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金陵賞心亭賞析

金陵賞心亭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5 20:06:50

1. 《登金陵鳳凰台》《八聲甘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登快閣》意象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文解釋】 鳳凰台上曾有鳳凰翔游,鳳凰飛去了,而今鳳凰台空,長江水依然不停地流著。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貴族早已進入墳墓。三山矗立在天邊,若隱若現。白鷺把江水分為兩道。浮雲總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長安,內心沉痛憂郁。【詞語解釋】 鳳凰台:故址在南京鳳台山。相傳劉宋元嘉年間因異鳥集於山而建。 吳宮:三國時孫吳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 衣冠:指王公貴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 二水:秦淮河流經南京西入長江,因白鷺洲橫其間而分為二支。【詩文賞析】 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站在樓上看長江遠景,心潮澎湃,即刻詩性大發。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心頭」。盡管如此,李白始終沒有忘記這件事,也沒有忘記《黃鶴樓》這首詩。後來,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時,用崔顥這首詩的韻律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 金陵為六朝古都。詩人登上鳳凰台,觀賞壯美的長江,憑吊歷史、感慨當今,所有的人都會成為匆匆的歷史過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恆不變的。全詩將歷史與現實、自然的景與個人的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氣呵成,抒發了有志難酬的感慨。其頸聯氣勢磅礴、構思巧妙、對仗精工,佳句天成。 《八聲甘州》是頗享盛譽的名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這是一首抒寫遊子思鄉感情的作品。詞里把人生漂泊的悲愁,思鄉懷人的凄苦深摯地表現出來。開篇以江天為背景,暮雨瀟瀟,暝色漠漠,一個「灑」字,讓人聯想起利落而過的風聲、雨聲和濤聲。正清秋時節,秋意蕭疏,一番風雨洗罷,凸顯凄清悲涼的氣氛。「洗」字鮮明而精當,讓人回味起韓愈的「長安雨洗新秋出」。 緊接著,作者筆下灑脫而蒼勁地推出一片撩人心扉的秋色:「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從聽覺、視覺,遠景、近景的交疊中傳遞著開闊博大的空間感受,雄渾剛健的音樂震撼。蘇軾曾為此贊賞說,「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蒼涼的秋,幾乎泯滅了一切生機,處處群芳凋零,落葉紛飛,美好的景物在漫無聲息中無奈地消亡,連浩浩長江,也哽咽失語,默默東流。作者在字里行間微妙地滲透著遊子登高臨遠的悲戚與感傷。 詞的下半片真切地抒發作者曲折的心情,寫來跌宕多姿,別有韻致。「不忍」二字,逆勢而起,表現內心世界纏繞不解的矛盾。遠望故鄉,回家的念頭總要浮上心頭,難以抑制,卻愈來愈加強烈。自嘆近年來漂泊江湖,百無聊賴,空有歸思,有家難回。其間的苦楚和怨艾,欲說還休。作者巧妙地用「何事若淹留」,把多少辛酸、不平和痛切隱在心底。這一筆委婉地刻畫了內在感情,讀來有纏綿,有深悲。由「望」而「嘆」,由「嘆」而「想」,詞人層次分明地展示一幕幕情景,想到佳人對自己的期盼,由於主客的轉換,場景的拓展,韻味更為醇厚。傳神的家人妝樓顒望,這一幕油然讓人憶起「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惆悵和失落。「誤幾回」三字,直白中顯精到,率真而寓深沉,亦是妙筆。結語回到作者的深情訴說,那滿腔的鄉愁和眷念,滿腹的憂傷和悲涼,誰能體味又該如何傾訴呢? 這首詞狀寫景物,不尚藻飾,白描中風神俱現,得大巧之朴,可謂高妙;抒寫情感,流連頓挫,反復間淋漓盡致,兼動靜之美,可見高超。如果配以諧婉的音律唱歌,必將曼妙纏綿,令人悱惻,使人陶醉。 水龍吟 辛棄疾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彷彿令你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沖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盡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繫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祖國統一。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爭中去。年二十一歲時,便聚義民二千餘眾參加耿京隊伍,矛頭指向金政權。後來事變,他又能獨帶五十餘騎,於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而他的過人膽識,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不過,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生死成敗無計於心,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不乏恢諧。而辛棄疾則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執著於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詞中時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沉鬱、悲憤和愁苦。於是我們看到,當辛棄疾的筆從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遼遠之處稍微近縮了一下的時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閑愁。 閑愁萬種,萬種閑愁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從他南歸宋朝,就一腔熱血,伺機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然而在政治上,他並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非但沒有人來與他共論北伐大計,相反卻橫遭朝中權貴們的猜忌,始終難酬壯志。顧此,他摘下佩刀,默視良久,拍欄長嘆。意謂此刀不正如我,本來它是用來殺敵建功的,而今置閑,何時是了?孤獨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棄疾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情隨景遷,由遠及近,層層推進,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委曲地抒發出來。到了下片,作者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盡管一時不算得志,但是決不消沉退縮。 他說,不要提什麼鱸魚切得細才味美,你看,秋風已盡,張翰還鄉了嗎?據《晉書》講,張翰在任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因懼怕成為上層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同時又生性自適,便借著秋風起,聲言自己思念家鄉的菰菜、蒓羹、鱸魚膾而辭歸故里。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的,不過卻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 辛棄疾一方面反對逃避現實斗爭的歸隱生活,同時也更鄙視置國家危亡於腦後,只知貪戀爵祿的享樂行為。他十分贊賞劉備對於許氾的譏諷。《三國志》里講,當許氾向劉備述說陳登對於自己的拜見不但不置一言,還讓他睡在床下時,劉備說道:你是有國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陳登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的主張。可你卻向他求田問舍、言無可采。這正是陳登最忌諱的,所以他與你也就沒有什麼話好說。如果是換上了我,那就不僅僅是讓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讓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樓上了。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氾,辭氣激揚,辛棄疾稱之為「劉郎才氣」,亦以自比。他認為,在他的英雄氣概面前,那些求田問舍、謀取私利的朝士權臣們是無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並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棄疾此時感到自己好象當年東晉北伐的桓溫,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種的柳樹已經十圍,不禁流淚慨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光陰無情,年復一年,時間就在風雨憂愁,國勢飄搖中流逝,而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尚難遂願,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這後片的最後一句與前片的最後一句正緊相呼應。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層地抒發出辛棄疾功業未就、有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恨。 登快閣 黃庭堅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黃庭堅當時在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知縣任上,公事之餘,詩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廣遠,景物清華得名"(《清一統治·吉安府》)的快閣覽勝。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寫登臨時的所見所感。它集中體現了詩人的審美趣味和藝術主張,因而,常被評論家們作為代表舉。一般說來,文章或詩歌開頭往往較難,以致有的文學家常將其開頭處砍去,這是因為開頭處,作者還沒有和作品的情境融為一體,因而容易作態。黃山谷此詩起首,用通俗口語娓娓道來,但又能構思奇妙,引人入境。詩人說,我這個獃子辦完公事,登上了快閣,在這晚晴余輝里,倚欄遠眺。這二句,看似通俗淺近,卻包涵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前句是用《晉書·傅咸傳》所載夏侯濟之語,"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復為快耳!"後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閣"及李商隱"萬古貞魂倚暮霞"之典,還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兒"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認自己是"痴兒",此為諧趣之一;"了卻"二字,渲染出了詩人如釋重負的歡快心情,與"快閣"之"快"暗相呼應,從而增加了一氣呵成之感此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脫了前人的窠臼。杜詩之"倚",倚於山閣,乃實境平敘;李詩之"倚",主語為"萬古貞魂",乃虛境幻生而成;黃詩之"倚",可謂虛實相兼;詩人之"倚",乃是實景,但卻倚在無際無垠的暮色晴空。讀此三家,宛如一幅藝術攝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詩人與亭閣的背影......不僅如此,"倚晚霞"三字,還為下句的描寫,作了鋪墊渲染,使詩人順勢迸出了"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絕唱。遠望無數秋山,山上的落葉飄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時顯得更加遼遠闊大,澄凈如玉的澄江在快閣亭下淙淙流過,一彎新月,映照在江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澄澈。這是詩人初登快閣亭時所覽勝景的描繪,也是詩人胸襟懷抱的寫照。讀這樣的詩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謝眺"餘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的名句。但黃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輩的養料加以鍛煉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現。所以前人曾評此二句道:"其意境天開,則實能劈古今未泄之奧妙。"(張宗泰《魯齋所學集》)五、六二句,是詩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謝知音的故事。《呂氏春秋·本味篇》載:"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後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載阮籍善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見所悅之人,"乃見青眼"(《晉書·阮籍傳》)。詩人這二句大意是說,因為知音不在,我弄斷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彈奏,於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憂了。此處"橫"字用得很生動,把詩人無可奈何、孤獨無聊的形象神情託了出來。結句詩人說自己希望能坐上歸船,吹弄著悠揚的長笛,回到那遙遠的故鄉——我的這顆心呵,早已和白鷗訂好盟約了。從全詩的結構看,這個結尾是相當精彩的:起首處詩人從"痴兒了卻官家事"說起,透露了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登快閣亭欣賞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後,漸入佳境,詩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與起首處對"公家事"之"了卻"形成鮮明對照;五、六句詩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詩人心內的憂煩無端而來,詩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自己的胸懷無人理解的痛苦。那麼,解脫的出路何在呢?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詩人的"歸船"、"白鷗"之想。這一結尾,不但呼應了起首,順勢作結,給人以"一氣盤旋而下之感"(潘伯鷹評語)。而且意味雋永,讓人想像無窮。此詩極受後人稱賞。姚鼐稱此詩"豪而有韻,此移太白歌行於七律內者";方東樹評析說:"起四句且敘且寫,一往浩然,五、六句對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謂寓單行之氣於排偶之中者。"這些評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綱評黃山谷詩雲:"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種絕高之風骨,絕大之境界,造化元氣發泄透矣。"細吟此詩,當知無愧。黃庭堅作詩以學杜甫為宗旨,專意學其「拗句」;又提倡「無一字無來處」而「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從而形成獨具風格的「山谷體」。體現其特徵的作品如: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斗殘我竹。(《題竹石牧牛》)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登快閣》) 請參照上述材料或你熟知的其他山谷詩,論述其藝術風格的主要特徵。 11

2. 生查子 獨游西岸賞析

在古代游紀體詩詞中,以「獨游」為內容的十分鮮見。「獨游」,顧名思義,就是孤孤單單沒有人為伴的游歷,同時心情又很郁悶,很顯然,作者辛棄疾此時就屬這一類。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冬,他被誣陷罷官,長期閑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紀游之作。開頭「青山」兩句,寫出了詞人對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獨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卻無動於衷,於是便發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麼高傲,有誰會喜歡你呢?「偃蹇」,有高聳、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隨人俯仰,這或許就是詞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蘇軾詩雲:「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看來,巍巍青山絕不同於熱衷功名利祿的市儈之輩。在辛棄疾的筆下,青山也總是被寫得氣象不凡、通達人情的。比如他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作者同青山之間,「情與貌,略相似」,真可謂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歲晚」兩句寫貌似傲岸的青山對詞人充滿了情意。歲暮寒冬,青山勸詞人到山中溪邊來住,相互為伴,以禦寒風。可見,作者「獨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層揣摩,似乎應該把自然界的寒,理解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惡劣的政治氣候逼迫下,閑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關懷的。下片著重寫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勸我溪邊住」,又另闢新的境界,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人在山中,見不到地平線上升起的皓月;當月露山頭,已是高懸中天了。這兩句寫出了山中望月的特點。那一輪素月,是悄悄爬上山頭,關切地探望可敬的詞人呢,還是高高地亮起一盞天燈,遍灑銀輝,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沉醉的意境,給詞人帶來不盡的遐想?結尾兩句,由抬頭望空中明月到低頭見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處」進入溪水中來了。詞人形影相弔,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動著的月影相陪,這是多麼難得的伴侶,多麼難得的友情!「夜夜」句還表明,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聽著詞人讀《離騷》呢。從明月由「來」到「去」,說明詞人深夜未眠,足見其憂憤之至。這首詞語言簡潔,內容深刻含蓄。初讀全詞,似乎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遊,心情輕松愉快。細加品味則不然。詞中描寫的是: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詞人孑然一身居於山中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這是一幅多麼凄清、幽獨而又含有晶瑩色澤的圖畫!這圖畫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難申、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作者形象嗎?詞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沒有世俗的偏見,高尚、正直而又純潔。當作者罷官之際,被「嚴寒」所逼之時,得到敬重的,只有它們——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說自己游山,而說青山「勸我溪邊住」;下片不說自己月夜讀《離騷》,而說明月聽《離騷》。以客寫主,不僅含蓄蘊藉,情趣橫生,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作者的高潔品格。盡管他為世所棄,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仍然保持著「一片丹心在玉壺」的美好情操。聽讀《離騷》,從「讀」這個行動來說,是寫實,但其中另有寓意。《離騷》抒發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郁憤不平之情。辛棄疾一生渴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投降派排斥和打擊,不為朝廷所用,不得已閑居鄉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滿腔憂憤之氣,很難用一二句話表達出來,借用屈原的《離騷》,恰好充分地表現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不留痕跡,卻顯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輕輕一筆,就使全詞的主題思想迅速得到升華。[3]二西岩,在今江西上饒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鍾,中空而懸石如螺,有滴水緣石垂落,水氣清冷,為游覽勝地。時作者閑居上饒帶湖。「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來,於是責怪青山驕傲、傲慢,說從此有誰會再來喜歡你?妙語解頤,並非真的怨山,只是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孤寂情懷。本來,山何嘗能「招之即來」,語似「無理」,愈見此刻難以自處,無限悲涼。「偃蹇」,《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杜預集解:「偃蹇,驕敖(傲)」。或謂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憐」,寵愛,喜歡。白居易《白牡丹》詩:「憐此皓然質,無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轉,別出新意:「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時移景異,瞬息到了寒冬臘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單,它主動邀我來到溪邊同住。這時山與人的關系稱得上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生」,語助詞。水光山色,競來與人相娛了。李白《獨坐敬亭山》雲:「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鍾惺評曰:「胸中無事,眼中無人」(《唐詩歸》)。胸中坦盪,雖「獨」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點塵埃,白眼看那些丑惡庸俗之輩。上片不露聲色,作者的鬱勃之情,於下片始顯露出來。「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從上片「喚我」已見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處的明月也在山頭出現,似也視我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親密,一派恬淡自適情懷。最後淺淺著筆,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不說清溪映月,卻說月潛入清溪,而它只到聽我讀完《離騷》方才回轉。「去」,表示行動的趨向。「卒章顯其志」,卻仍然含蓄不盡,耐人尋味。這首詞題作《獨游西岩》,實為西岩夜讀。先說青山招而不來,後卻發生了變化,不僅不用「招」,反而來「喚我」。用筆輕靈,奇思妙趣,觸處可見。「辛之造語俊於蘇」(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於此詞可見。而且在表現作品的思想內涵時,「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只從「讀《離騷》」輕輕逗出。司馬遷曰:「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史記》卷八十四《屈原傳》)。「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這部「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魯迅語)的作品,全詩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懷王時曾任僅次於令尹的要職左徒,積極從事改革活動,一度得到懷王的信任,後遭讒見疏。楚頃襄王時由於執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結果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許多方面屈、辛有相似處。作者文治武功,才氣超然,但和屈原一樣,未得施展抱負。雖然上饒帶湖的豪華別墅,朱熹路過時,「潛入去看,以為耳目所未嘗睹」(陳亮《與幼安殿撰》),但對於只願「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的辛棄疾來說,仍是何等難堪!明乎此,對題雖曰《獨游西岩》,而全詞關脈則在夜讀《離騷》,當可有深一層了解也。

3. 詩歌鑒賞

<原文>: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
歲晚太寒生,勸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
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來。
<譯文>: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
(青山回應)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讓咱們相互為伴,面對風寒)。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現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彷彿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但願它們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
開頭「青山」兩句,寫出了詞人對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獨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卻無動於衷,於是便發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麼高傲,有誰會喜歡你呢?「偃蹇」,有高聳、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隨人俯仰,這或許就是詞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蘇軾詩雲:「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看來,巍巍青山絕不同於熱衷功名利祿的市儈之輩。在辛棄疾的筆下,青山也總是被寫得氣象不凡、通達人情的。比如他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作者同青山之間,「情與貌,略相似」,真可謂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歲晚」兩句寫貌似傲岸的青山對詞人充滿了情意。歲暮寒冬,青山勸詞人到山中溪邊來住,相互為伴,以禦寒風。可見,作者「獨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層揣摩,似乎應該把自然界的寒,理解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惡劣的政治氣候逼迫下,閑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關懷的。
下片著重寫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勸我溪邊住」,又另闢新的境界,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人在山中,見不到地平線上升起的皓月;當月露山頭,已是高懸中天了。這兩句寫出了山中望月的特點。那一輪素月,是悄悄爬上山頭,關切地探望可敬的詞人呢,還是高高地亮起一盞天燈,遍灑銀輝,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沉醉的意境,給詞人帶來不盡的遐想?
結尾兩句,由抬頭望空中明月到低頭見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處」進入溪水中來了。詞人形影相弔,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動著的月影相陪,這是多麼難得的伴侶,多麼難得的友情!「夜夜」句還表明,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聽著詞人讀《離騷》呢。從明月由「來」到「去」,說明詞人深夜未眠,足見其憂憤之至。
這首詞語言簡潔,內容深刻含蓄。初讀全詞,似乎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遊,心情輕松愉快。細加品味則不然。詞中描寫的是: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詞人孑然一身居於山中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這是一幅多麼凄清、幽獨而又含有晶瑩色澤的圖畫!這圖畫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難申、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作者形象嗎?
詞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沒有世俗的偏見,高尚、正直而又純潔。當作者罷官之際,被「嚴寒」所逼之時,得到敬重的,只有它們——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為自己的知音。
在章法上,上片不說自己游山,而說青山「勸我溪邊住」;下片不說自己月夜讀《離騷》,而說明月聽《離騷》。以客寫主,不僅含蓄蘊藉,情趣橫生,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作者的高潔品格。盡管他為世所棄,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仍然保持著「一片丹心在玉壺」的美好情操。
聽讀《離騷》,從「讀」這個行動來說,是寫實,但其中另有寓意。《離騷》抒發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郁憤不平之情。辛棄疾一生渴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投降派排斥和打擊,不為朝廷所用,不得已閑居鄉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滿腔憂憤之氣,很難用一二句話表達出來,借用屈原的《離騷》,恰好充分地表現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不留痕跡,卻顯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輕輕一筆,就使全詞的主題思想迅速得到升華。

4. 給我10宋詞和他們的賞析,賞析要簡短

1、昭君怨

鄭域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這是一篇不同凡響的詠梅佳作。上片詠梅、惜梅。前兩句詠嘆梅花的出類拔俗。它不同凡花,雖春未到卻獨自沖寒而開;它潔白似雪,但冰雪卻不具備它那醉人的幽香。後兩句婉惜梅花的孤獨寂寞。它雖傲姿凌霜,暗香襲人,卻獨處僻鄉,無人欣賞。

下片贊梅。把梅栽在「竹籬茅舍」也罷,把梅栽在「玉堂瓊榭」也罷,它都不改初衷:「兩地不同栽,一般開。」此詞不僅描繪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並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雖懷才不遇卻不肯放棄操守而隨波逐流的情懷。在寫法上,盡管通篇無一「梅」字,卻使人感到筆筆都在寫梅;盡管筆筆都在寫梅,卻又使人處處都聯想到作者。構思巧妙,富於比興,堪稱詠梅佳作。
2、解連環

姜夔

玉鞭重倚,卻沉吟未上,又縈離思。為大喬、能撥春風,小喬妙移箏,雁啼秋水。柳怯雲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攜羽扇,那日隔簾,半面曾記。西窗夜涼雨霽,嘆幽歡未足,何事輕棄?問後約、空指薔薇,算如此溪山,甚時重至。水驛燈昏,又見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來皓月,照伊自睡。

合肥舊事白石銘記一世。合肥多柳,與女子別在梅花時節,故白石詩詞寫梅柳每與此別的感傷回憶有關。白石未與合肥女子結為夫婦,遺憾終生。蕭德藻把侄女嫁白石,他在去結婚時所懷念卻仍是合肥女子。此女因何有這么大的魔力?僅從白石的氣質與深情似難完滿解釋,有些神秘。

此詞編年在紹熙二年(1191),時白石三十七歲,是年春夏曾兩度赴合肥,然此時女子似已人去樓空,以後白石遂無合肥蹤跡。因之此詞算告別合肥詞。

「玉鞭重倚」,「鞭」或作「鞍」,是「騎馬倚斜橋」(韋庄)句意。韋騎馬倚橋,姜倚馬於橋,都有所望,韋見「滿樓紅袖招」,姜見人去樓空。舊地重遊,當年景象能不揪心而來?「大喬小喬」或說指意中人姊妹行。張奕樞刻本「喬」作「橋」,與隱括韋詞語意並下文「雁啼秋水」關合,說附近環境都受女子音樂感染。白石初識合肥女子時,其人似在橋邊樓上彈唱,江淮水鄉,附近橋梁也許不止一座。橋意通連,暗示遇合。若說意中人為二人,似有些不近情理,於白石尤不合。大概從歇拍「羽扇」周郎聯想而來。白石是位音樂家,也許有「顧曲周郎」意,但「鶴氅如煙羽扇風」,(《自題畫象》)白石喜此仙家相。合肥女子妙解音樂,通翰墨有文采(「舊情唯有絳都詞」——《鷓鴣天》),長得當然很美(「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長亭怨慢》),才、藝、色都是「知音」的條件,但怕還不是「妙體本心次骨」(陳亮)的條件。「柳怯雲松」以下兩韻,追憶初遇情事,有聲有色,形象逼人,可見深情。

姜詞高潮,往往在歇拍、換頭處,此詞歇拍引用女子以身相許定情時語言,說隔簾初次見面時就產生不平常的好感。初讀平平,痴情語其實正是高潮部分。上片追憶遇合。

下片用一系列冷色調形象,調動幻覺、想像來描寫慘別。「西窗夜涼雨霽,嘆幽歡未足,何事輕棄?」這是人去樓空時孤館深夜不寐的悵惘。「問後約、空指薔薇」,回憶最後一次會面時情景,女方似已知道無緣再見——將適富人?遠遷?或其它種種不利於布衣白石的變故?但她很克制,不願說出真相刺激白石。白石問何時再見,她已傷心得不能回答,「空指薔薇」,一個清空的無意識動作。與女子訣別在梅花時節,薔薇尚未蘇生,「空指薔薇」,「指空薔薇——枯枝」也,預告戀情將萎如此花。「算如此溪山,甚時重至。」眼前薔薇復甦繁盛,指空薔薇之人卻已杳不可尋。「算如此溪山」五字奇,路遠耶?女子去北方淪陷區耶?總之再見之難與「如此溪山」密切關連。「水驛燈昏,又見在、曲屏近底。」水驛不寐,輾轉反側,神思恍惚,出現幻象:曲屏近處又見在、伊人倩影。一個「又」字,可見精神恍惚已是常事。白石瘦弱,氣貌若不勝衣,刻骨相思使其身心幾乎分崩離析。「念唯有、夜來皓月,照伊自睡。」伊人似憂郁獨居狀況。出於估計也出於想像。整個回憶明明為一人。

全詞處處形象思維,感情真摯細膩,凈化非常,風格哀感頑艷。靈感十分活躍。
3、點絳唇

姜夔

丁未冬過吳松作(吳松即蘇州河)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這首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懷古小詞是淳熙十四年(1187)雁南飛的殘秋道經吳松至蘇州時所作。「燕雁」即北雁,象詞人一樣「太湖西畔隨雲去。」上片第二韻為傳唱千古體現白石獨特風格的名句,其貌其神清苦的數峰聚首商量黃昏降雨,物擬人,人擬物,活畫窮愁而頗自得,是詞人——自我完成者形象,內蘊極豐富。自然與詩人渾然為一,動態寥闊的自然景觀體現了詩人的風骨和精神。下片點懷古,家住蘇州甫里的唐代高士詩人陸龜蒙(天隨子),思想與一生浪跡天涯的鴻爪頗似白石,姜一世甚推崇之,今臨其地,能不念及?雲霧繚繞「商略黃昏雨」的數峰中,陸、姜當各占其一。

「自然」、「道」、「清空」、「清虛」並非子虛烏有的虛無。老莊美學認為藝術美的本質即道的本體,非五官能感知的認識實體。本體應說是在實體基礎上所獲得,它雖「無為無形」,卻又「有情有信」,無處不在。對美的本質的這種認識必然規定創造和鑒賞,所以強調「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虛靜寂寞為最高境界。姜白石「自然高妙」的創新,正走的是老莊美學的這條路子,這首小詞清空中的充實豐富即一例。
4、踏莎行

自東沔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姜夔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小題指出本詞寫作時間是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初一,地點是在金陵附近的江上舟中。詞雖短小,但卻寫得紆回曲折,含蓄而多不盡之意。上片寫夢境,但不先說破,卻著力刻畫伊人形象(鶯鶯、燕燕本為女子名,這兒即指伊人),且輕盈、嬌軟形容她的體態、舉止和談吐,真使人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接著點出上面兩句乃是寫夢中人,作者是在夢中(華胥國)和她相會。「夜長」兩句補敘夢中情,兩人互訴情懷的口吻宛然在目:她在埋怨薄情郎怎能想像她長夜懷念之苦,他則有感於相思情意比春天來得還快。這是交織著歡樂與痛苦的場面。

下片是夢醒以後。先寫睹物思人,隨即借用富於浪漫情調的倩女離魂故事,設想伊人亦如倩女一般,其離魂亦不遠千里來與自己夢中相會、黯然歸去的凄涼況味,藉此展開新的境界。這種寫法,做到了白石自己所說的「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也」

5、鷓鴣天

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姜夔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紅乍笑,綠長嚬,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這首詞作於1189年三十四歲時。秋天的吳興苕溪渡口,風絮般飄落一位風塵女子——京洛風流絕代人。閃電一般,也在渡口的白石心頭一震,覺得此女甚美。對方似有所覺察,白石視線垂落,看到她籠鞋頭露出的鴉頭襪——前端丫狀如今日本式襪子。好感移情,這襪子給白石留下深刻印象,七八年後作《慶宮春》還曾提及。可憐可貴的痴情。白石《鷓鴣天》多懷念一位合肥女子,與合肥女似曾有些交往,與苕溪渡口這位京洛女子,不曾交一語,「所見」而已。

整首詞把這位京洛女子寫得超凡脫俗,溪津風絮簡直成了曹子建筆下的洛水女神,鴉頭襪凌波縹緲。下片更多詞人想像成份,女子乍笑長嚬(嚬同顰,皺眉),可見流落江南境遇不佳,「誰為同度可憐春」,誰是伊的保護人?孤零零的伊,該不會「化作西樓一縷雲」而飄逝?雪泥鴻爪的邂逅相遇,白石竟感發出那麼多的生命的真誠,薄倖者恐無法理解。一腔赤誠只自知,只有詞創作時才會傾吐這藏在潛意識里的酸辛情愫。

這詞中可能含有一點非分之想,但也屬閑雲野鶴式的一點尊重、理解和珍愛。與市井輕薄氣不可同日而語。

6、唐多令

安遠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於龍洲道人,為賦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劉雲非、石民贍、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這是一首名作,後人譽為「小令中之工品。」工在哪裡?此寫秋日重登二十年前舊游地武昌南樓,所見所思,纏綿凄愴。在表層山水風光樂酒留連的安適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暢達流利而熟練的文辭描寫,和諧工整而圓滑的韻律,都好似在這酒酣耳熱縱情聲色的場面中不得不掛在臉上的笑容,——有些板滯不太自然的笑容。

這淡淡而深深的哀愁,如滿汀洲的蘆葉,如帶淺流的寒沙,不可勝數莫可排遣。面對大江東去黃鵠斷磯竟無豪情可抒!表中郎謂,「大抵物真則貴,真則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讀此《唐多令》應該補充一句:「真則我面不能同我面」,初讀誰相信這是大聲鏜鞳的豪放詞人劉過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唐多令》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地寫出又一個具有個性獨創性的劉改之,此小令之「工」,首在這新境界的創造上。

7、蝶戀花

別范南伯

楊炎正

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

夜雨對床,是兄弟、摯友之間,久別重逢,或即將離別時常有的親密情景。如白居易《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蘇軾《東府雨中別子由》詩:「對床空悠悠,夜雨今蕭瑟。」便是這種情景的意境再現。「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這里把「夜雨對床」的情感又增添了新的內容,不但寫出了夜雨燈前的意境,而且從夜雨聯想到春江水漲,又從春江水漲聯想到明朝行舟就要趁著水漲解纜而去。想到這里又未免報怨這春雨促成了離恨,摯友就要隨著東流的江水乘船離去了。不待明朝江上送別,今宵夜雨已使人覺得愁情滿懷。以上是通過開頭三句寫出離別前夕的惜別心情。「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這二句卻是預寫江上送別的留戀感情:江岸上柔軟的柳枝更增添了依依惜別之情;縱然惜別還是不能把好友留住,就象這弱柳不能把行舟系住一樣。接下去筆鋒一轉,替好友寫惜別。「為君愁絕聽鳴櫓。」這一句寫得千回百轉,回腸盪氣,把真摯的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君愁絕」就是替你愁極的意思。這是轉過一層去寫那就要登舟離去的好友別後的心境。此去水程,一路上聽著聲聲柔櫓(「鳴櫓」即鳴櫓,指搖櫓時發出的吱呦聲),漸行漸遠,會更加感到離別之苦,一定是愁不自勝的。詞的上片從別前夜雨對床寫起,已覺傷情;次寫江上送別欲留不住;再寫想像中的朋友一路之上的愁情,更加細膩入微。如此層層敘出,一層比一層摯婉,一層比一層感人。那真摯的友誼就象潺潺的溪水一樣,從內心深處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詞轉下片「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這是在話別時又回憶起當年的南徐舊事。南徐即南徐州。東晉南渡僑置南徐州於京口,後遂稱京口(今江蘇鎮江)為南徐。芳草渡大概是當時京口冶遊之地。趙嘏詩:「馬嘶芳草渡,門掩百花塘。」詩中種種意象頗能喚起這一類的聯想。特別是「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這一句中的「尋春」二字是暗指狎妓,那麼「芳草渡」自然是群妓聚居的地方了。詞人與范南伯當年同游南徐,在這里曾留下他們放盪不羈的青年時代的足跡。作者在《滿江紅》詞中,也曾寫過「麴塵香霧,西湖南陌」這些類似的回憶。作者青年時代的此種狂放行徑,從另一側面,卻能反映出他那不拘小節的豪放氣概,所以不能把這句詞的含意理解得過於拘滯。這里不過是借「芳草渡」當年狎妓,來回顧南徐舊事而已。「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江上執手話別之後,摯友就要登舟離去了。當行舟轉過遮斷視線的叢山時,他頻頻回首不忍離別,抑回首之處也正是自己日後孤獨地回憶今日離別的傷情之地。但那重重無情的高山還是會把視線遮斷,「亂山只礙離人目」,從今以後再也望不見好友的身影了。詞的下片從執手話別中敘出往日舊事與別後的相思,表現手法非常巧妙。作者打破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分界,把萬千思緒展現在同一空間之內,如此集中地表現出離別時的復雜心理,著實令人贊嘆不已

8、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翩戰馬來無數」,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雲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細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雲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這里描寫山間煙雲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並未實現,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可以想見,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結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象徵「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實上當抗戰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並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喻巧妙,想像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9、漢宮春

立春日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開篇用典,妥貼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緒凄迷:「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手法頗似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時變化。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來的燕子正往北風,或許它們今夜會夢宿西園吧。「西園」,原指供皇帝游獵的場所,因其地處京城西郊,故稱西園。《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亦稱西園,此應指後者。從「年時燕子」句看,此詞大約作於辛棄疾南歸後不久。寄情於燕,令人尋味不盡。「黃柑薦酒」,黃柑釀制的臘酒。「青韭堆盤」,把韭菜等裝到五辛盤里。據《本草綱目·菜部》稱:「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去:「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渾未辦」(還未辦、全然未辦),情境大異,如此良辰,其情緒之悵悵,浮漾紙面了。

下片繼寫「春已歸來」。試看:東風著意,她吹得梅花微綻,清香四溢;柳吐金絲,柔條婀娜;似乎一點兒閑空都沒有。可是偏於此前冠以「卻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畫意,又可見實中有虛,虛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過是美麗的想像而已。緊接一轉說東風還會忙裡偷閑:「又來鏡里,轉換朱顏」。頓挫盤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戰國策·齊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後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後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後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此以清愁綿綿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極言愁之多且深。最後一語破的:這愁是怕見花開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來的大雁卻已先我而北還!那麼,這愁便也「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10、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穀望月作

楊萬里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詞前小序點明全詞的中心是「望月」,同時點明時間是「七月十三日夜」,地點是「萬花川穀」。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誠齋」,是楊萬里書房的名字,「萬花川穀」是離「誠齋」不遠的一個花圃的名字。開篇兩句,明白如話,說皎潔的月光尚未照進他的書房,卻照到了「萬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設懸念,引人遐想。讀完這兩句,人們自然地要問:既然「誠齋」與「萬花川穀」相去不遠,何以月光照到了「萬花川穀」,作者的書房裡不見月光呢?緊接著兩句「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使懸念頓解,也說明了作者為什麼要離開誠齋跑到萬花川穀去賞月。原來,在他的書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與「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實則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試想,竹子如果不是長得鬱郁蔥蔥,修長挺拔,怎麼會把月光「隔」斷?寥寥十一字,既解開了「月未到誠齋」的疑竇,也說明了書房處於竹林深處,環境幽雅僻靜。《宋史》記載,楊萬里在任永州零陵縣丞時,曾三次去拜訪謫居永州的張浚不得見面,後來「……以書談始相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這樣,就可以想見楊萬里名為「誠齋」的書房是費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設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過對照描寫,用「未到」和「先到」點明,此時誠齋仍處在朦朧暗影之中,而「萬花川穀」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寫「萬花川穀」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兩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寫景,這兩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潔的月夜景色。「才」字與「已」字相呼應,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裡欣賞到這樣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盡管現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瑩光潔,令人陶醉,但「十三夜」畢竟不能算是欣賞月色的最佳時刻。那麼,何時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陰歷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圓,是觀賞月光最好的日子。這樣,詞的結尾兩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個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壓倒前句描寫的美妙如玉,剔透晶瑩的境界,推出一個「秋光奇絕」的新天地,指出即將來臨的十五十六才是賞月的最佳時刻。尾二句筆墨看似平淡,卻表現出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境界,說明作者對未來、對美有著強烈的憧憬和追求。

5. 怎麼賞析詩歌呢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
編輯 | 刪除 | 許可權設置 |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誌

轉到私密記事本
天~~依然很藍 發表於2009年11月18日 21:58 閱讀(18)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許可權: 公開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

學 古代詩詞鑒賞始終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自從進入高考考查范圍以後,它一直成為學生難以邁過的坎。究其原因,大體上來自三方面:其一,閱讀量過少,體悟不夠;其二,命題者命題概念上的混亂;其三,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鑒賞的方法。前兩點暫不作討論,本文單探討鑒賞方法。鑒賞解讀大體上可分四個部分: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和語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1、讀「題」

凡讀詩,必須讀全詩,即從題目入手,直到最後一個字,凡有注釋的,包括注釋在內。事實上,許多讀者,特別是中學生,尤其是面對考題上的詩,往往只記住詩句,而忘了題目。殊不知,有些題目也是詩整體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丟了題目,等於給自己的理解設置了障礙,拋棄了對詩內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為題目往往含有可資我們理解詩的信息。例如,王維《過香積寺》,寺,特殊的地點,題目點明了地點,事情(「過」)。杜甫的《春夜喜雨》,題目既交待了季節、時間、對象,又表達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題目不僅交代了人物間的關系,同時,又敘述了情節(「見」——「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情感的不同特徵(喜悅與哀愁)。面對這樣的題目,縱然不讀詩,也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題目既明確了地點,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地點,又交待內容,同時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讀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

2、識「人」

這里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象)三者。

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於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容更加直接。

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者以旁觀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現;一是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例如,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這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展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范圍內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艷,也寫荷花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零。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詩人與詩中的主體對象思婦也是分離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願望,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出來的。

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對象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這些詩詞,都直接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直接對話。

讀詩,不應忽略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鑒賞詩不無幫助。

另一個識「人」的含義,指對作者的認識。對作者的認識途徑有二:一是調動文學常識記憶庫中的知識儲備,二是藉助現場的材料——詩詞後面的注釋。了解作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作者抒發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詩描述的內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

通過對詩歌內容的辨認,有助於對詩歌情節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麼,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了所寫的史實內容:越王破吳凱旋,戰士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掌握了這一敘述情節,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後,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松地掌握它的情節:一對戀人長亭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夫催發,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人公想像著情人的去處和途中的景況,並且設想自己日後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詞的情節,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這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對象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後,它的情節就很清楚了:病牛為人耕種,結果,他們收獲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筋疲力盡,無人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甘心情願讓病弱的身軀倒卧在殘陽里。了解了情節之後,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

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一定的幫助。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情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詩的內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擬題是閱讀兩首詩,一首是朱余慶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另一首是張籍的《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考試的第一題是:從兩詩的內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了什麼看法?在這兩詩後試題之前,命題者給出一個註: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徵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如果沒有這個注釋,許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詩的內容,更談不上回答准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題是: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同樣,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抒發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習梅花凌寒獨開的不屈的斗爭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二、象、境體悟

象境體悟,這是讀懂詩歌無法迴避的,也是鑒賞詩歌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品讀意象和體味意境兩個方面。

1、品「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世間物象無數,詩人選此舍彼,或舍此選彼,完全是根據創作時內心情感和表達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導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會選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詠蟬,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處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別。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聲遠」;一是「露重」「響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詩人筆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維說「明月松澗照」,劉禹錫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柳永卻道「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里「明月」、「舊時月」、「殘月」、「月滿」,都是根據詩人當時的心境選取的不同意象,傳達的是詩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徵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徵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徵相思和信使,浮雲象徵遊子或小人,梧桐象徵凄涼和悲傷,菊花象徵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楊柳」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那麼,解題就變得容易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灌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後、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純朴的生活環境,表現詩人樂於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登高》前兩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八個意象,展現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共同營造了沉鬱、蒼涼、悲壯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零的深廣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的頷聯和頸聯:「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從「片雲」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凄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里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諸覺結合、虛實結合等。

鑒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手法,對我們深入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睢》、《蒹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碩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貪婪的統治者比作「碩鼠」。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於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於描寫(由於後面有關手法,都離不開賦,故此此處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詩歌來說,本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於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後回家時,爺娘姊弟的動靜,也屬於渲染。

渲染屬於正面描寫,襯托屬於側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描寫羅敷,先從正面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側面襯托羅敷的美,並且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詩以「六宮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里用的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絕,襯托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詩人有時為了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再現現場的情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例如,動靜結合: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王建「一院落花無客解,半窗殘月有鶯啼」。遠近結合: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柳宗元「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諸覺結合: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聽覺上落筆,後兩句又從視覺上染色,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又如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賀「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劉方平「秋後見飛千里雁,月中聞搗萬家衣」;杜甫「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劉滄「白鳥影從江樹沒,清猿聲入楚雲哀」。有的綜合運用多種手法:趙瑕「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人從遠近兩個角度選取畫面,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表現主人公秋夜思歸難眠這一情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詩,景分遠近,視有俯仰,聽備急哀,動靜相襯,多種手法錯綜。

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全詩運用對比:「一粒粟」與「萬顆子」,「無閑田」與「猶餓死」。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一聯,句內各自構成對比,第二聯,上下句對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花。」通過夢境,將現實的寂寞落魄與昔日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強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

虛實結合,也是詩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涼州詞》,前三句詩極寫軍中將士縱酒痛飲的豪壯,屬實寫;最後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屬虛寫,它將眼前情狀與戰爭的歷史情景聯系起來,留下一個巨大的空間讓人想像,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滿,主題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前兩句實寫內心的憤慨和茫然,後兩句運用比喻象徵手法,形象地表現前途行路的艱難,屬虛寫。柳永《雨霖鈴》,上闋實寫一對戀人別景別情,下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都是設想別後的情景,屬虛寫,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畫到極處。

掌握了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我們解讀鑒賞詩歌就容易許多。

2、懂「修辭」

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用典等。

運用貼切新穎的比喻,能夠加強詩的表現力,使形象更加生動。例如,杜甫寫漂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寫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秋娘寫珍惜年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益寫受降城的優美夜色:「回樂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寫波浪寫飛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李商隱寫刻骨相思、堅貞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蘇軾寫雲雨:「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水波沖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陸游寫羈旅的飄泊滄涼:「蝴蝶夢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寫打稻聲音:「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文天祥寫河山沉淪和自身漂泊無依:「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自己忠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擬人手法,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它往往使所詠事物帶上了情感,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例如,張說寫秋風:「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李白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寫家鄉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姜夔寫池塘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張泌寫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楊萬里寫泉寫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陳與義詠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還有整首運用擬人手法的,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晚春花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同時將自己的褒貶寓於其中。

詩詞中的誇張,可以把所歌詠的對象描繪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詩詞中不乏誇張。例如,李白寫行舟快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喝酒:「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杜甫寫洞庭湖的浩瀚:「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樹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公孫大娘舞劍效果:「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李賀寫戰爭迫在眉睫,形勢危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陸游寫山河的遼闊雄偉:「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寫「愁」,李白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煜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陸游說「閑愁萬斛酒不敵」;賀鑄說「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用典,可以用簡省的詞句表達豐富的內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懂得詩詞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較容易解讀詩句。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結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借《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意,懂得這個典故,就能領悟詩人反用其意,表達自己樂於歸隱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難》用了三個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釣後遇文王,伊摯將要受到商湯徵聘時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少年宗愨回答叔父問他志向時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三個典故表現了李白積極用世,對前途滿懷希望的心情。

詩用典,詞也常用典。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用了三個典故:孫權射虎,漢馮唐持節雲中重新起用魏尚,《晉書"天文志》傳說天狼星「主侵掠」。蘇軾借孫權表現自己的英武豪邁;借對馮唐持節的故事表達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用「射天狼」,具體表現自己赴身疆場,殺敵立功,為國效命的愛國主義情懷。辛棄疾更是慣用典故,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了與張翰、劉備、恆溫三人有關的三個典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與孫仲謀、劉寄奴、劉義隆、霍去病、廉頗五人有關的五個典故。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能夠解讀這些典故,就能夠領會詩詞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對偶、借代、反復、設問、對比等。

3、悟「抒情」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間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強烈情感在毫無掩飾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來。例如,樂府詩《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直接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坦白、執著、熱烈、無所顧忌的情態。又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鄭板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姜夔「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這些詩句,都是直接抒發情感的。

詩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採用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指詩人藉助事、物、景、境較含蓄地表達情感。這樣,使詩情顯得更濃郁,更有感染力。間接抒情,最常見的是借景抒情。許多優秀的詩詞,往往景語即情悟,寓情於景。例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征,用楊柳表現依戀之意;寫歸來,用雨雪表現悲哀之情。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三、四兩句借寫日暮秋風吹動蕭蕭楓林來表現屈原的「怨」,表達詩人對屈原那深長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王昌齡「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元稹「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姜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這些詩句,都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古詩詞中,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情景交融,雖有區別,但它的本質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們在一般的詩歌鑒賞中,可不作細分。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描寫景物,往往離不開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們在閱讀具體的寫景詩句的時候,要學會細細體悟詩句中蘊涵的情感,這有助於我們解讀整首詩。

本文從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三個方面,探討了鑒賞古代詩詞的一些方法。當然,對一首具體的詩詞的鑒賞,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經常有意識地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那麼,對鑒賞古代詩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6. 菩薩蠻 賞心亭為葉丞相賦的譯文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內容】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翩戰馬來無數」,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雲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細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雲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這里描寫山間煙雲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並未實現,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可以想見,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結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象徵「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實上當抗戰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並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喻巧妙,想像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7. 如何賞析《西河·金陵懷古》這首詞

原文

作者:周邦彥

年代:北宋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餘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 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全詞共三疊。第一疊寫金陵的山川形勝。首先點明金陵是一個「佳麗地」,接著以「南朝盛事誰記」一語總括歷史興亡之感。第二疊寫霧夜在斷崖邊憑弔古跡,曾經系過莫愁佳麗的遊艇之樹,而今已倒倚,舊跡仍在,可人事已非了,詩句第三疊寫金陵觸目荒涼之慨。從眼前景物中,不見「酒旗」,不聞「戲鼓」,只見尋常巷陌中的燕子對語,引起作者對金陵古都朝代更替的無限感慨。

這首詞藝術技巧很高,它沒有正面觸及重大歷史事件,而是通過景物描寫作今昔對比,形象地抒發作者的滄桑之感,寓悲壯情懷於空曠境界之中,是懷古詞中別具匠心的佳作之一。

此詞三闋結構:上闋起調至「風檣遙度天際」,寫金陵勝境;中闋由「斷崖樹」至「傷心東望淮水」,寫金陵古跡並發出憑吊;下闋由「酒旗戲鼓甚至處市」至末,寫目前景物及千古興亡之思。此作蒼涼悲壯,平易爽暢,筆力遒勁。

8.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的作品賞析

上闋寫賞心亭的所見所感。賞心亭,據《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開頭兩句由寫山到寫人,緊緊扣住了題目。蒼翠的群山彷彿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談,他們聯翩而來絡繹不絕,有似萬馬奔騰.它們在茫茫的煙雨中迷了路,徘徊起來,眼看著臨近了,卻終於沒能到達跟前.暗示著自己雖有才卻不得施展,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高人即葉衡。青山有情,高人難遇。而今斯人一登上賞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裡話要向他傾訴呵。其勢如萬馬奔騰,接連不斷。不說人之眺山,而說山之就人,這就把靜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而且對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襯作用。詞里葉衡的高大形象進行了,描繪因為葉衡是一位很有才乾的主戰派官員。《宋史·葉衡傳》說他「得治兵之要」。葉衡對作者極為賞識,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即是對葉衡推薦的 ,以後又向朝廷極力推薦他「 慷慨有大略」。對於這樣一位「經綸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詞人對此十分感激。三、四兩句借煙雨之景,轉突兀奇崛之筆而為低徊宛轉之波,充分表現了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感慨,可以說是寄託遙深。葉衡主戰,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對,他收復失地的大計遇到了極大的阻力,詞人也就由希望變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萬馬奔騰而來,象沖鋒陷陣的鐵騎。詞人渴望能揮戈躍馬馳騁疆場,可是轉眼之間又煙雨迷濛,遮住了青山,而無數青山也只象是萬馬在煙雨中低徊不前 。「望來終不來」寫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不說愁,而愁極深;雖極感慨,仍以蘊藉出之。
下闋,由眺望青山之悵惘陡轉而為揶揄沙鷗之詼諧,但曲斷意不斷,其脈絡仍清晰可見。雖著筆輕快,實則發自積郁。人們都說頭發總是由此愁悶變白的。「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水上的沙鷗通體皆白,豈不是一身都是愁嗎 ?詞人故意發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闋歇拍低徊沉鬱的氣氛一掃而光了;然而仔細體味,就會察覺到那貫穿全詞的「愁 」字並消失,或者說詞人極力排遣這如煙雨一般的無盡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掙扎,而非心靈上的解脫。人之發白並不完全由於人心之愁;而沙鷗通體皆白 ,是其自然特徵,與愁沒有關系。詞人故意造成邏輯上的錯誤,說得越幽默灑脫 ,反而越使人感到強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說鳥與愁無關,實說愁與人甚切。人愁是實,鳥愁是虛 ,「一身都是愁」的是鳥還是人,不必拘泥於字句的解釋而自曉。故「拍手笑沙鷗 」,一縱即逝;而「一身都是愁 」,卻如電影上的「慢鏡頭」在觀眾視野里由快放慢了。實際上「一身都是愁」是與「煙雨卻低徊,望來終不來」暗中息息相關的。盡管詞筆回盪曲折,然而透過層瀾,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鷺詩》雲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 。」辛詞蓋本於此。白詩言愁顯 ,辛詞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但辛詞多了「拍手笑」一層意思。不過就其形象來看,辛詞較之白詩更加繪聲繪色;就其感情來說,則更加摯濃深切。參閱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充滿了激憤憂愁。以至於「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胸中積郁如此,則登賞心亭之所見所感都無非「獻愁供恨」而已。由此可見,在《菩薩蠻》之中亦飽含著詞人之愁,英雄之淚。某些喜劇會使有心的觀眾在笑聲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熱淚。笑和眼淚,就是似乎矛盾卻又融合無間的。

9. 《金陵賞心亭葉丞相賦》所表達主題是什麼有誰能給賞析一下

這首詞是作者在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初春作的。當時葉衡在建康任江東安撫使,作者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據《景定建康志 》葉衡於淳熙元年正月帥建康,二月即召赴行在,後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詞里稱「丞相 」,是後來加上去的。作者此時三十五歲,歸國已經有十二年了,歲月流逝但他的壯志未酬,登高登遠,自然就感慨萬千。 上闋寫賞心亭的所見所感。賞心亭,據《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開頭兩句由寫山到寫人,緊緊扣住了題目。蒼翠的群山彷彿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談,他們聊翩而來絡繹不絕,有似萬馬奔騰.它們在茫茫的煙雨中迷了路,徘徊起來,眼看著臨近了,卻終於沒能到達跟前.暗示著自己雖有才卻不得施展,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高人即葉衡。青山有情,高人難遇。而今斯人一登上賞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裡話要向他傾訴呵。其勢如萬馬奔騰,接連不斷。不說人之眺山,而說山之就人,這就把靜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而且對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襯作用。詞里為什麼對葉衡有如此高大形象的描繪呢?因為葉衡是一位很有才乾的主戰派官員。《宋史·葉衡傳》說他「得治兵之要」。葉衡對作者極為賞識,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即是對葉衡推薦的 ,以後又向朝廷極力推薦他「 慷慨有大略」。對於這樣一位「經綸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詞人怎能不謳歌感激呢?三、四兩句借煙雨之景,轉突兀奇崛之筆而為低徊宛轉之波,充分表現了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感慨,可以說是寄託遙深。葉衡主戰,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對,他收復失地的大計遇到了極大的阻力,詞人也就由希望變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萬馬奔騰而來,那麼它們又何嘗不象沖鋒陷陣的鐵騎呢?詞人是多麼渴望能揮戈躍馬馳騁疆場呵!可惜,轉眼之間又煙雨迷濛,遮住了青山,而無數青山也只象是萬馬在煙雨中低徊不前 。「望來終不來」寫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不說愁,而愁極深;雖極感慨,仍以蘊藉出之。 下闋,由眺望青山之悵惘陡轉而為揶揄沙鷗之詼諧,但曲斷意不斷,其脈絡仍清晰可見。雖著筆輕快,實則發自積郁。人們都說頭發總是由此愁悶變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水上的沙鷗通體皆白,豈不是一身都是愁嗎 ?詞人故意發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闋歇拍低徊沉鬱的氣氛一掃而光了;然而仔細體味,就會察覺到那貫穿全詞的「愁 」字並消失,或者說詞人極力排遣這如煙雨一般的無盡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掙扎,而非心靈上的解脫。人之發白並不完全由於人心之愁;而沙鷗通體皆白 ,是其自然特徵,與愁何干?詞人故意造成邏輯上的錯誤,說得越幽默灑脫 ,反而越使人感到強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說鳥與愁無關,實說愁與人甚切。人愁是實,鳥愁是虛 ,「一身都是愁」的是鳥還是人,不必拘泥於字句的解釋而自曉。故「拍手笑沙鷗 」,一縱即逝;而「一身都是愁 」,卻如電影上的「慢鏡頭」在觀眾視野里由快放慢了。實際上「一身都是愁」是與「煙雨卻低徊,望來終不來」暗中息息相關的。盡管詞筆回盪曲折,然而透過層瀾,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鷺詩》雲:「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 。」辛詞蓋本於此。白詩言愁顯 ,辛詞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但辛詞多了「拍手笑」一層意思。不過就其形象來看,辛詞較之白詩更加繪聲繪色;就其感情來說,則更加摯濃深切。參閱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何其激憤,何其憂愁!以至於「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胸中積郁如此,則登賞心亭之所見所感都無非「獻愁供恨」而已。由此可見,在《菩薩蠻》之中亦飽含著詞人之愁,英雄之淚。某些喜劇會使有心的觀眾在笑聲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熱淚。笑和眼淚,就是似乎矛盾卻又融合無間的

10. 【生查子、獨游西岸】的翻譯 詩句鑒賞 思想感情 手法和技巧

題外音:各種粘貼導致一些錯誤不斷傳遞誤導更多的人!!
【辛棄疾的 生查子 獨游西岩 有兩首。下面這首是其中之一】:

生查子•獨游西岩① 辛棄疾
青山招不來,偃蹇②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一作「來」,看格律應是「去」。全宋詞里為去鑒賞詞典里為來。)

註:①西岩,在今江西上饒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鍾,中空而懸石如螺,有滴水緣石垂落,水氣清冷,為游覽勝地。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閑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記游之作。②偃蹇:高聳、傲慢
【譯文】

青山啊,要招你到旁邊卻招不來,你那麼高傲還有誰會喜歡你呢?
歲暮嚴寒,你喚請我到溪邊同住。
明月啊,你也來到了山頭,你本應在天空高處的。
卻每夜都要進入清溪之中,聽我讀完離騷才肯離去。

鑒賞懶得自己寫,辭典里的不同鑒賞也有些理解見仁見智。先粘貼網路中的一個鑒賞如下:
【鑒賞】(網路版一)
開頭「青山」兩句,寫出了詞人對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獨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卻無動於衷,於是便發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麼高傲,有誰會喜歡你呢?「偃蹇」,有高聳、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隨人俯仰,這或許就是詞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蘇軾詩雲:「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看來,巍巍青山絕不同於熱衷功名利祿的市儈之輩。在辛棄疾的筆下,青山也總是被寫得氣象不凡、通達人情的。比如他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作者同青山之間,「情與貌,略相似」,真可謂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歲晚」兩句寫貌似傲岸的青山對詞人充滿了情意。歲暮寒冬,青山勸詞人到山中溪邊來住,相互為伴,以禦寒風。可見,作者「獨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層揣摩,似乎應該把自然界的寒,理解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惡劣的政治氣候逼迫下,閑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關懷的。

下片著重寫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勸我溪邊住」,又另闢新的境界,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人在山中,見不到地平線上升起的皓月;當月露山頭,已是高懸中天了。這兩句寫出了山中望月的特點。那一輪素月,是悄悄爬上山頭,關切地探望可敬的詞人呢,還是高高地亮起一盞天燈,遍灑銀輝,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沉醉的意境,給詞人帶來不盡的遐想?

結尾兩句,由抬頭望空中明月到低頭見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處」進入溪水中來了。詞人形影相弔,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動著的月影相陪,這是多麼難得的伴侶,多麼難得的友情!「夜夜」句還表明,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聽著詞人讀《離騷》呢。從明月由「來」到「去」,說明詞人深夜未眠,足見其憂憤之至。

這首詞語言簡潔,內容深刻含蓄。初讀全詞,似乎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遊,心情輕松愉快。細加品味則不然。詞中描寫的是: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詞人孑然一身居於山中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這是一幅多麼凄清、幽獨而又含有晶瑩色澤的圖畫!這圖畫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難申、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作者形象嗎?

詞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沒有世俗的偏見,高尚、正直而又純潔。當作者罷官之際,被「嚴寒」所逼之時,得到敬重的,只有它們——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為自己的知音。

在章法上,上片不說自己游山,而說青山「勸我溪邊住」;下片不說自己月夜讀《離騷》,而說明月聽《離騷》。以客寫主,不僅含蓄蘊藉,情趣橫生,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作者的高潔品格。盡管他為世所棄,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仍然保持著「一片丹心在玉壺」的美好情操。

聽讀《離騷》,從「讀」這個行動來說,是寫實,但其中另有寓意。《離騷》抒發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郁憤不平之情。辛棄疾一生渴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投降派排斥和打擊,不為朝廷所用,不得已閑居鄉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滿腔憂憤之氣,很難用一二句話表達出來,借用屈原的《離騷》,恰好充分地表現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不留痕跡,卻顯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輕輕一筆,就使全詞的主題思想迅速得到升華。

【思想感情】
表現詩人被貶獨游的孤獨、憂憤,表明自己如青山明月一樣的情懷,表達對青山明月相伴的感謝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樣的矢志不渝的愛國之情。
【技巧】(是作者為表情達意而採取有效藝術手段。)
【藝術手法】(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為: 描寫 抒情
手法,
修辭手法:擬人
表現手法:寓情於景 托物言志 象徵

【【【!!!!!!!!!!!!現給出另外一首!!!!!!!!】】】】】
生查子 獨游西岩
青山非不佳,未解留儂住。赤腳踏層冰,為愛清溪故。
朝來山鳥啼,勸上山高處。我意不關渠,自要尋蘭去(「自在尋詩去?」這以前我倒是沒見過)。
【註解】渠:他。
【譯文】青山不是不好,只是不懂得如何留我住在這里居住。光腳踏在冰冷的水中,是太喜歡清溪水的緣故。早晨來聽見山鳥婉轉啼鳴,勸我登上山的高處。其實我的心思不在於此,原來是要尋蘭去的。
【賞析】(這個賞析是粘帖的供參考)
這是一首紀游詞,是記作者「獨游西岩」的所見所感的。重點是所感。西岩是一座形如覆鍾的山崖,中空如洞,內有螺形懸石,懸石還不時滴下清涼甘甜之水,為上饒名岩之一。作者寫游西宕的詞有兩首,同調同題,旨趣也相近,這是其中之一。
它重點寫的是作者罷居農村時孤寂而又憤慨的心情。他這種心情是那樣深沉幽微,「欲說還休」,捉摸不定,但詞人還是通過對具體景物的描繪與典故的運用,巧妙地把它描述出來。詞的上片泛寫山水。開頭兩句寫山,寫青山的冷漠。言青山不是「不佳」,只是不太理解我,因而不願讓我在山中居住。這和另一首《生查子·獨游西岩》所說「青山招不來」是同一機杼。作者原本說「我見青山多嫵媚」,為什麼這里改口了呢?其實這是一種移情於物的寫法,借青山對自己的不理解折射社會對自己的不理解,以發泄自己的孤憤情緒。這樣寫,既點出了「獨游西岩」的「獨」字,又便於引出下面兩句對水的描敘。「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孟子·離婁上》)杜甫說:「安得赤腳踏層冰。」「赤腳」二句運用上述典故寫自己對青溪的熱愛,對水的熱愛,且暗含一個「游」字,為下片寫游西岩作了很好鋪墊。
詞的下片具體寫游西岩。換頭二句寫游西岩的動因。言朝來山中空氣清新,山鳥啼叫,好像勸我登山望遠似的。作者不說自己想去游西岩,而說「朝來山鳥啼,勸上山高處」,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作者使用「勸上」二字,化靜為動,把西岩之美,景物之幽,花鳥之可親可愛,充分表達了出來。結尾二句寫其「獨游西岩」的目的。其中前一句宕開,言其之所以要游西岩和山鳥的「勸上山高處」無關,然後用後一句收合,反跌出「自要尋蘭去」,點出其「獨游西岩」的目的,以醒明題旨。那麼「尋蘭」是什麼意思呢?黃庭堅《書幽芳亭》說:「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後貴之也。蘭蓋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叢薄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霜雪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是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俗姓。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四庫全書本《山谷集》卷二十五)由此可知作者所說「自要尋蘭去」,不僅僅是要「尋蘭」,而是要尋找蘭之「含香體潔」,待時而發,雖霜雪凌厲見殺而不改其天性的品德,也就是尋找君子之才德以完善自我。而作者在另一《生查子·獨游西岩》結韻說:「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借夜夜讀《離騷》,表明自己在政治上雖然不斷遭受打擊因而內心非常痛苦,但他和屈原一樣繫心國家安危的志向並沒有改變。兩首詞的結尾雖然不同,但一外向,一內斂,一治國,一修身,且均藉助用典的手法加以表達,含蓄委婉,寓意深刻,值得珍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