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文人之多賞析

文人之多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5 23:12:24

『壹』 誰能幫忙翻譯顧炎武的《日知錄》中《文須有益於天下》,《著書之難》,《文人之多》這三則呢

文之不可絕與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交,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文章不可以和天地隔絕,要闡明道理,要記錄國家大事,要體察民間隱情,要宣揚人的善良,只有這樣,文章才能對天下有益,對未來有益,多寫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處。如果凈說些妖魔鬼怪的事,毫無根據的話,鸚鵡學舌,污衊攻擊他人,這樣只能害人害己,多一篇,就多一篇禍害。

子書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韓》,皆自成一家言。至《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故取諸子之言,匯而為書。此子書之一變也。今人書集,盡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呂覽》、《淮南》之類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庶乎其傳也與?!
宋人書,如司馬溫公《資治通鑒》、馬貴與《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而其中小有舛(chuǎn喘)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書,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傳:所以然者,其視成書太易,而急於求名故也。
子類的書,除了《孟子》、《荀子》之外,《老子》、《莊子》、《管子》、《商書》、《申子》(申不害)、《韓非子》,都能自成一家之言。到了《呂氏春秋》、《淮南子》, 就不行了,都是沿用了諸子的觀點和事實,匯編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他們的書籍,都是從前人的書本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會很多,大概只有《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了。他們在書中講了古人沒講到,而後人又不可不看的東西,這樣寫出來,才勉強傳到後世的吧?
宋朝的書,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貴與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寫成的,終於成了後代不可或缺的書;所以其中小有舛漏,也還難免。像後人寫的書,越多舛漏越多,越快越不傳:所以這樣,是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了,想急於求名的原因啊。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我也?固有不識經術,不通古今,而自命為文人者矣!韓文公《符讀書城南》詩曰:『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而宋劉摯之訓子孫,每曰:士當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然則以文人名於世,焉足重哉?此揚子雲所謂『摭我華而不食我實』者也。
唐宋以後,哪個文人像我?本來就有那些「不識經術,不通古今,而自命為文人者」。韓愈的《符讀書城南》說到::『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宋代劉摯每當教訓他的子孫時說:人要以學識為重,名聲為虛!是啊,只靠「文人」的名聲立世,怎麼能讓人敬重呢?這就是楊雄所說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中間詩句未譯,擬可看懂。

『貳』 日知錄卷十九的《文人之多》怎麼翻譯

文須有益於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察百姓困苦、樂於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啊。如果涉及那些怪異、鬥狠、悖亂、鬼神之事,寫無從查考的話,抄襲別人的觀點,作奉承諂媚的文字,像這樣,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禍害啊。
著書之難
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於《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於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及的,後代不可缺少的,然後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後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後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於追求聲名的緣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後,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經學,不通古今,而自以為是文人的啊。韓愈《符讀書城南》有詩句說:「文章誰說不貴重,解說經義是根本。雨水橫流無根源,早晨滿地夕已盡。為人不通古與今,如同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義,何能希望多名譽。」而宋朝的劉摯訓誡子孫,常說:「讀書人應當以器量見識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稱號,這個人就沒有值得稱賞的地方了。」如此來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裡值得稱道呢!這就是揚雄所說的「拾取我的文辭而不研究我的義理」啊。黃庭堅說:「幾十年來,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獎掖後學,所以華而不實。」本朝嘉靖年間以來,也有這樣的風氣。而陸深記載的劉健告誡庶吉士們的話,李夢陽對此大為不平。
《宋史》說,歐陽修與學人晤談,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談吏政,認為文章只能滋潤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叄』 閱讀文本選段,完成下面的題。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識經術,不通

1.D
2.C
3.D
4.A
5.(1)讀書人應當以器量與見識為先,一旦被稱為文人,其認就沒有可觀之處了。
(2)認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益,政事可以恩及萬物。

『肆』 《日知錄》三則教案

《日知錄》三則教學設計

作者: 加入日期:11-03-24

第九單元 經世致用
《日知錄》三則
顧炎武
【教學目標】
1、學習《〈日知錄〉三則〉》,了解顧炎武「文須有益於天下」、著述貴獨創、立身貴務實等思想,體會其「經世致用」學術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學習《浙東學術》,了解章學誠反對「空言學問」、提倡「切於人事」的學術思想,體會浙東學術的務實精神。
3、讓學術聯系社會現實或自己的學習經驗,吸收本單元課文闡述的治學方法和表現出的論辯藝術,作一些社會調查或問題探究,切實提高議論文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方法。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南大學的校訓:經世致用。「經世致用」是中華文化特別是湖湘文化的精華,起源於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學說。「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側重「形而上」;「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側重「形而下」。校訓「經世致用」,一是體現了中南大學的文化傳承,有湖湘特色,並與孫中山先生早年為湘雅的題詞「學成致用」一脈相承。二是有利於引導中南學子把遠大理想抱負和鍥而不舍努力結合起來,既要志存高遠,敢為天下先,又要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
二、簡介本單元內容及作者
本單元涉及的是清代學術,主要介紹古代學者的治學態度,「經典課文」為顧炎武的《<日知錄>三則》,而「相關讀物」則是章學誠的《浙東學術》,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錄》是一部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成的大型學術札記,全書一千多條,最長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個字。節選的三則並見於該書卷十九,闡述了他關於作文、著述及立身處世的觀點,體現了顧炎武一以貫之的經世致用精神。
顧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復明,拒絕出仕,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清醒地認識到理學崇尚空談的危害,身體力行,注重調查實際,不為空言,以天下為己任,力主治學要經世致用(其思想源於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義》是章學誠積一生學力著成的史學論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東學術》是《文史通義》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論述了作者治學要「切合當時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現了作者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作者立論鮮明,引證豐富,反對空言、提倡切實致用的思想貫穿始終,字里行間洋溢著堂堂正氣和烈烈激情。兩文的共同點是「經世致用」。
三、研習第一則《文須有益於天下》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本則觀點是什麼?(文須有益於天下)
(2)、「文不可絕於天地之間」的原因是什麼?(明道、紀政事、察民隱、樂道人善)
(3)、無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亂神、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
(4)、本則使用什麼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正:文不可絕於天地——明道、紀政事、察民隱、樂道人善——益
文須有益於天下
(觀點) ↘反:無益之文:怪力亂神、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損

四、研習第二則《著書之難》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從著書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書、否定了哪些書?作者提出了一個怎樣的著書原則?(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呂氏春秋》《淮南子》,其「匯而成書」,不自成體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
(2)作者認為古人中還有誰做到了此原則?作者為何推崇此二人?(司馬光、吳端臨;他之所以推崇這兩部書,表明了他著書的價值尺度,即都是經世致用著作的典範,是史學著作)
(3)作者認為今人堅持了著書原則嗎?原因何在?(後人著書,產量越高,速度越快,錯誤越多。後世作者創作態度不誠實,動機——「成名」不純。)
(4)本則的觀點是什麼?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著書難;古今對比論證。)
小結:作者談古論今,闡述著書原則,表明愛惡褒貶,感嘆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 著書原則:「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
↘《呂氏春秋》《淮南子》「取諸子之言,匯而成書」↗
→(司馬光、馬貴與:經世致用著作的典範)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傳」——原因:「成書太易」「急於求名」

著書難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研習第三則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作者開篇就慨嘆「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嗎?為什麼單說「唐宋以下」?(作者認為文人多是因為有些「不識經術,不通古今」的「文人」濫竽充數;表明了作者關心社會現實和尊古復古的思想。)
(2)、韓愈之詩是什麼意思?(強調「經訓」是學問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學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滿夕涸,不但學問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韓愈和劉摯的話有什麼作用?(借他們崇尚經術、重視器量見識,輕蔑文采華意來宣揚經世致用的思想。雖然不免偏激,卻切中時弊。)
(4)、作者引述西漢揚雄和宋代黃庭堅的話,目的何在?(繼續說明務實與尚華的關系,揚雄對別人賞其文辭而不賞其義理痛心疾首,黃庭堅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為選拔獎掖後生的標准,是助長了華而不實的社會風氣。)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辯駁,作用是什麼?(證明前文「本朝嘉靖以來,亦有此風」)
(6)、最後一段,作者引用歐陽修的話,表明了什麼?(表明了作者崇尚實用的思想)
(7)本則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引證法、例證法)
↗文人:識經術、通古今——韓愈、劉摯、揚雄、黃庭堅、歐陽修——引證法
文人之多 (經世致用)
↘假文人:華而不實——空同辯駁 ——例證法
(注重文采)
3、熟讀課文
二、討論:比較本課所選三則札記在主旨、語言上的異同?
內容相關,主旨相同:都是宣傳經世致用的精神,識經術,通古今。而二、三則在立論上不同:《著書之難》以著述為話題,從正面立論,「難」是高標准嚴要求,與「後人之書」的「易」作對比;《文人之多》以人為話題,從反面立論,說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
語言風格不同:第一則立論鮮明,鋒芒畢露;第二則委婉曲折,敘議結合;第三則感情熾烈聲勢奪人。

第三課時
一、輔導學生自讀《浙東學術》
1、簡單介紹此文背景及章學誠與顧炎武的學術淵源、立論異同,並重點指出學術的共同之處:經世致用。
(詳見教參,略)
2、學生自讀課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

『伍』 沁園春 雪 賞析

這是毛澤東同志詩詞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公諸於世,立即在全國上下引起轟動,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一件盛事。

詞的上片大筆揮灑,寫北方雪景;下片縱橫議論,評古今人物。上下渾融一氣,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表現出一位偉大革命家非凡的精神世界。

「北國...」三句,起筆不凡。「千里冰封」給人以縱深感,「萬里雪飄」給人以廣被感。以此來寫北國風光,氣象宏偉,且甚確切。接著以「望」字領起下文城、河、山、原數語。「長城內外」指從南到北,「大河上下」指從西到東,上、下、內、外,概括了整個北方。大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長城,是中華民族雄偉創造力的象徵。以長城、大河寫中國北方,不禁展現了北中國的自然景觀,也顯示了整個中國的人文景觀,從而使讀者產生縱深得民心歷史感。在此基礎上,再來評議中華古今人物,更加順理成章。這樣描寫,為下文議論之語鋪墊了厚實的基礎。莽莽,指大雪覆蓋著的北方原野渾然一色,遼闊無際。「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這條難以系勒的大河,「頓失」滔滔之狀,可見雪勢之驟,之盛,之威,之猛。北方大雪那種紛紛揚揚從四面八方本驟而下的氣勢,是很能激動人心得。因此,這些詞句不僅是對北方雪景的客觀描寫,同時也噴發出詞人觀景時的激情。當時毛澤東同志在陝北。陝北、隴東、寧南,即當年的陝甘寧邊區一帶,地形地貌,頗具特色。這里有大片的丘陵,山原上,小山包一個接著一個,既不大,也不高,登高遠望,四面無數山包綿延起伏,與天相接。因此,才能在大雪覆蓋之日,感到「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欲與天公試比高」。齊魯冀豫等地雖然也在北方,卻看不到這種奇景。這里所寫,是立於陝北高原觀賞大學時的實感。惟此地乃有此景,惟此景乃有此詞。他處移易不得,這才是化工之筆。山,原本無生命,又都是靜止的,由於天空大雪紛飛,詞人心情激動,遂呈「馳」、「舞」之勢。這也如同前句,既是客觀風景德鎮生動再現,又是詞人心境的形象表露,堪稱抒情詞章中絕妙之筆。「銀蛇」、「舞」、「蠟像」、「馳」,既表現了光感,色感,又准確地表現了質感。雪光閃爍,故謂「銀蛇」;積雪凝重,故謂「蠟像」。這些描寫,顯示了詞人對大自然精細入微的觀察力,非泛泛之言可比。這首詞所表現出的那種對風景的「頓悟」,使人看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光影,因而至今仍使萬千讀者感動。

「須晴日」三句,是對未來的展望。詞人又從雪後著筆,設想天晴之後陽光普照大地,祖國山河如同穿了紅裝又裹了素紗,紅白交映,格外艷麗,令人傾倒。此句呼應篇首「北國風光」,又引起下片。

前人雲:「詞換頭處謂之變,須辭意斷而仍續,合而仍分;前虛則後實,前實則後虛。過變乃虛實轉捩處。」(清,沈祥龍《論詞隨筆》)上片結尾寫「須晴日」,為虛,過變「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由虛轉實。上片 極寫祖國江山之雄麗,故下片自然引入無數英雄競相對她「折腰」。「惜」字領起的七句,以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在中國歷史上有過赫赫工功業的人物,作為「無數英雄」的代表,說他們競相向祖國壯麗河山「折腰」。可惜他們有的「略輸文采」,有的「稍遜風騷」,有的「只識彎弓射大雕」,不懂得怎樣才能盡情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故未能使美麗的祖國河山完全稱意。上片末處將祖國河山擬人化,比擬為一位艷麗的絕色佳人;過變雲「如此多嬌」,亦將美麗河山比為美麗的女性。下片就此抒寫熱愛祖國之情,是繼承了自楚騷以來中國民族文學中的傳統寫法,熟悉傳統文學的讀者都不難領會。男女之情,乃是人類情感中最原始、最純真、最熾熱的情感之一,它會導致人們最純真、最無私、最完全的奉獻。因此,以男女之情抒寫對真理、對事業、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是詩家常有之義。新詩人郭沫若在其《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中,曾將祖國譬作「我年青的女郎」,一再詠嘆:「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明乎此,更易理解《沁園春.雪〉這首偉大詩篇的藝術特色及其藝術魅力所在。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以此作結,是說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嬌江山完全稱意。對照歷史上眾多英雄人物的「略輸」、「稍遜」、「只識」,詞人自然對「今朝」的「風流人物」表示了更多的期許,希望他們更多文采,又擅武功,是文武雙全、全面發展的人。這是對一代新人的呼喚。「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清.龔自珍《已亥雜詩》)。幾個世紀以來,中外有識之士都在熱切地期望著一代新人的出現。他們心目中的新人,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在攻業與個人氣質方面都能夠全面發展。共產主義理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更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主席這首詞,將會鼓舞和激勵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斷地完善自己,超越前人,向更新更高的目標邁進。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期有第一等真詩」(清.沈德潛《說詩zui語〉)。主席此詞表現了他非凡的襟抱,非凡的學識。他有一種不同於尋常人物的時空觀念。他在這首詞中,視通今古,目承萬里,驅策山原,欲與天公比高,睥睨群雄,期重今朝風流人物,都非常人可思,常人可語。

「古人詠雪,多偶然及之」(沈德潛《說詩zui語〉),而主席卻似乎對「雪」有特殊的興趣,詩詞中屢見之,如「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此行何去?贛南風雪迷漫處」(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更喜岷山千里雪」(《長征》),「飛雪迎春到」(卜運算元.詠梅),「梅花歡喜漫天雪」(《冬雲》)等等。本篇以「雪」為題,專章詠之,這決不是偶然的,也不完全是由於作者個人生活經歷所致。

冰、雪,是純潔的象徵。《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南朝陳江總《再游棲霞寺言志〉詩雲:「靜心抱冰雪。」後世形容人品高潔,有冰清玉潔、冰魂雪魄、冰心霜情、志固冰霜、清修雪白等種種說法,稱洗滌為澡雪精神。主席對雪的愛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其一生中,他對人、對己、都追求高度的純潔性。他要求人們做一個「純粹的人」,要求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指導思想都保持高度德量力純潔性。這些,都表現了主席的個人襟抱。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精神世界的一次展示。詞人在高昂亢奮的創作激情中,顯出了他的精神深層中一些尋常難見及之處。前人形容一位古人的精神世界,謂其光明俊偉,這首詞中顯現的毛澤東,可謂近之。

『陸』 品中國文人摘抄500字

從四十六歲到五十五歲,李白在各地漫遊,「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他家在山東,常居河南開封,又以河南為中心,遊河北、山西、陝西。「酒隱安陸」十年,客居梁園十年,中間則是五年的江南漫遊和三年的翰林學士,李白一生的主要軌跡,就在這二十八九年。杜甫說: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這詩句對李白的形容非常貼切。飄零是李白的常態,他沒有多少家園的概念,雖然他也寫詩懷念兒女,但比之杜甫的親情差遠了。四川老家,兄弟姐妹一大堆,他幾乎隻字不提。這是耐人尋味的,學者們往往語焉不詳。兄弟姐妹多,沖淡親情,包括對父母的感情?而家園感與親情緊密相連。我所看到的寫李白的文字,無一例外地美化他的親情友情,費力卻未必討好。把握李白之為李白,切忌把他弄得面面俱到。這也是供課堂用的文學史描寫古代傑出文人的通病。
古今賢者之賢,不會賢到一條路上去。歷史的張力源自個體生命的差異。
李白有過兩個一同生活的女人,許氏死了,劉氏走了。史料又提到「再合魯一婦人」,合是男女相合,類似同居。唐代雖然開放,同居卻也不多見。這位不要名份的山東婦人,可能一直照顧他的孩子,直到他繼娶宗氏後,她便消失了,和劉氏一樣。宗氏如同許氏,祖父在武則天時代做過丞相,是名門閨秀,嫁給李翰林,可能雙方都有需求。宗氏對李白不錯。但她出嫁的具體時間卻不大清楚,可能在李白五十歲以後。
李白在客棧度過的時光,遠遠超過他回家的日子。
他對錢財不在乎,皇帝賜的金銀,他拿去蓋酒樓,不是想營業,而是方便喝酒。他是堂堂李翰林,酒樓有一定規模的,他走了,酒樓大約交給朋友。也沒有朋友替他經營的任何記載。離開長安後,他最大的沖動是成仙,對世間俗物不屑一顧。
有學者認為,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寫於這一時期。他煉丹,追尋高天師,白日醉酒夜來做夢,醉里夢里,神仙是常客。神仙給他傲視朝廷的精神資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聽說山裡有個活了兩三百歲的女道士,看上去只有四十多歲。他尋找女道士,可謂辛勞到家了,以年近半百之軀,九天踏遍三十六峰,未見她的身影,於是感慨說:「神仙殊恍惚,莫如醉中真。」他對神仙也是有懷疑的,畢竟尋仙幾十年,一個神仙也沒見到。問題是:他求仙的沖動為何如此之大?和他的名字、他與生俱來的神秘氛圍有關嗎?
李白感受夜空的能力無與倫比,他的眼睛比星星還亮。他不厭其煩地形容月亮,造詞之多,中外第一。月球上最為醒目的一座環形山,聯合國以李白的名字命名。月亮既是神靈,又是他的老朋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李白能歌能舞,他又酒不離手,劍不離身。
他描寫關山月,別是一番意境:
明月出天山,蒼茫月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王昌齡遭朝廷貶黜,李白的月亮和別意聯繫上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則把女人們思念征夫的情緒融入一片冰冷的月色。
李白有個兒子取名明月奴,卻不知是誰生的。
王安石不滿意李白寫詩,十之八九不離酒和女人。我們看到的現當代選本,則幾乎篇篇有月亮。古代詩人詠月,除了中秋的月亮讓蘇東坡佔了去,其餘各類「經典情景」之月亮,大都歸於李白。
李白迷神仙,他眼中的天空與山脈充滿神性。我們今天讀他,應該有一種虔誠,對自然,對宇宙,對深不可測的人類的靈魂。

李白是那種有極大抱負的人,他的抱負,差不多涉及當時所有的重大領域。文化上他也自視為千秋人物:「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孔子刪詩,述而不作,李白要向孔子看齊。有時甚至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即使他並非胡人,也是漢人中的異類,個性特別突出,自幼飽讀漢語經典,卻沒有讀成書獃子。強悍的生命沖動,將經典內化於肉身。他的理想主義和他的七情六慾,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中國古代人物,李白式的自由奔放,實屬罕見。單從文學的角度看他,顯然是不夠的。用浪漫主義概括他,總覺得有缺失:他不能濟蒼生安社稷,於是他就浪漫。這里有個隱形的套子。說來說去,他還是被權力所規定。這種理解模式,源於形而上學的主客體分離,把生命拆解開來。倒不如動用直覺,盡可能瞄準這個鮮活的、呈噴射狀的生命形態。
斗膽說一句:關於李白的評論文章,還是少讀為妙。
一再重版的名家選本都是好的:它們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大量基礎性的工作,讓我們這些受惠者對前輩學人心懷感激。
李白的「梁園十年」,物質生活不如「安陸十年」。他也不攢錢。唐玄宗給他多少錢,史料不載,大概不會少。他蓋酒樓、找神仙花去大半。漫遊也是要花錢的,雖然常有官員饋贈。他現在的身份是李翰林,做過皇帝和貴妃的紅人。如此身份,官員們摸不清他的底細,寧可高看他。他的一些贈詩,不妨理解為以詩換錢物。後來漸漸不行了,隨著李翰林的光環日益減淡,給他資助的人少了,他埋怨說:「故人不相恤,新交寧見矜。」
他游到新平(陝西彬縣),幾乎身無分文。勉強能填飽肚子,禦寒的衣服卻成了問題:「長風入短袂,兩手如懷冰。」

他游回東魯,像一頭疲於遠征的獅子回到它所熟悉的林地。魯郡有個劉長史,送他一點絲綢,他感恩戴德:「魯縞白如煙,五縑不成束。臨行贈貧交,一尺重山嶽!」
揮金如土的李翰林,已經自稱貧交了。區區一尺魯縞,竟然重於山嶽。而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深夜投宿,飽餐了一頓,就把對方比作救濟過韓信的漂母:「暝投淮陰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黃雞,一餐感素誠。」
他干大事的理想未能實現,卻安慰後輩儒生說:「問我心中事,為君前致詞: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大聖猶不遇,小儒安足悲。」
李白窮困潦倒了,還以大聖自居,令人聯想敢與天帝斗的可愛的孫大聖。孫悟空,李太白,同是千難萬阻不言敗。
李白式的「君子固窮」,和孔夫子、陶淵明、蘇東坡又有不同。古代傑出文人,其精神偉力的噴發,真是五彩繽紛。
有一位崇拜者,幾年來一直在尋訪他,追趕他。這人叫魏萬,是個年輕人,「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魏萬到開封,李白去了山東。魏萬趕到山東,李白又去了江南。魏萬花了兩年時間,不停地奔波,終於在廣陵(揚州)見到五十多歲的李白了,第一印象是:「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時或束帶,風流醞籍。」
這十六個字的形容,時間上當有前後之別。哆如餓虎的李白,一變而為風流醞籍,中間可能有幾天的間隔。魏萬初見李白,多半嚇了一跳:李白雙目射人,渾身哆嗦如餓虎。大詩人正落難哩。而揚州這地方,他曾散金三十萬。從魏萬的衣著看,他無疑是有錢人家的貴公子。李白酒足飯飽,衣冠整齊,舉止風流,才符合魏萬對偶像的想像。
李白這回感動了,寫詩表揚魏萬:「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二人泛舟游秦淮,至金陵分手。李白把詩稿都交給魏萬了,讓他編成集子。魏萬是否呈上一些錢財,沒記載。幾年後魏萬中進士,編成《李翰林集》,還寫了序言。除序言外,這本最早的集子未能流傳於世。李白詩今存九百多首,據說只是他全部詩作的冰山一角。南宋的陸游,常為此扼腕而嘆。

李白有一首《贈汪倫》,是表達友情的佳作: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是宣州(今屬安徽)涇縣陳村人,桃花潭是宣州的名勝。李白游到宣城,汪倫趕到城裡去迎接他,陪他暢游桃花潭。汪倫雖是鄉下人,為人卻豪爽,不惜錢財如李白。李白要走了,忽見岸上一群人踏歌而來。踏歌:手拉手邊走邊唱,踏著節拍,涇縣一帶頗流行。汪倫的歌聲尤為響亮。而李白的眼睛更亮:這么多人送他,還帶著許多禮物:八匹良馬、十捆好布……李白自知這一去,再見汪倫的機會很少了,不禁大為感動,佳句彷彿從天而降。
古代中國的民間,不乏汪倫式的人物。做事憑性情,不會像我們,一件小事也要再三掂量。
李白這些年游得很厲害,名聲陡起,不單官場文壇,民間已出現以他的名字為招牌的酒肆。在當塗(今安徽鳳陽),一位叫紀叟的老人因得了他一首詩,小酒家開成了大酒樓,而沿江兩岸,從此掛出了數不清的「太白酒家」、「太白遺風」的招牌。我沒去過鳳陽,想來今天也這樣吧?李白這首讓人發了財的詩是描寫長江的: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他在安徽漫遊,以宣城為落腳點。宣州長史李昭是他的族親。州府後面有座北樓,是南朝詩人謝做宣州太守時修建的,幾百年保存尚好。謝朓,謝靈運,是李白心儀的兩個詩人。二謝除了詩寫得好,仕途也曾得意,並且善於隱居。與李白同時代的詩人王維、高適、孟浩然等人崇拜陶淵明,而以李白的標准,淵明不及二謝:這個陶彭澤隱得太徹底了。
李白登上北樓,立刻給這座古樓重新命名:謝樓。不難想像他對州官們講話的語氣,他早年就這樣了,如今名播天下,莫非還謙遜不成?官員圍著他走左向右的,好像他是領導。州官們習以為常的北樓,一旦遭遇李白神奇的眼睛,馬上變成千古名樓: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在此期間心情好,靈感如岩漿噴涌,壓抑他多年的不稱意,病毒般地發作了。天寶三年離長安,算來剛好十年。
太守、長史皆喝彩,幕僚們更是振臂高呼:謫仙!謫仙!謫仙!據說這首詩,一個月之內就傳到金陵、洛陽和長安。天下詩人、官員、識字的商賈與庶民,不知此詩者,自覺氣索。
當時,文化藝術的傳播方式是恰到好處,歪詩傳不開的。而眼下的詩人、作家、藝人們,有挖空心思利用互聯網的,歪瓜裂棗也能盛傳。
李白這一年五十五歲。宣城改變了他的生存境遇,他不再「生事轉飛蓬」。城北有座敬亭山,他去看山,發現這座並不知名的山很有意思:看不夠。他一生閱人無數,看山無數,「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作名山游」。賴有他一雙亮得出奇的慧眼,山水之美得以呈現。這美又是千差萬別,對應人的形形色色的生存境域。看山,也是借山嶽反觀內心。他寫出了豪放詩作,又給敬亭山留下安靜的五言絕句: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若將此詩放進陶淵明的集子,足以混淆名篇。
李白已然抵達藝術創作的巔峰狀態,磨難夠多了,壓抑夠長久了,此後若干年,他只消釋放內心的巨大能量,好詩定會源源不斷地奔來筆底。
生活也不錯。盛名之下,朋友競相邀請,各地官員想必也不會怠慢他。他游歷的范圍還將擴大。他有足夠的能力驚奇「世界之為世界」,世界就對他永遠新鮮。
然而盛世到了頭,亂世猝然降臨:權力格局大崩盤,一個將軍造反,天下蒼生遭難。這將軍名叫安祿山。
詩人不得不調整內心的節奏。天下大勢改變他的命運走向,他將步入生命的最後苦難。

『柒』 《日知錄》中的文須有益於天下,著書之難,文人之多 這三則的翻譯

《日知錄》三則翻譯

作者: 加入日期:10-07-21

文須有益於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察百姓困苦、樂於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啊。如果涉及那些怪異、鬥狠、悖亂、鬼神之事,寫無從查考的話,抄襲別人的觀點,作奉承諂媚的文字,像這樣,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禍害啊。

著書之難

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於《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於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及的,後代不可缺少的,然後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後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後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於追求聲名的緣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後,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經學,不通古今,而自以為是文人的啊。韓愈《符讀書城南》有詩句說:「文章誰說不貴重,解說經義是根本。雨水橫流無根源,早晨滿地夕已盡。為人不通古與今,如同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義,何能希望多名譽。」而宋朝的劉摯訓誡子孫,常說:「讀書人應當以器量見識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稱號,這個人就沒有值得稱賞的地方了。」如此來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裡值得稱道呢!這就是揚雄所說的「拾取我的文辭而不研究我的義理」啊。黃庭堅說:「幾十年來,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獎掖後學,所以華而不實。」本朝嘉靖年間以來,也有這樣的風氣。而陸深記載的劉健告誡庶吉士們的話,李夢陽對此大為不平。
《宋史》說,歐陽修與學人晤談,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談吏政,認為文章只能滋潤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捌』 《日知錄》之文人之多 原文

文須有益於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察百姓困苦、樂於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啊。如果涉及那些怪異、鬥狠、悖亂、鬼神之事,寫無從查考的話,抄襲別人的觀點,作奉承諂媚的文字,像這樣,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禍害啊。
著書之難
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於《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於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及的,後代不可缺少的,然後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後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後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於追求聲名的緣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後,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經學,不通古今,而自以為是文人的啊。韓愈《符讀書城南》有詩句說:「文章誰說不貴重,解說經義是根本。雨水橫流無根源,早晨滿地夕已盡。為人不通古與今,如同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義,何能希望多名譽。」而宋朝的劉摯訓誡子孫,常說:「讀書人應當以器量見識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稱號,這個人就沒有值得稱賞的地方了。」如此來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裡值得稱道呢!這就是揚雄所說的「拾取我的文辭而不研究我的義理」啊。黃庭堅說:「幾十年來,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獎掖後學,所以華而不實。」本朝嘉靖年間以來,也有這樣的風氣。而陸深記載的劉健告誡庶吉士們的話,李夢陽對此大為不平。
《宋史》說,歐陽修與學人晤談,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談吏政,認為文章只能滋潤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謝謝採納

『玖』 楊,柳,歐,蘇,乃文人之多變,指的是誰

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
韓愈風格想江上潮,浪推千里
柳宗元風格像清泉水,清澈精緻
歐陽修風格像海上中濤,雄渾有力
蘇軾風格像大海,波瀾壯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