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公孟原文賞析

公孟原文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8 21:54:43

A. 《詩經選》的賞析


祖國的文學遺產使我們感到自豪,不僅因為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因為它豐富燦爛,有優秀的傳統,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標志著中國文學史的光輝的起點和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源頭。
《詩經》里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兩千五百年前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創造。《詩經》以外的「逸詩」往往是些零章斷句,又多偽托,遠不如《詩經》里的作品重要。
這些作品,積累到三百零五篇,編定成一部總集,大約在紀元前六世紀中。《左傳》所記吳國季札到魯國觀樂時,魯國為季札所歌各國風詩的次第,和今本《詩經》是相同的。而「詩三百」一語不止一次出於孔子之口,見於《論語》書中。可見在孔子時代《詩經》里的篇數和今本也是差不多的。季札觀樂的事在公元前五四四年,正當孔子的幼年。文學史家假定在那時候已經有了和今本大致相同的《詩經》通行本,是可信的。至於《詩經》這個名稱,當然起於這部總集成為儒家的經典以後。我們現在仍叫這部書為《詩經》,不過是依照習慣,沿用舊稱,並非將它看作「聖賢」的著作,或表示它和一般的詩歌總集有何區別。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雅頌是從音樂得名。風是各地方的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古人說「秦風」、「魏風」、「鄭風」如同今人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風」字的意思就是聲調。
《詩經》有十五國風。其中邶、、衛三風實際都是衛國一國的風。《周南》、《召南》都是「南國」之風。這里所謂「南國」泛指洛陽以南直到江、漢的廣大地域。全部風詩產生的地域不出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
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所認為的正聲叫作雅樂,正如周人的官話叫作雅言。雅字也就是「夏」字,也許原是從地名或族名來的。雅樂又分為大雅、小雅兩個部分。「大」「小」之別向來沒有圓滿可信的解釋。可能原來只有一種雅樂,無所謂大小,後來有新的雅樂產生,便叫舊的為大雅,新的為小雅。 《詩經》里的《大雅》全部產生於西周,《小雅》里兼有東周的詩。
《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近人王國維《說周頌》道:「頌之聲較風雅為緩」,因為頌詩多無韻,不分章,篇制短小,而根據《儀禮》知道奏一首頌的時間是很長的,這些現象都可以用聲緩來解釋。聲緩可能是頌樂的一個特點。清人阮元《釋頌》說頌字就是「容」字,容就是「樣子」,頌樂是連歌帶舞的,舞就有種種樣子,因為有這一特點所以叫作頌。這一說近人採取的比較多,但是頌中雖有舞曲,其全部是否為舞曲尚無從證明。所以阮說只是可供參考的一種假說。(容字也有舒緩的意義,讀頌為容,可以助成王說。)
頌詩分《周頌》、《商頌》、《魯頌》。《商頌》大約是公元前八、七世紀之間宋國的詩,《魯頌》是公元前七世紀魯國的詩,體裁風格受了《風》《雅》的影響,和《周頌》不同。
綜上所說,風、雅、頌是音樂上的分類。 《墨子・公孟篇》道:「儒者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詩經》和音樂關系密切,是無可懷疑的。

三百零五篇中大部分是各地民間歌謠,小部分是貴族的製作。歌謠的採集方法,先秦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漢朝人卻作過一些說明。《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於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這是說周朝負責采詩的人是「行人」之官。何休《公羊傳注》卻說:「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間采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這是說國家為了採集歌謠還養了大批的人。這些大概都是根據漢朝樂府采詩的情形所作出的想像,周人是否有一套采詩制度還是疑問。漢人所想像的情形也是可能有的,但我們以為各國的歌詩聚集到周天子的朝廷,更可能由於諸侯的進獻。《論語》和《左傳》有列國之間贈樂的記載,諸侯進獻土樂於天子也應該是可能有的事。《左傳・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晉悼公)以師悝、師觸、師蠲(三人都是鄭國的樂師),歌鍾二肆(三十六鍾),及其罄,女樂二八(女子能奏樂者十六人)。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晉國是諸侯盟長的地位,可以得鄭國贈送音樂,以周天子的地位,列國向他獻樂該不是希有的事。從上引這段記載,更可注意的是樂師可以送給別國。樂師本是掌管音樂的官兒和專家,他們以歌詩誦詩為職業。他們不但熟悉本國的歌謠,還可能是本國采詩工作的負責人或參加者。這些人除了被送給別國之外也能夠自由到別國去,如《論語・微子》篇記載著魯國的「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摯、干、繚、缺都是樂人的名字。樂師們往來於列國,就幫助了各國樂章的傳播,他們聚集到王廷,也就使得各國的歌詩匯集於王廷了。
貴族製作的詩,或是為了諷諫與歌頌,或是為了典禮。《國語・周語上》說周厲王「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邵公諫道:「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晉語》六記範文子的話,也提到「在列者獻詩」。《毛詩・卷阿傳》也說:「王使公卿獻詩以陳其志。」這些由公卿列士做了獻上去的詩都是為了「陳志」,陳志不外諷諫和頌美。此外,遇有祭祀、出兵、打獵、宮室落成等事,往往要奏樂唱詩,這類典禮的詩大概出於天子左右的巫、祝、瞽、史之手。
詩的傳授者最初是樂官。古代貴族所受教育以詩樂為先,而掌教者就是樂官。《周禮・春官太師》:「太師掌六律六同……教六詩,曰風、賦、比、興、雅、頌。」《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這些話都說明樂官兼管教育,他們是詩學老師。到孔子時代,學術、教育出於私門,仍然以詩為教學的重要科目。
古時貴族階級學詩有其實用的目的,詩和禮樂不能分,禮樂是貴族階級生活的重要部分。除了上文說到的諷諫與頌美要用詩,典禮要用詩而外,日常生活中還常常要借詩和音樂來表示情意,其作用幾乎等於語言的一部分。《周禮・大司樂》說:「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這便是以歌辭來表達情意。《荀子・樂論》道:「君子以鍾鼓道志」,也是說貴族階級要用「樂語」來表達情意。以樂歌相語大概由來很古,初民生活中男女戀愛就是要用音樂歌唱來交流情感的。這種風俗至今還存留著。古時貴族階級借詩言志,在外交場合尤其不可少。《左傳》、《國語》記載外交上賦詩的事很多,有時只是酬酢,有時完全借詩句辦交涉。例如《左傳・文公十三年》載鄭君和魯君會於地,鄭君這時要和晉國修好,希望魯君為他到晉國去說情。在宴會時鄭大夫子家賦《小雅・鴻雁》這篇詩,取這詩第一章侯伯哀恤鰥寡,劬勞於野的意思,暗示需要魯國哀恤,代鄭國往晉國關說,魯大夫季文子答賦的詩是《小雅・四月》,取首章行役腧時,思歸祭祀的意思,表示拒絕。子家又賦《酈風・載馳》的第四章,取其小國有急難,盼望大國援助的意思。季文子又答賦《小雅・採薇》的第四章,取其「豈敢定居」的意思,表示允許為鄭國奔走。這一場交涉,兩方全借賦詩示意。從這類的記載可以知道春秋時貴族階級學濤的用處。孔子是強調學詩的,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夫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這是說學詩除了幫助言語還有更廣泛的用途。
孔門重詩學,孔子以後的儒者也都諷誦和弦歌「詩三百」,他們談道說理也常常引詩為證。對於詩的解釋也有所傳授。他們用詩說詩也和賦詩一樣,是斷章取義的,他們對於詩義的了解並不完全正確。不過他們對於「詩三百」本文的記誦保存是有功的。否則在詩樂分離之後,這些作品會不會散失,能不能流傳,是很成問題的。
《周頌》產生於西周前半,《大雅》中從西周初到西周末的詩都有。這兩部分的詩在《詩經》中時代較早,性質相近。《周頌》多屬祭祀詩,《大雅》里也有不少祭祀詩,《周頌》里多數是周人歌頌祖先的詩,《大雅》里也不少。一般地說,這些詩的藝術價值遠不如《國風》和《小雅》,但也有一些值得重視的篇章。《周頌》里春夏祈谷、秋冬報賽的祭歌往往陳述農功,有關於農業生產的比較細致的描寫,如《載芟》篇開端九句: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有其,思媚其婦。
這是說除去草木,將土耕得散鬆鬆地。上千對的人一齊耘田,高田低田都有人耕作著。父、子、兄、弟,一個個筋強力壯,勁頭兒挺足。送飯的鬧鬧嚷嚷地來了,都是些漂亮的娘兒們。這是大規模集體勞動的場面,以簡短的文字描繪出復雜的動態,正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色。又如《良耜》篇寫收獲的場面道:
獲之,積之慄慄。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這一節的大意是說:刷刷地收割,多多地堆積。堆得像牆一般高,梳篦一般密。上百的谷倉裝滿了。女人孩子都得到了休息。這里也是以寥寥幾句展示巨幅圖景,給人深刻的印象。
敘事詩是《大雅》里的突出部分之一。《綿》、《生民》、《公劉》三篇是其中更突出的部分。《生民》歌詠周始祖後稷的靈跡和功德,在那些神話化的敘寫中反映周人對於這一傳說人物的熱愛,因為相傳他是農業的發明者。
誕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寅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寅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後稷呱矣。實覃實訐,厥聲載路。
這一章寫後稷被棄而不死的神異。最初得牛羊餵乳,最後得鳥類覆翼,當群鳥飛去的時候,後稷開始啼哭,聲滿道路。這些敘寫,簡潔而生動。三千年前的文學語言已經如此精煉,簡直使人不得不驚異了。本篇寫後稷試種瓜、豆、禾麻等莊稼:
藝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麻麥,瓜瓞唪唪。
寫後稷後來種谷的成績:
實方實苞,實種實,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
這里有豐富多變化的形容詞。此種對於莊稼的鄭重的描寫,反映古人對於掌握農業技術的喜悅。
《公劉》篇寫周人由邰到豳的一次移民,從准備起程寫到定居營建。關於觀測地形、經營官室、分配田畝、君臣宴飲,以及水利、軍制,甚至鍛冶等事都有敘寫。
陟則在,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容刀。
掛著佩刀,上下山原。這就是勤勞的移民領袖公劉的形象。
於時處處,於是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這就是開始得到安居的大眾,歡樂笑語的生活圖景。
《綿》是寫周人在古公□父率領下,由豳遷到岐下的又一次移民。詩共九章,從遷岐、授田、築室直寫到對外族的斗爭。第三章寫岐下土地的肥沃道:
周原朊朊,堇荼如飴。
連苦菜都長得像糖一樣甜,見得水土之美,真是善於形容了。第五、六章寫開始建築的情形道:
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抹之□□。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鼓弗勝。
敲起大鼓本是為了鼓勵勞動,但是百堵之牆同時並起,盛土、倒土、持土、削土的聲音把鼓聲都壓下去了。讀了這一段,那場地上眾多的勞動者和十分起勁的勞動的場面一下子就像在讀者眼前出現。這真是有聲有色的文字。
此外還有《皇矣》、《大明》兩篇,記文王、武王的武功。五篇聯起來便成為一部周人建國的歷史。這都是《大雅》中較早的作品,大約產生於周成王時。這些敘事詩也許是祭祀時頌祖之歌,《生民》篇就有人說是郊祀以後稷配天的樂辭。上述三篇雖是歌頌祖德,歌頌英雄,卻反映了人民的創造力量、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勞動熱情。詩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此。
西周到夷王、厲王以後,政治腐朽,外患嚴重。產生了一些士大夫抱怨或譏刺王室的詩,如《板》、《盪》、《抑》、《桑柔》、《瞻印》、《召曼》等篇(厲、幽兩代產品),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反映了社會的混亂與人民的怨恨。這些詩也是《大雅》里重要的部分。為了方便,在下章和《小雅》里的同類的詩合並起來談。

http://www.lishi5.com/view/201110/32815_2.shtml

B. 求黍離的賞析

原文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1.黍 :一種農作物,即糜子,子實去皮後叫黃米,有黏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2.離離:莊家一行行排列的樣子。
3.稷 :穀子,一說高粱。
4.行邁:遠行。邁,行、走;
5.靡靡:遲遲、緩慢, 猶疑不決的樣子。
6.中心:內心;
7.搖搖:心中愁悶難忍。
8.謂:說;
9.悠悠:遙遠、渺茫;
10.此人何哉:這(指故國淪亡的凄涼景象)是誰造成的呢?;
11.實:籽粒;
12.噎 :食物塞住咽喉,哽咽。

譯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結出粒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難過,哽咽難言。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文學常識
選自《詩經·王風·黍離》。黍離是詩經里的一首,采於民間,是周代社會生活中的民間歌謠,基本產生於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距今三千年左右。作者不可考。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也稱《詩三百》。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它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里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系密切,是無疑的。《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做「十五國風」,共160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分為「周頌」、「商頌」和「魯頌」,共40篇。《詩經》中的表現手法有「賦」、「比」和「興」,「賦」就是「敷陳其率而直言之」;「比」就是比喻;「興」又叫做「起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風」「雅」「頌」「賦」「比」「興」被稱為詩經「六義」。

主旨
表達了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每讀此詩,都會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濃濃的憂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嘆的語式又讓感傷的情緒顯得格外深沉、強烈。我曾經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讓詩人「心憂」的到底是什麼呢?詩中沒有說,詩人好象很突然地就憂慮起來了。從詩的字面看,三章的內容簡潔明了:詩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間徘徊,便情不自禁憂傷起來,而且伴隨著黍稷的成長(出苗-成穗-結實),那股傷感越來越濃(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積在詩人的心裡無處宣洩,不得不仰望蒼穹,一聲長嘆: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如此憂郁悲怨卻又不能說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憂」的緣由?壓抑著詩人的顯然是一股沉重強大、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抗爭的勢力。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詩人是不能說?不願說?不敢說?而這一切一切的誘因竟是地里逐漸長熟的莊稼!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詩人究竟有沒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與詩人有著同樣的身份、同樣的處境、同樣的感觸、同樣的難言的苦衷。

背景
這首詩作於西周滅亡後:一位周朝士大夫路過舊都,見昔日宮殿夷為平地,種上莊稼,不勝感慨,寫下了這篇哀婉悲傷的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