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白帝杜甫賞析

白帝杜甫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6 23:42:58

『壹』 求對杜甫《閣雨》的賞析

歲暮陰陽催短景,(1)
天涯霜雪霽寒宵。(2)
五更鼓角聲悲壯,(3)
三峽星河影動搖。(4)
野哭千家聞戰伐,(5)
夷歌數處起漁樵。(6)
卧龍躍馬終黃土,(7)
人事音書漫寂寥。(8)

1) 陰陽: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2)霽(jì): 雪停。
(3)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星河:銀河,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4)野哭: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
(5) 戰伐:崔旰之亂。
(6)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7)卧龍:指諸葛亮。《蜀書·諸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躍馬:指公孫述。字子陽,扶風人。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憑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號「白帝」。這里用晉代左思《蜀都賦》中「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提到。這句是賢人和愚人終成黃土之意。
(8) 人事:指交友。
(9)音書:指親朋間的慰藉。
(10)漫:徒然、白白的。

作品賞析:
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之意。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
開首二句點明時間。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剛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著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上句鼓角,指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晴朗的夜空,鼓角聲分外響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時候,詩人憂愁難眠,那聲音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就從側面烘托出夔州一帶也不太平,黎明前軍隊已在加緊活動。詩人用「鼓角」二字點示,再和「五更」、「聲悲壯」等詞語結合,兵革未息、戰爭頻仍的氣氛就自然地傳達出來了。下句說雨後天空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景色是夠美的。前人贊揚此聯寫得「偉麗」。它的妙處在於:通過對句,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夜深美景的欣賞,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詩句氣勢蒼涼恢廓,音調鏗鏘悅耳,辭采清麗奪目,「偉麗」中深蘊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
「野哭」二句,寫拂曉前所聞。一聞戰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景象凄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夔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漁夫樵子不時在深夜傳來「夷歌」之聲。「數處」指不只一處。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卧龍」二句,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而引出無限感慨。卧龍,指諸葛亮。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杜甫曾屢次詠到他:「公孫初據險,躍馬意何長?」(《白帝城》)「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結尾二句,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清代沈德潛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詩別裁》)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是賢是愚,都同歸於盡了。現實生活中,征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這點寂寥孤獨,根本算不了什麼。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古柏行》)「英雄餘事業,衰邁久風塵。」(《上白帝城二首》)這些詩句正好傳達出詩中某些未盡之意。前人認為此詩「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是頗有見地的。
此詩向來被譽為杜甫律詩中的典範性作品。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氣象雄闊,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應麟稱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並說它是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貳』 杜甫詩句:[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怎解

長江滔滔東流至四川奉節,即古代的夔州,就進入了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第一峽——瞿塘峽。此詩作於大歷初,描繪歌頌了此處的山川形勝。

東漢末劉璋據蜀,分其地為三巴,有中巴,西巴,東巴。夔州為巴東郡,在「中巴之東」。「巴東山」即大巴山,在川、陝、鄂三省邊境,詩中特指三峽兩岸連山。「巴」、「東」字在首句重復,前分後合,構成由舒緩轉急促的節拍,使人從聲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氣勢。「中巴之東巴東山」,七字皆陰平聲,更屬創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調,有助於氣氛渲染,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次句寫江水,「開辟」用如時間副詞,意為從開天闢地以來,自古以來。不說「自古」而說「開辟」,極見推敲。因為「自古」只能表達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而「開辟」這個動詞聯合結構的詞彙富於形象性,能引起一種動感,彷彿夔門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結果,既形容出自然的偉力,又見出其地勢的古老和險要。

前兩句從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環境,下兩句進而更具體地描繪其山川形勝。「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東的北岸高峰頂上。這里是公孫述割據稱雄之處,也是三國時蜀漢防東吳的要沖,因它守住瞿塘峽口,足資鎮壓,所以說是「三峽鎮」。在湍急的瞿塘峽江心,舊時有灧澦堆,冬日出水,夏日沒入水中成為暗礁,所以「其間道路古來難」,不可謂不險。「百牢關」在漢中,兩岸絕壁相對而立,六十里不斷,因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來作比。下聯十四字抓住「高」、「險」特徵,筆力千鈞,把「高江急峽」寫得極有氣勢。兩句分承山水,句式對仗,音韻砍截,與散行作結風味全殊。

如果我們用盛唐絕句傳統手法作對照,就會發現此詩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傳統絕句注重音調的平仄諧調,句格的穩順;而此詩有意追求拗調,首句全用平聲字,給人以奇離突兀之感。二,傳統絕句注重風調,追求一唱三嘆之音,尾聯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為主,第四句發之」(楊仲弘語),構成轉合,即使用對結,也多採取流水對;此詩用「的對」作結,類半首律詩,詩意的轉折在兩聯之間,結束的音調戛然而止。三,傳統絕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純寫景的不多,而此詩兩聯皆分寫山水。純乎寫景,卻又並非無情。它通過奇突雄渾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取得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寫景之中,讀者能感到詩人對祖國奇異山川的熱愛和由衷的贊美。

『叄』 杜甫在白帝詩中寫到戎馬不如歸馬逸

杜甫在《白帝》詩中寫道:「戒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內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容何處村?」
就是戰爭後十室九空的悲慘景象:聽婦前置詞那一段,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肆』 杜甫的白帝樓翻譯急求

電腦有啊呵呵呵

『伍』 杜甫的詩是《白帝》還是《白帝城》

杜甫《白帝》詩歌鑒賞


白 帝
杜甫

白帝城中雲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這是一首拗體律詩,作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間。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調或民歌風格摻入律詩,形成奇崛奧峭的風格。

詩的首聯即用民歌的復沓句法來寫峽江雲雨翻騰的奇險景象。登上白帝城樓,只覺雲氣翻滾,從城門中騰涌而出,此極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傾盆,使人覺得城還在雲雨的上頭,再次襯出城高。這兩句用俗語入詩,再加上音節奇崛,不合一般律詩的平仄,讀來頗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種勁健的氣骨。

下一聯承「雨翻盆」而來,具體描寫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聯的拗拙,寫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運用當句對,使形象凝煉而集中。「高江」對「急峽」,「古木」對「蒼藤」,對偶工穩,銖兩悉稱;「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為偏義復詞,即指日),上下相對。這樣,兩句中集中了六個形象,一個接一個奔湊到詩人筆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勢,有聲有色地傳達了雨勢的急驟。「高江」,指長江此段地勢之高,藏「江水順勢而下」意;「急峽」,說兩山夾水,致峽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漲,水勢益急,竟使人如聞雷霆一般。從音節上言,這兩句平仄完全合律,與上聯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錯落之美。如此寫法,後人極為贊賞,宋人范溫說:「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無古氣。」(《潛溪詩眼》)

『陸』 杜甫的《白帝》翻譯

杜甫

白帝城中雲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這是一首拗體律詩,作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間。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調或民歌風格摻入律詩,形成奇崛奧峭的風格。

詩的首聯即用民歌的復沓句法來寫峽江雲雨翻騰的奇險景象。登上白帝城樓,只覺雲氣翻滾,從城門中騰涌而出,此極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傾盆,使人覺得城還在雲雨的上頭,再次襯出城高。這兩句用俗語入詩,再加上音節奇崛,不合一般律詩的平仄,讀來頗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種勁健的氣骨。

下一聯承「雨翻盆」而來,具體描寫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聯的拗拙,寫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運用當句對,使形象凝煉而集中。「高江」對「急峽」,「古木」對「蒼藤」,對偶工穩,銖兩悉稱;「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為偏義復詞,即指日),上下相對。這樣,兩句中集中了六個形象,一個接一個奔湊到詩人筆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勢,有聲有色地傳達了雨勢的急驟。「高江」,指長江此段地勢之高,藏「江水順勢而下」意;「急峽」,說兩山夾水,致峽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漲,水勢益急,竟使人如聞雷霆一般。從音節上言,這兩句平仄完全合律,與上聯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錯落之美。如此寫法,後人極為贊賞,宋人范溫說:「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無古氣。」(《潛溪詩眼》)

這兩聯先以雲雨寄興,暗寫時代的動亂,實際是為展現後面那個腥風血雨中的社會面貌造勢、作鋪墊。

後半首境界陡變,由緊張激烈化為陰慘凄冷。雷聲漸遠,雨簾已疏,詩人眼前出現了一片雨後蕭條的原野。頸聯即是寫所見:荒原上閑蹓著的「歸馬」和橫遭洗劫後的村莊。這里一個「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馬逸則逸矣,看來是無主之馬。雖然不必拉車耕地了,其命運難道不可悲嗎?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驚心了。這一聯又運用了當句對,但形式與上聯不同,即是將包含相同詞素的詞語置於句子的前後部分,形成一種紆徐回復、一唱三嘆的語調,傳達出詩人無窮的感喟和嘆息,這和上面急驟的調子形成鮮明對照。

景色慘淡,滿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這就逼出尾聯碎人肝腸的哀訴。它以典型的悲劇形象,控訴了黑暗現實。孤苦無依的寡婦,終日哀傷,有著多少憂愁和痛苦啊!她的丈夫或許就是死於戰亂,然而官府對她家也並不放過,搜刮盡凈,那麼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後寫荒原中傳來陣陣哭聲,在收獲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況可以想見。「何處村」是說辨不清哪個村莊有人在哭,造成一種蒼茫的悲劇氣氛,實際是說無處沒有哭聲。

本詩在意境上的參差變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後境界的轉換,好象樂隊在金鼓齊鳴之後奏出了如泣如訴的縷縷哀音;又好象電影在風狂雨暴的場景後,接著出現了一幅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這一轉換,展現了經過安史之亂後唐代社會的縮影。其次是上下聯,甚至一聯之內都有變化。如頷聯寫雨景兩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軍萬馬,而對句則阻慘凄冷,為轉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鋪墊。這種多層次的變化使意境更為豐富,跌宕多姿而不流於平板。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指出的「前疏者後必密,半闊者半必細,一實者一必虛」,或「一開則一闔,一揚則一抑,一象則一意,無偏用者」,就是這個道理。

『柒』 杜甫的《白帝》

古木

『捌』 杜甫的詩 卜居和白帝的異同

杜甫《白帝》詩歌鑒賞

白 帝
杜甫

白帝城中雲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專霆斗, 古木蒼藤屬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這是一首拗體律詩,作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間。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調或民歌風格摻入律詩,形成奇崛奧峭的風格。

詩的首聯即用民歌的復沓句法來寫峽江雲雨翻騰的奇險景象。登上白帝城樓,只覺雲氣翻滾,從城門中騰涌而出,此極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傾盆,使人覺得城還在雲雨的上頭,再次襯出城高。這兩句用俗語入詩,再加上音節奇崛,不合一般律詩的平仄,讀來頗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種勁健的氣骨。

『玖』 杜甫《白帝》中有詩雲「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傾盆大雨
出處:
唐·杜甫《白帝》詩:「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典故:
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勢急。

『拾』 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和《白帝》兩首詩是怎樣描寫白帝城的高危和險峻它表現了杜甫怎樣的思想感情

《登高》—杜甫夔州詩的三個情結

劉厚政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這時詩人客居夔州第二年,56歲的他登上白帝山高台,展望峽江秋景,看到風急雲飛,虎嘯猿鳴,沙鷗翔集,落葉飄零,大江東去,這一切無不勾起他的回憶,引發他的感慨,由此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杜詩鏡銓》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意境精光萬丈,是古今七律之冠。

這首詩是杜甫夔州詩的經典之作,既有雄奇的山川描繪,又有慷慨激昂的高遠意境,無論是鑒賞還是教學,如果想要對此詩有深透而全面的理解,就應該把握它蘊籍的的三個情結,即:登高望遠的情結,百年孤獨的情結,偏愛夔州山水的情結。下面是作者對這三個情結的理解。

登高望遠憂思長

《登高》詩,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後四句寫登高所想,一切都因登高而起。不登高怎能感受風急天高,不登高怎能聽清遠處玄猿啼叫,不登高怎能俯瞰江邊的渚清沙白,不登高怎能收視鷗鳥的盤旋勁飛;登高,擴展了境界,無邊森林,落葉蕭蕭,氣勢恢弘;登高,放開了胸懷,不盡長江,波濤翻滾,洶涌澎湃。

杜甫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喜好登高。他24歲時進士不第,游齊趙,登泰山,寫下《望岳》詩,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闊大胸懷。以後每到一地,他總要登臨當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登高,他都能獲得詩興和靈感,並由此寫下了數以百計的登覽詩。

杜甫喜好登覽詩,上承漢魏六朝,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的《兩都》、張衡的《二京》篇制宏大,雍容典雅,王粲《登樓》、鮑照《蕪城》關愛民生,憂思抒情;唐代其祖杜審言,喜寫登覽詩,一首《登襄陽城》寫景閎逸渾雄,抒情聯寓感慨,稱為杜子美的祖詩;杜甫崇敬陳子昂,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帝懷古》、《峴山懷古》實際上是杜甫大量覽古幽思詩作的先聲;李白對杜甫的影響更直接,他們是忘年交,都是愛國憂民的詩人,「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李白的《蜀道難》、《西上蓮花山》、《登金陵鳳凰台》等詩,給杜甫登覽詩感嘆生民、寄寓亂離之悲和憂國之思以啟迪和影響,那是不容置疑的。

在40歲之前,杜甫登覽詩的題材內容很廣泛,記游,寫景,懷古,敘事,行樂,涉及面廣。「他40歲寫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滿憂國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後,其以憂患意識為核心的登覽之作開始大量涌現,登高必賦,臨水必歌,其登覽詩很少有為寫景而寫景的純景之作,它們大都結合著詩人的遭遇和感慨,國家的動亂和不幸。」(蔣先偉《試論杜甫登覽詩》)

杜甫老來客居夔州瀼西草堂,抬頭可仰赤甲、白鹽兩座大山的巍峨雄姿,正是這兩座山相對峙立,形成了巍巍夔門,「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掠山巔。」(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之四)「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杜甫《入宅三首》其一)「徐步攜斑竹,看山仰白頭。」(《曉望白帝城鹽山》)我們不能肯定杜甫是否登上這兩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巔,但杜甫登覽這兩座山的詩作的確是不少。杜甫在夔州最喜愛登臨的是白帝城,他指明是登覽白帝城的詩就有七首:《上白帝城》、《上白帝城二首》、《陪諸公上白帝城頭宴越公堂之作》、《白帝城最高樓》、《白帝》、《白帝樓》、《白帝城樓》。與杜甫草堂緊鄰的白帝山,海拔不過400米,但它獨立江邊,正處於瞿唐峽口,像守護夔門的忠誠衛士,面對著從天際邊滾滾東來的長江。杜甫每次登上白帝城,都是神情嚮往,遐思飛揚:「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白帝城最高樓》)「江城含變態,一上一日新。」(《上白帝城二首》)「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上白帝城》)「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逬空回白頭。」(《白帝城最高樓》)

杜甫在夔州還有許多登覽詩,例如《登樓》:「花近高樓傷心客,萬方多難此登臨。」《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等。但是他所有的登覽詩中最著名最優秀的當推《登高》,這首詩里,登高望遠的情結收得最攏,又放得最開,是他登覽詩創作的頂峰。這首詩既是雄奇奔放的山水詩,又是借景寓情,憂國憂民的政治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望遠,有景有情,景中深寓著悲憤滄桑,情中渲染著雄奇壯麗,真是情景交融的典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望遠,不盡情思滾滾而來,想著國家不停的動亂,想著自己一生的顛沛流離,年輕時「窮年憂黎元」「濟世肯殺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宏願未能實現,老來窮困潦倒,體弱多病,更是於國於家無助,想到這些,杜甫的憂思真是與長江一樣翻滾激盪,無止無息。杜甫,個人的不幸凝聚著國家和人民的不幸,《登高》,詩里蘊籍了多麼深沉的憂國憂民思想!

百年孤獨為時傷

《登高》展示的景象宏大,高遠的秋空,無邊的森林,不盡的長江;可是人呢?自然是相形渺小,老病無助的詩人越是登高,越是望遠,孤獨感就越是強烈。「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承接登高望遠,述說了一生的孤獨寂寞。宋人羅大經分析這一聯說:「萬里,地遼遠也,悲秋,時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這一聯里意象豐富,淋漓盡致地揭示了詩人艱難潦倒,孤獨凄苦的情懷。其實,「萬里」二字應理解為詩人漂泊萬里,「百年」也應理解為詩人孤獨一生。

為什麼說杜甫一生有孤獨凄苦的情結,這當然與當時的歷史現實和杜甫的思想個性有關。宋祁《新唐書·杜甫傳》中寫道:「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切。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伶其忠雲。」這些評價的確反映了杜甫的思想個性,又的確揭示了杜甫一生孤獨凄苦的原因。

杜甫年輕時就有為天下百姓,為盛世大唐干一番事業的積極入世思想。盛唐時期國力強大,科考取士的制度使有志青年渴望著建功立業,可是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滿懷信心自吳越歸家,再赴京參加貢舉,卻考試不第,天寶年間客居長安將近十年,鬱郁不得志。天寶十年(751)杜甫年已四十,進獻《三大禮賦》給唐玄宗,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宰相不滿,讓他得了個「參列選序」的替補官,這無疑又是一瓢冷水。四十四歲時,又因詩名顯赫,才被授官河西縣尉,詩人辭官不拜,改任右衛率胄曹參軍,可是赴任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安史之亂,遂陷叛軍之中,險些被殺。至德二年(757)逃難的杜甫在鳳翔追上皇帝,拜為左拾遺,因仗義疏救房琯,皇上怒,又差點問斬。安史之亂後,皇上也有幾次安排杜甫為官,但詩人都是報之離官、棄官、不赴的態度,其原因,宋祁說得很清楚:「放曠不自檢」,有遠大的理想和曠達的胸懷,卻沒有權勢地位和為官之道;「高而不切」除弊匡時理論高妙,但不被朝廷重視;「挺節無所污」,受盡磨難,生活艱苦也從不向惡勢力低頭;「傷時橈弱」,憂國憂民,伸張正義,痛恨貪官污吏。如此的思想個性,在黑暗腐朽的社會里,只能導致他孤獨凄涼,潦倒終窮。

杜甫顛沛流離到夔州,已是窮困潦倒,老病纏身。他因安史之亂而流落巴蜀,又因蜀地軍閥之爭、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鄉,每流落一處,其孤獨感總是形影相隨,他的這些情愫在其詩作中隨處可見,也常常通過登高懷遠而表現出來。「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花近高樓傷心客,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八首》)「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

杜甫在寫《登高》的前些日,寫了《九日》五首,第一首可說是《登高》的准備。《九日(一)》: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釋《九日(一)》:重陽節時,一個人孤獨飲酒,抱病登上白帝山高台,山上的竹葉雖多,但沒有親近人的感情,人的心情不佳,菊花沒有開放的必要。那遠處的黑猿偏偏在日落時啼哭,使人肝腸欲斷;故鄉的白雁在秋霜時節飛來召喚,遊子能歸家嗎?弟妹流離不知音訊,戰亂和病痛都來催我性命!

從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杜甫「百年孤獨」的情結蘊籍已久,而《登高》卻是這個情結的最深沉最強烈的表現。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情結是怎樣表現的: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漂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也通悲愁)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弘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義,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其深沉了。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承接五六句的意義,並在深沉的孤獨悲秋中作結。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終於歸結到艱難苦恨,時勢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表現的淋漓盡致。

偏愛夔州山水情

《登高》詩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景象:「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景象既磅礴恢弘,又沉鬱悲涼,在杜甫的詩中,找不到相似之作,在唐代的所有詩中也很難尋到如此氣勢的對句。杜甫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筆,與他偏愛夔州山水的情結有緊密關系。

詩人為何偏愛夔州山水,原因有三:

(一) 入住夔州,產生了從沒有過的欣喜之情。

「伏枕雲安縣,遷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別,江與放船清。農事聞人說,山光見鳥情。禹功饒斷石,且就土微平。」(《移居夔州作》)在春暖花開,柳綠江清的好時光,杜甫遷居到夔州,聽到的是人們熱愛勞動,春種秋收的農事,見到的是處處山光明麗,鳥雀歌唱的風景,這里的景觀奇妙,還有大禹鑿山導江留下的斷石,瀼水東西田地平順,能夠在此進行自食其力的農耕。「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南江北春冬花。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夔州歌十絕句》之五)杜甫入住的瀼西是一個臨水靠山,氣候溫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糧油之鄉,「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杜甫在夔州三個年頭,見證了夔州的山川鍾靈,古跡蘊奇,有充滿奇情異趣的遠古傳說,也有作為社會興衰存亡見證的歷史古跡。杜甫閑來無事,多次登白帝城,游武侯廟,踏八陣圖,進越公堂……。「甫也諸侯老賓客,罷酒酣歌拓金戟。騎馬忽憶少年時,散蹄迸落瞿唐石。」(《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可見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有情有趣。

(二) 夔州的山水奇絕,令詩人嘆為觀止。

「遠游雖寂寞,難見此山川」(《季秋江春》)「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作為一個游歷了無數名山大川的詩聖,杜甫對夔州山水總的評價是很滿意的。「少陵先生晚游夔州,愛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齋』。」(陸游《東屯高齋記》)

詩人喜愛夔州山水,是因為他有細致而全面的觀察:

《夔州歌十絕句》:「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唐險過百牢關。」「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纏繞接山巔。楓林橘樹丹青合,復道重樓錦綉懸。」「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唐天下無。借問夔州在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

詩人喜愛夔州山水,是因為他有獨到而真切的感受: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

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

——《瞿唐兩崖》

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

——《白帝》

赤葉楓林百舌鳴,黃花野岸天雞舞。

——《寄柏學士林居》

沙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

暮春鴛鴦立洲渚,挾子翻飛還一叢。

——《暮春》

杜甫在夔州所寫的山水景物詩,新鮮有趣,活潑生動,意象奇特,表達了詩人真切而獨到的感受。

(三) 夔州的名勝古跡眾多,令詩人神往意留。

夔州的古跡眾多,而且以悠久神秘聞名。這里有巫山神女的傳說:「雨隨神女下朝朝」,有大禹鑿崖導江的遺跡:「禹公饒斷石」,有強悍的巴民族,曾在此繁衍立國:「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聞。」還有公孫述稱霸白帝城:「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還有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其它入杜甫詩的相關古跡還有先祖廟、永安宮、武候祠、昭君村、屈原宅等。——「這些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都可在夔州見到蹤影,彷彿上蒼的著意安排,我們民族最優秀的詩人也來到了夔州,他的詩作汲取了這瑰異的源泉,又反過來為山水古跡增添了新的光彩。」(蔣先偉《杜甫夔州詩論稿》)

夔州獨特的山川風物,使詩人非常欣慰和激動,在這里,他詩興大發,幾乎是一日一詩,首首精華,句句燦爛。夔州的山水對杜甫是新,是清,是有情,每觀賞一次就會有一次親切的感覺。

下面,我們還是回到《登高》,看詩人是怎樣出神入化地描繪夔州山水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首聯和頷聯都是集中寫景。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鷗鳥,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奇妙難名的境界。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之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鍵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陶道恕《唐詩鑒賞辭典》)

結語:《登高》是一首隻有8句56字的七言律詩,但它的詩意深厚,意境高遠,筆者每讀一次(也有教學),都有新的領悟和體會。這首詩是杜甫將其一生的思想和經歷,用血和淚加以凝結,鑄成一偉大光輝形象,矗立在白帝彩雲之中,讓後人能情不自禁的仰視他。我們只有面向他「登高」,一步一步接近,一次一次望遠,才能將他留下的詩作理解深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