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翻譯及賞析

翻譯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8 21:10:34

⑴ 關雎原文翻譯及賞析

關雎
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日日夜夜總思念她。綿綿不斷的思念,叫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彈琴鼓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去挑選它。賢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鍾鼓來取悅她。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
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
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系的結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里「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
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
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⑵ 誰氏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誰氏子作者:唐·韓愈
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雲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聖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這是一首敘事七古,從題注來看全詩講的就是一個叫呂炅的人,拋妻棄母,去山中修仙問道.後來仙沒修成,從山裡出來了,被一個當官的叫李素給遣送回去了.
這首七古大體上採用的是先敘事後議論的章法.下面具體來分析一下全詩的結構並對做些賞析.第一聯開頭直接總括整個事件,就是說他要去當道士修仙了.誰氏子這里自然代指的就是呂炅,但現在看起來這個做了這樣可笑的事,作者為什麼不說他不正常,卻說他「非痴非狂」呢?這和韓愈所處的時代環境是有關的.唐代是李唐王朝,統治者為了抬高自己,就把自己說成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後代,並尊奉道教為國教.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修仙問道之事在當時非常普遍,各種修仙的傳說在社會上也流傳甚廣,於是社會上很多人都沉迷在當神仙的幻想中,形成迷信.韓愈這樣寫,實際上是一種諷刺,對當時這種社會風氣的諷刺.明明本來一個正常人,在一個病態的環境里,也被「感染」而不正常了.二、三兩聯則是側面描寫,他的母親、他的妻子,傷心欲絕,也極力挽留,卻仍然留不住他.這些側面描寫,不僅僅是襯托出了呂炅對道術的沉迷(竟然為了道術,不顧親情愛情),更反映出了社會這種病態迷信的風氣給人、給家庭帶來的傷害.第四、五聯可以看做呂炅的自述,反應出了韓愈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和表現能力.其中第四聯引用了簫史的典故(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數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歸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偕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留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從這兩聯看,呂炅想成仙,但按我們的正常思維去看,成仙的人應該都是那種很清高很淡泊的人吧,而呂炅呢?修仙成仙的目的是什麼?竟然還是庸俗的「取貴仕」,要功名利祿!多麼可笑啊.詩人看似只是平白直敘的兩句,卻顯示出極其強大的諷刺與揭露效果.暴露出了呂炅所做的這種當時社會上普遍的修仙行為的虛偽性.呂炅,以及像呂炅的這些所謂的修仙者,他們修仙,並不是真正想求超脫,而還是為了世俗的功名利祿,沒什麼過人之處.之所以修仙,一是隨波逐流,二是不努力想走「捷徑」偷懶.
接下來這首詩就轉入了議論部分,韓愈首先闡明這種仙話僅僅是傳說,不是真實的.並表示真正有智慧的人如聖君賢相等是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會被欺騙的(注意此兩聯聯系社會實際來看韓愈隱有諷刺當朝統治者之意).接下來表達了因求仙行為與修仙風氣而造成的家庭人倫慘劇的悲痛,並提出應該「罰一勸百」,採取強硬手段來制止這種迷信行為,肅清這種風氣.
看這樣一首敘事詩,我們決不能把眼光局限在這一人這一事上,而應該知道詩人寫這首詩,是以小見大的.當時像呂炅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為了這種虛假的修仙,家破人亡,喪失性命,釀成無數的人倫慘劇.而呂炅僅僅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代表而已.
總的來看,這首詩在背後體現了韓愈的思想先進性.韓愈是一個大儒,堅持儒家正統思想,儒家不迷信仙妖鬼神,這是從孔子時就傳下來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作者面對這樣一種社會風氣以及這種風氣所帶來的後果自然是持批判態度且極其悲憤的.並且韓愈在詩中也反思了造成這種社會風氣的原因在於統治者,遺憾的是並未深入.除了這首詩以外,韓愈還寫過等類似的以批判迷信為主題的作品.
從藝術特點上來看,這首詩也是韓愈的詩風的典型.眾所周知,韓愈的七言古體詩最讓人稱道的地方在於語言險怪瘦勁,富有力量性.盡管他的詩不是那麼的美,但卻由於富有力量,而能夠強烈地表達某種感情,或深入的揭示某種道理,或深刻的批判某種現象.在這首詩中,如第二、三聯簡單而富有表現力,以及第七聯看似尋常的平鋪直敘卻內涵深刻,都是他這種詩風的體現.

⑶ 歸嵩山作翻譯及賞析

歸嵩山作
唐代: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譯文
清澈的流水環繞一片草木叢生的沼澤地,駕著車馬徐徐而去從容悠閑。
流水有意與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鳥有心跟我一起倦飛知還。
荒涼的城池緊挨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經秋的重山。
遠遠地來到嵩山腳下安家落戶,緊閉房門謝絕世俗度過晚年。
此詩通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見的景色,抒發了作者恬靜淡泊的閑適心情。首聯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頷聯寫水寫鳥,其實乃托物寄情,寫自己歸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歸隱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頸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於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尾聯寫山之高,點明作者的歸隱地點和歸隱宗旨。全詩質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間兩聯,移情於物,寄情於景,意象疏朗,感情濃郁,詩人隨意寫來,不見斧鑿之跡,卻得精巧蘊藉之妙。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首聯描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扣題目中的「歸」字。清澈的河川環繞著一片長長的草木叢生的草澤地,離歸的車馬緩緩前進,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這里所寫望中景色和車馬動態,都反映出詩人歸山出發時一種安詳閑適的心境。
中間四句進一步描摹歸隱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與還」承「長薄」,這兩句又由「車馬去閑閑」直接發展而來。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彷彿它們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鳥兒飛回林木茂盛的長薄中去棲息,它們好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
兩句表面上是寫「水」和「鳥」有情,其實還是寫作者自己有情:一是體現詩人歸山開始時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託。「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歸隱的堅決態度;「暮禽」句包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實政治的失望厭倦。所以此聯也不是泛泛的寫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這一聯運用的還是寓情於景的手法。兩句十個字,寫了四種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了一幅具有季節、時間、地點特徵而又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圖,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凄涼色彩的景物,對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迢遞」是形容山高遠的樣子,對山勢作了簡練而又形象的描寫。「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歸隱的地點,點出題目中的「嵩山」二字。「歸來」,寫明歸山過程的終結,點出題目中的「歸」字。「閉關」,不僅指關門的動作,而且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後句寫歸隱後的心情,表示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社會人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這時感情又趨向沖淡平和。
整首詩寫得很有層次。隨著詩人的筆端,既可領略歸山途中的景色移換,也可隱約觸摸到作者感情的細微變化:由安詳從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說明作者對辭官歸隱既有閑適自得,積極嚮往的一面,也有憤激不平,無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詩人隨意寫來,不加雕琢,可是寫得真切生動,含蓄雋永,不見斧鑿的痕跡,卻又有精巧蘊藉之妙。方回說:「不求工而未嘗不工。」正道出了這首詩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點。

⑷ 《述懷》杜甫翻譯及賞析

杜甫寫這首詩時是四十六歲。至德二年(757)五月,杜甫從長安逃脫,投奔肅宗到鳳翔,而後被任命為左拾遺,這首詩就是他就任後不久所作的。當時詩人驚魂稍定,因思及家人妻子的下落而作了這首詩。詩中抒發了自己深切的思念和擔憂,同時也表現出杜甫時時刻刻都在關心著國家和人民。詩人在詩作中,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運用豐富的想像,生動具體地描繪出了心中的擔憂和驚恐,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和擔憂,娓娓而來,感人至深。

【翻譯】:去年叛軍攻破潼關,我和妻子隔離的時間很久。今年夏天草木叢生,我才逃離敵巢向西奔走。穿著麻鞋去拜見天子,破舊的衣袖卻露出了雙肘。朝廷都愍懷我的生還,親友們也可憐我這丑老頭。我含著淚水拜授左拾遺,流離的人真感謝皇上的恩厚。雖然我的家門可以回去,我卻不好立即開口。寄出書信到三川探問,不知道家裡的人還在否?聽說長安一帶遭受了禍災,那裡殺得雞犬都不留。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如今有誰依靠寂寞的窗口。蒼松的樹根毀斷在地上,山地寒冷,屍骨還沒有腐朽。如今有多少人能保全性命?全家哪能團聚一起敘舊?高山變為猛虎作惡的場所,憂心集結,使我嘆氣搖首。自從寄出一封書信後,至今已有十月之久。現在反而害怕有消息傳來,除了這,我心裡什麼也沒有!大唐的國運開始中興,老來比平時更愛喝酒。沉思到歡樂會聚的時刻,恐怕我要變成孤窮的老叟。
追問
謝謝你。
andychewbj | 2014-06-09
2
1
猜你喜歡推廣
網路版部落沖突下載網路手機瀏覽器4.0網路平台代金券網路列王的紛爭下載網路點餐.app下載網路版功夫少林

網路知道

作業幫

一點資訊

拇指醫生

寶寶知道

美拍

美顏相機

網路助手

春雨醫生

找對象

相關問題
杜甫的春望翻譯1081
杜甫的《愁》的翻譯?7
杜甫的月翻譯21
杜甫月其三的翻譯?11
翻譯杜甫<<蜀相>>516
九日 杜甫翻譯92
杜甫 閣夜 翻譯201
更多相關問題>>
用APP一鍵提問「述懷杜甫...」的問題
其他回答
述懷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⑴;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⑵。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⑶;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丑⑷。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⑸;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⑹。

寄書問三川⑺,不知家在否。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⑻。

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⑼?

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⑽。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⑾?

嶔岑猛虎場,郁結回我首⑿。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⒀。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⒁?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⒂。

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⒃。
⑴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載)六月安祿山破潼關,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將一年,故有隔絕久的話。此句是一篇之主。

⑵由長安往鳳翔得向西走。陶潛詩「孟夏草木長」,杜甫脫離長安時當在四月。草木長,則比較容易逃脫,故下句用一「得」字。不要作泛泛寫景語看。

⑶這兩句是記事實,也透露了一路上奔走流離的苦況。

⑷這兩句顯出杜甫的謙遜,毫不以功臣、節上自居。親故,即親舊或親友。

⑸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載)五月十六日唐肅宗任杜甫為左拾遺。唐制有左右拾遺各二人,雖只是一個從八品的官兒,但因系諫官,能常在皇帝左右,並向皇帝提出不同 意見。因在流離之中,益覺主恩之厚,所以涕淚而受官。

⑹「柴門」應前妻子。前陷安史叛軍中,今逃歸,所以說「得去」,即「能去」的意思。吳祥農雲:「公不顧家而西走,及得去而不敢言歸,大忠直節,豈後世所及?」

⑺三川,縣名,在鄜州。

⑻比聞,即近聞。口語則為「比來聞道」。罹禍,即遭難。

⑼殺得這樣慘,不知破茅屋裡還有沒有一個人剩下。

⑽這兩句想得更深刻,是希望能夠收到妻子的骨頭。摧頹,是形容渭頭的撐柱狼藉。

⑾怎能叫人不作此想:這年頭有幾個人能活著?希望全家團聚豈非作夢?

⑿嶔岑,山高峻貌。猛虎,喻賊寇的殘暴。郁結,心上的疙瘩。回我首,搖頭嘆氣。

⒀十月後,是說已經過十個月之久,不是指這年的十月,因為這年閏八月杜甫已回家了。

⒁這兩句寫心理矛盾,極深刻,也極真實。消息不來,還有個萬一的想頭,消息來了,希望很可能就變成絕望,所以反怕消息來。左不是,右不是,心中是一片空虛。李因篤雲:「久客遭亂,莫知存亡,反畏書來。與『近家心轉切,不敢問來人』同意,然語更悲矣。」

⒂唐人多用漢比擬唐。這時長安、洛陽都還未收復,但已有轉機,所以說「初中興」。耽酒,即嗜酒。

⒃國家已有起色,自己又愛喝點兒酒,假如妻子無恙,該多麼好。但仔細思索起來,我這種幻想全家歡會的美景,恐怕要變成孤老兒一個的慘局呢。叟,是年老的稱呼,社甫這時四十六歲。 <

⑸ 靜女全文翻譯及賞析

譯文
美麗姑娘真可愛, 她約我到城頭來。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撓頭又徘徊。 美麗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隻小彤管。 彤管紅紅閃亮光, 讓人越看越喜歡。 牧場歸來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愛意。
鑒賞一
《靜女》一詩,向來為選家所注目。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此詩寫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也就是說,它是一首愛情詩。而舊時的各家之說,則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詩序》雲:「《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鄭箋釋雲:「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遺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躕,結衿待時;終日至暮,百兩不來」、「季姬踟躕,望我城隅;終日至暮,不見齊侯,居室無憂」、「躑躅踟躕,撫心搔首;五晝四夜,睹我齊侯」之句,則反映齊詩之說,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遂渭「此媵俟迎而嫡作詩也」。所說拘牽於禮教,皆不免附會。宋人解詩,能破除舊說,歐陽修《詩本義》以為「此乃述衛風俗男女淫奔之詩」,朱熹《詩集傳》也以為「此淫奔期會之詩」,他們的說法已經接近本義,但指男女正常的情愛活動為「淫奔」,仍是頭巾氣十足,與漢儒解詩言及婦女便標榜「後妃之德」同一弊端。 詩是從男子一方來寫的,但通過他對戀人外貌的贊美,對她待自己情義之深的宣揚,也可見出未直接在詩中出現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說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稱敘述中顯得更為鮮明。而這又反過來使讀者對小夥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詩的第一章是即時的場景:有一位閑雅而又美麗的姑娘,與小夥子約好在城牆角落會面,他早早趕到約會地點,急不可耐地張望著,卻被樹木房舍之類東西擋住了視線,於是只能抓耳撓腮,一籌莫展,徘徊原地。「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雖描寫的是人物外在的動作,卻極具特徵性,很好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戀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兩章,從辭意的遞進來看,應當是那位痴情的小夥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時的回憶,也就是說,「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之事是倒敘的。在章與章的聯繫上,第二章首句「靜女其孌」與第一章首句「靜女其姝」僅一字不同,次句頭兩字「貽我」與「俟我」結構也相似,因此兩章多少有一種重章疊句的趨向,有一定的勻稱感,但由於這兩章的後兩句語言結構與意義均無相近之處,且第一章還有五字句,這種重章疊句的趨向便被扼制,使之成為一種佯似。這樣的結構代表了《詩經》中一種介於整齊的重章疊句體與互無重復的分章體之間的特殊類型,似乎反映出合樂歌詞由簡單到復雜的過渡歷程。 讀詩的第二、第三兩章,我們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對詩人的「寫形寫神之妙」(陳震《讀詩識小錄》)有進一步的感受。照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後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不妨說已成為一個具有能指優勢的特殊符號。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戀人紅潤的面容,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來,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第三章結尾「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兩句對戀人贈物的「愛屋及烏」式的反應,可視為一種內心獨白,既是第二章詩義的遞進,也與第一章以「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典型動作刻劃人物的戀愛心理可以首尾呼應,別具真率純朴之美。讀完此詩,對那位痴心小夥子的一腔真情,我們除了深受感動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呢?

古詩300首翻譯及賞析

一、、送別
唐代: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專
二、翻譯:
春風中的排屬排楊柳樹,沿著護城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麼方便,應該是要分別的人兒太多。
三、賞析: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楊柳」是送別的代名詞,於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

⑺ 蘇軾所有詞以及翻譯和賞析

江城子密州出獵/ 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紗山下蘭芽短浸溪/滿庭芳蝸角虛名/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臨江仙送錢穆父/臨江仙送王緘/望江南超然台作/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沁園春孤館燈青/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獵①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②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③親射虎,看孫郎。④酒酣胸膽尚開張。⑤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⑥會挽雕弓如滿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釋】

①密州:今山東諸城。 ②黃:黃犬。蒼:蒼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 ③漢羽林軍戴錦蒙帽,穿貂鼠裘。這里與下句「千騎」均指蘇軾的隨從。 ④報:告、語。傾城:指全城觀獵的士兵。 ⑤孫權曾親自射虎於凌亭,這里藉以自指。 ⑥節:符節。漢時馮唐曾奉文帝之命持節復用魏尚為雲中太守。這里以馮唐自比,有不服老與赴邊的兩屋意思。 ⑦會:當。如滿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時以天狼星主侵掠,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評1】
出獵對於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願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於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於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於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品評2】

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於鐵溝,寫了這首出獵詞。作者在詞中抒發了為國效力疆場、抗擊侵略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開篇「老夫聊發少年狂」,出手不凡。這首詞通篇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賓士,騰空越野,好一幅壯觀的出獵場面!為報全城士民盛意,詞人也要象當年孫權射虎一樣,一顯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孫權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來。
以上主要寫在「出獵」這一特殊場合下表現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進一步寫詞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由打獵激發起來的壯志豪情。「酒酣胸膽尚開張」,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過片一句,言詞人酒酣之後,胸膽更豪,興致益濃。此句以對內心世界的直抒,總結了上片對外觀景象的描述。接下來,作者傾訴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年事雖高,鬢發雖白,卻仍希望朝廷能象漢文帝派馮唐持節赫免魏尚一樣,對自己委以重任,赴邊疆抗敵。
那時,他將挽弓如滿月,狠狠抗擊西夏和遼的侵擾。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水調歌頭①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⑤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⑥

【注釋】
①大麴《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②丙辰: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⑦嬋娟:月色美好。

【品評】
賞月詩詞往往清逸孤寒,東坡這首詞直如縹緲於雲端,掩映於清輝之間。抒酒問月,有李太白酒仙遺風,一片奇趣橫生。
明月皎皎照徹天上人間,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間是相思無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圓缺,此事古難全」,已是豁達,但「但願人長久,千里其嬋娟」更至樂觀誠摯,種種感情交融於月光之下,頓成千古絕唱。胡仔評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出,余詞盡廢。」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後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念奴嬌①

赤壁懷古②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④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⑤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⑥

【注釋】
①又名《百字令》。雙調,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③千堆雪:流花千疊。④周瑜二十四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十年前事。 ⑤「笑應我多情早生華發」的倒裝。 ⑥酹: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品評】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

「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亦茆岡爾,略無草木」。范成大《吳船錄》亦雲:「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東坡詞賦微誇焉。」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

「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東坡題跋》卷一記李邦語:「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此。」蘇軾對此頗有同感。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

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於原來只宜紅牙拍板、女兒歌喉的傳統詞壇來說,確實是個重大突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1:

宋神宗熙寧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歲的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本詞是蘇軾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歲嫁於蘇軾,天資聰穎、溫良賢淑,見識廣博,夫妻感情一向篤厚。但是,在她二十七歲時不幸於汴京(今開封)去世。次年歸葬於故鄉四川眉州。經過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蘇軾,在這首詞中表達了對亡妻深摯的懷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從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寫起。十年來,陰陽兩隔的夫妻,互相遙念,卻各無消息。「兩茫茫」表面看是寫自己也寫故去的妻子,實際上是寫自己無邊的惆悵和空虛的情懷。作為首句,為全文奠定下了傷悼的感情基調。作者無日無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卻時時地在腦際閃現,難怪詞人說「自難忘」。由此可見夫妻感情之深摯。如果說這是寫生死分割時間之久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兩句「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則是寫分處兩地,相距之遙了。當時的蘇軾在密州(山東諸城),亡妻則葬在四川故鄉,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於墳塋,所以說「孤」。遙遠又孤單,滿腔的凄苦無法向親人訴說。夫妻無法共話,不僅是因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別離,無法超越。這是何等的無奈?!接下來筆鋒一轉,「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溝通,夫妻得以重見,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設的語言逼進一步:縱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認得我了。在這妻子離開的十年裡,蘇軾與變法派的政見不合,被當權派排擠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與生活的顛沛流離使他過早地容顏衰老,「塵滿面,鬢如霜。」是作者對自己外貌的簡括而有特徵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感。
詞的上片寫夢前,抒發了對妻子綿綿不絕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摯,催人淚下!下片則是寫自己的夢中所見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來幽夢忽還鄉」中,一個「忽」字,點出了夢境的恍惚迷離之情狀。「小軒窗,正梳妝。」是說:夢中看到妻子還像往常一樣在窗前對鏡梳妝打扮。這是虛中帶實的寫作手法,再現了夫妻青年時期的生活情景。闊別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見,定然有著千言萬語要相互傾訴。然而思緒如麻,又從何說起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一有淚無聲的細節描寫,符合生活的真實情況,同時又取得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最後三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則是抒寫夢醒後的感慨。作者想像著千里之外的故鄉,在荒郊野外,那長滿小松林的山岡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傷悲!這里作者表面是寫妻子因懷念丈夫而悲傷欲絕、柔腸寸斷,實際上則是表現了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悼念之情。作者將真摯而深沉的懷念之情,附註於夢中的景物,更讓讀者潸然淚下。
作者用虛實結合、敘述白描的寫作手法來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之情,對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對自己身世的無限感慨,故而將夫妻之情表達的深沉而執著,感人至深。
用詞寫悼亡,蘇軾是中國詞壇的首創。

唐五代及北宋描寫婦女的詞篇,多數境界狹窄,詞語塵下。蘇軾此詞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在擴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力方面,本篇應佔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以及南宋吳文英的《鶯啼序》前後輝映,相互媲美.

賞析2: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這天夜裡,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蘇東坡的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實際上,詞中記夢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一朝永
訣,轉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難忘」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
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
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懸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或許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
以遏止。「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格外感人。「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
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憂憤,包括在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作者索於心,托於夢的實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啊。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後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
松岡。」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煙雨之中,坦坦盪盪一峭勁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曠達灑脫!東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撥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駁,不染俗塵,風起風住處,透出逍遙情致。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朴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 ,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 ",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 。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浣溪紗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賞析:
蘄水,今湖北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出於箬竹山,溪旁多蘭花,故名曰:蘭溪。此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後景色。首句點名了蘭溪 得名的緣由——山下溪邊多蘭。同時又點明了游蘭溪的時令。蘭剛發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松間沙路凈無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改為「凈」,更加突出了蘭溪的潔凈和一塵不染。「瀟瀟暮雨子規啼」點出了凈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凄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瀟瀟、子規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著直接的關系。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傑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了嗎?何必自傷白發,哀嘆衰老呢?集中體現了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發唱黃雞」中的「白發」和「黃雞」都出自於白居易的《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居易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調子低沉。蘇軾在這首詞中是說不要傷悲嘆白發,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就一掃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片「瀟瀟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
此詞,上片寫景,景色如畫,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來,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煥發出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進的信心!這首詞從山川景物著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自強。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作者選取幾種富有特徵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
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⑻ 西洲曲的全文翻譯及賞析

譯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

(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裡?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她翠綠的釵鈿。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

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

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她抬頭望向天上的鴻雁。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雁兒,她走上高高的樓台遙望郎君。

樓台雖高卻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欄桿上。

欄桿曲曲折折彎向遠處,她垂下的雙手明潤如玉。

捲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海水般盪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綠。

如海水像夢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憂愁我也憂愁啊。

南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把我的夢吹到西洲(與她相聚)。

《西州曲》的故事,溫婉纏綿而又雲淡風清,沒有「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般的炙烈與決絕,然而卻能觸動人心底最溫柔的那根弦。「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州」。多麼質朴平淡的字眼,卻是全詩感情凝結的高潮,滿心思念盡在此處,言有盡而意無窮也。

《西洲曲》在藝術上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於在動態中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門中露翠鈿」一句,生動形象地通過動作表達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蓮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它集中筆墨描寫主人公的含情姿態,借物抒情,通過「采蓮」「弄蓮」「置蓮」三個動作,極有層次地寫出人物感情的變化,動作心理描寫細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疊字和頂真的運用。「開門迎郎」場景中,四個「門」字的疊用,強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來,而不時從門縫向外張望的焦慮心情。「出門采蓮」場景中,又連用七個「蓮」字,著意渲染女子纏綿的情思。而頂真的運用使得句子靈活生動,朗朗上口。

第三是雙關隱語的運用。雙關隱語,是南朝樂府民歌中一個顯明的特徵,它在詩經時代的民歌和漢魏樂府民歌中很少見。一說「蓮」與「憐」字諧音雙關,而「憐」又是「愛」的意思,隱語極言女子對情人的愛戀。

同時,「蓮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純潔,而「蓮心徹底紅」是說感情的濃烈。這些雙關隱語的運用使詩歌顯得含蓄多情。

(8)翻譯及賞析擴展閱讀:

原文: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樂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寫作時間和背景沒有定論,一說是產生於梁代的民歌,收入當時樂府詩集,另一說是江淹所作,為徐陵《玉台新詠》所記載。還有一說在明清人編寫的古詩選本里,又或作「晉辭」,或以為是梁武帝蕭衍所作。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針勾連,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絕。「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等等詩句,如此環環相扣,接字成篇,不僅聲情搖曳,情味無窮,而且節奏和諧,優美動聽。

詩篇在寫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後,插敘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麗的容貌,即「單衫杏子紅(黃),雙鬢鴉雛色」,這可以說是一種體察入微的心理描繪或烘托。本來,「西洲在何處」的交代緊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邏輯;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歸來的希望,下文所謂「開門郎不至」正說明了這一希望的存在。

正因有這個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後,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裝束和姿容,所謂「女為悅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門外了呢?所以這兩句正絕妙地刻畫出女主入公此時的心理活動,而不只是對其裝束的簡單交代。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現出此女子對其掛懷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牽夢繞,正因其為情郎所在地。所謂「兩槳橋頭渡」,一般釋為劃兩下槳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實這是誤解。

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樂》二首,其一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所謂「兩槳」,指的就是船的兩個槳;在《西洲曲》中,藉以指船。其意是說,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過江,此亦正說明西洲在江北。

以上六句所描繪的乃是一個靜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則與下文正好貫通。

⑼ 翻譯及賞析,謝絕復制。

好事近
(清)鄧廷楨
雲母小窗虛,窗濾金波疑濕。搖曳柳煙如夢,盪一絲寒碧內。
天涯猶有未容歸人,遙夜耿相憶。料得平沙孤艇,聽征鴻嘹嚦。
Good nearly
(Qing) Deng Tingzhen
Mica window empty, Jin Bo suspected wet window filter. The swaying willow smoke like a dream, on a cold blue.
Tianya and not returning, Geng Xiangyi away night. The material was "lonely boat, listening to sign hung Liao sounds.

⑽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翻譯及賞析

翻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意義: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

(10)翻譯及賞析擴展閱讀

出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背景: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賞析: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煉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孟子運用歸納椎彈的方式,一口氣舉了六個聖賢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組結構相似、意義相關的排比句,這就從數量上予以強調,說明了「生於憂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給讀者以深刻印象。從語義上說,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內容;從語氣上說,加強了語言氣勢和感情色彩;從語形上看,給人以整齊對稱的美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