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鳥賞析
1. 杜甫《望岳》中的「割」子賞析
杜甫《望岳》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到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與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手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的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它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兩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就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隱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詩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著「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杜甫在這兩句詩中所表現的力爭上游的精神,和他在政治上「竊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2.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那個字值得賞析
盪胸生層雲抄,決眥入歸襲鳥。
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游覽,留下了眾多賦題詞。但自從杜甫《望岳》詩面世後,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望岳》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岳:山高謂之岳,這里特指東岳泰山。青年杜甫以這首詩熱情贊美了泰山的雄偉氣象,同時表現了自己的凌雲壯志。
詩文解釋: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3. 陶淵明 歸鳥 賞析
賞析:
詩分四章,第一章去林;第二 章見林;第三章相林;第四章止林。借鳥兒的眷戀林木,倦飛知還, 道出詩人歸隱的心事。魚兒離不開水,鳥兒離不開林,人照樣也離不 開大自然的家鄉。落葉歸根,詩人總是要歸還故鄉的。
1) 第一章寫鳥的去林,「遠之八表,近憩雲岑。」八表雲岑,鳥兒總 是想飛出去見一見世面,翱翔乎於地之間,不安於故林之地。當時的 淵明,本希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他說:「先師遺訓,余豈雲墜!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看不慣政治上的卑劣庸俗,因此就像鳥兒飛回故林以求適志那樣託身「清陰」,「拂衣歸田裡」了。
2)二章寫見林。鳥兒並不想遠游,所以當它在外飛翔時,見到林木 輒思棲止。鳥兒們頡頏雲間,鳴聲上下,唱著歌回來了。雖路途遙遠, 但性情愛戀林木,不肯舍棄。淵明仕宦在外,感到「一形似有制」, 但「素襟不可易」。
3)三章寫相林。「相」是相度、觀察,這里有尋覓的意思。《飲酒》 里有一首寫飛鳥,道是:「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 把歸鳥的「相林徘徊」、「欣及歸棲」寫得很形象。「豈思天路」是說不想再飛走了。處處寫鳥,實際是自述。主意一經打定,反而心境平 和,「日夕氣清,悠然其懷。」態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這是他的 真性情沒有泯沒的緣故。 出深林,宿則在茂密的樹梢,再也不離此而去了。「矰繳奚施,已卷安勞」,是說鳥兒已經卷藏在林,則不勞弋者施矰繳(矢尾系絲繩的 射鳥工具)。
4)四章分寫四時,以烘托高尚的情趣。「和風」寫春,「清陰」象夏,「氣 清」明秋,「寒條」比冬。盡四時之變化,而鳥的歸趨並無不同,它 因「和風不洽」,所以飛回故林,託身清陰。他並不懷游,所以「見 林情依」。「遇雲頡頏,相鳴而歸」又是多麼自由自在,「相林徘徊」、 「欣反歸棲」、「游不曠林,宿則森標」,也都是寫這種情趣。「忘懷得 失」,「融然遠寄」,是這種情趣最樸素的內涵。
4. 詩歌鑒賞。落日悵望 【晚唐】 馬戴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
小題1:客中久滯、思鄉情切——頷聯。(或年華漸老、感時傷逝——尾聯) 小題1:語言方面——煉字潛詞形象傳神,「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著作者的傷感之情。「燒」字的使用,是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 表達技巧方面—— A、作者觸景生情,由「孤雲」「歸鳥」疾速飛去,想到自己的久滯不歸;由夕陽落山,想到自己年華老去。聯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對比,雲、鳥行去之快於自己留滯之久形成對比,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思念。 C、比興,首聯、頸聯既興且比,「孤雲」「歸鳥」既引起鄉情,又是自比;由夕陽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陽自喻。表現了自己離家的孤寂與老去的傷感。 D、「不敢照」的心理描寫,明抑暗揚。照了才愁,是原本無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E、情景分寫,層次鮮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時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有曲達其意之妙。(角度選對1分,結合詩句分析到位3分) 5. 望岳賞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6.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的賞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7. 賞析: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為了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原詩: 《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釋義: 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7)歸鳥賞析擴展閱讀: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杜甫一生,寫下這三首《望岳》。第一首作於青年時期,約二十五歲時,他胸懷浩盪,站在泰山峰頂,放眼望去,蒼生萬物,盡收眼底,不由得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慨嘆,極富理想主義色彩,又是個人真實感受。 面對大好河山,身處高山峻嶺,青年詩人雄視一切的氣勢毫無掩飾,一個「望」字,涵蓋了一切,泰山遮天蔽日、主宰一切的偉大,正好應和了作者胸中永無止境的攀登精神。這個時期的杜甫,是不怕困難、滿腔熱忱的追夢人,是無數青年才俊勇往直前的勵志代表。 十八年後,他在陝西去華山的路上,再次望岳——望西嶽華山。此時的他,已是不惑之年,時局動盪,兵荒馬亂,而自己年輕時立下的志向,還未實現。「國家不幸詩家幸」,「詩史」的創作有了足夠的素材,但這對於當時的詩人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 悲天憫人的氣質、憂國憂民的胸懷、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使他在身處山川懷抱時,不由地抒情達意。時過境遷,當年登上泰山時的豪情壯志已不再,此時望岳,正如《望岳》其二所寫:西嶽高聳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就像圍繞他膝下的兒孫。 想要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卻不知如何才能求得仙人手杖?可是進了車箱谷就難以回歸,而山峰也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攀。還是稍稍等待天氣轉涼後,登上山頂去,再看山的本貌吧。 《望岳三首·其二》唐代:杜甫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釋義: 西嶽高聳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圍則像他的兒孫。怎麼才能求得仙人杖,拄著它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呢?可進了車箱谷就難以回歸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爬。稍稍等待天氣轉涼後,登上山頂去,看山本貌。 8. 詩詞賞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
望岳,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名篇,該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9.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賞析是什麼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為了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10. 最佳答案杜甫《望岳》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望字,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