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農賞析
A. 范愛農精彩片段賞析
1.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賞析:這句話描寫了「光復紹興」後,衙門里人的著裝,非常華貴,開始讀這段話的時候,我以為只是簡簡單單的描寫,可是一句「天氣還並不冷」就讓我陷入了沉思:魯迅先生在這里又補充說一句,到底有何深意?我想是為了諷刺那些人吧,在未光復紹興時,畏畏縮縮,根本不敢站出來說話,連錢店掌櫃都是軍械司長,現在光復了,就知道穿大袍了,這句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死難者的同情與身肩的責任感。
2. 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賞析:這兩句話是我對比著找出來的,第一句用「很」字寫出了魯迅對范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范愛農寫得如何如何地討厭,為後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打埋伏,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范愛農的友誼。以至於為范愛農寫了五首詩。
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愛農》始終表現了對理想的堅持和對社會的不妥協。這個悲劇既是個人理想在黑暗社會面前的幻滅,更是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困境的悲劇。
B. 范愛農好段賞析
搬磚,請別給採納了。
正文:
佳句賞析:
1. 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賞析:這句話描寫了「光復紹興」後,衙門里人的著裝,非常華貴,開始讀這段話的時候,我以為只是簡簡單單的描寫,可是一句「天氣還並不冷」就讓我陷入了沉思:魯迅先生在這里又補充說一句,到底有何深意?我想是為了諷刺那些人吧,在未光復紹興時,畏畏縮縮,根本不敢站出來說話,連錢店掌櫃都是軍械司長,現在光復了,就知道穿大袍了,這句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死難者的同情與身肩的責任感。
2. 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賞析:這兩句話是我對比著找出來的,第一句用「很」字寫出了魯迅對范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范愛農寫得如何如何地討厭,為後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打埋伏,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范愛農的友誼。以至於為范愛農寫了五首詩。
讀後感:《朝花夕拾》我就讀完了,其中除了《瑣記》和《無常》讓我最為喜愛之外,其次就是《范愛農》了。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C. 朝花夕拾《范愛農》簡短賞析!!需要精準!!謝謝!!急求!!
1、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
賞析:精彩的外貌描寫,寥寥幾筆,卻勾勒出了范愛農的形象,整個人躍然紙上,極其生動形象.
2、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范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賞析:有些孩子氣的話語,道出了自己最開始對范愛農極差的印象,但也為後文對范愛農的悼念起了反襯的作用.
3、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賞析:他鄉遇故人,不知道兩人是怎樣的心情,「嘲笑和悲哀」,簡練的文字,卻意味深長.
4、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鳧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賞析:很平實的話語,不知道為什麼讀起來卻覺得徹骨的悲涼.范愛農死了,沒什麼人待見他,倒是「我」,還想著他是不容易淹死的.
5、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賞析:這句話描寫了「光復紹興」後,衙門里人的著裝,非常華貴,開始讀這段話的時候,我以為只是簡簡單單的描寫,可是一句「天氣還並不冷」就讓我陷入了沉思:魯迅先生在這里又補充說一句,到底有何深意?我想是為了諷刺那些人吧,在未光復紹興時,畏畏縮縮,根本不敢站出來說話,連錢店掌櫃都是軍械司長,現在光復了,就知道穿大袍了,這句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死難者的同情與身肩的責任感.
D. 朝花夕拾 范愛農 賞析 原文(好段好句)+賞析
《范愛農》: 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賞析:這兩句話是我對比著找出來的,第一句用「很」字寫出了魯迅對范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范愛農寫得如何如何地討厭,為後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打埋伏,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范愛農的友誼。以至於為范愛農寫了五首詩。
總評: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
《阿長與山海經》這是—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懷念。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文章著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一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里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個人物形象。而我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語言上或敘或議,前後呼應,如3次寫「大字形」睡式及謀害隱鼠的怨恨,朴實中帶有點韻味,讓讀者細細體會其中。
讀完此篇文章,不難發現,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朴的年代,去關懷身邊一個人。
《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台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寫到「無常」這種鬼怪。在《無常》中他比較詳盡地記述了在廟會中見到的「無常」。
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廟會上都比較喜歡白無常,而普遍討厭黑無常,而從文字來看魯迅也比較喜歡白無常。認為他「不但活潑而詼諧」。而且單單渾身雪白這一點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鶴立雞群」之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的廟會中白無常是個很出風頭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葯,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葯方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魯迅前輩真的是很偉大,所以,我便要推翻第二段對網站上的事發表的觀點了。從這篇文章——根據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魯迅前輩不是那種使勁罵的人,我覺得,他只是通過大量的諷刺而讓人們認識自己的錯誤,例如這個事件,罵了么?找不到罵人的詞語。所以,魯迅前輩是那種很厲害的人——批判家(好像是這個詞),用俗話說,就是罵人不帶臟字,不過,魯迅先生比這還高一些,他是為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於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後的風塵里鞠躬了。「名醫」的貪財便如山峰般「屹立」。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葯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嘆氣。不過,這種人值得為他嘆氣么?算了。
也許,這位才是名醫。可惜,這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借口。尤其是最後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葯: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里,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樣撲哧撲哧地大口地喘氣。
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 對於社會上游盪、坑蒙拐騙、我們要與他們斗爭到底!並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揭穿丑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並呼籲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於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願在沉默中死去,而願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後人的我們。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所有的文章裡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在柴米油鹽間折騰著的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那些自願前往偏遠地區的志願者們,難道沒有過後悔嗎?難道從沒有在靜夜裡獨自流下過淚嗎?難道沒有抱怨過當地不可想像的艱苦條件嗎?難道沒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時,萌生回家的念頭嗎?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溫暖著那塊貧瘠的土地。
那些堅守操節,廉潔奉公的幹部們,難道沒有羨慕過別人富足的生活?難道沒有在賄賂面前感到一絲的猶豫?面對著清苦的生活,難道沒有過委屈與不甘?面對妻兒親友的抱怨,難道沒有過歉疚、沒有過啞口無言?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清廉,守著自己的良心,不圖那個「廉潔」的虛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那些為人們所稱頌的英雄們之所以崇高,不是因為他們的「完美」,而恰恰是因為他們的缺陷,以及與缺陷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正是他們的缺陷,使他們離我們是那麼近,我們不用仰視就可以看到他們的面容;而他們對自身缺陷的戰勝,成就了他們的崇高。
為什麼總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跡於芸芸眾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嗎?恐怕不見得吧。失去了真實失去了親切的典範和偶像,立刻便斂去了那溫和的笑容,換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贊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瑣記全文賞析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瑣記》記敘作者家道衰落後,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瑣記》憶敘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後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本文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是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干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譬如,她慫恿孩子們冬天裡去吃水缸里結的冰,還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她還鼓勵孩子們比賽「打旋子」,還從旁計著數,說道,「好,八十二個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來時,馬上就會變換口吻說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聽我的話。我叫你們不要旋,不要旋……。」
E. 朝花夕拾中范愛農的片段賞析
【析】 這篇散文最初發表於1926年12月25日《莽原》 半月刊第24期,距范愛農去世14年。
作者懷著深摯的感情,追憶和塑造了在辛亥革命時期這一典型環境中,富有理想、正直狷傲又落落寡合的友人范愛農這一人物形象。通過范愛農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遭遇,抨擊了當時封建勢力對正直知識分子的摧殘,表達了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悲憤。
本文以「我」和范愛農由東京初識的誤會、故鄉重逢的了解、並肩共事、別後聞變到「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構成一條對友人的情感線索。以范愛農的「愛喝酒」、「不喝酒」、「不大喝酒」、「還喝酒」、最終死於酒,這一貫穿全文的細節的重復描寫,描述了范愛農革命前的憤激,革命勝利的喜悅和革命後的失望,灰心,到最後的被吞噬。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范愛農的性格發展交錯進行,構成本文的結構形式。
這篇散文和《朝花夕拾》中的其它作品一樣充分體現魯迅散文的藝術特點。
運用白描,以形傳神。文中精煉地刻劃了范愛農的形象:「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這不僅突現了他以白眼為主的形體特徵,而且說明他身處逆境,而不隨波逐流的性格特點。他常常「瞪著多白的眼」,這簡短的幾個字就表現了范愛農傲岸不屈的個性和極強的自尊心,同時也顯示了他的耿直和豪爽。
簡略、朴實、巧妙的對話。文中所引范愛農的一些言論,處處表現出他的個性特徵。「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這表現了他憤慨已極而不知所措的書生意氣;「你還不知道?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這表現了他肝膽相照,真誠直率的爽快性格。「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這簡捷朴實的話語表現了他對革命的滿腔熱情。「這里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這是對前途命運的擔心,對友人的關懷,三言兩語,更見友情真誠。「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平淡中,包含身處逆境的范愛農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對友人的信賴。具有震撼人心扉的力量。
運用襯托、對比,顯示強烈的愛憎。以「衙門里的人物……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和范愛農的 「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相對比,產生鮮明效果。用辦報少年的激烈行徑和范愛農的「實在勤快得可以」襯托出他為革命為教育事業的勤勤懇懇。這些細節的描寫,使這個正直被摧殘的知識分子的形象躍然紙上。正是這樣,才使讀者產生對這個不屈於復辟派的壓力而飽嘗人間苦味的范愛農的同情;對 「衙門里的人物」 和辦報少年的憎惡。
這篇作品寫人記事朴實平易,貫注了作者感人至深的傷痛之情;感情跌宕起伏,滲透字里行間,道出了「我」對友人的眷眷之情,道出了對封建復辟勢力的切齒之恨
F. 《范愛農》佳段賞析
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G. 《范愛農》好段(50字以上)賞析
不知怎抄地我們便都笑襲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
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他後來沒有了學費,不能再留學,便回來了。回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
現在是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但因為有時覺得很氣悶,所以也乘了航船進城來。
賞析:通篇運用白描手法,用朴實的語言對人物進行具體刻畫。
(7)范愛農賞析擴展閱讀:
《范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作者通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范愛農與作者魯迅是同鄉,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認識。 1912年,范愛農溺水而亡,作者魯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寫於1926年11月18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後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H. 《范愛農》佳段賞析
魯迅:《范愛農》
在東京的客店裡,我們大抵一起來就看報。學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專愛打聽社會上瑣事的就看《二六新聞》。一天早晨,辟頭就看見一條從中國來的電報,大概是:——?
「安徽巡撫恩銘被JoShikiRin刺殺,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後,便容光煥發地互相告語,並且研究這刺客是誰,漢字是怎樣三個字。但只要是紹興人,又不專看教科書的,卻早已明白了。這是徐錫麟,他留學回國之後,在做安徽候補道,辦著巡警事物,正合於刺殺巡撫的地位。?
大家接著就預測他將被極刑,家族將被連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紹興被殺的消息也傳來了,徐錫麟是被挖了心,給恩銘的親兵炒食凈盡。人心很憤怒。有幾個人便密秘地開一個會,籌集川資;這時用得著日本浪人了,撕烏賊魚下酒,慷慨一通之後,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蓀的家屬去。?
照例還有一個同鄉會,吊烈士,罵滿洲;此後便有人主張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會眾即刻分成兩派:一派要發電,一派不要發。我是主張發電的,但當我說出之後,即有一種鈍滯的聲音跟著起來:——
「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我早覺得奇怪,注意著他的了,到這時才打聽別人:說這話的是誰呢,有那麼冷?認識的人告訴我說:他叫范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於是便堅執地主張要發電,同他爭起來。結果是主張發電的居多數,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來擬電稿。?
「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他說。?
我覺得他的話又在針對我,無理倒也並非無理的。但我便主張這一篇悲壯的文章必須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為他比別人關系更密切,心裡更悲憤,做出來就一定更動人。於是又爭起來。結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誰承認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個擬稿的和一兩個幹事,等候做好之後去拍發。?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范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然而這意見後來似乎逐漸淡薄,到底忘卻了,我們從此也沒有再見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了一個人,互相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鍾,我們便同時說:——
「哦哦,你是范愛農!」?
「哦哦,你是魯迅!」?
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他後來沒有了學費,不能再留學,便回來了。回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現在是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但因為有時覺得很氣悶,所以也趁了航船進城來。?
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於是我們便喝酒。從此他每一進城,必定來訪我,非常相熟了。我們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一天我忽而記起在東京開同鄉會時的舊事,便問他:——?
「那一天你專門反對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你還不知道?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
「你那時之前,早知道我是誰么?」?
「怎麼不知道。我們到橫濱,來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們,搖搖頭,你自己還記得么?」?
我略略一想,記得的,雖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時是子英來約我的,說到橫濱去接新來留學的同鄉。汽船一到,看見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將行李放到稅關上去候查檢,關吏在衣箱中翻來翻去,忽然翻出一雙綉花的弓鞋來,便放下公事,拿著子細地看。我很不滿,心裡想,這些鳥男人,怎麼帶這東西來呢。自己不注意,那時也許就搖了搖頭。檢驗完畢,在客店小坐之後,即須上火車。不料這一群讀書人又在客車上讓起坐位來了,甲要乙坐在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終,火車已開,車身一搖,即刻跌倒了三四個。我那時也很不滿,暗地裡想: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也要分出尊卑來……。自己不注意,也許又搖了搖頭。然而那群雍容揖讓的人物中就有范愛農,卻直到這一天才想到。豈但他呢,說起來也慚愧,這一群里,還有後來在安徽戰死的陳伯平烈士,被害的馬宗漢烈士;被囚在黑獄里,到革命後才見天日而身上永帶著匪刑的傷痕的也還有一兩人。而我都茫無所知,搖著頭將他們一並運上東京了。徐伯蓀雖然和他們同船來,卻不在這車上,因為他在神戶就和他的夫人坐車走了陸路了。?
我想我那時搖頭大約有兩回,他們看見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讓坐時喧鬧,檢查時幽靜,一定是在稅關上的那一回了,試問愛農,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們帶這東西做什麼?是誰的?」?
「還不是我們師母的?」他瞪著他多白的眼。?
「到東京就要假裝大腳,又何必帶這東西呢?」?
「誰知道呢?你問她去。」?
到冬初,我們的景況更拮據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櫃是軍械司長……。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會來。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范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二百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
「情形還是不行,王金發他們。」一個去年聽過我的講義的少年來訪我,慷慨地說,「我們要辦一種報來監督他們。不過發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還有一個是子英先生,一個是德清先生。為社會,我們知道你決不推卻的。」?
我答應他了。兩天後便看見出報的傳單,發起人誠然是三個。五天後便見報,開首便罵軍政府和那裡面的人員;此後是罵都督,都督的親戚、同鄉、姨太太……。?
這樣地罵了十多天,就有一種消息傳到我的家裡來,說都督因為你們詐取了他的錢,還罵他,要派人用手槍來打死你們了。?
別人倒還不打緊,第一個著急的是我的母親,叮囑我不要再出去。但我還是照常走,並且說明,王金發是不來打死我們的,他雖然綠林大學出身,而殺人卻不很輕易。況且我拿的是校款,這一點他還能明白的,不過說說罷了。?
果然沒有來殺。寫信去要經費,又取了二百元。但彷彿有些怒意,同時傳令道:再來要,沒有了!?
?不過愛農得到了一種新消息,卻使我很為難。原來所謂「詐取」者,並非指學校經費而言,是指另有送給報館的一筆款。報紙上罵了幾天之後,王金發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於是乎我們的少年們便開起會議來,第一個問題是:收不收?決議曰:收。第二個問題是:收了之後罵不罵?決議曰:罵。理由是:收錢之後,他是股東;股東不好,自然要罵。?
我即刻到報館去問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說了幾句不該收他錢的話,一個名為會計的便不高興了,質問我道:——?
「報館為什麼不收股本?」?
「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麼?」?
我就不再說下去了,這一點世故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說出連累我們的話來,他就會面斥我太愛惜不值錢的生命,不肯為社會犧牲,或者明天在報上就可以看見我怎樣怕死發抖的記載。?
然而事情很湊巧,季弗寫信來催我往南京了。愛農也很贊成,但頗凄涼,說:——
「這里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
我懂得他無聲的話,決計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辭職,自然照準,派來了一個拖鼻涕的接收員,我交出賬目和餘款一角又兩銅元,不是校長了。後任是孔教會會長傅力臣。
報館案是我到南京後兩三個星期了結的,被一群兵們搗毀。子英在鄉下,沒有事;德清適值在城裡,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他大怒了。自然,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他大怒之後,脫下衣服,照了一張照片,以顯示一寸來寬的刀傷,並且做一篇文章敘述情形,向各處分送,宣傳軍政府的橫暴。我想,這種照片現在是大約未必還有人收藏著了,尺寸太小,刀傷縮小到幾乎等於無,如果不加說明,看見的人一定以為是帶些瘋氣的風流人物的裸體照片,倘遇見孫傳芳大帥,還怕要被禁止的。
我從南京移到北京的時候,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愛農。我想為他在北京尋一點小事做,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沒有機會。他後來便到一個熟人的家裡去寄食,也時時給我信,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凄苦。終於又非走出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處飄浮。不久,忽然從同鄉那裡得到一個消息,說他已經掉在水裡,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間獨坐在會館里,十分悲涼,又疑心這消息並不確,但無端又覺得這是極其可靠的,雖然並無證據。一點法子都沒有,只做了四首詩,後來曾在一種日報上發表,現在是將要忘記完了。只記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論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合沉淪。」中間忘掉兩句,末了是「舊朋雲散盡,余亦等輕塵。」?
後來我回故鄉去,才知道一些較為詳細的事。愛農先是什麼事也沒得做,因為大家討厭他。他很困難,但還喝酒,是朋友請他的。他已經很少和人們來往,常見的只剩下幾個後來認識的較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多聽他的牢騷,以為不如講笑話有趣。?
「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說。?
一天,幾個新的朋友約他坐船去看戲,回來已過夜半,又是大風雨,他醉著,卻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勸阻他,也不聽,自己說是不會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雖然能浮水,卻從此不起來。?
第二天打撈屍體,是在菱盪里找到的,直立著。?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他死後一無所有,遺下一個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幾個人想集一點錢作他女孩將來的學費的基金,因為一經提議,即有族人來爭這筆款的保管權,——其實還沒有這筆款,大家覺得無聊,便無形消散了。?
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
十一月十八日。范愛農——進步卻不合時宜
范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范愛農故意針對他。後來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並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斗爭的內容,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後來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斗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不久後魯迅得知了范愛農與友人游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有評論說范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I. 朝花夕拾—范愛農的主要人物,人物形象分析和主要內容(急!)
范愛農,名斯然,魯迅同鄉,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認識。後因交不起學費,輟學回國。回故鄉紹興後,受舊一代人們的輕蔑、排斥與迫害,幾乎無地自容。
民國初年,魯迅做紹興的浙江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校長時,請他當學鑒。魯迅辭職後,他被後來的校長辭退,失業後陷於窮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戲,坐船回來,在大風雨中不幸落水致命。他是浮水的能手,所以魯迅一直懷疑他是投水自殺的。范愛農的一生正代表著那時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際遇和境況.所以魯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詩悼念他。
(9)范愛農賞析擴展閱讀
《范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此文通過描述范愛農的悲劇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會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摧殘,又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病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文章以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范愛農的性格發展交織成文。「我」同范愛農在東京初識便產生了誤會,覺得他「很可惡」,甚至以為「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J. 《范愛農》的賞析
這個嘛,說實話,我也不大清楚,或許魯迅先生只是為了把范愛農和一個人做比較而已,讀書有時候也是可以不用細究的。
那我給你提供這個吧
范愛農這個人無論在那個時期(日本留學時期、辛亥革命時期、民國建立)都是個不合時宜的人。在日本留學時,徐錫麟被殺後,范愛農那冷漠的表現在魯迅筆下完全冷凍住了,無論是什麼讀者,我想都會和魯迅一樣討厭這個人,討厭這個離奇而可惡的人。而在辛亥革命時期,他的形象竟是來了個600°大翻轉成了個「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的人。之前的誤會消除了,人們對這個角色的「警戒」也消除了,而魯迅也和范愛農成了親友:談革命、揭露軍閥、為紹興的光復而喜為做學兼工作而戒酒、范愛農也會時時為魯迅擔心!讀者們剛對這個角色起了好感,可魯迅的筆鋒又一轉——似乎將范愛農世界的天和地換了個個兒!革命失敗後,范愛農和之前那個令人生厭的留日學生沒什麼區別了。可畢竟朋友一場,在得知范愛農溺死後,魯迅心感悲涼,涼如夜半寒水凄慘而離奇地去了!魯迅覺著社會對范愛農的死造成很大的影響,於是,魯迅開始反思與批判,用筆桿子與黑暗戰斗!!!!
如果一個人獨自站在黑暗中,為著那不知何時才能來臨的一束光明而吶喊,他該有怎樣的毅力與決心?
如果一個人獨自漂泊在茫洋中,為著那不知何時才能來臨的小舟而悲鳴,他該有怎樣的信念與盼望?
如果一個人獨自被困在廢墟中,為著那不知何時才能來臨的援助之手而怒吼,他該有怎樣的膽量與勇氣?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並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但作者回國後,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從此以後,他們幾乎成了摯友。接著,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范愛農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最後,范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據。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范愛農失足溺死於河中。
文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後的紹興換湯不換葯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范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范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贊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後的范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愛農心裡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後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後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