流淚。詩人要歌頌這紅燭,歌頌這奉獻的精神,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光明。在這樣的歌頌中,詩人和紅燭在交流。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干,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詩人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復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採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可以說,聞一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一代詩風,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伍』 《太陽吟》《死水》《靜夜》表達了聞一多怎樣的情感是怎麼表達的抓住其中的重點詞句繼續批註

這表達了文藝多非常的正直,非常的熱愛祖國。

『陸』 聞一多太陽吟賞析

詩的一至三節算作第一部分。寫的是詩人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猛然間瞥見太陽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於是,那聊以忘卻鄉愁的美夢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過窗戶望著那黑氣沖天的工業煙囪。現實生活的緊張感使他對無覺無知的酣夢格外鍾情,盡管他並不能永遠地陶醉在夢中,但這乍然醒來的強烈的不適感卻也很自然地讓人遷怒於物。在他看來,太陽的出現實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難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結束呢?這個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經有所表現。

然後,太陽的「熱」也為詩人體驗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大地逐漸為之增溫,那些在花草叢中晶瑩閃爍的露珠被烘烤幹了。但是,給萬物以生機的太陽於「我」又何干呢?詩人那迎風落淚的眼眶永遠都是濕漉漉的,太陽的熱度還遠不足以將它們烘乾。因為比起故土的溫暖來,太陽的這點熱度實在太不值一提了。自聞一多去國離鄉以來,淚水就常常伴隨著他度過了無數個寂寞孤獨的日子。在《晴朝》中,詩人也說:「地球平穩地轉著,/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會笑,/淚珠兒卻先滾出來了。」不過,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陽 也烘不幹的竟是詩人的「冷淚」,可見,這還不是《晴朝》中滾出來的「淚珠兒」,它們很可能是詩人夢鄉的產物,在夢中見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鄉,於是激動得淚如泉涌,等到早晨,這淚水就已經冰涼冰涼的了。

接著,詩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經升入高空的太陽。他想到,這一天才剛剛開始,太陽還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再度沒入地平線呢!這「九曲回腸」的「十二個時辰」實在太長太長,況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剛剛的開始,還有漫長的五個年頭啊!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這一天似的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地度過,那又將是怎樣的痛苦呀!1992年冬,聞一多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一個有思想之中國青年,留居美國之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國之民,我有五千年之歷史與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將謂吾國人不能制殺人之槍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總之,彼之賤視吾國人者一言難盡。」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緩刑」吧?一般認為,詩人所說的「緩刑」就是洋人對中國人的欺侮和岐視,即「彼之賤視吾國人」,這在當時是的確存在的。而我又還想強調一點,即這樣的「岐視」還並不一定都是生活態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層文化上的涵義。在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已經達到它的鼎盛,實現了「現代化」的目標,而中國文化卻仍然處於封建專制的統治之下,這一歷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個民族之間造成不小的心理距離。西方人有他們目空一切的姿態,而中國人也可能產生極度敏銳的感覺,亦即所謂的「文化自卑感」。聞一多當時正處於這種「文化自卑感」的籠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實踐中產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極力維護祖國文化的尊嚴,而故土則是祖國文化的縮影,當然也就更是強烈地牽動他的情懷了。詩的四至六節屬於第二部分。寫詩人希望藉助太陽的力量了解故鄉的情況。

乍然醒來時的懵懂引出了萬千怨憤,但這畢竟還毫無實際意義。太陽照舊每天升起,驅散人們的美夢,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熱量,又依舊不緊不慢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氣性的怨怒都於事無補。詩人逐漸清醒了過來,他望著高空里運行的太陽,不覺又為它俯瞰一切的優越地位而感慨起來。他幻想能夠騎著太陽旅行,「天天望見一次家鄉」;他又由太陽的東升西落,往復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傳說:「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入於虞淵之汜」這樣說來,太陽就是剛剛來自東方大陸,來自詩人的故鄉,想到這里,詩人似興奮起來,他急切地向這位故鄉的來客打探消息:「我的家鄉此刻可都依然無恙?」「北京城裡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罷?」在詩人的人生經歷中,「家鄉」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兩個地方。「家鄉」養育了他,給了他最初的啟蒙教育,在後來又是他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營養的「二月廬」,自然也給了人倫的親情和友善。「北京」則是他接受現代文化教育,發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華學校就讀之時,他還曾對學校多有不滿,但時過境遷,同異國他鄉的寂寞孤獨比較起來,凡是東方古國的一切都顯得格外的溫馨迷人,讓人追戀不已。

詩的七至九節構成了第三部分,寫的是詩人與太陽互相認同,從而向他傾吐衷腸。

這思路依然是從太陽東升西落、整日往返不已、奔波不息當中引發出來的。詩人由「太陽」的勞碌奔波而想到了自己,繼而猛然悟出了太陽與自己的相同命運:「你也好象無家可歸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樣地不堪設想。」由自己的奔波勞苦、漂泊異鄉而設想太陽也有同樣境遇,這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平衡吧?如果高居萬仞碧空之上的輝煌的太陽也一如「我」的命運,那麼,「我」所承受的那份精神壓力是否就理所當然地為之減輕了一些呢?

無論怎麼說,詩人都的確是把太陽引為了同病相憐的知己,他開始向它傾吐自己的種種煩惱,希望得到太陽的幫助指點。詩人細細地講述著自己對美國社會的感受:「這不象我的山川」,「這里的風雲另帶一般顏色,/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在《孤雁》里,詩人也曾有過類似的描述:「那裡是蒼鷹底領土」,「那鷙悍的霸王啊!/他的銳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築起財力底窩巢」,「喝醉了弱者底鮮血,/吐出些罪惡底黑煙」。

詩的十至十二節是第四部分,寫詩人將太陽認作「家鄉」,象崇拜家鄉一樣崇拜太陽。

第十節起著過渡性的作用。詩人說太陽兼有「球東半底情熱」與「球西半底智光」。這也就是說,太陽已經不再是世界的旁觀者,它本身也由這個世界的基本元素組成,帶著東方或者西方的氣質與修養,當然,也必定包含著「我家鄉」的屬性。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溫情必定在旋轉的太陽中有所顯現。這樣就推出了結論「太陽啊,也是我家鄉底太陽!/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鄉,/便認你為家鄉也還得失相償。」詩人將心目中的故鄉凝聚成某種精神的化身投射到了太陽身上。於是,每當太陽升起,也彷彿就是故鄉的來到,「往後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我的家鄉不在地上乃 在天上!」至此,在心靈糾纏不已的「故鄉情結」,得以釋放和外化,它輝煌耀眼,運行在萬里長空之上,更令人傾慕,令人崇拜。

『柒』 聞一多的詩《太陽吟》全文

太陽吟

【作者】聞一多【朝代】現代

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

又逼走了遊子底一出還鄉夢,

又加他十二個時辰的九曲回腸!

太陽啊,火一樣燒著的太陽!

烘幹了小草尖頭底露水,

可烘得干遊子底冷淚盈眶?

太陽啊,六龍驂駕的太陽!

省得我受這一天天的緩刑,

就把五年當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陽啊——神速的金烏——太陽!

讓我騎著你每日繞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見一次家鄉!

太陽啊,樓角新升的太陽!

不是剛從我們東方來的嗎?

我的家鄉此刻可都依然無恙?

太陽啊,我家鄉來的太陽!

北京城裡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樣!

太陽啊,奔波不息的太陽!

——你也好像無家可歸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樣地不堪設想!

太陽啊,自強不息的太陽!

大宇宙許就是你的家鄉吧。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鄉的方向?

太陽啊,這不像我的山川,太陽!

這里的風雲另帶一般顏色,

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

太陽啊,生命之火底太陽!

但是誰不知你是球東半底情熱,

——同時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陽啊,也是我家鄉底太陽!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鄉,

便認你為家鄉也還得失相償。

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

往後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

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7)聞一多的太陽吟賞析擴展閱讀:

賞析面對著異國的天地,生疏的環境,激起了詩人對祖國的強烈思念。噴薄的感情無以寄託,銘心的相思無以抒發,只有對著空中的太陽表達自己深切的感情。

作者從清晨第一眼看見太陽寫起,敘說太陽雖逼走了遊子一夜的思鄉夢,但卻帶來了十二時辰難熬的思念。又說太陽能烘乾草尖上的露珠,卻烘不幹遊子的冷淚盈眶。詩人還向太陽詢問家鄉的情況,甚至盼望能騎上太陽繞行地球去看望自己的家鄉。

想像奇特瑰麗,富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他身處異國,卻並不迷戀資本主義社會所謂的「物質文明」,在詩人的眼中,「這里的風雲另帶一般顏色,這里的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充分體現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

《太陽吟》中對家鄉的懷念,是基於對祖國的深沉的愛和對於帝國主義強烈的恨。愛國主義的激情像一條奔勝的江河穿在聞一多的詩作之中,這是他與「新月月派」其他詩人在藝術特色上最顯著的不同之點,也是他的詩篇長久閃糧著藝術光輝的根本原因。

『捌』 求聞一多太陽吟的點評

作為弱國的子民,詩人在大洋彼岸遭遇了許多苦難和屈辱。這首詩,既是遠方遊子思念、贊美、眷戀祖國的一封情書,也是炎黃的後裔為捍衛民族尊嚴而戰的一篇檄文。每三行為一節,每三節為一個樂章,「新格律詩」的框架已初見端倪:第一樂章,抗議太陽。把遊子從「還鄉夢」中驚醒的太陽,令人「心痛」,未免有些粗暴。遊子「還鄉夢」中的「冷淚」,猶如「小草尖頭」的「露水」,連「火一樣燒著的太陽」也難以把它「烘乾」。留學的日子剛剛開始,每天「十二個時辰」,持續「五年」,何其漫長!為期「五年」的「緩刑」能否「一天跪完」呢?第二樂章,求助太陽。太陽每天「繞行地球一周」,打破人們的各種美夢,一切意氣用事都將於事無補。合作吧,「騎著」太陽旅行,每天望一望「家鄉」?或者,聽一聽「東方」世界的社情民意,問一問「北京城」的「宮柳」是否換了秋裝?第三樂章,認同太陽。遊子像太陽一樣「奔波不息」,太陽像遊子一樣「無家可歸」;二者互相認同,才能彼此傾訴:太陽以「大宇宙」為家,好男兒以四海為家;盡管生活的背景和底色不盡相同,「自強不息」的精神閃爍著同樣的光芒。第四樂章,崇拜太陽。遊子回不了「往日的家鄉」,只好把太陽當作移動的「家鄉」;令人崇拜的太陽,兼有東半球的「情熱」和西半球的「智光」。此時,太陽光不再令人「心痛」,遊子像崇拜家鄉一樣地崇拜太陽。他們的「家鄉」高高在上,每天如日當空,能不翹首仰望?!每一節有一個主題句,句子中的關鍵詞「太陽」首尾呼應;全篇累計出現24次,不枉題為《太陽吟》。「家鄉」凡九出,另有「回家」、「還鄉夢」、「無家可歸」各一例,「遊子」一例,也可以視為「思鄉曲」。清代著名詩歌評論家葉燮《原詩·外篇》雲:「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功名之士,決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龐大雅之響。……凡如此類,皆應聲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詩如日月之光。隨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見焉。故每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著名作家蕭乾生前曾以「其心如日月,其詩如日月之光」稱贊聞一多及其作品,可謂恰到好處。

『玖』 《太陽吟》 《死水》 《靜夜》,體會這三首詩表達了聞一多怎樣的感情,如何表現

紫水晶也體會這三首詩表達了嗎?因為這樣子。

『拾』 聞一多先生的《太陽吟》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聞一多先生的《太陽吟》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答:《太陽吟》這首詩的最突出藝術特點是構思精巧,憑借想像把太陽擬人化,通過日出日落的鮮明形象把太陽,地球,家鄉,外國的景象,祖國的景色,遊子的心腸等巧妙地聯接起來,給人極大的震懾力;新穎,獨到,頗具匠心,使充沛熾熱的愛國感情得到較好的表現。

拓展知識:

《太陽吟》

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

又逼走了遊子底一出還鄉夢,

又加他十二個時辰底九曲回腸!

太陽啊,火一樣燒著的太陽!

烘幹了小草尖頭底露水,

可烘得干遊子底冷淚盈眶?

太陽啊,六龍驂駕的太陽!

省得我受這一天天底緩刑,

就把五年當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陽啊──神速的金烏──太陽!

讓我騎著你每日繞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見一次家鄉!

太陽啊,樓角新升的太陽!

不是剛從我們東方來的嗎?

我的家鄉此刻可都依然無恙?

太陽啊,我家鄉來的太陽!

北京城裡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罷?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樣!

太陽啊,奔波不息的太陽!

你也好象無家可歸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樣地不堪設想!

太陽啊,自強不息的太陽!

大宇宙許就是你的家鄉罷。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鄉底方向?

太陽啊,這不象我的山川,太陽!

這里的風雲另帶一般顏色,

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

太陽啊,生命之火底太陽!

但是誰不知你是球東半底情熱,

同時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陽啊,也是我家鄉底太陽!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鄉,

便認你為家鄉也還得失相償。

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

往後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

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