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的馬嵬坡賞析
㈠ 《七夕》 羅隱 賞析
賞析:
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二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綉篇」里暗指詠七夕。三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
「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寫人間「歡笑」,與第四聯寫天上惆悵相對。一樂一悲,構成映襯。再像寫謝女的空出篋子來裝檀郎的錦綉篇,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
在這樣的映襯里,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再就寫天上或人間的詞句來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寫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寫人間,即四句寫天上,四句寫人間。但這首詩題為《七夕》,應以寫牛郎織女相會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還是看重人間,所以這樣安排。
作者寫人間的歡樂勝過天上,在當時有這樣的想法,是非常難得的。
出處: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譯文:
纏繞角星河荷花天,一家歡笑設紅席。
應傾向女兒珠寶箱,全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屬針穿過罷任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破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1)羅隱的馬嵬坡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晚唐詩人。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
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隱
㈡ 羅隱的西施的藝術手法
西 施
——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於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並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於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諉過於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並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㈢ 古詩羅隱寫的《黃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羅隱《黃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㈣ 羅隱的<<台城>>賞析
這首詩是借南朝陳後主的事來諷刺當時的統治者的,「水國春常在,台城版夜未寒」是說隋兵權壓境下的陳國好像一片太平春景,台城的酒席歌舞夜夜都進行到很晚;「麗華承寵渥,江令捧杯盤。」是說美姬們個個都深受寵愛,官員們也都不問政事,變成了酒席上捧杯盤的人;「宴罷明堂爛,詩成寶炬殘」是說奢靡的宴席散後舉辦宴席的大堂都被損壞了,華麗的詩句寫成後巨大的蠟燭已經快燃燒完了;「兵來吾有計,金井玉鉤欄」是描寫當時的典故:隋兵破城,陳朝百官做鳥獸散,唯有兩位大臣伴君左右,勸他端坐殿上,正色以待。保命心切的陳叔寶已顧不得許多,說了句「鋒刃之下,未可及當,吾自有計」,帶著張貴妃、孔貴人倉皇出殿,奔井而去。兩位大臣講氣節,苦諫無效,「以身蔽井」,也沒能擋住陳叔寶跳入井裡。
我理解的也不一定對,一起討論吧。
㈤ 對羅隱的《牡丹》的賞析
《牡丹花》羅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葯與君為近待,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讀此詩的時候讓我想到了<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有那麼一段話:
寶釵便笑道:」我先抓,不知道抓出個什麼來.」說著,將筒搖了一搖,伸手拿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見簽上畫著一枝牡丹,題著」艷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楔的小字一句唐詩,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
任是無情也動人,向上追溯,在宋詞人秦觀的詞中,有」盡道肯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的句子.但這還不是」任是無情也動人」的最初源頭,或要再向上追溯,在唐代詩人羅隱的《牡丹花》中,我終於找到了這句話。
為什麼著迷這句話,可能與喜歡寶釵的冷美人氣質有關,盡管我並不是很喜歡寶釵其人.只是當初有些驚訝,為什麼好好一個雍容華貴,艷冠群芳的牡丹,卻是無情。
羅隱的詩常常帶有沒落的冷冷諷刺意味,諷刺著世間的不公。他把關注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審視考場與人際之上,對許多憑借諂媚,奉承而飛黃騰達的人,羅隱常會投去凌厲的目光,即使在賞著牡丹的時候,也不忘諷刺一下那些趨炎附勢之人。
牡丹隨著東風一起開謝,當是別有原因吧,是不是因為它能贏得東君眷顧?就好比昔日楊貴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語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樣,只要有著傾國之美,即使無情,不也一樣動人么?美艷的芍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罷了,芙蓉也為了避開你的芳塵而擠入了池中去,可憐啊,沒有想到,如此美艷的牡丹,也有被韓弘這種人砍掉的時候,當韓令做成了事之後,牡丹的穠華也便被辜負了。
詩無達詁,何況羅隱此詩喻意極深,這首《牡丹花》竟無法全然明了,只知道,羅隱是在抒發著自己的感慨了。
嚴格來說,羅隱這首從反面稱贊牡丹的詩,幾乎沒有怎麼寫牡丹,不寫花之美,花之開,花之謝,而是以花喻人,這樣的詩歌往往無法站在同煤在詩歌的前列中。但羅隱的《牡丹花》例外,正是他獨特的光芒,使之格外引人注目。
」任是無情亦動人」,自己也曾羨煞這種冷艷,奈何」無情」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何況,無情即使動人,又怎如有情來得更回可愛,可親呢?
㈥ 關於馬嵬坡的詩有什麼
馬嵬坡
唐代:鄭畋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浯溪摩崖懷古》
宋代:楊萬里
湘江曾聞有浯溪,片帆今掛湘東西。
上摩石崖與天齊,江頭落日雲凄凄。
山昏雨暗哀猿嘯,步入煙蘿轉深峭。
元顏千古跡不朽,星斗蛟龍兩奇妙。
中興當時頌大唐,大唐家國天為昌。
妖環忽見誠非祥,土花失色急壽王。
明皇父子紊大綱,從此晏朝耽色荒。
天下黎庶暗罹殃,擊損梧桐按霓裳。
誰知鼙鼓動漁陽?肅宗靈武何倉皇?
回來張後年初芳,前楊後李真匪良。
養以天下理所常,胡為南內成凄涼。
三千宮女為誰妝?空遺兩鬢愁秋霜。
千載父子堪悲傷,修身齊家肇明皇。
後來歷歷事愈彰,源流有自咎誰當。
豈惟當時留錦囊,至今人說馬嵬坡下塵土香。《馬嵬坡》
唐代:張祜
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
塵土已殘香粉艷,荔枝猶到馬嵬坡。《馬嵬坡》
唐代:羅隱
佛屋前頭野草春,貴妃輕骨此為塵。
從來絕色知難得,不破中原未是人。《經馬嵬坡》
唐代:蘇拯
一從殺貴妃,春來花無意。此地縱千年,土香猶破鼻。
寵既出常理,辱豈同常死。一等異於眾,傾覆皆如此。《開元即事》
唐代:徐夤
曲江真宰國中訛,尋奏漁陽忽荷戈。堂上有兵天不用,
幄中無策印空多。塵驚騎透潼關鎖,雲護龍游渭水波。
未必蛾眉能破國,千秋休恨馬嵬坡。
㈦ 羅隱《牡丹》的賞析
牡丹花---羅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葯與君為近待,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讀此詩的時候讓我想到了<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有那麼一段話:
寶釵便笑道:」我先抓,不知道抓出個什麼來.」說著,將筒搖了一搖,伸手拿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見簽上畫著一枝牡丹,題著」艷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楔的小字一句唐詩,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
任是無情也動人,向上追溯,在宋詞人秦觀的詞中,有」盡道肯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的句子.但這還不是」任是無情也動人」的最初源頭,或要再向上追溯,在唐代詩人羅隱的<牡丹花>中,我終於找到了這句話.
為什麼著迷這句話,可能與喜歡寶釵的冷美人氣質有關,盡管我並不是很喜歡寶釵其人.只是當初有些驚訝,為什麼好好一個雍容華貴,艷冠群芳的牡丹,卻是無情.
羅隱的詩常常帶有沒落的冷冷諷刺意味,諷刺著世間的不公.他把關注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審視考場與人際之上,對許多憑借諂媚,奉承而飛黃騰達的人,羅隱常會投去凌厲的目光,即使在賞著牡丹的時候,也不忘諷刺一下那些趨炎附勢之人.
牡丹隨著東風一起開謝,當是別有原因吧,是不是因為它能贏得東君眷顧?就好比昔日楊貴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語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樣,只要有著傾國之美,即使無情,不也一樣動人么?美艷的芍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罷了,芙蓉也為了避開你的芳塵而擠入了池中去,可憐啊,沒有想到,如此美艷的牡丹,也有被韓弘這種人砍掉的時候,當韓令做成了事之後,牡丹的穠華也便被辜負了.
詩無達詁,何況羅隱此詩喻意極深,這首<牡丹花>竟無法全然明了,只知道,羅隱是在抒發著自己的感慨了.
嚴格來說,羅隱這首從反面稱贊牡丹的詩,幾乎沒有怎麼寫牡丹,不寫花之美,花之開,花之謝,而是以花喻人,這樣的詩歌往往無法站在同煤在詩歌的前列中.但羅隱的<牡丹>花例外,正是他獨特的光芒,使之格外引人注目.
」任是無情亦動人」,自己也曾羨煞這種冷艷,奈何」無情」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何況,無情即使動人,又怎如有情來得更回可愛,可親呢?
㈧ 羅隱的<<台城>>賞析
這首詩是借南朝陳後主的事來諷刺當時的統治者的,「水國春常在,台城夜未寒專」是說隋兵壓境下的陳國好像一屬片太平春景,台城的酒席歌舞夜夜都進行到很晚;「麗華承寵渥,江令捧杯盤。」是說美姬們個個都深受寵愛,官員們也都不問政事,變成了酒席上捧杯盤的人;「宴罷明堂爛,詩成寶炬殘」是說奢靡的宴席散後舉辦宴席的大堂都被損壞了,華麗的詩句寫成後巨大的蠟燭已經快燃燒完了;「兵來吾有計,金井玉鉤欄」是描寫當時的典故:隋兵破城,陳朝百官做鳥獸散,唯有兩位大臣伴君左右,勸他端坐殿上,正色以待。保命心切的陳叔寶已顧不得許多,說了句「鋒刃之下,未可及當,吾自有計」,帶著張貴妃、孔貴人倉皇出殿,奔井而去。兩位大臣講氣節,苦諫無效,「以身蔽井」,也沒能擋住陳叔寶跳入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